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 疾管署 疫苗 新冠 疫情 日本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梅毒警報!南韓病例增4倍「美破70年紀錄」 台灣15~24歲中鏢率高
梅毒在全球拉警報!梅毒主要藉由性行為作為傳染途徑,南韓今年1至8月已有1881人感染,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美國則在2022年統計時,全國超過21萬人感染,改寫過去70年的最高紀錄。日本案例上升速度也是史上最快,而台灣則集中在15~24歲年輕族群。根據《朝鮮中央日報》,今年1至8月南韓已有1881人感染,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當中進入第三級梅毒的患者有39人,可能併發中樞神經損傷。而在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也都出現病例激增的情況,美國在2022年突破21萬人感染,改寫70年來的最高紀錄,尤其是女性感染之後,再生下天生染有梅毒的嬰兒,根據統計,這些嬰兒會有40%在出生不久後死亡,或出現失聰、失明、發展遲緩等後遺症。直到今年9月初,單單日本東京都就累計2460人感染梅毒,預計到年底會超過去年的3701人,其中男性佔比高達70%,平均分布在20至50歲的年齡層,女性則多為20多歲的年輕人。日媒《FNN》報導,梅毒案例持續增加,成長速度被稱「史上最快」台灣也同樣發現梅毒案例增加,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數字發現,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來到9941人,與前一年相比,15至24歲族群感染梅毒、淋病的增幅最為明顯,梅毒甚至上升接近2成之多。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國人女性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2023年女性梅毒有1862人,較2022年的1535人,上升21%;2023年女性淋病有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醫療界認為,保險套的使用比例下降是造成梅毒個案增加的主因,並指出,有些半永久性結紮手術,讓許多人在動刀後,在發生性行為時不愛戴套,因此提高被傳染的風險。疾管署呼籲,梅毒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來回重複感染。
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 衛生局連發2聲明批高醫:評選委員多數青睞長庚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從高醫團隊變成長庚團隊,引發高醫工會反彈。對此,高雄市衛生局今(10日)罕見連發2篇新聞稿,指長庚法人承諾保障市民就醫權益,並提升急重症醫療水準,條件明顯較優於高醫法人,並稱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開始經營,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衞生局表示,經評審長庚法人具體承諾為落實照顧長者及弱勢,自114年起針對70歲以上長者就醫「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於門、急診就醫則「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初步估計相較於目前將因此每年短收4至5千萬營收;長庚法人承諾引進價值億元以上「達文西手術」尖端醫療及團隊,對比於目前更能有效進一步提升醫療質與量,以上在高醫法人均未具體承諾。「長庚醫療法人」承諾於履約期間(122年)逐步完成「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認證,將成為高雄市除4大醫學中心外、第5間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在地已進入「超高齡社區」的市民朋友生命。反觀高醫大法人經營大同醫院於99年至112年長達約13年期間急診「無」夜間「兒科急診」、「急性腦中風處置」與「心導管緊急處置」(24小時心導管處置啟動為113.1.1,急診兒科、急性腦中風處置啟動為112.9.1),103年7月至111年8月共8年期間「無產科新生兒生產服務」、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等問題,均有違市立醫院照顧婦幼弱勢及急重症緊急醫療之宗旨,以上長庚法人均有具體承諾。經查市立大同醫院自99年委託高醫大經營起即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另外衛生局表示於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大同醫院竟無負壓病房,嚴重影響患者收治能力,直至112年6月在衛生局強力要求之下趕工設置7間,嚴重違反市立醫院核心價值與合約遭受衛生局處分。衛生局強調,市立醫院之功能不同於財團法人醫院,最重要任務並非追求營益率,而是公衛醫療政策與醫療平權的落實,在持續促進醫療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負擔、提升所有醫護薪資待遇。在評選項目中「急救責任醫院」、「特色醫療服務」、「公衛政策推廣」、「照顧高齡與弱勢」等評選項目,長庚法人均獲得多數委員的支持與肯定。衛生局強調市立大同醫院及同仁均為高雄市民重要的醫療資產,依法依規締約後,亦將嚴格要求監督所有市立醫院落實各項公衛醫療任務,包括各項指標需依規定履約,並且監督核實增加員工薪資福利待遇能被重視與保障。有關高醫質疑長庚因為對70歲以上長者免掛號費而獲大同醫院經營權,衛生局回應,長庚獲多數評選委員青睞,尤其長庚承諾每年固定提撥4千萬元於「公衛專戶」,並提出「健康餘命躍昇計畫」,照顧社區長輩及弱勢。對於高醫批評「70歲以上長者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恐影響醫療分級機制」,衛生局表示,照顧弱勢及身心障礙者,是市立醫院的責任,長輩因為慢性病常跑醫院,掛號費對他們是沉重的負擔,長庚每年將為此多支付5000萬元。衛生局指出,COVID-19期間清空病房做「專責病房」,是所有醫院常態,譬如市立民生醫院作為指定應變醫院,曾歷經兩次全院清空收治為數最多的感染者,彰顯市立醫院防疫的重責大任。而市立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經營起,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對空氣或飛沫傳染病如開放性結核病、禽流感等感染者,收治能力不足,也讓醫護人員暴露於風險中。衛生局提到,長庚法人為亞洲唯三、台灣唯一的達文西手術示範教學中心,評選過程更承諾會將相關軟硬體及團隊導入未來經營的市立大同醫院。衛生局補充,在高醫與市府優先議約權利階段,高醫法人僅提出維持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水準,與在地超高齡社區目前的需求落差太大。反觀長庚則在評選時,提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承諾。高醫優先議約時主張,未來大同醫院維持23個科別,長庚則一口氣要將23科增加到36科。衛生局強調,高醫法人在優先議約階段,其所提出之經營條件,明顯低於同屬高醫體系的市立小港醫院許多,因此未獲評選委員支持。
「烤蚵」釀腹瀉…諾羅群聚驗出47起 疾管署籲中秋2步驟預防
近期全台腹瀉門診就診人數爆增,是5年同期最高,尤其中秋節將至,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烤肉或烤蚵時,必須注意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若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也應落實聲並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感染或傳播的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第36周(9月1日至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0472人次,較前一周132443 人次略降1.5%,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與2019年同期相當。另外,全國近4周(第33至36周)共接獲101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6件,占55.3%)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6件,占34%)。疾管署指出,今年1~6月諾羅病毒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中秋燒烤除肉類、蔬菜外,蚵、貝等帶殼水產亦為民眾喜歡之食材,提醒民眾燒烤時應做好留意食材新鮮,勿有腥臭味;烹調或餐前以肥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潔;不可生食,以免食入病毒或細菌;食物要充分加熱並徹底烤熟;食材及器具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等5措施,安心享受美食。此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烹烤蚵類務必於殼打開後再繼續烹煮3~5分鐘至全熟,勿追求口感而殼未開或未熟即食用,造成腸胃不適或感染腸胃炎。
彰化傳禽流感疫情 撲殺逾3萬鵪鶉全面清消
彰化縣傳出禽流感疫情,彰化縣動物防疫所獲報後,已派員進行移動管制並採樣送獸醫研究所檢驗,昨天確認是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後,今天完成1場鵪鶉場撲殺清場消毒工作,總計共撲殺3萬4236隻鵪鶉。彰縣動防所指出,該所於8月31日接獲鹿港鎮1場鵪鶉場主動通報,指其場內鵪鶉有異常死亡情形,該所立即派員到該場進行移動管制,同時採樣送獸醫研究所進行檢驗,在檢體確診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後,於該場展開撲殺清場及消毒工作。彰化縣1場鵪鶉場傳出禽流感疫情,彰化縣動物防疫所已派員完成撲殺及清場消毒工作。(圖/彰化縣政府提供)動防所表示,高溫氣候易造成禽隻熱緊迫,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若再接觸到潛伏病毒,極易發生疫情,應注意保持養殖場通風,以及補充禽隻足夠水分。禽場若有異常情況,須主動通報,所謂的異常狀況,平飼飼養者,連續兩天,每天死亡率大於或等於0.4%;籠飼飼養者及白肉雞場,連續兩天,每天死亡率大於或等於0.2%。此外,禽場家禽飲水量、攝食量或產蛋率下降大於5%;家禽有顏面腫脹、眼鼻出血、落翅、脛骨部位充血(紅腳)、扭頸或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等可疑案例等,請畜主立即主動通報鄉鎮市公所或該所,以利即時檢除病原,未通報者,可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台幣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牛結節疹再現!金門撲殺7頭牛 高雄動保處發消毒水強化防疫
近日有消息指出,金門縣再度爆發牛結節疹疫情,目前農業部已證實金門金沙鎮一處牧場有7頭牛隻遭到感染。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檢疫所也立即採取行動,對案例場周邊3公里內的31處牛場進行疫苗補強注射。防疫所所長林政道表示,雖然牛結節疹不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但仍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避免接近養牛場,以防病毒擴散。綜合媒體報導指出,為了應對這次疫情,農業部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除了完成案例場發病牛隻(7隻)的撲殺和銷毀外,還協調了台灣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和中興大學的16名師生前往金門支援。農業部還調配了3000劑疫苗到金門,以備緊急防疫之需,同時提供1000分黏蠅板供金門縣牛場進行病媒防治。此外,農業部還委請蟲媒專家協助金門案例場的疫調及蟲媒調查,以及全縣牛場疫情調查。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檢疫所所長林政道表示,目前已對案發牛場進行全面免疫,周圍3公里內共計31處牛場預計在2天內完成免疫。接下來,防疫人員將對全縣牧場進行安全訪視,預計1週內完成。對於疫情可能來源的猜測,林政道表示,由於金門靠近中國,加上季風的影響,不排除病毒是由帶有牛結節疹病毒的刺蠅傳播而來。為了確保整體產業安全,農業部目前已暫停金門縣牛隻及其生鮮、冷凍、冷藏牛肉輸往台灣本島及其他離島。不過經過風險評估通過的牛肉加工產品仍可輸台,因此民眾無需過度擔心。而與金門隔海相望的高雄市,當地有53戶養牛場,共飼養7617頭牛隻。雖然目前尚無疫情,但農業局動保處已啟動應變機制,包括發放消毒水、加強環境清潔消毒、要求懸掛捕蚊燈等措施,以防範蚊蠅傳播病毒。同時,他們也要求養牛戶自主防疫,勤觀察牛隻,避免去中國、金門等疫區。報導中也提到,這並非金門首次爆發牛結節疹。2021年時金門就曾發生過類似疫情,2022年時,台灣本島也出現了疫情,但經過全面施打疫苗後成功撲滅。據了解,牛結節疹是一種痘病毒疾病,只會感染牛和水牛,並非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症狀包括高燒、皮膚、黏膜和內臟結節、淋巴結腫大、皮膚水腫,泌乳量下降,公牛不孕等,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死亡率在1%到5%之間。
時隔4年再現牛結節疹 金門防疫所加強消毒、打疫苗
金門縣金沙地區前天傳出某肉牛場內有7頭牛隻確診「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LSD)」,農業部與相關單位雖已完成案例場的發病牛隻撲殺及銷毀工作,為進一步防堵病毒擴散,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昨持續派員針對案例場周邊半徑3公里內的養牛場全面消毒、並補強牛隻疫苗之注射。所長林政道表示,牛結節疹雖非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但仍呼籲金門民眾,在疫情期間盡量遠離地區各養牛場,以免夾帶病毒傳播。林政道表示,目前首先針對案發牛場全面性消毒檢疫,另周圍3公里內的31處牛場也會在2日內檢疫完畢,全縣各牛隻牧場的安全訪視都持續中,預計1周內完成。針對此次牛結節疹是否可能從大陸傳過來的傳聞,林政道說,金門距離大陸比較近,季風來臨的時候,帶有牛結節疹病毒的刺蠅,飛行能力就非常強,所以不排除有這個可能。另農業部為確保整體產業安全,已公告暫停金門縣牛隻及其生鮮、冷凍、冷藏牛肉輸往台灣及其他離島,並依程序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通報;對此,當地許姓牛肉相關產品業者表示,此次的疫情多多少少都會對地區的肉品銷售有一些影響,不過這都是比較短期、而且是心理層面的,但是「經農業部風險評估通過之生產業者及產品名單」牛肉加工產品仍可輸台,民眾勿過度擔心。農業部也籲請地區養牛業者加強人車門禁管制及場內各項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環境清潔,吊掛捕蚊設備及黏蠅板,同時每日檢查牛隻健康情形,若發現疑似案例,應立即通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及配合防疫處置工作,共同維護產業安全。
WHO與以色列達成「人道主義暫停」協議 讓數十萬加薩兒童接種小兒麻痺疫苗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美東時間29日表示,在巴勒斯坦飛地加薩走廊(Gaza Strip)出現25年來首例小兒麻痺(Polio)確診病例後,以色列已與WHO達成協議,將有限度地暫停該地區的軍事行動,以便讓數十萬兒童接種小兒麻痺疫苗。據美聯社的報導,WHO駐巴勒斯坦領土代表皮佩爾科恩(Rik Peeperkorn)29日在加薩中部城市代爾拜萊赫(Deir al-Balah)舉行的聯合國記者會上,透過預先錄製的影片指出,疫苗接種行動將於當地時間9月1日在加薩走廊中部地區展開,「人道主義暫停」(humanitarian pause)將持續3天,暫停時段則為早上6點至下午3點,若有需要,可以再延長1天。皮佩爾科恩補充,這項工作已與以色列當局協調,隨後疫苗接種活動將轉移到加薩南部,最後才是加薩北部,屆時也會有類似的人道主義暫停,「我不會說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但這是1種可行的方法。」他也認為,人道主義暫停至關重要,這樣當地居民才可以帶孩子去接種疫苗,並在下午3點前返回住處,「我們已就此達成協議,希望各方都能遵守協議內容。」以色列當局29日並未立即針對此事發表評論。但以色列國防軍先前已宣佈在加薩有限的地區進行人道主義暫停,以允許國際人道行動。據悉,上述行動的接種對象為64萬名10歲以下的加薩兒童,每人將分2輪接種2劑口服小兒麻痺疫苗,第2輪將在第1輪接種後4週追加接種。WHO表示,衛生服務工作者需要為至少90%的加薩兒童接種疫苗,以阻止小兒麻痺疫情的擴散。預估將有來自聯合國相關機構及加薩衛生部約2100多名志工參與這場行動,他們將在加薩各地的數百個據點和流動工作小組中提供服務。對此,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伍德(Robert A. Wood)也敦促以色列在人道暫停期間避免進一步下達疏散平民的指令,並表示聯合國志工們需要安全的為兒童接種疫苗,「為開展疫苗接種行動的機構提供便利,並避免在行動期間採取軍事行動,對以色列來說尤其重要。」小兒麻痺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被消滅,但這種傳染病仍在少數國家蔓延。如今隨著以色列種族滅絕行動所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不斷加劇,加薩地區的醫護人員幾個月來已多次示警當地可能早已爆發小兒麻痺疫情。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2女赴印度旅遊返台確診屈公病! 登革熱、屈公病「境外移入」創新高
疾病管制署24日公布上周國內確認境外移入屈公病,其中兩名女性是前往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有發燒、關節痛等症狀,入境就醫後確診。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為暑假出國潮影響,今年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等兩大蚊媒傳染病境外移入均創5年同期新高,提醒赴南亞和東南亞注意防蚊。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兩人分別是30多歲與40多歲女性一起到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四肢紅疹、倦怠等症狀,入境後就醫一度診斷疑似登革熱,後來經過採檢確定屈公病,這兩人都在家裡休息,臨床症狀改善。另一名個案則是非本國籍男性,林詠青表示,這個個案8月中旬從印度抵台,隔天發燒關節痛,兩天後才就醫,最後通報確診屈公病,目前已經離境。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疾管署指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包括泰國和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其中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也公布國內上周(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羅一鈞也提醒,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民眾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另外,民眾若回國後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變種M痘入侵亞洲「泰國確認首例個案」 羅一鈞:遲早進入台灣
M痘(mpox,舊稱猴痘)疫情捲土重來,如今病毒逐步從非洲擴散到歐洲和亞洲,其中泰國境內出現亞洲首例變種M痘個案,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如果疫情持續擴大,病毒遲早會入侵台灣,接下來將持續戒備,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應儘速前往接種,以防範疫情進一步擴散。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圖/報系資料照)羅一鈞強調,泰國和非洲的關聯性密切,且位於亞洲交通樞紐地帶,因此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可能較早檢出病例,至於變種M痘入侵台灣的風險,台灣在這些國家之後,新型病毒遲早會進入國內,台灣目前全力整備並針對邊境進行嚴格宣導、檢測,確保疫苗儲備充足,能在病毒入侵時即時偵測並防範。國內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以來,迄今本土加境外累計404例,均未檢出新型Ib型病毒;上週1085人接種M痘疫苗,則是創下今年單週新高。而在物資整備上,羅一鈞說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羅一鈞表示,新型M痘病毒主要通過親密接觸傳染,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飛沫傳染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但這並非新的變異株或新的傳染方式。相比流感或新冠病毒的短暫接觸傳染,M痘病毒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才會通過飛沫傳染,主要的傳染途徑依然是親密接觸,包括性行為。據泰國衛生部調查,8月22日泰國確診亞洲首例M痘Ib型個案,為66歲歐洲男性有非洲流行國家旅遊史,入境曼谷後隔日住院通報,衛生單位已追蹤46名接觸者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泰國因本土M痘IIb型疫情上升且持續,疾管署已於去年8月15日針對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維持至今,因泰國M痘Ib首例無本土擴散情形,疾管署評估無須提升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仍維持「第一級:注意」。
男市區「就地放生」家中上百隻蟑螂 遭制止解釋「忍不住動手」
中國吉林市松原路段8月22日有名中年男子竟提著塑膠袋,從袋子裡取出一個個裝滿蟑螂的容器,將其倒在乾涸的噴泉池內「就地放生」,當時旁邊女子見狀後,連忙上前制止,然而男子卻以「不忍殺生」為由,堅持要在此放生家中上百隻蟑螂。據報導,此事發生在吉林市松原路段,8月22日一名中年男子提著塑膠袋,並從袋子裡取出多個裝滿蟑螂的容器,將其傾倒在路邊一處乾涸的噴泉池內,現場吸引了路人目光,據目擊者稱,該男子此次至少放生了上百隻蟑螂,且其手邊還放有多個裝滿蟑螂的容器。當時旁邊有名女子見狀後,連忙上前制止,然而男子卻以「不忍殺生」為由,堅持要在此放生家中的蟑螂,在女士的勸說下,男子解釋「我這是在家抓的蟑螂,樓下是飯店,牠們都跑我家來了,我實在忍不住動手,所以想著還是放生比較好。」事後,多名網友對此放生行為表示質疑,認為一般家庭根本不可能捕捉到這麼多蟑螂,該男子使用的捕捉容器也頗為專業,且選擇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放生蟑螂「這明顯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惡意破壞!」事實上,此前河北廊坊等地就曾多次出現過類似事件,一名女子在今年8月初就在某區放生大量蟑螂,而後是緊急組織人力進行撲殺。對此,專家表示,蟑螂屬於危害公共衛生的害蟲,是多種傳染病的載體,其大量出現很可能導致疾病傳播,若蟑螂進入飲食場所,更會直接影響食品衛生安全,所以類似放生行為並不符合「不殺生」的初衷。
肺炎黴漿菌感染「年齡擴展」 醫示警2類人要小心
近期肺炎黴漿菌在國內引發大規模呼吸道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宗儒表示,近兩年來,感染年齡範圍出現了「兩端擴展」的趨勢,嬰幼兒和青少年患者的比例明顯上升。吳宗儒也提醒,常用抗生素若對抗黴漿菌無效時,孩童使用替代抗生素要小心,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發育。綜合媒體報導指出,吳宗儒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各類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然而隨著防疫措施的放鬆,許多呼吸道疾病捲土重來,其中就包括黴漿菌感染。根據衛福部記載,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透過飛沫傳播,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其造成的肺炎和一般的肺炎不一樣,通常症狀較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吳宗儒指出,自2022年下半年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黴漿菌感染病例顯著增加。根據臨床觀察,近期醫院門診、急診及住院患者中都有不少黴漿菌感染的兒童。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黴漿菌感染多發於5歲左右幼兒,但近兩年嬰幼兒和青少年這2類人的感染比例有所增加。此外,這波黴漿菌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更加令人擔憂,吳宗儒指出,研究顯示,近期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等)的抗藥性比例居高不下,這意味著傳統治療方法可能失效。目前黴漿菌的抗藥性無法快速檢測,只能通過治療反應來判斷。而在常規抗生素無效的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替代抗生素,如多西環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環丙沙星,但這些藥物在兒童中使用時需格外謹慎。吳宗儒強調,面對黴漿菌感染和抗藥性的雙重挑戰,預防仍是最佳方案。吳宗儒提醒,民眾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咳嗽時遮掩口鼻等,並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見人就咬」嚇壞民眾!鼬獾暴走墾丁街頭 防疫所急喊:小心狂犬病
20日下午,屏東恆春鎮船帆石地區出現鼬獾瘋狂追咬路人事件,所幸居民躲避得宜,沒有民眾受傷。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表示將加強防疫措施,呼籲民眾看到野生鼬獾務必遠離,萬一被攻擊、咬傷,就要趕緊就醫。屏東恆春鎮今年頻繁出現狂犬病陽性鼬獾蹤跡,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所幸經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派員追查,沒有發現有民眾被咬傷之情事。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長李永文表示,有關民眾通報鼬獾追咬事件,目前已請專人追捕中。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圖/翻攝FB/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根據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先前發佈資訊,恆春半島2024年2月、3月都曾出現鼬獾闖入民宅並主動攻擊事件,經檢驗後確認為狂犬病陽性,顯示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持續發生。上一例恆春鼬獾狂犬病在2019年,如今再度出現狂犬病陽性案例,顯示持續防疫的重要性,不可輕忽,若民眾發現食肉目野生動物死傷,請通報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送驗狂犬病。防疫所指出,狂犬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大部分哺乳動物皆會感染,發病後死亡率達100%。全球人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中,近99%是被罹患狂犬病的狗咬傷所致,所以預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雖然台灣疫情目前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但民眾仍須提高警覺,遵守「二不一要(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寵物、要每年帶犬貓及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原則共同防範。若不慎遭疑似狂犬病動物抓咬傷,請用肥皂、清水沖洗並以優碘消毒傷口後盡速就醫,如發現傷亡野生動物請通報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防疫所還呼籲,若未每年替家中飼養的犬貓或食肉目動物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赴日旅遊8歲女童染腸病毒 醫示警「日韓感染人數皆創10年新高」
1名8歲女童與家人到日本大阪旅遊,卻突然出現口腔潰瘍、四肢水泡,還發燒、吃不下,家長著急拍照跨海求助台灣醫師,證實就是腸病毒手足口症。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提醒,日本、韓國腸病毒疫情已創下10年新高,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帶幼童出國的家長不要輕忽。這一家人8月3日出國前往日本大阪家族旅遊共7天,第4天時8歲女兒腿部先是出現紅疹,第一時間媽媽誤認為蚊蟲咬傷,沒想到隔天症狀加劇,手腳逐漸冒出水泡加上嘴破,家屬擔心傳染病問題,10日緊急拍照打電話向台灣熟識醫師詢問,醫師根據照片判斷為腸病毒症狀,加上潛伏期1至3天,研判可能是在日本感染。施勝桓表示,根據日本厚生省公布資料,該國腸病毒感染人數創下10年新高,單周(7月22日到7月28日)有3.7萬兒童確診,累計2024年已有26萬3000人感染,41個行政區都發布腸病毒警報,且出現11例腸病毒71型個案。另,韓國腸病毒也創下10年新高,大陸今年也累計超過79.5萬例。施勝桓提醒腸病毒潛伏期只有3天,家長帶幼童出國旅遊,除了落實勤洗手、戴口罩以外,可考量出國前先施打腸病毒71型的疫苗,以免玩到一半孩子發病,或在國外感染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的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期病例數皆高於近年同期;其中日本的腸病毒疫情每年高峰都落在7、8月之間,約晚台灣兩個月。依據監測資料顯,日本這波腸病毒自5月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從7月下旬到8月到達最高峰,感染人數創下日本近10年最高。至於台灣部分,羅一鈞指出,腸病毒在今年6月底達最高峰,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2萬人,創下8年來同期最高,接著連續6周下降,預估到8月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但不排除9月開學後又會有一波疫情。
10月大男嬰腸病毒致肺水腫!國內「打疫苗仍重症」首例 羅一鈞曝原因
國內確認首例曾經接種疫苗的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13日公布個案是北部10個月大男嬰,因為嗜睡、發燒就醫收治加護病房,住院時一度出現肺水腫及休克情況,後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2併發重症,且發現他曾經接種過2劑自費腸病毒疫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疫苗僅針對71型,但對於其他型別腸病毒沒有交叉保護,家長還是要做好防範措施。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4日至8月1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1381人次,較前一週11506人次基本持平,仍處於流行期,疫情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疾管署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多加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加強教導學童落實肥皂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另外,暑假期間,全家出遊時,別忘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措施,請家長協助孩童出入公共場所後正確肥皂勤洗手,避免傳染病威脅。另外,今年社區流行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對腸病毒71型疫苗無交叉保護效果,打過自費腸病毒71型疫苗仍可能感染,同樣應做好防範措施。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申請認證中!拔針1年無案例發生 台灣將成亞洲唯一「無3大豬瘟」國
過去台灣曾爆發口蹄疫情,對出口豬肉造成嚴重的損害。而在此之後,台灣積極防疫,曾於2019年7月1日對口蹄疫拔針成功。而現在也有消息指出,自2023年7月對傳統豬瘟全面拔針後,近1年台灣都未再傳出任何傳統豬瘟的病例,等同於拔針成功。目前農業部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提出申請成為豬瘟非疫國,如通過的話,台灣將成亞洲唯一無口蹄疫、無傳統豬瘟、無非洲豬瘟的「三大豬病非疫區」的國家。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豬瘟為我國甲類動物傳染病,亦為WOAH表列應通報疾病,會造成豬隻全身性出血、流死產,是高度傳染性高死亡率之疾病,亞洲地區國家均遭受豬瘟疫病的危害。而我國自2005年於彰化縣發現最後1例案例後,未再有發現豬瘟確診病例。而為達成撲滅豬瘟之最終目標,農業部規劃三階段完成:第一階段:2021年至2022年,落實全面疫苗注射、環境風險監控及產業溝通。第二階段:2023年至2024年6月,持續疫情風險監控,並逐步進入停止豬瘟疫苗注射評估階段。第三階段:2024年7月起,向WOAH提出「豬瘟非疫國」申請。農業部表示,自2021年起防檢署啟動各項監測機制(階段性停打豬瘟疫苗試驗、哨兵豬試驗、屠宰場淘汰種豬、化製場斃死豬隻、野豬及棄置死豬及屠宰衛生檢查等)後,均未發現或檢出豬瘟野外病毒,研判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之風險極低。後經專家評估,農業部決定以穩健方式推動2023年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措施,分二期方式實施,首先於2023年1月1日,除種豬外,豬隻停止注射疫苗。續經專家評估風險後,於同年7月1日起全面停止注射豬瘟疫苗。如今我國豬隻全面停止注射豬瘟疫苗已達1年,且經嚴密監測未發現豬瘟野外病毒株活動跡象,已符合WOAH陸生動物衛生法典所列「豬瘟非疫國」申請要件,可備妥相關資料向WOAH申請豬瘟非疫國。農業部表示,未來倘成功成為豬瘟非疫國,除可減少養豬場人力及購置疫苗費用,亦可降低因施打疫苗造成緊迫及副作用之損失,有效減少豬隻飼養成本,也將大為提高我國豬隻及豬肉產品國際競爭力,更展現我國重大動物疫病的防疫成果。農業部也期待能以此開拓更多豬肉外銷市場,促進各國消費者認識台灣生鮮豬肉與加工豬肉產品,以提高國內豬農收益與確保養豬產業永續發展。
M痘非洲病例暴增 WHO秘書長譚德塞:考慮宣布公衛緊急事件
M痘(mpox,舊稱猴痘)在非洲急速擴散,且造成多名孩童感染,世衛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便表示,針對非洲M痘爆發一事,他考慮召集專家會議判定,並宣布國際公衛緊急狀態。WHO秘書長譚德塞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將儘速召開專家緊急會議,透過向公衛專家諮詢意見,判斷是否該重新針對M痘患者人數爆發一事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圖/翻攝自X) 根據WHO秘書長譚德塞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他於當地時間7日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召開簡報會議,針對近來M痘在非洲感染者激增一事進行討論,表示將儘速召開專家緊急會議,透過向公衛專家諮詢意見,判斷是否該重新針對M痘患者人數爆發一事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M痘在非洲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尤其是孩童。(圖/達志/美聯社) 另據《法新社》表示,譚德塞還指出,世界衛生組織、非洲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Africa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當地政府和協助單位正著手加強對M痘爆發的因應。過去WHO曾經針對M痘疫情,在2022年10月宣布為「PHEIC」,經過10個月以後,才於去年5月宣布解除。由於M痘疫情一開始爆發時,大多在男同性戀者群體間造成傳播與感染,因此除了該傳染病所造成的身體危害以外,專家更擔憂社會對於感染者貼上特定標籤,不過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附近國家檢測出M痘病毒株,剛果並自去年9月起感染案例激增,甚至擴散至全球各國。M痘在非洲的感染人數急遽上升,尤其是孩童。(圖/達志/美聯社) 然而,擴散至歐美的M痘疫情,從去年9月起開始在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合國擴散,光是今年以來非洲就統計出1萬1000多名以上的感染者、造成445人死亡,且感染人數持續激增中,加上開始出現大量孩童染疫,因此WHO相當擔憂。
夏季流感、新冠助攻!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打疫苗
國內今年出現罕見的夏季流感,加上第6波本土新冠疫情,連帶讓肺炎鏈球菌,今年感染數累計199例,也寫下5年來同期新高紀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6日表示,這3種傳染病常伴隨發生,呼吸道黏膜先遭病毒破壞後,肺炎鏈球菌就更容易附著,造成次發性感染。提醒男性肺炎死亡率是女性1.5倍,可趁父親節前夕帶爸爸打公費疫苗。羅一鈞解釋,肺炎鏈球菌感染上升,跟今年6月、7月的夏季疫情反常增溫有關係,今年至今累計199例,創下自2020年以來5年同期新高,其中23例死亡。病例中65歲以上民眾占38%、男性占61%。羅一鈞提醒,肺炎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是女性1.5倍,可趁父親節前夕帶爸爸打公費疫苗,保護力達75%以上。疾管署全年提供65歲以上民眾接種1劑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及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可加強免疫保護效力,預防肺癌。另外,新冠疫情下降速度不如預期。上周新冠中重症併發症446例,雖較前一周下降24%,但死亡達104例,較前一周上升16%,最年輕死亡30多歲男有癌症病史未打XBB疫苗。羅一鈞表示,原本預估8月中脫離流行期,但近期下降趨勢變慢,速度不如預期,預計延後至8月下旬脫離流行期,除非開學後有明顯疫情變化,否則第7波疫情約在秋冬之交才會上升,另KP.3已超越JN.1成為主流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