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
」 確診 新冠肺炎 疫情 疾管署 疫苗
議員憂藥物不足! 疾管署:2成患者需用藥、庫存足夠應對疫情高峰
連續三天端午連假好天氣,民眾出遊人潮眾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過去這7天,單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預估超過6萬人以上,但連假效應真正的衝擊為何,仍有待收假後監測。不過有議員憂心,若到八月有百萬人染COVID-19恐無藥可用。疾管署緊急澄清,抗病毒藥物並非人人需用,是用於治療高風險族群,約占所有染疫者的2成,降低染疫重症和死亡風險。第七波疫情來勢洶洶,疾管署預估,六月底到七月初將到達最高峰,每周會有超過20萬人以上確診。羅一鈞也表示,端午連假期間,天氣不錯,出遊的民眾很多,但也看到不少人戴起口罩,根據模型,過去七天確診人數將超過6萬人以上,較前一周4.1萬人,增幅近五成,成長但實際連假衝擊,仍有待下周監測會更清楚。台北市新黨議員侯漢廷昨於臉書發文,「衛福部預估未來會有181萬人染疫⋯寬鬆算算有81萬份藥量,但仍有100萬人沒有藥?」疾管署緊急澄清表示,上周三5月28日,依疫情資料推估5月底至8月初的門急診新冠總就診人次可能達到171萬人次,並非181萬人。再者,並非所有檢驗新冠陽性就醫民眾都需服用,而是依醫學實證和治療指引用於治療具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患者,估計約占所有檢驗新冠陽性民眾兩成。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圖/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攝)羅一鈞表示,以抗病毒藥物目前全國庫存有47萬人,171萬人中的兩成,此波疫情最多可能32萬人會使用到,若真的不足還有開口合約可購買。據統計,現有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45.8萬人份、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9900人份、舒冠效(Xocova錠)5000人份,以及針劑型瑞德西韋(Remdesivir)20.4萬劑。施打COVID-19疫苗一直被認為是預防重症、死亡的方法之一,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在報紙投書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對COVID-19是否該列入計畫免疫範圍一直沒有推薦。疾管署澄清,世衛一直推薦各國持續提供COVID-19疫苗,認為接種仍是防疫重要公共衛生預防措施。針對文中對於疫苗採購分散原則和不良反應經驗有限等質疑,疾管署表示,自2023年5月疫情解封後,每年均採購並提供莫德納和Novavax疫苗供民眾選擇,絕無僅採購莫德納;國內長年針對各類公自費幼兒和成人疫苗早已建置完備的不良事件通報監測機制,並非「經驗有限」。

疾管署澄清「基層缺藥」並非事實 公費抗病毒藥物庫存配置充足無虞
疾病管制署29日澄清「基層缺藥」並非事實,公費抗病毒藥物庫存配置充足無虞。新冠疫苗28日打1.5萬人創今年單日新高,疾管署持續增配疫苗,並呼籲民眾端午防疫三撇步: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並提醒民眾,如有疑似症狀,建議先戴口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後續診治。疾病管制署29日澄清,外傳「基層缺藥」並非事實,公費抗病毒藥物庫存配置充足無虞,最常使用的第一線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尚有45.8萬人份,全國配置點逾1,500家;另有第二線藥物莫納皮拉韋9,905人份、舒冠效(Xocova錠) 5,000人份,全國配置點分別為390家及76家;注射用的瑞德西韋亦有庫存20.4萬劑,存量充裕,存放全國醫院逾180家,相關藥物供應及處方領藥均無缺口。此外,屆效藥品均會依規定回收銷毀、不會繼續使用,目前庫存倍拉維效期最短至10月底、最長至明(2026)年9月;莫納皮拉韋最短至明年2月、最長至明年7月;舒冠效至後(2027)年2月;瑞德西韋最短至11月、最長至後年5月,且都有開口合約可交貨補充,各縣市地方政府衛生局並將視各配置點使用情形即時進行調度管理,請民眾安心。疾管署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意願大幅提升,昨日(5月28日)接種15,332人,刷新春節後2月4日單日接種12,132人紀錄,創今(2025)年以來單日新高,本週近三日(5/26-5/28)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38,115人,為上週同期(5/19-5/21)接種19,927人的1.9倍。疾管署已於本週一和今日合計增配12.8萬劑疫苗至全國各縣市,並將持續增配以因應民眾接種需求,公費新冠疫苗庫存充足,尚有308.7萬劑,請民眾踴躍接種。疾管署說明,疫情正值快速上升階段,又適逢端午連假民眾旅遊及往來頻繁,增加疫情傳播風險。提醒民眾,假期期間應持續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包括隨時勤洗手,出入醫療照護機構、搭乘大眾運輸、至人潮聚集室內場所等3類場域自主戴口罩,特別是年長或有慢性病民眾,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盡量避免外出,和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快接種疫苗,防範感染。疾管署強調,目前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均儲備足夠,並未「缺藥」,防疫量能充裕。最後呼籲民眾,開心放假也要防疫,務必落實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三撇步,維護自身和他人健康;如有疑似症狀,建議先戴口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後續診治。疾管署提醒,相關防疫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查詢各縣市衛生局提供之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自主戴口罩建議、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訊息。

「3天打1.9萬人」新冠疫苗接種量暴增3倍 疾管署緊急增配因應
疾管署今(23)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民眾接種意願大幅提升,本週近三日(5/19-5/21)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19,189人,為上週同期(5/12-5/14)接種6,413人的3倍,5月21日接種7,612人更創近三個月來單日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此波疫情上升快速,單周就診恐達10萬人次。疾管署已於今日增加疫苗配送4.5萬劑,以因應民眾踴躍接種需求,公費新冠疫苗庫存充足,尚有314.4萬劑,疾管署將依接種狀況,適時機動增配。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提升免疫保護力,才能應對此波疫情。羅一鈞說,除增加疫苗配送外,新冠抗病毒藥物亦儲備充足,尚有瑞德西韋20.6萬劑、倍拉維46.9萬人份、莫納皮拉韋1萬人份,以及舒冠效(Xocova錠)5,000人份,且仍有開口合約可叫貨,配合疫情供應。此外,食藥署已與快篩試劑廠商和通路密切聯繫,請廠商持續增加生產量,且協調四大超商、連鎖藥局、社區藥局等通路,針對新冠家用快篩陸續舖貨,各縣市已於本週盤點轄內快篩相關販售或提供資訊,公布於衛生局網頁並會持續更新,疾管署亦已於官網設置「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彙整各縣市衛生局提供之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也提供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資訊,方便民眾查詢。疾管署提醒,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千萬不可輕忽。除接種疫苗外,生活中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另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建議應先使用快篩,如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新冠重症死亡連3周上升 疾管署估5~6月達疫情高峰
疾管署今(29)日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連續3週上升,依據國內門急診就診人次、新冠併發重症病例數及實驗室等多項監測指標,評估國內新冠疫情已開始流行且將持續升溫,高峰可能落在5月或6月仍待觀察。疾管署統計,上週(4/22-4/28)新增21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7例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均較前一週增加;自2024/9/1起截至2025/4/28,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600例,其中129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5%以上。另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整體呈下降趨勢,惟東地中海、西太平洋及東南亞區近期上升;鄰近之中國3月病例數、重症數及死亡數均較2月上升,香港、韓國近期陽性率皆呈上升趨勢,日本病例數則下降趨勢;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及LP.8.1。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和5-17歲兒童青少年,預防效益最顯著。依據疾管署最新分析2023-2024年新冠疫苗的預防效益,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一劑可降低55%中重症發生率、接種兩劑可降低78%中重症發生率;5-17歲兒童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76%中重症發生率。目前新冠疫苗(莫德納JN.1)仍有321萬劑供全民接種,年齡滿6個月以上均為公費新冠疫苗對象,另65歲以上長者等三族群建議接種兩劑(間隔6個月),呼籲全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高峰。疾管署亦指出,目前國內儲備之COVID-19抗病毒藥物充足,瑞德西韋(Remdesivir)尚有約21萬劑、倍拉維(Paxlovid) 47.8萬人份、莫拉皮拉韋(Molnupiravir) 1.1萬人份,按目前使用量庫存均可因應一年以上,且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增加採購,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需求。

台南新冠疫情升溫!上周門急診人次破萬 急重症65歲以上占81%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上周(6月23至29日)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增加93例,較前1周上升21%,上周門急診就診計1萬1310人次,較前1周9221人次上升23%,今年門急診累計9萬2649人次、急重症995例,其中急重症又以65歲以上占81%最多。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俊良說,新冠疫情已進入第6波流行,目前每10個發燒病人就有7個是新冠確診,建議民眾出現發燒情況,先在家篩檢,減少到診所篩檢等候的時間。針對目前醫院急診爆量,他也說,輕症者優先去診所就診,如症狀未改善或出現重症,診所也會幫忙轉介到醫院看診,避免一窩蜂擠到醫院急診。由於5月19日起口罩令全面解除,他說,口罩一解封,案例就多起來,提醒民眾前往人多地方、公共場合一定要戴口罩。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強調,目前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儲備充足,診所也都有配發,呼籲落實分級分流並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衛生局前天線上召開「台南市COVID-19醫療分流與診治專案會議」,邀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柯文謙及醫師公會、診所協會、台南各大醫院討論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分級分流並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柯文謙表示,疫情上升原因不排除是氣溫上升,導致民眾待在室內時間拉長,加上口罩令解禁、飛沫傳染機率增加,且不只新冠疫情,流感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染疫機率都大幅提升,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戴口罩、肥皂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會中針對新冠肺炎感染個案,優先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和倍拉維(Paxlovid)等藥物;另,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因效果有限,為「有條件下使用」藥物,於無法使用倍拉維、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藥物時,有條件使用,後續將依中央下貨量與各醫院使用情形分配調度。

新冠迎流行期!估7月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莊人祥:不恢復口罩令
新冠疫情再起,疾管署預估,這波疫情高峰將落在7月中旬,屆時每周約有1千例中重症住院個案,若包含輕症個案,每周門急診就醫可能超過10萬人次。醫師表示,夏天仍有疫情上升,這和冠狀病毒不停突變有關,由於人體對新變異株抵抗力較低,就可能二次感染。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不會恢復強制戴口罩措施,但建議民眾前往人潮眾多場所時戴上口罩。國內再度進入新冠流行期,衛福部長邱泰源27日表示,「防疫體系還在」,因應新冠疫情上升,正積極進行4大策略,包括密切監測國內外疫情、強化防疫物品儲備和調度、訂定相關指引、加強衛教以及醫療院所合作。邱泰源指出,已提供300萬劑家用快篩試劑供基層醫療院所發放,並積極儲備新冠抗病毒藥物。莊人祥說明,國內瑞德西韋庫存量尚可使用159天,倍拉維96天、莫納皮拉韋17天,並已完成2萬人份莫納皮拉韋採購,預計7月4日抵台。莊人祥提到,莫納皮拉韋預防重症效果較倍拉維差,目前被列為「有條件下使用」,全球僅日本給予藥證,在台灣仍屬緊急使用授權(EUA),今年底就會屆效。待EUA失效或庫存用完後,莫納皮拉韋將逐漸過渡到其他用藥,例如美國FDA和我國食藥署正在審查倍拉維用於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莊人祥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疫情,已經超過今年初的第5波高峰,目前還在上升,但預估不會超過去年的第4波疫情。國內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共817例、健保門急診新冠陽性約9萬人次,預估會在7月中旬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每周併發症個案超過千例,包含輕症在內,可能超過10萬人次就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預估,這一波疫情應和今年1、2月的疫情差不多,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大規模流行,而是像季節性流感一樣,「以前是大海嘯,現在是小波」。至於口罩令是否可能重啟?莊人祥說,新冠肺炎已經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過去強制戴口罩措施已無法源,因此不會恢復相關規定,但仍建議前往人潮擁擠處戴口罩,各醫院也可以自行規定是否要求民眾戴口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在人多或密閉空間,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都要把口罩戴好。

醫喊「新冠燒起來了」 他點出「替代藥品」有風險:官員別離第一線那麼遠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昨(25日)直呼,新冠燒起來了,然而抗病毒藥物莫拉皮拉韋(Molnupiravir)全台大缺貨,「衛福部說沒有莫拉皮拉韋,你可以用倍拉維(Paxlovid)啊,可是你看看倍拉維滿滿都是藥物交互作用清單。」有關近日新冠肺炎抗病毒用藥存量及使用議題,疾管署說明,依目前藥物療效的相關研究顯示,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之效果有限,且其藥物作用機轉可能引發安全性疑慮,基於藥物療效的科學實證,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我國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建議COVID-19感染個案,優先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和倍拉維(Paxlovid)等藥物,而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則列為「有條件下使用」之藥物,於無法使用倍拉維、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藥物時,有條件使用。疾管署指出,無法使用倍拉維、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用藥之個案,包括重度腎功能不全(eGFR <30mL/min)及透析患者丶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C 級)、因既有疾病之治療藥物與倍拉維嚴重交互作用,但停藥或換藥,具有造成既有疾病惡化風險者等,才考慮使用莫納皮拉韋。疾管署表示,截至6月22日國內COVID-19抗病毒藥物之庫存量,瑞德西韋10萬3523劑,倍拉維23萬759人份及莫納皮拉韋8562人份,為提升COVID-19抗病毒藥物可近性,目前除請衛生局依轄內醫療院所需求,適時調撥莫納皮拉韋外,亦主動協助跨縣市/區域之調撥。疾管署強調,積極儲備各項COVID-19抗病毒藥物,因應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已啟動2萬人份莫納皮拉韋採購作業,預計7月4日抵台,並於7月5日配送至醫療院所,以銜接臨床使用需求。對此,蘇一峰砲轟,抗病毒藥物莫拉皮拉韋全國都開不出來,大家問之後才知道全台大缺貨,「衛福部說沒有莫拉皮拉韋,你可以用倍拉維(Paxlovid)啊,可是你看看倍拉維滿滿都是藥物交互作用清單,臨床上有多少老人家染疫在吃慢性病的藥,拜託做決策的官員不要離第一線這麼遠好嗎?停藥如果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政府要負責任嗎?」

新冠疫情再流行 卓榮泰呼籲踴躍施打疫苗
衛福部疾管署示警,新冠疫情再度進入流行期,行政院長卓榮泰13日於行政院會表示,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肆虐,相關部會超前部署,做好防疫工作,同時也請衛生福利部準備充足的疫苗量能,呼籲國人踴躍施打疫苗,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衛福部也表示,已備妥抗病毒藥物及疫苗,並積極採購疫苗中。卓榮泰指出,近期國人十分關心新冠肺炎疫情再起的可能性,4年前疫情爆發時,對國人生命、健康、財產皆造成重大威脅,而因應目前環境,唯有政府再次超前部署,才能避免病毒再度肆虐。院長請衛福部準備充足的疫苗量能,呼籲國人踴躍施打疫苗,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同時也請相關部會務必做好各項防疫措施,為國人帶來足夠的保障。衛福部表示,該部以實證醫學為基礎,參考各國防治疫情經驗,並依據疫情發展趨勢,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包括:修訂病例定義以監測重症個案為主,同時掌握急重症醫療量能,適時調度;適時修訂診療指引及各類抗病毒藥物領用方案,目前Paxlovid儲備量20.8萬人份、瑞德西韋11.2萬劑;辦理民眾衛教宣導,有疑似症狀及前往高風險場所建議佩戴口罩。衛福部進一步表示,為提升疫苗接種效能,加速建立國人群體免疫力,該部已積極採購疫苗,並規劃疫苗接種計畫與相關獎勵措施。目前新冠XBB疫苗累計接種276.4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36%,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54%、1.55%;疫苗庫存莫德納291.7萬劑、Novavax 5.3萬劑,歡迎民眾踴躍施打疫苗,以增加保護力。

陳建仁下午才提樂見公開高端採購合約 衛福部駁斥:涉商業機密內容不公開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9)日赴立院接受備詢,下午表示,高端已正式發布聲明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是否公開採購合約,他樂見高端做此決定。但晚間食藥署表示,各類防疫物資的採購案件,若涉商業機密,依法可以不將決標內容納入決標結果公告,否決公開高端採購合約一事。立法院今日召開臨時會,安排行政院長陳建仁來備詢報告高端案,陳建仁下午接受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質詢時表示,政府已多次與高端聯繫,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是否公開採購合約。他也表示「政府立場也是主張可以公開,我們就盡量跟高端做協商,希望他能公開,我們很高興看到他願意召開董事會來做決定。」對於行政院長認同公開高端採購合約一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晚間表示,辦理各類防疫物資之採購案件,包含疫苗、藥品、防疫器材與裝備等各項防疫物資,若無特別簽訂商業保密條款,原則上均依「政府採購法」第61條辦理決標公告。依照採購法第61條、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第84條規定,在特殊情況下,若決標內容涉及「商業機密」,機關得不將決標內容納入決標結果公告,及對各投標廠商書面通知。因此辦理各項防疫物資如COVID-19疫苗、猴痘疫苗,及COVID-19用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等採購,涉及商業保密條款者,皆依此項規定辦理。疾管署也認為,今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未能第一時間傳達正確資訊,對於已將未刊登的決標資料(內容僅包括公告標案案號、開標時間、決標日期、登入日期)傳送至工程會電腦資料庫,誤認即屬決標公告之意,深感抱歉。

藍營質疑防疫紓困振興預算 疾管署回應了
國民黨昨(8)日召開記者會質疑防疫紓困預算,對此,衛福部疾管署回應,自紓困振興預算支應新台幣180億元,其中160億元作為撥補隔離治療費用,採購抗病毒藥所需經費總計新台幣約24億元。疾管署指出,因應COVID-19疫情,採購抗病毒藥物、辦理檢驗診斷及隔離治療等所需經費不敷支用,經行政院同意由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經濟部所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科目項下調整支應180億元。疾管署表示,去年4月起,COVID-19進入社區流行,確診人數急遽增加,為保全醫療量能,確診個案採輕重症分流收治,安排於住家居家照護或於其他指定處所進行隔離或隔離治療,本署亦持續支持給付居家照護相關醫療費用。依健保署資料,2022年隔離治療費用(含居家照護相關費用)共受理申報計347.03億元,本署原編預算已不敷支應,故爭取預算160億元撥補2022年所需相關費用。疾管署指出,有關抗病毒藥物採購,今年5至7月間出現第4波疫情,已將原採購預計可供使用至今年底之抗病毒藥物儲備量用罄,考量國內COVID-19秋冬疫情可能受季節性流行、病毒株變異等多重因素影響,為降低重症減少死亡,爰擬增購抗病毒藥物、倉儲管理及配賦物流及所需經費,包含瑞德西韋21萬劑及其倉儲物流費,所需經費總計新台幣約24億元。另外疾管署也表示,COVID-19疫苗為全球首次傾力投入緊急疫苗開發以控制新興疾病大流行,無往例可參考。為分散風險並提供民眾更多選擇與完整保護,我國係採取「國際投資(COVAX)」、「逕洽廠商」及「國內自製」等多元管道,並持續觀察各國施打情形、疫苗研發進度、取得速度及疫情趨勢與病毒變異等因素滾動式調整;此外亦受國際疫苗市場及國人接種意願影響,過程中無法全程做到供需平衡。而超額準備疫苗為防疫戰略重要一環,與國際各國採行策略相同,為保障民眾接種安全,屆效疫苗均採一律銷毀,目前我國採購COVID-19疫苗各廠牌均有屆效銷毀情形。

地中海貓島爆發貓瘟 冠狀病毒肆虐30萬毛小孩返回喵星
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Cyprus),因為島上人口1百多萬人,卻居住著超過百萬隻貓咪,過往被戲稱為「貓島」。但近期卻傳出,島上貓咪陸續被發現感染冠狀病毒,最後有30多萬隻因為冠狀病毒引發的貓傳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而喪命。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當地貓咪近期爆發冠狀病毒傳染病,不少流浪貓與寵物貓都感染到冠狀病毒,接著引發貓傳染性腹膜炎而喪命。截至目前為止,死亡的貓咪數量已經達到30萬隻之多。為了減緩病毒的傳播,目前許多染疫的寵物貓被送到醫院進行隔離,而也有當地獸醫與志願者開始幫流浪貓開始義診、治療。動保團體賽普勒斯貓爪、賽普勒斯動物之聲負責人阿吉奧馬米蒂斯(Dinos Agiomamitis)表示,目前發現的病症有發燒、腹部腫脹、體虛、攻擊性強化等現象,而在這波疫情中,島上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貓咪死亡,在此之前,賽普勒斯當地貓咪數量大約有一百萬隻左右。當地獸醫調查報告也顯示,這波疫情是從1月份開始,當時首都科西亞爆發疫情,大約僅花費3至4天的時間,整個賽普勒斯都出現疫情。而愛丁堡大學貓科動物醫學專家岡摩爾教授(Danièlle Gunn-Moore)也表示,這波疫情似乎也影響到黎巴嫩、以色列與土耳其當地的貓科動物。岡摩爾教授教授表示,如果這波疫情傳播到英國的話,勢必會對英國當地貓科動物產生浩劫,這會讓十分愛貓的英國人面臨到心碎的結局。他認為,應該要認真看待賽普勒斯當地的疫情。報導中也提到,目前要抵抗這種貓咪的冠狀病毒,治療是唯一的方式,主要用要是新冠肺炎用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與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雖然瑞德西韋已經在英國被批准得以用在動物身上,但價格昂貴是其缺點。而莫納皮拉韋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獸醫協會先前提出同意莫納皮拉韋使用於動物身上的申請遭到駁回,這也讓藥物在黑市價格水漲船高。

現有疫苗還有逾570萬劑 尚有次世代疫苗合約1500萬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將在5月1日退場,外界關注是否影響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指揮官王必勝表示,EUA到期以後,疫苗不能再專案製造、輸入,但仍可持續使用到有效期限結束為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目前仍有579萬9636劑新冠疫苗。莫德納疫苗方面,幼兒劑型21萬3380劑、莫德納雙價BA.4/5疫苗(6歲以上)323萬210劑、莫德納雙價BA.4/5疫苗(幼兒劑型)13萬560劑;BNT疫苗中,成人劑型仍有5萬7166劑、兒童劑型83萬8610劑、幼兒劑型125萬910劑;Novavax疫苗則有7萬8800劑。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EUA期限到期前,我們會輔導業者進行正式藥證的申請。如果核准期限屆滿,沒有許可證銜接,也不影響市面上流通的產品,仍可持續使用到有效期限為止。王必勝表示,EUA到期後,產品已不能專案製造、專案輸入,但是市面上流通的、買到的,只要注意一件事,就是上面的有效期限,期限到了就不要再使用。與此同時,指揮中心尚有Novavax96萬劑疫苗合約、莫德納1500萬劑次世代疫苗合約,下單後可再2~3周內到貨。對於次世代疫苗,王必勝表示,如果有新的產品,會進口新的產品,讓脆弱族群先施打。交貨的期程已經開始談,如疫情再起,施打狀況比較需要,疫苗進來就會直接打,但若施打情況不理想,則會討論是否延後進口。藥物方面,瑞德西韋尚有9萬5548劑庫存,可用265天,尚有現貨7萬劑及開口合約4萬劑;倍拉維則又43萬8988份庫存,可用510天,尚有現貨10萬劑開口合約20萬人份;莫納皮拉韋則有7萬1212人份的庫存,可用285天,尚有現貨10萬及開口合約10萬人份。至於清冠一號,王必勝說,藥物的EUA只到明年6月底,業者在想辦法申請藥證中。

本土+17,549例 死亡案例增37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17,66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7,549例本土個案及1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7例死亡。今日COVID-19 新增17,549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114例,另外死亡個案有37例。今日新增的病例數較上週三多855例,增加約5.1%。昨(12/13)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總共接種23,800人次,其中BA.1接種214劑;BA.4/5接種23,586劑。今日新增1例特殊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接種1劑COVID-19疫苗,具血液疾病;6/3起持續住院接受血液疾病相關治療,11/10因發燒檢查PCR陽性確診,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倍拉維5天治療後,因肺炎併呼吸窘迫再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不幸因病況惡化於12/4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白血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7,549例本土病例,為8,098例男性、9,439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195例),臺中市(2,236例),桃園市(2,008例),高雄市(2,001例),臺北市(1,774例),臺南市(1,361例),彰化縣(845例),新竹縣(644例),新竹市(531例),屏東縣(493例),苗栗縣(457例),雲林縣(353例),嘉義縣(282例),南投縣(261例),花蓮縣(231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12例),嘉義市(202例),臺東縣(107例),金門縣(94例),澎湖縣(40例),連江縣(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5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11日至12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16日至12月11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3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日本(4例),越南(3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例),土耳其、中國、美國、泰國、新加坡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1月13日至12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369,21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852,462例排除),其中8,515,833例確診,分別為38,466例境外移入、8,477,3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75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4,74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885例、臺北市1,607例、臺中市1,568例、高雄市1,438例、臺南市1,104例、桃園市1,093例、彰化縣922例、屏東縣576例、南投縣482例、雲林縣482例、苗栗縣406例、嘉義縣382例、宜蘭縣317例、基隆市310例、花蓮縣255例、嘉義市250例、新竹縣243例、臺東縣191例、新竹市159例、金門縣36例、澎湖縣36例;另17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並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健康。

連3天病例略增!疫情目前處高原期 30多歲男「確診未通報」猝死
今天新增本土48,421例、境外移入192例,另增死亡個案38起。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本土病例較上周三略增3.7%,屬平穩上升;針對目前疫情走勢,指揮官王必勝分析,本周已連3天較上周病例數略升,不過增幅比上上周少,研判目前國內疫情處於高峰後的高原期。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當中,有一名30多歲男子是最年輕的死亡案例,本身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9月19日因為咳嗽、發燒,自行快篩陽性,卻未通報、也未看診,9月23日在家中突然意識不清,被家人發現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檢查發現喉嚨痰多,懷疑呼吸道阻塞,急診採檢PCR陽性確診,急救無效不幸過世,經法醫相驗,死因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併呼吸衰竭。另外,今日中重症患者新增147例,分別為中症患者新增96例,重症患者新增51例。羅一鈞說,中重症患者中有一例16歲少男,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病史,4月曾接種一劑疫苗,9月20日發燒、咳嗽快篩陽,診所通報確診,採居家照護,隔天9月21日因呼吸喘、血氧偏低至急診,住院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狀況穩定,仍住加護病房。國內13歲到18歲青少年重症,目前則累計有17例,分別為9例肺炎、4例MIS-C、3例共病、1例心肌炎;另青少年重症已有5例死亡個案(4例肺炎、1例心肌炎)。

新冠威力UP?2名20多歲女染疫亡 打3劑、無慢性病
國內今增33875例本土,另有36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中較年輕的2例都是20多歲的女子,兩人都沒有慢性病史,也都打過3劑疫苗,但都在發病7天左右死亡。發病死亡的過程猛爆的,可能與免疫風暴有關。羅一鈞表示,今增36例死亡,比較年輕的案例為2名20多歲女子。第1例在8月22日出現頭暈、畏寒、噁心和頭痛症狀,隔天(8月23日)開始發燒,同時也快篩陽性,服用一般藥物後症狀好轉。但到了8月27日卻再度發燒、嗜睡且呼吸改變,當天至急診住院,體溫40.1度,抽血檢驗有血小板低下,頭部電腦斷層顯示有腦下垂體中風合併出血(腦內出血),經積極治療,仍在8月28日過世,主要死因爲新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及血小板低下、腦下垂體中風合併出血。羅一鈞指出,另1例20多歲的女子則是8月21日出現噁心、嘔吐、冒冷汗、全身無力及咳嗽症狀,至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心肌酵素升高,當日住院。住院後出現心因性休克、心臟收縮力弱,疑似心肌炎,經檢驗發現確診,Ct值18,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症狀仍惡化,於8月27日過世,死因爲心肌炎、休克及新冠肺炎,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猛爆式心肌炎。針對2例死亡個案都無慢性病,也曾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應該和病症本身最主要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比較沒有關係。第1例個案在住院中意外發現腦下垂體中風,合併出血,可能是獨立事件。第2例則是感染後引起心肌炎,過程猛爆的原因可能與免疫風暴有關,住院中也有針對免疫系統過度活躍給予治療,不過仍然無法改變病程惡化。

中西醫治療「新冠死亡率降至15%」 關鍵是抑制病毒複製
一名65歲女性,去年6月到基隆長庚急診,當時發燒至38度,X光顯示雙側肺浸潤,血氧濃度為92%,COVID-19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被接受隔離和進一步評估。入院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瑞德西韋以及單株抗體,但因為呼吸困難的進展,發生心搏過速和低氧血症,轉到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同時也開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之後總體情況明顯好轉,4天後血氧濃度改善,生命體徵穩定,轉出加護病房繼續治療,持續搭配中醫治療,肺部X光顯示浸潤消退。7月初的核酸檢測CT值為33,順利解隔離出院。另一名62歲男性,去年5月因全身不適到基隆長庚急診,有發熱伴乾咳,隨後病情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血氧濃度為90%,快篩檢測呈現陽性。由於懷疑是COVID-19肺炎合併缺氧性呼吸衰竭,送至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因血氧濃度未改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同步使用抗生素。但持續發燒和食慾不振,開始添加瑞德西韋,此時也開始進行中西整合治療模式。病患右大腿腫脹,不能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開始使用抗凝血劑。數日後肺部X光顯示肺炎改善,但卻導致肺纖維化,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持續搭配中醫治療。6月下旬核酸檢測陰性,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並安排心肺復健計劃。因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安排都普勒超音波顯示右腿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安排了肺栓塞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為陰性,仍然繼續中醫治療,最後病況穩定於7月中旬出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黃澤宏醫師表示,自2019年底全球各地遭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嚴重者甚至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細胞激素風暴」,導致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肺部傷害,可能在感染後72小時內出現急性肺水腫症狀,並在隨後的2~5天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造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發紺、乾咳、發燒、神智錯亂等嚴重後遺症導致危及生命。黃澤宏醫師說,基隆長庚醫院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並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共93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29位施以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照64位病人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死亡率為15.4%、痊癒率為84.6%,而對照組則分別為40%和60%,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是相當有潛力的治療方向。黃澤宏醫師解釋,為了降低新型肺炎染疫造成重症之機率,便開始探討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傳統中藥配方可以逆轉新型肺炎感染特徵,降低發炎反應並阻止細胞因素風暴的發生,進而抑制ARDS的產生。他說,很多研究證實,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的表現跟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顯示,中藥黃耆複方YQ1可藉由調控小分子核糖核酸來抑制病毒複製,促進巨噬細胞的抗病毒作用,並同時控制細胞內氧化壓力,調節細胞激素風暴。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大鼠肺損傷模型中也展現出其有效性,實驗大鼠的動脈血氧濃度、呼吸頻率、肺部形態得到顯著改善,並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也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從2021年5月爆發主因是Omicron,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BA4、BA5已經開始出現,可能造成另一波住院病患,黃澤宏醫師希望能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以有效減少重症之死亡率。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及民眾疫苗接種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減少,但卻有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病患在確診一年後,仍出現疲勞感、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Long-Covid)。黃澤宏醫師表示,目前對於感染後造成長新冠症狀的機轉仍不明確,有研究亦懷疑與細胞激素暴所導致的肺部傷害有關,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治療手段,提供病患改善的希望。

臺大數據!兒童重症「5成有腦血管病變」 8歲與12歲男童併發中風
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今天上午召開「小朋友確診怎麼辦,兒童疫苗該如何施打」認識兒童疫苗記者會,會中提醒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中風與腦血管病變,臺大醫院近期就收治了8歲及12歲男童確診併發中風個案,其中12歲男童發燒併右側麻木無力,MRI顯示腦部有多處病變,屬於輕微中風,沒有接受特別治療,已經出院,輕微右肢體麻木無力逐漸恢復。8歲男孩染疫後出現發燒和局部抽搐,肝腎功能異常,磁振造影顯示發炎反應並局部缺血、明顯血管病變,不過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已經出院、恢復良好。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李旺祚表示,兒童重症有許多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異常,腦炎與疑似腦炎的個案明顯比原始武漢病毒株高10倍;腦血管病變比例高,臨床上有做磁振照影的兒童,約4、5成發現有腦血管病變問題,須特別留意;中風與腦血管病變也是感染新冠兒童的常見併發症。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指出,兒童確診病例從今年3月底越來越多,截至目前,5月中可視為高峰,但在5月分別開打了兒童莫德納、兒童BNT後,個案就慢慢下降了。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研究顯示疫苗針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雖然有下降趨勢,但針對重症仍保有大約7至9成的保護力,注射兩劑疫苗對於預防MIS-C可達到8至9成。至於家長所擔心的心肌炎,國內外數據顯示,目前疫苗導致的心肌炎發生機率約十萬分之一,且多為輕症,建議家長們盡速讓兒童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確診死亡雖創新低紀錄 憾!1歲女童腦炎搶救4天仍不治
今天增本土23045例、境外移入73例,另增死亡個案69起,中重症新增167例。本土案例數是自5/3以來最低紀錄,死亡個案也是5/25以來最低。各縣市確診都降到4000例以下,分布縣市最高新北市3438例,其他依序為台中3217、高雄2719、桃園2411、台北1992、台南1842例。 不過,今日新增的69死亡案例中,有1例是無慢性病的1歲女童,因為腦炎搶救4天,仍不幸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位1歲女童在6月28日持續高燒41到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等症狀,至急診X光顯示肺炎,快篩陽性確診。當時因懷疑女童抽搐併發腦炎,且有呼吸困難的情形,有插管住加護病房,治療期間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等藥物,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反應不佳,最後因治療無效,出現腦炎、肺炎合併休克而死亡。此外,今天也新增2例兒童重症,其中有1名3歲男童為MIS-C,本身無慢性病史。他在6月2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等症狀;7月1日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功能指數偏高,懷疑MIS-C住院。住院期間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當中仍持續發燒,抽血也發現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還沒有脫離險境。另一名4歲重症女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且在家中使用氧氣,6月29日因發燒、氧氣下降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兒童累積83重症、21死亡,MIS-C共26例、腦炎 22、肺炎16、哮吼8、到院前死6、敗血症3、共病2例。

3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 快篩陽8天後不幸身亡
今日國內新增39,64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案例中,127人具有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史;80人未完整接種3劑疫苗,約佔整體的60%;在年齡分布上有75人超過80歲,約佔整體的56%。其中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性,本身具有神經系統疾病,已經接種3劑疫苗,她在6月13日快篩陽性,當日經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血氧突然下降、呼吸困難並發燒;6月21日收治醫院並使用瑞德西韋,由於該名個案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急救同意書,當日就在醫院死亡。另外的特殊重症案例,今天新增一名11歲女童,莊人祥表示,這名個案屬於MIS-C。個案曾於5月21日接種1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後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出現紅疹,6月4日再度發高燒至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狀況,曾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腹痛、嘔吐、食慾及活力下降,在急診時有出現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的情形,由於懷疑是MIS-C,故入住加護病房;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4日出院,個案已康復。

新冠每日死亡數何時降? 「再撐一周」有機會降至百人以內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國內昨新增4萬398例確定病例,較前天減少11.7%,其中4萬293例本土、105例境外移入個案。昨也新增325例中重症,重症個案中151例死亡,總死亡數正式突破6000人。對於每日死亡數仍高,專家表示是反映過去高原期的確診情況,預計再過1周,每日死亡數就有機會降至2位數。昨日本土個案以台中市單日新增6075例居多,其次依序為高雄市5567例、新北市5142例、台南市3603例、桃園市3272例、彰化縣3068例等;境外移入個案則分別自美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國入境。國內也新增325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81例中症、144例重症。重症個案中,151人死亡,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140例具慢性病史、96例未接種3劑疫苗、80人超過80歲。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30幾歲、患有乳癌的女性,個案未接種疫苗,6月4日PCR檢出陽性,12日死亡,死亡主要原因為肺炎、乳癌轉移。另60幾歲的死亡個案中,有1名未打疫苗的女性,本身的慢性病為肥胖,BMI大於30,6月11日因肺炎合併腎衰竭到急診就醫,12日確診後,以瑞德西韋治療,不過仍在20日病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死亡數仍然破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死亡數目前仍維持高點,是反映了過去疫情高原期的確診情況。我國疫情高峰剛過沒多久,預計1周後,死亡數就有望減少,降至2位數。截至目前,國內共累計357萬3703例確診、6120例死亡。今年以來的350萬4558例本土個案中,有349萬36人為輕症及無症狀(99.58%)、8365例中症(0.24%)、6157例重症(0.18%)。重症個案中5267人死亡,致死率為千分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