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無聲之愛3/上學後更多挑戰!聽損兒連座位都有學問 資源分配不均「偏鄉恐陷困境」

專家指出,校園內各式各樣的聲響,都容易干擾聽損兒的學習,建議先與老師學校溝通,可獲得更多幫助與資源。(示意圖/黃威彬攝)

專家指出,校園內各式各樣的聲響,都容易干擾聽損兒的學習,建議先與老師學校溝通,可獲得更多幫助與資源。(示意圖/黃威彬攝)

聽損兒一出生就面臨許多考驗,不僅要適應輔具、積極早療,上學後更是挑戰不斷,就連座位的選擇都充滿學問,因為一旦身處在噪音環境,就會影響他們的聽覺,因此專家認為教室中央前排的座位最理想,較遠離走廊、馬路等處。此外,專家也認為聽覺設備資源分配不夠均衡,台北市的相關設備都非常充足,但聽損兒若身處偏鄉,恐怕就會天差地遠。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生兒的聽損率約為千分之三,這些一出生就聽不見聲音的孩子,不僅只影響聽覺,由於聽覺是接受訊息、發展認知能力的管道,喪失這個管道,除了會阻礙學習,大腦也會因缺乏刺激而導致發展遲緩。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如果能夠盡早確診、盡早開始戴上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同時積極早療,其實聽損兒幾乎就與一般人一樣。」

王堂權說,他曾到國外考察交流,當時看見戴著人工電子耳的孩子與朋友交談十分驚訝,因為說得又快又流暢,顯見這位聽損兒的聽、說能力都非常好,推估是早療、復健十分完善,才能有這樣的成果。「台灣近年雖然也做得愈來愈好,但相較之下仍有進步空間。」

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宇彤認為,聽損兒上學後將面臨更多挑戰,例如團體課程時,由於多人一起說話,聽損兒比較容易因無法分辨音源,而無法快速順暢溝通。

「建議爸媽可以先跟學校或老師溝通協調,例如座位安排就很重要,教室中央的前排位置最為理想,因為能遠離走廊、教室外馬路的噪音,同時又比較靠近講台。」

張宇彤說,如果老師了解聽損兒的狀況,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包括授課時的語速可以放慢,安排一位小幫手同學坐在孩子旁邊協助,讓孩子盡量遠離電風扇降低噪音等,甚至採用遠端麥克風系統,透過麥克風收音,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聲音傳至個人輔具或接收器,藉此幫助聽損兒克服距離的障礙。

「更好的是能有巡迴輔導教師協助,若是能夠申請特教生的身分,學校就會分派一位巡迴輔導教師協助聽損兒,幫忙協調聽損兒在校學習的各種需求。」張宇彤說,可惜的是巡迴輔導教師有人力不足的問題,而且也並非都具有聽覺專業。

當孩子確診聽損之後,父母除了積極安排治療、復健之外,也可諮詢相關基金會獲得更多資源,可幫助孩子學習與社交發展。(示意圖/報系資料庫)
當孩子確診聽損之後,父母除了積極安排治療、復健之外,也可諮詢相關基金會獲得更多資源,可幫助孩子學習與社交發展。(示意圖/報系資料庫)

除此之外,台灣各縣市對於聽損的相關配套設施有極度資源不均,例如台北市學校幾乎都配有遠端麥克風系統,但走出大台北地區以外,恐怕情況就相差甚多。

張宇彤建議聽損兒父母多多尋求相關基金會、協會的協助,除了可以一起討論孩子的治療方式,同時也可以媒合相關資源與補助,幫助聽損兒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更重要的是能撫慰家屬的心靈,讓他們感覺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