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談晶片戰/張忠謀贊同美阻中半導體發展 但「無法理解為何美國堅持製造晶片」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黃威彬攝)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黃威彬攝)

半導體教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日再度高呼「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沒死透但瀕危」。他個人支持美國持續對中國祭出禁運限制、實體清單等做法,但 「美國製造比台灣製造,成本高50%以上」,晶片成本下降趨勢無法延續、將放慢晶片成長速度,半導體產業進入完全不同賽局。

張忠謀今日出席《半導體世界對談》,與《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共論晶片作為美中科技戰指標產業,牽動地緣政治發展。張忠謀表示,他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美國堅持要在本地製造半導體的原因,「是把製造比例拉到30%嗎?維持供國防用的量能嗎?」「算上設計、設備、智財權,美國已經掌握39%以上半導體能量。」

張忠謀指出,在半導體製造,中國落後台灣5、6年,他個人支持美國持續對中國祭出禁運限制、實體清單等做法。另一方面,還有國安因素、製造業回流本土及供應鏈韌性等問題影響供應鏈變動,一但成本上升,晶片成長速度趨緩,進入完全不同賽局,恐不利晶片業發展。

張忠謀說,晶片製造基地正移到美國,這直接導致成本上升,美國製造比台灣製造50%以上。若半導體業無法延續成本下降趨勢,甚至使成本翻倍,半導體能全面應用在人類生活,是因其便宜的特性,若成本上升,一定對現在半導體應用無所不在的趨勢造成影響。

Chris Miller認為,這是製造「效率」與「多元化」間的取捨,他也聽到日本製造成本沒有比台灣高很多,若有些地方經濟規模做起來、有生態系統、或政府支持,成本可能不會那麼高。

Chris Miller說,「有很多公司會看到政府強調對半導體產業投資,美日歐印度,我覺得晶片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我也認為晶片產業:記憶體晶片在韓國、邏輯晶片在台灣,集中化程度慢慢降低。半年後半導體產業或有很大改變。」

Chris Miller提出,或許「國際化」較適合形容現在的晶片產業,每個國家都需要晶片,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晶片製造能力,在多元、分散產地的趨勢下,以國為單位的晶片市占率將發生變化。

張忠謀指出,現在生產集中某幾國,因當地具競爭優勢,美國在設計、服務有優勢,因「接近終端市場」;台灣、日本、南韓的競爭優勢主要在製造,則因其獨特「工作文化」。

張忠謀舉例,晶片業機台需要24小時不斷運作,很貴的機台不能隨便停工:「一個設備半夜一點故障,在美國隔天早上八點才有人來修好復工,如果在台灣半夜兩點就修好了,因工程技術人員會在睡夢中接到電話。就開始穿衣服,他太太知道是要去修機器也不會多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