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公里
」 颱風 地震 普丁 氣象署 山陀兒
台灣地震監測海底電纜已流標逾10次 氣象署曝主因
台灣南部海域的地震與海嘯預警正面臨挑戰。中央氣象署原計劃斥資20億元,在南部外海鋪設800公里海底電纜,並設置6座監測站,但因國際原物料飆漲及地緣政治風險,規模大幅縮減至200公里,且僅能建置3座觀測站。更棘手的是,全球海底電纜大廠日本電氣(NEC)因國際局勢及市場策略調整,拒絕參與投標,加上國內廠商優先搶攻西部風電纜線商機,導致該計畫已流標超過10次,完工時程恐延至2028年後。 根據氣象署統計,去年全台有感地震達2180次,其中花蓮佔1934次,而嘉南及台東地區分別有124次與69次。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台灣東部因地震頻繁,早年已優先建置700多公里海纜,但南部海域的馬尼拉海溝一旦發生強震,可能引發毀滅性海嘯。目前若無海底監測系統,台灣須依賴太平洋海嘯中心通報,耗時逾10分鐘;若成功鋪設海纜,預警時間可縮短15分鐘,為民眾爭取寶貴逃生機會。 對此,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透露,全球僅剩日本電氣、美國Level 3通信(Level 3 Communcations)及法國阿爾卡特海底網路公司(ASN)等少數廠商具備海底地震監測電纜技術,但近年因AI產業大量搶購海纜資源,加上船隻調度困難,廠商投標意願低迷。尤其日本電氣因國內防災需求增加,逐漸退出國際市場,更因南海地緣政治風險,即使氣象署多次接洽仍無意參與。此外,國內電纜業者因西部離岸風電利潤更高,對政府標案興趣不高,導致計畫進度嚴重延宕。 為提升地震預測精準度,氣象署同步在西部都會區挖掘深井,安裝高敏感度儀器,以減少人為干擾。今年將完成台中市客製化預警系統,實現全台最後一站。東部則持續增設山區測站,強化地震預警的反應時間及準確度。

狂飆200公里買豬腳!8旬翁騎機車「急煞」自摔 命大僅受輕傷
屏東縣萬巒鄉日前下午3時許發生一起自摔車禍,花蓮1名88歲何姓老翁,獨自騎機車欲前往屏東購買萬巒豬腳,共花費10小時騎行長達近200公里才抵達,豈料買完後返程途中,他卻不慎摔車造成輕微擦挫傷,警方獲報到場後他婉拒送醫,警方只好先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並通知其家屬前來了解情況。據了解,何翁住在花蓮縣富里鄉,他日前獨自騎車從住處外出,欲前往屏東縣萬巒鄉買豬腳,由於他曾有過騎車環島經驗,因此熟悉路程,不僅花費10小時到達,共計騎行約200公里,最終他順利買到豬腳欲返家時,不料行經新園鄉因緊急煞車不慎自摔,所幸僅造成何翁手腳輕微擦挫傷,並無生命危險。警方說明,東港警分局新園分駐所所長蔡曜陽、警員高煜程,日前下午3時許獲報,新園鄉發生機車自摔事故,警方趕抵處理時,何翁卻拒絕上救護車就醫治療,警方見狀只好先行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並連繫家屬趕抵新園分駐所,直到家屬到場後震驚何翁騎車到屏東之舉,並向警方協助深感謝意,所幸及時化解這齣驚魂記。

白沙屯媽祖遶境祈福18禁忌請注意! 開葷要等到這天才可以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每年徒步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約有200年歷史,2025年將近33萬信徒報名跟隨,5月1日23:25分登轎出發,展開10天9夜徒步行程「夜行軍」,要徒步往返400公里,尤其去程要在36小時徒步200公里「急行軍」。 過去需要遵守的規矩及禁忌相當繁瑣,不過隨著時代演進,標準也稍微寬鬆了,但禁忌也不能不注意,而參加媽祖遶境禁忌有哪些呢?參加遶境前事先了解媽祖遶境禁忌,才能夠避免觸犯相關禁忌,以表示對媽祖的尊敬,誠心最為重要。總之,因為是陪同媽祖一起繞境賜福,信徒的所有行為就是代表媽祖,千萬別做出讓媽祖生氣又丟面子的事情。媽祖進香繞境18大禁忌如下:第一次參加進香者,要穿全套新衣(不能穿舊衣),象徵潔淨和全新的開始。女性月經來時,不得觸摸神明、香爐、神轎等法器。守喪者未滿一年,或家有辦喪事者,不得觸摸神明、香爐、神轎等法器。參加進香的人員,必須是潔淨之人,不能進出「喪家」、「月內房」。出發前要「淨身」,以香末焚燒「淨身」,隨著身物品、車輛必須淨過。持進香旗或配戴平安符者,不得鑽轎、進浴室及廁所。身穿「號褂」者,不得進洗手間。持旗時不可倒置,以示尊敬。從起駕宴開始茹素到祝壽大典結束後,才可開葷。懷孕者不能躦轎。躦轎底時,不能起身或觸碰鑾轎,背包放在胸前,好讓鑾轎通過,不能戴帽子,要記得脫帽。進出廟門不要踩門檻,踩門檻有不敬之意。由寺廟內向外看出去,進出廟宇要從左門進(龍進)丶右門出(虎出),進入時抬左腳(左為貴),出門時抬右腳,象徵平安吉祥。參與遶境期間不得口出穢言、亂說話,要將「請、謝謝、對不起」常掛嘴邊。貼身衣物不得露出,如果因時間過久,怕穿過的衣褲發出味道,可利用便利超商先寄回家,或在遊覽車內曬貼身衣褲。不可隨地吐痰、抽煙,對媽祖及鄉親都是大不敬。隨香期間禁酒、禁賭、禁色。隨香期間禁酒、禁賭、禁色。身穿「號褂」者,不得進洗手間。(圖/楊登嵙提供)

白沙屯媽祖的超跑為何是粉紅色?進香路程都靠「這招」決定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每年徒步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活動約有200年歷史,2025年近33萬信徒報名跟隨,5月1日23:25分登轎出發,展開10天9夜徒步行程「夜行軍」,要徒步往返400公里,尤其去程要在36小時徒步200公里「急行軍」。5月3日中午抵達北港朝天宮,連帶吸引各地信徒與遊客湧入,北港鎮街道一度擠進約70萬人,幾乎寸步難行。其中,媽祖鑾轎因為轎頂覆蓋一層粉紅色薄帆布,有時行進非常快速,被信徒暱稱為「粉紅超跑」或是「粉紅法拉利」。 從白沙屯拱天宮出發,並跟隨媽祖,徒步往返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路程橫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4縣市,來回約400公里,最大的特色是沒有固定期程和路線,全按照媽祖旨意,進香路徑全由媽祖神轎指引,行徑飄忽不定,進香時程也憑擲筊而定,對信眾的體力和耐力都是一大考驗。在往年更有以每小時7公里的速度,30多小時就抵達北港的超速紀錄,再度挑戰急行軍的超級任務。這也是往年常常讓眾人跟不上媽祖速度的主因之一。 媽祖神轎的四周敷以刺繡的轎彩,通常有龍鳳、麒麟或花鳥圖案,轎前繡有「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字樣。轎頂則有金色「繡球祥獅」雕刻,並覆蓋粉紅色帆布有防雨功效。白沙屯媽祖的神轎僅供進香時使用,平時則收藏起來,不做他用。神轎內部擺設相當簡單,除了端坐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之外,並無任何其他的法器或是裝飾。轎門前較低的紅色臺子為山邊媽祖的位置,神轎的中心為白沙屯媽祖的位置。 為了因應進香長途跋涉的需求,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神轎自古以來就是採用竹製藤編的轎身為主體,再搭配以白沙屯人所謂的「角仔竹」為轎桿,搭建而成輕便四人扛神轎。以竹子作為轎桿,重量較輕且機動性高,可以隨時因應各種路況或突發狀況。藤與竹的韌性與彈力可以緩衝行轎時的衝擊,除了輕便以外也兼具保護媽祖神像的功能。為了保護裡面的軟身媽祖,在神轎裡還加兩個橫式竹竿,用於幫媽祖固定及避震。 轎頂粉紅色帆布主要是萬一中途遇到下雨,可以將帆布放下遮雨,保護神轎,選用柔和的粉紅色凸顯媽祖慈悲心,回鑾間會把神轎粉紅色帆布放下,也是為了保護靈力不外漏及避免干擾,這樣的形式和顏色是自古傳承到現在。

緬甸強震死傷驚人!日專家喊規模達「能登強震2倍」 USGS估7成機率死傷過萬
28日下午,緬甸發生規模8.2強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造成緬甸與周邊多國感受到強烈震感。不僅鄰近震央的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遭受重創,就連遠在1000公里外的泰國首都曼谷,都有興建中的大樓因強震倒塌。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評估模型,這次地震有超過7成機率死難人數會上萬;經濟損失更可能超過緬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緬甸2023年的GDP約為660億美元)。日本地質學家則指出,緬甸這次地震的規模,可能達到2024年1月在日本造成嚴重災情的「能登半島強震」的2倍以上。緬甸實皆市(Sagaing)附近在當地時間28日中午12時50分發生強烈地震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宣布觀測地震規模為7.7,泰國氣象廳則在晚間公布將數據上修為8.2。此外,在首震發生的12分鐘後,同地區又發生規模6.4的餘震。據日媒《每日新聞》報導,針對此次緬甸強震,日本東北大學地層地質學教授遠田晉次表示,這次地震的發生,是由南北穿過緬甸中央、長達1000公里的巨大斷層「實皆斷層」其中一段、約200公里的部分引起地震,其規模大約是能登半島地震的2倍。由於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再加上鄰近人口超過120萬的緬甸第2大城曼德勒,屬於人口稠密地帶,意味著死傷者的人數恐怕相當驚人。據《華盛頓郵報》引述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評估模型,顯示罹難人數在「1萬~10萬之間」的機率為35%,「超過10萬」的機率為36%,意味著本次地震的死難人數,有超過有7成機率會達到萬人以上;而其經濟損失,則可能超過此前緬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緬甸2023年的GDP約為660億美元)。

日專家分析緬甸強震「規模是能登地震2倍」 台大教授10年前就預測到
緬甸於28日發生規模8.2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實皆市(Sagaing)西北方十餘公里處,地震深度僅10公里,屬極淺層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報此次地震為震矩規模7.7級,泰國氣象總局則將芮氏規模上修至8.2。震後12分鐘內,又發生規模6.4的餘震,震感波及泰國曼谷,導致多棟建物倒塌,累積超過150人死亡、數百人失蹤。而日本教授遠田晉次表示,這次導致地震發生的斷層位移超過200公里,是日本能登地震的2倍。而也有台大教授王昱表示,自己10年前就有推算這次緬甸地震的存在。根據《每日新聞》報導指出,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地震地質學教授遠田晉次(Shinji Toda)表示,這場地震是因為緬甸中部南北走向、長達1000公里的「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局部位移所致,而實皆斷層位移範圍長達200公里,規模約為2024年元旦發生於日本能登半島地震的兩倍。遠田晉次教授還特別提到,這次地震震源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市郊,人口超過120萬,由於當地建築物老舊,恐出現類似2023年土耳其—敘利亞地震般的災情。面對地震後已有發生規模6.4餘震,遠田晉次教授預料未來仍可能有規模6級的餘震發生,並需警戒斷層帶其他尚未位移的區域。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其實博士論文就是即以緬甸地震為研究主題,過去10餘年來,王昱副教授便曾多次前往當地進行實地調查。王昱副教授表示,早在2014年,研究團隊便透過衛星影像與歷史資料,根據1839年該區曾發生規模8強震的紀錄,以及近兩百年來該區段無大地震活動,推斷實皆斷層中段可能累積足夠能量,未來將發生規模7.7地震。王昱坦言,儘管當年研究結果與此次地震規模相符,「仍希望自己當初的預測是錯的」。王昱副教授也解釋,初步分析顯示,此次地震斷層破裂範圍約200公里,接近當初估計的200至250公里。根據先前研究,實皆斷層中段的地震活動週期約為300年,但根據2020年研究生更新的資料分析,該區活動週期可能僅約200多年。此番地震發生,對他而言並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王昱副教授與緬甸當地地質研究機構保持合作關係,研究資料亦有提供予相關單位。王昱副教授也提到,緬甸政府與民間團體雖有推動防震教育,但因經濟發展與法規限制,當地建築物多半缺乏抗震設計,無法比擬台灣的嚴格標準。

另類畢旅!3天2夜騎單車200公里 8學童挑戰溪北騎跡
「你的人生要到達目的地,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踩下去!」屏東溪北國小校長蔡信東堅信這個信念12年,近日帶領應屆畢業生完成3天2夜200公里騎乘,期間有孩子剛出發就摔車,但也因而明白這趟旅程的意義,直言是最好畢業禮物。關於這趟別具意義的「溪北騎跡」,蔡信東指出,帶小朋友騎單車一直是他的辦學理念,這想法來自於12年前,他帶國小五年級的兒子從池上騎到花蓮137公里的體會,他了解到,「你的人生要到達目的地,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踩下去,別人都幫不了你,若你停下腳步,那就永遠不會成功」!多年來,蔡信東堅信此一信念,也想把這個信念分享給每位小朋友,所以一有機會就帶小朋友騎單車長征。今年他透過孩子練騎、家長意願等觀察,最後選出8名應屆畢業生展開3天2夜200公里的騎乘挑戰。在蔡信東領騎以及多位家長與志工協力下,一行19人從南州鄉出發,一路騎至恆春再往返,沿途在車城、山海、恆春、楓港、丹路、加祿等國小停靠休息,他們邊騎單車邊「遊學」,每個學校的師生都對這群小小騎士佩服不已。期間,同學鄭巧筠一起步就摔車,但她沒有害怕或氣餒,反而勇敢道「不管多累、逆風多大,我都要跟著大家一起騎,心裡想著我一定要完成!」石秉晟則邊騎邊說「下坡不要太高興,因為等一下就會上坡。」蔡棋軒、許碩恩也附和,「人生不會永遠是順風」、「人生不會永遠都是平路」。聽著孩子們發出人生感悟,蔡信東笑說,很多簡單的道理,沒有真正體會,很難理解,就像他想要告訴小朋友「要相信自己、今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你都能面對它並且處理它」,這道理可是要騎200公里,才能真正體會。

積雪達歷年高峰遭遇降雨 日本17道府縣急發雪崩警報
日本近期由於受到低氣壓與鋒面影響,12日起西部地區率先降雨,隨後擴及各地。此外,南風增強,部分地區可能發布「春一番」警報,多雪地區需嚴防雪崩。也有專家表示,近期積雪量已達歷年高峰,若注意到「雪崩前兆」,應立即遠離,以策安全。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海一側的降雪於11日轉為趨緩,太平洋側則以晴朗天氣為主。但來自西方的低氣壓與鋒面雲層逐步接近,12日清晨起,九州北部率先降雨,隨著低氣壓進一步東移,白天降雨範圍將擴大,北日本地區午後也將轉為降雨或降雪。此外由於南風增強,部分地區或將發布「春一番警報」,沿海與海上恐出現強風與大浪,提醒民眾注意安全。至於關東地區,12日白天仍以晴天為主,東京都心氣溫回升至13度,但深夜可能出現陣雨,外出民眾應備妥雨具。由於受到南風影響,氣溫普遍較同期偏高,例如鹿兒島最高氣溫預計達18度,青森6度。但也因為氣溫回溫的關係,雪崩風險增加,目前從北海道至山口縣,全日本共有17道府縣發布雪崩警報。日本內閣辦公室也為此發文解釋,雪崩可分為「表層雪崩」與「全層雪崩」,前者發生於新積雪層與舊積雪層交界處,滑落速度極快,最高可達時速200公里,相當於新幹線行駛速度。而全層雪崩則指新舊積雪層整體崩落,速度約為40至80公里。日本國土交通省網站也提到,雪崩前會有4種徵兆,分別是出現雪簷(雪庇),就是雪坡坡頂出現高懸的屋簷形狀結構,屋簷形狀結構可能會隨時崩落。另外雪地上可能會出現「裂縫(クラック)」或是宛如皺紋般的「雪皺(雪しわ)」,又或者是在雪地上看到有滾落而下的「雪球(スノーボール)」,又或者是高山建築物屋簷上的積雪開始滑落,出現「卷雪(巻きだれ)」情況,這些都有可能造成雪崩。(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震源附近有7村莊 西藏日喀則發生規模7.1強震「災情目前不明」
目前有消息指出,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於7日上午9點5分發生規模7.1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震央位置為北緯28.50度、東經87.45度。此次地震為近五年內該地區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震央周邊區域平均海拔高達4259公尺。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震央附近5公里內有至少7個村莊,當中包含塘仁村、雪珠村、嘎熱果吉村、美朵村、查吉、拉倉以及康窮。如果範圍拉到20公里的話,還有措果鄉與曲洛鄉等鄉鎮。而距離震央最近的縣城為34公里外的定結縣,該縣距離定日縣則為36公里。其他主要城鎮距離分別為拉孜縣67公里、薩迦縣71公里、昂仁縣92公里。震央距離日喀則市區約164公里,距離西藏首府拉薩則達379公里。根據中國地震台網的監測資料顯示,震央周邊200公里內的區域,在過去5年共記錄到29次規模3級以上地震。本次地震為該地區自1970年代以來最強烈的一次。報導中也提到,雖目前尚未傳出災情,但由於這次地震震央位於西藏高原的山區地帶,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形復雜,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可能增加救援行動的難度。

疑失控後高速闖紅燈!比亞迪「撞飛貨櫃車」瞬間解體 驚悚畫面曝
大陸廣東省河源市昨(3)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輛白色比亞迪(BYD)高速闖紅燈後,與一輛正常行駛的貨櫃車相撞,導致比亞迪瞬間解體、化為碎片,貨櫃車則翻覆在一旁。經查,比亞迪的駕駛當場身亡,大貨車內的2人受傷,無生命危險,詳細事故經過仍在調查中。根據陸媒《中國新聞周刊》、《新浪網》報導,這起事故發生在3日上午9時40分左右,當時一輛比亞迪疑似失控,高速闖過紅燈直衝十字路口,撞上一輛正常行駛的貨櫃車尾部。從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貨櫃車的車身尾部被撞飛,側翻在馬路上,肇事的比亞迪則瞬間爆成碎片,汽車零件散落一地,難以辨識出原樣。有目擊者表示,「駕駛闖了紅燈,我當時就在他旁邊等紅燈,卻有一個白色的影子直接從我眼前飛過去,嚇得我腿都軟了」。對此,不少網友質疑,「塑膠做的嗎?碎成這樣?」、「然說速度是快了點,但不至於碎成這樣啊」、「幾十噸的貨車撞飛那麼遠,沒有任何車子扛得住,看樣子時速超過120」、「一個正常的駕駛者,不會在接近路口處開目測時速達到200公里的速度,即使正常路面也不會開這麼快的速度,很可能這輛比亞迪電動汽車出現失控,人無法控制汽車,導致如此的慘烈」。報導指出,警方在當天通報,比亞迪司機當場死亡,車內無其他乘客;貨櫃車內2人受傷,無生命危險。

熱帶氣旋「奇多」重創莫三比克 11萬房屋毀釀94死
熱帶氣旋「奇多」(Cyclone Chido)上週橫掃印度洋後,17日在辛巴威附近消散,不過行經路線仍造成嚴重的破壞,非州國家莫三比克官方公布,62萬名莫國民眾受到影響,至少造成94人喪生。熱帶氣旋奇多侵襲莫三比克當地滿目瘡痍,多數房屋遭摧毀。(圖/達志/美聯社) 從《美聯社》的照片可見,熱帶氣旋奇多入侵莫三比克,所到之處滿目瘡痍,莫三比克災害管理機構22日表示,奇多登陸後,以每小時約260公里的陣風席捲莫國北部德爾加杜角省(Cabo Delgado),一天之內降雨量達到250毫米,摧毀莫三比克11萬間房屋。熱帶氣旋奇多侵襲莫三比克當地滿目瘡痍,多數房屋遭摧毀。(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官員表示,遭受這場風暴影響的62萬名民眾當中,有超過50萬人集中在德爾加杜角。目前為止,莫三比克仍是被奇多影響死亡人數最慘重的國家。稍早,奇多先是摧殘印度洋法屬馬約特島(Mayotte),接著襲擊非洲大陸,位在非洲東南部的莫三比東瀕印度洋,擁有狹長海岸線,經常遭受熱帶氣旋影響。專家說,這場風暴因人為氣候變遷而變得更加嚴重。熱帶氣旋奇多侵襲莫三比克當地滿目瘡痍,多數房屋遭摧毀。(圖/達志/美聯社) 奇多14日時也肆虐了法國海外省馬約特(Mayotte)島,陣風風速超過每小時200公里,為當地90多年以來遭遇最強烈氣旋,地方政府表示罹難人數可能達幾百人,並造成島上居民嚴重財產損失。據法國內政部報告顯示,奇多襲擊馬約特一周後,已造成35人喪生,約2500人受傷。我外交部長林佳龍獲悉風災訊息後,已立即指示我國駐法國代表處向法國總統馬克洪(EmmanuelMacron)轉達賴總統代表我國政府及人民的誠摯關懷與慰問,並向法方強調,若有需要,我國政府樂願提供國際救難協助,並將透過駐處捐助25萬歐元協助當地賑災及災後重建。據駐處掌握消息,目前暫無國人因風災傷亡或受困。除此之外,鄰近的國家馬拉維(Republic of Malawi)也造成13人喪生、近30人受傷。

中國聯通存算分離技術實現突破!為未來AI技術提供新方向
中國聯通微信公號消息,近日,中國聯通研究院與浙江聯通、聯通服裝製造軍團協同合作,針對AI敏感性資料的本機存放區異地訓練需求,提出創新的業務模式,並成功在杭州與金華兩地間實施了業界首次30TB樣本資料的跨200公里存算分離拉遠訓練。經過實際測算,訓練效率高達97%以上。通過本次測試充分驗證了存算分離技術的安全性、可行性和高效性,為未來AI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存算分離技術是指將存儲資料的倉庫和對資料進行計算的加工廠獨立出來,在訓練時直接將資料從遠端存放裝置中拉過來進行計算,而不需要先存儲到本地的磁片再進行處理,可以有效保證使用者資料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萬宜轉強颱最新路徑曝!一圖看「清晰颱風眼」 鄭明典揭強颱1特徵
受到天兔颱風及其外圍環流或熱帶性低氣壓影響,白天台灣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萬宜颱風今(16日)升格強烈颱風,未來將向西北西進行,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根據氣象署觀測資料顯示,天兔颱風已於今(16日)11時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目前位置在台灣西南方近海,向東轉北北東移動,對高雄、屏東、台東及恆春半島的影響程度已降低。至於萬宜颱風,今(16日)8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12.5度,東經126.7度,以每小時21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中心氣壓91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55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68公尺,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180公里(西北側200公里、東北側200公里、西南側160公里、東南側160公里),十級風平均暴風半徑80公里(西北側80公里、東北側80公里、西南側80公里、東南側80公里)。受到天兔颱風及其外圍環流或熱帶性低氣壓影響,白天台灣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分析,萬宜颱風均勻的圓對稱,清晰的颱風眼,這是強烈颱風或很接近強烈颱風的特徵。氣象署指出,第24號颱風「萬宜」,上午8時增強為強烈颱風,位於鵝鑾鼻南南東方1230公里之海面上,向西北西移動,對台灣天氣無直接影響,但是下周一(18日)起進入南海後,會間接為台灣帶來水氣。

天兔轉輕颱!風雨預測「2地停班停課達標」 日本氣象廳預估:18日減弱為熱帶低壓
「天兔」目前已減弱為輕度颱風,未來將持續變弱,中央氣象署今(15)日上午8時半指出,「天兔」暴風圈已進入台灣南方近海,對高雄、屏東、台東及恆春半島將構成威脅,並預計在16日從從高雄至屏東一帶登陸。日本氣象廳則表示,「天兔」路徑仍會有變化,但預估將於18日轉為熱帶性低氣壓。氣象署最新資料顯示,天兔颱風今日上午8時中心在鵝鑾鼻的南南西方約200公里之處,以每小時11轉8公里速度,向北轉東北進行,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30公尺,相當於11級風,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120公里,但預計此颱風有持續減弱且暴風圈有縮小的趨勢。「天兔」目前已減弱為輕度颱風,持續向北移動,未來將逐漸減弱。(圖/中央氣象署)氣象署提醒,陸警範圍為高雄、屏東、台東、恆春半島,海上警戒範圍則是台灣海峽南部、台灣東南部海面、巴士海峽、東沙島海面,航行及作業船隻應嚴加戒備。氣象署於上午7時發布的24小時累積雨量預測圖顯示,15日上午8時至16日上午8時,屏東縣的平地雨量達停班課標準;而以風力預測圖來看,恆春半島達停班課標準,平均陣風5-6轉6-7,陣風8-9 轉9-10。24小時累積雨量預測圖。(圖/中央氣象署)依照《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未來24小時累積雨量預測達山區200毫米及平地350毫米(部分縣市略有不同),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達到停班停課標準。但是否停班停課,仍由各縣市政府自行決定。另據日本氣象廳說到,「天兔」目前正向北移動,可能會從台灣南部西轉進入南海,也可能東轉朝向沖繩,由於路徑變化未確定,16日之後的預測範圍還會有變數。最新預報也顯示,「天兔」預計在18日於先島群島南方轉為熱帶性低氣壓,16日至18日恐為沖繩帶來強降雨。

潭美颱風環流挾東北季風「未來路徑出爐」 氣象署示警:不同地區出現強風豪雨
潭美颱風目前朝菲律賓方向移動,侵襲台灣機率低,不過要注意颱風外圍環流,加上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會出現強風和豪雨,直到周五才會逐漸遠離。根據中央氣象署,潭美颱風今(23日)8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15.5度,東經124.3度,以每小時21公里速度,向西北進行,中心氣壓992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20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28公尺,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180公里(西北側200公里、東北側200公里、西南側160公里、東南側160公里)。氣象署提醒,潭美颱風雖然沒有直接侵襲台灣,但今天到周五這段時間,在東北季風伴隨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不同地區會分別出現強風和豪雨。潭美颱風將進入菲律賓呂宋島。(圖/翻攝自天氣職人-吳聖宇臉書)此外,氣象專家吳聖宇也在臉書粉專指出,潭美颱風今天將接近並進入菲律賓呂宋島,外圍環流的東北風合併大陸冷高壓前緣的東北季風,加上氣壓梯度增大,讓台灣附近的風勢相當強勁。潭美颱風明天進入南海逐漸向西移動,颱風北側外圍環流的水氣湧入會更明顯一些,配合大陸高壓東北季風,迎風面地區的雨勢將會是最明顯的一天,尤其是宜蘭、花蓮一帶,有可能出現豪雨或大豪雨等級的降雨量,基隆北海岸、東北角一帶也可能會有大雨或豪雨,北部山區(桃竹山區)、台東及恆春半島有局部大雨,新竹以南到高屏一帶受到地形屏障,降雨並不明顯。到了周五,潭美颱風逐漸開始遠離,北邊帶來東北季風的大陸高壓也將向東移動,台灣附近風向漸轉為偏東風,降雨量會減少許多,不過東半部的宜花東仍可能有局部大雨的機會,風力也會逐漸減小。

強震警報縮短至7秒!氣象署鋪200公里海纜 助西南部14秒地震預警
台灣地震非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自4月3日花蓮發生強震以來,截至10月14日,共計有1715起餘震,其中規模大於5的地震有98起,由於台灣位在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氣象署將強化即時警報功能,目前預警時間是地震後10秒內收到震央簡訊,未來將縮短至7秒。此外,氣象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南部海域200公里的海纜鋪設,提供西南沿海14秒的預警應變時間。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共發布顯著有感地震報告436次,小區域有感地震報告為1380次,並處理超過1萬8000筆的地震定位資料。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氣象署為了提升災害預警和氣象預報能力,持續建設先進的氣象觀測與遙測設備,並引進先進的運算能力,發展AI氣象應用,2023年已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系統的建設,將區域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提升至1公里,並每年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率2%。交通部部長陳世凱指出,今年增建38座地震站,總數達到632座,加密站網並提升傳輸處理效率;今年已完成高雄市區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預計在2025年完成台中市的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時間將從10秒縮短至7秒,盲區範圍也從35公里縮小至25公里。氣象署指出,預計在2028年完成台灣南部海域200公里長的海纜鋪設,並在海纜沿線設置3座海底地震觀測站,將為台灣西南部沿海提供14秒的地震預警和30分鐘的海嘯預警應變時間,提升馬尼拉海溝引發的海嘯及地震預警能力。氣象署正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透過AI技術提升識別P波與預估震度的準確性,將有助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在早期階段迅速發出警報,縮短通報時間。

不滿南韓空投傳單「滲入」平壤!金正恩胞妹:試圖點燃戰爭的導火線
根據韓聯社報導,近日南韓無人機闖入平壤上空撒下大量的傳單。此舉動引發了北韓人民不滿。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胞妹、勞動黨副部長金與正也痛批南韓政府,試圖點燃南北韓戰爭的導火線,並警告若再發現無人機,將發生駭人事件。從北韓公開的相片來看,此次傳單可能針對金正恩父女。根據南韓《朝鮮日報》報導,北韓外交部已於11日晚間發出最後通牒,不會再有第二次警告,強調若有南韓無人機再度闖入平壤上空,將發生可怕的悲劇。對此,北韓國防省則表示,前線8個砲兵旅已於13日晚間8時達到「完全武裝」狀態,隨時準備開戰。金與正也透過北韓外交部社發出聲明:「我們清楚知道,平壤無人機事件背後的罪魁禍首是南韓軍方垃圾。」北韓聲稱在3日、9日和10日晚間發現無人機入侵。根據北韓公開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平壤市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建築上空出現疑似定翼無人機的物體。報導指出,該無人機與中國製旋翼機不同,普通人難以輕易獲得。如果該無人機從平壤飛回南韓,來回距離約為300公里,但南韓軍方的無人機RQ101的飛行距離僅有200公里。根據北韓公布的傳單內容,上方寫著「只想中飽私囊的金正恩」,並附上金正恩戴著疑似瑞士IWC名錶的照片,以及女兒金主愛身穿法國精品迪奧大衣的照片。報導指出,金正恩的手錶價值約1500萬韓元(約35.5萬元新台幣),而金主愛的迪奧大衣則約為240萬韓元(約5.6萬元新台幣)。傳單還比較了南韓與北韓民眾的年收入能購買的白米與玉米的數量。傳單下方還寫著「北韓經濟狀況宛如地獄」而該傳單受到北韓的廣泛報導,北韓官媒《勞動新聞》14日的頭版公布三件與無人機有關的報導,對南韓進行譴責,第二版的標題則寫道「朝鮮人民被激怒了」。對此北韓報導,南韓已要求北韓提供無人機來自南韓軍方的證據。南韓總統府國家安保室長申源湜指出,北韓表現出的強硬態度是為了維持內部穩定,因為他們認為擴大對外威脅有助於控制內部局勢。同時申源湜也指出,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之前遭掩體炸彈殺害,而韓國的「玄武-5」飛彈威力是該炸彈的5倍。他認為除非北韓尋求自我毀滅,否則不會發動戰爭,並警告「若北韓挑釁,金正恩政權將迎來終結。」

山陀兒登陸「12hr內減弱原因曝」 專家吐罕見情況:直接消散
山陀兒颱風滯留將近1天,移動速度逐漸增加,將於明(3日)從台南至高雄一帶登陸,專家推測登陸後威力會快速減弱,主要原因包括受到中央山脈地形破壞、來自東北方的乾冷空氣影響等,甚至可能直接在台灣陸地上消散。根據氣象署資料,山陀兒今天20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2.0度,東經119.5度,即在高雄的西南方約110公里之處,以每小時9公里速度,向東北轉北北東進行,中心氣壓950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40公尺(約每小時144公里),相當於13級風,瞬間最大陣風每秒50公尺(約每小時180公里),相當於15級風,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200公里,十級風平均暴風半徑60公里。氣象專家林德恩說明,山陀兒預計明天上午登陸,會受到地形破壞,結構會在12小時內快速遞減,且沿著中央山脈北上的過程中受到大陸冷高壓帶來的乾冷的東北風溢入暖心結構,很快會減弱為輕度颱風,甚至降為熱帶性低氣壓。山陀兒颱風將於明天登陸。(圖/中央氣象署)由於各國的預測模式趨於一致,颱風登陸後沿中央山脈西側北上,林得恩指出,最後極有可能在台灣陸地上消散,不過這種模式和路徑極為罕見,假如真的消散,就成為繼2001年侵台的「潭美」後,第2個在台灣上空消散的颱風。林得恩提醒,今天深夜到明天傍晚前是山陀兒影響最明顯的時候,可能出現致災性強降雨,同時也要注意瞬間強陣風,防颱措施千萬要做好,不可掉以輕心。

山陀兒2:30升格「強颱」! 90度轉彎朝西南台灣緩慢移動
第18號颱風「山陀兒」在今(1)日凌晨2時30分正式升格為「強烈颱風」,據中央氣象署上午6時15分更新資訊,目前中心在鵝鑾鼻的西南方約180公里海面上,近中心最大風速達到每秒53公尺,相當於16級風,而「山陀兒」正向北轉北北東緩慢移動,其暴風圈已接觸恆春半島、屏東、台東及高雄陸地,對嘉義以南及台東地區構成威脅。颱風「山陀兒」90度轉彎。(圖/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於凌晨2時30分許發文表示,「山陀兒」已增強為強烈颱風,還有再增強的空間,即將進入巔峰狀態,登陸熱點維持高雄、北屏東,南台南機率上升中。據氣象署最新資料顯示,「山陀兒」暴風圈稍擴大,過去3小時強度略為增強,中心目前在鵝鑾鼻西南方海面,目前以每小時4轉8公里速度,向北轉北北東進行。其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53公尺,相當於16級風;瞬間最大陣風每秒65公尺,相當於17級風以上;7級暴風半徑從200公里擴大至220公里。颱風「山陀兒」雷達回波圖。(圖/中央氣象署)陸上警報:嘉義、台南、高雄、屏東、恆春半島、台東應嚴加戒備。海上警報:台灣海峽、台灣東南部海面、巴士海峽、東沙島海面航行及作業船隻應嚴加戒備。氣象署提醒,今日台灣附近各沿海及離島有長浪發生且風浪明顯偏大,尤其西南部、東南部及恆春半島沿海易有6米以上浪高,應避免前往海邊活動。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易有10至12級強陣風,屏東、台東、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有9至10級強陣風,高雄以北、宜蘭、花蓮沿海空曠地區亦有8至9級強陣風,請特別注意。氣象署也說到,今日起颱風接近,台灣西南部沿海潮位升高,明(2)日屏東、高雄、台南、嘉義應嚴防強風豪雨,尤其沿海地區慎防颱風暴潮及海水倒灌。另外,氣象署指出,29日0時至1日6時出現較大雨量如下:台東縣利嘉林道326毫米,屏東縣大漢山296毫米,花蓮縣奇美國小289毫米;較大陣風區域如下:蘭嶼12級,成功、彭佳嶼10級。

山陀兒颱風遠離時間曝 迎今年首波東北季風「北部下探20度」
山陀兒颱風逼近台灣,明、後2天是影響最明顯的時刻,直到周四才會逐漸遠離,不過剛好今年秋冬首波東北季風南下,北部天氣將轉涼,嚴防大雨或豪雨發生。根據中央氣象署,中颱山陀兒今(30日)20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5度,東經120.5度,以每小時6公里速度,向西北西進行,中心氣壓930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48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58公尺,七級風平均暴風半徑200公里,十級風平均暴風半徑70。山陀兒明天會逐漸北轉,且仍有增強的趨勢,台東山區有局部豪雨或大豪雨發生機率,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恆春半島及高雄、屏東山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颱風周三朝西南部接近,南部降雨增加,等山陀兒到中央山脈以東後,北部降雨會持續增加,南部會逐漸緩和。山陀兒颱風周四逐漸遠離。(圖/中央氣象署)氣象署指出,今年秋冬首波東北季風預估周三、周四逐漸南下,周四隨著山陀兒逐漸遠離,北台灣天氣會下降,提醒北部地區要留意局部大雨或豪雨,北台灣夜晚清晨低溫約20至21度,其他地區早晚約22至24度,感受舒適偏涼,白天高溫約28至32度,早出晚歸請適時添加衣物。至於東北季風與颱風是否會發生共伴效應?氣象署說明,必須視山陀兒的移動速度而定,若以目前的資料來看,颱風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交會的位置,應該是在台灣北部海面上,但假如颱風滯留在台灣時間較長,共伴效應就可能接近北部近海或沿岸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