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 流感 疾管署 重症 發燒 肺炎
孕肚大到被懷疑4胞胎 年輕產婦遭診斷出這病!事後驚吐「差點喪命」
英國威爾斯卡迪夫(Cardiff)22歲的年輕媽媽勞倫德雷珀(Lauren Draper),日前在懷上第四胎時欣喜萬分,但因為肚子實在太大,不僅被路人懷疑太不真實,甚至有人笑她肚子裡「是個頂樓豪宅」。後來在懷孕24周時由於胎兒胎動減少,她接受超音波檢查,才被醫生診斷出患有「羊水過多症(Polyhydramnios)」,險些有生命危險。據《紐約郵報》報導,羊水過多症指的是孕婦子宮內的羊水量異常增加,會導致腹部異常膨大,並有早產、胎位異常、臍帶脫垂等風險。隨著孕期進展,到了第29周,勞倫德雷珀開始感到身體有巨大變化,不但走路困難,連在床上翻身都很吃力,到了第31周就因為有「臍帶脫垂(cord prolapse)」風險被緊急送醫住院。勞倫德雷珀回憶,「當時我的肚子真的大得不像話,大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我,而是我的肚子。」甚至有陌生人問她,「你懷了幾個孩子?」「裡面是什麼?頂樓公寓嗎?」還有人懷疑她是AI(人工智慧)模擬出來的假孕婦。懷孕第34周時,勞倫德雷珀的肚子大到嚇人,有人開玩笑說她像懷了4胞胎,但實際上她只懷了1胎。此段期間,她也接受類固醇藥物注射以促進胎兒肺部成熟,但過度的羊水壓力讓她的肋骨出現瘀傷、疼痛難耐,「我肋骨那邊全都是瘀青、非常脆弱,碰一下就痛。」直到今年1月6日凌晨3時29分,勞倫德雷珀在懷孕34周又4天時突然大量出血,被緊急送往開刀房剖腹生產。醫師研判她出現「胎盤早期剝離(Placental abruption)」的危機,若不立刻處理,她與胎兒都可能面臨生命危險。這場剖腹手術的失血量達5公升,直到產後7小時,她才得以見到剛出生的女兒。勞倫德雷珀為小女嬰取名為奧莉薇(Olyve),出生時體重約2.76公斤,但當時情況危急,4度為人母的她回憶,「醫生說她出生時沒有呼吸、全身發紫,我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害怕。」奧莉薇目前仍在醫院接受治療,面臨呼吸衰竭的問題,但勞倫德雷珀堅信,女兒會撐這個難關。勞倫德雷珀坦言,曾在2022年經歷1次流產,因此這次再度懷孕後本就被列為高風險個案。事實上,她在懷第一胎時,也曾有羊水過多的情況,直到38周才被發現,但此次醫師提早在24周便注意到異常情況,並於29周發現問題持續惡化,推測是奧莉薇無法順利吞咽羊水,才導致羊水持續堆積。現在回想起來,勞倫德雷珀形容自己「像一塊煎餅」,直呼「破水後,護理師都驚訝地說『妳的肚子怎麼縮得這麼快』,原本的膨脹感頓時消失了,但也花了10天才完全消下去」。雖然這段孕期充滿挑戰與痛苦,但目前她仍然懷抱希望,等待女兒平安康復出院。

新歌才發不到2周!饒舌歌手Gambler疑染毒 涉販「依托咪酯」遭聲押
曾在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因為出色表演獲得評委青睞的台灣饒舌歌手Gambler楊智翔驚陷毒品疑雲,新北市警方日前在地檢署指揮下,前往他的住處搜索,結果在搜出多罐含「依托咪酯(Etomidate)」成分的毒煙油。據了解,俗稱「喪屍菸彈」新興毒品依托咪酯,已在去年被行政院公告列為二級毒品,過量吸食會有意識混亂、低血壓、昏迷、呼吸衰竭等情況,可能危及生命。目前,Gambler與楊姓女友已被逮捕,複訊後女方裁定2萬元交保,男方遭到收押禁見。曾透露家中經營博弈事業、因為一首名為〈五堵〉歌曲走紅的饒舌歌手Gambler楊智翔,參加選秀節目《大嘻哈時代》闖進比賽前8強,也被外界譽為「台饒超新星」、「最惡世代」。一度表明不會繼承家業,只想專心做音樂的他,最近攜手同樣風格獨特鮮明的饒舌歌手「禁藥王」推出新歌〈過氣〉,不料新歌發表不到2周就傳出走上染毒歪路、涉毒被抓的震驚消息。據《TVBS新聞網》報導,新北市檢警偵辦毒品案時,楊智翔被毒犯供出疑似是提供喪屍煙彈的藥頭,而檢警經循線蒐證追查後,前往楊智翔位於新北市的住處搜索,並查扣數罐毒煙油,當場逮捕他及其女友。不料楊智翔對堅決否認販毒,也對犯案細節避重就輕,訊後遭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將2人移送法辦,其中女方複訊後2萬元交保,男方則疑似刪除手機對話紀錄,被認定有滅證之虞,遭檢方收押禁見。另外,楊智翔的經紀人表示,尚在跟律師了解案情中,如歌手個人行為涉及不法,公司絕不會包庇,也會依照合約處理後續事宜。經紀人也強調,目前全面停止楊智翔演藝活動,靜待司法調查並終止合約關係。而他所屬的混血兒娛樂的臉書,也發文強調,公司嚴重譴責不法行為。◎《CTWANT》提醒您: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漢他病毒「本土累計2例」 初期症狀像感冒…醫示警:惡化死亡率50%
北部一名20多歲男子感染漢他病毒,出現發燒、頭痛、腹瀉等症狀,後來因急性腎衰竭住院近2周,為今年第2例。對此醫師除了科普病毒的傳染途徑,更示警初期很像感冒,但直到開始喘、呼吸困難就已經是重症,死亡率高達50%。漢他病毒罕見,但不代病重、病死也罕見!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今年累計2例,與過去2年(2021至2024年)同期的1至2例相當,因此漢他病毒不常見,不過每年都會出現。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人類主要透過吸入或接觸被帶有漢他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污染的塵土或物體感染,或是被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則極為罕見,因此不需要擔心。感染漢他病毒的症狀,發燒、頭痛、食慾差及腹瀉等,包括突然且持續性的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在第3至第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可能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急性腎衰竭,死亡率約1%至15%。黃軒醫師說明,漢他病毒早期症狀包括發燒、疲倦和嚴重的肌肉疼痛,半數以上患者同時伴隨有頭痛、胃部不適、噁心、嘔吐、暈眩、寒顫等現象,常被誤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或腸胃炎,直到呼吸會喘、呼吸困難發生,就已經是重症了,死亡率較高,約為35%至50%,主要由於呼吸衰竭所致。至於如何預防漢他病毒感染?黃軒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老鼠糞便,不要掃地或用吸塵器,以免病毒顆粒飄散到空氣中,正確清理方式為「戴手套、用漂白水噴濕,再用紙巾擦拭,丟入密封垃圾袋」,如果能提早發現症狀就醫,醫院可能會通報「疑似漢他病毒」,公共衛生機構就會介入,去檢查家中環境,也可以提早獲得治療。

解決急診壅塞!健保署推「早期出院」 民團憂保險不給付
住院一床難求,導致急診壅塞。健保署除檢討救命科支付標準,也著手擴大在宅急症照護,擬將化療、慢性肺病等納入,並推動早期出院模式,住院病患不一定要完全康復才離開,可在宅接受照護,預計下半年上路。醫界對此表示支持,病團則呼籲金管會發函商保公司,讓病患在宅住院也能得到理賠。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允許病患出現尿路感染、肺炎、軟組織感染時,能在家、機構中接受照顧。醫療機構遠距監測生命徵象,並設有24小時緊急聯絡中心,必要時上門訪視,或透過綠色通道將病患送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試辦在宅急症照護後,過去需住院2周的感染症患者,治療天數減至平均6.5天,他透露,在宅急症照護的下一步,將思考化療、心衰竭、呼吸衰竭、其他感染症、慢性肺病等是否納入。除適應症擴大,也將推動早期出院模式,現行在宅住院病患是出狀況時後送,未來將「反過來做」,不一定要完全康復才出院,能早點回家,在宅接受照護。亞東醫院外科暨創傷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認為,站在醫管角度,完全支持提早出院,讓床位活化。床位是社會資源,病差不多好了,就要留給需要的人,若追求「住好住滿」,親人需要床時,別人也「住好住滿」,就沒床可住。他提醒,病患在乎的是,回家後是醫院繼續照護,還是診所?若需後送,有沒有資源?要對病人、家屬、醫療機構都有好處,才能成功。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樂見導入在宅照護,但提醒留意商保問題。以白內障為例,可從住院轉到門診理賠,是因理賠明確講到「白內障手術」,不清楚住院定義可否從醫療院所轉換到在宅,或許需金管會發函通知商保公司。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則表示,上路後,務必監測是否有需住院的病患被「半強迫」送出,建議透過大數據試算符合提早出院資格者有多少、資源夠不夠,確保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

心臟手術後疼痛難耐? 「1新技術」有減緩疼痛、降低併發症
心臟手術後的疼痛被列為重度疼痛等級,尤其採用傳統正中切開胸骨的方式,即使選擇微創手術,仍需切斷部分肌肉。這些傷口會因呼吸起伏牽動,病人形容每次呼吸如同萬箭穿心。對此,臺中榮總麻醉部運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結合管線置放,為患者大幅減緩術後不適,疼痛指數從7-8分降至2-3分,術後肺活量計表現改善20-50%,止痛藥使用量減少50%,住院天數縮短1-2天,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心臟手術後常見呼吸系統併發症 疼痛長達7天臺中榮總麻醉科張詒婷醫師指出,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肺部塌陷及肺炎等呼吸系統問題,導致血氧下降、發燒,甚至呼吸衰竭。這是因為術後傷口疼痛導致病人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增加肺部併發症風險。研究顯示,心臟手術後疼痛最長可達7天,1/3的患者在手術後1年內仍受慢性疼痛困擾,10%病患可能成為長期嗎啡類止痛藥的依賴者。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 有效抑制疼痛心臟微創手術雖多元發展,但仍有60-70%的手術必須以傳統方式進行。心臟手術涉及抗凝血劑使用,且病患常有多重共病,在必須維持血壓並避免血塊產生可能傷及神經的雙重風險,一般的區域神經阻斷止痛,如減痛分娩使用的硬脊膜外自控式止痛,便完全無用武之力。張詒婷形容,心臟手術後的疼痛控制,過去發展如同荒漠,幾乎無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往往只能依賴強效嗎啡類止痛藥物。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可以精準在脊柱橫突和背部肌肉交界處(豎脊肌筋膜神經阻斷),或胸大肌與肋間肌之間的筋膜(胸骨旁神經阻斷)中施打麻醉藥劑,阻斷引發傷口疼痛的神經,減少疼痛訊號傳送至大腦,有效抑制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和後續發炎反應。自主按壓止痛藥劑 降低併發症風險此外,臺中榮總麻醉部更進一步於術前置放管線,除了定時定量給予藥劑,還能讓患者術後可依個人情況自主按壓止痛藥劑來減痛,使原本只能維持10-12小時的針劑減痛效果延長至住院期間的2-3天,專注術後呼吸復健,降低併發症風險。不過,張詒婷提醒,嚴重凝血功能異常、預期施打處有感染者不適合使用神經阻斷,且目前健保尚未補助此技術。【延伸閱讀】7旬嬤主動脈狹窄、血管嚴重阻塞 精準「心臟手術置換」成功續命6歲童心房中膈缺損 心導管手術免「開心」!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467

30多歲男流感重症!「雙側肺炎」住院1週亡 疾管署示警:仍處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今(4日)表示,今年第9週(2/23-3/1)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1萬5千餘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因上週連假期間人群南北交流、聚會增加且氣溫將下降,社區流感病毒傳播風險持續,提醒民眾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說明,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上週(2/25-3/3)新增64例重症病例,13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10/1起截至2025/3/3累計1,063例重症病例(994例A型H1N1、45例A型H3N2、12例A型未分型、12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計217例(206例A型H1N1、8例A型H3N2、3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分別有85%及8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中部30多歲男性,有潛在疾病包含痛風、心臟疾病,未接種流感疫苗,約2月中旬開始咳嗽、倦怠,曾到診所就醫,但症狀持續惡化,出現發燒、呼吸急促、劇烈咳嗽等症狀,前往急診就醫後確診A流,檢查結果顯示雙側肺炎、心臟衰竭,給予抗病毒藥物並收治加護病房,可惜病情未好轉,住院1週病逝,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疾管署提到,鄰近國家及地區流感疫情皆呈下降趨勢,惟香港及韓國仍高於閾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處高點或高於閾值,另加拿大仍呈上升趨勢。多數國家流行A型H1N1,韓國流行B型,歐洲則為H1N1及B型共同流行。疾管署指出,截至今年3月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共計接種667.4萬劑(疫苗使用率99.8%),尚餘公費疫苗約1萬劑,呼籲尚未接種流感疫苗之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對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三年級學生、幼兒園及居家托育人員、禽畜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流感高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疫苗,並建議民眾可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名單,向合約院所預約後再前往接種,以免向隅。疾管署提醒,流感仍處流行期,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

家人吃飯「1舉動」害她多重臟器衰竭住進ICU 醫生揭原因:恐致命
大陸一名44歲的李姓女子2年前因家庭變故,患上了「神經性厭食」,身高158公分的她體重僅剩32公斤,相當於8歲兒童體重。家人心疼其骨瘦如柴,在醫生建議下插胃管,鼻飼營養液後,每日加餵高湯、肉、蛋羹和米糊等「愛心營養餐」,不料李女乏力感明顯加重,出現心悸和呼吸困難,被緊急送往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重症醫學科救治。綜合陸媒報導,入院就醫時,李女的血鉀指數2.56mmol/L,比正常人低近40%,血磷指數只有0.43mmol/L,肝功能損傷,血小板、白細胞都在減少,並合併肺炎、胸腔、心包、盆腔等都有積液,多臟器衰竭。重症醫學醫護團隊及臨床營養科根據病史、症狀及體徵,明確診斷為「再餵養綜合症」。在進行抗感染、穩定生命徵、糾正電解質等治療後,重症醫學醫護團隊又在臨床營養科協助下,為李女制定限制性能量攝入、緩慢增加熱卡攝入的營養方案。經過1週的精心救護下,李女症狀好轉,肝功能正常,水腫消退,生命跡象穩定,順利出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黃水文表示,再餵養綜合症是在長期饑餓後提供再餵養(包括經口攝食、腸內或腸外營養)所引起、與代謝異常相關的表現。再餵養綜合症是一種潛在致命疾病,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急遽惡化,甚至致死,如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等,需警惕以下預警信號:早期:乏力、手腳麻、尿量減。緊急:呼吸困難、意識模糊、抽搐(立即就醫)。再餵養綜合征高危人群:神經性厭食者、精神障礙者、酒精與毒品濫用者、行減肥手術或腸切除術者、經歷饑荒者、腎功能衰竭或血液透析者、重症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等。針對此類患者,居家餵養牢記3個關鍵步驟:1、慢慢加量,別著急剛開始每天按體重補充10-20大卡/公斤(比如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從500至1000大卡開始),逐漸加到25-30大卡/公斤。千萬別突然吃太多米飯、肉蛋。2、飲食分階段,從軟到硬初期(虛弱期):喝米湯、稀粥、菜泥等好消化的食物,少糖少鹽少油。恢復期:慢慢過渡到正常飯菜,但蛋糕、奶茶等甜食要忍住。

寒冬猝死風險增!醫師示警:10大危險行為千萬別犯
隨著氣溫驟降,猝死風險也隨之上升。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是冬季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研究顯示,「氣溫每下降10度,2周內因寒流效應引發心肌梗塞的相關死亡率將上升36%」。洪永祥特別提醒,民眾應避免10大可能引發寒冬猝死的危險行為,以降低風險。據TVBS的報導,洪永祥根據統計表示,約70%的猝死事件發生在家中,尤其是臥室和浴室;另有18%發生在寒冷的公共場所,如街道、公園或交通工具內。此外,從事戶外工作或需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行業,如建築工人或物流配送人員,也屬於高風險族群。十大寒冬猝死危險行為第十名:寒冬戶外吸菸增心臟負擔菸草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數百種為有毒物質,如一氧化碳、尼古丁和焦油。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攜氧能力,尼古丁則使血管收縮、心跳加速,增加心臟負擔。在寒冷環境下吸菸,更易引發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甚至導致呼吸衰竭。第九名:酒醉後入睡易低溫猝死酒精會擴張血管,加速體熱散失,並降低體溫感知力。在寒冷環境中,酒醉後入睡可能導致低體溫,增加猝死風險。第八名:棉被蓋頭恐窒息猝死雖然蓋頭睡覺有助眠效果,但嬰兒或失智長者可能因呼吸道被壓迫而窒息。建議睡覺時避免將棉被蓋過鼻子以上。第七名:寒夜露宿戶外易低溫喪命入睡後代謝減慢,體溫下降。遊民或無家可歸者在寒流來襲時,若缺乏足夠保暖設備,容易因低溫猝死。第六名:單薄衣著戶外久坐長時間穿著單薄衣物從事戶外靜態活動,如釣魚或觀看表演,可能因身體產熱不足而導致低體溫猝死。建議寒冬減少長時間戶外活動。第五名:晚餐高油、高鹽、高糖冬季攝取過多高油鹽糖食物,易使慢性病失控,加重心臟負擔。夜間頻尿起床時,溫差過大可能引發危險,建議長者穿著保暖衣物,並在房間增設暖氣設備。第四名:密閉空間使用瓦斯易中毒冬季門窗緊閉,若熱水器安裝在室內或密閉陽台,瓦斯燃燒不完全可能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建議熱水器應安裝在通風良好的地方。第三名:清晨寒流中運動風險高長者在寒冷清晨運動或爬山,可能因溫度過低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風險。建議改在室內運動。第二名:胸痛呼吸困難別輕忽就寢冬季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是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臟缺氧的警訊。應立即告知家人並就醫,切勿輕忽。第一名:洗澡前後溫差超5度最危險研究發現,溫差超過5度會大幅增加心因性猝死及腦中風風險。洪永祥建議,洗澡前可先開啟暖氣5分鐘,或安裝頂式保暖設備,避免溫差過大。

大S流感猝逝!他出國得流感引發肺炎險送命 醫揭「7種流感併發症」
大S與家人赴日旅遊期間,不幸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分享類似病例,一名50歲的壯年男子開心出國旅遊,回國後卻突然高燒不退、呼吸困難,送醫確診為流感引發肺炎,併發呼吸窘迫症候群,在加護病房待了1週才脫離險境,隨後又在普通病房休養1週,才終於康復出院,該名男子不禁感嘆「沒想到開心出國,卻差點連命都沒了」。劉博仁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除了影響呼吸系統外,還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肺炎、心肌炎、腦炎、橫紋肌溶解症等,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或死亡。劉博仁指出,目前台灣與日本的主要流行病毒株為A型H1N1,今年施打的流感疫苗與該病毒株吻合,能有效提供防護。不過台灣的流感高峰通常出現在農曆新年後,提醒民眾仍應保持警覺,特別是家中有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醫護人員等,應盡快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許多人擔心2月才接種流感疫苗是否來得及,劉博仁解釋,雖然流感疫苗每年9月至12月開打,但2月接種仍然有效。由於疫苗需要約兩週時間產生抗體,若尚未感染,接種仍能提供保護,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更能有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的機率。劉博仁強調,隨著流感高峰期到來,民眾應提高警覺,養成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觸摸眼口鼻等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的機率。以下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可能引發的併發症:1. 肺部相關肺炎:最常見的嚴重併發症,可能由流感病毒本身或二次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肺部發炎導致呼吸衰竭。2. 心血管系統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心臟發炎,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心包膜炎:心包膜發炎,導致胸痛與心臟功能異常。3. 神經系統腦炎:流感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導致意識混亂、癲癇或昏迷。吉巴氏症候群: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導致肌肉無力或癱瘓。4. 肌肉骨骼系統橫紋肌溶解症:流感可能導致肌肉細胞損傷,造成急性腎衰竭的風險。

大S猝逝/年輕人「免疫力較強」反成高危險群 醫:「1情況」致死率飆200倍
女星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與家人赴日旅遊,卻因流感併發肺炎離世,從身體不適到病逝僅5天時間,享年48歲。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流感這種看似普通的病毒,能在短時間內奪走一條生命,有時健康的年輕人反而比年長者病得更嚴重,這其實與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有關,當「免疫風暴」失控,強壯的身體反而成了高風險族群。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撰文道,流感病毒每年來襲,多數人經歷發燒、喉嚨痛、全身痠痛後慢慢痊癒,而當病毒擴散,免疫系統立刻啟動防禦機制,「然而,免疫系統並不總是能精準控制攻勢,當反應過度時,就會帶來致命風險」。張家銘表示,年輕人免疫力較強,當身體發現病毒入侵,會立即釋放大量細胞激素(如 IL-6、TNF-α、IL-1β)來對抗病毒,但當這些發炎物質過量時,免疫系統就會陷入「自我攻擊」的狀態,不只針對病毒,就連健康的肺泡細胞也一起摧毀,「這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導致肺泡水腫、血管滲漏,肺部開始充滿發炎液體,使氧氣交換困難,最後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張家銘接著說明,此時病人的症狀不只是高燒,更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快速下降的危險情況,可能在24至48小時內從輕微咳嗽,進展到嚴重呼吸衰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得流感後,病情會突然惡化,甚至需要插管、葉克膜搶救」。張家銘提到,當免疫風暴摧毀肺部的屏障,細菌便趁機入侵,而流感病毒不只是直接攻擊肺泡細胞,還會破壞氣道的天然防禦機制,例如影響纖毛運動,使得原本應該被清除的細菌滯留在肺部,增加繼發細菌感染的風險。其中最常見的併發細菌是肺炎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細菌原本可能只是潛伏在鼻腔或喉嚨,但當身體的防線被破壞後,它們就能輕易進入下呼吸道,迅速繁殖並引發嚴重細菌性肺炎,「這類併發症通常會讓病人二度發燒、咳黃痰,甚至出現敗血症,進一步加重病情」。張家銘也示警,每年因流感併發症住院甚至死亡的人數比想像中多,當病毒引發免疫風暴、肺部發炎失控,再加上細菌感染,短短幾天內就可能讓人從健康的狀態轉變為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流感不是『撐一撐就好』的疾病,年輕人也不是天生免疫。這次的事件是一個警訊,提醒所有人,預防流感、及早治療,才是保護自己的關鍵」。另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助理教授、醫師方耀凡受訪表示,大S年僅48歲,又無慢性病史,若如媒體所稱曾出現白肺現象,因敗血症而病逝,可能是「免疫力過強」,引發免疫風暴後,讓免疫系統整個潰堤,導致最後喪命。想避免「免疫力過強」及後續情況發生,「作息正常、適當飲食」是最重要的。而《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信均說,一般來說,整體流感的致死率約千分之一,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婦,或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免疫不全的病人,併發重症的機率才會比較高,但年輕族群一旦併發重症,致死率就會大幅提高,由原來的千分之一激增為20%。陳信均提醒,預防流感最重要的還是直接施打疫苗,事後的就醫、用藥,仍然是亡羊補牢;雖然即使施打疫苗,還是可能感染流感,甚至變成重症,但依臨床經驗,只要有接種疫苗,得到流感後的症狀仍會輕微一些,「按照流行病學公式計算,整個族群裡面幾乎要9成以上的人都去施打疫苗,才會產生群體免疫的效應。所以其實打流感疫苗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夠健康的族群去打疫苗,能夠保護不能夠施打疫苗的族群,這是利人利己的事情」。

用檳榔攤當掩護!室內成為「喪屍菸彈製毒廠」 桃檢起訴求刑5年
桃園王姓男子等4人,去年8月起以平鎮檳榔攤當掩護,以卡式爐加熱製作喪屍菸彈,以每顆500至2000元不等的價格販售牟取暴利,桃檢警接獲檢舉,10月上門搜索,扣得大批原料和設備,並聲押2嫌獲准,3日偵結,4人被依組織犯罪、毒品等罪起訴,並建請法院具體求刑5年。王姓男子去年8月起提供依托咪酯、美托咪酯、異丙帕酯等喪屍菸彈原料,宋男則從蝦皮拍賣平台購得甘油、加熱設備、菸油空瓶等設備,2人以桃園市平鎮區一處檳榔攤當掩護,在該檳榔攤內後方空間,以卡式爐加熱製作含有第三級毒品成分的毒品菸油,交給楊男和李男,以每顆500元至2000元不等價格,販售當時仍為第三級毒品的菸彈,牟取暴利。桃園地檢署檢察官蕭博騰接獲線報,指揮龍潭分局、刑事警察局組成專案小組,同年10月 1日赴檳榔攤搜索,扣得依托咪酯、異丙帕酯原料數包、百香果、可樂香精等菸油原料,以及量杯、加熱、攪拌設備等製作菸油設備,還有已製作完成的菸油成品數瓶,即時遏止毒品流入市面戕害國人,其中王和宋男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至今。檢方偵結,認為王男等4人分別涉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發起和參與犯罪組織罪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製造販賣第三級毒品等罪嫌,除提起公訴,也建請法院審酌4人明知毒品菸彈嚴重殘害國人健康、滋生相關犯罪問題,僅因圖謀私立而製造毒品菸彈販賣,惡性非輕,具體求刑5 年及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桃檢指出,依托咪酯、美托咪酯、異丙帕酯等新興毒品施用後極易造成意識混亂,甚至產生呼吸衰竭、昏迷等致命症狀,行政院已於去年11月27日改列為第二級毒品,桃檢將持續與執法機關緊密合作,加強查緝此類新興毒品,以宣示掃蕩新興毒品危害決心。《CTWANT》提醒您: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陳盈潔過年臥病榻!好友許常德揭近況 朱海君「私下做1事」超暖
71歲「歌壇大姐大」陳盈潔前年被最高法院依教唆偽造有價證券罪,判處3年2月徒刑定讞,然而入獄後身體狀況越變越差,保外就醫期間因急性腎衰竭、敗血症、急性呼吸衰竭、高血鉀等病情,多次進出加護病房,甚至一度昏迷插管治療。如今年關將近,好友許常德也在社群分享陳盈潔的近況。許常德日前在臉書發文,自己在搭高鐵時遇到藝人朱海君,「她過來跟我說,她要包紅包給陳盈潔老師。海君是去年第一場陳盈潔老師高雄場音樂會的嘉賓,每一次陳姐的音樂會,到場的歌手都是自己來報名,我都沒有主動去邀請。除了在台北紅樓那場,我把曾經為陳姐寫過經典歌的作詞作曲者邀請到場」。許常德表示,朱海君和他不約而同說出「距離上次已快一年半了」,後來自己親自把紅包交給陳盈潔,「因為洗腎的原因,她不到十分鐘就睡著了,不過她有認出我。當看護問她我是誰時,她說是阿德。海君有問我:陳姐好嗎?我說陳姐很幸福又幸運,遇到了已成知己的看護」。許常德透露,目前每一段時間的小額捐款都剛剛好夠用,「這個剛剛好讓陳盈潔老師的姊姊可以喘口氣,這個剛剛好讓生活繼續前行。剛剛好,真的是太好。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遇到剛剛好的幸福,不管是生活或愛情,剛剛好,才會珍惜,並繼續努力」。

10大健康駭事4/喪屍毒品通報增58倍「年底終列管」 藝人接連猝逝!引發肺腺癌恐慌
根據食藥署統計,相較於2023年,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2024年通報量爆增58倍,不只引發多起毒駕,也造成2名執勤員警殉職,其中關鍵原因是「無法可管」,一直遲至2024年11月27日將依托咪酯升級為二級毒品,才終於有了刑責。另外,2024年也送走多位藝人,包括劉家昌、汪建民、瓊瑤、中山美穗,其中汪建民猝然辭世讓民眾更畏懼不吸菸肺腺癌,健檢人數也直線上升。2024年7月13日,新北三重一名25歲黃姓男子吸食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菸彈後撞死員警,引發社會關注。根據食藥署統計,2023年通報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中之非尿液檢體檢出依托咪酯類件數為22件,2024年1至9月已升至1281件,增加58.2倍。「依托咪酯原本是醫療用的麻醉藥,結果現在卻成了新興毒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告訴CTWANT記者,是人體使用的短效型麻醉藥,以靜脈注射使用,在台須由持合法執照的藥商進口限醫療使用。近年中國出現依托咪酯濫用現象,和傳統吸毒方式不同,毒販會將依托咪酯加入電子菸的菸彈中,還結合各式水果、茶香等風味,企圖增加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吸食依托咪酯能迅速擁有2至3秒全身酥麻放鬆的快感,但吸食後會無法思考、無法控制身體、異常顫抖、身體扭來扭去宛如殭屍,因此被稱作「喪屍毒品」。依托咪酯已在多國被列為毒品,但2024年11月前在台灣仍屬於一般麻醉藥物,許多毒販直接宣傳依托咪酯可代替大麻並且合法,吸引不少年輕人爭相購買,還跟買家掛保證,不但吸食有快感,就算被抓到也沒有刑事責任,因此短短時間內就讓依托咪酯流竄全台。顏宗海說,依托咪酯使用過量會有三大問題,首先是「呼吸衰竭」,其次會抑制人體的腎上腺素,可能導致休克。第三,依托咪酯畢竟是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神經,若是同時又服用安眠藥或酒,很容易造成意識昏迷、呼吸衰竭。眼看濫用情形愈演愈烈,法務部在2024年6月13日緊急召開毒品審議委員會,決議將依托咪酯列管為第三級毒品,11月27日再升級為二級毒品,未來製造、販賣、運輸依托咪酯等刑度都會比三級毒品高,且單純持有與施用也會構成犯罪行為。針對依托咪酯的查緝,目前主要是使用快篩試劑檢測疑似的電子菸彈,單以吸食或施用毒品來說,以往三級毒品頂多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接受4~8小時毒品危害講習,二級毒品則會涉及犯罪刑責,不只入監服刑還需要觀察勒戒,希望藉此遏止依托咪酯繼續擴散。藝人汪建民不吸菸卻因肺腺癌辭世,引發許多民眾恐慌,醫師透露愈來愈多人想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圖/焦正德攝)除了毒害,2024年有不少名人告別人生舞台,如一代音樂教父劉家昌、文學巨擘瓊瑤、資深藝人汪建民、老牌演員石英、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日本女星中山美穗、英國天團「一世代」成員連恩墜樓身亡,更是震驚全球樂迷。其中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再度往上攀升,以1萬7982例連2年成為冠軍。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說,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由於幾乎無法預防,更加深民眾對不吸菸肺癌的恐懼。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CTWANT》提醒您: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流感疫情延燒!上周近14萬人次就診 1青少年2天亡
流感疫情來勢洶洶,疾管署14日公布國內上周流感疫情,門急診就診人次逼近14萬,創下10年以來最高,較前一周上升7.6%,並新增49例重症及10例死亡個案。其中一名10多歲青少年確診A型流感,燒到42度再掛急診後,當天併發呼吸衰竭身亡,為本流感季最小死亡個案。疾管署主任郭宏偉說明,上周類流感就診達13萬9613人次,寫下近10年同期最高紀錄,49例流感併發重症多為H1N1,10例死亡個案則均為H1N1。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截至1月13日,累計461例重症病例,年齡層多為65歲以上長者,占56%,死亡病例累計101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周新增本季最小流感死亡個案,為南部一名10多歲青少年,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於12月底出現發燒、咳嗽、頭暈、全身無力症狀,趕緊掛急診,確診為A型流感。該名青少年於醫院留觀到退燒後,領取口服藥返家休息,隔日卻再度發燒、嘔吐,二度掛急診,發高燒至42度,出現心律不整、意識改變,併發呼吸衰竭及心肺衰竭,於當天過世。台中市上周(1月5日至11日)新增2死3重症,2死亡個案分別為60多歲及80多歲男性,皆未接種2024年度流感疫苗,其中60多歲男子沒慢性病,1月初發燒、咳嗽、喉嚨痛,在診所就醫後仍出現呼吸困難,轉至醫院治療,已出現肺炎,搶救後不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目前臨床看到許多青壯年可能感染流感病症輕微,甚至可能無症狀感染,但由於青壯年活動力大、趴趴走,反而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長者,除呼籲長者接種疫苗,家有老小的青壯族群,趁目前還有近50萬劑公費疫苗趕快接種,可有效保護家中老小。

咳嗽咳不停真的要注意 專業醫:有「這症狀」趕快去就醫
咳嗽可以說是反映身體狀況最直接的方式,但也因為如此,許多人都會輕忽咳嗽這件事情。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提醒民眾,如果久咳不止,甚至是咳出鮮血的話,應立即就醫,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呼吸道阻塞甚至呼吸衰竭,可能需要緊急插管處理。蘇一峰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如果民眾咳嗽的情況是痰中僅帶少量血絲,則不必立刻前往急診,但仍應儘快就醫,因為背後可能隱藏重大疾病,例如肺癌。蘇一峰醫師也提到,咳血容易與其他類似的出血症狀混淆,正確分辨十分重要。例如,咳血通常伴有痰液,而吐血可能帶有酸味且顏色偏暗,這是因為血液經胃酸消化。鼻咽或喉部出血的特徵則是鼻涕帶血,或僅從喉嚨滲血。此外,口腔出血也可能被誤認為咳血,應觀察患者吐出口水是否帶血來加以區分。而引發咳血的原因十分的多,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通常症狀較輕微,並伴隨喉嚨痛、流鼻涕等典型感冒症狀。如果是肺炎則較為嚴重,其特徵為大量黃痰中帶血,可能威脅生命,需立即就醫治療。蘇一峰醫師也提到,肺結核也是一大可能性,特別是長期咳血並伴隨體重減輕的情況,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因為這是一種法定傳染病,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並傳染他人。除此之外,肺癌也可能導致咳血,尤其是當患者已經長期感到不適且體重持續下降時,此時咳血通常預示疾病進入晚期,治療預後較差。此外,支氣管擴張症患者經常慢性咳嗽並伴有大量痰液,偶爾會咳血,這類患者需尋求胸腔科醫生進一步處理。最後,蘇一峰醫師也提到,全身性的凝血問題也可能是咳血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如果同時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例如便血、吐血或皮下出血斑點,更應警惕凝血功能異常。詳細詢問病史及用藥史是診斷的重要步驟。

陳盈潔最新病況曝光!保外就醫1年多「能開口說話」 許常德淚:最棒生日禮物
71歲「歌壇大姐大」陳盈潔日前被最高法院依教唆偽造有價證券罪,判處3年2月徒刑定讞。然而入獄後,身體狀況越變越差,保外就醫期間多次進出加護病房。于美人昨(8日)透露,許常德接到陳盈潔的電話,聽到她能夠開口說生日快樂,讓他覺得是今年最棒的生日禮物。于美人昨(8日)在臉書表示,「今天是許常德生日,一早他的手機來電顯示著陳盈潔的名字,陳姐因敗血症、腎衰竭之故已無語言表達能力,忐忑不安的許常德掙扎許久才接起電話。」于美人說,「原來是陳盈潔拜託看護幫她打電話,她竟能開口祝福他生日快樂!雖然只說了一句,許常德說這是他今年收到最棒的生日禮物。」陳盈潔2023年8月23日入監服刑,不料入獄後,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保外就醫期間,急性腎衰竭、敗血症、急性呼吸衰竭、高血鉀等,一度昏迷插管治療。事實上,過去許常德就多次透露陳盈潔的健康狀況。許常德直言,陳盈潔一個禮拜要洗3次腎,看護、醫療等費用沒辦法細算,自己能做的就只有把陳盈潔的音樂介紹給大家,盼能夠緩解多年沒收入的陳盈潔的經濟壓力。

前立委患漸凍症逝!研究發現台盛行率上升 醫嘆:痛苦更甚植物人
國民黨前立委林正峰在4、5年前罹患漸凍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病情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最終喪失表達能力,而林正峰也於1月8日辭世,享壽76歲。而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年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之一,通常發生於成年人。隨著病情進展,患者不僅四肢無力,還會逐漸喪失吞嚥、呼吸及說話的能力,但感覺和意識卻保持正常。迄今為止,漸凍症尚無治癒方法,現有的治療藥物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呼吸衰竭的進程。然而漸凍症不會造成感覺神經或智能退化,病友形容自己是「看天花板的人」,甚至有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只能用眼控電腦寫下「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的無奈心情。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每年約有500例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新發病例,並且近年來其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人口老化,這種可怕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未來可能會持續增加。運動神經元疾病通常發生在中壯年人群中,男性的罹患率約為女性的1.5倍。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是由於大腦中的運動神經元及位於腦幹與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的損傷所引起。大腦被譽為人體的超級電腦,負責管理身體的各個器官,並不斷發出指令,協調各個部門的運作。而運動神經元細胞則負責指揮全身的肌肉運動。這些運動神經元在運動神經元疾病中會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感覺神經不受影響,患者的痛覺、熱覺、冷覺等感覺仍然正常,但他們的四肢會逐漸無法動彈,甚至無法自主呼吸。這種情況的痛苦在於,儘管患者的意識清楚,他們仍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這種無力感極為折磨,痛苦更甚於「植物人」。

女子「月經性氣胸」呼吸困難!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43歲的嚴小姐過去曾被診斷患有氣胸疾病,當時經保守治療後症狀好轉。然而大約一個月前,她又出現了咳血與呼吸困難的症狀,被送到醫院急診後,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氣胸復發情形,且其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出肺部塌陷並伴隨少量血胸。醫師高度懷疑病人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造成的胸腔異常,經詢問病史後果然發現,其所罹患的正是罕見的月經性氣胸。月經性氣胸 常見這些症狀廖啓耀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於子宮腔外,包括可能在胸腔、腹腔等部位生長,當內膜異位組織受到月經激素分泌的刺激時,這些異位組織可能會出血,進而引起胸腔內的氣體泄漏或肺組織受損,導致氣胸發作。月經性氣胸特徵是每當月經期間即出現反覆性的氣胸症狀,包括:突發性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及咳嗽等。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多見於年輕女性,診斷需由多專科聯合會診。首先應由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CT)掃描確定是否存在氣胸,接下來是詢問病史,尤其是了解氣胸發作與月經週期的關聯,最後綜合詳細的臨床評估、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結果,才能確診是否罹患月經性氣胸。針對反覆氣胸發作的病人進行胸腔鏡手術有助於確認內膜異位病灶,且可以即時移除異位組織。三大治療策略:胸腔引流治療、荷爾蒙治療、手術治療廖啓耀醫師指出,月經性氣胸的治療策略為:一、若氣胸較為嚴重或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病人可能需要緊急胸腔引流治療。二、由於月經性氣胸與月經週期有關,荷爾蒙治療有助於控制內膜異位症的發作,進而減少氣胸的發生率。三、對於反覆發作或荷爾蒙治療無效的病人,應對其進行胸腔鏡手術去除異位組織或進行肺部修復。及早接受適當治療 病況可獲良好控制廖啓耀醫師強調,如果罹患月經性氣胸沒有及時診斷或治療,可能會導致反覆的氣胸發作,影響生活品質。月經性氣胸的預後與治療反應密切相關,大部分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建議應該把握治療時機,恢復健康的生活。

流感進入流行期!國際疫情也升溫 日本升幅劇東京6年首發「流行警報」
國內流感疫情已正式進入流行期,而且疫情正持續上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2月22日至12月28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已有約10萬9千人次。而國際流感疫情也有明顯上升,其中鄰近國家日本東京更時隔6年再次發布流感流行警報。1死亡個案初期劇烈咳嗽 入院檢查已肺炎、呼吸衰竭疾管署公布,上週(12月24日至12月30日)國內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0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有一例較年輕流感死亡個案為北部40多歲女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氣喘病史,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11月下旬開始有劇烈咳嗽、呼吸喘、全身無力等症狀,前往診所就醫診斷為感冒,領取一般口服藥物就返家了,不過後來症狀加劇,於12月上旬前往醫院就醫。經醫院檢查發現,這名個案已有肺炎的情形,進行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定感染H1N1流感病毒,醫師診斷有肺炎、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因此收至加護病房治療。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這名個案在住院過程中肺炎持續惡化,而且又併發細菌感染,住院大約3個星期後還是不幸於12月下旬過世,主要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1流感重症未接受醫師建議住院 之後症狀未改善入ICU另外,也有一名較年輕的流感重症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林詠青醫師提到,這名個案本身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2月中旬時開始有呼吸喘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醫師懷疑他有肺炎因此建議住院,不過當時個案並沒有接受醫師的建議,所以沒有住院,但3天後症狀未改善而且又出現發燒、意識狀態改變等情形,因此又再度至急診就醫。經急診檢驗發現,個案腎功能異常而且有肺炎、肺水腫情形,醫師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急性腎臟損傷並收至加護病房治療。林詠青醫師表示,目前個案已經住院近2週,症狀已有改善,不過仍在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中。北半球往來頻繁國家中 日本流感疫情升幅最劇而除了國內流感疫情外,日本流感也已經進入流行期。疾管署表示,北半球流感活動度於第50週起就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往來頻繁國家中以日本升幅最劇,在2週內就已經驟升到往年高峰水準,而且較往年提早3-4週,預期未來疫情將會持續上升。另外,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中國、韓國、香港等鄰近亞洲國家近期流感疫情也都呈上升趨勢,主要流行病毒以A型H1N1流感為主,而歐洲、美國、加拿大的流感疫情也有上升情形。歲末年初,民眾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林詠青醫師提醒,目前流感已經進入流行期,呼籲民眾應盡早接種疫苗,才可以安心度過年節。

腸病毒2重症!新生兒「併發腦膜炎」險死 40歲女染流感呼吸衰竭亡
疾病管制署今(3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兒及南部10多歲男童。新增病例中未滿1個月新生兒,於今年12月18日出現新生兒黃疸、發燒、發紺及血氧下降情形,經檢驗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偏低,肝指數升高,疑似腸病毒併發腦膜炎,隨即收治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並通報,住院期間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轉收治兒童加護病房,檢驗後確認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疾管署表示,另名10多歲男童於今年12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及流鼻水等症狀就醫,12月11日出現肢體無力症狀,12月14日再度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認為感染腸病毒D68型併發重症。2名個案目前皆已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52週(12月22日至12月28日)門急診就診計14,434人次,較前一週(16,137人次)下降10.6%,疫情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今年累計1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3型、克沙奇B4型、伊科病毒1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其中年齡未滿1歲幼童計7例,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D68型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與典型腸病毒常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較為不同,少數病患可能會發生肺炎、腦炎、肢體麻痺等併發症,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可供預防及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流感疫情方面,第52週(12/22-12/2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0萬9千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且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1.2%,超過流行閾值)11.0%),進入流行期。近四週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國內上週(12/24-12/30)新增1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2月30日累計369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8%),另死亡病例累積8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40多歲北部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感染H1N1型流感後病情迅速惡化,12月上旬再度赴急診時,已出現右側肺炎、敗血性休克等,收治加護病房後又併發細菌感染,住院3週不幸病逝,死因為流感併發肺炎、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