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天冷咳不停 肺阻塞恐急性惡化致死

調查顯示,肺阻塞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提供)

調查顯示,肺阻塞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提供)

冷風颼颼咳嗽咳不停,肺阻塞急性惡化風險悄悄來襲!65歲、菸齡長達30年的王伯伯,半年前因感冒造成呼吸急促,且合併有喘鳴聲,緊急送至急診後轉介至門診檢查後,確診罹患肺阻塞。在門診追蹤治療期間,王伯伯仍然抱怨如果走動太快就會喘、甚至天氣變化大時就感到胸口不舒服。兩個月前又因呼吸急促再度到急診報到,進一步才發現是使用吸入器時出現問題,王伯伯會模仿電視劇的吸藥方式,按壓兩下、快速吸入且沒有閉氣,導致藥物沒有進入肺部,無法發揮作用。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佔了超過八成。急性惡化是肺阻塞致死的主因,若發生一次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提升至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代表、臺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醫師表示,規律的藥物治療,以及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確保有真正使用到藥物,是避免急性惡化的關鍵。為了解肺阻塞患者用藥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全台7家醫院共168位肺阻塞患者,依照分別使用的吸入器種類進行調查,結果有超過半數患者藥物「有用沒到」,顯示肺阻塞在治療藥物及吸入器的選擇,對於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關連性。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邱國欽副院長指出,調查顯示患者在使用呼吸器上面臨「吸氣量不足」、「閉氣時間不夠」、「手口協調性不佳」三大障礙,導致藥物無法吸到下肺部。邱國欽分享臨床常見病患使用吸入器時操作方式不正確、自認用藥成效良好而自行停藥,或是因肺功能下降導致吸藥遇到瓶頸。這次調查就發現,有超過五成(51.8%)患者沒有真正將藥物吸到下肺部,而肺阻塞為下呼吸道疾病,藥物應吸到下肺部才能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有超過八成(83.3%)患者接受過衛教,近五成(49.4%)使用吸入器的流程卻不正確。

邱國欽進一步點出患者用藥三大障礙,近四成(38.7%)沒有在吸藥前先把氣吐完導致「吸氣量不足」;近兩成(18.5%)吸藥後憋氣時間未達5秒,「閉氣時間不夠」;超過三成(33.3%)患者無法在按壓吸入器的同時吸藥,有「手口協調性不佳」情況。尤其是罹病時間越短者,出現用藥障礙比例越高,這也是醫師常鼓勵初診斷病人應定期回診追蹤用藥狀況及吸入器使用正確性的原因。除提出呼吸器正確使用步驟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同時公布2020國際最新治療指引(GOLD Guideline),說明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更能預防急性惡化發生。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古世基醫師建議,患者應於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藥物治療與吸入器裝置使用的正確性,避免因用藥不完全導致急性惡化發生,面臨住院或死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