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省
」 日本 中國 防衛省 自衛隊 北韓
中國雙航母首度同時現蹤第2島鏈!CNN: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海軍強權
中國海軍2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山東號」6月初被日本防衛省發現,首度現蹤「第2島鏈」東西兩端。對此,CNN分析指出,中國的航母打擊群在過去1個月,展開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遠離本土且規模更大的行動,不僅測試了最先進的技術,也釋放出明確訊號:中國正展現其作為1支不容忽視的海上力量。據CNN的報導,自5月初以來,1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簡稱 PLAN)航空母艦「山東號」領導的艦隊,在菲律賓北方海域進行演習;根據南韓國防官員消息,最新的航母「福建號」則在朝鮮半島西方的爭議海域展開海試;而最早服役的航母「遼寧號」及其打擊群,則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太平洋水域實施演訓。區域防務官員指出,在此次演習中,「福建號」首次在海上使用最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EMALS)進行艦載機起降操作。這是一項重大進展,因為目前全球僅有另1艘航空母艦,也就是美國海軍最新的「傑拉德·R·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有配備該系統。與傳統滑躍式起飛的「山東號」與「遼寧號」相比,電磁彈射系統能讓艦載機攜帶更多武器與燃料起飛,從而擴大其攻擊範圍。這是中國航母首次在所謂「暫定措施水域」(Provisional Measures Zone,PMZ)內進行此類行動。該區為中國與南韓協議共同管理漁業的海域,但雙方在該處仍存在摩擦。作為中國最新的航母,「福建號」很可能在解放軍海軍進軍太平洋與其他海域的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據估計,「福建號」的排水量約為80000噸,是目前全球除美國以外最大的軍艦,預計可搭載約50架飛機,高於「遼寧號」與「山東號」的40架。預計「福建號」還將搭載艦載版的殲-35雙引擎隱形戰鬥機,而這型戰機無法在中國舊型航母上運作。日本防衛省也曾在9日指出,「山東號」及其支援艦當時正在沖繩縣南部的宮古島(Miyako Island)東南方水域演習,這標誌著中國首次在開放的太平洋部署2支航母打擊群。CNN指出,這些演訓活動的核心目標是台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承諾要「實現兩岸統一」,並表示如有必要將動用武力。分析人士指出,這次太平洋演習的地點,明確涵蓋了美國海軍在支援台海戰爭時,可能會通過的海域。1位台灣國安官員向CNN表示,在整個5月,解放軍海軍定期在第1島鏈的海域部署約70艘軍艦與海警船,從渤海、黃海延伸至台灣海峽與南海。「這種力量投射已超出中國自身防禦所需,」該名官員說,「除非它打算宣稱整個第1島鏈都是其內水。」報導補充,第1島鏈從日本經過台灣、菲律賓,進一步延伸至印尼,對中國和美國而言,第1島鏈都是戰略上至關重要的防線。部分分析人士指出,北京或許正在利用所謂「切香腸策略」(salami slicing tactics),一步步以不具挑釁性的方式推進其主張與軍事存在,直到對手無法有效阻止。除了台灣,第1島鏈內的海域還包括日本實際控制的爭議領土釣魚臺列嶼,中國及台灣皆聲稱對其擁有主權。中國海上力量在該島周邊的活動日益頻繁。根據日本防衛省統計,在過去24個月中,只有1個月未觀察到有超過100艘中國船隻出現在釣魚臺的毗連區(即島嶼間的水域)。第1島鏈內還包含南海中的爭議島礁,這些地區曾多次爆發中國與菲律賓之間的衝突,北京正積極強化對該航道的主權聲索。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日前在新加坡的防務論壇「香格里拉對話」(The Shangri-La Dialogue)中,直接點名批評了中國的戰術,「任何試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單方面改變南海與第1島鏈現狀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他還強調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的持續存在,以及其在南海的騷擾與威脅戰術,「必須讓所有人明白,北京確實在準備可能動用軍事力量,來改變印太地區的權力平衡。」儘管赫格塞斯的演說聚焦在中國於第1島鏈內的活動,但解放軍海軍近期的行動卻表明其航母已在第2島鏈之外運作。第2島鏈自日本本州島延伸至美屬塞班(Saipan)與關島(Guam),再向西南延伸至雅浦(Yap)、帛琉(Palau)與新幾內亞(New Guinea)。日本官員上週報告指出,中國有2支航母打擊群已深入開放的太平洋水域行動。「據信中國計劃提升其航母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遠海地區的行動能力,」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9日指出,中國首次展現其在硫磺島(Iwo Jima)以東與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Minamitorishima)附近水域操作航母的能力。美國史丹福大學戈迪安國家安全創新中心(Gordian Knot Cen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novation)旗下「海光計畫」(SeaLight)主任鮑威爾(Ray Powell)指出:「解放軍正在展示其在第1島鏈外持續進行航母作戰的能力。對PLAN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前美國海軍上校與駐夏威夷分析師舒斯特(Carl Schuster)則表示:「北京正利用PLAN來展現其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並傳達出他們更願意動用此種力量的意願。」對此,中國海軍10日發布的新聞稿也承認其航母在太平洋水域活動,並強調其屬於防禦性質。中國海軍發言人王學猛指出:「遼寧號與山東號航母編隊近期前往西太平洋等海域進行訓練,旨在檢驗部隊遠海防衛與聯合作戰能力。這是例行訓練,並不針對特定國家。」整體而言,舒斯特指出,中國透過這一系列演習,發出了非常清晰的訊號,「儘管北京聲稱這些活動是例行訓練與試驗,但其鄰國都已看清其中所傳遞的戰略訊息:中國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海軍強權,並且如果選擇的話,將在區域水域運用這項力量。」目前全球僅有另一個海軍強權「美國」,具備在遠洋同時操作2個以上航母打擊群的能力。美國海軍的航母打擊群通常由航母,以及本身配備神盾飛彈系統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組成,以保護航母這一核心的軍事資產。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在太平洋部署的航母打擊群呈現相似配置,包含了解放軍海軍最新、且火力最強大的水面艦艇,如大型的055型導彈驅逐艦,以及新型但較小的052DM型驅逐艦。055型艦的排水量約為12000噸,被許多海軍分析師認為是當今最強大的水面作戰艦艇,並因此成為現今全球最大海軍艦隊「中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中國官媒《環球時報》(Global Times)10日的報導也指出,中國海軍或許正準備像美國海軍一般,在全球重要海域部署航母打擊群。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張軍社表示,隨著中國海外業務與文化利益不斷擴展,這些都構成了航母遠洋運作的正當理由,未來中國可能會在印度洋與大西洋展開新的航母訓練。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建造另一艘航母,目前稱為「004型」(Type 004),據稱除了將搭載電磁彈射技術,還將與傳統柴油動力的「福建號」不同,而是像美國航母「福特號」一樣採用核動力設計。核動力將顯著提升中國海軍航空力量的航程,因為核動力航母無需補充燃料,可在遠海停留更長的時間,且不依賴補給艦。對此,舒斯特指出:「北京的航母計畫正如其海軍艦隊一樣迅速擴張與提升,不僅體現在新船艦,也包括新型飛機。這樣的趨勢傳遞了北京的海權意圖。」但即便有了新裝備與更遠航程,分析人士仍對解放軍海軍的實戰能力保持審慎態度。畢竟,相較於已在遠洋操作航母打擊群數十年的美國,中國目前仍處於經驗學習的初期階段。「中國的航母部隊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海光計畫分析師鮑威爾透露,「但中國確實正在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模擬「迎擊美國航母」!日媒分析中國雙航母現蹤第2島鏈主因
中國海軍2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山東號」首次同時在靠近日本的太平洋一側展開行動,引發日本防衛省的高度關注與警戒。此次行動中,2艘航母首度現蹤「第2島鏈」東西兩端,其中「遼寧號」更首次進入日本南鳥島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綜合日媒《時事通信社》、《富士新聞網》的報導,根據日本防衛省掌握的資訊,「遼寧號」航母戰鬥群於7日航行至「南鳥島」西南約300公里的公海區域,這是中國首次越過連接小笠原群島與關島的「第2島鏈」,並進入太平洋深處。防衛省人士表示,這次中國的行動「與以往不同」,顯示中國正逐步擴張其海洋軍事影響力。此外,「山東號」航母戰鬥群也於同日航行至沖繩宮古島東南的太平洋海域,並與導彈驅逐艦、高速支援艦等一同執行任務。這是中國航母首次同時在太平洋2地出現,其戰略意圖被視為針對「台海有事」進行模擬演訓。根據分析,中方可能將部署於第2島鏈東側的「遼寧號」作為假想中的美軍航母,並由西側的「山東號」負責攔截與聯合作戰,驗證其遠洋防衛能力。報導補充,遼寧號航行的南鳥島海域被認為蘊藏豐富的海底資源。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等機構指出,中國已基於ISA所授權的探勘權,計畫在南鳥島日本EEZ外側的公海區域,進行含有稀有金屬的「錳結核」的試驗採礦。中國官方於10日透露,此次演習是為了檢驗部隊遠海防衛和聯合作戰能力。日本自衛隊高層認為,中國透過此舉展現其航母活動範圍並非僅限於近海。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吉田圭秀指出,中國正迅速強化其軍事活動與行動半徑,日本的安保能力必須相應提升。演習期間,中國艦載戰機還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進行2度異常迫近,最近距離僅約45公尺,甚至還從巡邏機前方約900公尺橫切飛行。日方認為這顯示中國意圖阻止自衛隊靠近航母,不願演訓行動被觀測或干擾。與此同時,山東號也在「沖之鳥島」的EEZ內進行艦載機起降。不過中國始終反對日方的主張,認為其為岩礁而非島嶼,因此不承認沖之鳥島的EEZ。此前,中國海洋調查船也曾未經日本同意進入該海域活動,引發日方抗議。防衛省強調,僅強化西南諸島防衛已不足應對局勢,必須擴大至整體國防體系,特別是在太平洋一側,對中國軍事活動加強監視與應對能力。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亦表示,將徹底做好警戒,防止中國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對此,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指出,中國航母突破第2島鏈,象徵的不只是軍事實力的突破,更是戰略布局與軍力投射範圍的升級。台灣長年自視為「第一島鏈的關鍵鎖鑰」,但隨著中國A2/AD戰略的成熟,其海空打擊與情報能力日益強大,這道島鏈似乎已無法像過去那樣封鎖中國的前進腳步。

日本防衛省嚴正抗議 陸航母「山東號」異常接近自衛隊巡邏機
日本防衛省於6月11日發布消息指出,一架中國戰鬥機從航空母艦「山東號」起飛後,於本月7日至8日期間,在太平洋公海上空多次異常接近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最近距離僅約45公尺。日方對此表達嚴重關切,並透過外交通道向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根據日媒的報導,防衛省說明,這起事件發生於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一架J-15艦載戰鬥機從中國航母「山東號」起飛後,開始對正在監視其艦隊動向的P-3C巡邏機進行跟蹤,持續約40分鐘;隔日8日下午2時起,J-15再次接近巡邏機,跟蹤時間更長達80分鐘。在此期間,該戰機多次進行危險靠近行動,其中包括從P-3C機體左側橫越至右側航線前方約900公尺處,飛行高度幾乎無差,距離之近足以在數秒內造成接觸風險。防衛省指出,這是自2014年以來,第三次發生中國軍機「異常接近」自衛隊機體的事件。根據防衛省的分析與對機組人員的訪談結果,J-15戰機可能企圖驅離日方巡邏機,並在執行任務時攜帶了飛彈。此外,防衛省亦透露,中國海軍兩艘航空母艦「山東號」與「遼寧號」近期首次同時出現在日本太平洋沿岸一帶,並在連接伊豆-小笠原諸島與關島的「第二島鏈」附近海域活動。據了解,「山東號」於7日至9日航行於沖繩縣宮古島東南方約550公里處海域,「遼寧號」則在沖之鳥島以北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海域內起降戰機與直升機。日本政府強調,中方此類危險行為可能引發嚴重空中意外,已透過外交管道要求中國採取措施,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防衛省亦將持續強化情報收集與警戒監視,以維護區域安全與飛行安全。

重大警訊!中國雙航母首度現蹤「第2島鏈」東西兩端 模擬拒止美軍介入
隸屬於日本防衛省的統合幕僚監部8日證實,中國海軍庫茲涅佐夫級(Kuznetsov-class)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多艘艦艇在南鳥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航行,並觀察到其搭載的戰鬥機及直升機進行起降作業。與此同時,日本防衛省9日進一步公布,中國另一艘航母「山東號」,在沖之鳥島北方海域亦展開艦載機起降訓練,標誌著中國首次同時在第2島鏈部署2艘航空母艦。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詳細報告,7日下午6時許,「遼寧號」與052D型導彈驅逐艦「唐山號」、055型導彈驅逐艦「無錫艦」,以及超大型遠洋綜合快速戰鬥支援艦「901型綜合補給艦」共4艘艦艇,於南鳥島西南約300公里處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航行。翌日(8日),編隊規模擴大至8艘,新增054A型導彈護衛艦「煙臺號」、903型綜合補給艦、052D型導彈驅逐艦「齊齊哈爾號」,以及055型導彈驅逐艦「南昌號」,持續進行艦載機起降演練。值得關注的是,「遼寧號」的動向呈現系統性部署模式。該艦先前已於5月25日至26日期間,在東海執行艦載機訓練,27日經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海域東南行,並於29日前在太平洋反覆實施起降作業。而「山東號」的活動亦形成戰略呼應。日本防衛省指出,兩艦分別位於第2島鏈(自伊豆群島延伸至美軍關島基地)東側與西側,此為中國海軍首度在第2島鏈展示雙航母。軍事分析認為,中國此舉意在驗證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戰略效能。透過同時控制第2島鏈東西兩端,中國可阻截美軍於第1島鏈(自琉球群島至菲律賓)與第2島鏈間的機動空間,特別是以「台灣突發事態」為想定的作戰情境下。日本防衛省強調,海上自衛隊已派遣佐世保海軍基地(Sasebo Naval Base)所屬護衛艦「羽黑號」(JS Haguro)對「遼寧號」編隊實施監視,另有多艘艦艇追蹤「山東號」動態,目前未觀察到危險行為。「遼寧號」作為中國首艘航母,滿載排水量約6萬噸,前身為蘇聯「瓦良格號」(Varyag),歷經烏克蘭造船廠與中國的改裝後,於2012年服役。而「山東號」作為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此次聯合行動展現中國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快速發展。日本防衛省表示將持續關注兩艦後續動向,並與美軍共享情報以應對區域安全局勢變化。對此,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指出,中國航母突破第2島鏈,象徵的不只是軍事實力的突破,更是戰略布局與軍力投射範圍的升級。台灣長年自視為「第一島鏈的關鍵鎖鑰」,但隨著中國A2/AD戰略的成熟,其海空打擊與情報能力日益強大,這道島鏈似乎已無法像過去那樣封鎖中國的前進腳步。

沖繩美軍基地自衛隊「存放未爆彈處」驚傳爆炸 4人受傷「無生命危險」
日本沖繩縣讀谷村的美軍嘉手納基地內,一處由自衛隊管理的存放未爆彈的設施於9日上午驚傳爆炸,目前有消息指出,現場有人受傷,但傷者意識清楚。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9日上午11點20分左右,當地消防單位接獲通報,自衛隊設於嘉手納基地內的某設施發生爆炸,並有傷者情況傳出。對此,當地警方也證實接獲通報,並正調查事故細節,確認受傷人員人數與傷勢。根據自衛隊內部相關人士表示,爆炸地點為一處臨時存放回收未爆彈的設施。目前現場仍由自衛隊持續進行詳細狀況確認,並研判爆炸的具體原因是否與未爆彈品處理程序有關。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對外表示,目前正掌握情報中,並針對爆炸原因展開調查。由於事件發生地點位於美軍基地內部,且由日本自衛隊所設管理,後續是否涉及日美軍事合作或設備操作問題,也備受關注。根據《每日新聞》報導指出,這起意外導致4人被救護車送醫,其中1人據傳為手指燒傷,但目前有消息指出,4名傷者皆無生命危險。

中國航艦「遼寧號」又來了!首次進入南鳥島 日本加強警戒
日本防衛省聯合參謀本部8日宣布,中國海軍航空母艦遼寧艦7日至8日在南鳥島(東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航行,並確認艦上有戰鬥機和直升機起降。防衛省表示,這是中國航空母艦首次進入該海域。隨著中國海軍在日本週邊的活動不斷擴大和加強,防衛省已加強了情報收集和監視。據日媒《共同通訊社》報導,防衛省透露,7日下午6點左右,遼寧艦被發現與包括飛彈驅逐艦在內的3艘艦艇,在南鳥島西南方向約300公里的專屬經濟區(EEZ)內航行,並持續向西南航行,並於8日起飛降落。5月下旬,遼寧艦在沖繩週邊的東海和太平洋多次起降,之後向南航行於太平洋,據信隨後向北航行至南鳥島海岸。遼寧艦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由前蘇聯航空母艦改裝而成,於2012年9月服役,有滑躍甲板和傾斜艦首。去年9月,經確認該艦曾穿越沖繩縣西表島及與那國島之間,成為第一艘穿越日本毗連區的中國航空母艦。

不尋常!中國2航母、數十艘艦艇散佈第一島鏈 恐在端午連假軍演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自5月初起於東亞海域加強軍事部署,包含航空母艦「遼寧號」在內異常大量的艦艇頻繁出現在台灣、日本及南海周邊,引發各國關注。根據我國防部與多國安全官員指出,中國可能於端午節連假期間,在相關海域進行軍事演習,且此舉似乎意在強化對第一島鏈的主導權,同時展現其海軍遠洋行動能力。綜合《台北時報》、《路透社》的報導,我國防部昨(28日)透露,前天(27日)上午6點至昨上午6點期間,在台灣附近發現41架解放軍飛機和艦艇。其中,有22艘中國海軍艦艇被發現穿越台灣海峽中線。國防部還指出,國軍正密切監控中國航母遼寧號於台灣東南海域的動向。儘管國防部情次室情研中心副主任胡中華上校未公布遼寧號的具體位置,但國軍已透過聯合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進行全面應對。國防部作計室聯合作戰計畫處副處長蘇統偉上校則強調,國軍將持續評估解放軍構成的威脅程度,必要時將啟動應變中心或進行即時戰備演練,確保國家安全。根據多家媒體報導,遼寧號正在前往台灣東方的西太平洋,可能於端午節連假期間進行軍事演習。25日,日本防衛省也證實遼寧號航母曾在東海釣魚臺列嶼的黃尾嶼(日方稱尖閣諸島的久場島)附近海域進行「艦載機起降演練」,為首次偵獲中國航母於該區域從事這類活動。對此,前日本外務大臣、現任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指出:「中國似乎正試圖強化遠海行動能力。」並補充,日本政府將密切關注有關動向,竭力執行監控與偵察任務。而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中國軍艦在有關海域的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希望日方客觀理性看待。」另據《路透社》與區域軍事情報顯示,中國曾在本月21日與27日,分別出動近60艘及逾70艘艦艇,當中約3/4為海軍艦艇,包括導彈護衛艦、驅逐艦與海警巡邏船,同時還出動「山東號」與「遼寧號」2支航母打擊群,頻繁出現在南海、東海與台灣周邊海域。報導補充,中國目前擁有遼寧艦、山東艦2艘航母,第3艘福建艦正在進行海試,第4艘004型航母則在建造中。1位安全官員告訴《路透社》,上述解放軍的演練內容甚至模擬對東海與黃海上的外國艦艇與飛機進行攻擊,「他們試圖強化在該區域的主導權。」另1名不具名官員亦表示:「本月中國海軍活動明顯升級,中國顯然想傳達這是他們的『家門口』,所以可以在任何時間與地點展開行動。」對此,中國國防部並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過去2週亦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域展開兩棲實彈演習,並宣佈多個實彈射擊區域,其中一處正對台灣西南方向,顯示其正在加速登島演練。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帕帕羅(Samuel Paparo)就曾示警,中國在台灣周邊的活動不僅是單純的演練,而是在進行武統台灣的實戰預演。他甚至在本月初坦言,解放軍演習的深度及廣度讓他徹夜難眠;前印太司令阿奎利諾(John C. Aquilino)更在帕帕羅甫上任時表達擔憂:「你可能就是那個要指揮美軍對中國作戰的司令。這場仗,有可能在你任內發生。」

中國遼寧號航母首度在東海「起降艦載機」 日本防衛省緊急應對
日本防衛省於5月25日連續發布多項動態,證實中國海軍航空母艦「遼寧號」當天在釣魚臺列嶼的黃尾嶼(日方稱尖閣諸島的久場島)以北約200公里處的東海海域航行,並進行艦載戰鬥機與直升機的起降訓練。此為防衛省首度公開中國航母在東海實施艦載機起降作業,引發日本政府高度警戒。綜合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富士新聞網的報導,根據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詳細報告,昨(25日)上午7時許,海上自衛隊確認包括「遼寧號」航母、導彈驅逐艦等5艘中國艦艇編隊,於黃尾嶼北方海域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航母甲板上有戰機與直升機頻繁起降,海上自衛隊隨即派出護衛艦進行跟蹤監視,航空自衛隊亦緊急升空F-15J等戰機因應。防衛省特別強調,本次雖未發生領空侵犯情事,但中國軍方行動「較以往更接近日本管轄海域」,故決定對外公開。防衛省官員在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正系統性擴大其軍事活動範圍與強度。」統合幕僚監部更公布2022年5月拍攝的資料照片,顯示「遼寧號」曾在太平洋進行戰機起降訓練,暗示解放軍航母戰力已常態化突破第一島鏈。自衛隊相關人士補充說明,雖然中國航母過去曾在東海實施艦載機訓練,但本次位置「較歷次紀錄更逼近日本主張的專屬經濟區(EEZ)邊界」,且訓練規模與公開時機均具明顯針對性。值得關注的是,釣魚臺列嶼周邊海域近期已數度出現異常動態。本月3日,中國海警局所屬直升機曾侵入該區域日本領空,創下首例公務機侵犯紀錄。對此,防衛省雖表示「尚無法確認兩事件直接關聯」,但官員私下透露,中國正透過「軍警協同」模式多層次施壓。未來日方將結合衛星、巡邏機與地面雷達系統,24小時監控中國艦機動向。軍事專家分析,此次「遼寧號」選擇在東海中部實施艦載機訓練,具有多重戰略意義:首先,該海域距離台灣北部僅400公里,航母戰機作戰半徑可覆蓋台海北端;其次,起降位置刻意選在日中重疊的EEZ主張區,具備測試日本反應的意圖。

日本航空自衛隊T-4教練機墜毀!2現役教官確認殉職
日本當地時間14日下午3時06分,1架隸屬於航空自衛隊新田原基地第5航空團的T-4教練機,從愛知縣小牧市的小牧基地起飛後不久,於犬山市的農業水庫「入鹿池」附近從雷達上消失並確認墜毀。對此,日本防衛省與航空自衛隊22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正式確認墜毀事故中失蹤的2名現役飛行教官:第305飛行隊的1等空尉井岡拓路(31歲)與2等空尉網谷奨太(29歲)已不幸殉職。據《朝日新聞》的報導,防衛省22日公布墜機時間軸指出,事故發生在5月14日下午3時06分,編號72-8153的T-4教練機自小牧基地正常起飛後,僅2分鐘便從雷達螢幕上消失。航空管制單位隨即啟動緊急程序,最終在入鹿池水域發現飛機殘骸。現場目擊者表示,目睹該機在爬升過程中突然呈異常俯衝姿態墜入池中。搜救行動自事故當日展開,16日率先尋獲部分人體組織,經DNA比對確認屬於2名飛行員。後續陸續打撈出包括主翼分段結構、水平尾翼等關鍵部件。防衛省透露,目前已動員近500名自衛隊員及水下探測設備,持續進行機體殘骸與飛行記錄器(Flight Recorder,俗稱黑盒子)的搜索作業。航空幕僚長內倉浩昭在記者會上沉痛表示:「此次失去2位無可替代的航空精英,實乃組織的重大損失,更是痛心疾首之事。」他除向殉職者家屬致上最深切慰問,也強調將徹查事故原因以防範類似悲劇。殉職隊員的追晉儀式與聯合葬禮則將在近日舉行。防衛省為此也啟動「特殊船舶作業」招標程序,委託專業打撈公司評估沉沒機體的吊掛方案。據悉,入鹿池平均水深達15公尺,且池底淤泥沉積深厚,增加作業難度。航空事故調查委員會同步分析已回收殘骸,重點檢視飛行控制系統、發動機狀態及航電設備可能存在的異常。據悉,殉職的的1等空尉井岡拓路累積飛行時數逾1200小時,曾任F-15戰鬥機飛行員;2等空尉網谷奨太則為航空自衛隊新生代教官,專精緊急狀況處置訓練。事故當天正執行常規飛行訓練科目,起飛前檢查紀錄未見異常。航空專家指出,T-4教練機自1988年服役以來安全記錄良好,但本次事故發生於起飛關鍵階段,可能原因包括:飛行控制系統突發故障、雙發動機同時失效、空間定向障礙導致人為操作失誤等。對此,防衛省表示將交叉比對雷達軌跡、尚未尋獲的駕駛艙語音紀錄器,以及殘骸損傷模式,預計半年內提交中期調查報告。而小牧基地目前已暫停飛行同款機型,航空自衛隊也將全面檢視飛行安全程序。

日本廣島大學霞校區發現未爆彈! 當局緊急應變中
位於日本廣島市南區的廣島大學霞校區在今(13日)上午驚傳發現1枚疑似未爆彈的物體。目前警方已與陸上自衛隊展開聯合處置作業。據日媒「NTV NEWS24」的報導,該可疑物體長約90公分、直徑約25公分,具有明顯的未爆彈特徵。廣島縣警爆裂物處理小組會同自衛隊專業部隊,正透過X光檢測等方式確認物體性質。由於安全考量,現場周邊道路已實施局部交通管制,建議民眾暫時避開該區域。校方緊急宣布,霞校區所有課程自下午起全面停課,但附屬的廣島大學醫院仍維持正常診療服務。校園廣播系統持續提醒師生遠離警戒區域,校園保全亦加強巡邏密度。值得注意的是,霞校區的所在地曾是太平洋戰爭時期舊日本陸軍的重要設施,戰後多次發現未爆彈紀錄。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10月,距離本次發現地點約300公尺處曾挖出2枚海軍砲彈。廣島市消防局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市共處理過37起未爆彈案件。歷史學者指出,美軍在1945年對廣島實施的戰略轟炸中,約有12%的投擲彈藥未正常引爆。根據《廣島平和研究所年報》統計,截至2023年底,推估市內仍有127公噸的未爆彈可能埋藏於地下。市政府每年編列專項預算用於未爆彈探測與處理,並定期舉辦避難演習。目前防衛省已出動第13旅團的未爆彈處理小組,預計將在48小時內完成危險評估。若確認屬實,將依照《爆炸物處理法》進行現場引爆或移動作業。廣島大學表示將配合調查,並於明日公布後續課程調整方案。

日本將進行電磁砲射擊試驗 稱可攔截中國極超音速兵器
日本防衛省近日宣布,將在海上進行一次大型電磁砲實戰原型機的射擊試驗,目標是驗證其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這項試驗將由海上自衛隊的試驗艦「飛鳥號」執行,預計搭載一門長約6公尺、重達8公噸的實戰尺寸原型電磁砲,是日本首次在海上使用接近實用規格的電磁砲進行測試。根據外媒報導,電磁砲是一種利用電能加速金屬彈體的尖端武器系統,透過在砲管導軌間導入強大電流產生電磁力,將子彈以超高速發射。與傳統火砲不同,電磁砲不依賴火藥,能顯著提升彈速與射程,且因不使用易燃物質,在儲存與人員操作上更加安全。據防衛省說法,該系統具備攻擊船隻、飛機、無人機等多用途潛力,更關鍵的是,它有望用來攔截目前中國與北韓積極研發的高超音速武器。此類武器飛行速度可達5馬赫以上,且具備低空不規則飛行特性,使其難以被現有防空系統攔截。電磁砲一旦成功部署,預計將成為改變軍事力量平衡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日本早在2016年度便啟動電磁砲的研究計畫,2011年曾將小型原型機裝載於「飛鳥號」上進行初步海上測試。為推動技術成熟,2012年日本亦與德國及法國簽署聯合研究協議,並與暫停相關開發的美軍合作,派遣技術官員借用其實驗數據,期望加速實用化進程。然而技術尚面臨多項挑戰,包括砲管導軌在射擊過程中因子彈高速摩擦導致損壞、射擊難以連發、以及發射穩定性等問題。目前計畫將電磁砲未來部署於配備新型雷達與宙斯盾系統的艦艇上。防衛省已於2024年簽署兩艘新型宙斯盾艦建造合約,每艘造價超過1,300億日圓,預計於2025年度後陸續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中國亦加緊發展同類武器。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海軍工程大學2011年11月發表論文指出,其電磁砲原型已成功完成120發實彈測試,並聲稱中國在該技術領域「將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指控中國侵犯領空 中國反咬:有日籍民用飛機先入侵
針對3日中國海警局船艦搭載直升機進入沖繩縣尖閣諸島(釣魚島)周邊空域一事,中國與日本雙方再度展開外交對抗。中國主張日方先有民用飛機侵入「中國領空」,而日方則認定中方行為構成侵犯日本領空,並提出嚴正抗議。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船越健裕於3日向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提出強烈抗議,並要求中方防止再度侵犯日本領空。根據中國海警局發言人劉德軍表示,3日上午11時19分,一架日本民用飛機非法進入中國釣魚島領空,至11時24分才飛離。中國海警船隻當時正例行巡航,發現該飛機後立即啟動管控措施,並起飛直升機警告驅離。中國方面強調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為中國固有領土,日方應停止一切「違法行為」,並承諾將持續在該區域展開維權執法行動。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也於3日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日本防衛省指控中國直升機侵犯日本「領空」的說法是「顛倒是非,極不負責任」,重申日方民航機進入中國領空才是根本原因。張曉剛呼籲日本應節制其國民行為,停止挑釁,避免造成區域局勢不穩,影響中日關係。後續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則於4日召見駐中國日本大使館首席公使橫地晃,反控日本右翼分子駕駛的民間航空機非法闖入釣魚島領空,並為中國海警直升機行動辯護,指該作為屬於合法警告與驅離。對於中國的說法,駐中國日本大使館發表聲明,重申中國直升機行動構成領空侵犯,橫地晃已再次向劉勁松表達「極為嚴正抗議」,要求中國停止此類行為,並避免破壞兩國間的穩定。根據日本防衛省資訊,中國海警局船隻當天確實進入尖閣諸島領海範圍,所搭載的直升機更一度侵入日本領空。這已非首次中國海警船隻進入該海域,但搭載直升機升空的情況相對罕見,且觸發雙方空域警戒,引發更敏感的外交交鋒。

賴清德出訪南太平洋3友邦 外媒曝:北京最快周末對台軍演
賴清德總統本周出訪南太平洋3友邦,途中過境美國夏威夷與關島,預計6日傍晚返抵台灣。路透3日引述台灣國安消息人士指,北京最快可能周末展開新一輪對台軍演。中國大陸「遼寧號」航空母艦編隊目前位處東海,可能就在為軍演進行部署,一支俄國海軍編隊3日上午也進入東海並北上,動向亦引發關注。3名台北的國安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根據最新情資評估,大陸本周末展開軍演的可能性很高。其中一人形容,台灣周邊水域比平時更「頻繁」。陸方在相關區域部署近40艘艦艇,包括東海的遼寧號航艦編隊,以及南海的其他海軍和海警船隻。與此同時,一支包含3艘巡防艦、1艘補給艦的俄國海軍編隊,2日駛近距台灣東南海岸約24海里的鄰接區,並與附近1艘陸方驅逐艦進行針對「外國船艦和飛機」的聯合模擬攻擊。這支俄軍編隊3日上午進入東海,預期北上的同時,會繼續與陸艦聯合軍演。日本防衛省宣布,3日早上監測到俄軍潛艦「烏法號」與救援拖船「阿拉套號」,出現在與那國島附近海域,向東北方航行。這是首度有俄潛艦穿越與那國島與西表島之間,位置也在台灣東部海域。消息人士指出,若北京在這段期間軍演,對共軍將是不尋常的冬季演習,共軍若想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攻台,冬季演習是必要訓練。共軍之前一直在磨練夜間作戰能力,能否在惡劣天候下作戰,則是需要掌握的另一項技能。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昨日回應表示,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國防部情次室胡中華上校則指出,國軍利用聯合情監偵手段,能全程嚴密掌控共軍行動;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在馬紹爾喊話表示,國安單位與國防部就整個台海情勢均有完整掌握,請國人放心。另據《華爾街日報》2日報導,美國海軍日前首度進行「海上飛彈裝載法」(TRAM)實測,成功透過補給艦「華盛頓錢伯斯號」,直接為搭載垂直發射系統的飛彈巡洋艦「長津號」再裝填。透過艦對艦飛彈裝載運補,將大幅縮短戰艦返港裝載飛彈時間,戰力可增加5倍,彌補台海若發生戰事,距美軍基地過遠的軍備補給戰略弱點。

北韓發射洲際彈道飛彈 美日韓密切關注
北韓於今(31日)上午7時11分左右發射一枚彈道飛彈,飛行時間長達86分鐘,創下歷史最長紀錄。據日本防衛省消息,該飛彈最終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之外,北海道奧尻島以西約300公里處。根據日媒《朝日新聞》的報導,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採訪中表示,從這次飛行距離和時間顯示,該導彈與以往的常規導彈有所不同,可能具備更強大的潛力。首相石破茂則於上午8時20分進入總理大臣官邸,指示相關部門向民眾提供準確信息,並強調進行徹底的安全檢查。石破茂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關於損害的報告,政府將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會議以評估狀況。根據南韓聯合參謀本部(聯參)的情報,這枚飛彈可能是遠程洲際彈道導彈(ICBM),採用了「高架彈道」發射技術,這種技術使導彈以高角度發射,從而限制了其飛行距離。南韓軍方已提升戒備,與美日兩國密切分享導彈信息,保持高度警戒。據韓媒《韓聯社》的報導,此次發射是北韓今年首次進行洲際彈道飛彈試驗,距離上次發射「火星-18」型洲際導彈已有10個月。此次事件發生在韓美防長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安保會議(SCM)後不久,會議上雙方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北韓派兵援助俄羅斯。分析指出,北韓此次導彈發射或是對該譴責表達不滿,並試圖轉移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關注。

遏制中國軍事脅迫!日媒:海上自衛隊「護衛艦」首次穿越台灣海峽…維護航行自由
面對中國近年來持續加強軍事脅迫力度,包括8月底派出軍機進入日本領空、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通過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等等。對此,日本政府經過內部討論後,由首相岸田文雄下令,派遣海上自衛隊護衛艦「漣號」(さざなみ,JS Sazanami)通過台灣海峽,表明對於公海航行自由的立場,而這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成立以來首度通過台灣海峽。根據日媒《日本放送協會》、《讀賣新聞》報導,多名日本政府關係人士透露,昨(25)日上午開始,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漣號」穿越台灣海峽,從東海(東中國海)往南方航行,經過10幾個小時後,在當日傍晚通過台灣海峽,以便前往南海參加今(26)日起與澳洲、紐西蘭的海上聯合軍演。報導指出,自8月以來,中國軍隊不斷加大在日本周邊的軍事活動。其中,8月26日,中國的軍用情報收集機「運-9」進入日本長崎縣男女群島近海領空;9月18日,中國海軍航空母艦「遼寧號」通過沖繩縣與那國島和西表島之間的海域。而總理決定出動海上自衛隊,認為如果不採取行動,中國軍隊的行動有可能進一步升級。台灣海峽最狹窄處寬約130公里,依據國際公約等規定,沿岸12海浬(約22公里)以內才能算領海,而美國也因此聲稱台灣海峽為「公海」,是不屬於任何國家領海的國際區域。不過,中方反對將台灣海峽視為國際海域。對此,日本歷屆政府也考量到中方的反對,一直以來不允許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過去即使面臨颱風來侵襲,海上保安廳的船隻也只在台灣海峽的公海區域待機,從未通過台灣海峽。另外,美國、加拿大等國的軍艦也會定期經過台灣海峽,以宣揚「航行自由」。今年9月,德國軍艦22年來首次通過台灣海峽。日本防衛省未立即證實這項消息。

劍指美國?共軍朝太平洋射洲際飛彈 44年來首次
美國總統拜登25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誓言維護台海和平」演說之際,同日,共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海域發射1枚洲際彈道飛彈(ICBM),這是共軍44年後再朝太平洋公海發射ICBM。儘管共軍表明「不針對任何國家」,但從日本防衛省推測彈頭可能落入夏威夷以南公海來看,共軍目的在展現核打擊能力、震懾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外,更在劍指美國。大陸國防部昨以中英文同步公告,上午8時44分,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成功發射1枚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ICBM,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發射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中方已提前通報有關國家。《產經新聞》報導,中方提前於24日知會美、澳、紐。但是並未知會日本。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25日說,中方軍事動向不夠透明,日本與國際社會極度關切。紐西蘭外長發言人批評,中方作法是「不受歡迎且令人不安」。我國防部則說,已嚴密掌握共軍近期密集執行飛彈射擊等演訓活動。共軍並未公布試射ICBM具體型號,但綜合《第一軍情》等大陸軍事媒體報導,很可能為「東風-41」或「東風-5B/C」。前者可攜帶10枚核彈頭,射程逾1.2萬公里,後者射程達1.5萬公里,兩款皆有打擊美國本土的實力。據了解,共軍可能是從海南島或其附近發射飛彈。《朝日新聞》引述日本保安廳說法,中方23日公告畫設3處「太空碎片」落水海域,2處在菲律賓呂宋島周邊,1處在美國夏威夷以南。日本防衛省推測這3處與此次試射行動有關,飛彈在呂宋島海域上空分離,彈頭則落入夏威夷以南公海。共軍上一次朝太平洋試射ICBM,是在1980年5月為測試「東風5號」而進行的科研性發射。《觀察者網》等報導,過去為防止洩密,火箭軍都是以高彈道向西北靶場進行發射。這次向太平洋發射飛彈,無疑是向全世界展示共軍ICBM的實力,也向相關國家發出清晰信號。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共軍成功試射ICBM後,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俞慶江宣布,大陸新型戰機可望在11月的珠海航展亮相,據推測很可能是共軍新一代匿蹤戰略轟炸機「轟20」。

中俄演習之際「俄軍3度侵犯日領空」 自衛隊戰機升空警告
中國和俄羅斯近日在日本海聯合軍演,未料有俄方軍機竟多次侵犯日本領空,俄軍一架反潛機「伊爾-38(Il-38)」於當地時間23日下午1時至3時許,3度進入日本北海道禮文島附近的領空,日本航空自衛隊也緊急升空、並首度使用「熱誘彈(Flare)」實施警告射擊;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也透過記者會證實,已向俄羅斯表達嚴正抗議、強烈要求停止再犯。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圖/翻攝自TBS NEWS DIG Powered by JNN)根據日媒《日本放送協會》、《產經新聞》報導,林芳正表示,「已向總理岸田文雄進行彙報,堅決守護領土、領海、領空,以冷靜且毅然的態度應對,並與美國等國家緊密合作,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全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彙報,遵守以上3點指示」。林芳正並指出,對於此次俄方軍機侵犯日本領空感到相當遺憾,已透過外交途徑向俄羅斯政府表達嚴正抗議,強烈要求停止再犯。稍早,日本防衛省指出,這架俄軍的反潛機「伊爾-38」(Il-38)在23日下午1時至3時(台灣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2時),3度進入日本北海道禮文島附近的領空,為此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戰鬥機緊急升空,並首次使用「熱誘彈」(Flare)做為向俄軍反潛機的警告射擊。據了解,中國和俄羅斯21日起進行的「北部聯合-2024第二階段演習開幕式」軍演,這一階段演習地點選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海域進行。據中國外交部發表示,軍演目的是在深化兩國戰略協作水平,增強共同應對安全威脅能力。而日本共同社也引述林芳正稍早說法,稱中俄的這場軍演被視為是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加強合作趨勢的一環,並稱日本政府同時密切關注兩國軍事動向。俄軍海上反潛機「伊爾-38」23日3度進入日本北領空。(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北韓時隔2個月再次發射彈道導彈 1枚落入日本海
日本防衛省稱,12日上午7時16分左右,北韓疑似發射了1枚彈道飛彈;韓國政府稍後指出,飛彈大約在7時23分左右落入日本海,且位於日本專屬經濟區(EEZ)之外。據韓聯社的報導,南韓聯合參謀本部(ROK JCS)12日表示,北韓當天向東部海域發射型號不明的彈道導彈。南韓軍方正就導彈型號、射程等具體參數進行分析。北韓本月4日起連續5天對南韓空飄「垃圾氣球」,當天又發起彈道導彈挑釁,這是北韓自7月1日後,時隔2個多月再次發射彈道導彈。

史上頭一遭!解放軍偵察機入侵日本領空 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
日本防衛省今(26日)發布消息,指中國解放軍1架Y-9軍事偵察機(運-9),於當地時間上午11時29分入侵長崎縣男女群島近海空域,時間持續約2分鐘;航空自衛隊戰鬥機立即緊急升空因應,該解放軍機隨後脫離日本領空。《NHK》報導,這是日方首次證實中國軍機侵犯領空,目前防衛省正在分析其飛行目的。

日自衛隊爆重大醜聞!騙津貼、職權霸凌懲處218人 海自幕僚長辭職
日本陸海空自衛隊爆出4大不當行為醜聞,防衛大臣木原稔12日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宣布,懲處高達218人,這次違規行為最嚴重的為海上自衛隊,不當行為包括偷領潛水津貼,多年來騙取超過新台幣878萬元,海自幕僚長也因醜聞引咎辭職。日防衛大臣木原稔。(圖/翻攝自TBS NEWS DIG)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木原稔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宣布,基於自衛隊爆發不當處理國家特定機密、騙取津貼、食堂白吃白喝、職權霸凌等4大不當行為,將對陸海空自衛隊共218人進行處分。木原稔在記者會上深深一鞠躬,除了自願退還1個月薪水,並承諾會徹底改革,「此事件破壞國民(對政府)的信賴,從來就不該發生我作為防衛大臣,向人民致上深深歉意」。針對這起重大醜聞,陸海空幕僚長、統合幕僚長、事務次官和情報本部長等6人因未盡指揮監督義務,也受到訓誡等處分。(圖/翻攝自TBS NEWS DIG)報導稱,懲處名單中多為海上自衛隊成員,海自幕僚長酒井良海難辭其咎,確定19日辭職。事實上,光海上自衛隊違反紀律者就已超過百人,其中騙取潛水津貼居然長達5年半,騙取超過新台幣878萬元,而偷吃免費餐點部分,為期3年,費用超過新台幣32萬元。除此之外,防衛省內部幹部還對下屬「職權霸凌」,有3名50多歲男性官員用口頭及郵件等方式,對下屬進行霸凌性發言,就連下班後的深夜和休假日也不放過,因此受到停職或減薪處分,另外,陸海空自衛隊皆發生「不當處理國家特定機密」的行為,除了懲處,另外約2千人得接受適性評估。針對這起重大醜聞,陸海空幕僚長、統合幕僚長、事務次官和情報本部長等6人因未盡指揮監督義務,也受到訓誡等處分。根據報導,日本自衛隊一口氣處分218人,規模之大實屬罕見,目前日本在野黨也預計會在國會嚴厲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