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淋膜
」 塑膠微粒 塑膠淋膜 中華紙漿
寶特瓶瓶蓋「開一次掉500顆塑膠微粒」 醫揭日常3行為:恐害失智
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從呼吸、飲食到生活用品,無形中都可能讓人「默默吞塑膠」。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舉出「日常3行為」,會導致吞下塑膠微粒,他也引述研究表示,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會比健康對照組高出3到6倍,有些案例甚至更高。減重醫師蕭捷健昨(15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引述《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指出,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團隊使用「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的技術,精準量測人腦、肝、腎等器官中的塑膠含量。結果顯示,大腦竟是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大腦是人體中最容易累積塑膠微粒的器官,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含量甚至比正常人高出3到6倍。(圖/翻攝自臉書/減重醫師蕭捷健)蕭捷健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些微粒主要集中在血管壁和免疫細胞中,且研究比較了不同年份的樣本,發現2024年逝世者腦中的塑膠量,比2016年的高了約50%,顯示塑膠微粒累積情況可能越來越嚴重。蕭捷健醫師也列出以下3種行為,都會導致吞下塑膠微粒:1.嚼口香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2025年美國化學學會(ACS)年會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口香糖在咀嚼的前8分鐘內,約有94%的塑膠微粒會脫落,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約100顆塑膠微粒。蕭捷健透露,如果你是口香糖嚼不停的人,一年下來可能不知不覺吃進超過3萬顆塑膠微粒。2.開瓶蓋、喝瓶裝水光是「打開」和「旋緊」寶特瓶蓋這個簡單動作,就會產生塑膠微粒。2021年《水與健康期刊》一項研究指出,每一次開關瓶蓋,瓶蓋和瓶口摩擦大約會產生500顆微小的塑膠碎片掉入水中。而2024年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研究,他們使用一種先進的「受激拉曼散射顯微術」,能夠看到非常非常微小的「奈米塑膠」,檢測了市售瓶裝水,發現平均每公升水中竟然含有高達約24萬顆塑膠顆粒。3.塑膠容器、包裝另外,塑膠杯在盛裝熱飲時,杯子內部的塑膠淋膜可能會釋放微粒,而在切菜時,刀具會在塑膠砧板上刮下細小的塑膠碎屑,混入食材中,讓我們不知不覺吃下塑膠微粒。不過,蕭捷健也提醒,這些研究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民眾不必感到恐慌。只要從日常生活中減少使用多餘的塑膠製品,就可以落實減塑護腦,保護自己。

滿嘴塑料3/塑膠微粒已入侵食物鏈 喝水也擔心?專家教4大破解方法
日常生活如何擺脫「滿嘴塑膠」?有沒有排除塑膠微粒飲食法?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專家,雖無專門的排塑飲食法,但有四大撇步可減塑,一「不要喝瓶裝水」,改喝煮沸後再過濾的水,二盡量自煮,三多吃抗氧化、富含纖維的蔬果,四多喝水多排汗。「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塑膠製品,這些塑膠垃圾輾轉進入河川與海洋,再分解成塑膠微粒入侵食物鏈,其中水源首當其衝,研究顯示「每公升瓶裝水含有11萬到37萬個塑膠微粒,比過去認知的多上100倍,其中高達90%為奈米塑膠微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若想減少攝取塑膠微粒,第一件事就是要少喝瓶裝水。怎麼喝水才安全?黃軒建議改喝煮沸過的自來水,因為《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期刊曾進行研究,將含碳酸鈣自來水煮沸並過濾,有助於去除其中近90%的奈米微粒。研究人員表示,自來水煮沸後,水中的碳酸鈣會在微小塑膠周圍形成微小的團塊,將塑膠顆粒鎖在結構裡,塑膠封裝晶體會不斷積累,就像水垢沉積物,接著再過濾就能避免喝下塑膠微粒。至於日常飲食,營養師程涵宇建議盡量購買生鮮食材並自行烹煮,除了有助於避免塑膠微粒,飲食通常也能更健康更多元。至於方便的茶包,可以選擇紙質或天然纖維的茶包,或乾脆沖泡茶葉,購買食物、飲品等產品時,也要查看包裝上的材質,許多品牌正逐步淘汰使用塑膠淋膜或其他有害塑膠成分的包裝,建議多選擇。營養師程涵宇建議多購買天然食材、自行烹煮,可大大減少攝取塑膠微粒,而且挑選抗氧化蔬果,更有助於排出有害物質。(圖/翻攝自程涵宇臉書)程涵宇說,雖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排除塑膠微粒的飲食方法,但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以幫助促進排毒,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包括塑膠微粒。以下這些方法通常能增加身體的排毒功能,支持消化系統和肝臟的健康。「第一,增加抗氧化物質的攝入,有助減少體內的氧化壓力,並支援身體的自然排毒機制,能幫助減少塑膠微粒的影響,例如莓果食物、菠菜、地瓜葉都富含抗氧化物,胡蘿蔔、番茄、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污染物質的威脅。」第二,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統功能,有助於排出身體中的有害物質。程涵宇建議多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豆類、高纖蔬菜如木耳、菇類、水果,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廢物。另外也可吃優格、發酵食物如泡菜,有助於增加腸道好菌,維護腸道健康,幫助有害物質的排出。第三,支援肝臟的排毒功能,例如大蒜、洋蔥富含硫化物,能促進肝臟的解毒功能。綠茶含有兒茶素,有助於增強肝臟功能,支持身體排毒。青花菜、芥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也含有支持肝臟排毒的化合物。第四,多喝水、多排汗。程涵宇說,足夠的水分有助於促進尿液生成,並幫助腎臟排除體內的毒素;而排汗也是一種排除有害物質的方式,尤其是通過運動來促進排汗。例慢跑、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排出體內積累的毒素。

滿嘴塑料2/紙碗、耐熱塑膠袋何者比較毒?「答案顛覆印象」關鍵在材質
隨著現代人生活倚重外賣外送,「塑膠也成了『隱形餐點』!」專家建議外帶食物前可先想想,「紙碗、耐熱塑膠袋何者比較毒?」答案是紙碗,因為耐熱塑膠袋的塑膠微粒零檢出,完全顛覆一般民眾的印象。專家告訴CTWANT記者,「關鍵在於材質,檢測的耐熱塑膠袋分別是PP、HDPE能耐高溫,而多數塑膠淋膜使用LDPE材質,超過攝氏90度就有風險。」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2024年底一篇研究顯示,追蹤2000名受試者發現,每周叫1-2次外賣的人,體內平均會累積約170~638種不同材質的塑膠微粒;每周叫外賣大於等於5次者,糞便中塑膠微粒含量是少用者的3.5倍。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說,現代人便利的生活,仰賴於許許多多的塑膠相關製品,無論是一杯超商熱咖啡、微波便當,或瓶裝水、茶包、咖啡掛耳,都含有塑膠材質,「尤其是外賣、外送,塑膠根本是『隱形餐點』!」黃軒解釋,外賣經常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在人體研究中,高頻率接觸這些塑料產品,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3%;動物實驗則顯示,長期接觸這些外賣餐盒,會改變腸道菌群,引發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導致心肌損傷和心血管疾病。「外帶食物經常使用的紙盒、紙杯、紙碗、或超商咖啡杯,雖然外觀看起來是紙,但為達到耐水耐油效果,內部會上薄薄一層塑膠淋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塑膠淋膜以LDPE材質最常見,其耐熱度為攝氏70-90度,若遇上熱美式、熱湯麵、小火鍋這類液態燙食,就會釋放大量塑膠微粒。在食藥署的檢測中,耐熱塑膠袋是唯一沒有檢出塑膠微粒的品項,顛覆大眾醫般認知,專家分析關鍵在於其材質可耐高溫。圖為高雄市長陳其邁、立委陳秀寶吃塑膠袋中的鹿港麵線。(圖/翻攝自陳秀寶臉書)根據食藥署「109年度市售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產品含有及材料釋出之塑膠微粒調查研究」,檢測了50種市售的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包括瓶裝水、塑膠淋膜紙杯與紙碗、耐熱塑膠袋、茶包帶、咖啡掛耳、滷包袋、一次性塑膠杯與碗。結果發現,29件瓶裝水中有18件檢測出不同種類的塑膠微粒;其餘塑膠器具,在放入攝氏95度的熱水後,唯一沒有釋放出塑膠微粒的是2種耐熱塑膠袋。程涵宇說,「報告指出,PET包裝的瓶裝水卻檢測出PET、PE、PP、PS各種材質的塑膠微粒,推測水源本身已受塑膠微粒汙染。」茶包、咖啡掛耳、滷包袋、一次性塑膠杯碗、塑膠淋膜杯碗皆檢測到塑膠微粒,其中一次性塑膠杯碗、塑膠淋膜杯碗檢出量十分龐大,而看來較為簡陋的耐熱塑膠袋卻反而沒有,所以外帶高溫食物時耐熱塑膠袋似乎較安全。「關鍵在於材質,檢測的2種耐熱塑膠袋分別是PP、HDPE材質,耐熱溫度分別為攝氏100~140度、90~110度;而塑膠淋膜多數是LDPE材質,耐熱溫度只有攝氏70~90度。」程涵宇說。除了以攝氏95度熱水檢測,研究也以攝氏25度的常溫水測試,總共7件一次性塑膠杯碗、塑膠淋膜杯碗中,僅有3件測出塑膠微粒。「這讓我們知道,若是使用超商咖啡杯時,喝溫飲或冰飲相較之下安全許多。」程涵宇說。當然,若是自備不鏽鋼、玻璃容器盛裝外帶飲料或食物,更能大大減少塑膠微粒。例如,使用不鏽鋼水瓶代替塑膠瓶裝水,微波食物時選擇玻璃飯盒或陶瓷碗。程涵宇也建議盡量減少塑膠淋膜的包裝容器,外食時若店家有提供不鏽鋼餐具要優先使用。

披薩紙盒怎麼丟? 環保局解答:這種丟垃圾
下周將迎來農曆新年,除了年菜,有些人也會訂購披薩。不過大快朵頤後,披薩包裝紙盒該如何處理,是否可以回收,讓不少人相當困惑。對此,北市環保局解答,如果披薩紙盒被油脂沾滿時,請當成一般垃圾,裝入專用垃圾袋丟入垃圾車。北市環保局說明,披薩紙盒因為沒有塑膠淋膜,不是紙容器,而乾淨的披薩紙盒請把它儘量攤平減少容積,以「平面類」的紙類回收物,在每周一、周五可交給資源回收車回收,如果披薩紙盒被油脂沾滿時,請當成一般垃圾,裝入專用垃圾袋丟入垃圾車。此外,今年春節連假從1月25日(周六)到2月2日(周日)大年初五,共9天,北市環保局考量市民返鄉過年或連假有垃圾清運需求,1月25日(周六)、1月27日(周一)小年夜均正常收運一般垃圾、廚餘、資源回收物,1月28日(周二)除夕當天中午及夜間兩時段加班收運垃圾,中午將以播放音樂方式通知市民清運一般垃圾、廚餘及資源回收物,晚間各區清潔隊則依往常收運時間、地點收運垃圾1月29日至31日(大年初一至初三)則依慣例停收3天,為使民眾盡快能排出連續假期期間累積的垃圾,北市環保局也規劃清潔隊於2月1日(周六)大年初四提早開工,恢復收運垃圾。環保局也特別提醒,今年除夕至初五停收大型廢棄物,2月3日(周一)初六起恢復預約收運,春節連假前有清運需求的市民朋友,敬請及早預約,最晚於1月26日(周日)下午4時30分前預約清運大型廢棄物,以利清運。

紙吸管藏癌2/環保玩真玩假?每年20億紙杯無法直接回收 「多這一層」加熱恐染塑化劑
台灣人愛喝飲料,不只吸管量驚人,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推估,台灣1年至少消耗掉2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其中又以紙杯居多。別以為不用塑膠杯,就已盡到環保責任,事實上多數紙杯都無法直接回收,正因為上面塗有一層塑膠淋膜,這些淋膜也出現在各式各樣的紙製容器餐盒,專家提醒,淋膜紙製品不只僅有部分能循環再生,部分商品加熱可能還有塑化劑疑慮。2022年4月環保署針對所有一次性塑膠杯提出管制政策,規定連鎖超商、速食、飲料、超市等通路外帶飲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杯」,台北市去年12月起開跑,其餘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皆在今年陸續跟進,除了以降價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也規定連鎖超商、速食店要陸續在門市提供循環杯,而業者則轉而以紙杯取代原本的一次性塑膠杯,但仔細查看這些紙杯,雖然外觀看起來是紙,但為達到耐水耐油效果,內部會上薄薄一層塑膠塗層,俗稱「淋膜」,不只紙杯上有,許多紙製容器、餐盒上都塗有這層淋膜。塑膠淋膜以PE材質最常見,其耐熱度從攝氏70-90度到90-110度都有,若遇上熱美式、熱湯麵、小火鍋這類液態燙食,就可能產生塑化劑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常見的塑膠材質大致上分為7類,各自以1~7號代稱,其中3號的PVC材質含有塑化劑,但不代表PVC之外的塑膠製品就安全,例如淋膜雖然是PE材質,但研究發現部分商品曾受塑化劑汙染,所以若是再次直接加熱同樣有「塑毒」問題,建議把盛裝的食物放置瓷盤再加熱較為安全。除了食安問題,這些紙杯、紙製容器進行回收時也不能直接當成紙張回收,資源循環署表示,淋膜紙製容器屬於廢紙容器,會先送到專業處理廠,技術分離出紙漿與塑膠之後,紙漿再進行回收,也就是僅有部分能循環再生。生產不含淋膜紙杯、紙製容器的台灣環保寶內銷外銷業務負責人楊忠達表示,除了回收過程繁瑣,技術分離後的紙漿也很難再製造出良好的紙張。華紙與早餐聯盟合作推動全紙回收容器,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表示,估計每天可省下15噸二氧化碳排放。(圖/報系資料照)中華紙漿(簡稱華紙)在2018年時推出無塑無氟的「益利(Easy)系列」,不論是飲料杯、咖啡杯、便當盒等商品,都沒有淋膜、PFAS,可以直接全紙回收,甚至就連手搖飲料上的封膜,都以紙取代塑膠,今年5月更開始於弘爺漢堡、東方美、吉得堡、巨森早餐吧等4家早餐店,推動使用全紙回收容器,華紙估計,以台灣早餐外食族500萬人推算,每天即省下15噸二氧化碳排放,亦即一年可為台灣減排5,000噸二氧化碳,回收纖維可再製成相當於1,700萬包再生影印紙的各式環保紙品。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受訪時指出,目前多數店家基於成本考量還是傾向選擇含淋膜紙杯與紙製容器,雖然國內使用量少,但華紙的全紙商品在國外卻有不錯的外銷成績,讓陳瑞和忍不住感嘆:「環境友善的好產品,國人卻沒什麼機會使用,真可惜。」

「全紙回收容器」推到早餐店 華紙:年營收估挹注10億
中華紙漿(1905)今天(19日)宣布,與早餐聯盟攜手合作,自5月開始於弘爺漢堡、東方美、吉得堡、巨森早餐吧等四家早餐店,推動使用全紙回收容器,成為台灣首見的全紙回收容器供應鏈國家隊。中華紙漿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表示,華紙的全紙回收容器「益利CircuWell」去年上市已推到一家國籍航空公司機上使用的紙杯,今年再推到早餐店,預估挹注營收占比會從去年的5%擴增到10%、約為10億元。根據華紙估算,若以台灣早餐外食族500萬人推估,每頓早餐使用兩個全紙回收紙容器(餐盒加飲料杯)共24g紙張換算,1g紙含6.66%PE淋膜,吃頓早餐減少3g CO2排放,每天即省下15噸二氧化碳排放,亦即一年可為台灣減排5,000噸二氧化碳,回收纖維可再製成相當於1,700萬包再生影印紙的各式環保紙品。今天華紙與早餐聯盟合作「全紙回收」友善地球從早開始的啟動會,出席者包括台灣早餐速食餐飲協會理事長暨吉得堡董事長莊茂山 、弘爺漢堡業務協理許嘉真、中華紙漿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辰泰國際執行長李芳忠、巨森早餐吧營運經理李曉庭與東方美總經理陳乃薇。陳瑞和表示,華紙的全紙回收容器為100%無塑膠淋膜,防水防油,符合FDA食品標準,通過美歐兩地生物分解認證,並經散漿測試可比照一般紙類進行回收,節省處理效率,讓纖維以最高比例被重複利用,製成環保再生紙品,發揮循環經濟效應。而目前國人約每年消耗80億個一次性塑膠淋膜紙容器,倒垃圾丟棄時,是被歸類為「廢紙容器」,無法跟著紙張一起回收,被列為十大常見海灘廢棄物,影響環境及海洋生態。華紙今年前三月累積營收為54.6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12%;2022年全年度合併營收為236.5億元,年增7.3%,毛利率10.8%,全年稅後淨利歸屬於本公司4.46億元,每股盈餘0.41元。董事會決議擬發放現金股利0.30元,配發率73%。

永豐餘「多元投資」奏效股利豐 去年賺21.7億元、配息0.9元
永豐餘投控(1907)今天(16日)召開法說會說明2022年營運概況。因能源、運輸、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全年合併營業利益11.47億元;權益法認列投資收益因元太科技獲利成長,以及永豐金為主各轉投資股利收入增加,2022年度合併稅後淨利歸屬於母公司21.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31元。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利新台幣0.9元,現金股利配發率68%。中華紙漿(1905)今天亦召開法說會,公布2022年全年度合併營收為236.5億元,年增7.3%,毛利率10.8%,全年稅後淨利歸屬於本公司為4.46億元,每股盈餘0.41元。董事會通過決議,擬發放現金股利0.30元,配發率73%。永豐餘投控2022年合併營收796.36億元,受到國際地緣政治紛爭及疫情封控影響,市場需求減緩,營收較去年同期降減6.6%;事業群方面,林漿紙事業群因國際漿紙價格走揚、消費品事業群因行銷活動增加、永道KY市場需求暢旺,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此外,子公司永道KY將於3月21日掛牌上市,孵育事業再次開花結果;董事會先前15日決議以公開標售方式處分台南市之土地廠房,將於交易完成後再行公告細節,期望透過適當調整資產配置,提升資產報酬率。華紙則表示,漿價從去年第二季開始走揚,全年平均漿價800美金,相較2021年每噸多了170美元,加上新台幣貶值都讓華紙營收受惠。不過木片、運費及能源成本漲勢明顯,同時全球景氣自去年第四季趨緩向下,衝擊後端供需,影響華紙全年度獲利表現,但華紙仍積極研發新品、拓展市場,轉型為全回收循環材料供應商,與全球減碳、減塑與減廢的趨勢同行。華紙致力於「全回收」產品開發的策略奏效,「益利CircuWell」全回收食安用紙沒有PE塑膠淋膜的特性,穩定銷往歐美多國,近期更獲得國籍航空公司青睞成為機上使用紙杯;並將與台灣速食餐飲協會合作,與五家連鎖系統早餐店使用並示範回收。此外,以回收纖維製成的「牛皮紙膠帶」使用後可跟紙箱同步丟入紙類回收體系,目前已在觀音廠投入生產,即將進軍包裝應用領域,作為物流快遞及日常封箱使用,並鎖定電商網購、包裝市場提供環保包材新選擇,同步推進國際市場。

明年7/1起「飲料店禁用保麗龍杯」 環保署:自備環保杯至少優惠5元
自備環保杯可望省5元!環保署22日預告「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明年7月1日起,所有飲料店不得提供保麗龍等材質的一次用飲料杯,並規定管制對象販售現場裝填飲料,消費者自備與未自備環保杯至少應有5元價差;另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應從2023年起,有一定比例門市提供免費的飲料杯借用服務。國際上為減少塑膠環境汙染,聯合國2019年環境大會170國共同承諾,將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歐盟規畫2021年禁用已有適合替代品的一次用塑膠產品。環保署草案明訂,明年7月起飲料店不得提供如保麗龍等發泡塑膠材質一次用飲料杯;連鎖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以及超級市場,應進一步提供消費者自備與未自備飲料杯5元價差優惠,或提供一次用飲料杯但不得免費。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組長連奕偉說,現行自備環保杯的折扣是:小於650CC者至少要優惠1元、650CC以上優惠2元。若照草案則明年7月起只要自備環保杯,無論大杯或小杯,連鎖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及超級市場至少要提供5元優惠,預計可帶來更多減量成效。連奕偉說,草案也要求連鎖便利商店及連鎖速食店自2023年起,至少5%門市免費讓消費者借用循環杯,且一次用飲料杯年度減量率至少須達15%;若未達目標,業者須提報減量精進計畫。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副執祕魏文宜表示,草案授權地方政府可視轄內業者經營型態及民眾生活習慣,提報限制使用其他塑膠材質一次用飲料杯,「台北市政府是較有意願的地方政府之一。」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認為,自備環保杯優惠提高至5元,可望提升減量幅度;但草案僅禁用發泡塑膠,並授權地方政府可以提報禁止一次性塑膠杯的日期,但現行的紙杯有「塑膠淋膜」,比塑膠杯更難處理,呼籲也應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