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壞掉的大人3/動手背後藏「家長的無力憂心」 諮商後轉變!家暴父:孩子說我變可愛

因為女兒「只考第五名」,父親因此以藤條處罰,還將影片PO上網路,遭到許多人質疑管教過當,新北市社會局也介入處理。(圖/翻攝自網路)

因為女兒「只考第五名」,父親因此以藤條處罰,還將影片PO上網路,遭到許多人質疑管教過當,新北市社會局也介入處理。(圖/翻攝自網路)

家暴父母也有其不為外人道的沮喪,專家表示,沒有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父母,因此在擔心孩子變壞時,才會復刻過去上一輩的打罵教育,只希望孩子不要走歪。「家暴父母的怒氣背後,其實充滿挫折與無力,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專家分享,在針對家暴父母的強制性親職教育上,透過諮商讓這些爸媽整理情緒之後,有一名父親開心透露:「孩子說我變可愛了!」修復親子關係,正是彌平家暴傷害的第一步。

兒科醫師一開始在臉書自揭打小孩的心路歷程時,曾有不少網友留言「加油」,許多人雖然認為打耳光不對,但認為教孩子難免需要體罰。日前新北市也有一位父親PO打女兒的影片,小女孩腿上怵目驚心的藤條烙印,原因是她「只」考了第五名,父親事後受訪表示,只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自稱母親的女子也PO文說,「都是挑有肉的地方打,難道一個家不用有規矩嗎?」目前新北市社會局則已介入處理。

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我曾幫家暴父母進行強制性親職教育,他們多數是過度擔心孩子,例如可能會變壞、不負責任、沒有生活能力等,所以當孩子講不聽時才會以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那些怒氣的背後,其實顯示的是父母的無力與挫折,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所以才選擇這樣的方式。」願意學習的父母,黃宜靜會帶領他們整理自己的情緒,同時釐清生氣的點是什麼?最後再討論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其實光是整理情緒,父母就會有明顯改變,就曾有家暴父親分享孩子覺得他變可愛了。」

發生家暴事件後,若情節尚屬輕微,最重要的就是修復親子關係,除了彌平傷口,也要讓親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示意圖/123RF)
發生家暴事件後,若情節尚屬輕微,最重要的就是修復親子關係,除了彌平傷口,也要讓親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示意圖/123RF)

但也會有不願改變的父母,黃宜靜說,這時候除陪伴他們探討經驗外,需要給他們多一些同理,鼓勵他們提升調整的動力。嚴重的家暴被害人會被庇護安置,若家暴屬於輕微,修復親子關係則是最重要的事,但畢竟傷害已經造成,所以一開始要視家長與孩子的狀況,如果親子狀態還不穩定,此時要分別進行諮商,家長必須練習自我覺察跟同理孩子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也要穩定,此時再詢問孩子意願,若同意就可進行親子諮商。

「親子一起諮商,修復關係的速度會更快!」黃宜靜說,專家可以在現場直接協助家長去理解孩子的內在動機,也可以幫助孩子表達想法跟感受,有助於親子之間更互相理解,家長會了解原來孩子那天的行為,背後是這樣的道理,孩子也會明白爸媽如此會生氣,是因為對他的擔心。透過這樣的過程,親子不只修復關係,還能進一步去溝通未來更好的互動方式。

以兒科醫師的例子來說,由於牽扯到離婚、再婚,可能還會有爭奪監護權的問題,但無論如何都需要修復親子關係,因為兒科醫師擁有親權,始終是孩子的父親,唯有彌平傷口之後,大人與小孩才能一起攜手向前。黃宜靜說,單親家長可能會承擔過多的教養壓力,應避免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適度地尋求支援、讓自己有機會喘口氣,當負荷過重時一定要主動尋求諮商等專業資源協助,穩定個人情緒,才能提升親子互動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