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歷史課本「辛亥革命」6000→364字 學者:難以讓學生認同

台灣歷史課本談辛亥革命,只剩300字的敘述,連作家吳淡如都感嘆女兒不認識孫中山。圖為大陸遊客在南京「總統府」舊址內的孫中山雕像旁參觀。(圖/中新社)

台灣歷史課本談辛亥革命,只剩300字的敘述,連作家吳淡如都感嘆女兒不認識孫中山。圖為大陸遊客在南京「總統府」舊址內的孫中山雕像旁參觀。(圖/中新社)

10日是中華民國國慶日,但在「去中國化」氛圍下,很多青年學子只把國慶日當作「國家生日」,甚至和台灣光復節混為一談,渾然忘了這一天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指出,60年前國中歷史課本多達6000字敘述辛亥革命,現在僅300字,比一則新聞簡訊還短,沒有歷史脈絡,人物也只剩一個孫中山,難以讓中學生對中華民國歷經千辛萬苦才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歷程,感到光榮與認同。

僅視為國家生日

學界定義「辛亥革命」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廣義則往前推至1894年興中會成立。

吳昆財分析過去5版本國中歷史課本,1964年以2章17頁篇幅,逾6000字忠實呈現辛亥革命背景、過程、結果,推崇孫中山革命成就,同時也是唯一大書特書三民主義的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課本混用台灣、中國、我國、本國等字眼,指涉的都是同一民族與國家。

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辛亥革命比一比
60年來5版本歷史課本辛亥革命比一比

到了1983年,也就是現在40、50歲民眾讀的版本,辛亥革命縮為1章10頁,廣義文本砍半但仍有2497字,狹義文本有1369字。該版本置入濃郁民族感情,推崇黃花崗72烈士和辛亥革命,並史無前例地提到台灣民眾參與孫中山革命事業,可說是反攻大陸到立足台灣的過渡。

李登輝主政時期是分水嶺。1994年國立編譯館最後一版國中歷史課本,辛亥革命文本再砍半,論述簡略,武昌起義主角黎元洪等付之闕如,革命的善後事宜也幾乎不見,黃花崗起義聊備一格。吳昆財直言,這個版本對辛亥革命「缺乏溫情與敬意」。

學者斥缺乏敬意

之後情況更不堪。2012年版本廣義只剩472字,狹義僅剩212字;2020年廣義只剩364字,狹義剩139字,學生對辛亥革命一知半解,當然談不上建構史觀,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任何敬意或認同。人物方面,除了孫中山,完全不見黃興、陸皓東、黎元洪等重要人物,歷史學上的人、事、時、地等學術原則完全失去作用,成為一本「沒有臉譜」的歷史課本。

可議的是,2020年版本僅用139字記載建立民國,卻用102字論述「辛亥革命的意義」,並且稱「雖然這場革命改變中國的國家型態,但起事倉促,未能充分鞏固『主權在民』的立國宏規」。吳昆財說,如此簡略、模糊的文本叫青年學子如何掌握史實,進而評論革命的意義?更何況倉促起事和鞏固主權在民沒有必然因果關係,還誤導學生無法正面認同武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