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輸陸食品 務實面對中國台灣

(圖/報系資料照)

(圖/報系資料照)

大陸對我農漁和食品輸入禁令的話題,已經延燒一周,有「變」亦有「不變」。變的是近百商品自行註冊、補件,獲陸方通過而恢復出口,不變的是蔡政府依然斷言大陸對台打壓和歧視,更指控稱「認知作戰」。這本來是一件非政治性的兩岸事務性議題,但如今又變成了政治問題。

抗中保台害慘業者

政府不想解決問題,只想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執政將近7年的蔡政府已經徹底陷入誤區,「抗中保台」神聖光環如今降臨到鳳梨酥上,民進黨的鬼打牆可見一斑。陸方的註冊申報要求的確極為詳細、繁瑣,這的確是一個可以討論、反饋的問題。但畢竟是人家的規定、且適用於世界各國,如果業者因為嫌麻煩、隨意唬弄而喪失輸陸資格,當然要自己承擔責任;但如果是政府輔導無方、甚至故意造成業者申報失敗後倒打一耙,可謂居心叵測,令人民不寒而慄。

這一個星期的事實說明,有業者自行註冊後獲陸方准許進口,而經由政府推薦註冊的產品卻遭到對岸打槍,浮出一個巨大的問號:除了眾所周知的配方問題以外,經由政府推薦註冊的產品之所以卡關,是否因為「產地」或「廠商地址」等欄目填寫的是中華民國或台灣,才被陸方拒絕?換言之,蔡政府需要向公眾解釋清楚:陸方若一律要求我業者申報時,必須要使用「中國台灣」稱呼,否則就予以退件、暫停進口,如此一來,我方如何因應?是否有統一表述?

繞了一圈,問題又回到了最敏感的兩岸政治層面。依據蔡政府過往的表現,嘴巴上高喊抗議、打壓,行動上卻是睜隻眼閉隻眼。今年8月中共圍台軍演後,立即傳出對岸嚴格要求台灣出口貨品產地須標記「中國台灣」,蘋果公司更是明確要求供應商零組件產地標示應遵守大陸海關規定。當時經濟部回應說,如果廠商有需要,可以使用貼紙先改標,經濟部不會說認同但也不會反對。此後,鄭運鵬曾以「中國台灣」申請大陸專利曝光,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坦言「只能這樣」。

台灣本來屬於中國

不難發現,無論民進黨是否接受九二共識,大陸要求兩岸民間、經貿交往也要事無巨細地符合一中原則,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對於這一點,民進黨政府相當清楚,從事兩岸貿易的台灣工商界以及所有在大陸經商、就業、發展的台灣人也心知肚明。這背後,多少有一種「雖不滿意,但可忍受」的無奈情緒。可別忘了,蔡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即便她有建構「中華民國是台灣」論述的用心,但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縮寫,「中華民國台灣」和「中國台灣」有何實質區別?

同理,馬政府任內以「中華台北」參加世衛大會被民進黨百般刁難,蔡政府上任後卻翻臉說「沒有矮化」。現在台灣以「中華台北」出席的重要國際場合只剩下APEC,更被對岸要求以「中國台灣」自改商品標籤,網民以「統一教母」諷刺蔡總統,似乎一點不為過。不過,玩笑歸玩笑,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中國,《中華民國憲法》是至今仍以全中國作為固有疆域的「中國憲法」,即便解嚴後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逐漸建立起兩岸是對等政治實體的法律架構,但台灣地區、大陸地區仍屬中華民國固有疆域,「中華民國台灣」本來就是「中國台灣」。

兩岸當然有意識形態、價值理念之爭,台灣人民的國際參與也值得珍惜和爭取,這也是為何1992年兩岸達成政治默契的可貴之處:雙方都認同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各自對中國的稱謂秉持求同存異的理解,剩下的問題就讓時間來解決、交給下一代去處理。既然民進黨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顛覆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蔡政府8年更是「主動」地將「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國台灣」變成事實。

因此,不論是基於法理還是事實,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所有與大陸有互動的企業也該思考,如果不接受「中國台灣」,繼續跟著民進黨抗中保台、搞一中一台,最後只能自嚐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