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鎧紋
」 地震 郭鎧紋 餘震 嘉義 地震測報中心
台南21:27規模5.2地震 氣象署:是0121嘉義大埔餘震
根據中央氣象署表示,台南楠西區昨(5)日晚間21點27分發生芮氏規模5.2地震,震央在台南市政府東北東方37.2公里處,深度14.3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為4級。本起地震震度4級地區包含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震度3級為嘉義市、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震度2級包含台東縣、南投縣、花蓮縣、澎湖縣;震度1級的有屏東縣、苗栗縣、宜蘭縣,共14縣市有感搖晃。針對這起地震,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是0121嘉義大埔的餘震,研判能量還沒完整釋放,所以才有餘震。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次地震釋放能量,相當於0.03顆原子彈能量釋放,破裂面積相當於台北市大安區。此外,昨晚22點10分楠西區再發生規模3.8地震,震央在台南市政府東北東方36.7公里 ,位於台南市楠西區,震源深度僅14.1公里。

嘉義地震頻率激增!專家警告:今年次數恐破2024年紀錄
嘉義地區近期地震頻傳,自1月21日大埔鄉發生規模6.4強震後,嘉南一帶地牛頻頻翻身,引發居民憂心。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分析指出,嘉義縣的地震活動正以驚人速度增加,去年全年有感地震達76次,是前年的4倍之多;而今年才剛進入2月,地震次數已飆升至30次,幾乎逼近去年的一半。他警告,這種趨勢顯示地震活動可能進入「爆發期」,今年嘉義地區的地震總數恐將刷新歷史紀錄。根據郭鎧紋的研究,自2011年以來,嘉義縣已累計發生351次有感地震,其中包括61次顯著有感地震及290次小區域地震。若以鄉鎮區分,中埔鄉以63次地震居冠,大埔鄉緊隨其後,記錄到44次;梅山鄉與阿里山鄉則以41次並列第三,義竹鄉也有34次地震紀錄。這些數據顯示,嘉義地區的地殼活動正處於高度活躍狀態。郭鎧紋進一步解釋,過去普遍認為地震是地殼能量釋放的過程,但從近期數據來看,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他推測,地震活動可能進入「連鎖反應」階段,一次地震觸發另一次地震,導致頻率不斷攀升。尤其大埔鄉的餘震至今仍未停歇,更讓這種可能性大增。他預估,若此趨勢持續,今年嘉義地區的地震總數可能超越去年的76次,甚至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地震活動的異常增加,郭鎧紋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加強防災準備。他提醒,地震頻率的上升不僅意味著小規模地震的增加,也可能伴隨更大規模地震的風險。相關單位應密切監測地殼活動,並加強宣導防震知識,以應對可能的地震威脅。

台南7分鐘內2次有感地震! 專家驚見「震央相當罕見」:值得再觀察
0121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後,嘉南地區餘震不斷,台南市東山區昨(11)日下午7分鐘內接連發生規模3.6、4.1有感地震,均為極淺層地震。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次規模3.6的小區域有感地震,震央位置相當罕見,已經快要碰到在0121嘉義大埔地震後,從未發生過餘震的白河區,因此值得持續觀察。11日下午3時45分,台南市東山區發生規模3.6小區域有感地震,地震深度7.5公里,台南市曾文區最大震度3級;而在同日下午3時52分,又發生一起規模4.1顯著有感地震,地震深度7.7公里,台南市白河區最大震度4級。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這2起地震震央都在東山區,地震深度皆不到8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郭鎧紋接著說明,規模較大的那起地震看起來很正常,但規模3.6的地震較特別,震央位在東山區的最北邊,已經快要接觸到白河區。值得注意的是,0121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後,發生在台南的餘震大多在東山區、楠西區及南化區等等,「沒有一個餘震是在白河區,值得觀察」。郭鎧紋也解釋,這起規模3.6的地震,震央在崙後斷層的西邊,而由於崙後斷層是由西向東傾斜,以往地震大多發生在崙後斷層的東邊,因此相當罕見。

嘉義大埔半夜又傳4.4地震 專家憂:曾文水庫壽命恐遭影響
嘉義縣大埔鄉於10日凌晨1點39分再度發生地震,這次地震規模4.4,震源深度14.7公里,震央位於北緯23.27度,東經120.57度,也就是在嘉義曾文水庫的旁邊。而也因為如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也十分擔憂,認為這次的地震對曾文水庫的壽命有一定的影響。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郭鎧紋表示,曾文水庫位於「玉井向斜」坡地,而此次地震的震央正好位於水庫旁,地震發生時受到擠壓會形成皺摺,若因此引發山崩,大量土石崩落至水庫內,將導致蓄水量減少,進而影響水庫壽命。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資料顯示,嘉義縣大埔鄉位於「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代表該地過去曾發生過土石崩塌,或具有發生山崩與地滑的潛在風險,郭鎧紋認為應提高警覺。郭鎧紋解釋,這次地震規模雖然只有4.4,僅相當於0.002顆原子彈,但就規模4的地震而言,其破裂面積已相當於台灣大學公館校區的大小,其實還是不容忽視。除本次地震外,郭鎧紋也分享了全球地震活動的觀察數據。自2022年至今,全球共發生42起規模7以上的地震,平均發生間隔為27天。其中,間隔小於27天的地震事件有28次,占總數的66.67%;而間隔超過60天的則有6次,最長的間隔時間達110天。根據這些地震間距的分析,郭鎧紋預測在未來1個月內,全球很可能再次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呼籲民眾應保持警覺。

嘉義深夜規模5.2地震「破裂面相當北市大安區」 專家:震央往北移「很特殊」
0121嘉義大埔地震後餘震不斷,在今(8)日凌晨0點46分,嘉義大埔鄉又發生規模5.2地震,嘉義、台南震度4級;0時59分又有規模3.6地震。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次規模5地震破裂面大小相當於北市大安區,搖晃程度十分有感,且震央往主震北邊移動,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嘉義縣大埔鄉今天凌晨0時46分發生規模5.2地震,地震深度僅7.3公里,最大震度4級地區包含嘉義大埔、番路、民雄、阿里山、嘉義市,台南市楠西、曾文、白河等地區;0時59分則發生規模3.6地震,地震深度10.4公里,最大震度為嘉義縣大埔4級。嘉義縣大埔鄉今天凌晨0時46分發生規模5.2地震。(圖/中央氣象署)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郭鎧紋受訪表示,今日凌晨嘉義大埔發生2起有感地震,震央卻相當特殊,係因自1月21日規模6.4主震以來,餘震大多發生在主震以南,包括台南東山區、楠西區、南化區等等,但這次地震卻是在主震偏北。郭鎧紋說,這起規模5.2地震,是從1月31日以來最大的地震,也是規模6.4主震發生後,排名第6大的餘震。他提到,規模5.2地震威力相當於0.03顆原子彈,破裂面大小相當於北市大安區,規模6的地震則有新竹市那麼大,提醒民眾要小心。另外,郭鎧紋透露,去年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共有100個,平均3.66天就發生一次;本月7日在斐濟群島南部就曾出現規模6地震,而上一次是在1月21日台灣嘉義規模6.4,兩次間距達17天,也是史上間隔最久的一次,值得留意。郭鎧紋也提醒,從2021年8月13日到現在,已經超過3年沒有規模8以上的地震,加上近年全球大地震次數已經減少,讓他忍不住喊道「怪怪的」。

嘉南地區頻繁地震「今屬第三波」 專家示警:與過往不同
嘉南地區自1月21日起地震頻繁,今(30日)上午嘉義大埔再度發生規模5.6地震,震度明顯可感。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這次地震屬於第三波餘震,並觀察到餘震範圍逐步擴大,雖屬正常現象,但仍需警惕是否影響到左鎮斷層。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郭鎧紋表示,1月21日主震發生後,首波明顯有感餘震共計15起,隨後餘震頻率下降,但在1月27日迎來第二波高峰,今日則是第三波高峰。他強調,地震活動通常呈現波動狀態,每波餘震會逐漸減弱,範圍擴大屬正常現象,但仍需關注是否影響其他斷層。今晨6時許,台南楠西區發生規模4.0地震,震央位於「口宵里斷層以西」,屬於崙後斷層。郭鎧紋指出,過往該斷層地震多集中於東側,然而今日的地震卻發生在西側,並顯示震央有往南延伸的趨勢,與過往震動情況有所不同。郭鎧紋進一步表示,先前崙後斷層地震主要集中於楠西區北側的東山區,而今晨的地震震央明顯往南移動,顯示破裂面可能持續向南延展,值得密切關注。除台灣地區外,郭鎧紋也指出,去年全球共發生100起規模6以上地震,平均每3.66天即發生一次。然而自1月21日嘉義規模6.4地震以來,至今已逾9天未出現規模6以上地震,令人擔憂。他提醒,全球近期須關注較大規模地震的發生,可能出現規模7或甚至規模8的強震,若發生在積雪山區或冰川,恐引發雪崩或海嘯,後果不容小覷。

餘震頻仍!台南東山9起地震均屬「崙後斷層」 專家:具大地震潛勢
南台灣近2天又出現多起規模5以上地震,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今(26)日指出,這幾起地震多為0121嘉義大埔的餘震,其中有9起集中發生在台南東山,均與崙後斷層有關,但由於崙後斷層非活動斷層,過去很少人會注意,卻有極高的應變率,意味著具相當高的大地震潛勢。台南昨(25)日上午6時1分發生規模5.1地震後,晚間7時49分又出現規模5.7地震,地震深度7.7公里,7時50分也有規模4.8地震,地震深度6.8公里。中央氣象署就表示,這2起地震均屬於0121嘉義大埔的餘震。據氣象署資料顯示,0121嘉義大埔地震後,24日有8起有感餘震,25日則有13起有感餘震。郭鎧紋說到,昨日顯著有感地震有4個、小區域地震有11個,總計15個地震,其中有9個地震集中發生在台南東山、4個在台南楠西、1個花蓮近海、1個東部海域。郭鎧紋接著提到,有4起地震發生在台南楠西的地震均在口宵里斷層上,是0121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的餘震,而9起發生在台南東山的地震,則與崙後斷層有關。郭鎧紋提醒,由於崙後斷層非活動斷層,過去地震活動並不顯著,卻具有極高的應變率,結果也顯示斷層正處於「無震滑移」(aseismic slip),意味著地殼應變在斷層一帶快速累積,具有相當高的大地震潛勢,值得多加注意。

日本預言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熱議! 7月「預知夢」待揭曉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Tatsuki Ryo)筆下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因預知夢多次吻合真實事件,因此討論度超高。而竜樹諒在「完全版」中做出最新預言,警告「真正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到來」。根據誠品網站內容簡介,竜樹諒於1999年底出版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因其擁有「預知夢」能力,且日期經常與發生的事件吻合,因此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後引發超高度討論,連台灣的媒體也報導。據了解,竜樹諒在預知夢看見的場景與日期包含,皇后合唱團主唱佛萊迪(Freddie Mercury)病逝、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住家附近的兇殺案、母方舅舅的葬禮等。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竜樹諒在「完全版」中稱,2025年7月,日本列島南面的太平洋的水位上升,日本和菲律賓中間的海面發生爆炸,造成周邊國家受到海嘯襲擊,陸地受到擠壓隆起,香港、台灣、菲律賓均連起來。然而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海底大爆炸」從板塊運動的角度來看,不可能發生,就算隕石撞擊,也不會讓香港、台灣、菲律賓連起來。◎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嘉義大埔6.4強震釀災!他「2周前早預言」一語成讖真相曝
嘉義縣大埔鄉昨(21日)凌晨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南部地區陸續傳出房屋倒塌毀損災情,目前已知全台共有27人受傷就醫。事實上,中國西藏本月7日發生規模6.8強震後,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就曾示警,台灣恐會間接受到影響發生地震,沒想到2個禮拜後果真一語成讖。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嘉義縣大埔鄉21日凌晨0時17分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震源深度9.7公里,嘉義縣地區最大震度6弱;最大震度5弱地區為台南市、高雄市;最大震度4級地區為雲林縣、台東縣、南投縣、屏東縣、花蓮縣、彰化縣、台中市、澎湖縣;震度3級地區為苗栗縣、宜蘭縣、新竹縣;震度2級地區為新竹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震度1級地區為基隆市、連江縣。由於台灣西半部及中央山脈都與揚子板塊有所連結,一旦揚子板塊向東移動撞到海岸山脈,就會導致台灣發生地震。(圖/郭鎧紋提供)然而,西藏日喀則市7日發生規模6.8強震時,郭鎧紋曾表示,雖然台灣、西藏地理位置上相距遙遠,兩者沒有直接影響,不過如若青藏高原向北北東方移動,便會推擠到揚子板塊,由於台灣西半部及中央山脈都與揚子板塊有所連結,一旦揚子板塊向東移動撞到海岸山脈,就會導致台灣發生地震。針對此次的大埔強震,郭鎧紋指出,大陸西藏規模6.8地震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並向東推擠揚子板塊;而日本宮崎縣本月13日發生的規模6.9強震,則是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推擠揚子板塊,因此今年年初的2大強震,可能是間接影響台灣地震的原因。

嘉義規模6.4地震!郭鎧紋示警:1個月內小心大地震
今(21)日凌晨0時17分,嘉義大埔發生規模6.4極淺震地震,台南、嘉義災情頻傳。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已超過150天沒有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凌晨的地震約釋放兩顆原子彈的能量,但未來一個月內,嘉南地區民眾仍應小心規模較大地震。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郭鎧紋指出台灣自去年8月16日至今,超過150天沒有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十分令人擔心,他日前就曾說過「過年碰到強震的機會只有13%」,提醒大家注意。正常情況下,平均約每100天會發生一起規模6地震,而大地震之後,會頻繁出現地震。郭鎧紋說明,凌晨6.4地震發生前的狀況,與2023年相似,「2022年很多地震,規模6以上有12個,但到了2023年等到10月才有,之後又是漫長的等待期,等到2024年4月3日花蓮7.2地震,又頻繁搖到8月16日,然後到今天凌晨以前,又是個平靜期。」郭鎧紋直言,以前總說地震是「正常能量釋放」,現在觀念改變,「大地震之後還有地震,不搖則已,搖了以後會比較密集」,提醒嘉義、台南的民眾,未來一個月內可能會有大地震。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本次地震的震央在嘉義大埔,深度只有9.7公里,地震發生的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所致,地震「有感搖晃時間」達43秒,是5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吳健富提醒民眾,3天內還要小心規模5以上餘震。

嘉義凌晨地震50年來最大!氣象署:3天內恐有規模5餘震
今(21)日凌晨0時17分,嘉義大埔發生規模6.4極淺震地震,台南市楠西區災情慘重,餘震不斷。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提醒民眾,未來3天內還要小心規模5以上餘震。吳健富指出,本次地震的震央在嘉義大埔,深度只有9.7公里,地震發生的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所致,地震「有感搖晃時間」達43秒,是5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吳健富提醒民眾,由於地震需要釋放能量,3天內還要小心規模5以上餘震。部落客PO出台南老家災情,牆面、天花板全垮。(圖/酒酒姐姐這一家-小p塗鴉臉書)吳健富指出,本次震央在嘉義大埔偏向山區,當地屬於地質破碎帶,平時有非常多的小型地震,偶爾出現規模5以上,而這次地震是當地50年來首次規模超過6,規模最大。此外,吳健富提到,嘉義地震容易讓民眾聯想到「梅山斷層」,不過本次地震震央和梅山斷層距離達50公里左右,無直接關聯。反而是「口宵里斷層」、「六甲斷層」和「觸口斷層」與這次地震震央相近,是否有關聯要進一步研究才知。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嘉義發生規模6.4強震後,餘震不斷,且多半集中在台南市南化區及楠西區,到凌晨1時46分,規模4以上有感餘震就有10起,其中2起達規模5以上。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已超過150天沒有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今天這起地震約釋放2顆原子彈的能量,但未來一個月內,嘉南地區民眾仍應小心規模較大地震。

日本宮崎6.9強震!專家曝2025年「每兩天搖1次」憂大地震頻發
日本九州宮崎縣於台灣時間昨(13)晚間8點19分,發生規模6.9地震,震央位於東側海域日向灘,震源深度為30公里,最大震度5弱,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海嘯警報,示警高知縣、宮崎縣預料會有1公尺高海嘯。對此,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2025年「1數據」有異常變化,今年全球恐將頻繁出現大規模地震。綜合日媒報導,日本九州宮崎縣發生規模6.9地震,最大震度為宮崎縣5弱;最大震度4級為福岡縣、佐賀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最大震度3級為兵庫縣、鳥取縣、島根縣、廣島縣、山口縣、愛媛縣、高知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對此,郭鎧紋指出,2024年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共有100個,換算下來每個月約發生8個地震,然而2025年才剛過13天,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就已多達6個,等同每2天便發生一次強烈地震,進程發展相當快速,擔憂今年全球的強震數量可能偏多。郭鎧紋也透露,統計歷史上共有17次「連續3年未見規模8地震」,其中10次隔年仍沒發生、占比為59%,7次則是在隔年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41%,而全球自2021年8月13日起,已經連續3年未見規模8地震,因此推估2025年發生規模8強震的機率應該不大,不過儘管如此仍不能掉以輕心。

日本宮崎6.9地震掀20公分海嘯 專家:「4地」旅遊提高警覺
日本九州地區宮崎縣外海13日8點19分發生規模6.9強震,宮崎港也出現20公分的海嘯。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日本可能再發「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包括4個地區,有去旅遊或出差要提高警覺。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郭鎧紋表示,去年8月8日日本宮崎縣發生規模7.1地震,和本次地震原因相同,震源位於「日向灘」,在規模6.9主震過後的幾分鐘內,也有數個餘震,而本次地震深度36公里,如果深度越深代表餘震越少。郭鎧紋說,南海海槽細分為4段是「東海海槽」、「東南海海槽」、「南海海槽」、「日向灘」,東海、東南海、南海地震是連動的,只有日向灘走向不同。據悉,在宮崎發生6.9地震,日本也召開「南海海槽會議」。郭鎧紋說,按照去年經驗,這次應該會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提醒民眾未來一周要留意大型地震。郭鎧紋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來30年發生的機率是70到80%,當初現規模8到9的強震,會伴隨30公尺的海嘯,死亡人數估可達30萬人,所以只要有可能牽動南海海槽的地震,日本當局都十分關注。郭鎧紋解釋,如果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海嘯2分鐘內會到靜岡縣, 3分鐘和歌山, 4分鐘三重,5分鐘高知縣,時間依地震發生位置而不同,但都是來不及逃,九州的「大分至宮崎沿岸」、四國的「高知縣沿岸」、紀伊半島等也是易淹水區域。

日本宮崎6.9強震 「南海海槽地震」登熱搜
日本九州宮崎縣台灣時間13日晚間8時19分發生規模6.9地震,震央位於日向灘,地震深度30公里,最大震度5弱,高知縣和宮崎縣緊急發布海嘯警報。由於地震震央位置與去年8月的南海海槽地震相近,因此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瞬間又登上熱搜,日本民眾都相當關心。根據日本氣象廳指出,南海海槽地震(南海トラフ)是指以駿河灣至日向灘海岸的板塊邊界為震央,每隔約100至150年反覆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如果發生科學預測的最大地震之一的南海海槽地震(南海海槽大地震),靜岡縣至宮崎縣的部分地區以及關東地區的地震烈度有可能達到7級,預計將襲擊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地區。日本氣象廳提到,2024年是造成嚴重破壞的昭和東南海地震(1944年12月7日)80周年,自從上一次南海海槽地震「昭和東南海地震(1944年)和昭和南海地震(1946年)」發生以來,已經過去了大約80年,預測下一次南海海槽地震即將發生。日本氣象廳也提到,先前的南海海槽地震是1944年發生的昭和東南海地震,和1946年發生的昭和南海地震,這兩次地震的發生時間相差約兩年,此外,該地區西半部有可能首先發生大規模地震。另外,根據《Nownews》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過去曾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互相推擠導致的大型地震。

西藏7.1強震逾50死!專家曝「恐引發台灣地震」 氣象署發聲了
大陸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於台灣時間今天(7日)上午9時5分,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西藏自治區抗震救災指揮部指出,截至今天中午12時30分,強震已造成53人遇難、62人受傷。有專家認為,西藏強震可能使青藏高原擠壓到揚子地塊、導致台灣發生地震。對此,氣象署稍早回應了。依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公告資訊,臺灣時間2025年1月7日9時5分在中國西藏,發生規模7.1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震央位於北緯28.639度、東經87.361度。美國地質調查所也偵測到,主震至少還發生了2起規模5以上餘震,第1起是在主震後8分鐘,規模5.1;第2起則是11分鐘後的規模5.0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西藏自治區抗震救災指揮部指出,截至中午12時30分,這起地震已造成53人遇難、62人受傷,目前當地已啟動二級響應。地震發生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進行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防止次生災害,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做好善後等工作。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認為,規模7.1地震的威力相當於22.6顆原子彈,接下來的餘震也可能造成喜馬拉雅山脈發生山崩,且未來若青藏高原受到推擠向北東方向移動,不排除會擠壓到揚子地塊,進而導致台灣發生地震。對此,氣象署說明,本起地震對臺灣無直接影響,民眾無須驚慌,惟若已赴或近期規劃前往相關地區旅遊之國人,請留意自身安全並隨時注意最新資訊。

今年地震「共計511次」為均值3.5倍 專家示警:突沒動靜恐醞釀強震
今年台灣地震活動顯著增強,尤其403強震導致全台18人罹難、1155人受傷。地震專家也提醒,今年已記錄到511個顯著有感地震,然而自12月14日至24日已連續11天未發生顯著有感地震,示警這段異常平靜期可能意味著大地震正在醞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地震專家郭鎧紋說明,今年地震活動頻繁,規模5.5以上地震次數更創下14年來新高。截至12月23日,顯著有感地震次數達511次,相較於過去平均值的130.783次,增幅達3.5倍。郭鎧紋指出,403花蓮地震是今年地震活動異常活躍的代表事件。然而12月14日至24日的11天平靜期顯得格外罕見,因台灣平均每3天就會發生一次有感地震。今年曾有其他長時間平靜期,如1月1日至19日的19天,以及6月25日至7月10日的16天,然而這些平靜期之後均伴隨著大規模地震活動。郭鎧紋進一步提到,2022年7月29日起的34天平靜期後,台灣便於9月17日發生規模6.8的關山地震。他引用地震學者李錫堤的觀點,指出在大地震發生前可能出現短暫平靜期,這樣的現象需引起重視。今年台灣地震活動頻繁,現階段的異常平靜更值得警惕,民眾應隨時做好防震準備,留意可能發生的大地震。事實上,11月7日凌晨台灣東部海域接連發生三起地震,其中以1時19分的芮氏規模5.5地震最為強烈,全台多處有感,當時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些地震屬於今年4月3日花蓮強震的餘震,並提醒未來仍可能發生規模5以上的地震。吳健富說明,雖然主震已過去半年多,但能量仍在逐漸釋放,餘震活動尚未完全結束。他以1999年921大地震為例,強震後的半年到一年內仍會陸續發生較大的餘震,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氣象署也將持續密切觀察,評估何時能恢復至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動。

嘉南地震「比去年多4倍」 專家籲留意3條斷層:大地震前兆
今年嘉南地震頻繁,數量是去年的4倍,學者提醒是大地震的前兆,要民眾做好防災準備,並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3個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的發生情形。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今年嘉南地區已經發生117次地震,但2023年僅發生28次,今年地震活動是去年的4倍。中正大學地科系副教授石瑞銓示警,上個月的地殼移動加速,恐是大地震前兆,也顯示嘉南地區的地震活動異常狀況。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在臉書透露,過去數十年來,梅山斷層附近加密的臨時地震網,多次連微震都測不到,但最近卻測出微震加多的現象。根據國外學者研究,一個受隱沒帶控制的地區,地震會有等同於海溝巨型斷層活動周期的地震周期。就一條斷層而言,斷層特徵地震的發生也有周期現象,在斷層大動後,接著會有一大段連微震都沒有的平靜期(Q1),待能量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有微震出現,到一定年限後會再大動。國外學者Scholz 歸納,約在周期的3分之2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微震出現,約在周期的6分之5後會,再出現一小段平靜期(Q2),最後在臨震前還會有一極短暫的平靜期(Q3),接著就會發生大地震。李錫堤指出,梅山斷層目前可能處於Q2與Q3之間,且會跟著嘉義和台南平原下的盲斷層一起活動,提醒民眾確實做好防災準備。另外,他也建議氣象署,派專人分析台灣測震網在梅山斷層、嘉義盲斷層及台南盲斷層規模3以下微震發生情形,觀察有無Q1、Q2平靜期的現象,希望能抓到Q3的平靜期,為可能大地震提前做好準備。

嘉南地震數暴增「是去年4倍」! 專家曝1情況:恐是強震前兆
台南市學甲區、嘉義縣新港鄉昨(16日)晚間分別在7時及8時17分,發生芮氏規模3.8及3.9有感地震,同屬極淺層地震。對此,地震專家指出,2024年台灣嘉南地區因為有4個區域群震太頻繁,導致地震數量已達117個,是去年的4倍之多。還有專家示警,彰化到嘉義一帶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明顯加快,有可能是「致災性強震」的前兆。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昨晚台南學甲的地震震央,正好位於嘉義義竹布袋群震與台南麻豆佳里群震之間,目前雖然僅發生單次地震,但是否發展成群震仍需要持續關注。此外,郭鎧紋分析數據後也發現,今年截至昨日,嘉南地區合計顯著有感地震25個,小區域地震92個,合計117個;但2023年嘉南合計顯著有感地震為3個,小區域地震25個,合計僅有28個,擺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今年還沒過完,嘉南地區的地震數已經是去年的4倍多。郭鎧紋也指出,有上述現象主要是因為嘉義縣朴子太保群震、義竹布袋群震、中埔群震,以及台南麻豆佳里群震太頻繁,造成今年嘉南地區的地震數量暴增。地震專家石瑞銓則說明,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嘉義、台南地區近2個月地震頻頻,而且都屬於極淺層地震,不過因為愈接近地面破壞力相對較輕,所以並未傳出太大的災情。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中央氣象署11月份觀測到中台灣的彰化經雲林到嘉義,上個月的地殼移動速度有明顯加快的趨勢,石瑞銓認為有2個可能原因,首先是該區域因近期的多次地震導致地殼移動,此種狀況的威脅性較低;而第二個則是持續移動,這就有可能會引發致災性強震。對此,中央氣象署也提醒民眾加強防震意識,尤其是位於地震頻繁區域的居民,做好地震防災準備。

日本恐發生百年一遇大地震 專家示警「這5地」先別去
美國加州於5日發生規模7.0的地震,就有專家示警「全球可能進入規模8以上強震」的週期。由於近期也是日本昭和東南海地震(M8.2)80周年紀念,這場地震曾造成超過1200人死亡。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主任郭鎧紋表示,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至9的巨大地震機率高達70%至80%,而地震後引發的大海嘯最快在5分鐘內就會侵襲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19分鐘內抵達宮崎縣。他也呼籲民眾近期應避免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郭鎧紋分析,南海海槽的地震特性通常表現為東側先發生強震,接著西側可能會有更大的地震。在歷史上,1854年的安政東海地震規模達8.6。32小時後,安政南海地震便以8.7的規模發生。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1944年,規模8.2的昭和東南海地震發生後,1946年後昭和南海地震再度以8.2規模重創日本。這些地震引發的海嘯高度達8到10公尺,造成了近3000人死傷或失蹤。2023年8月8日,日本宮崎縣發生規模7.1的強震,震央位於南海海槽西側。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警告未來一周內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雖然實際上,後來並沒有發生更大地震,相關警報也在5天後解除,但郭鎧紋提醒,無法排除地震先在南海海槽西側發生,然後蔓延至東側的可能性。郭鎧紋表示,地震後周圍50公里內的地區,大地震發生的機率會提高5倍。通常規模8以上地震在一周內的機率為0.1%,但若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該機率會升至0.5%。此外,與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不同,南海海槽地震引發的海嘯速度極快,僅5分鐘便可抵達岸邊,幾乎沒有預警時間。先前日本政府因應如此威脅,制定「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提醒國民提高警覺。南海海槽地震被視為「百年一遇」的災難,其影響範圍廣泛,最壞情況下可能導致超過30萬人死亡,30米高的海嘯衝擊太平洋沿岸。郭鎧紋建議,近期若計畫前往日本旅遊,應特別關注是否有南海海槽地震的相關訊息,並盡量避開靜岡、和歌山、三重及高知等地區,以降低可能的風險。

加州7.0大地震「約16顆原子彈威力」 專家示警: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
美國加州北部海岸12月5日上午10時44分(台灣時間2時44分)發生規模7.0的極淺層地震,震央位於洪堡郡外海,震源深度僅10公里,一度發布海嘯警報。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起地震相當於16顆原子彈釋放量,該地區地震活躍,未來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據了解,這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5日上午10時44分,規模為7.0、震源深度10公里,震央位在加州洪堡郡外海,屬於極淺層地震。據悉,該地區有50萬人透過手機收到警報,這些警報的發送範圍,最北到奧勒岡州班德(Bend),最南則至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當天也發布了海嘯警報,但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因為該地區目前不存在海嘯危害風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則告訴記者,地震損害仍在評估當中。為此,他也簽署了緊急狀態聲明,以便根據需求,為應對救災工作提供更多資源。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6顆原子彈,破裂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彰化縣的大小。地震發生在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與戈爾達板塊交界處,該地區地質活動頻繁,未來不排除有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但機率較低。郭鎧紋指出,截至今年12月5日,全球已發生9起規模7.0以上的地震,仍低於平均每年15起的標準。其中包含台灣花蓮4月發生的規模7.2地震。她也提醒,今年台灣地震活動明顯增多,尤其南嘉地區近期頻繁出現群震,南部地區民眾需特別留意,持續關注地震動態,做好防震準備,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