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泰公開講】劉泰英:美國印鈔票 台灣挫咧等

(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聯準會)主席鮑爾日前表示,為了讓美國經濟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聯準會必須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甚至繼續購買更多國債及資產抵押證券。

聯準會的說法,凸顯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在現階段不會改變,直到聯準會有足夠信心,達成全民就業及物價穩定的目標。事實上,鮑爾的說法也與外界預測一致,美國短期內為防疫祭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QE),持續進行「印鈔票救市」。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四月二十七日也宣布取消購買日本公債上限,跟進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擴大收購公司債,理由也是救經濟。

然而,量化寬鬆政策真是拯救全球經濟的萬靈丹嗎?恐怕未必,如果仰賴央行無限制印鈔票,就能解決經濟困境,那麼台灣近年GDP總是面臨「保二或保一」的挑戰,央行為何不祭出同樣措施應對呢?原因就在無限制印鈔票,短期內看來有效,但長期經濟泡沫化風險也愈高。

除了美國並非首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最先採用該措施的國家正是日本。二○○一年,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礎上,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解決國內通貨緊縮窘境,大量超額資金隨即注入銀行體系,造成長短期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對抗通貨緊縮。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趨近於零,已難以利用傳統貨幣政策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也力推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購買長期債券,提升美國長期公債價格並壓低利率,透過低利率房貸支撐房市景氣。然而,由於全球主要商品都以美元為基準訂價,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後,在超低利率下,美元大幅貶值,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引發全球性通膨危機,同時刺激人民幣升值壓力,最後結果就是美國經濟復甦,但許多國家經濟都承受負面影響。

因此,當美國再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而且還無上限,令人相當憂慮。雖然有量化寬鬆政策護航,借資金應更容易,但商品生產力卻跟不上,資金雖多,籌碼卻變少,氾濫的游資為追求更高利潤,常搶進股市和房市等投機市場。

以美國為例,前三個月GDP換算年率已經萎縮四.八%。對此,經濟學家紛紛警告,這代表著衰退期已經開始,但美股和台股近期卻大漲,這不是很奇怪嗎?萬一市場氛圍又變得「生產不如投機」時,就可能導引更多資金投入投機市場,泡沫就會愈來愈大,萬一突然破滅,後果不堪設想,台灣也難以避免受到牽連,政府當然有必要提前規劃應變。

作者/劉泰英 1936年生,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李登輝總統時期,以中華開發董事長頭銜,出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與李前總統關係密切,外界當時也以財經國師、國民黨大掌櫃等稱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