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因韓戰散失家產 「前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出生即成敗家女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圖/本報資料照片)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圖/本報資料照片)

1950年6月間爆發的韓戰,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是其一。

馮明珠的父親馮焱培,湖北黃陂人,13歲就加入國民黨,北京大學機械系畢業,曾在黃埔軍校受訓,在抗戰時期為政府做過情治工作。大陸於1949易幟前一年,馮焱培攜眷來台定居,設籍台北市廈門街,馮明珠強調,「我父母都都領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後來馮焱培決定不從政,在1949年又舉家遷往香港。

馮焱培與妻子皆來自富裕家庭,他們抵港後,獲得香港殖民政府發的銀行執照,在香港開設工業銀行,並組織船隊、成立航運公司,住在太平山豪宅,即使是在流離遷延的歲月裡,依舊維持著住大戶門面。然而,韓戰改寫了一家人的命運。

「我父母一直支持中華民國,韓戰爆發,政府希望我父親協助載送物資到韓國,我父親也照做,在戰爭中,他有兩條輪船被炮火炸沉,消息傳開來,拖累了我父親的銀行,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天,銀行發生嚴重擠兌,媽媽在醫院待產,父親沒告訴她,就把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包括我媽媽的私房錢、珠寶全部拿出救急,但還是無法應付。」

馮夫人在香港法國醫院分娩,完全不知家裡發生變故,待產女後,她就沒有再回去太平山的豪宅。出院後,她從香港最貴族的醫院,直接住到尖沙嘴的小房子。馮明珠說,外婆常戲稱她是「敗家女」,「我家就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敗了。」即使如此,父親依舊疼愛她,取名為「明珠」。

馮家子女陸續出生,10個孩子,都是一母所生,馮明珠排第5,大哥與10弟相差20歲。家中食指浩繁,經此變故,家裡很難回到韓戰前的光景,但父親依舊十分重視子女教育。

他不願意子女接受香港的殖民教育,特意把孩子們送去調景嶺,就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救總)所開設的調景嶺中學。馮明珠說,「我在鳴遠小學部念的課本,全是台灣課本,我們唱的兒歌是反共歌曲『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我們是在台灣教育下長大的。」

救總被黨產會盯上,視為國民黨附隨組織,準備沒入其資產,但是救總當年在調景嶺安置很多難民,為中華民國爭取僑心,並協助難民來台,成為發展台灣的人才,這份苦勞,不被民進黨政府認可。馮明珠說,「我聽哥哥說過,救總在調景嶺每天發飯,很多同學都過得很苦。」

調景嶺的學校環境與世隔絕,馮父也明白,孩子一直在調景嶺念書,不是真實的香港,待中三時,把馮明珠轉學至香港本地中學,於是她開始有機會接觸瓊瑤小說。她說,光看書名,就令人盪氣迴腸,例如《幾度夕陽紅》,「我看了以後,就覺得我要去台灣念書。」

馮明珠在台灣住了近50年,前總統馬英九在2012年提名她擔任故宮院長時,民進黨以她在香港出生,刻意質疑她對台灣的忠誠度。這件事令她很傷心,「我住在台灣的時間比香港還久,怎麼不是台灣人?」後來,她釋懷了,「這是別人在專業上找不到問題,才在出生地上做文章。」

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執政,馮明珠卸任。回首來時路,韓戰的爆發雖然造成家道中落,但是父母的愛依舊讓她的成長之路得以無憂無慮,後來因為喜歡瓊瑤、愛慕阿里山美景,而來到台灣就學、就業、成家,她把一生的精力奉獻給故宮,志業與事業得以相結合,馮明珠覺得自己比很多人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