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
」 協作機器人 AI 機器人 林百里
搶灘機器人2/做章魚燒到半導體都要它! 達明從10人小部門躍升全球2哥
隨科技的創新與普及,進展越來越快,也壓縮企業不進則退的空間,被分析師視為「最純機器人股」達明(4585)就是成功的存活者,在短短13年內,從10人實驗室團隊,翻身為全球協作機器人(Cobot)二哥,今年還將挑戰「人形概念」機器人。達明機器人的故事,要從時代的眼淚光碟機說起。達明的母公司廣明光電(6188),原是廣達(2382)旗下子公司,以光碟機起家,兩千年初期曾是台灣第一大薄膜光碟機代工廠,這種需要光碟片及光碟機讀寫的儲存設備,在隨身硬碟興起後,廣明董事長何世池警覺到光碟機市場將萎縮,2011年遂尋求轉型。讀台大機械系的何世池,求學之路和機器人都密不可分,他讀碩士及博士時,分別以機械手臂及醫療機器人為研究。事實上,光碟機和機器人所需技術系出同源,主要技術是機械控制,何世池便決定從「老本行」機械手臂切入看看。於是,何世池先在廣明內部成立10人小組的「Robot實驗室」,由他親自領軍,這間不起眼的小實驗室不到一年就推出首款四軸SCARA機器人。憶起這段往事,「我們很快放棄這個專案,因為它沒有市場差異化優勢。」也是10人小組成員的陳尚昊3月上旬在工具機展上坦言。達明很快躍升成為全球二哥,背後少不了林百里的支持。(圖/黃耀徵攝、報系資料照)當時,全世界的機器市場由日本FANUC、瑞士ABB、日本Yaskawa及德國KUKA四大家族把持三、四十個年頭,市場主流的機械手臂均強調「力學感應」,為要防止工作人員受傷,機械手臂必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也就是所謂的「協作機器人」。為要與市場主流做出差異化,廣明團隊重新思考機器人的核心價值,如何讓工業機器人得到好的應用,成為可提升人機協作效率的「協作機器人」?據此,他們決定從「視覺技術」下手,打造「看得見、判斷得準、動得精準」的機器人。這關鍵一步,使Robot實驗室於2015年推出革命性產品「TM5協作機器人」,一款內建視覺定位功能的獨臂機器人,就算發生地震或受外力影響導致座標變動,也能即時自我調整,不需工程師重新校正。當年8月,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走入廣明辦公室,第一眼看到「TM5」有些驚喜,拋下一句「鴻海有機器人,我們的也不差啊」!隔月,廣明就成立子公司「達明機器人」,由何世池兼任董事長。達明隨即在12月帶著TM5,趕赴當年的日本國際機器人大展(iREX),一亮相就驚艷全場,2016年將TM5正式推向市場,成為將視覺當作標配的協作機器人元老,由美國麻省理工(MIT)教授Rodney Brooks創立的Rethink Robotics之外的第二家廠商。實際上,初登iREX展時,達明團隊對行銷幾乎不懂,擔任第一線技術開發主管的視覺應用處處長黃鐘賢就直言「一竅不通」,沒想到之後短短幾年,這支從廣達代工體系中誕生的團隊,已懂得「精準曝光」。比如,由於TM是新誕生的台灣品牌,在歐美市場名不見經傳,更不具主場優勢,因此達明緊抓國際大展亮相機會,馬拉松式地參展,陸續參加深圳國際機器人及工廠智慧化展、歐洲工業盛事德國漢諾威展,以及北美最專業自動化展Automate等,爭取世界能見度。另外,還學會了「貼緊」產業資源,無論是政府相關單位,還是針對特定客戶舉辦的專屬研討會,都成為他們推廣技術、深耕市場的重要管道。達明的機械手臂化身為全自動機器人咖啡師 「Ella」,在新加坡連鎖咖啡廳Crown Coffee裡泡咖啡,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喝了一杯。(圖/翻攝自ella咖啡館臉書)與此同時,達明也緊抓全球供應鏈中的台灣優勢,回頭跟生產基地遍布全球的OEM(代工生產)、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台廠大咖合作,包括母公司廣達、台積電(2330)、鴻海(2317)、和碩(4938),以及傳統製造業捷安特、寶成(9904)等,跟著大廠走入歐美、中國及東南亞等市場。達明短短3年便躍升成為協作機器人全球二哥,吃下11.6%的全球市占率,僅次於業界龍頭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而當年的頭號勁敵Rethink,則因遲遲未把產品推出,於2018年倒閉求售,有鏡頭標配的協作機器人只剩達明一家。如今,達明有近500名員工,TM機器人在全球有200個銷售據點,除了在科技廠、車廠生產線上幫忙,也在日本7/11店裡幫忙做章魚燒,在新加坡連鎖咖啡廳Crown Coffee裡泡咖啡,就連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的桁架結構工程,也由達明新一代銲接機器人負責。達明的崛起,背後少不了林百里的支持,尤其是廣達全球銷售網路的協助。陳尚昊接受CTWANT記者訪問時證實,「Berry(林百里)在AI和機器人領域都給予許多建議,與我們深入討論未來發展。」林百里一步一腳印的「烏龜哲學」,不但領著廣達打下AI伺服器霸業,也拉著齊下眾家小雞搭上AI列車。

搶灘機器人3/這家中企或是未來機器人的「大疆」! 業者:台灣吃零組件商機
今年開春後,「人形機器人」一舉躍上世界舞台。先是中國的「春晚」大秀,「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通用人形機器人跳秧歌舞一炮而紅,以65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96萬元)售價在電商平台京東開售,陸港股相關概念股迎來狂歡;接著特斯拉宣布,2025年量產Optimus人形機器人1萬台,蘋果、Meta也相繼跟進。大咖連串動作,釋出一個訊號:2025年,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落地了!對此,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許文通對CTWANT記者直言,「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中、美已在人形機器人形成兩強競爭,但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做整機難度太高,最大的機會還是在零部件。」先來看全球範圍內各大企業立下的量產宣言:特斯拉預計在2025年生產1萬台Optimus,美國Figure AI未來4年將量產10萬台人形機器人,挪威初創公司1X Technologies預計今年量產數千台NEO雙足機器人,2026年規模化量產,2028年達到數百萬台量產目標。中國更是熱鬧不已,包括智元、樂聚等四家企業宣布,2025年合計出貨量有望達到2000台;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有超過500台的意向訂單。在這場競爭中,台商點名「這家最有可能成為機器人界的『大疆』!」台商口中的「這家」,指的就是春晚的宇樹科技(Unitree),由王興興於2016年創立, 4人團隊在短短一年內就推出全球首款消費級四足機器人Laikago(又稱「機器狗」),2023年推出中國首款可奔跑的人形機器人H1,去年再推G1,以驚人的穩定性與9.9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萬元)親民價,震撼市場。上銀作為全球製造設備傳動控制產品關鍵供應商,積極強攻機器人領域。(圖/報系資料照)許文通對CTWANT記者分析,宇樹與知名機器狗美商「波士頓動力」技術路線截然不同,「波士頓動力為求高負重,採用油壓系統,機身結構厚重且成本高昂,「沒有辦法便宜,就無法普及」;宇樹則選擇全電動設計,使用鋰電池,強調輕量化,成本低,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宇樹「幾乎所有零件都自己做」,成本才能大幅降低。台灣一間機器人製造公司高層曾參觀宇樹,他驚呼地說,「宇樹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從馬達線圈繞線到馬達生產、組裝,幾乎都由自家完成,外購零件極少,這樣才能壓低價格。」據中國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宇樹科技在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銷量市占率約69.75%,市場規模份額為(指一個企業的銷售量和市場上最大的3 個競爭者的銷售總量之比)40.65%。宇樹低價策略能否奏效?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仍需觀察,「宇樹機器人現在很會跑,但沒人知道能跑多久,搞不好跑一趟就得大修,目前關鍵瓶頸在於電力與關節技術(諧波減速機)。」再者,「宇樹硬體技術處於領先水平,但AI軟體不算強。」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形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占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宇隆董事長劉俊昌和TUF ONE行星減速機合影。(圖/報系資料照)面對美、中整機製造競爭力,台灣機器人產業雖難以挑戰,但在零組件領域仍有機會,「台灣的優勢在零組件,很多業者雖然沒有自有品牌,但卻是隱形冠軍。」許文通指出。例如,在3月3日登場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參展廠商上,傳動元件大廠上銀(2049)以AI機器人精密關鍵零組件為展出重點之一,其滾珠螺桿、諧波減速機、軸承、無框力矩馬達等零件,已廣泛應用於AI機器人傳動系統,涵蓋救援機器狗、農場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及物流自動化領域。另一家精密零件機械加工廠宇隆(2233)則展示自有品牌 TUF ONE行星減速機,並透露已成功切入人形機器人關鍵零件、諧波式減速機領域。全球傳動(4540)也計劃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針對人形機器人的傳動元件新品。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認為,「AI驅動的精密加工、機器人技術,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正在發生的變革。」在這場全球機器人競賽中,台灣或許難以與美中競爭整機製造,但憑藉強大的零組件產業,仍能在這波變革中占據關鍵位置。

搶灘機器人1/仁哥欽點「最純機器人股」下一步從獨臂變人形? 達明總座:8月揭曉
美國總統川普揮舞關稅大刀下,台美股市跌得鼻青臉腫,今年漲幅通通吐回之際,台灣時間19日凌晨登場的輝達(NVIDIA)「GTC 2025」AI盛會,頓時成了全村新希望,隨後5月還有台北電腦展(COMPUTEX)接棒,兩場重磅大會為未來AI製造添磚加瓦的主角,就是人形機器人、AI機器人。台股1834家上市櫃公司中,曾被黃仁勳欽點的機器人概念股,多是零組件或組裝廠,其中「最純機器人股」就是專做整機「協作機器人」(Cobot)的達明機器人(4585),貼上「TM」品牌的Cobot迄今銷往全球已上看15000台,目前全球市占11%,排名僅次於龍頭老大丹麥Universal Robots。本刊調查,達明的Cobot為有「長眼」的獨臂機器人,以鏡頭標配打響名號,如今正緊鑼密鼓朝「人形概念」邁進,預計打造一款有「兩手、眼還有腦」的輪型AI Cobot(協作機器人)。對於從「獨臂」晉級到「人形」的新動向,總經理陳尚昊不願正面回應,但語帶玄機向CTWANT記者透露,「實際產品預計在今年8月自動化展揭曉」。事實上,為免步上母公司廣明(6188)光碟機淪為時代眼淚的後塵,達明以視覺技術讓自家的協作機器人,成功區隔市場,成軍第三年(2017年)更引入AI,推出首款具AI辨識能力的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逐年改款進階,2022年更內建視覺AI功能,保持技術領先同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去年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和達明的獨臂機器人合影(圖/方萬民攝)儘管達明已是協作機器人二哥,但三年前,陳尚昊對人形機器人還持懷疑態度,隨AI技術快速發展,他的觀點也開始改變,「大家把AI的想像投注到機器人身上,這股熱潮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場,推動技術加速發展。」一位業界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達明從「獨臂」朝「人形概念」前進,除了美國、中國科技大咖紛紛喊進之外,背後還有一股助力,就是經濟部的「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以預算補助鼓勵企業投入前瞻技術研發,由於國內具備人形機器人研發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達明順勢朝這一方向發展,以爭取研發補助,也能進一步強化技術布局。 貼上「TM」品牌的Cobot迄今銷往全球已上看15000台,全球市占11%,排名僅次於龍頭老大丹麥Universal Robots。(圖/翻攝自達明機器人臉書)在台股分析師眼中,達明作為台灣機器人產業的領頭羊可謂潛力十足,就連AI霸主輝達也看上。去年黃仁勳受邀到台大演講,背板台灣地圖上首度秀出達明LOGO(TM),成了機器人當紅炸子雞,同年九月上櫃後,黃仁勳在聯想舉辦的西雅圖科技創新大會(Tech World)上,再度欽點達明為機器人夥伴之一,使得達明股價去年翻了三倍,年營收14.81億元,年增17%,由虧轉盈。廣明也母以子為貴,同時期股價一度衝上高點114元。 今年開打的AI機器人大戰,達明要如何保持領先?陳尚昊直言,「AI接下來一定是標配,傳統視覺部分我們早就跟robot整合了,這是我們利基,從視覺+AI,接下來不管是大語言模型這些,我們的基礎不一樣,大家加入也是好事,加速產業的進展。」面對前有老對手UR不斷創新,後有各國新兵搶入藍海,「我們並不會那麼容易被追上!機器人的取放動作,我們已經做到0.1mm的精準度,這並不容易。傳統機器視覺的方式,我們早已做到業界領先。」陳尚昊信心滿滿。

機器人錢景2/台灣是要角!全球市場今年上看1兆 專家曝緊跟「5趨勢」
「機器人未來可以代替人力!」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去年12月中旬訪問台灣,談到台灣缺工議題時,向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可以作為補足人力的解方。調研機構Statista也指出,機器人取代單純、重複、可預期性的工作已成為趨勢,預估全球機器人市場2025年將突破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2136億元)。 隨全球勞動力短缺,機器人正速融入經濟活動及生活,從掃地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到醫療手術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機器人依外形,分為「人型」與「非人型」,一位下游業者告訴CTWANT記者,人型機器人就是「模仿人類的外觀與行為」,甚至具有基礎的情感識別功能,可應用在家庭陪伴、醫療康復和教育輔導等。特斯拉新推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定位就是「人類管家」,AI晶片巨頭輝達則為人型機器人「AI大腦」,打造「Project GR00T」通用基礎模型,除了上述兩巨頭搶先布局,還有美國新創Figure AI、Boston Dynamics等,中國的優必選、宇樹科技等。黃仁勳滿臉認真地對自家三隻萌寵說明新產品,甚至求問意見「你們覺得怎麼樣?」。(圖/翻攝自NVIDIA YT)展望2025年,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預告,機器人產業將聚焦五大趨勢:一是增強人機交互,推動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應用,提升溝通效率,特別是在醫療和客服領域;二是AI深度融入,提升製造、物流和醫療自動化水平,處理複雜任務並減少人為干預;三位AI驅動醫療保健自動化,提高精度與效率,減輕醫護負擔;四是農業機器人應用擴展,實現智慧化耕作,降低成本並提升生產力;五為機器人即服務(RaaS)快速成長,助中小企業普及自動化技術。而在機器人的全球供應鏈上,台灣廠商也沒有缺席。群益投顧資深產業研究員陳長榮在2025年元旦後的一場講座上說,台灣的機器人供應鏈相關完整,從軸承、齒輪、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控系統、減速機、驅動器、機器視覺和感測器等,都有相關供應鏈廠商。比如台廠由盟立(2464)轉投資的子公司盟英已擁有年產能十萬組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近年還進一步發表整合減速機、驅動器及馬達的一體化關節模組,目前獲得多家機器人大廠採用,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日本、韓國及印度陸續展現成果。和大、盟立組成的盟英已擁有年產能十萬組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圖/報系資料照)零組件廠也有更多發揮空間,其他也切入生產的還有上銀(2049),除了諧波減速機之外,也具備滾珠螺桿技術量能。提供齒輪、齒輪箱等精密零件的鈞興-KY(4571),已有供應協作型機器人、小型六軸機器人的實績,至於含金量較高的諧波減速機零組件亦在耕耘中,有望打破過去由日本品牌壟斷的局面。「而協作機器人,事實上就是大缺工時代下的救兵」,一位下游業者開玩笑地對CTWANT記者說。他解釋,協作機器人用來與人類一起工作,並非取代員工,擅長執行重複性、費力或危險的任務,應用場景已成熟,被視為2025年的成長重點。廣達集團旗下孫公司達明機器人(4585)去年前11個月營收達13.51億,已勝過2023年全年的12.6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協作型機器手臂廠商,和陸系機器人業者多以低價搶攻不同,公司一開始就定位是「唯一整合視覺系統業者」,提供客戶一條龍機器視覺軟硬體系統整合服務,整合度高,客戶建置成本下降。達明董事長何世池曾解釋,有次一家歐系汽車零件廠機器人手臂採購案中,對手報價只有達明的一半,但對視覺定位、AI檢測等系統,對手要額外收費,總成本反而高出數十倍,最終達明憑藉一條龍整合服務成功奪單。執行長陳尚昊表示,這樣的整合策略讓達明打入多家歐洲汽車供應鏈大廠。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台灣在工業用機器人應用軟體和關節型機器人,還有發展機會,在直角座標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自主移動型機器人等方面,台灣持續保有競爭力。

Capusule Launcher 論壇— AI、ESG趨勢下的企業參與新創如何促企業再成長
由新創101主辦的首屆 「Capsule Launcher 新創鏈結計劃」,上週於TTA(Taiwan Tech Arena)舉辦在AI、ESG趨勢下的企業參與新創論壇,及AI、ESG的新創DemoDay決選。所羅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政隆於對談指出,他認為未來能處理人形機器人、手指靈活動作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AI技術大有前景,也積極尋求相關合作。隨著數位轉型和科技迭代的壓力,企業開始和新創頻繁交流。華陽創投集團董事長王韋中指出,企業的技術創新,無非從 build, buy 或 invest(自建、採買、投資)開始, 而所羅門和旭富,都各自有不同的舉措,促進企業成長。論壇是Capsule Launcher 新創鏈結計劃的DemoDay決選,60多組新創中,最後由「台灣牙易通股份有限公司」贏得AI組的優選。(圖片提供/新創101)所羅門自2013年開始引進協作機器人後,多年來持續優化,幾年後,機器手臂有了眼睛(視覺辨識),再過幾年,機器人有了智慧(AI導入),現在所羅門能用單套軟體,就客製化出百工百業製程所需的優化模組,從幫Channel做包包扣件的瑕疵檢測、替農委會檢測鴨蛋,到協助Toyota汽車塗膠,都有可導入的解決方案。所羅門接下來也想把自家 AI 3D Vision的技術繼續拓展至醫療領域。陳政隆說,他們每年都會接觸各種新技術和提案,希望接下來能把該技術應用在人形機器人此刻還做不到的事上。旭富製藥近年來也透過投資新創或合資成立新公司的方式尋求成長。旭富製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智在對談中指出,旭富近年投資做ADC抗體藥物的新創嘉正生技,就是從化學跨生物的跨域嘗試。此外,因應全球ESG浪潮,周文智也坦言,企業從國內法規或國際供應鏈,都面臨極大壓力。為了在製程上減低碳排,旭富和專精廢水處理的法國跨國公司威立雅環境(Veolia)合資成立一間新公司法蘭摩沙(FRAMOSA),將於明年正式投產,預計能將製程所用的溶劑回收到85%,讓資源循環再利用,也大大降低碳排放。周文智也說,成立這間公司後,也有很多同業來問,顯見業界共通痛點,也間接證明投資價值。新創101執行長呂緗柔(Cami)也於論壇當日首度公開新創101旗下的看案平台DealFound。(圖片提供/新創101)主辦Capsule Launcher 新創鏈結計劃的新創101也陸續公布旗下促進企業參與新創的產品線。新創101執行長呂緗柔(Cami)也於論壇當日首度公開新創101旗下的看案平台DealFound。她解釋,因應企業開始積極和新創互動,DealFound匯集專業的分析報告,並導入AI,讓企業能在資料庫上快速看案,對接新創公司。此外,論壇當日也宣布全了台首支AI-Driven 基金「新創一零一創業投資有限合夥」ST50將在明年1月1日正式啟動投資的消息。該基金的管理合夥人呂緗柔指出,ST50基金規模3億,將投注在 AI、ESG 永續科技的早期新創或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此外,若有企業在新創101的看案平台DealFound上領投,新創一零一創業投資有限合夥ST50也將有機會配投,讓好的案件在良好的條件下共好發生,創造多贏。論壇當日下午也是Capsule Launcher 新創鏈結計劃的DemoDay決選,60多組新創中,最後由「台灣牙易通股份有限公司」和「飛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贏得AI組和ESG組的優選。牙易通主做牙科資訊整合平台,整合牙科材料採購、病歷分析和預約系統,目前註冊會員已逾8千位,約佔一半總牙醫人數。飛象資訊則是提供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透過硬體、雲端管理平台與一站式加盟服務,創造高效充電體驗。

集邦:AI加持2027年人形機器人產值將破20億美元 「這零件」成本最高
日前法國舉辦國際人型機器人展,不少廠商已結合AI,應用在醫療、災難應變與家庭使用上。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28日表示,預估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目前包括美國、中國廠商都在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型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越來越高,像是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TrendForce表示,現行軟體平台著眼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受惠於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據TrendForce調查,目前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且零組件領域皆有一定程度之技術壁壘。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將以手臂撿貨為主。TrendForce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有陪伴與照護需求,預期服務機器人將於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機器人也於戰場上陸續發揮其功效,如烏俄戰爭有大量無人機參戰,以及戰鬥、布雷與後勤機器人等,為具潛力之場域。

首富的浪漫1/全球AI教父+科技狂人互捧人形機器人 林百里看衰「浪費能源很少商用」
台股6月牛氣沖天,從AI浪潮炒到人型機器人概念股,尤其AI教父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3月在自家GTC大會,率領眾多機器人登高一呼,6月提到「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像汽車一樣普及」,美國時間26日的自家股東會上,黃仁勳更向全球投資人表示,「AI的下一波,就是把價值50兆美元的重工業整個自動化。很快,我們會有一個由機器人組織起來的工廠,這個工廠是由機器人來協調管理其他機器人,進而製造產品,至於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也都是機器人。」對於黃仁勳喊進AI機器人,他的頭號勁敵、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6月18日也在社交平台X上加碼回應,「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率將是汽車的10倍」,兩位全球科技界領航者先後勾勒新世界,給股市加油添柴火。與此同時,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卻唱著不同調,14日股東會後跟記者直接吐槽說,「人形機器人,要跟人一樣做這麼多動作,這是很困難、很浪費能源的,所以在商用時候,很少很少用。」馬斯克近期重登世界首富寶座,而輝達於美國時間18日股價收在135.63美元,讓輝達總市值來到3.34兆美元,一舉超越微軟的3.32 兆美元和蘋果的3.27 兆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讓黃仁勳一天身價就增加超過40億美元,全球富豪排行榜來到第11名,也是華人第一。廣達也在20日的台股盤中飆至最高329元,改寫24年來新高,28日則收在312元,股價從去年AI流行後就起漲。《富比士》公布的2024年台灣50大富豪排行,林百里就受惠於台股走升,以117億美元(約3798億元台幣)身價奪下台灣首富。究竟兩位世界級科技大老和台灣首富怎麼看待人型機器人?黃仁勳在3月輝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上展示人形機器人的願景,是像2011年電影《鋼鐵擂台》中,能直接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更在6月2日的台大演講時說:「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總有一天,所有會移動的東西都將自動操作。我們努力藉由推動 NVIDIA 機器人堆疊的發展,當中包括用於模擬應用的 Omniverse、Project GR00T 人型機器人基礎模型和 Jetson Thor 機器人電腦,加速推動符合物理原則的生成式 AI。」但黃仁勳也坦言,以現在的AI技術要訓練人型機器人還有些困難,但一切都在快速的變化,因此「未來兩、三年內應該會看到重大突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近來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圖/翻攝自2024 Annual Shareholder Meeting Tesla YT)馬斯克對人型機器人的熱情,完全不輸給黃仁勳。馬斯克在13日股東會上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他說,Optimus的估值被忽視,未來Optimus機器人的價格將低於汽車,如果特斯拉擁有10%的市占率,且每個機器人售價2萬美元,特斯拉在大規模生產時每年可以賺取1兆美元的利潤。「Fremont工廠已經有兩個Optimus機器人在使用,明年開始特斯拉將有超過1千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馬斯克說,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擁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能做像是照看孩子和工廠工作等家務活。2004年7月上映的科幻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劇情設定在2035年,智慧型人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故事裡的男主角威爾史密斯嘲諷機器人不能寫出交響樂和畫畫,沒想到被機器人吐槽「不然你行嗎?」然而到了2024年,不少人已開始用AI來製造音樂與美術設計了。「我一直都對科幻電影裡面所謂的AI非常、非常嚮往。」從小就喜歡原子鐵金剛的林百里在廣達股東會後向記者說,廣達一直致力於將實驗室的研究轉化為產品和生意,實現工程師的夢想,但人形機器人需要擁有手和腳,工程難度極高,如果要模擬人類肌肉,將導致機器龐大且笨重,步行需承受重量並耗費大量電力,無法與一個工人只要吃一頓飯、吸收蛋白質就能工作相比。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儘管跟黃仁勳是好朋友,但坦言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化。(圖/報系資料照)今年6月初黃仁勳來台期間,林百里多次公開一起吃飯、親自站台展現好交情,廣達集團子公司廣明旗下達明機器人,更是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商,也受惠於黃仁勳點名的「機器人概念股」,然而,林百里對人型機器人生不起熱情,甚至駁斥兩位大老「點石成金」的說法。在林百里眼裡,人型機器人就是浪費能源,「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且耗能巨大,反而是專注於特定工作並機械化操作的機器人,成本低、好推動」,這位台灣首富務實地說,「沒有生意做,沒有商業價值也不是辦法!」

地表最強晶片3/一個小logo讓「這家」連拉5個漲停板 台灣機械業迎AI變身黃金十年
「有了AI,這樣工業4.0、智慧機械與製造可提供Total Solution,才能解決缺水、缺電、缺工及缺人才等老問題。」機械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向CTWANT記者說,因應這些結合AI、有智慧的機器,各行各業的生產線也會有換機需求,「台灣機械業即將進入黃金十年,台灣機械產業產值未來將不只3兆元,而是N兆元。」這波襲捲到工具機產業的AI旋風,源於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GTC 2024開發者大會上提及的機器人未來,而最先被發現的就是黃仁勳在演講背景中出現的所羅門(2359)logo,這驚鴻一瞥就讓他當周股價連亮三個漲停板,持續刷新2000年7月以來新高。這家低調的工業機器人公司,股價飆到在25日被證交所列為注意股,但25日再度上演開盤即漲停的戲碼,收在65.5元,同一天,連上銀、大銀微系統、永彰等其他的工具機業者也是開盤沒多久就漲停作收,簡直「一家烤肉萬家香」。27日股價收在72.8元,已是連續7個交易日大漲、更開出5個漲停,累積漲幅約75%。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還有鴻準、凌華、樺漢等相關概念股都漲了一波。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仍在鴨子划水,很難對業績有明顯挹注,建議先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表示,「希望透過與輝達的合作,能將生成式AI快速運用在工業領域上。」視覺領域是工業機器人智慧化的關鍵,先前所羅門與華晶科合作推出AI+3D,讓機器人擁有如同人類的視覺與辨識能力。達明是廣達的孫公司,目前在協作機器人市佔率全球第二。(圖/達明提供)原本就與輝達NVIDIA平台Isaac Sim有合作項目的達明,隸屬於廣明光電、是廣達的孫公司,特色也是將視覺、也就是鏡頭列為機械手臂的標配,並研究視覺技術,加上集團力挺、台灣同業也捧場,包括南茂、群創、富士康、漢翔等生產線都使用他的產品,大約3年就坐上全球二哥的寶座,市占率一成多,目前第一的是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優傲科技)在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占率約4成。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表示,達明特點在於內建視覺系統和人工智慧推論引擎。目前以協作型機器人為定位,但研發方向將全力衝刺AI,未來看好電子業、半導體產業及相關智慧工廠的商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 (IFR) 去年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新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成長5%,總數達到 55.3萬台,其中約29萬台安裝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第二名的日本僅新增5萬台、美國3.9萬台,接下來是韓國3.1萬台、德國2.5萬台、義大利1.1萬台,台灣排在第七名,為0.7萬台。中國目前機器人約有七成仰賴進口,所以官方將其視為下一步重點發展領域,除了製造業升級,在少子與高齡化下,希望能以此從事居家服務。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大陸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人民幣、約7131億元新台幣。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最大,培育出不少本土品牌跟台商搶生意。(圖/中新社)工具機的台商向CTWANT記者介紹,工業機器人大多是像機械手臂、或是物流車等型態為多,長久以來以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為首,台灣廠商在大陸市場走「CP值」路線,但已有不少本土廠商出現,「有腹背受敵的感覺」,且機器人成了中國官方主要的政策扶植對象。「因為機器人的零件很多,可以養活很多公司。」台商表示,看到大陸官方這樣努力,希望台灣的政策也不能落後,「畢竟我們本來是領先地位的。」

疫後缺工轉型2/速食龍頭麥當勞開「無人化」第一槍 科技大咖搶做機器人
「缺工問題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台灣不少行業更是事求人,但還是找不到人,因此機器人能否取代部分人力工作也成為產業關注焦點。不過以目前來看,要完全取代難度太高,如果透過數位化,搭配部分的專業型機器人,才有機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也是要看不同產業而定。」一位製造業主管告訴CTWANT記者。M觀點創辦人Miula指出,台積電(2330)的虹吸效應是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因為台積電持續擴廠,讓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面臨極大的人員流動問題,因為如果台積電技術員一年薪水60-70萬元,等於月薪大概也有5-6萬元,對於不少獲利能力相對較不穩定的產業,成本壓力大增。另外一個缺工的原因,則是屬於非典型就業的外送行業,根據非正式統計,如果外送員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周五天,大概也會有四萬元的薪資,這種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因此也排擠了其他產業的用人需求。缺工問題有多嚴重?以美國為例,像是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2022年12月就將德州一家分店改為無人餐廳,消費者先透過手機APP點餐,就可以依照指示開車到得來速車道取餐。甚至還有美國一個麥當勞店經理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將時薪提高到50美元,結果還真的有員工願意從早上六點上到晚上11點,一天就賺進850美元。美國一家麥當勞店長為了吸引員工上班,將時薪提高到美元,也讓該店一位店員slaytok1一天上了17小時的班,賺850美元。(圖/翻攝抖音)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曾經指出,機器人將比電動車更具市場價值。而去年9月30日,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慧日」(AI Day)活動中就展示了讓馬斯克所認為理想中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不少台灣廠商也在研發各式型態的機器人,從鴻海(2317)替軟銀設計研發的Pepper,廣達(2382)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華碩(2357)的智慧機器人Zenbo;和碩(4938)新一代商用服務型機器人Aria;仁寶(2324)的AGV搬運機器人;緯創(3231)的自主移動機器人Wifundity;微星(2377)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佳世達(2353)智慧運輸機器人MiBot等。不過這些機器人多屬於協作型或是服務型居多。對於勞力密集產業來說,機器人能夠取代的部分依然相當低,以精密組裝來說,像是蘋果(Apple)iPhone,就仍無法用機器人來組裝;另外在搬運機器人部分,目前主要還是以倉儲為主,屬於較固定式的空間,對於像是貨物放入物流車等非固定式堆疊的工作,機器人的限制仍多。「就目前的技術來說,非固定式的作業環境對於機器人來說,除了本身的負重能力,另外還需要像是鏡頭等空間測距等不同技術相互配合,因此現在最多就是透過協作機器人來協助物品搬運,至於要完成像是裝箱或是上架等最後一哩路,還是要以人工為主。」一位負責機器人的廠商研發主管直言。廣達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目前負重能力已達20公斤。(圖/翻攝自達明機器人臉書)

客制化工廠產能提升70% 台灣搶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
「連結」與「優化」是工業4.0的核心精神,要造就這兩大關鍵要素,需要大量運用自動化生產、物聯網、智慧機器人、供應鏈互聯及大數據等。臺灣早期代工產業興盛締造了經濟榮景,近年來代工大廠紛紛轉型投入自動化,並隨著產線的高精密組裝、加工程序日趨複雜,對自動化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但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將不會再是單純的兩個技術應用,相輔相成即升級為「智」動化,並成為臺灣智慧製造及機械產業發展的最佳助力。臺灣機械業每年以新臺幣千億元的速度成長,機械公會今(2020)年發布2019年機械設備出口統計,累計出口金額達278億美元,總產值維持1.1兆元(352.45億美元)水準,更樂觀今年2020上看增加1千億元(約33億美元)、出口值年成長5%~10%,其中出口主力的工具機產值年成長可達10%。2020年年初,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機械設備出口,期望疫情4、5月和緩後,市場將對設備出現強勁需求,訂單大爆發,下半年一旦景氣回升,將是臺灣機械產業的契機。另一方面臺灣在工業協作機器人市場更是在國際間早已嶄露頭角,以臺灣本土機器人天王達明機器人為例,在2018年已經躍升全球市佔率第二,僅次於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臺灣擁有發展「智」動化的先天優勢條件,累積了深厚的底蘊,以達明榮獲第28屆台灣精品獎的TM12為例,是全球第一個有「眼睛」的協作機器人,可從事對象形狀、位置、條碼、顏色辨別,且擁有智慧視覺定位,適用於半導體、面板、CNC產業等。日本富士經濟(Fuji Keizai)發佈預測,到202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擴大至2018年的2.5倍,達到2.87兆日圓(267億美元)。而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4,110億日圓(38.28億美元),為2018年的7倍。導入 AI 人工智慧系統的自動化設備,除了提供客戶應用多元的產線自動化解決方案,更是未來自動化產線的趨勢。而另一方面,被稱為「工作母機」的工具機,更是臺灣工業實力的代表。在工業4.0發展趨勢之下,如何監控掌握工具機械所有元件的同時提高生產力,進而達到優化並提升利潤?同樣將智能結合在高階工具機上的應用,榮獲28屆台灣精品獎的達佛羅i4.0工具機智能監控系統,能滿足此需求。機器在安裝i4.0工具機智能監控系統後,針對機械所有耗材進行監控,可迅速擷取資料及數據,加以分析後提供管理者大量有用的參考數據,藉此可確保生產線機器之高可靠度、高精度,同時了解產品的壽命,進而做到能源及制程控管。同樣實現「智」動化的台灣精品獎企業台達電,更延伸轉型智慧「智」造,打造全方位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客制化智慧工廠產能相較於傳統產線能有效提升70%,直接人力人均產值提升3~5倍,並減少約35%的生產使用面積,完美詮釋了工業4.0的核心精神–「優化」,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幫助企業創造更高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