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
」 地震 地球科學 強震 學測 自然科
日地科專家預測2030年代將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 人民生活水準恐退回江戶時代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火山活動都十分頻繁。近日地球科學專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鎌田浩毅指出,2030年代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幾乎是必然的,到時交通、通訊等,恐受火山灰影響而中斷,人民的生活將回到彷彿江戶時代的水準。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國地震、火山活動經常發生。根據日媒報導,鎌田浩毅指出,日本目前認定的活火山有111座,其中箱根山、草津白根山等地,都有曾在地震後活動的紀錄。鎌田表示,1707年江戶時代,東南海、東海、南海3個地震帶,連動發生規模9的「寶永大地震」,這場地震發生的49天後,富士山發生200年以來首次大噴發,造成江戶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東京,火山灰堆積達5公分。而自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後,富士山下方的岩漿庫已蠢蠢欲動,進入「噴發待命」狀態,隨時都可能噴發。富士山在「寶永噴發」後,已沉寂逾300年,遠超於過去平均50至100年的噴發間隔,因此一旦噴發,其威力可想而知。根據模擬數據顯示,富士山噴發若持續15天,靜岡御殿場市每小時可能降下1至2公分的火山灰,累積厚度將達120公分;橫濱最終也將被10公分的火山灰覆蓋;東京新宿區也會有超過1公分的火山灰。鎌田指出,在富士山噴發後的10天內,距離富士山超過100公里的首都圈地區,會開始受到影響,交通、通訊、金融、電力、自來水、瓦斯等基礎設施會全面中斷,日本的社會生活,將退回彷彿江戶時代的水準。雖然日本內閣曾估算過,若發生與寶永噴發規模相當的火山爆發,將造成2兆5千億日圓(約新台幣5千2百億元)的損失,但學界普遍認為此估算結果過低,且若加上其他同步發生的複合災害,整體損失恐達數十兆日圓。

秘魯驚傳規模6.0強震!50萬人嚇醒「家俱全跳舞」 去年7.2惡夢恐重演
南美洲國家秘魯於當地時間週六(5月17日)早晨發生規模6.0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該國中部,這場地震造成強烈搖晃,周邊數百公里地區皆能明顯感受到震動,初步估計超過50萬人受到影響。據《路透社》報引述國立秘魯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Peru)說法,震央位於國境中南部盧卡納斯省(Lucanas)安第斯山脈城鎮普基奧(Puquio)以南23公里處,深度97公里,不過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這起地震的深度僅為10公里。南美國家秘魯17日清晨發生規模6.0地震。(圖/翻攝自USGS)英國《每日鏡報》(The Mirror)報導,這場地震於清晨5點22分(台灣時間傍晚6點22分)襲擊秘魯全境,多個城市民眾一早就被搖醒,鄰近國家也有明顯震感。包括玻利維亞、厄瓜多等鄰國民眾也驚呼「床被搖動」,初估超過50萬人有感。另據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發布的地震數據,這次地震實際規模為6.1,震央接近地表,因此導致更強烈的地面震動。目前尚未傳出人員傷亡或建築毀損的具體消息,但當地緊急應變單位已全面進入戒備狀態,準備應對可能的後續災害。根據學者分析,祕魯位處「環太平洋火環」,板塊擠壓能量難以釋放,一有變動便可能引發連鎖地震;事實上,秘魯近年地震頻繁。就在去年,該國西岸海域才發生一起規模7.2的強震,隨後引發多起餘震並觸發海嘯警報,導致至少8人受傷。當時餘震持續將近兩週,令當地民眾人心惶惶。此次強震讓許多人回想起去年的驚險情境,也擔心會有類似規模的餘震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強震發生前一天,英國北約克郡也傳出規模2.5的地震。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GS)表示,該起地震震源深度約為4公里,屬淺層地震。儘管震級不大,仍有居民在凌晨時分被強烈震感驚醒,有人形容聽到「低沉轟鳴聲」,一度以為是爆炸或軍機飛過。

馬斯克喊「20年內移民火星」建立城市 科學家揭地球生命終結時間
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近日重申人類應移居火星,作為對抗地球最終毀滅的保險政策。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日本東邦大學的最新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在約10億年後因太陽演化而面臨全面滅絕。根據外媒報導,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與氣候模型模擬太陽長期變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他們進行超過40萬次模擬,發現隨著太陽亮度與溫度逐漸增加,地球將面臨氣候極端化與氧氣逐步消失的危機,最終導致有氧生命無法存活,僅剩下厭氧微生物得以苟延殘喘。研究指出,地球大氣中氧氣的穩定存在將於約10.8億年後崩潰,誤差範圍約為1.4億年。此後,地表氣候將變得極度不穩,海洋沸騰、生命系統瓦解,預示著地球生物圈的終結。馬斯克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表示,「最終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將被太陽毀滅。這是推動我致力於火星殖民的原因之一。」他形容火星是「集體生命的壽險」,人類若想延續文明,必須成為「多行星物種」。太陽預計在約50億年後進入紅巨星階段,屆時太陽體積將大幅膨脹,可能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這一過程將徹底摧毀地球現有的物理結構與環境。面對長遠的宇宙命運,馬斯克提出希望未來20年內在火星建立可容納百萬人的自給自足城市。他強調:「如果火星必須依賴地球補給才能生存,那我們並未真正建立生命的保險機制。只有當火星可以獨立生存時,人類的未來才真正有保障。」美國政府也展現出對太空殖民的支持,川普總統任內曾批准對NASA的預算重組,將60億美元由國際太空站營運與研究計畫中轉移至載人太空任務,包括火星探索。SpaceX目前正全力推進星際飛船(Starship)計畫,該火箭系統為全球最強大,設計可重複使用,大幅降低發射成本。2025年初進行的兩次試射雖未完全成功,但展現出強勁的技術進展。馬斯克計畫最快於明年發射無人火星任務,並於四年內實現載人登陸。NASA代理局長珍妮特佩特羅(Janet Petro)表示,美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力必須保持領先地位,尤其面對中國等國的積極追趕,「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美國公民,也是為了確保美國在未來的太空發展中領先全球。」

澳洲凌晨發生罕見4.6地震 超過3800人急忙通報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亨特谷(Hunter Valley)於24日凌晨2點55分左右發生一起芮氏規模4.6的地震,震央位於距離辛格頓(Singleton)西南方約25公里的Broke,震源深度為10公里。這起地震震撼範圍廣泛,從北方的塔姆沃思(Tamworth)到南方的坎培拉(Canberra)均有民眾回報震感,雪梨地區亦有不少居民表示被震醒。地震最初被澳洲地球科學局通報為芮氏規模5.1,隨後修正為4.6。該局表示,截至凌晨4點為止,已有超過3,800人通報感受到地震。根據《ABC》報導指出,這起地震是過去一年內當地所觀測到的第11起芮氏規模3(以上)的地震。地震學者康明斯(Phil Cummins)指出,這場地震對澳洲來說相當顯著。他回顧歷史事件,提及1994年Ellalong的芮氏規模5.4地震以及1989年紐卡索(Newcastle)的芮氏規模5.6地震作為比較。康明斯解釋,澳洲地震雖然不如環太平洋地震帶頻繁,卻是由板塊邊界遙遠推力長期施加造成的壓力累積所引發,當地殼斷層摩擦力不再足以承受壓力時便會發生地震。也由於當地地震次數實在太少,此次地震也引發地區居民的驚恐與關注。居住於Tea Gardens療養院的班奈特(Jenny Bennett)描述,自己在地震發生時感到床在晃、衣櫃門嘎嘎作響,甚至聽見屋外的巨響。而身處紐卡索的貝瑞(Alan Berry)則表示,他在廚房倒水時感受到外牆彷彿遭受撞擊,房內大門與圍籬也在震動。而這次地震震央鄰近索利山・沃克沃斯(Mount Thorley Warkworth)露天煤礦,引發部分人對於地震與採礦活動是否有關的疑問。但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地震學者尼尼斯(Dee Ninis)表示,根據目前資料,地震發生的深度已超出一般採礦作業範圍,因此這起地震與採礦活動之間並無直接關聯。此外,亨特谷地區亦被列為澳洲七個潛在核能發電廠預定地之一。新英格蘭(New England)選區的國民黨聯邦議員喬伊斯(Barnaby Joyce)受訪時強調,任何核電設施都會以遠高於此次地震強度為標準設計。他舉例指出,位於馬斯威爾布魯克南方的Bayswater燃煤電廠並未受到地震損害,仍穩定運作。根據澳洲地球科學局資料,亨特谷地區去年8月與9月曾接連發生芮氏規模4.5至4.7的地震,11月也有一次芮氏規模4.1的事件,顯示該區域可能正經歷一波地震「群集」現象。澳洲地球科學局表示,將持續透過其超過150座地震監測站網絡進行即時監測與分析,並透過國家地震警報中心發送預警訊息。

美國NOAA資料庫將關閉 氣象署:影響我國氣侯研判、預警模擬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日前宣布將在今年5月底停止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且資料不可再取得。學者憂心影響我國氣候變遷研究及因應策略訂立,也可能衝擊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能源基礎設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中央氣象署表示不樂見全球氣象監測與預測準確度因此受影響,目前不清楚資料庫會關閉到何種程度,但會持續關注後續動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羅敏輝表示,科學家藉NOAA資料庫可追蹤熱浪與暴雨等短期天氣事件變化,並分析長期氣候變遷趨勢,探討全球暖化與衝擊相關問題,進一步制定應對策略,資料庫關閉將對全球及台灣研究影響深遠。台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陳明德則舉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與碳封存設施興建,需要精確地掌握地層穩定性與潛在活動斷層,一旦無法存取NOAA相關資料,將影響我國能源基礎建設可行性與安全性。他也提到,NOAA火山爆發紀錄與地震反射資料是全球少數公開、高品質且長時間的資料來源,若關閉了,恐導致預警模擬精準度降低,尤其台灣易受海底地震與海嘯侵襲,風險不容低估,呼籲各政府單位與學術機構儘速備份必要資料,並評估建立替代資料庫或與國際機構合作的可能性。中央氣象署長呂國臣表示,NOAA數據資料庫在全球氣象監測及預報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未來數據減少,將影響我國在內全球監測及預測準確度,也會影響學術研究,氣象署不樂見這件事發生。氣象署與NOAA有簽署協議,在氣象數據及預報的交換及科研領域有所合作,目前尚未聽聞會關閉數據交換這方面的資料,但應會影響科研領域合作,氣象署會觀察後續情形。

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概率上調至80% 日專家:應事先練習這2招保命
日本去年8月南海海槽西端的宮崎縣曾發生規模7.1強震,而近來日本地震調査委員會更警告,未來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的概率,從70%上修至80%,恐導致29.8萬人死亡。對此,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鎌田浩毅就在著作《給大人的地球科學教室》中建議,災害來臨前應該先做2件事。日本新聞網站《DIAMOND Online》摘錄了鎌田浩毅《給大人的地球科學教室》的部分內容,鎌田浩毅說到,2018年9月北海道膽振東部發生了芮氏規模6.7地震,最大震度7,造成北海道全境停電,「無論是地震、火山爆發或極寒天氣,首先會面臨的就是斷電」。鎌田浩毅表示,電力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農作物的生產及運輸均需要電,一旦停電便會讓物流停擺,因此民眾可以嘗試過「無電生活」,每天3小時不依賴電力,包括關閉家中總電源、不使用手機等仰賴電力的產品,「如果天黑了,就點一支蠟燭;如果天氣寒冷,可以使用火盆,但要注意火源和通風」。鎌田浩毅接著指出,一般家庭可以挑戰2天不去買食物,若是1個人住的學生則可延長至5天,以確認家中有多少存糧。他說,水電瓦斯都可以繼續使用,但只能依靠冰箱裡的食物過活,「這樣,你就會知道在緊急情況下需要什麼,例如泡麵和罐頭食品,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每天是否都過著浪費的生活」。最後,鎌田浩毅直言,「如果沒有這些要素,永續發展的社會是不可能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解決它,我相信學習不依賴電力、不浪費食物的生活,並運用這種意識和知識,才能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

超級崩潰!荷蘭大學污水管裂開「糞水滿地」 惡臭瀑布從天而降15分鐘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於11日下午發生一起意外事故,校內污水管因不明原因突然破裂,導致土木工程與地球科學學院走廊內被大量污水淹沒,時間持續約15分鐘之久,現場瀰漫著強烈惡臭。這場事件被學生戲稱為「Shitzooi」(屎災難),場面可說是極為混亂。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11日下午13點15分左右,污水管破裂的位置位於土木工程與地球科學學院一樓,但這條管道連接著二樓及以上樓層所有廁所,因此污水迅速流入學院走廊,學院地板幾乎被污穢物覆蓋,一名學生將現場拍攝的畫面上傳至TikTok時,描述當時堪稱是「地板上鋪滿了一層『糞便地毯』。」 一名學院發言人表示,當時現場氣味極為刺鼻,但其用一種相對委婉的方式描述「這股氣味確實不太愉快,簡單來說,就像你自己上廁所時的味道。」 事故發生後,校方立即關閉所有廁所,並派遣清潔團隊展開清理工作。發言人表示「我們相當幸運,能夠迅速展開清理作業,目前管道正在更換中。」 雖然污水洩漏影響範圍較廣,但學院課程並未因此中斷,也沒有影響到周圍工作區域。但由於學生會休息區恰好就在事故發生地點附近,為避免臭味進一步擴散,學校暫時封鎖了該區域。也由於清理作業及通風措施得當,當天晚上臭味已經完全散去,校園空氣恢復正常。不過學院發言人也提到「到了晚上,氣味已經完全消失,現在聞起來與平常沒有兩樣。不過,每當我看到當時的影片,還是會想起那股味道。」 報導中提到,這座土木工程與地球科學學院的建築始建於1957年,目前校方正在調查污水管破裂的具體原因,並同步檢查其他管線是否也需要更換,學校也計畫趁此機會進行全面檢修。

全球冰川融化速度加劇!23年流失6.5兆噸冰 海平面上升2公分
最新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3年間,全球冰川共損失6.542兆噸冰,導致海平面上1.8公分。研究指出,冰川的流失速度正在加快,對全球環境與人類社會構成嚴峻挑戰。研究顯示,全球冰川每年平均消失2730億噸冰,相當於全球人口30年的用水量。估計從21世紀初以來,全球冰川總體積已減少約5%,但不同地區的縮減幅度差異顯著。南極與亞南極島嶼的冰川體積減少2%,但中歐地區的冰川同期卻已減少39%。研究還發現,冰川的融化速度正在顯著增加。2012年至2023年間,冰川消融的速度比前十年平均增加36%,顯示全球暖化的影響愈發嚴重。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地理與環境科學系主任薛帕德(Andrew Shepherd)指出,海平面即使微幅上升,也會導致沿海地區的洪災風險大增。海平面每上升1公分,全球每年就有額外200萬人面臨洪水威脅。此外,冰川融化也會導致特定地區的淡水供應短缺,影響農業、飲用水供應和水力發電。全球約20億人依賴冰川融水,是攸關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除了飲用水與農業用水,冰川對於水力發電也至關重要。例如冰島70%電力來自水力發電,而冰川融水正是當地的關鍵能源來源。類似情況亦出現在安第斯山脈與歐洲瑞士等地,仰賴冰川的水資源穩定當地電力供應。上述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Nature),屬於大型計畫「Glambie」的一部分。該計畫綜合分析現場測量數據、光學與雷達衛星數據,以及雷射測量技術,提供全球冰川變化的詳細評估。研究團隊也談及,冰川消融是繼海洋暖化之後,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第二大因素,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容小覷。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地球科學教授西格特(Martin Siegert)表示,雖然2公分看似不多,但這僅是來自全球小型冰川的影響,尚未包括格陵蘭島與南極洲的冰層融化效應。

衣索比亞爆發規模6地震 119公里外首都也有感
東非國家衣索比亞(Ethiopia)於當地時間14日晚上23點28分發生規模6強烈地震,震央位於該國奧羅米亞州(Oromiya)梅特哈拉(Metehara)梅特哈拉(Metehara)北方約6.5公里處,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震央周邊地區感受到強烈震動,就連119公里外的首都也有明顯感覺。根據外媒報導指出,這起地震發生後,資訊網站火山發現(VolcanoDiscovery)便在2分鐘內率先曝光相關訊息,隨後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在世界時間(UTC)14日20點36分公布資訊,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也於UTC時間20點44分開始分析。報導中提到,這起地震讓衣索比亞當地許多城市都有震感,梅特哈拉(Metehara)距離震央約11公里,當地人口約23,400人,受到中度搖晃影響;阿瓦什(Āwash)距離震央37公里,當地人口約36,500人,感受到輕度搖晃;納茲雷特(Nazrēt)距震央76公里,人口約214,000人,可能感受到輕微搖晃。此外,蓋萊姆索(Gelemso)、莫佐(Mojo)、德布勒伯漢(Debre Birhan)、畢索夫圖(Bishoftu)等地,雖然距離震央超過77公里,但仍感受到輕微搖晃。至於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距離震央119公里,當地人口約3,860,000人,也感受到輕微搖晃。除此之外,UTC時間14日20時28分,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也偵測到地震,推測是餘震,但目前沒有切確資料能確認規模與震源深度。

學測題標錯日本大地震時間、規模 大考中心回應
今年學測自然科第15題誤植日本311地震發生的時間和規模,大考中心今天表示,實感抱歉,將以此為鑑,日後加強檢視試題內容所附之圖表。不過,本項誤植不影響作答,本題維持原參考答案,不影響計分。今年學測考科選擇(填)題參考答案,大考中心已在1月19日至21日陸續公布,不過一些考生或老師對於題目或答案有疑義,大考中心共收到46題80件來函,召集專家討論後,在今天正式答覆。不過所有題目均維持原有答案,並未改變,也沒有任何送分題。今年學測自然科第15題出現明顯錯誤,這是地球科學方面的題目,考近百年來全球前五大規模的地震分布圖,要考生依據圖示判斷地震分別屬於哪種類型的板塊邊界/構造區域。不過這一題的圖片中把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宮城外海、規模9.0的311大地震,發生日期寫成2010年3月11日,規模也標示8.9,均出現明顯錯誤,被網友批評「這麼大的事件還能寫錯,有點扯」、「 這種低級錯誤居然發生在大考」。對此,大考中心正式對外說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判斷有關板塊邊界類型與大地震發生位置的關聯性,作答主要依據圖中所呈現的震央位置,以及箭頭線段所代表的板塊間運動方向,因此,誤植日本311地震發生的時間和規模,並不影響作答,本題維持原參考答案,不影響計分。大考中心說,對於圖片部分數據誤植,實感抱歉。為不影響後續學生學習,大考中心中心將修正公告版試題;也將以此為鑑,日後加強檢視試題內容所附之圖表。

大陸首次發現「太空合聲」 距離地球16萬公里
地球磁力線像琴弦一樣被宇宙空間帶電粒子撥動,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發佈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距離地球16萬公里處遙遠太空的「太空合聲」,並發現了全新的合聲波產生機制,突破了全球科學界在太空合聲波研究領域延續70多年的傳統認知。目前北航科研團隊的相關論文已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根據大陸專家介紹,「太空合聲」學名為合聲波,是一種電磁波。傳統觀點認為它的產生與地球磁場有關,如果將地球磁場的磁力線想像為兩端固定在地球南北磁極區的琴弦,當太陽風的能量到達地球時,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就激發出頻率特徵類似於清晨鳥兒的齊鳴合奏聲的電磁波。據央視報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與空間探索有關的科學家對合聲波進行了大量觀測研究,認為合聲波主要發生在近地空間的地球偶極磁場區域。北航科研團隊利用一個科學探測器數年收集的海量資料,首次發現了距離地球16萬公里處的合聲波,同時還發現了全新的合聲波產生機制,突破了全球科學界延續70多年的傳統認知。隨著高能粒子對航天器所造成的威脅日益凸顯,全球所有航太大國的空間天氣預測系統中,合聲波都是重要內容。大陸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空間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曹晉濱說明,透過研究合聲波是怎麼產生的,怎麼加速高能電子的,就可以對高能電子輻射帶的演化進行提前預報,就可以減免對衛星的損害。

學測自然科誤植「日本311地震年分」將送分? 大考中心回應了
114年大學學測今(19)日進入第二天,不過在昨(18)日第二節的自然科考試上,出現將日本311大地震的發生年份誤植為2010年,而非實際發生的2011年,被譏笑是不應出現在大考的「低級錯誤」。大考中心今(19)日表示,已將此題納入試題反應,並強調「放心,一定會處理。」,而外界若對學測試題有任何疑義,可向大考中心反應,在專家討論後,2月12日會統一在網站上公布回覆內容。大學學測第一天的第二節考自然科,其中地球科學第15題,考的是近百年來全球前五大規模的地震分布圖,要求考生依據圖示,判斷地震分別屬於哪種類型的板塊邊界/構造區域。有眼尖考生發現,試卷例圖中將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宮城外海的311大地震,誤植成2010年3月11日。考後將此事PO上網,引起網路討論。今日大考中心舉行記者會,大考中心主任張新仁表示,對於學測命題,大考中心都會邀請各學科專家進行審慎命題,並邀請高中老師與試考生協助審題。若外界對題目或試卷答案有疑義,都可上大考中心網站,根據規定上傳相關意見,時間從即日起到23日為止。此外,對於考題誤植一事,張新仁指出該題已納入試題反映流程,未來也會交給學科專家來討論,並強調「放心,一定會處理。」

大學學測自然科試目出包!日本311大地震「年份誤植」 補教老師:不影響答題
114年大學學測今(19)日進入第二天,不過在昨(18)日第二節的自然科考試上,竟出現將日本311大地震的發生年份誤植為2010年,而非實際發生的2011年,被譏笑是「這種低級錯誤居然發生在大考」。補教老師也證實考題年份有誤,但認為並不影響學生作答。大學學測第一天的第二節考自然科,其中地球科學第15題,考的是近百年來全球前五大規模的地震分布圖,要求考生依據圖示,判斷地震分別屬於哪種類型的板塊邊界/構造區域。有眼尖考生發現,試卷例圖中將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宮城外海的311大地震,寫成2010年3月11日。考後將此事PO上網,引起網路討論。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補教地科老師蕭騏針對此事接受訪問,蕭老師指出地科第15題的確寫錯年份,但「不會影響學生判讀答題」,應該不至於影響考試公平性。但這種歷史大事件日期明確,照理不應該出錯。大考中心在校對考題時應當更加嚴謹,提供考生正確的資訊。

聖母峰再長高? 研究驚曝「這原因」:再高50公尺
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聖母峰可能會再高15到50公尺,因為河流侵蝕底部的岩石和土壤,會再把山往上推。據BBC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說,聖母峰75公里外的阿倫河陸地面積減少,他們從GPS儀器觀測發現,這讓世界最高峰每年上升2毫米,這有點像從船上扔一堆貨物,船變輕也會浮更高。據了解,40-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產生了喜馬拉雅山,而板塊構造仍然是其持續上升的主因。不過,研究小組表示,阿倫河網才是讓山脈長高的因素。據悉,聖母峰在大陸和尼泊爾邊境,阿倫河從西藏流入尼泊爾,跟另外兩條河流匯合成科西河,再到印度跟恆河匯合,而阿倫河流經的山脈很陡峭,它也沖刷掉許多岩石和土壤。中國地質大學韓旭博士也有參與研究,他說,聖母峰的高度的變化,確實凸顯地球表面的動態特性,阿倫河的侵蝕和地函向上壓力的相互作用,給山推動力,把它推更高。不過,沒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休辛克萊教授表示,河流切割的確切數量和時間尺度等,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這研究表明聖母峰和河流有關的可能性,這見解令人興奮。

40萬年前地球現異常暖期 海洋暖化是主因!台大解謎團登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碩士班研究生宋文惠在北義大利女巫洞操作鑽機,鑽取石灰岩岩芯標本。(圖/台大提供/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傳真)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依地質紀錄顯示,距今約40萬年前,全球冰量少於現在,海平面卻比當代還高出10公尺。這個暖期持續約3萬年,是地球歷史上的最熱暖期。此時期太陽輻射弱,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也比現代低,此暖期於焉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著名謎團,被學術界稱為「MIS 11c悖論」。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率領國際團隊展開研究。胡訓銘表示,台大地質系攜手歐洲研究夥伴,2014年在北義大利的女巫洞,鑽取洞穴石灰岩岩芯標本,利用台大地質系實驗室的高精度鈾釷絕對定年技術,分析標本沉積時間,加上精細碳氧同位素與微量元素資料,重建南歐48到36萬年前的環境變化史。團隊比對太陽日照量、全球海面變化與大西洋各地氣候紀錄,終於解開謎團。研究結果顯示,「MIS 11c」極致暖期是多種因素導致。首先,約42萬年前,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上升,中低緯度的大西洋受太陽力量影響,達到極致高溫。在海洋暖化後,地球傾角漸增,引發更炎熱的夏季,使溫暖海洋持續數萬年,洋流再把大量熱能傳到高緯度,造成冰棚持續融解,導致百萬年地球史上最熱暖期。胡訓銘提到,這項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對預測氣候變遷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近30年「悶不吭聲」 學者指出3地震帶需防規模7.0強震
921地震已經25年。台灣及鄰近海域每年發生約4萬起地震,每隔數十年可能會發生災害性強震,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學者分析台灣近30年地震帶活動,點名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區,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能量,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7.0強震,這種在人口密集區「悶不吭聲」狀態需注意。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的《台灣地震帶》專書,彙整30年地震數據,探討各地震帶的活動特性,並提出上述預警。陳文山指出,台灣地震發生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1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於此,地震頻率應相當。分析30年紀錄,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000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僅4000多次,相差近20倍。陳文山說,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他形容,平時有釋放能量稱潛移斷層,較少釋放稱鎖定斷層,就像一個人平常忍耐不發脾氣,一生氣就很恐怖,故悶不吭聲的地震帶較令人擔憂。陳文山指出,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且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此專書的調查方法與工具與政府有異,故數據不同,但台灣本就位於地震好發區,此書以災害角度提醒大眾,平時仍須加強防災準備。此外,賴清德總統21日造訪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提醒國人防災的重要性外,也提到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結合產官學研共同面對災難預防救援等問題,將持續強化災防體制。

台灣中油、中研院及中央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
台灣中油公司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台灣綠能與減碳技術研發暨相關產業發展,今(6)日與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簽署地熱研究、探勘與開發技術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戮力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合作備忘錄由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鍾孫霖及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代表簽署,加速三方在地熱能開發、與永續潔淨能源的合作。台灣中油與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共同推動地熱研發及探勘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圖片提供/台灣中油)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地球科學研究所掌握先進之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相關測勘資料及分析技術,中央大學設有地球科學學院與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在地熱領域具有專業研究能力,並在探測上具備豐富經驗。台灣中油近年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積極尋找合作團隊,除了和中研院在宜蘭進行地熱探勘,三方亦於今(113)年7月22日中央大學舉辦之「大屯山地熱研討會」共同探討大屯山地熱資源的潛力和挑戰,分享最新探勘成果和成功案例,本次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有助於國內地熱儲層分布的調查分析,也讓未來的合作計畫更為具體、穩固。地熱發電具備潔淨能源與基載供電的特性,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未來三方將共同促進地熱開發之科學合作、聯合計畫和人員交流,加強地熱基礎研究、先導探勘與實務開發之發展,結合三方優勢加速推動國家地熱發電的進程,以實現台灣能源淨零永續之願景。

清晨出現規模6.8地震!8分鐘後又一波 菲律賓當局示警:恐還有餘震
菲律賓南部海岸在3日清晨發生規模6.8地震,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PHIVOLCS)認為,後續有可能發生餘震;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指出,此起地震不會構成海嘯威脅。根據外媒《路透社》、《自由今日大馬》(Free Malaysia Today)的報導,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最新消息表示,這起地震的震央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東部的巴塞羅那村(Barcelona)約20公里處,於3日清晨6時23分發生,地震深度為10公里。 不過,8分鐘過後,同個地點就發生了規模5.3的地震,深度為82 公里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認為,這起規模6.8的地震不存在海嘯威脅。菲律賓火山地震研究所則表示,由於地震震央位於海上,預計不會對陸地造成嚴重損害,但也警告後續可能會有餘震。報導指出,菲律賓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仍,火山活動也較為活躍。

八斗子山崩和花蓮餘震無關!地質專家揭原因 房仲曾曝危險地帶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潮境公園路口今(3)日下午2時許驚傳大規模土石崩落,現場疑似多車翻覆,目前暫時排除民眾受困,消防人員正全力搶救中。對此,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推測,這次土石崩落和0403強震的餘震無關,因該處為迎風面,岩石經長期風化變得脆弱,加上連日豪雨沖刷,才會連著表土崩落。基隆市消防局今日下午14時28分接獲民眾通報,指中正區北寧路潮境公園路口發生大規模土石崩落,疑有多輛汽車受困,立即派遣第一大隊、中正、信義、信二、仁愛、空拍機人員、特搜人員等,共計消防車12輛、救護車4輛、人員26名前往現場搜救,目前暫時排除民眾受困,正全力搶救中。《ETtoday新聞雲》報導,顏宏元分析,花蓮餘震對基隆影響不大,透過現場畫面研判,事故地點位於台2線迎風面,該處又剛好是彎道,岩石經長年風化,內部恐怕已產生很多「節理」,加上最近連日降下豪雨,雨水不斷沖刷浸潤,邊坡生長的樹根也會使岩石裂縫加劇,種種因素疊加之下,才會連著表土崩落。顏宏元提到,過去基隆碧砂漁港、外木山漁港都曾發生落石意外,且時間點都是連日大雨過後,隨著台灣進入梅雨季,類似事故很可能再度發生,而大規模土石崩塌前,通常都會先有細沙或小落石滑落,提醒民眾經過易有落石路段時,務必多加注意,只要發現相關徵兆,一定要盡快通過或遠離。另外,過去曾有專家透露,基隆河北岸面對東南方,尤其是基隆、八堵山區一代,大多都是順向坡,加上長年風化促使地質變脆弱,經雨水沖刷浸潤後,就有發生土石流的風險,當年汐止的林肯大郡就是典型案例。房仲業者也曾說,基隆麥金路到七堵、八堵、暖暖、瑞芳都有廢棄礦脈,不少社區都蓋在順向坡上,提醒民眾購屋前多注意。

空拍照曝光!基隆山崩「扇形狀崩落」9車險滅頂 貨車被巨石包圍怵目驚心
台2線基隆市中正區潮境公園路口處,今(3日)下午2點多發生山崩,已知造成2傷、9車受困,北北基消防局合計派出27車55人及2犬救災。最新空拍照顯示,道路被大量巨型岩石、礫石及土石掩埋,多輛汽機車滅頂或受損。山體連同土表崩落。(圖/翻攝畫面)從消防局提供的空拍畫面可見,化為土黃色「沖積扇」的邊坡,與兩旁翠綠山體形成強烈對比,道路上1輛休旅車及貨車幾乎遭礫石、巨石吞噬,貨車更被夾在3顆巨石之間,險象環生。車輛遭掩埋、翻覆。(圖/翻攝畫面)貨車前方1輛機車則被輾壓成廢鐵,機車旁的6輛車也分別遭崩落的土石砸毀損傷;前述9輛汽機車目前仍被崩落的土石包圍受困。至於礫石下是否還有車輛受困,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搜索。貨車被夾在巨石之間。(圖/翻攝畫面)基隆市長謝國樑得知山崩,立即中斷市議會質詢,並於下午3點12分抵達現場。消防局則指出,遭波及車輛內的人員均已自行脫困,受傷2人也送至基隆市長庚醫院,意識均清楚。計程車旁的機車被壓成廢鐵。(圖/翻攝畫面)受困車輛內的成員均自行脫困。(圖/翻攝畫面)針對這次走山事件,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初判,此事件與花蓮地震無關,應是岩石經長期風化,內部形成許多「節理」,加上其位置為迎風面,近日又遭連日豪雨沖刷侵蝕,導致土石連著表土轟然而下。顏宏元提醒,民眾在梅雨季時應小心通行易崩塌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