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指五倍券轉彎顯示蔡蘇角力 張其祿:發券只是方便統計消費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行政院執意發「券」,只是為了政府容易統計其消費流向。(圖/記者周志龍攝)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行政院執意發「券」,只是為了政府容易統計其消費流向。(圖/記者周志龍攝)

「振興五倍券」引發民意大反彈,行政院宣布將在周一定案「免付1000元」。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今(15)日表示,雖政策髮夾彎現象顯示蔡英文總統及蘇貞昌院長間之政治角力,但仍肯定執政黨部分派系立委呼籲行政院改變發放方式;他指出,排富發放現金才是最簡捷便民的振興紓困方案,行政院執意發「券」,只是為了政府容易統計其消費流向,事後可以拿來吹噓政績。

張其祿說,倍數券的設計有極高的行政及交易成本,原本「拿1000換5000千」的方案更是從瘦鵝身上拔毛,容易引其民怨,成為民進黨立委員對政院政策反彈之原因。他說,現金才是更為便捷的補助方式,而且在排富後,也是更加公平和正義的補助方式,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先進國家,也都是循發放現金的紓困方式進行處理,而不是讓民眾困於政府補助技術與補助效果的陷阱之中。

「多數民眾應只會將此筆補貼應用於原先既有或必需的民生消費之上,達成部份之替代效應。」張其祿指出,五倍券的政策理論基礎是來自公共經濟學的「財政聯邦主義」,中央政府透過指定用途、加上地方政府作為受補助者的資源配合,進行補助政策,理論上比現金能更精準地將資源導引至想要達成的政策目標;但此次五倍券補助的對象是人民而不是地方政府,不應套用這種理論,如果由於民眾多獲得幾千元,不會使其收入發生結構性的變動,也不會因此立即顯著提升消費。

張其祿指出,補助的方式無論是「券」或「現金」,都無極大的效果差異,而「券」的好處最多只是限時消費,且政府最後較易統計其消費流向,但卻要耗費龐大的行政成本印製,倒不如將其節省而直接回饋挹注至民眾身上,甚至若能排富,則可將人均補助的金額提升與集中,反而更能加強其經濟刺激效果。

張其祿說,政府的「振興五倍券」規劃最終發生政策急轉彎,並拿掉民眾1000元的配合款,則其便與馬政府時代的「消費券」無異,也完全失去倍數券或配合款補助方式的設計初衷,等於不會有「倍數」的效果;然而,當年馬政府在發放消費券時,當時的蔡英文主席也曾批評消費券,並主張發現金才是較好的政策方案,因此,不希望現在又是時空環境變遷,而打臉了民進黨原先的政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