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
」 俄羅斯 美國 經濟制裁 裴洛西 台灣
2024年全球軍事開支激增!年增9.4%創「冷戰後新高」 台灣投入5366億排全球23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全球軍事支出達到27180億美元(約台幣88.4兆元),比2023年實質成長9.4%,創下冷戰結束以來年度最大增幅,且已是全球連續第10年軍費上升,其中又以正發生地緣政治衝突的歐洲、中東成長最為迅速。不過報導同樣指出,由於緊張局勢不斷升溫,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主要軍費支出國家,同樣對先進軍事能力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根據這份報告,2024年全球軍費已是連續第10年成長,全球排名前20名的軍事支出國全數增加了軍費。全球2024年用於軍費的GDP比例也升高到2.5%。SIPRI研究員梁逍(Xiao Liang,音譯)指出,事實上在2024年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提高了軍費開支,這明確反應了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情勢的升高。然而,各國軍費在GDP中的占比升高,往往伴隨著犧牲其他領域的開支,因此長遠來看必定會對全球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全球各地區對軍事費用投入的消長。(圖/翻攝X/SIPRI)歐洲軍費開支激增17%成全球增長主力根據報告,受到俄烏戰爭進入第3年的影響,2024年歐洲地區(含俄羅斯)的軍費年增長達到17%,總額高達6930億美元(約台幣22.5兆元),是全球軍費增長的主要來源。除了位於地中海上的島國馬爾他(Malta)以外,歐洲所有國家都增加了軍費。其中,俄羅斯2024年的軍費支出估計達1490億美元(約台幣4.8兆元),不僅比前一年增加38%,更是2015年的2倍。這筆軍費占俄國GDP的7.1%,占俄國政府總開支的19%。另一方面,烏克蘭的2024年的軍費增長則是2.9%,達到647億美元(約台幣2.1兆元),大約是俄羅斯軍費的43%。不過,烏克蘭軍費占GDP比重高達34%,是全球軍事負擔最重的國家,也意味著當俄羅斯加大在軍費上的投入時,烏克蘭很難做出相對應的追加。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部分歐洲國家在軍費支出上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如德國2024年軍費開支成長便大幅增加28%,達885億美元,不僅在中西歐排名第1,同時也是世界第4大軍費開支國。與烏克蘭相鄰的波蘭,2024年軍費更是增長31%,達380億美元,佔波蘭GDP的4.2%,已是全球第13大軍事支出國。2024年世界前10大軍事支出國。(圖/翻攝X/SIPRI)中東地區軍費支出增15%全球第2,以色列軍費年激增65%根據統計,中東地區2024年的軍費開支總額將達到2430億美元(約台幣7.9兆元),比2023年增加15%,比2015年多出19%。由於以色列持續在加薩走廊發動的攻擊,以及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以色列在2024年的軍費支出暴增65%,達465億美元(約台幣1.51兆元),創下自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以來的最高年增幅。目前以色列軍費占GDP比重已達8.8%,是僅次於烏克蘭的全球第2高。另一方面,黎巴嫩軍費同樣激增58%,達到6.35億美元(約新台幣206億元)。不過SIPRI研究員卡里姆(Zubaida Karim)指出,雖然外界普遍預期中東各國會因加薩戰爭而提升軍事支出,但實際上大幅增加軍費的只有以色列與黎巴嫩,其他國家或者對此沒有反應,或者受限於經濟原因無力提升軍費。以積極表態參與地區衝突的伊朗為例,雖然伊朗在中東地區頻頻扶植代理人與以色列發生衝突,但受限於美國主導的經濟制裁,該國2024年實際的軍事支出反而下滑了10%,僅剩79億美元(約台幣2570億元)。北約成員國(NATO)軍費支出同樣創歷史新高根據報告,32個北約成員國在2024年全部增加了軍費支出,合計軍費達15060億美元(約台幣49兆元),占全球軍費總支出55%;其中18個成員國的軍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或超過2%,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美國軍費支出成長5.7%,達到9970億美元(約台幣32.4兆元),占北約總軍費支出的66%、全球軍費總支出37%;其中絕大部分用於該國軍事能力的現代化及擴充其核武庫,以維持對俄羅斯及中國的戰略優勢。其餘北約歐洲成員國軍費總支出則為4540億美元(約台幣14.7兆元),占整個北約軍費支出30%。SIPRI研究員里卡德(Jade Guiberteau Ricard)指出,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在2024大幅增加軍費,主要是受到俄羅斯的持續威脅,以及對美國可能退出北約的擔憂。事實上,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一次任期中就曾多次批評北約,並曾揚言要讓美國退出北約。而他在2024年底再度當選時,也曾公開喊話要求其他北約盟國履行約定增加開支,並表示如果沒有得到其他成員國「公平的對待」,他絕對會考慮讓美國退出北約。局勢緊張,亞太地區諸國持續加強軍事建設SIPRI指出,中國的軍費支出在2024年增長7%,達到3140億美元(約台幣10.2兆元),佔亞洲、大洋洲諸國軍事總開支的50%。報告特別指出,這是中國持續第30年增長其軍費開支,用於持續投資軍事現代化、擴大網路資訊戰能力以及擴張核武庫。日本軍費2024年增加21%,達553億美元(約台幣1.8兆元),是自1952年以來最大年增幅。而其軍費占GDP比重達到1.4%,同樣是1958年以來最高水準。印度軍費開支則成長1.6%,達861億美元,是全球第5大軍事支出國。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南北韓邊境局勢影響,南韓2024年軍費年增1.4%,總額達到476億美元(約台幣1.5兆元),軍費占GDP比重2.6%,是全球第11大軍事支出國,緊跟在排名第10的日本之後。而台灣2024年的軍事支出增長則1.8%,達165億美元(約台幣5366億元),軍事支出排全球第23。SIPRI研究員田楠(Nan Tian,音譯)對此表示,亞太地區的主要軍費開支國家正持續向先進軍事能力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並提醒「由於一些爭端尚未解決、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這些軍事投資有可能使該地區陷入危險的軍備競賽漩渦。全球5大洲對於軍事費用投入的分布。(圖/翻攝X/SIPRI)其他值得注意的發展2024年,英國軍費支出增加2.8%,達818億美元(約台幣2.66兆元),成為全球第6大軍費支出國。法國的軍費開支則成長6.1%,達647億美元(約台幣2.1兆元),成為第9大軍費開支國。2024年,瑞典軍費增加了34%,達到120億美元(約台幣3902億元)。且瑞典在加入北約的第1年,該國的軍事支出就達到了GDP的2.0%。2024年,沙烏地阿拉伯是中東地區軍事開支最大的國家,也是全球第7大軍費開支國。其軍事開支小幅成長1.5%,達到803億美元(約台幣2.6兆元),但仍比該國2015年石油收入高峰期低20%。隨著內部衝突加劇,緬甸的軍事開支將在2024年飆升66%,達到50億美元,是亞洲和大洋洲增幅最高的國家。2024年,墨西哥的軍事開支也激增39%,達到167億美元(約台幣5431億兆元),但其經費增長背後主要是增加了對國民警衛隊和海軍的資助,用於參與政府對該國犯罪組織的軍事化打擊。2024年全非洲軍費支出總額達521億美元(約台幣1.7兆元),年增長達3.0%,且較2015年成長11%。根據該份報告,2024年全球軍事支出國家中,前25名分別為:1.美國:軍事支出9970億美元,年增5.7%2.中國:軍事支出3140億美元,年增7%3.俄羅斯:軍事支出1490億美元,年增38%4.德國:軍事支出885億美元,年增28%5.印度:軍事支出861億美元,年增1.6%6.英國:軍事支出818億美元,年增2.8%7.沙烏地阿拉伯:軍事支出803億美元,年增1.5%8.烏克蘭:軍事支出647億美元,年增2.9%9.法國:軍事支出647億美元,年增2.4%10.日本:軍事支出553億美元,年增21%11.南韓:軍事支出476億美元,年增1.4%12.以色列:軍事支出465億美元,年增65%13.波蘭:軍事支出380億美元,年增31%14.義大利:軍事支出380億美元,年增1.4%15.澳洲:軍事支出338億美元,年增1.9%16.加拿大:軍事支出293億美元,年增6.8%17.土耳其:軍事支出250億美元,年增12%18.西班牙:軍事支出246億美元,年增0.4%19.荷蘭:軍事支出232億美元,年增35%20.阿爾及利亞:軍事支出218億美元,年增12%21.巴西:軍事支出209億美元,年增-0.4%22.墨西哥:軍事支出167億美元,年增39%23.台灣:軍事支出165億美元,年增1.8%24.哥倫比亞:軍事支出151億美元,年增14%25.新加坡:軍事支出151億美元,年增3%

預言川普貿易戰弱化美國經濟制裁能力!《大西洋月刊》:北京將更有勇氣犯台
川普4月2日亂揮關稅大棒後,美國股債匯市齊聲暴跌,引發近千位經濟學家連署公開宣言,反對川普的關稅政策。對此,美國雜誌《大西洋月刊》20日更指出,雖然川普表面上強勢,但實際上卻謬誤百出,包括極端關稅威脅、疏遠盟友和政策反覆,都讓中國更有機會壯大自身實力並鞏固國際影響力。此外,北京早在2018年就為中美兩國的長期經濟對抗做好佈局,反觀美國卻因策略失衡、供應鏈依賴與選民壓力面臨內外交迫。警告若貿易戰持續惡化,美國不僅是在自殘,還可能喪失嚇阻中國侵犯台灣的經濟制裁能力,使中國更有膽量在軍事上採取強硬行動。專門報導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大西洋月刊》編輯卡瑪(Rogé Karma),在美東時間20日以「如果中國贏得貿易戰會怎樣?」(What If China Wins the Trade War?)為題撰文指出,如果說川普(Donald Trump)真的是有意要輸掉與中國的貿易戰,那麼他目前的所作所為大概也不會有什麼不同。這場由川普發動的關稅戰,不僅可能強化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讓北京在軍事上更加大膽,還可能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實力。本月稍早,川普政府已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驚人的145%。中國則迅速反擊,對美國商品課徵 125%關稅,並祭出更多針對性的報復措施。這是一場典型的「你來我往」的貿易戰,雙方透過不斷升高的貿易壁壘,試圖迫使對方讓步。川普政府堅信自己握有優勢。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表示:「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只有中國對我們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手爛牌。」但卡瑪指出,這種說法其實是本末倒置,因為美國經濟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顯露的是其根本弱點而非優勢。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供應鏈專家米勒(Jason Miller)的研究,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70%的鋰電池、冷氣機與廚具;超過80%的智慧型手機、廚房家電與玩具;以及高達90%的太陽能板與稀土加工材料,這些物資對於汽車、手機乃至多種關鍵軍事技術來說至關重要。卡瑪分析,想在美國本土重新打造這些產業,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這代表要成立新公司、建設新工廠、重建供應鏈,並訓練大批工人。而且企業必須相信這些高關稅會長期存在,才有意願投入這些龐大資源。相較之下,中國對美國的依賴遠低得多,且多數進口商品如大豆、高粱等,都可以從其他國家取得替代。中國企業確實會因失去美國市場而受到打擊,但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中國可以轉向歐洲和東亞等地出口,這些地區的消費者也需要手機、玩具和家電產品。北京也能透過補貼企業、鼓勵國內消費來降低出口依賴。這種「不對稱性」讓中國在經濟對抗中具備「主導權」,因為北京能讓對手華盛頓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卡瑪還補充,中國早在2018年川普1.0的中美貿易大戰後就開始佈局。當時川普對中國商品平均課徵約20%的關稅,這促使北京展開全面備戰。此後,中國大舉投資能源、農業與半導體等領域,減少對美國進口的依賴,並積極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其目標是「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北京也準備好了經濟「攻擊性武器」。他們已禁止多種稀土礦物出口美國,藉此造成美國在車輛、手機與軍事設備(如潛艦與戰機)上的原料短缺;並對美國企業如化學公司「杜邦」(DuPont)及谷歌(Google)發動反壟斷調查,同時中止與航天航空器製造商「波音」(Boeing)的所有業務往來。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北京甚至可能封殺蘋果(Apple)與特斯拉(Tesla, Inc.)等美國科技巨頭。此外,中國也擁有「核選項」:作為美國國債第2大持有國,中國可拋售大量美債,導致美債殖利率飆升與金融市場動盪,甚至引發經濟危機。正如牛津大學的中國政治經濟學者譚葉玲(Yeling Tan)所說:「中國早就為這場戰爭做好準備,這不是一場臨時起意的衝突。」儘管挑戰重重,許多專家認為,美國若步步為營,仍有可能贏得這場貿易戰。「問題是,川普政府幾乎做錯了所有的事。」卡瑪認為,中國確實擁有某些優勢,但美國也有一項關鍵王牌,那就是「盟友」。如果美國能與歐洲、北美、東亞的傳統盟國合作,集體對中國施壓,同時強化彼此之間的貿易關係,就能對中國造成更大傷害,同時減輕自己的損失。這需要精密規劃,例如協調推動產業發展、建立全球供應鏈監控系統、漸進式施行貿易限制,並提出明確的終止條件。然而,川普採取的卻是完全相反的路線,他不僅削弱了拜登政府在半導體與綠能產業上的重大投資,還在短短幾週內將對中關稅飆升至145%,讓企業與投資人無所適從。此外,他還不斷與盟國對立、加徵關稅,甚至威脅制裁他們。就算現在突然想拉攏盟國,其他國家也可能難以信任這位反覆無常、缺乏誠信的「盟友」。貿易戰的結果,除了看誰傷得更重,也要看誰更能承受這種痛苦。就這一點而言,卡瑪表示美國確實有些優勢,因為美國選民普遍支持對中國強硬。研究發現,在受到關稅衝擊最深的地區,選民反而更傾向在2020年支持川普。2024年初的CBS民調也顯示,有56%的選民支持對中國加徵新關稅。但卡瑪也點出關鍵,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選民對制裁中國的支持,能否超越他們對物價飛漲和商品短缺的憂慮?他表示,川普第一任期的對中關稅幅度不高,所以對物價影響有限,但這一次的加稅規模與速度,已讓消費者無法忽視。而選民之前也已將通膨列為2024年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當1位承諾降低物價的總統,卻反倒讓物價高漲,選民會如何反應?」更糟的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報復,以及企業因不確定性而投資保守,可能導致整體經濟放緩。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可能重回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即物價飆漲與失業率上升齊頭並進。卡瑪認為,就連川普本人恐怕也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他曾在4月初面對股債匯市動盪時,主動「暫停」了其對世界多國威脅的對等關稅政策,等於向對手暴露了底線。即便這次他在民意上撐得更久,也很難比得上沒有任期限制,也不需選舉的習近平,「北京最擅長的,就是等待。」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王丹(Dan Wang)表示,「他們不見得能等到永遠,但至少可以撐過1屆選舉。」因此,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川普最終不得不讓步。或許會以中國做出「象徵性讓步」來「體面收場」,就像上一次貿易戰一樣;又或是透過不斷給予產業豁免權,導致例外比規則還多。無論形式如何,結果都是相同的:美國經濟自殘更深,卻沒能換來什麼實質成果。而中國,卻可能收穫滿滿。卡瑪指出,西班牙上週宣布要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歐盟如今也同意重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談判,並將於7月派代表團赴北京會晤習近平;南韓與日本也將重新展開中斷多時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越南本週與中國簽署數十項經濟協議,而習近平也正在東南亞進行外交訪問,加深區域關係。卡瑪示警,若中國在貿易戰中獲勝,恐助長其非經濟領域的冒進行為。長期以來,美國政界認為經濟制裁是嚇阻中國侵犯台灣等行動的關鍵手段,但若北京證明自己撐得住這類經濟圍堵,這種嚇阻力量將大打折扣。中國或將更有膽量採取強硬行動,而美國政客也會對使用經濟制裁失去信心,「從這個角度看,川普的關稅政策聽起來,反倒像是他經常批評的『災難性軍事冒險』。只是這次,領軍衝鋒的人,是他自己。」

對伊朗兩國展開第二輪核談判 美國:結果樂觀
美國與伊朗針對德黑蘭(Tehran)核計畫於19日在義大利羅馬(Rome)舉行的第二輪高層談判,雙方雖未達成具體協議,但都對談判的結果表達審慎的樂觀態度,並預定將於26日在中東國家阿曼(Oman)首都馬斯喀特(Muscat)舉行第三輪會談。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此次會談仍採取間接談判的模式進行,由阿曼外交部長阿勒布賽迪(Badr bin Hamad Al Busaidi)居中調解,美國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與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各自在不同房間進行溝通。根據美方官員表示,雙方此次會談持續超過四小時,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美國官員更強調對會談結果感到非常滿意。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則向記者表示,此次談判的成果十分正面,雙方對彼此的原則與目標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與共識,但他也特別指出,2015年的伊朗核協議(JCPOA)對伊朗而言已經不足夠「僅具教訓意義」,強調在樂觀之餘,仍須保持謹慎態度。在此次會談前,美國特使維特科夫特別前往巴黎與以色列重要官員會面,包括戰略事務部長德默(Ron Dermer)及摩薩德(Mossad)局長巴尼亞(David Barnea),了解以色列的立場與憂慮。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主張強硬立場,不願透過外交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7日則對媒體表示,他並不急於採取軍事手段攻擊伊朗核設施,更希望看到伊朗成為一個和平且繁榮的國家,但也警告若伊朗拒絕合作,後果將會非常嚴重。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則表示,歐洲國家近期可能須決定是否啟動制裁恢復機制(snapback),以應對伊朗明顯未遵守既有協議的狀況。魯比歐與維特科夫共同與法國、德國及英國的官員會面,討論歐洲國家的立場。此外,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也於赴羅馬之前先前往莫斯科(Moscow),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及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談,以尋求俄國的支持。另一方面,聯合國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近期也訪問伊朗,指出目前的談判已進入關鍵時刻,時間有限,必須盡快達成具體進展。沙烏地國防部長阿勒沙烏德(Khalid bin Salman Al Saud)也於近期前往德黑蘭訪問,試圖緩解沙烏地與伊朗間的緊張關係,展現沙國在地區和平上的潛在作用。伊朗發言人巴蓋伊(Esmaeil Baqaei)則表示,接下來雙方技術專家會談將在23日先於阿曼展開,之後於26日再次舉行高層會談,強調伊朗會以嚴肅態度繼續談判,以期解除經濟制裁。此外,義大利外交部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稱讚羅馬已逐漸成為促進和平與對話的重要都市,並對此次美伊談判的成果感到期待。

伊朗和美國進行核談判 白宮形容會談「積極且建設性」將續談
伊朗與美國針對伊朗核計畫的間接會談於12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雙方形容會談氣氛「建設性」,並同意於下週展開新一輪談判,為中東局勢緩和帶來一線希望。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阿拉格奇在國家電視台上表示,談判已取得積極進展,雙方「非常接近」就未來磋商的基礎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在下週達成這一談判基礎,就能真正開始有意義的討論。根據阿拉格奇在其Telegram頻道上的說法,這場由阿曼政府斡旋的間接談判歷時約兩個半小時,會後他與美國總統川普的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在阿曼外交部長見證下,進行了短暫會面。他形容整體會談「富有成效、平靜且積極」。白宮亦發表聲明指出,維特科夫與阿拉格奇的會談「非常積極且富有建設性」。聲明指出,儘管議題極為複雜,特使維特科夫當天的接觸「是邁向互利結果的重要一步」,並確認雙方將於下週六再次會晤。這場會談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3點30分展開,至傍晚約5點50分結束。據悉,美方代表團之後已返回位於馬斯喀特的美國大使館。阿曼外交部長巴德爾布賽迪表示,會談在「友好氣氛中」進行,有助於彌合雙方的分歧。雖然美國有可能釋出部分制裁以紓困伊朗經濟,但伊朗是否願意在核活動上作出讓步仍屬未知。目前伊朗擁有的濃縮鈾儲備,理論上已足以製造數枚核武,且部分濃縮鈾濃度高達60%,距離武器級水準僅一步之遙。根據2015年伊朗核協議(JCPOA),伊朗僅被允許保有3.67%濃度的濃縮鈾。然而自2018年川普政府單方面退出協議以來,伊朗多次提高濃縮鈾濃度,並可能要求將其水準維持在20%以上作為談判籌碼。近期中東緊張情勢不斷升高,包括加薩及黎巴嫩的衝突、伊朗與以色列的飛彈交火、胡塞武裝襲擊紅海航運,以及敘利亞局勢動盪等。各方普遍認為,如果美伊能在核問題上取得突破,將有助於區域局勢降溫。伊朗一再強調無意發展核武,並希望美方解除對其的經濟制裁。而川普則曾警告,若協議遲遲無法達成,美國可能採取軍事行動。

大陸恐趁西方民主陣營分裂時動武 專家:尚待對台出手「最佳時機」
台海局勢暗潮洶湧,專家示警,中國大陸當局正觀察國際局勢變化,可能趁歐美民主陣營加劇分裂、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趨於模糊之際,尋找對台灣動武的最佳時機。隨著歐洲防務自顧不暇、美中經濟抗衡白熱化,北京正加速部署軍備,預備在國際無法快速祭出反制措施時,以軍事手段實現習近平「統一台灣」的政治目標。據太陽報報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凱瑞布朗(Kerry Brown)指出,中國大陸正觀察全球力量平衡的變化,一旦局勢有利,就可能果斷對台灣動武。凱瑞布朗表示,「中國大陸不會輕易行動,除非一切情勢都對它有利,或出現明確引爆點,例如台灣宣布獨立或美國正式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布朗指出,中國大陸所謂的「有利局勢」,包括歐美聯盟等民主陣營的內部分歧升溫、美國外交政策轉趨保守、對台灣軍事承諾模糊化,及歐美對其他戰爭(例如俄烏戰爭)的漠視,導致國際難以快速聯合祭出反制措施。北京方面近年來已加速軍備發展,包括中國大陸正建造至少5艘大型登陸駁船,可運送大量部隊與戰車,具大規模兩棲登陸能力。此外,中國大陸還打造史上最大航母,並強化海空聯合部署作戰。布朗認為,這些舉措指向一場可能的對台攻擊行動。中國大陸軍方近期頻繁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其中去年10月曾連續多日出動戰機與軍艦包圍台灣,並於5月模擬封鎖與登陸行動,出動62架戰機與27艘軍艦,形同「模擬攻台演習」。台灣方面譴責此舉為「不理性的挑釁」,並緊急升高軍備警戒。此外,中國大陸也正從金融與法律面進行布局,包含大舉囤積黃金、規避未來可能面臨的西方經濟制裁,並試圖將對台軍事行動包裝為「內部事務」,爭取國際輿論空間。至於美國對台灣軍事承諾是否穩固,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曾公開表示願意協防台灣,但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過去對此態度曖昧,並強調美國不再當「世界警察」,引發北京觀望是否可趁美國態度動搖之際出手。布朗強調,北京正密切觀察西方對其他衝突的反應,藉以研判未來若攻打台灣,歐美民主陣營是否會介入或只是譴責。他認為,「中國大陸正進入一個低調準備期,等待出手的時機。」近年來,外界也擔憂中國大陸可能透過海上封鎖、網路攻擊或破壞基礎設施等「混合戰術」對台灣施壓。今年初,台灣北部海底電纜損壞事件也引發疑似中國大陸蓄意破壞台海穩定的揣測。儘管中國大陸武力統一並非唯一手段,但專家普遍認為,台海已成全球最危險的潛在衝突熱區,一旦局勢誤判或擦槍走火,恐將引爆區域甚至全球危機。

外交政策轉變!美俄高層會談「烏俄戰爭」 烏克蘭官員沒被邀請
美國與俄羅斯於18日舉行高層會談,雙方同意展開努力以結束烏克蘭戰爭並改善外交與經濟關係。此次會談在於,美國總統川普的領導下,美國的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轉變,不過烏克蘭官員並未受邀出席。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此次會談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沃爾茲、中東問題特使史蒂芬威特科夫,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外交顧問尤里烏沙科夫等人共同參與,然而烏克蘭官員並未受邀出席。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會後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表示,雙方大致達成三項共識,恢復駐華盛頓與莫斯科使館的人員配置、成立高級別團隊推動烏克蘭和平談判,以及探索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對此表示認同,並稱這次對話「非常有益」。他強調:「我們不僅發表意見,也認真傾聽對方的立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示,基輔未參與會談,烏克蘭不會接受任何協議結果。他因此推遲了原定週三的國內行程。法國也召集歐盟國家與英國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相關議題。川普對烏克蘭的反應顯得耐心而堅定,他表示,烏克蘭應在2022年戰爭爆發前向俄羅斯讓步,並指責基輔領導層未能及時結束衝突。他在佛羅里達州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你們本可以早些達成協議,避免戰爭發生。」美俄關係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逐漸惡化,美國與歐洲盟友對俄施加經濟制裁,雙方大使館亦受到影響。盧比歐認為,結束烏克蘭戰爭將為兩國合作提供新契機,「這將有利於世界,並從長遠來看改善我們的關係。」本次會談亦為川普與普京的峰會鋪路,但具體日期尚未確定。烏沙科夫指出,下週舉行峰會的可能性不大,而沃爾茲則認為未來數週內有望安排。本次會談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突顯該國在國際外交中的積極角色。沙國王儲穆罕默德希望藉此提升國際聲譽。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在石油政策和外交方面關係密切,並曾協助烏俄戰俘交換。值得注意的是,澤倫斯基原定本週訪問沙國,但因未受邀參與會談,他推遲了訪問行程至3月10日。儘管美俄開始對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仍持續。烏克蘭軍方通報,俄軍夜間發射176架無人機,多數被摧毀,但仍有部分成功襲擊平民區。基洛夫格勒地區一處住宅樓遭無人機攻擊,造成一名母親及其兩名孩子受傷,38戶居民被迫撤離。雖然美俄展開對話,烏克蘭戰爭仍未見停火跡象,歐洲盟國的態度與未來談判的走向仍有待觀察。

川普關稅報復暫緩! 哥倫比亞態度急轉彎:同意所有驅逐移民條件
美國和哥倫比亞的貿易戰突然喊卡!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展開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行動,不過哥倫比亞卻拒絕讓搭載被驅逐移民的兩架美國軍機降落該國。隨後,川普決定對所有進入美國的哥倫比亞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並祭出經濟制裁,而哥倫比亞也揚言要對美國進口的商品課徵50%關稅,不過白宮如今指出,哥倫比亞政府「已同意川普總統的所有條款」,川普對哥倫比亞祭出的關稅與制裁也將暫緩。美國總統川普與哥倫比亞總統裴卓展開口水戰後,白宮宣布哥倫比亞已同意接收所有北美驅逐的非法移民。(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彭博社》引述白宮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說法,哥倫比亞政府「已同意川普總統的所有條款,包括無限制地接收所有從美國遣返的哥倫比亞非法移民與美國軍機」,而美國也會暫停原先要祭出的關稅與制裁,目前哥倫比亞還未對此作出回應。據稍早的綜合外電報導,川普自就任以來,就宣布非法移民為國家緊急狀態,全面實施嚴打,指示美國軍方協助邊境安全,同時發布全面庇護禁令,並採取措施,限制非公民在美國生下的兒童獲得公民身份,不過哥倫比亞近日拒絕兩架載有遭驅逐移民的美國軍機降落,引發川普的強烈反彈。川普自就任以來,就宣布非法移民為國家緊急狀態,全面實施嚴打。(圖/達志/美聯社) 川普氣得在26日宣布,將對哥倫比亞採取全面性的報復措施,包含階段性加徵25%至50%的關稅、實施其他制裁和旅行禁令等多種手段。對此,哥倫比亞也不甘示弱反擊稱,將對美國進口商品課徵50%關稅。《路透社》報導,川普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發文,批評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拒絕美國航班降落的決定,並指責這一行為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哥倫比亞總統裴卓。(圖/達志/美聯社)川普強調,已經指示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進行報復,這是川普自20日上任以來,首次利用經濟壓力,迫使其他國家遵守他的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計畫,《法新社》指出,這些措施帶來的實際影響還不明朗,因為哥倫比亞一直是美國在拉丁美洲最緊密的傳統盟友之一,雙方還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就在幾小時後,裴卓也嚴厲譴責華府作法,認為美國將移民當作罪犯對待。也在川普揚言報復後,反擊稱,將對美國進口商品實施50%關稅的制裁。裴卓在 X 社群平台上針對川普發表的長文回應,已命令商務部將對美國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我獲悉,你們對我們進入美國的勞動成果課徵50%關稅,而我也這麼做了」。不過就在裴卓剛放完狠話不到1小時候,雙方態度就放緩,據了解,哥倫比亞是繼墨西哥後,拉丁美洲國家二度拒絕美國以軍機遣返非法移民的拉丁美洲國家,這起事件似乎突顯川普政府對移民問題的強硬態度外,也加劇了拉丁美洲地區的緊張局勢。

逃亡後首次發表聲明 阿薩德強調:曾為敘利亞奮戰到最後一刻才走
在反對派勢力攻下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後,敘利亞前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隨即逃離敘利亞、前往俄羅斯尋求庇護。後續阿薩德於16日透過敘利亞總統府的Telegram頻道發表首次公開聲明。在聲明中,阿薩德否認自己在反對派逼近大馬士革時是「有計劃逃離」,強調自己直到2024年12月8日清晨都還在大馬士革履行職責。阿薩德提到,當反對派武裝進入首都後,他是「轉移」到拉塔基亞(Latakia)的俄羅斯軍事基地,目的是為了監督戰鬥行動。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指出,阿薩德在聲明中將反對派勢力「沙姆解放組織」為「恐怖主義力量」。但後續,阿薩德所處的拉塔基亞軍事基地遭到無人機攻擊,俄羅斯於當晚緊急安排阿薩德撤離至莫斯科,並提供了庇護。阿薩德表示,當大馬士革淪陷後,也代表著敘利亞政府的最後一道防線崩潰,國家機構陷入全面癱瘓。報導中提到,反對派武裝勢力「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HTS)於11月開始從敘利亞伊德利卜省(Idlib)發起閃電攻勢,迅速攻占多座城市,最終在8日攻入大馬士革,結束了阿薩德家族長達50多年的統治。目前HTS的領袖沙拉(Ahmed al-Sharaa),又名朱拉尼(Abu Mohammed al-Jolani),其正在向國際社會對敘利亞提供援助。據了解,雙方的衝突始於2011年,當時敘利亞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民主改革。但敘利亞政府採取武力鎮壓,將原本的和平示威變為長達13年的內戰,最後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這場戰爭也讓敘利亞分裂,也有人權組織指控阿薩德政府長期以來實施酷刑、大規模處決等人權侵犯行為。即便如此,在阿薩德的聲明中,阿薩德自認是「國家項目的守護者」,堅稱他對敘利亞人民的意志和保護國家的能力有著「堅定的信念」。阿薩德表示,一旦國家落入「恐怖主義之手」,他所擁有的任何職位便毫無意義。而隨著阿薩德政權的實質性垮台,國際社會開始審視如何與敘利亞的臨時政府合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美國已經與HTS進行了直接接觸,但未透露詳情。歐盟則表示,若臨時政府能保證和平政治過渡並保護少數族群權利,將考慮解除對敘利亞的經濟制裁。阿薩德聲明全文。(圖/翻攝自TG)

抗衡國際經濟制裁 俄羅斯議員提議拿「這一物」做戰略儲備資金
由於俄烏戰爭的關係,目前俄羅斯面臨著外匯儲備遭到凍結和金融制裁的壓力。而就有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提議,政府可以考慮使用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的可行性。根據《俄新社》報導指出,俄羅斯國家杜馬「新人民」黨議員特卡喬夫日前向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提交一份提案,建議政府應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類似於傳統的國家貨幣儲備,以應對制裁和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在這份提案中解釋,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使得傳統貨幣儲備(包括人民幣、美元和歐元)易受波動、制裁和通貨膨脹的影響,這對國家整體金融穩定來講會構成威脅。而在這時候,不僅要引入全新的支付系統,還需要採用不依賴於特定國家的替代儲備工具。而在這時候,把比特幣當作一種國家戰略儲備的保值工具是個不錯的選擇,甚至能成為增加財富的重要途徑。文件中也提到,比特幣的價格在2024年12月達到10萬美元。文件中也提到「在受制裁國家面臨有限的國際支付系統訪問情況下,加密貨幣以實質成為國際貿易唯一的工具。俄羅斯中央銀行目前已準備啟動一項關於跨境加密貨幣結算的實驗。」據了解,截至2024年11月,俄羅斯外匯儲備總額約為6,316億美元,其中包括外幣、黃金及其他國際儲備資產。其中黃金儲備高達2,077億美元,占比32.9%,創下自1999年以來的最高比例。但當中有近3,000億歐元的資產,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遭歐美制裁而被凍結。俄羅斯外交部過去就曾痛批歐洲各國,批評凍結行為是「竊盜」。

川普示警「金磚國家」 如削弱美元恐面臨美國「100%關稅」
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近日針對金磚國家(BRICS)展現出強硬的態度,要求這些發展中國家承諾不會創建替代美元的貨幣以此來削弱美元。川普甚至警告,如有違反,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懲罰。根據外媒報導指出,金磚國家原本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後來還加入伊朗(Iran)、埃及(Egypt)、埃塞俄比亞(Ethiopia)和阿聯酋(United Arab Emirates)。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多次強調美元的地位不可取代,並要求金磚國家承諾不創建新的金磚貨幣,也不支持任何其他貨幣取代美元,否則將面臨100%的關稅,且「應該要預期無法再銷往美國這個美好的經濟體系」。其實川普的擔憂是來自於2024年金磚國家峰會,當時各成員國討論了脫離美元的問題,此議題始於2022年美國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對其實施經濟制裁,當時各國開始強烈意識到去美元化的必要性。川普對金磚國家的態度強硬,甚至在競選活動中也提過,承諾讓那些試圖擺脫美元的國家付出高昂代價。川普表示將使用關稅作為確保各國遵守的工具。據了解,川普及其經濟顧問正在研究對那些尋求以非美元貨幣進行貿易的國家採取懲罰性措施,包括出口管制、貨幣操縱指控和徵稅等手段。這一連串威脅,也正好與川普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政策相呼應。川普先前宣布,若這兩國不加強管制非法毒品及移民流入美國,將對所有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額外關稅。面對川普的關稅威脅,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於11月29日與川普會面,試圖透過協商平息兩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川普則不斷強調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重要性,稱「不會允許任何國家脫離美元」,因為這將對美國帶來重大影響。川普先前也曾表示,金磚國家「取代美元的機會為零」,任何試圖這麼做的國家都應該向美國告別。他在競選中強調,美國需要對那些試圖削弱美元地位的國家採取懲罰性措施,這是他堅持的立場之一。川普希望透過這些強硬手段,來確保美元繼續作為世界的主要儲備貨幣,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與全球領導地位。

古巴政府才說逐步恢復中 古巴19日再次全國大停電
18日傳出全國大停電的古巴,當地政府才宣告目前已經逐步復電中,結果在19日當天又傳出再度爆發全國大停電。18日中午,位於馬坦薩斯省的安東尼奧·吉特拉斯發電廠(Antonio Guiteras power plant)突發故障,導致全島電力系統全面崩潰,而19日的停電則是第二次的衝擊。官方消息表示,由於老舊的電力基礎設施、燃料短缺,加上近期颶風米爾頓(Hurricane Milton)的影響,使得燃料輸送受阻,電網多次陷入癱瘓狀態。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隨著電網反覆崩潰,數百萬古巴居民陷入無電可用的困境,生活陷入混亂。古巴人口約為1000萬,大多數居民生活在艱困的經濟環境中。缺乏電力代表著人們不僅面臨到無水可用的局面,甚至面臨食品保鮮問題,許多家庭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9日上午,古巴電力聯合會表示,全國電網在上午6時15分再次停擺。古巴政府雖稱部分地區已有小部分電力恢復,但仍有大部分地區未能復電。許多民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們家中的電力短暫恢復後又再次中斷。停電帶來的影響遍及各行各業。由於電力短缺,政府決定自18日起暫停全國學校在週末的課程,夜總會和娛樂場所也被勒令關閉,僅「不可或缺的工作人員」被要求上班。在哈瓦那,18日當天,街道上幾乎沒有任何交通號誌可以運作,只有少數警察在指揮交通。對大多數古巴人來說,發電機是一種奢侈品,城市裡僅有少數幾處可聽見發電機運行的聲音。但由於燃料短缺,許多居民甚至無法依靠發電機來應對停電,整個社會陷入嚴峻的困難之中。古巴能源部表示,這次停電讓古巴的電力短缺問題進一步惡化。古巴總理克魯斯(Manuel Marrero Cruz)在17日的電視演說中表示,國內大部分經濟活動已經停擺,以確保居民的基本電力需求。古巴政府也提到,即使目前的電網危機得以解決,電力短缺的問題仍將持續存在。報導中提到,目前古巴的電力危機,其實是由多重因素造成,首當其衝的是美國近年來對古巴的經濟制裁不斷加強,加上基礎設施老化,使得燃料和備件的採購面臨困難。此外,古巴自身的原油產量非常有限,過去依賴於委內瑞拉的燃料供應,但隨著委內瑞拉自身經濟狀況惡化,2024年對古巴的燃料補貼供應量減半,古巴不得不尋找更昂貴的石油來維持電力運轉。除委內瑞拉以外,墨西哥和俄羅斯的供應量也有所減少,這使得古巴的供電情況變為更加脆弱。居住在哈瓦那老城的60歲杜阿爾特(René Duarte)在19日表示,經歷了一夜難眠之後,只能出門呼吸新鮮空氣。他坦言「我們已經習慣了坦然接受一切,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在2022年颶風伊恩(Hurricane Ian)之後,古巴曾出現全國電網崩潰的情況,導致整個國家幾天內沒有電力,並引發多地民眾抗議。現如今,類似的停電危機再度出現,讓這個已經深陷經濟困境的國家雪上加霜。報導中也提到,由於生活環境的惡劣,不少古巴人試圖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移民美國。在過去的三年中,古巴估計失去約10%的人口。

躲避經濟制裁方便國際貿易支付 俄羅斯實驗加密貨幣支付
自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俄羅斯就受到許多國家的經濟制裁,此舉不僅造成俄羅斯境內經濟動盪,甚至也造成該國法定貨幣盧布的價值一瀉千里。雖然後續俄羅斯透過能源交易的方式,強勢拉回盧布的價值,但對於一般交易,盧布的泛用度還是偏低。而目前有消息指出,俄羅斯如今已經開始實驗加密貨幣支付的方式,如果屆時實驗成功的話,傳聞俄羅斯將會在明年設置加密貨幣交易所。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俄羅斯之所以嘗試使用加密貨幣支付,主要是要幫助境內企業在面臨國際制裁下解決支付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在6月時,美國擴大「與俄羅斯合作」的制裁標準,這讓那些過去與俄羅斯合作的國際銀行十分頭痛,在處理與俄羅斯相關的業務時面臨諸多困難。其實早在7月時,俄羅斯議會就通過了一系列的法案,不僅將加密貨幣挖礦的行為合法化,同時也建立了加密貨幣的跨境支付測試框架。該法案也在8日時由總統普丁簽署完成,正式為為俄羅斯推動加密貨幣支付一事鋪平了道路。目前俄羅斯政府計劃在9月1日開始進行加密貨幣交易所和跨境支付試驗,根據知情人士透露,試驗將使用國家支付卡系統(National Payment Card System)進行盧布與加密貨幣之間的兌換。這一系統由俄羅斯中央銀行創建,目前負責運營Mir卡和俄羅斯即時銀行間支付系統,並完全受到中央銀行的監管。雖然先前俄羅斯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十分強硬,甚至在2022年1月曾提議全面禁止加密貨幣的使用,但隨著國際制裁的加劇,政府態度逐漸軟化,轉而考慮加密貨幣作為繞過制裁的工具。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14日表示,俄羅斯政府正在積極尋找合法化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方法,但具體的解決方案仍在研議中。報導中也提到,在試驗期間,俄羅斯可能會允許莫斯科交易所(Moscow Exchange)和聖彼得堡貨幣交易所(St. Petersburg Currency Exchange)參與設立加密貨幣平台,前提是試驗結果令人滿意。據了解,試驗期間將使用現有的多種加密貨幣,藉此評估其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效果。而雖然計劃已經確定要執行,目前俄羅斯財政部、中央銀行和國家支付卡系統的相關部門,對此都未做出任何評論。當談論到兩大交易所可能會在實驗成功後,參與設置加密貨幣平台服務時,兩大交易所均表示否認。

國際原子能總署:伊朗「濃縮鈾庫存量」達武器級水準! 足以製造數枚核彈
聯合國系統相關的獨立國際組織「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於美東時間27日在1份機密報告中披露,伊朗近幾年累積的濃縮鈾庫存量已達到「武器級水準」,是2015年7月14日在維也納簽訂之「伊朗核協定」(Iran nuclear deal)中,所限制庫存量的30倍。據美國之音的報導,伊朗目前的濃縮鈾庫存量,自IAEA於2月發布最新報告以來,又增加了675.8公斤,總量超過6201.3公斤。對此,阿根廷籍的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早在上個月就示警,若德黑蘭打算製造核武器,他們已經擁有足夠的濃縮鈾來製造「數枚」核彈。回顧歷史,「伊朗核協定」正式名稱為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JCPOA),為伊朗與伊朗核問題6國,也就是俗稱的「P5+1」,包括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外加德國,以及歐盟,於2015年7月14日在維也納簽訂的國際協定,旨在約束伊朗的核擴散行為。協定指出,只要伊朗同意遵守「不生產濃度超過3.67%的濃縮鈾」等符合核不擴散規定的舉措及各項義務,美國、歐盟和聯合國安理會就會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然而,美國時間2018年5月8日下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卻突然在白宮宣布,美國將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定,並對伊朗及與其貿易的國家實施進一步的經濟制裁。2018年9月,聯合國國際法院(ICJ)判決美國違約,要求美國停止大部分無理由制裁,但美國拒絕承認ICJ判決的強制力。接著在2020年1月3日,美國又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發起無人機空襲,刺殺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和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對此,德黑蘭隨即於同年1月5日晚間,在1份聲明中表示,伊朗將暫停履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第5階段對該國的限制措施,從此之後,「伊朗核協定」已名存實亡。雖然IAEA目前仍然可以定期存取伊朗申報的核子設施,但根據協議增設的額外監控設備,已應伊朗要求拆除,IAEA如今也不能在未申報的地點進行即時檢查。近年來,伊朗更撤銷了數名核子檢查員的委任,導致IAEA為伊朗指派的檢查員核心小組,僅剩約2/3的人力。報導也認為,隨著伊朗及以色列之間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德黑蘭製造核彈以對特拉維夫形成核威懾力的企圖也將越來越明顯。

伊朗驚傳滅門慘案!30歲男凌晨「槍殺12名親屬」父兄全遭轟斃
位於伊朗中南部的克爾曼省(Kerman)驚傳滅門慘案,一名30歲男子因與家人發生衝突,一時情緒失控竟持步槍射殺父親、兄弟及其他親戚,連奪12條人命,冷血行徑令人髮指,而這也是伊朗數十年來最致命的槍擊事件。綜合《美聯社》、《CNN》等外媒報導,該名槍手昨(17日)因家庭糾紛心生不滿,趁著凌晨4時許家人都還在熟睡之際,相繼將父親及2名兄弟開槍轟斃,沒想到殺害至親仍無法平息男子心中的憤恨,他隨即又將槍口對準其他家族成員,該起人倫悲劇共造成12死。警方表示,槍手犯案後已被安全部隊擊斃,而行兇工具是一把由俄羅斯槍械生產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團(Kalashnikov Group)所製造的自動步槍,不過並未透露犯嫌的身份及如何取得槍枝。報導指出,大規模槍擊事件在伊朗很罕見,且伊朗公民唯一被允許合法持有的武器只有獵槍,近年來通膨、失業率飆升,加上美國實施經濟制裁,導致伊朗經濟持續惡化,槍枝暴力事件更加活躍。回顧伊朗歷年來的重大槍擊案,一名國營金融企業的前員工於2022年返回公司開槍攻擊,造成3死5傷後自戕身亡;2016年則有一名26歲男子在伊朗南部的一處農村射殺10名親屬。◎給自己一個機會:張老師專線1980、安心專線1925、免付費生命線1995。

二房嫁進門悲曝慘況 她一周只能陪睡2晚還禁生孕「感到太委屈」
馬來西亞先前有一位人妻發現丈夫劈腿後非但不離婚,反而同意讓他娶小三,這「成全」的手法只是這名人妻要教訓對方的一部分計畫,她先是凍結丈夫的信用卡,讓兩人度蜜月時無法入住豪華酒店,接著搬走兩人愛巢的家當,透過「經濟制裁」讓小三主動離開丈夫。未料,近日又有一名「二房」透露,儘管大老婆同意她和丈夫結婚,但訂下許多不平等規定,像是一周只能陪睡兩晚、禁止生小孩等,她為了深愛的丈夫,只能大嘆自己「太委屈」。根據大馬的《中國報》報導,這名信奉穆斯林的二房在推特上抱怨,大學時和老公相戀,但男方父親因為宗教信仰關係,不允許兩人結婚,當時丈夫不敢違背家中的意思,最終只能在雙親的安排下另娶大老婆為妻。不過這名丈夫和大老婆婚後仍和這位二房藕斷絲連,且元配也一直知道二房的存在,儘管內心不滿,仍無法阻止丈夫和二房偷來暗去,這樣的狀況直到男子父親6年前去世,這名人夫懇請元配讓他能「一夫多妻」將情人娶進門,無可奈何的元配最終只能答應。不過這名二房嫁進門的代價就是必須遵守元配所訂下的家規,包括一周只能陪睡兩天且不能選在周末,另外也禁止她受孕和公開曬恩愛,二房也不能參加家族活動、婚宴喜慶,原因是元配希望在公眾場合,被視為「唯一的妻子」。這名二房無奈表示,因為深愛丈夫,希望能和大房和平相處,只能要求自己委吞忍,甚至還會安慰丈夫遵守元配的要求,「她讓我們以清真的方式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但在我心裡,只有上蒼知道我的感受」。

認違反美國洗錢條款!創始人趙長鵬將宣布辭職 繳交1350億罰金保護幣安
美國司法部先前對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進行調查,並在其中發現創始人趙長鵬有涉及洗錢、銀行詐欺等行為存在。而目前有消息指出,趙長鵬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趙長鵬將於22日宣布辭去現有職務,更會繳交4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350億元)的罰款,以換取幣安美國(Binance.US)能繼續在美國運作。根據《CNN》報導指出,在歷經數年的調查後,美國司法部指控幣安允許不良使用者在平台上自由交易,其中包含了伊斯蘭國、蓋達組織、哈瑪斯、卡薩姆旅等恐怖組織,司法部認為,幣安的缺乏監管,為這些恐怖組織提供了兒童性虐、毒品到恐怖主義的活動資金。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幣安過去曾同意超過10萬筆涉及非法活動的交易,同時還有同意超過150萬筆違反美國制裁禁令(對伊朗、敘利亞、古巴)的虛擬貨幣交易。檢察官也指控幣安「故意」不將公司註冊為貨幣服務企業,同時沒有實施、維持有效的反洗錢計畫,涉嫌違反《銀行保密法》以及違反美國經濟制裁令。而檢察官也表示,幣安的「犯罪行為」從2017年8月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2022年10月。後來美國司法部部長加蘭德(Merrick Garland)發表一份聲明,表示「幣安因為其涉及犯罪的行為,讓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但目前他正準備支付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筆企業罰款」。而報導中指出,幣安創辦人趙長鵬也因此面臨10年的刑期。最後雙方經過協商之後,趙長鵬接受檢察官的建議,不僅要繳交5000萬美元的刑事罰款,同時還要向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支付1.5億美元的民事罰款,同時還要將13.5億美元的「非法所得」返還給美國政府,之後幣安還要再向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繳交13.5億美元的民事貨幣罰款。根據媒體統計,除了這幾筆罰款外,幣安與趙長鵬幾筆罰款算下來,總金額高達43億美元。而稍早也傳出,趙長鵬於社群網站上發布聲明,坦承自己涉嫌違反美國的洗錢相關規定,將會辭去幣安執行長一職。報導中也指出,這也是趙長鵬與司法部之間的認罪協商條件之一,司法部會同意趙長鵬保留手上的幣安股份,但不允許其繼續擔任幣安的高階主管。

外媒爆「愛沙尼亞允我設代表處、參與WHO」 外交部回應了
愛沙尼亞媒體3日報導,愛沙尼亞政府已同意,允許台灣以「台北」名稱,在愛國首都塔林開設經濟或文化代表處。外交部長吳釗燮本周將造訪塔林,8日在愛沙尼亞智庫舉辦的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但據報導,他此行將不會正式會見愛國政府官員。愛沙尼亞公廣公司英文新聞網ERR News說,該國外長薩克納(Margus Tsahkna)2日在對華政策定期檢討後發表聲明說:「如同許多其他歐盟國家,愛沙尼亞準備接受台北設立『非外交』經濟或文化代表處,以促進雙方關係。」他也強調,愛國「並未承認台灣是國家,根據一個中國政策架構,我們將不會與台灣發展政治關係。」薩克納同時表示,與台灣在經濟、教育、文化、公民社會組織關係及其他領域提升關係,有其重要性。他說:「我們也支持台灣參與涉及全球利益領域的國際事務,例如對抗大流行病,以及台灣參與世衛組織(WHO)。重振對台關係並不抵觸一中政策。」薩克納指出,愛沙尼亞希望其對華政策和歐盟一致,並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發展合作關係。他說:「我們很重視與北京的建設性關係,包括應對各種全球和地區挑戰,以及和平解決分歧。例如,重要的是,中國不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並遵循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據愛國「國際國防安全中心」(ICDS)網站,吳釗燮8日將在該智庫的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並參與討論。薩克納說,吳不是受愛沙尼亞政府邀訪,也不會正式會見該國閣員,但吳此次訪問並無問題,因為愛沙尼亞是自由民主國家。針對在愛沙尼亞設處之事,我外交部4日表示,雙方都肯定設處對強化雙邊交流具重要意義,但目前仍處於討論階段,尚未達成共識。外交部感謝愛沙尼亞政府願持續與台灣討論,我方對此持開放態度。至於吳釗燮訪愛一事,外交部將在適當時候對外說明。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立陶宛合稱波羅的海3小國,愛國人口僅130萬多,但是高所得,也是數位科技強國。若駐愛代表處順利開設,我國在波羅的海3國就都有設館。目前我駐拉脫維亞代表處兼轄對愛政務及領務。2021年,立陶宛同意我方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引起中國強烈反彈,祭出經濟制裁措施。

哈瑪斯超會賺!年收10億成最有錢恐怖組織 經濟制裁也沒影響
巴勒斯坦武裝激進組織「哈瑪斯」在10月7日時發動突襲,短短一天出動無人機、網路攻擊、5千枚火箭彈等各式武器攻擊以色列,邊境村莊也遭武裝部隊殘忍對待。哈瑪斯火力強大、資金雄厚,外界一直相當不解其資金來源,認為伊朗可能是該恐怖份子的金主,但其實哈瑪斯可不簡單,賺錢的管道相當多元。據《歐洲新聞》報導,哈瑪斯自2007年控制加薩走廊後,組織勢力不到10年就相當有規模,一年收入甚至高達10億美元,期更是在2014年時被商業雜誌《富比士》評為全球10大最富有的恐怖組織,雖然因恐怖主義實體遭國際經濟與金融制裁,但哈瑪斯的吸金途徑卻沒怎麼受影響。加薩走廊因戰爭,城市冒出濃濃白煙。(圖/翻攝自路透社)分析哈瑪斯一年10億美元的收入,他們賺錢的主要途徑包含宗教課稅、關稅、來自外界的財政援助和僑民們的捐贈。美國政府數據指出,德黑蘭當局每年提供哈瑪斯約1億美元的資金,而中東國家卡達和土耳其也曾提供哈瑪斯財政支持,但因其非直接支援軍事活動,故資金動向難以追蹤,至於外界猜測的伊朗是否有給予援助,則沒有詳細的證據可以證明。散居在波斯灣的巴勒斯坦僑民也曾提供哈瑪斯資金,且哈瑪斯也會在各地發起募款活動,過去曾於波斯灣阿拉伯國家、西歐、北美等地舉辦募款,來自加拿大渥太華的救濟基金會還被發現,曾在2005至2009年有向哈瑪斯附隨組織提供約1460萬美元的資源。稅收部分,哈瑪斯會收取名為「天課」(Zakat)的宗教稅,天課意即潔淨,是伊斯蘭教的宗教術語;關稅則是在哈瑪斯2007年掌控了加薩走廊後,每月都會向埃及的貨物收取12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的稅收,其中香菸、燃料、建築材料被抽稅最多。去年哈瑪斯如法炮製,向進口約旦河西岸的產品收稅,結果讓加薩走廊的貧困百姓生活更加困難。除了這4個吸金途徑外,哈瑪斯也擅長利用虛擬貨幣交易賺錢。據以色列加密貨幣分析軟體公司BitOK指出,與哈瑪斯有關的虛擬貨幣錢包在過去兩年內收到約4100萬美元,另一個涉嫌參與突襲的恐怖組織「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也同時收到價值9300萬美元的虛擬貨幣。因此,全球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在10月10日時應以色列執法部門要求,關閉好幾百個與哈瑪斯有關的帳戶。另外有德國媒體報導表示,哈瑪斯去年曾投資過來自土耳其、阿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蘇丹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及領域主要在房地產、建築,一共賺了超過5億美元的資產。哈瑪斯賺錢管道多,但加薩地區人民仍生活的相當困苦,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數據表示,沿海飛地失業率已達到45%,目前有超過60%加薩人民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生活相當辛苦。

一邊抗俄一邊掃貪 烏克蘭寡頭涉詐欺洗錢遭逮捕…曾是澤倫斯基最大金主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已經有556天,這場戰事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休止的跡象。而有消息指出,烏克蘭當局一邊在想辦法對抗俄羅斯,一邊也在處理境內貪汙腐敗的問題,目前傳出烏克蘭知名富商科洛莫伊斯(Ihor Kolomoisky)因涉入詐欺、洗錢等案件,目前已經遭有關當局下令拘捕。而科洛莫伊斯在此之前,被視為總統澤倫斯基背後最大的金主。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烏克蘭基輔地方法院於2日以涉嫌詐欺、洗錢等罪名,下令將烏克蘭知名富商科洛莫伊斯拘留2個月。烏克蘭安全部門也在2日上午公布案件內容,表示科洛莫伊斯從2013至2020年這段期間,透過旗下銀行洗錢超過1400萬美元到境外。報導中提到,科洛莫伊斯被視為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迅速累積工業實力與財富的烏克蘭知名寡頭,本人目前仍遭受美國經濟制裁中。而過去科洛莫伊斯也曾被視為是烏克蘭總統則倫斯基背後最大金主,因為在出任總統職務前,澤倫斯基就是在科洛莫伊斯旗下的電視頻道中扮演總統,同時在2019年烏克蘭總統大選階段,科洛莫伊斯也成出面力挺澤倫斯基。在科洛莫伊斯遭到逮捕後,科洛莫伊斯的委任律師也表示,雖然法院有開出1400萬美元的保釋條件,但科洛莫伊斯不會繳納保釋金,而是會透過上訴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在科洛莫伊斯遭到逮捕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一次談話中也提及了此案,他除了表示對執法機構將長期懸而未決的案件展現出執行的魄力而感謝外,澤倫斯基也表示「對於那些掠奪烏克蘭,將自己視為凌駕於法律規則上的人來說,不會再有過去那種長達數十年的『照舊』」,言下之意就是要將這些人全數繩之以法。

退出黑海穀物協議恐釀全球糧食價格失控 外媒分析「普丁拿糧食當武器」
近期由於連接俄羅斯和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的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遭到攻擊,造成2死1傷的慘劇。同時,俄羅斯宣布退出允許烏克蘭穀物在戰時經由海上安全通道出口的「黑海穀物協議」(Black Sea grain deal)。而外媒分析,普丁退出黑海穀物協議,除了有回應克里米亞大橋遭攻擊的含意外,另外也有將穀物拿來當武器的想法,企圖用穀物來給全球施加遠超過烏克蘭的痛苦。根據《CNN》報導指出,俄羅斯退出黑海穀物協議,此舉可能導致非洲嚴重的糧食短缺,並使開發中國家的食品價格直線上升,這對美國而言,可以說是個致命傷,因為這有可能讓去年出現的高通膨再次發生。《CNN》認為,普丁似乎試圖將成本轉嫁給西方,以此回應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推測普丁可能認定「食品通脹危機可能有助於分裂北約國家」,如屆時真的發生此事情,這些國家可能再也無力營救、支持烏克蘭。而且部分發展中國家如遭遇穀物短缺,民眾可能會對國家支持烏克蘭一事不滿,這也讓支持烏克蘭的國家被迫面臨國內的壓力。為此,西方社會也對俄羅斯退出黑海穀物協議感到憤怒,這也側面應證了先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警告「普丁試圖使用飢餓來當作武器」。美國國務卿部林肯就表示「俄羅斯試圖在對烏克蘭的戰爭中將食物用作工具,並說這種策略會使食物在匱乏之處變得更難以取得、價格會持續上漲,這是個不道德、不應該發生的行為。」由於地處黑海與地中海之間,土耳其是黑海穀物協議的中介國,多年來,土耳其也一直保持著兼容並蓄的外交政策,除了對西方社會保持友善外,同時也與莫斯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但近期土俄兩國之間近期也開始出現一些意見上的分歧,像是俄羅斯不滿土耳其控管出口配額,兩國對敘利亞的態度也有明顯出入。報導中指出,如果俄羅斯能說服土耳其給予更大的出口配額,這將使得普丁有能力恢復,或是增加對非洲等貧困地區的糧食出口,此舉也讓他有足夠能力對烏克蘭施壓。如屆時真發生如此情況,將會是俄羅斯策略性的勝利,同時也有助於改善普丁在國際上的形象。但報導中也提到,如果俄羅斯是打著這樣的算盤,當中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包含土耳其是否願意配合、國際社會是否會接受。除此此外,由於對敘利亞的態度上,土俄兩國幾乎是呈現對立狀態,土耳其是否會同意協助俄羅斯,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