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電
」 光電 綠電 屏東 國民黨 種電
農地設光電恐丟農保資格? 農業部指有1條件符合就可加入
政府近期大規模清查假農戶,農業部統計全台將剔除8000餘名農民農保資格,其中多為資格不符或出租種電,就讓不少民代不滿「政府養套殺」,先鼓勵出租種電,後續又撤銷農保資格,對此農業部回應,農保是為實際從事農業生產者才能參加的社會保險,只要有實際從事農業生產,且擁有一定規模的農地(農保地),皆可加入農保,與設置光電設施無關。農業部表示,農保被保險人若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規定,於農業用地設置地面型光電設施(點狀使用面積不超過660平方公尺),扣除光電設施面積後,經農會現地勘查實際農業生產面積,符合農保加保規定者,仍可繼續參加農保。農業部補充,有關農地設置太陽能光電設施,若該農地有實際從事農業生產,且符合農保加保資格規定,仍可繼續加保,並非設置光電設施後,即不得參加農保,未來將秉持「照顧農友」的原則,對於設置光電設施者,會由農會現地勘查認定,有實際農業生產且符合加保規定者,可繼續參加農保。

光電帶新契機1/「種電就沒糧食」聲浪阻礙轉型 年輕人不接手地利不佳的土地遭售
「農業講起來很簡單,但真的下去做,才發覺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科技業退休回到屏東內埔種苦瓜的60多歲吳聲銘告訴CTWANT記者,老家原本種的是種了就不用管的檳榔,他不喜歡,好不容易說服家人砍掉,跟老婆一起改種很費工的苦瓜,每天到田裡忙,一關扣著一關做。 起初,吳聲銘夫妻倆一個早上可處理完一甲地,五年前他察覺,年紀大體力不及當年,就算耕種面積減少,也要花一天半才能完成,所以他向屏東縣政府申請「660方案」,移出兩塊單位的田改種光電,不用申請土地變更,建起發電量100千瓦以下、面積660平方公尺的光電板,他沿著光電板周圍還種了酪梨,讓水果與光電板並存。田地無人繼承,很多地方都掛著售賣土地的看板。(圖/陳曼儂攝)「我們才60幾歲,那7、80歲的老農,真的沒辦法主宰自己的土地,有時只能任由荒廢,很多農村都有這問題。」吳聲銘表示。去年經歷多個颱風蹂躪後,71歲的蓮霧老農林俊仁暗自慶幸,因種蓮霧太費工,一人實在打理不了,10年前砍掉約6分地的蓮霧樹,改種較輕鬆的芒果,但發現土壤不適合,努力很久仍達不到目標產量,剛好趕上「660方案」(2004年到2020年8月)的尾班車,他索性將原本的芒果區改種光電板。林俊仁每天都在光電田旁邊照顧蓮霧。(圖/黃耀徵攝)這片改種電的田,就在林俊仁每天打理的蓮霧田旁邊。他告訴CTWANT記者,光電板沒有外界想像地會反光刺眼或增加熱度,板下反而綠草如茵,「一周下一次兩小時的雨,就沖乾淨了,沒看過要找人拿傳說中的化學藥劑洗板的時候。」外面一斤賣150元的頂級蓮霧,他只拿到80元,扣除各種開銷所剩不多,農忙時工人少又貴,種越多成本越高,因此每月2萬元的租金收入讓林俊仁比較安心。記者問,砍了蓮霧老樹及芒果樹不會捨不得?「會捨不得的人是不缺錢呀,但我不是,體力一年一年失去,現在真的是缺工呀,農民收入不好的時候,至少給我們一個轉作的機會,也是支持國家的能源。」他解釋,就算政府要補貼農民買農耕機,老農根本也開不動,「現在(有人)到處抹黑說改種電就會沒糧食,是害死農民呀。」這兩位改種電得早、幸運遇到正規光電業者的老農,至今沒冒出太大問題,但「660方案」已於2020年8月落日,因太多農地被分割碎片化惹議,輿論認為不如直接大面積統一管理,加上近期不法、違規與弊案接連出現,使得政策執行轉趨嚴謹,後續改種光電大不易。其實農地破碎化與光電無關,而是光復後實施「耕者有其田」造成,光電反而整合破碎農地,例如屏東800MW計劃的實行,讓部分地層下陷的不利耕地得以活化運用,老農退休有租金所得,政府有再生能源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地方也因光電產業發展而創造就業,農村青年有更多樣的工作選擇,不只務農一條路。此一結合「光電、農業」創造三贏或四贏的新農村,正在成型!泰武國小排灣族學童傳唱古謠,用歌聲征服世界。(圖/翻攝自泰武古謠傳唱TBT臉書)來不及搭上「660方案」或沒法自力救濟的老農,休耕、棄耕後,不少人只好選擇賣地。「從我家到屏東市區大約10幾公里,路邊至少有超過20個『售』字廣告牌,售、售、售,看了真是好難過。」住在屏東內埔鄉、中林教會師丈李明仁說,這裡是台灣最南端,要領3萬多月薪很難,年輕人多往城市服務業跑。「很多老農體力不夠,祖產要給孩子,沒人想接,因為太辛苦、賺錢又少,想賣地是真的沒辦法。」想賣地也不容易,因農地農用政策,買家若沒有農業背景,買了也白白放在那,等著炒地皮,李明仁建議放寬管制讓農田活化。他告訴記者,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泰武國小遷校,在面板大廠友達及明碁等善心團體協助下,新校舍蓋起太陽能板,因為多了一筆售電收入,讓這個以排灣族居多的偏鄉小學能改善營養午餐,也幫助隔代教養的孩子找回自信,「他們已去過歐美日多個國家表演傳統歌謠,醜小鴨變成鳳凰,走向全世界。」曾參與的他驕傲地說,期待這樣的經驗能擴及更多原鄉孩子。

光電帶新契機2/種果也種電農友慶幸「不再看天吃飯」 屏東成發展半導體最強後盾
半導體產業成當紅炸子雞,各地方政府積極拉攏高科技產業落腳,屏東縣府也於2023年5月正式啟動南部科學園區屏東園區公共工程,預定2026年完工。而屏東無高鐵,又位於台灣最南端,何來競爭力?最重要靠的就是屏東擁有「不缺水、不缺電」的優勢! 屏東可說是光電高度發展區域,早在三年前民生用電RE100(再生能源發電)達標,但也面對民團「不種農改種電」反對聲音。CTWANT團隊特別深入屏東,採訪在地居民及學者真實看法,受訪者多接受綠能崛起的大趨勢,只求兼顧農業與綠電平衡發展,首要照顧農民生計、發展在地特色,還讓屏東青年有機會鮭魚返鄉;種電的果農們則坦言,「不用完全看天吃飯」、「光電可以跟農業並存」。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主任盧俊中告訴CTWANT記者,屏東已於2022年達到民生用電RE100的階段性目標1GW再生能源併網量,截至去年10月,再生能源累計併網量達1.3GW,若以平均日照時數4.5小時計算,年發電量可達22.69億度,可供約39萬戶用電,並減少約112.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實上,屏東縣早在2017年以「劣地變綠金」概念,採專案專區整體規劃方式,利用不適耕地設置太陽光電,如東港、林邊、佳冬和枋寮等地層下陷區,或屏北地區盜採砂石回填地來設置光電設施,發揮土地再利用價值。屏東縣府各局處也積極建置太陽光電,不僅活化閒置空間,回饋的售電收益亦可提升機關、地方自主財源。目前屏東縣府上下共有13個局處、發展出至少20種結合不同設施類型的太陽光電樣態。屏東除了農友種電,在國小屋頂型、司令台、雨棚架也都可看到光電設施,圖為屏東東興國小校區圓形屋頂利用太陽能模組排列做美化設計。(圖/報系資料庫)盧俊中分享太陽光電進入學校的成功案例,屏東氣候炎熱,亟需能夠遮陽避雨的戶外運動場所,避免學生在烈日下上體育課,然而建置戶外風雨球場動輒需花費2000、3000萬元,太陽光電結合風雨球場,解決經費困難之餘還有回饋金,「截至2024年10月,屏東已有17所學校完工,共8.5MW設置量。」據了解,目前縣府專案輔導業者如寶晶、力暘、寶島、天方等,皆已成立屏東辦公室,並與屏東高工、屏東大學等多間學校產學合作,聘雇在地學子、雇員,留住專業人才。盧俊中說,綠能產業在屏東創造許多在地工作機會,也鼓勵各業者舉辦社區回饋活動,像是捐贈新型節能電器、採購地方特色農產品等。與此同時,地方民團也出現「不種農改種電」的反對聲浪,對於種電也種農的農民究竟想法如何?CTWANT團隊特別深入屏東,聽聽在地人第一線說法。白玉苦瓜農吳聲銘3年前將部分土地裝置光電板,盼等年紀大、無力耕種時,至少還能有筆穩定收入。(圖/黃耀徵攝)「農民收入不好的時候,至少給我們一個轉種的機會,也是支持國家的能源。」3年前與寶晶合作,把一半土地拿來改種綠電的蓮霧農林俊仁說,現在種蓮霧的面積少了,人工也可以比較少,不然人力成本費用很多,他現在因種電每月有固定2萬元租金收入,颱風來也不怕,不用完全看天吃飯。另名讓作物和光電共存的還有2018年退休回屏東的白玉苦瓜農吳聲銘,同樣是3年前將部分土地裝置光電板,他現身分享,到目前為止沒有碰到太大困擾點,唯一與想像不同的是建造前後在成本評估上有些落差,「當時沒有考慮到台電的饋線問題,改走地下化增加了費用,另外是鄰近大馬路,以公告地價為基準的回饋金基數較高」,讓他20年的合約,從原本預計的10年回本,必須拖到12年,「等年紀大了、無力耕種,至少能靠著回饋金還有筆收入。」吳聲銘就是鮭魚返鄉最好的案例,過去從事科技業的他,了解綠電是全球發展趨勢,「當初也有正反訊息,但很堅定投入,除了個人年紀、體力問題,也知道潮流勢必這樣走,太陽有出來,它就在幫你工作賺錢,沒做光電使用的土地,一樣會是我種植作物的初衷,只是多一筆收入,光電是可以跟農業共存。」目前農地轉種光電的660申請案已於2020年8月落日,無力耕種的老農民只能選擇出售土地變現養老金,在地居民李明仁就認為,沒有農耕經驗的人買地,也只是放在那炒地皮,與其如此,不如開放,有心務農的,政府就培育他;不適合耕種的,不要讓土地掛售賣不掉變成荒廢,同時也能幫助年輕人返鄉。

光電帶新契機3/台灣拚全球AI供應鏈中心只欠綠電? 蔡佳晋提出「這一解方」
時序剛入2025年,行政院宣布啟動「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串聯南部半導體S廊帶,將台灣打造為AI重鎮。但台灣要成為全球AI供應鏈中心,綠電夠用嗎?經濟部去年6月推估,「2030年以前,綠電供應可以達到900億度,能夠滿足產業需求的408億度。」經濟部長郭智輝說。 此目標如何達成?政府尚無具體做法,不過,全球晶片龍頭製造商、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去年的永續報告書揭示,台灣廠的綠電使用僅11.2%,也就是RE11.2,而為了符合大客戶蘋果等RE100要求,台積電不但加速10年,提前到2040年RE100達標,也透過海外設廠購得綠電,其中去年量產的日本熊本廠就是RE100。蛇年台股開紅盤,在美國總統川普放話威脅「對台積電徵收100%關稅」中,一度重挫6%,但被識破此招「自損八百」後、台股隔日回神,但半導體業者仍憂心,「若川普改口要求台積電RE100,沒達標就到美國設廠,這就不是綠電缺電問題,而是國安問題了!」依國發會三年前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台灣2050年發電結構以再生能源為主力,占六到七成,其中太陽光電約40到80GW(百萬瓩),離岸風電40到55GW,經濟部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但因地面光電進度受阻,現在缺口尚有5.78GW,目標已正式延後一年。2023年起,許多風電公司不堪虧損斷尾求生,離岸風電2025年達到5.5GW目標確定跳票,為加速裝置進度,去年十月經濟部鬆綁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至於台灣綠電政策倚重的光電缺地問題,則進展牛步化,今年啟動新的「漁電共生」政策,也引來光電業者不滿。「台灣太陽能裝置緩慢,主要卡在土地取得困難。」一家大型光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台灣國土的都市用地占兩成多,非都市土地中,農牧用地占三成、約82.1萬公頃,林地占五成,台灣光電禁止設在林地,而在「光電滅農」的恐懼與迷思下,廢耕農地難以取得,地面型光電裝置「舉步難行」,屋頂型光電裝置卻高達近七成,與日本地面型占七成截然不同。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廠擁有充足的綠電供應。(圖/美聯社)業者以台積電熊本廠為例,解釋日本如何走出一條農業與光電共生之路,打破「光電滅農」迷思。他說,日本也是農業大國,重視農糧安全,2003年發展光電,並未力推,直到2011年爆發福島核電站事件,隔年才加速推廣,公布再生能源特別措施(FIT),允許閒置農地及森林地林上種電,結果9千多個太陽能發電站約莫五分之一設在坡地上,引起社會憂慮,2019年進而修法,將農地區分為五類型,予以差別許可設置「轉用型」或「營農型」光電設施。如今,日本為世界第四大太陽能發電國家,2023年日本綠電還多到「棄電」17.6億度,棄電率6%,居世界之冠。日本綠電豐沛,成了台積電拚RE100的神隊友,台積電熊本廠的周圍就有40座案場,隔一條馬路就是高麗菜田,台積電正計畫要蓋第三廠晶圓廠。和日本光電業者比起來,台灣業者就矮上好幾節。「日本在農地轉用條件上,清楚透明,釋放廢耕地讓光電使用,申請開發許可只要6到8個月,台灣短則一年半、長則三年。」這位業者一語道出同業的最大難處,台灣陸地型光電剛起步,林地坡地禁止設置,只有農地可使用,但主管機關對休耕、短耕農地抱著「可能復耕」的期待,無視農業不缺農地只缺農民的事實,與日本截然不同,導致台灣休耕地及光電發展一起「停滯」。寶晶能源董座蔡佳晋認為農地與光電有機會雙贏。(圖/方萬民攝)寶晶能源董座蔡佳晋向CTWANT記者解釋,「我們幫人做西裝,不是給自己穿,設光電廠提供的太陽能發電,不是我們要用,而是給台灣社會、半導體等產業用。」隨著台灣發展為全球AI供應鏈重鎮,綠電需求益發迫切,他倡議,台灣77萬公頃耕地中的21.3萬短耕地(短期一耕一休或一耕一修一轉作,領政府補助金),只要將5%短耕農地轉作光電,足供台灣綠電需求,作為台灣農業與光電雙贏的解方。放眼日本、德國等,在滿足糧食自給率下,早已朝農地可農用也可種電的方向走。「農地種農,攸關糧食安全,農地種電,則是能源安全!」蔡佳晋進一步詮釋,台灣半導體產業貢獻13.1%GDP,連同供應鏈產值及消費則高達24.3%,牽動123萬人就業機會,若護國神山台積電無法RE100被迫出走,那肯定是國安問題!

還沒放棄「菲律賓種電」 經長郭智輝:3年後價格會下降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10月拋出「菲律賓種綠電」、並以海纜輸台構想,當時稱每度電成本低於4元,但評估報告近日完成,提到海纜很難做,若用電池船送電,每度運輸成本高達5.5元,被外界認為白忙一場,不過郭智輝18日再度表示「可以做」,打算去實地考察、並成立國家隊,因為3年後價格會大幅下降。電價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外界認為在千億元撥補未到下,4月起電價勢必要漲,這也成為18日立法院的立委質詢焦點,其中,成本較高的光電與風電被立委們認為是台電虧損主因。立法委員黃健豪質詢時提到,今年1月還不是用電高峰,就又增加112億元虧損,唯一有盈餘的只有核電和水電,必須要開源節流。不過對於成本也極高的海外種電模式,經濟部似乎還未放棄,郭智輝出席立法院質詢前,被媒體問到菲律賓綠電的評估報告,提到短期舖設海底電纜不易,以電池船送電光是運輸成本就要多加5.5元,離原本預期的每度4元目標還很遠。郭智輝表示,近日出爐的是可行性評估報告,現在大概看起來,到菲律賓種電或設置風電設施是可以做的,所以接下來經濟部要去實地考察,看哪些地方可進行計畫,現階段是可行性評估收尾。至於外界關注的送電價格,郭智輝表示,這是以目前的科技方式算出這樣的價格,但實際3年後價格會大幅下降。立委質詢時,郭智輝表示,現在還在評估中,接下來會實際考察,去評估成本,然後鼓勵國內廠商、整合成為國家隊到當地做大面積種電,就會降低成本。最終目標是進口到岸價格每度4元,且綠電是賣給企業,所以價格可以再提高,因為還要加上台電的輸配電成本,是要解決企業的問題,不是賣給一般民眾。

老農新曙光1/難逃全球化競爭+土壤老化 老埤農場百年興衰年虧8千萬
「屏東以前是草蝦王國、香蕉王國,還有種鳳梨,都是銷往日本,結果只賺15年,『王國』就變『亡國』,日本跟我們沒邦交,菲律賓產的便宜,有外交合作,就改買他們的,台灣真的很可憐!」71歲的蓮霧農林俊仁憤憤地說,除了要對抗自然環境,對農民來說,再多撇步也敵不過國際競爭壓力。 全球化競爭是全台果農難逃的挑戰,也是台灣大面積農地-屏東縣老埤農場的宿命。位於屏東內埔鄉大武山下的老埤農場,一百多年前被發現適合種鳳梨,日治時代由台灣鳳梨株式會社所有,大面積種植成了「鳳梨山」,日本戰敗後改制為「台鳳公司」接手,擴大為一千公頃並設置鳳梨罐頭工廠,七零年代鳳梨罐頭成了出口創匯王,年銷410萬箱,老埤農場則成了「亞洲最大鳳梨專業農場」。然好景不常,隨東南亞國家大舉投入鳳梨罐頭生產,台灣因工資上漲競爭力滑落,台鳳不堪虧損1980年代關廠,將南邊250公頃賣給政府蓋屏東科技大學,750公頃分租給50多位佃農繼續種鳳梨,儘管2003年台鳳爆出201億元超貸弊案,老埤農場遭法拍由金聯公司接手,佃農仍持續承租耕種,直到2015年,台灣農林取得農委會許可,以39.3億接手這塊法拍農地。鳳梨曾是台灣出口功臣,但近年已打不過外國貨。(圖/台鳳提供、報系資料照)台灣農林計畫將最大的鳳梨山,轉型為最大的茶園,接手老埤農場隔年便砸重金引進先進技術,但8年後,宣告轉型失敗,農林決定將老埤農場轉租給寶晶能源,在保留茶園及生態下,打造全台最大太陽光電廠,轉型為結合智慧農業、觀光休閒、生態保育及太陽能發電的永續農場。這樁現正送審中的老埤農場改造案,引來兩大歧見,一是質疑台灣農林不會種茶才導致鉅虧,二是憂心大面積農地,豈能被挪用種電。上述兩點歧見,頗讓台灣農林委屈。台灣農林種茶的百年歷史,完全不輸給台鳳種鳳梨的歷史,台灣農林前身「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創於1899年,種茶也製茶,1940年代,全盛時期擁有八大茶場,農業部茶改場不少專家出自台灣農林。有百年種茶經驗的台灣農林,接手老埤農場後,隨即引進以色列滴灌系統、無人機噴藥、土壤感測器等,甚至微型氣象站,農業科技可說是全台茶園的天花板,期待提升農場產值。業內人士透露,農林每年種茶成本原估7千萬,最後暴增到2.3億元,原估452公頃茶園年產2000多噸茶葉,產量遠不如預期,2023年只有300多噸每公斤,導致茶葉成本超過500元,比進口越南茶貴10倍,在進口茶葉放寬政策下,國產茶越賣越虧,農林年虧約8千萬元。事實上,從2016年到2023年,農林8年來在547公頃農地種茶共投資24.98億元,換算每公頃每年成本約57萬,然而以茶園2023年最高產值1.5億元為計,平均每公頃27.4萬元。若說,屏東全縣農業產值每公頃約33萬元,掛全台灣車尾,遠輸給第一大農業縣雲林縣106.6萬元,不及三分之一,那麼老埤農場茶園則是跑在車尾後。此外,離農林最近的內埔鄉閩南九村,接近山區前延,土壤普遍貧瘠且農業勞動力流失嚴重,最大的經濟作物是檳榔,因為檳榔本身不太需要勞力加工,且種植過程不太費人力,因此這九個村落所得在內埔鄉及屏東內屬於偏低區域。為何農業產值輸贏差距如此大?關鍵在於土壤。台灣最大糧倉雲林縣的農地,多為河流沖積地,土壤肥力佳,適合多樣高經濟農作物,因此具農業競爭優勢,屏東土壤多為恆春半島南端、老埤農一帶的紅壤,及淺山低丘的黃壤,其中紅壤為酸性土,僅適種極少數品種的果樹,無法種植糧食。業者透露,燒腦不已的農林,2023年初曾向農業部茶改場申請老埤農場土壤肥力檢測,拿到檢測結果才發現,竟輸在致命的土壤裡,一是當地土壤酸鹼值PH4.4,屬於微酸性的紅土,僅適合種植鳳梨與茶,不利耕作,二是土壤氮、磷、鉀、鈣、鎂等農作必需要肥力原素含量少,早已缺乏產值。也就是說,採用再多的先進技術也無力提升產量及產值。也就是說,老埤農場茶產值低,土地地利太差才是主要原因,而不是農林沒有好好的種植;該區土地PH質4.4接近強酸等級,不僅缺乏有機質,包括磷、鉀、氮、鈣、鎂等肥力五大元素也都缺乏,使這塊土地不僅種不了糧食,其它農作物選擇性也很少,目前栽種的茶葉是經濟性作物,並非農產品。身為上市公司的農林,面對這塊不利耕作的土地,只能夢醒,務實地尋求新出路,在同年5月將土地租給有全台第一座農電共生案場經驗的寶晶能源,除了收租,更期待這項結合智慧農業、觀光休閒、生態保育及太陽能發電的永續農場,能一舉拉高內埔鄉及屏東縣的農業產值。屏科大名譽教授王裕民正在研究益生菌農法。(圖/黃耀徵攝)BOX-屏東紅土壤怎麼了?中興大學土壤環境學系教授簡士濠曾拿老紅土實驗試種蔬菜,本該長出8到10公分油菜,沒施肥下只長出1公分。CTWANT記者採訪時,簡士濠表示,「不能說老的紅土就不好,但管理的確要更注意。」以酸鹼度來說,最好的土壤就是PH6.5到7.5這一段,像是花蓮黑沃土,中南部常見的新成土、弱育土等年輕土壤,有機質多,種什麼都不用太擔心,但台灣的臺地紅壤是老土,特別喜歡「種植三要素(氮磷鉀)」中的磷,農夫肥料施下去,80%以上的磷會被土壤固定住,作物吸不到,農夫就要施更多的肥料。簡士濠解釋,雖然人為干預、加入適當有機肥,老紅土的作物還是可以長好,但若土壤裡的磷過度飽和,就要有更好的配套措施保護,以免大雨沖刷時流到下游河流,導致水域優養化,再者,化學肥料使用過度也會讓土壤越來越酸,沒法再吸附養分,要有更科學的方法才能活化土壤。農業改良場幫農民分析土壤裡缺什麼,再適地適種。(圖/黃耀徵攝)「土壤是孕育作物很重要的介質,不同作物會有不同需求,配合好的管理與栽培技術的改變,才能生產出好的作物。」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吳志文表示,養植物就像是在培育幼兒,瞭解生產階段,適當時間給予適當的食物與養分,「適地適種」,農民可免費申請「土壤健檢」,分析土壤裡缺什麼,再給予適當的元素。

老農新曙光3/最大茶園老埤農場待翻身 「擎天崗10倍大」建築師首曝園區規劃
去年11月台灣罕見出現「四颱共存」後,CTWANT採訪團隊前往屏東縣,聽見在地老農青農苦情,為了拚生計,有的搭上「660方案」種電收租養種田,為拉高產值,有的立足智慧農業、朝6級農業邁進,甚至背債千萬連結鄉親抱團推「農村型社會企業」,就連上市公司農林也為一年要虧掉8千萬的最大茶園老埤農場,找來光電業者寶晶能源尋求翻身。 今年61歲的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原是金融老將,八年前從國票金總經理退下,一頭栽進再生能源光電業,這些年台灣光電業者因「種農」「種電」陷入「光電侵農」霧區,舉步難行,他很清楚畫出紅線:絕不碰良田。三年前,在「鋤頭一錘下都快斷掉」的嘉義大林糖廠閒置多年的甘蔗田,造起全台第一座農電共生案場的寶晶能源,2023年5月與農林打下老埤農場租約後,第一件事就是委由外部廠商進行地質鑽探,深挖至20公尺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土壤為紅壤砂質黏土。此類土壤天生的排水性較差,且紅壤本身養分含量低,大多呈酸性。對照農林每年委託農業部茶改場的土壤肥力調查,此區域土壤酸鹼值確實呈酸性(PH4.4),不適種植多樣農糧產品,為不利耕作之土地。只會種電不會種菜的蔡佳晋,請來日本營農案場專家及美生菜專家,便順利將1.8公頃硬土地打造為農電共生案場,然老埤農場基地717公頃,可說是撐起內埔鄉農業經濟的主幹,要做到農業光電業雙贏,複雜度更高。但寶晶堅信,光與農在需要地方創生的農村,只要好好規劃是可以創造三贏的。老埤農場總面積717公頃,由於傳統農業種植茶葉已無法帶來經濟效益,在地主農林公司與寶晶的規劃下,以創生、創新、創能的基本理念打造一座光與農結合的永續新型態農業專區。(圖/翻攝自台灣農林臉書)蔡佳晋領著團隊多次走訪地方,發現老埤農場之於內埔鄉,宛如「母雞帶小雞」,被負著興旺地方農業經濟的期待;而在行政院2020年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圈列人均所得偏低急需優先振興的134處鄉鎮中,內埔鄉被圈列為「中介城鎮」:產業提升動能不足,須強化中介服務功能,鏈結都會與農山漁村,提升商業活動機能。如何當好「母雞」,鏈結都會與農村,發揮中介服務功能,大大挑戰了蔡佳晋。這次,只會種電的他,請來屏科大水資源管理教授丁澈士、野生動物保育專家裴家騏、低碳植米專家王裕民及永續發展教授簡赫琳等人擔任專案執行團隊,並由著名的永續建築大師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農業旅宿設施、寶農企業廖振義負責智慧農業、水保專家森山工程負責水土保持、獲得歐洲永續綠建築能源大獎的陽明交大團隊負責循環專區。寶晶能源花了16個月,提出老埤農場轉型雛型,打造台灣最大太陽能光電廠的同時,也以地方創生方案,智能農業發展、帶動鄉村就業人口及發展觀光,將傳統茶園轉型新農村。為維持農林一年310公噸茶葉產量,以每公頃2.9公噸產量為計,需130公頃耕種面積,寶晶能源佔地717公頃的老埤農場,規劃21%為茶園,26%保留原始生態,21%做生態復育,光電廠佔地約28%,另1.4%為休閒農業用地,總投資近200億元,可創造300人工作機會。目前該案正在送審中。「台灣難得找到這麼開闊的土地,這裡比擎天崗開闊10倍!」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英釗前往基地考察2次,他指著設計圖描述未來建築外的遼闊風光,「往東南可看到大武山稜線,正南則是一望無際的茶園,往西則眺望高雄市點點星火夜景,視野開闊,能看日出也能欣賞日落。」九典是台灣綠建築製造機,今年66歲的郭英釗被稱為低碳建築泰斗,曾創下10年取得60件綠建築標章的驚人實力,包括全台最知名的綠建築圖書館北投圖書館,以及台南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都是九典的經典代表作,這次也預期為老埤農場的農業設施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據了解,目前寶晶能源有意在凱悅、萬豪、洲際等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中挑選適合業者經營旅宿設施。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認為,農業與光電業不是只能存在競爭關係,其實有效規劃是可以帶來互補加持。(圖/方萬民攝)至於光電、農業、觀光的結合,郭英釗認為並非難事,「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能像建築,作多層次立體運用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太陽能光電下方可以規劃農耕、停車場,甚至游泳池、食農體驗場域,讓土地價值大幅提升;即使不做任何用途,讓土地休養生息、生態還原,也是很有價值的事。「台灣是非常需要再生能源的國家,水面型的太陽能光電已和養殖漁業充分結合,地面型光電要和農業結合,相信在技術上也不會是問題。」郭英釗表示,未來這裡能成為一座零能源、零廢水、零排廢的永續生態場域,休閒農業設施結合太陽能光電,變成一個產業整合平台,成為台灣的一個創舉。老埤農場一案,除了以精緻農業、智慧農業提升生產量,也為周邊小農提供特色化農產品的加工和開發,在旅宿設施的經營下,創造當地旅遊人潮,小農也能經由觀光市集達到產銷獲利,解決人口老化、外流,以及農友資金不足、產銷難整合的困境,為新世代農村經濟帶來正向循環。「我們其實想讓農村有hightech的加值,不是競爭,而是互補。」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說,「沒有產業群聚、技術不到位,傳統農村無法吸引人力,生活環境也沒有辦法改善。」他甚至建議能提高電力開發協助金,補助地方政府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走出一條農業、地方及光電共存三贏的新出路。

傳農業部函文清查農保資格 全台恐剔除8000餘名
恐再剔除全台8000餘名農民農保資格!近日傳出有地方政府收到農業部函文要求清查農保資格,據統計,此次全台約有8000餘名不符合農保資格,情況多為天然現金災害救助請領人與原有農保資格不符或出租光電板等情況,農業部強調,此次清查僅限未滿65歲,老農權益絕對不受影響。農業部說明,本次資格補正,包括審計部2024年審核通知,部分被保險人可能存有出租農地,本人未實際耕作情形,及因應立法院審議農業部預算,有立委指出「農地出租種電,是否符合實際從農及農保資格」。農業部除函請農會辦理資格確認外,同時也發函說明相關配套措施,確保實際耕作農民權益不受影響。農業部強調,為保障實際耕作者權益,除了依審計部比對清冊函請地方主管機關輔導農會辦理資格清查外,本次清查對象僅限未滿65歲者,老農權益不受影響,絕對沒有部分新聞所稱「養、套、殺」情形;被保險人如與天災救助申請人為農保審查辦法規定自有農地的親屬範疇,也就是配偶、直系血親或一親等直系姻親關係時,被保險人得繼續加保,不須退保。例如:同筆土地爺爺領取天災救助,孫子可繼續參加農保。農業部說,若被保險人如有其他從事農業生產土地,經審查符合規定,也可繼續加保;經審查不合格退保者,經補正合格可重新加保,原有年資仍可合併計算。農業部表示,針對加保農地設置光電設施的被保險人,農會將會同鄉(鎮、市、區)公所人員辦理現地勘查,經現勘認定被保險人從事農業生產的面積符合規定,其加保資格也不會受影響。農業部特別澄清,農會將依現況事實認定,並非名冊內被保險人皆會被退保。

漁業歹年冬!資源枯竭、種電夾擊 近5年交易量降2成
台中魚市場是全台第二大、中台灣最大的魚類批發市場,但交易量逐年下滑,近5年驟減3216.8公噸、降幅約19%;若以該魚市場平均每天50公噸交易量計算,相當於2個月沒魚可拍賣,魚販只能喝西北風。面對海洋資源枯竭,加上政府大力推廣魚塭種電政策雙重夾擊,外界憂心漁業產量恐難止跌。台中魚市場魚獲為養殖、沿近海及其他類約各占一半,其中養殖魚獲7、8成來自南部魚塭。台中魚市場祕書林玉苓坦言,受「南部養殖場種電」及「海洋資源枯竭」雙重因素影響,近年交易量確實下降。而台南養殖虱目魚產量,5年來從8921萬尾下降至6877萬尾,更印證養殖困境。據統計,台中魚市場2020年養殖交易量7757.4公噸,2024年下跌至6714.7公噸,減少1043公噸、降幅約14%;沿近海及其他類2020年交易量9095.1公噸,2024年6920.9公噸,下跌2175公噸、降幅更達24%。台中魚市場交易量逐年下滑,拍賣價卻水漲船高,資料顯示,2020年每公斤平均價135.7元,2024年漲到每公斤平均價162.7元,5年來拍賣量下滑近2成,產值卻從20.7億元成長為22.1億元,增幅約7%。60多歲彭太太感嘆以前市場走一趟1000元就能「打死」,近年要2000元才夠買,無刺虱目魚肚從每片70元漲到120元。陳姓婦人搶著說,蛤蠣以前100元買1斤半,現在只有1斤,漲了1/3;另吳郭魚2尾100元,漲成2尾150元,大尾更喊價1尾100元。在漁獲量逐年遞減下,我國又訂定2025年20GW(百萬瓩)太陽光電設置目標,力推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漁電共生」是其中一環,以「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為精神,開放西南沿海魚塭設光電板,拿部分養殖面積發電,目前全台已公告2.1萬公頃土地做為漁電共生專區,主要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為達光電設置目標4.4GW,魚塭不得不拿來種電,加上海洋資源枯竭,能否確保足夠漁業產量,台中魚市公司、魚販都存疑,有待政府解套。

大陸首次發現「太空合聲」 距離地球16萬公里
地球磁力線像琴弦一樣被宇宙空間帶電粒子撥動,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發佈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距離地球16萬公里處遙遠太空的「太空合聲」,並發現了全新的合聲波產生機制,突破了全球科學界在太空合聲波研究領域延續70多年的傳統認知。目前北航科研團隊的相關論文已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根據大陸專家介紹,「太空合聲」學名為合聲波,是一種電磁波。傳統觀點認為它的產生與地球磁場有關,如果將地球磁場的磁力線想像為兩端固定在地球南北磁極區的琴弦,當太陽風的能量到達地球時,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就激發出頻率特徵類似於清晨鳥兒的齊鳴合奏聲的電磁波。據央視報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與空間探索有關的科學家對合聲波進行了大量觀測研究,認為合聲波主要發生在近地空間的地球偶極磁場區域。北航科研團隊利用一個科學探測器數年收集的海量資料,首次發現了距離地球16萬公里處的合聲波,同時還發現了全新的合聲波產生機制,突破了全球科學界延續70多年的傳統認知。隨著高能粒子對航天器所造成的威脅日益凸顯,全球所有航太大國的空間天氣預測系統中,合聲波都是重要內容。大陸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空間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曹晉濱說明,透過研究合聲波是怎麼產生的,怎麼加速高能電子的,就可以對高能電子輻射帶的演化進行提前預報,就可以減免對衛星的損害。

綠電愁難解2/打不死蟑螂比黃牛還可惡!本土光電業人人自危 吹起傷心出走號角
已向台灣說掰掰的外資光電業者自嘲是「綠電棄嬰」,原因之一是受不了囂張的「綠電蟑螂」,本土中小型光電業者也有相同遭遇,他們向CTWANT記者解釋,這些年政府綠電政策彎彎繞繞,「農地綠電入場券一票難求」,給了綠電蟑螂不少有機可趁的空隙。」CTWANT調查,農業部(原農委會)為加速農業綠電政策執行,2015年及2017年兩度開放部分農地不須變更地目即可申設太陽光電設施,2018年再度修法允許農地變更地目即可種電,孳生農地破碎化及假種田真種電亂象,遂在2020年7月禁止面積二公頃以下土地不得變更作為光電場域使用,造成申請農地綠電一票難求。多位光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要罵政府喔,不能署名是我說的喔!」「77事變後,大家發現很多案件卡在地方政府。」「首先,就是政治考量,對業者來說,做生意是看政策,鈔票就一種顏色,如今中央與地方黨派不同,中央的政策,不同黨派的地方不一定想執行。」光電業者們不約而同地說,再者就是「地方陳抗太多」,「陳抗有些是環保團體,有些是地方勢力,可能是認為回饋上不足,加上選舉太多,一遇選舉,陳抗就會更多,一有陳抗,地方政府就會停頓審查,尤其是選前的延宕,更加嚴重。」政府開放部分農地種電案之後,衍生許多弊案亂象。(示意圖/報系資料)「光電業的種綠電案場,最主要的就是取得土地,而辦理土地變更審查的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空有理想抱負,有些部會、國有財產署等也釋出地方公有地,卻要拿到標案的業者自行去解決地方陳抗,這根本很難在地方各縣市全面施展,等於是一國很多制,很難做。」一位業者無奈地說。「還有,現在檢調單位查案風聲鶴唳,有些公務人員被起訴,承辦人員只是公務員,他們害怕即使依法審核案件通過,仍可能會被懷疑是『圖利廠商』而被起訴,就不敢快速審查,轉而『從嚴審查』,導致現在流程延宕很嚴重。」一名業者跟CTWANT記者說。這名業者進一步說,「依規定資料備齊,本應可獲核准,不過,在應提供的興辦事業計畫書中的『環境影響及維護計畫』說明內容,當審查機關要求提供『環境影響評估』時,業者就需要去找學者專家研究、聽取地方居民等建議時,在未取得共識前,甚至有陳情抗議活動,案件審核愈走愈難行,是常見卡觀之處。」最麻煩的是,政府的卡關及搖擺不定,讓「有心人士」有機可趁。「就像是大家搶買演唱會票有黃牛,任何有空隙讓人見縫插針的商機,就會有遊走法律邊緣的黃牛,對光電業者來說能獲得地方政府審核通過取得籌設許可,就是進入光電業最重要的入場券。」業者解釋。中央雖訂出太陽光電量目標,地方縣市政府、議會民代等則把關申許可。(示意圖/報系資料)這些黃牛,就是業者口中的「綠電蟑螂」,「黃牛是拿了票來以物高價兜售,除了有對價關係,還看得到牛肉;綠電蟑螂這群人卻不敢保證能幫業者拿到申設許可,且像打不死的蟑螂,藏在暗處。」這位業者道出本土中小型光電業者的痛處。CTWANT記者綜合業者遇過的「綠電蟑螂」們,第一類自稱工程行的業者,不請自行上門,說是可以幫忙解決在縣市政府卡關的問題,「我幫你們弄好地目變更籌設審核許可,那整個案場的線纜施做就給我們包,一億元起跳!」第二類是真假難辨的「陳抗」。業者依據政府收到的陳情信去與地方人士溝通,對方卻稱說從來沒有提出反對的意見給審核的主管機關單位,還說他們被人冒名了,「台灣到處都有詐騙案,連光電業者申請案場,也處處可見詐騙。」就連許久沒聯絡的朋友也開始熱絡起來,搞到最後才知友人早與地方某派勢力掛勾,居中傳話要業者儘快靠攏勢力,「給錢好辦事」,坐地起價,金額為數不小,動輒數千萬元起跳。業者進一步說,「面對這一群利害共生團體,業者如何對抗?公部門再不硬起來,說清楚講明白,哪些土地能開發種電,哪些不行,要如何繼續推動綠電能源發展?」另一名業者滿腹苦水地說,「我們不想成為環保人士眼中刺,被戴上台灣美麗寶島的罪人,這帽子大到我們擔待不起。」

綠電愁難解1/光電業者很信政策也被詐騙!地方政府決行兩面手法 心寒地主愛賺
總統賴清德日前公開喊話政府絕不寬貸光電業弊案,全力推動發展再生能源等政策。「外商『綠電棄嬰』說走就走,我們明明是跟著政府政策做,卻被看成待宰大肥羊。」本土中小型光電業者向CTWANT記者控訴,「小二甲77事變」後,地方政府做一套說一套,擅改遊戲規則,讓部分業者被「一地二租」、「互相坑害」、「慘遭詐騙」紛爭困擾。 多家在中南部的中小型光電業者向記者控訴時,還緊張地叮嚀,「大家還有申請案在跑,千萬不能把資料拿去問政府,他們就知道是誰爆料的,那我們花費的好幾億、多少年光陰,恐怕就全部都付諸流水,賠得太慘兮兮了!」行政院早在2020年11月核定能源轉型白皮書,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20%」目標,但進度延宕,原定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20GW目標展延到2026年,主因即建置面積未如預期,外商以台灣做光電不容易為由撤離,例如美系GSSG Solar已將嘉義義竹案場售予雲豹能源;英國石油透過「匯盟能源」投資嘉義布袋案場,審核遲遲未過而打算股權等。投資台灣外商光電業者近幾年陸續傳出撤離台灣消息。(圖/翻攝自匯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臉書)除了動輒數十、數百公頃的大型光電案廠建置不順利,中小型光電案廠也狀況頻傳。這次CTWANT記者接到的光電業者的陳情,均是「小二甲77事變」的受害者。CTWANT調查,為加速綠電政策執行,農業部(原農委會)在2015、2017年兩度開放部分農地不須變更地目即可申設太陽光電設施,2018年修法允許農地變更地目即可種電,大增小面積光電案件,也衍生農地破碎化現象、假菇寮等「假種田、真種電」亂象。據此,2020年7月間,農業部宣布面積2公頃以下的土地不得變更作為光電場域使用,這項突襲式的政策踩煞車,被光電業者暱稱為「小二甲77事變」。「之前大家會把許多小於2公頃的土地,一塊一塊地去與地主談好租金,簽約期長達20年、25年不等,支付一兩年租金,並把租約拿去法院公證。」業者說,很多塊土地整合起來就是幾十公頃的土地,再去向當地縣市府申請太陽光電案場籌設許可。豈料,這場77事變,竟讓業者們陷入「互相坑害」的困境中。「77事變後,很多人還是照既有的整合案去跑,但不知何原因,卻跑不太動,地方政府承辦員找了很多理由拖延,譬如說先去問問里鄰長、地方社團等,要我們先去跟土地的左鄰右舍溝通……。」業者告訴CTWANT記者。業者們照辦,但案件審了一年多也沒進展,「直到我們看到檢調起訴所查的光電弊案,赫然發現地方政府卻開後門,讓不能申做光電的小於2公頃的土地,同意核准申請業者的籌設案且能之後補件土地租約」「誇張的是,這些租約很多是一兩年後才補件完成的,甚至有些土地是在77事變之前,早已被其他業者先租借的!」光電弊案四起,台南市府一名前局長等數名公職人員遭檢方起訴。(圖/報系資料)光電業者所說的檢調起訴案,即是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由台南檢調偵辦的光電弊案,起因係力暘能源涉嫌為旗下子公司非法關說,以不實文件規避審查為「小二甲」光電案場限制解套,涉嫌圖利逾91億;檢方起訴力暘能源集團負責人等10名員工與前台南市府經發局長、時任經濟部光電組長等公職人員。記者繼續追問,「你們有去問地主,為何『一地兩租』給別的業者?」光電業者苦笑說,「有錢大家都想賺吧,我們被詐騙了!」「但可惡的是,政府怎能說一套做一套,而且有新的遊戲規則(租約可後補等)也沒有公告給全體光電業者知曉。」記者再追問業者「那些一地兩租的土地租約」現在怎麼辦?「其實,我們之前也曾向檢調單位陳情過,現在只能等待,看他們辦案進度之外,同時我們的申請案也還在審核中,至少還沒有被否決不過,就跟他們繼續時間比賽。」

光電開發2025有望解套! 蔡佳晋:別讓川普有藉口逼半導體出走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18日召開理監事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6987)董事長蔡佳晋表示,過去因審查作業繁瑣冗長,讓地面型光電案場進度嚴重落後,不過2025年有機會露出曙光,可望谷底回升,希望讓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業者能買到綠電、度過難關,不要讓川普有藉口逼迫他們出走。受光電案場開發量放緩影響,中美晶(5483)宜蘭廠讓員工放假停工一事引發各界譁然。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13日表示,因政府打黑及修正,很多項目延誤,2024年總裝置量至今只有1.8GW,加上美國政府以加稅方式封殺東南亞生產的太陽能模組後,導致大量的低價拋售,讓台灣太陽能業者腹背受敵,呼籲政府加速核准案場建置。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在2022年成立,會員數從創始23家,現在已達69家,因應各電子大廠減碳的綠能需求,原本應該是發展蓬勃的產業,但不少業者反應,因審核流程繁瑣冗長,加上先前不肖業者的弊案讓民眾觀感不佳,導致地面型光電進度落後,成本大增,收地困難下失敗率提高,最近連銀行都有些動搖,需要儘快將程序簡化。蔡佳晋表示,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台灣應該四箭齊發,包括屋頂型、地面型、農電共生及漁電共生,目前屋頂型光電已提前達標,現在該重視地面型光電嚴重落後的原因,檢討用地問題,才能實現2026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GW的目標,以及2030年占總能源比重30%的目標。蔡佳晋表示,近來政府已跨部會討論農地開發相關議題,並表態會支持產業發展,先前的限制有機會鬆綁,為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帶來一線曙光。蔡佳晋舉例,過去政策限制2公頃以下的農地種電,近三年,20至30公頃的地面型案場能被農業部核准的也少之又少,且常是「負面表列」後再正面表列,導致分散式大型地面電站從申請到逐次併聯完工,需耗費55個月,但以台積電 (2330)的永續報告書來看,海外公司都已100%使用再生能源,而台灣才10%,滿足台積電對RE100的需求應是當務之急。行政院已核定地方創生為國家戰略計畫,蔡佳晋表示,其實太陽光電的收入可促進農村產業復興,不排廢氣廢水,也可讓農業在碳循環中產生的大量碳排得以中和,光電與農村結合的地方創生是地面型光電發展的解方,也能讓地方居民有感,做到與農村共存共榮的光電產業。

再提菲國綠電輸台「每度高於4元就不買」 郭智輝:很多專家計算過
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日提出赴菲種電的想法,引發外界討論,10月31日他上廣播節目時表示,菲律賓適合發展地熱、光電、風電等綠能,只要達到規模經濟,透過海纜將綠電送回台灣,每度電價將低於4元,相當於台灣目前的發電成本。對於數字來源,郭智輝今(1)日再度回應,「這個數字是很多專家、學者算的。」郭智輝表示,「如果我是買電的話,高於4元就不會買,這個也是人家計算過的,這個不是我的先見之明,歐洲各地都已經有計算過,而且實踐過。」記者進一步追問,若是超過4元的話,菲律賓運電計劃就會取消嗎?郭智輝表示,「這個命題,你們的假設都太廣泛,我們大概就是在討論,很多的事情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假設,這個基本假設如果能夠達到,我們就進行,不能夠達到,我們就想其他的方法。」對於中火原本說蓋一拆一,但現在拍板留2部,是缺電還是承諾跳票,郭智輝指出,「應該不是跳票,是蓋了以後量夠了就把它拆掉,有的是先拆後建,有的是邊拆邊建,我想這個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是要如何把碳降下來,我們換了這個天然氣以後,整個的碳會降很多。」日前在印太戰略智庫論壇上,郭智輝提出在菲律賓設置電廠的構想,計劃透過海底電纜將綠色電力輸送回台灣。他10月31日接受寶島聯播網「寶島全世界」廣播節目主持人鄭弘儀專訪,暢談菲律賓綠電輸台想法。郭智輝指出,菲律賓地大且與台灣接近,特別是在菲美日簽署「呂宋經濟走廊」後,該國在綠能及基礎建設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機會。他認為,台灣作為民主同盟,有潛力參與此項計畫。他還提到,國際間已有類似的成功案例,如新加坡從澳洲、英國與摩洛哥之間的電力交易,顯示此議題具討論空間。郭智輝強調,確保安全和有效率地購買菲國綠電是關鍵。他認為,若以光電和陸域風電為主,每度電成本不會超過4元,與台灣本地發電成本相當。在運輸方面,郭智輝表示,除了直接輸電,還可以考慮用最新技術的「貨櫃儲電箱」進行海運。他強調,原則是讓大家「用電沒煩惱、用便宜的電」,而且是綠電。此外,他建議在菲律賓設立特區,吸引台灣廠商進駐,以提供更優越的租稅條件,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郭智輝強調,透過這些策略,台灣可以在綠電供應上獲得更大競爭力,同時舒緩目前未納入區域貿易協定的困境。

立院轟「海外種電說」經濟部成箭靶 林伯豐:只有台灣想把企業踢出去
圖說:經濟部長郭智輝。(圖/黃威彬攝)因為台灣產業鏈需要大量綠電,但台灣土地取得不易、供應不及,經濟部長郭智輝前一日向記者拋出到菲律賓蓋綠電廠、再送回給台灣用的議題,引發16日立法院的全面砲轟。對此,郭智輝表示,對於發言不夠精準感到抱歉,允諾半年內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目前只是在討論階段。郭智輝日前出席活動時透露,在菲律賓蓋電廠的綠能類型有三類,分別是太陽能、風能及地熱,綠電可透過船運或海底電纜運送回台;而16日剛好立法院經委會進行「我國電力能源配比執行現況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此言論被各黨立委連番砲轟,質疑天馬行空、成本高,圖利特定廠商等議題。連番砲轟之下,郭智輝表示對此發言感到抱歉,但重申這個議題是可以討論的,預計半年內先提出可行性評估報告。郭智輝表示,外界對此議題的時空「跳太快」,這只是在印太戰略智庫成立時,學者專家共同討論,想法是同盟區域國家互相在綠電可以支援;他也修正先前用語,表示台灣「沒有綠電不夠」,我國2030年30%綠電是目標,仍朝此目標邁進,綠電是全球關注命題,台灣希望跟日本、菲律賓合作,要進行的事情還很多。經濟部也發文表示,這是在智庫成立場合中提出的政策倡議,主要是考量區域間理念相近國家,可以共同在減碳工作上合作努力,後續仍要經過可行性的評估,有完整的評估資訊會再跟社會報告。經濟部也重申,能源署及台電對於國內電源開發的規劃,已規劃到2030年後,社會共同支持電源開發如期上線,台灣就沒有缺電問題。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16日在三三會例會上表示,郭智輝的想法是好意,但最大問題是台菲之間如何輸電,應該重新思考清楚。台灣電力問題,要靠正確的能源政策,當前政策有誤,應及時修正,16日產業電價再度調漲,漲電價或缺電,是台灣全體製造業的問題,而政府以補貼、增資等方式協助台電解決財務缺口,也是用人民納稅的錢,這是不合理的支出。林伯豐表示,政府從2022年起連續四次調整電價,電價從平均每度2.58元調升至4.29元,累計調幅66%,企業成本增加15%,增加企業外移風險。至於郭智輝先前提出,要協助高耗能、高耗電產業,移往海外有競爭力的國家「乾坤大挪移計畫」,林伯豐表示,全世界政府都在招商,只有台灣政府想把企業踢出去,減碳是全球趨勢,台灣現在明顯做不到,且排碳最嚴重的就是中油及台電,希望政府帶頭做表率。

台灣到底有多少種電子支付? 網推這2家:滿足99%客人
許多人出門早已不帶錢包,選擇用電子支付方便又省時,但現在市面上電子支付百百種,一眼望去眼花撩亂,很難一時摸清最適合自己的是哪間支付行動廠商。對此,有網友問「有人算過台灣到底多少種電子支付嗎?」文章一出,短短時間便引起7千人討論,有人直呼「LINE Pay+Apple Pay就能滿足99%客人了」。原PO於近日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問「有人算過台灣到底多少種電子支付嗎?」文章中他分享一張照片,可看到櫃檯有張行動支付列表,當中有Beyond Pay、LINE Pay、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街口支付、悠遊付,還有Pi 拍錢包、台灣Pay、台新Pay、全支付。此文一出,便引起熱議,網友紛紛留言分享,「LINE Pay+Apple Pay就能滿足99%客人了」、「Apple Pay加LINE Pay幾乎就可以打遍天下了」、「我付款用LINE Pay跟街口,繳帳單用台灣Pay或街口 」、「台灣Pay是真的好用,自從發現可以繳水電、電信費了以後變主力行動支付」、「除了applepay其餘都是垃圾」。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為止,使用人數最多前5名的分別為街口支付、一卡通、全支付、悠遊卡、玉山銀行,其中街口支付會員數超過655萬多人,再次蟬聯冠軍。

雲林緩發綠電廠同意函 羅智強批中央綠能弊病生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17日表示,若在農地上種了太陽能光電板,本來就有不小爭議,雲林縣政府打算暫緩核發再生能源發電廠立同意函是對的,謝謝雲林縣長張麗善帶頭守護農田。近年若走訪鄉間不少農地,可見太陽能光電板鋪於其上,美其名是增加綠色能源,卻也挨批「農地不農用」,引發爭議。雲林縣政府更在7月31日發函給經濟部能源署指出,其實申請建置再生能源發電廠、升壓站及儲能系統等行為,都可能會對環境生態及農業釀成不小影響,呼籲經濟部能源署擬訂具體總量管制,並擬訂「主管機關同意函審查作業規範」,讓地方政府有所依循。對此,羅智強批評,不當種電毀滅良田,加上太陽光電弊端叢生,衍生犯罪問題一波波,每當看著一片片光電板進駐農田,取代農作物,讓蓋上光電板的土地,噴灑大量除草劑,連草都生長不了,實在心痛。羅智強指出,能源業者及地主因著賣電收入盆滿缽滿,卻排擠了想要務農的人,畢竟農田只要一種電,基本上就無法回歸農用,對照民進黨高舉綠能的大旗,種電弊病叢生何其諷刺。羅智強說,在中央明確化指導方針前,身為太陽光電發電量前三大縣市的雲林縣府,暫緩核發再生能源發電廠設立同意函以自主把關是對的,民進黨要發展綠能理念不錯,但配套及審查荒腔走板,只管衝總量不管品質,既然中央做不到的,那就地方來把關。雲林縣政府則說,未來再生能源發電廠同意函,必須在不影響農漁業權益及發展、不妨礙環境景觀及觀光產業發展、不違反國土計畫目標及有秩序發展架構下,兼顧地盡其利、充分就業繁榮地方、尊重民意的前提,才有可能放行。

國民黨團柯案不影響立院藍白合 挺雲縣要求政院正視綠電毀農
雲林是太陽光電發電量前3大縣市,雖然政府力拚2050淨零排放力推綠電發展,但綠店常因破壞生態及農業發展,引發民眾抗爭,近年更引爆多起弊案。雲林縣政府日前發文經濟部能源署,要求中央總量管制、統一審查作業規範,並建議業者申請前須先取得地方同意設場連署書。在中央改進前,縣府將暫緩核發再生能源發電廠設立同意函。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林思銘今天召開記者會,聲援雲林縣政府的該項動作。他指出,農牧用地原本就應做農業牧業使用,將農牧用地當成種電土地對農業經濟傷害極大,不利農業發展,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政府不應該破壞農牧用地。國民黨團也主張政府要訂出更嚴格的規定,別破壞土地。此外,針對中央政府總預算文宣費暴增,從今年9億增加到14.9億,增加5億多元,林思銘要提醒文宣費名列前茅的單位,包括內政部、行政院本身,以及農業部、交通部、教育部要注意,政府這樣的使用預算,是否在濫用人民納稅錢,有無貓膩,國民黨立院黨團將嚴審預算,尤其部份行政部門的文宣費用集中在少數特定媒體,涉嫌圖利綁標,政府想利用媒體粉飾政績不佳,豢養特定媒體替政府進行大內宣,更可惡的是利用特定媒體針對在野黨、利用網軍側翼,打擊在野黨,成為綠色黨國新體制。他要問賴總統,難道過去沒吃過網軍側翼的苦頭嗎?政府文宣費一年比一年多,有必要、正常嗎,民進黨不悔悟,反而更強力要求政院編預算,美化政績、養網軍打擊在野黨,凡是沒必要的文宣費用,國民黨團一定會予以刪除。至於外界關切偵查柯文哲案凸顯的偵查不公開爭議,林思銘說,民調顯示,也仍有200多萬民眾對司法處理柯案的作法相當不滿意,但柯案的後續影響仍須持續觀察,隨著案情推進,白營支持者會不會反而更挺柯文哲,也有待觀察。他說,民調是一時的,目前還很難斷定柯案的未來進展,至於國民黨立院黨團的立場很清楚,立院上會期藍白合作,這會期包括預算、法案、人事審查都會繼續合作,只要看法一致,就會緊密合作「不受柯文哲案的影響」。

避陳抗不斷…雲林開第一槍 擬暫緩核發綠電同意函
雲林為太陽光電發電量前3大縣市,但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場多設在農牧用地上,嚴重破壞生態及農業發展,一再引發民眾抗爭,近年更連爆6起弊案,導致多位議長、鄉長官司纏身。雲林縣政府7月底發文經濟部能源署,要求中央總量管制、統一審查作業規範,並建議業者申請前須先取得地方同意設場連署書,如此才能平爭止紛。雲林縣府「地方槓上中央」,擬使出霹靂手段暫緩核發同意函。國土計畫法與綠電開發 衝突目前雲林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為2.14GW、發電量27.28億度,為全台前3名;但縣內常有民眾陳抗電場案,因此縣府7月31日行文能源署,建議針對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建置,能源署應對各縣市採取總量管制作為,並擬訂主管機關同意函審查作業規範,讓地方政府有所依循。因能源署尚未回覆,縣府目前仍依相關規定受理申請。張麗善昨說,《國土計畫法》與綠電開發可能會有衝突,現行能源政策又要釋出農地、易淹水地區種電;加上先前發生很多綠電開發的司法案,已造成縣府各局處困擾,大家都不曉得到底該怎麼辦才好?據統計,雲林縣最近連爆6件光電、風電弊案,包括沈宗隆、黃凱2位議長與議員王又民,以及台西、口湖、麥寮及二崙鄉等前任或現任鄉長、1位鄉代會主席遭判刑、起訴或收押禁見中,還有縣府官員涉案交保。張麗善強硬表態 須為農民發聲張麗善說,雲林縣府針對綠能開發訂定「三不三要」原則,但最近綠電司法案件,讓大家覺得若按照法令通過,可能會被懷疑拿到好處;若因民意反對而不核發,又會被說成藉勢藉端、故意刁難,使公務人員左右為難,導致無法順利執行公務。張麗善說,綠能業者只要依法申請,縣府審核地目使用沒問題後,就核發同意函,但經常是縣府已發給業者同意函,能源署的開發許可也給了,卻因民眾反對,就卡住了。建議中央規範業者須先取得並附上地方民眾的同意設場連署書,才能連同電場籌設計畫書交給縣府,再由縣府轉交給能源署,如此便可減少地方紛爭,這都要中央加以明訂相關規定。她指出,建置綠能發電設施影響周遭居民生活、環境生態,應加強在地回饋、敦親睦鄰機制法制化,並針對不同設施,例如光電板、升壓站、變電所、儲能及風機等,擬訂具有法律位階效力的標準審查流程與相關規定。張麗善強調,縣府絕無意「地方槓上中央」,主因在雲林是農業大縣,綠能開發若危害農民權益,身為縣長,一定要為農民發聲。雲縣府建設處也說,近年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場大量設在農牧用地,一再影響居民、環境生態及農業發展,加上發電業建置升壓站及儲能系統無須環評程序,導致申請案屢遭陳抗。郭智輝要能源署 前往雲林溝通經濟部長郭智輝昨陪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台南七股視察漁電共生光電場,對此回應說,發展綠能是政府目前主要推動的工作,產業非常需要綠能發電,希望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一起努力為產業服務;在推動過程若彼此有不一樣的地方,也希望能夠溝通,他將責成能源署拜訪雲林縣政府,趕快解決問題。郭智輝認為,多溝通是好事,產業要發展,綠電一定要大力發展,經濟部會要求能源署與地方政府多溝通,大家共同努力為產業服務。

導入再生能源前進淨零碳排 內政部喊話公有建築帶頭模範
為逐步邁向2050淨零建築的目標,內政部15日宣布,全國各類型的公有建築及既有建築都必須帶頭做起,導入自用型再生能源以減少碳排,以實現逐年提升建築能源效率的願景。內政部表示,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以112年為基準資料盤點用電量,換算為碳排放量約為3,939噸二氧化碳當量;舉例來說,最早設立之墾丁國家公園、高山型的玉山國家公園及離島的金門國家公園,場館碳排放量分別約為425、444及685噸二氧化碳當量;三個國家公園中金門國家公園因屬戰役史蹟型,場館數量較多,所以其碳排放相對較高。為了符合建築能效相關規範,國家公園將優先檢討汰換能源效率不佳空調設備,並設定合理室溫,不足之處,再進一步運用再生能源降低碳排,規劃於遊客中心或相關廳舍屋頂、停車場等架設太陽能光電板,為園區提供自用之乾淨能源。內政部指出,由於國家公園所轄既有建築物也屬公有建築,必須依循國家2050淨零排放整體路徑規劃,朝向低碳轉型,並符合建築能效相關規範,且國家公園建築在設置節能、創能及儲能設施時,將考量各國家公園獨特的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採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專業設計與規劃,在不影響生態保育與觀光資源的前提下,加速淨零轉型,外界所稱國家公園大規模「種電」,與事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