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娛樂
專題

影爆點/一個殺人犯的成魔之路 Netflix《食人魔達默》比劇情更恐怖的活人生吃盛典

伊凡彼得斯在《食人魔達默》中挑戰殺人魔男主角達默。(圖/Netflix提供)

伊凡彼得斯在《食人魔達默》中挑戰殺人魔男主角達默。(圖/Netflix提供)

以美國連續殺人犯傑弗瑞達默(Jeffrey Dahmer)為主角的影集《食人魔達默》(Dahmer-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9月23日在Netflix上線。類紀錄片的手持鏡頭拍攝手法,加上高度真實性的劇情細節,上線短短3天,就已經取得將近2億的觀看小時,直登Netflix全球收視冠軍。劇中赤裸地呈現許多兇殺現場及血腥場面,還原度之高,讓許多觀眾撐不過第一集,也引發正反兩極的爭議,在影評網站上,目前在IMDb有8.3顆星高分;爛番茄上則得到極為兩極的評分,影評新鮮度只有53%,而觀眾評分則有84%的正面評價;Metacritic的影評與用戶分數,同樣也都在及格邊緣徘徊,與超高的觀看小時成反比,可說是近年來Netflix最受爭議的作品之一。

《食人魔達默》講述被稱為「密爾瓦基食人魔」或「密爾瓦基怪物」的美國白人男子傑弗瑞達默於1978年至1991年間,長達15年的時光中,陸續殺害17名男子的故事。受害者多半為非洲裔、亞裔及拉美裔,除了肢解、褻瀆屍體之外,達默甚至以不同方式烹煮,最後吃下他們的身體及內臟。變態至極的犯案內容駭人聽聞,以至於有關他的影視作品相當多,紀錄片以外,電影也被重拍過4次,連「鷹眼」傑洛米·雷納(Jeremy Renner)也在同名電影中飾演過食人魔。也由於事件發生在近30年間,影集引發的熱潮也造成了受害者遺族的反彈聲浪,認為《食人魔達默》的討論熱度,造成了受害者家人們的二度創傷,炎上程度或許連Netflix也始料未及。

《食人魔達默》由曾製作《歡樂合唱團》、《美國犯罪故事》等人氣影集的萊恩墨菲(RyanMurphy)擔綱監製,找來合作《美國犯罪故事》的老搭檔,也在《變種特攻:黑鳳凰》中飾演「快銀」的伊凡彼得斯(Evan Peters)挑戰殺人魔男主角達默。在《美國犯罪故事》詮釋變態角色熟能生巧,伊凡·彼得斯成功演出了達默融合了神經質、敏感、脆弱,又會猛然暴走的兇殘樣貌,殺人魔的眼神就算透過厚厚的鏡片,仍然令人不寒而慄,絕對替他個人拿下了前進視帝的一張有力門票。

達默的犯案原因,究竟是來自他扭曲的內心、奇特的家庭教育,或有其他可能?到底連環殺人犯是天生,還是後天環境造成?在10集的篇幅中,除了犯案過程之外,也運用犯罪行為側寫的拍攝手法,刻畫達默的成長及犯案動機,探究殺人魔的可能「成魔」之路。從小父母失和,父親教導他解剖路殺的小動物,開啟了達默對屍體的迷戀;而在18歲成年之前,父母離婚後陸續離家,將他一個人丟在家中好幾個月,也讓毫無安全感,同志身份缺乏同儕認同的達默,正式踏上了酗酒以及殺人的不歸路。父母及家人長年有意識地漠視,是最早鬆掉的螺絲,讓他連在家裡的地下室殺人都不被發現,而幾個讓達默輕鬆逍遙法外,甚至不需費心滅證,就能夠輕鬆殺人的致命理由,來自當時美國社會的白人主義、法律及執法漏洞。

《食人魔達默》達默因是金髮碧眼的白人外型,多次逃過警方追查。(圖/Netflix提供)
《食人魔達默》達默因是金髮碧眼的白人外型,多次逃過警方追查。(圖/Netflix提供)

大部分的受害者多為有色人種,是在調查過程中,令美國當局汗顏最主要的原因。達默身為外型高大帥氣、金髮碧眼的白人殺手,儘管有多次猥褻及性侵前科,在面對警方盤查時,警察仍舊慣性相信達默的說詞,這也讓他多次逃過盤檢,甚至黑人鄰居曾經連續向警方投訴,表示聽到他家深夜傳來扭打、呼救、電鋸聲及長時間惡臭,都無法讓警方買單他是連續殺人犯的事實。最令人髮指的其中一名受害者年僅14歲,是寮國裔的二代移民。達默在他的頭上鑽洞,打算進行所謂的「活殭屍」實驗,而小男孩成功逃出公寓,因神智不清呆坐在公寓外時,警察仍舊不理鄰居的激烈抗議,選擇相信達默的說詞,讓他把男孩帶回公寓,也造成男孩失去逃生的唯一機會,成為17人之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

達默在1991年被捕,警方在他家搜出好幾枚完整頭骨,家裡四處都有不同部位的人骨,冰箱裡有冷藏及冷凍的人體部位及內臟,他被判處高達900多年的徒刑,但在入獄第三年,就遭到憤怒的獄友攻擊身亡,結束殺人魔34年的人生。至於影集本身,要描寫達默的生平和犯罪,也想批判美國政府對有色人種的歧視、對低下階層的無視,甚至官官相護的弊病,同時還要帶入宗教議題,企圖心十足但篇幅有限,進入後段之後,的確有節奏拿捏及重心混亂的狀況。儘管如此,交出一部點擊率、討論度及能見度都超高的話題之作,《食人魔達默》已經是這位傳奇殺人魔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改編作品。

《食人魔達默》Netflix熱播中

菜記士多: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