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泰公開講】劉泰英:提振消費 應拋開政治偏見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中)(圖/報系資料庫)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中)(圖/報系資料庫)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政府提出企業紓困方案及振興經濟措施,立法院也正在審查「紓困振興特別預算」二.○版,國民黨立院黨團要求加碼編列一千億元預算「直接發現金」。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經濟部發行的「酷碰券」屬於折價券,排除網購和超市賣場等,都必須搭配行動支付平台才能使用,再加上國人使用行動支付普及率還不高,連民進黨立委都有點擔心酷碰券刺激消費的效果。

說句公道話,新冠肺炎爆發後,蔡英文政府迄今防疫因應還不錯,應該給予肯定;但當各國都擔心經濟崩盤,相繼提出刺激消費的猛藥,包括印鈔票和發現金,美國、日本、韓國、大陸澳門與歐洲各國都不例外,國內拚經濟的「藥方」,就遭質疑下得「不夠猛」。

以新加坡為例,星國政府針對年滿二十一歲國民,發放新加坡幣六百元,相當於新台幣一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元,反觀台灣獨排眾議,獨步採用振興券及折價酷碰券,補助金額也比不上他國,難怪年輕族群一片譁然。

二○○八年,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曾在隔年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消費券),每人發放新台幣三千六百元,面額有二百元及五百元兩種,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不僅強烈主張發放現金,還譴責消費券為舉債作法。

如今,執政的民進黨面對外界屢屢呼籲發消費券,不動如山,總是推稱昔日消費券效果不好,後來還是推出夜市券、酷碰券,也都是折價券,在野與執政之別或許在此。

想提振國人消費,發行現金、消費券或折價券到底哪一種比較好?經濟學家也沒有定論。我認為華人和歐美民眾消費行為確實不同,歐美民眾大多是發多少就花多少,但台灣人儲蓄率高,假使政府送民眾十元,多數人可能只會消費六元,剩下的四元存起來,振興消費的效果就得打四折。

然而,發行酷碰券或折價券,就能提振消費嗎?先前經濟部首波規劃的振興抵用券,適用餐旅、餐廳、夜市和藝文活動,且堅持搭配國旅,所以不使用國旅的人當然用不到,對消費者誘因大為降低。

再回頭看看國民黨的「發現金」主張,其中列舉家庭主婦、弱勢家庭,以及沒有投保的勞工,都非執政黨救濟對象,但疫情來了,他們的生計難道沒受衝擊?

我建議蔡政府,提振消費與協助國人安度疫情,其實可以分開考量,也不必過度排斥消費券,尤其對於經濟弱勢或月光族,更應該直接提供補助,避免設太多限制,畢竟他們拿到補助後,「存起來」的可能性很低,一方面可以增加消費,另一方面也能維持他們基本生活無虞。

作者/劉泰英 1936年生,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李登輝總統時期,以中華開發董事長頭銜,出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與李前總統關係密切,外界當時也以財經國師、國民黨大掌櫃等稱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