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接受老去3/誰還需要我?老媽媽愛操心又暴怒 專家:她只是忘了進入人生下個階段

年輕時就算忙於家庭與照顧孩子,也記得留一些個人空間,保有自我才能迎接人生各個不同階段。(圖/123RF)

年輕時就算忙於家庭與照顧孩子,也記得留一些個人空間,保有自我才能迎接人生各個不同階段。(圖/123RF)

一名60多歲的婦人每天都有操心不完的事,例如孩子工作狀況好不好?甚至連兒子有沒有好好照顧孫子,老婦人都能煩惱好久,也經常因此暴怒,讓全家人心情都不好過。專家表示,其實這是台灣許多父母常有的問題,忘記孩子已經長大,反而執著於「需要」這件事,一直插手干預孩子的人生,只為了證明自己仍被需要,建議接受自己的老後生活,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轉而好好照顧自己。

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說,這位婦人是家庭主婦,一直以來生活都以家庭為重,隨著孩子成家立業、老公卻因病過世,婦人突然找不到生活重心,於是她開始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充滿許多擔心與焦慮,而這些情緒再轉變為怒氣,於是家庭氣氛始終不佳,最後孩子勸媽媽諮商、同時多參與社區銀髮族的課程,希望婦人能夠重拾生活的熱情。

「其實要讓她踏出這一步,真的不容易,她長久以來都在照顧家庭,跟社會缺乏連結,後來嘗試很多次之後,有一次她去上課前帶了自己做的點心,沒想到大受好評,從此她才開始享受去上課的過程,漸漸地也找到自己的重心。」黃宜靜說,許多台灣父母都是如此,長久以來都在照顧孩子,而忽略該有自己的生活,以至於當孩子長大了之後,「忘記」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反而干擾了孩子的生活,糾纏著孩子問「難道你不需要我了嗎?」

其實這是需要練習的,黃宜靜建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該為自己適時安排獨處時間,例如一周一次的電影約會,懂得照顧自己,才能在不被需要時不會悵然所失。

專家建議銀髮族多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例如從事社區活動或課程,甚至考慮高齡就業,都有助於維持活力。(圖/報系資料照)
專家建議銀髮族多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例如從事社區活動或課程,甚至考慮高齡就業,都有助於維持活力。(圖/報系資料照)

滾石音樂董事長段鍾沂曾分享自己從觀察中學習變老,「我身邊有2個例子,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哥哥。媽媽90 多歲,一個人住,自己買菜、做飯,有個外勞照顧,每個禮拜孩子和孫子都會過去陪她;而哥哥只大我一歲,因為小腦萎縮退化,生活無法自理,現在住在安養院。」相較之下,媽媽為什麼可以一個人住?段鍾沂認為,是媽媽自己創造的,她懂得生活,有自己的消遣,經常動腦筋、找事做,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挫折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想要達到「成功老化」,必須符合3要點,第一是生理健康,也就是降低疾病與失能的發生率;第二是心理健康,維持認知與減少憂鬱機率;第三是積極參與日常活動,例如上課或就業。「但要同時做到這3點,並非想像中簡單!」林志學以自己的父母為例,原本是國中老師的爸爸退休後,整天待在家中當宅男,不愛參與外界事務;而媽媽則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與興趣,照理說媽媽應該老化速度較慢,但她偏偏有高血壓,因此影響記憶力,相較之下父親反而表現較好。

「老化牽涉的因素很多,身為照顧者能做到的就是傾聽與陪伴。」林志學說,根據最新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15萬人,而這個族群也是自殺率最高的年齡層。「為什麼老人家容易想不開?這牽涉到許多層面,首先台灣的銀髮族獨居比例高,再加上9成都有慢性病,且5~6成甚至有2種以上的慢性病,每天吃很多的藥,又感到孤單,自然就會覺得鬱悶。」林志學建議,如果覺得長輩長期心情不佳,可以先到醫院進行「周全性評估」,因為老人家身心健康往往受到多元因素影響,所以進行全面性的評估,才更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