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羅瑩雪:死刑,是懲罰也是教化

圖說-羅瑩雪:死刑,是懲罰也是教化

圖說-羅瑩雪:死刑,是懲罰也是教化

每當有重大刑案發生,死刑存廢議題便又成為熱門話題。連續多起凶殘的殺人分屍案到小燈泡命案判決出爐,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有這麼多壞人?目前仍有40多位死刑犯尚未依法執行,莫非政府已決定採取廢死政策了嗎?

刑罰的兩大目的在於「懲罰」及「教化」,而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常說,懲罰是野蠻社會的應報主義思想。教化才是現代文明社會應有的目標,況且一旦執行死刑即再無教化犯人的機會,這樣的理念卻忽略了,懲罰也是教化的一部分。

修正法規 減少誤判

事實上,學校或各大機關團體也都是獎勵和懲罰雙管齊下,而刑法教化的對象不光是針對罪犯,一般社會大眾也包括在內。執行法院的判決便是警惕大眾需遵守法律,犯下被禁止的行為將受到制裁。

然而廢死團體提及,若是冤案就再也沒有回復的可能。過去雖確實存在嚴刑逼供屈打成招的例子,如曾轟動一時的「王迎先冤死」案件,後來在科技進步下從新證據翻案,但時至今日,在《刑事訴訟法》多次修正下,被告已能獲得適當保護。

此外,當今法官的人權思想也較過去大幅進步,更戒慎恐懼的審理死罪案件,加上法務部及檢察機關重複檢查相關卷證資料,避免證據不足或瑕疵產生,把錯判及冤死機率降至最低。

維護治安 多管齊下

主張廢死者強調死刑無法完全解決犯罪問題,卻刻意忽略社會問題本是盤根錯節,唯有從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與司法等方面多管齊下,才能有好的效果。若把司法部分抽離,那防制犯罪及維護治安的目的恐難達成。

死刑存廢議題可從小燈泡父母的表現看出些許端倪,他們從起初極其壓抑,以冷靜理性態度試圖理解並原諒兇手,到後期無法壓抑心中的創傷,顯現出一般被害人家屬的沉痛。此外,近日光是捷運出現小老鼠,就能看出人們仍因鄭捷的北捷隨機殺人事件,而對社會的不安定有多麼惶恐。

政策應在周延的思考下,凝聚全民共識並公開討論。在仍未廢止死刑下,主管機關應放棄偏載被告的角度審查案件且依法行政,如此一來才能符合民主政治依民意立法施政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