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肝抗病毒藥物10月起放寬 2.1萬人年省4.2萬
台灣約有18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需接受治療者,約介於50~60萬人之間,若未及時處理,恐進入「肝病三部曲」,出現肝硬化及肝癌。學界近年呼籲政府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健保署昨宣布,10月起,e抗原陰性慢性B肝患者只要半年內1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出現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根據試算,將有2.1萬人受惠,每人每年平均可省4.2萬元藥費,健保署則會增加7.32億支出。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士陳培哲等專家近年來都呼籲政府研議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健保署約在2021年開始研議。考量預算若不足,過寬的給付恐壓縮健保點值,經過許久的討論,今年得出放寬2項條件的結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指出,e抗原陰性的慢性B肝患者,現行給付條件為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重度纖維化(≧F3),10月起則放寬為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健保署推估將有2.1萬人受惠,而健保則會增加7.32億元支出。黃育文表示,包含原廠藥、學名藥在內,國內共有17種B肝抗病毒藥物可供民眾使用,經過健保署議價,每顆價格介於82~143元之間,患者每天需服用1顆。根據試算,1次療程約需要2~3年左右,健保放寬給付後,每人每年可省下4.2萬元藥費。若用藥2~3年,則可省下8.4~12.3萬元左右。

提升競爭力!鼓勵首發藥、學名藥 健保署擬修法核予較高健保價格
健保逐年砍藥價,讓藥廠吃不消。為提升台灣新藥競爭力,健保署研擬擴大「首發藥」定義,過去僅限在台完成臨床試驗並取得首張藥證者,未來將放寬為「在台製造」且「於他國取得藥證後2年內取得我國藥證」即符合條件,並給予較高健保價格。另為鼓勵學名藥盡快上市,針對前2到4張取得藥證的學名藥,健保署將修法核予較高健保價格。健保署長石崇良昨日出席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指出,「首發藥」過去僅限於在台完成臨床試驗並取得首張藥證的新藥,但由於藥廠可能在多國同步申請藥證,速度有快有慢,因此預計今年下半年修法,無論是在地研發、外資設廠或委託製造(CDMO)的新藥,只要在台製造,且在他國取得藥證的2年內申請國內藥證,即符合「台灣首發藥」條件。石崇良表示,將核予台灣首發藥較高健保價格,以鼓勵在台製造的新藥更具有競爭力;預計10月提出《藥品支付給付辦法》修法草案,並與各界溝通後辦理預告程序。另據統計,學名藥占國人用藥量的7成,但僅占健保申報價格的4成。石崇良指出,從產業觀點來看,學名藥較有競爭力;既然原廠藥過了專利期,在食藥署把關之下,原廠藥和學名藥藥效一樣,不該再有核價差別。石崇良說,為鼓勵學名藥盡快問世,針對前2到4家取得藥證的學名藥,將核予較高健保價格,讓已過專利期的原廠藥有降價空間,省下來的藥費可挹注更多新藥;將盡速修法,預計明年上半年實施。

缺藥問題嚴重!國內5癌症用藥存量不足半年 其中1款上個月已用罄
國內缺藥問題嚴重,近期更燒向癌症用藥,食藥署昨召開記者會公布多款癌症藥品庫存,其中有5款藥品庫存量不足6個月,包含一款肺癌用藥更在上月底就已用罄,目前僅能以專案進口藥品進行替代。食藥署表示,統計自3月25日至6月5日為止共接獲253件缺藥通報,經查有84件無短缺,132件建議使用替代品項,另有4品項無替代品已啟動公開徵求,已有3項徵得廠商進行專案輸入、1項有廠商正在申請中。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新增肺癌用藥Entrectinib口服劑型短缺,已在5月底就已用罄,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廠商在3月31日才告知因原料藥出問題而出現短缺,在接獲通知後已立即於4月10日公開徵求,並在5月11日專案輸入同成分、同劑型藥品補足缺口,而原廠藥則要到今年9月才恢復供應。關於近期美國多款癌症化療藥短缺,食藥署也首度公開各產品在國內的庫存,共有4款藥品未達6個月,例如Cisplatin僅剩5個月用量、Cytarabine剩4個月、Methotrexate剩5個月、Capecitabine一般錠劑膠囊劑更僅剩2.3個月。陳惠芳說,藥事法僅針對必要藥品清單中的產品要求廠商必須在供應不足6個月內通報主管機關,由於Entrectinib口服劑型未列入必要藥品,因此不受此限,至於其他癌症化療藥,因廠商皆已排定輸入時程,目前可確認今年供應無虞。

缺藥潮延燒…下一波癌症用藥 專家憂「台醫療品質跟不上世界潮流」
國內缺藥潮來襲,下一波恐燒向癌症用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公布14項化療藥品缺貨清單,盼以進口外國學名藥的方式緩解需求。專家憂心,此舉恐打亂我國癌症藥品供應,同時也感慨健保每年對老藥砍價產生負面影響,以致台灣醫療品質跟不上世界潮流。美國FDA日前公布14項抗癌短缺藥品,其中以Carboplatin、Cisplatin這兩款缺貨最受關注。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上述兩款化療藥主要用於頭頸癌、卵巢癌、食道癌、肺癌,屬於無法被取代的藥物,且有不少研究指出,如不使用這兩款藥治療,療效將會打折。楊慕華說,近期確實有耳聞美國出現化療藥品短缺,如將來Carboplatin、Cisplatin這兩款化療藥在台灣也短缺,將非常嚴重,大大影響癌症病患的用藥權益。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美國接連在4、5月公布多款化療用藥短缺,顯示這次藥品供應問題的嚴重性,未來美國採購外國學名藥補足缺口,難保不會影響台灣的供應量,且癌症用藥與三高用藥不同,可輕易用三同成分替代,若病患沒藥可用恐危及性命。但是食藥署表示,經詢問,國產及輸入廠商皆說明目前供應正常,已提醒相關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應持續追蹤國外生產或原料藥供應情形。不具名藥師則說,國內化療藥早在疫情前就已缺,原因不外乎與給付價格過低有關,現在癌症治療選擇多樣,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的價格高,廠商「很願意引進」,但像化療藥物這些學名藥給付價格已不敷成本,沒有太多廠商願意引進台灣,就連國產業者都不太願意生產。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義芳坦言,從醫30多年來深刻感受到國內用藥氛圍的改變,早年台灣因為有健保,是世界各大藥廠爭相來台競爭的市場,但近年來隨著藥價逐步向下調整,原廠藥引進國內的時程就越來越晚,現在新藥平均要上市5年才會進到台灣。張義芳感慨,健保給付的條件過於扭曲,跟不上全世界的治療指引,最大問題就在部分負擔無法有效提高,政府有很多事情不就事務本身進行考量,而是著眼於政治利益與選票,都讓台灣的醫療品質越來越跟不上世界潮流。

缺藥問題未解…健保署擬改革 縮短老藥年限
國內缺藥問題未解,衛福部日前宣示擴大「防缺藥中心」,將缺藥議題處理層級拉高到部級,並提出國人愛用原廠藥的解決方針,盼鼓勵國產學名藥增產,以防缺藥問題再現。健保署則擬改革給付超過15年的老藥,可望縮短老藥年限定義以增加國產學名藥競爭力。相關方案最快年底前提出。針對台灣的缺藥問題,健保改革學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黃文鴻指出,現行健保制度對原廠、學名藥無藥價差設計,無法誘導醫師、國人使用學名藥,「就好比民眾不論買進口車、國產車政府都全額補貼,那為什麼要用國產貨?」黃文鴻舉例,美國高達9成處方採用學名藥,但學名藥僅占健保總支付額不到2成,因此能保有多數經費給付新藥;台灣恰恰相反,有4成處方採用原廠藥,占健保總支付額7成以上,顯示多數健保資源都浪費在「專利過期的原廠藥」,導致新藥給付捉襟見肘。黃文鴻表示,國外新藥只要一過專利期,價格就會掉到4成,但台灣健保對專利期超過15年內的老藥卻還給付差額,國產學名藥無法與原廠藥競爭,若再加上各醫院採購時要求廠商提供的藥價差,國產學名藥幾乎無法生存。黃文鴻認為,政府應創造民眾使用學名藥的誘因,例如選擇學名藥是否可不用部分負擔?或使用原廠藥自付藥價差額;全面取消給付指示藥,讓藥局成為小病、輕症病患取得藥物的第一站等。健保署長石崇良回應,國內處方學名藥使用率過低,將全盤檢討藥價調整政策。過去健保收載15年內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藥物,學名藥給付價僅原廠藥8折,會優先考慮修正,不排除縮短收載年限,或取消學名藥僅給付8折的規定。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祕書長陳玉瑩則認為,台灣市場小,就算提高健保給付價也只能治標,長遠來看政府應想辦法幫業者打開國際市場,目前全國140多家國產藥廠都通過PIC/S GMP的高規格國際認證,如能協助業者開發海外市場,也有助於國產藥體質發展。

30年最大缺藥潮2/薛瑞元稱「健保被原廠掐死」 醫嗆「1顆藥1毛錢」如乞丐價
面對30年來最大缺藥潮,食藥署建議民眾改用同成分的學名藥,有醫師反應患者用不慣學名藥時,衛福部長薛瑞元竟回「不改變觀念,健保會被原廠掐死」,有醫師諷刺回應「部長的意思是你遲早要用學名藥,不如現在開始用」,並po出胃藥Mgo健保價「1顆0.1元」,批評「不檢討乞丐價,怎一味怪國外原廠。」缺藥問題持續擴大,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4月底前將成立「防缺藥中心」,蔡英文出席全國藥師公會全聯會春酒時也承諾,藥品通報機制已升級為藥品通報協調中心,讓醫院、藥局、診所間互相流通、支援,可以更即時流通藥物。但缺藥的事實擺在眼前,患者該怎麼辦?藥師公會建議可改用「三同」藥物,也就是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藥物來替代;或是當藥局缺藥時,改到藥物較充足的大醫院領藥;最後若醫院也缺藥,再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不過,藥物替代在現實層面有許多困難,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例如治療男性攝護腺肥大的「多適達」、或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艾胃逆服」,目前都無藥物可取代。若要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也有其危險性。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急救插管藥物Cisatracurium是「大白肺」(肺纖維化)患者的重要救命藥物,缺貨後健保署建議替換藥物為Rocuronium,這個藥物容易造成插管後癱瘓的副作用,他質疑「這樣台灣還算是醫療完善的國家嗎?」降膽固醇的明星藥物「立普妥」日前也缺貨,恐影響上百萬名三高患者,食藥署建議改用其他同成分的學名藥,有醫師抱怨「病人吃不慣」,卻遭衛福部長薛瑞元批評「醫界的人不該有這種迷思,否則健保會被原廠掐死」,此番言論也引發諸多批評。衛福部長薛瑞元(左)認為醫界不該對學名藥存有迷思,但有醫師認為重要的是選擇權,而不是被迫只能接受學名藥。(圖/周志龍攝)具有醫師背景的台灣基進北市黨部主委吳欣岱就表示,「我認為部長這樣說才是不妥的。」吳欣岱說,美國的FDA網站顯示,原廠藥(brand drug)和學名藥(generic drug)雖然同樣通過嚴格的機關檢核,無論是藥物成分和作用機轉都相同,但還是會有微小的差異,例如佐劑、身體的吸收效率等。吳欣岱說,實際的臨床經驗也發現,很多患者本來原廠藥吃得好好的,醫院換藥改成學名藥,血壓控制就不如以往穩定(當然或許相反的狀況也是有的),所以原廠藥與學名藥並非完全一模一樣。吳欣岱強調,她不是想打壓國產藥業,而是希望更多人能重視「選擇」的重要性,讓患者在一定的醫療知識基礎下,和醫師共同做出對自己健康更有利的選擇。但缺藥情況持續惡化,已經讓民眾難以有選擇權,蘇一峰怒嗆原因出在「乞丐藥價」,他在臉書po出胃藥Mgo的健保資料,價格竟然是1顆0.1元,也就是1毛錢,他怒問「這種價格不檢討,還怪國外原廠,連運費都付不出來,所以很多原廠藥只能退出台灣!」蘇一峰也以肺纖維化患者為例,證明原廠藥與學名藥的確有所不同,「去年一項蒐集8家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使用原廠藥抗生素的治療成功率,是學名藥抗生素的3.77倍。」蘇一峰也諷刺薛瑞元「部長的意思是你遲早要用學名藥,不如現在開始用」。一位在學名藥廠工作的網友則在蘇一峰PO文下留言,「我認為要解釋清楚,學名藥沒有那麼糟糕,只有做『台灣健保藥市場』的學名藥才這麼糟,因為藥價低到可憐,根本不可能要求產品有多好!」

國人面對「五缺」之苦 民眾黨提務實對策:不要口號跟撒幣
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副總召賴香伶、幹事長張其祿及立委陳琬惠今(16)日開記者會指出,當前民生苦陷「缺蛋、缺糧、缺藥、缺電、缺工」之苦,號稱最會超前部署的政府卻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施政只剩口號和大撒幣,呼籲政府祭出務實對策,應力促蛋雞產業轉型、將指示用藥回歸市場機制、明確訂出能源目標和政策、以現有法令鼓勵加薪抵稅,解決「五缺」問題,別再拖垮台灣的競爭力,不該把問題丟給下一任處理。邱臣遠指出,近來民眾都難以想像,有些蛋糕店因雞蛋太貴而歇業,現在連豬肉都供不應求要漲價,同一時間藥價也上漲;民眾眼看核二廠停機,短期內供電減少,台電又連年虧損,4月份電價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漲價勢所難免。如今又有第五個缺,就是缺工缺人。由於人才培育與需求高度向電子產業傾斜,許多傳統產業人力缺口持續擴張,疫後就浮現青黃不接的情形。陳琬惠表示,農委會迷信補貼就會有成效,才是無法解決缺蛋的主因,目前雞蛋從北到南都生產不足;近期不少民眾跑了10家藥局都領不到藥,社區醫院壓力巨大,台灣目前不僅缺藥,更面臨新藥進不來台灣、外國原廠藥陸續撤出的困境,這是因為多年以來,健保機制透過砍藥價的方式,節省民眾的給付費用,逐漸壓縮藥商的生產誘因,學者建議將指示用藥回歸市場機制,讓藥廠恢復合理的生產成本。政府應教育民眾正確觀念,將不需給付的藥品從健保刪除,讓藥品價格恢復正常,照顧到真正需要的患者。賴香伶直言,缺電是台灣人民心中一大隱憂,台電破產即案,今年增資1,500億、《疫後特別條例》補貼500億都是全民買單,堪稱「全民救台電」,即使不斷挹注資源仍看不到台電改革。經濟部去年示警2023將是缺電嚴重的一年。近日電價可能調漲的訊息,讓民眾惶惶不安,電價審議委員會必須精算台電成本、漲價後對物價與企業影響通盤納入考量,切莫為了拯救台電財務,強制全民買單。張其祿說,根據人力銀行調查,2022年國內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可分到的求職者為0.48人,等於「兩缺搶一人」,另一方面,截至今年2月底總計2,392家企業,高達1.7萬人仍在放無薪假,這兩個矛盾現象代表台灣「人力供需失衡,政府政策失能」。 張其祿指出,人才供給不足已成結構性問題,政府帶頭挹注國發基金扶植半導體教育,加劇台灣人才培育失衡,政府應設法從前端人才培育及後端職業補充訓練等方面,提高勞動力的多元與韌性。政府編列《疫後特別條例》進行低利貸款、輔導工廠完善基礎設施等常態公務預算就在做的事,完全是慷人民之慨,實際上須靠政策性引導提高薪資,例如落實中小企業員工加薪可折抵所得稅、推動延宕多年的《最低工資法》,才能促進勞工回流。

民眾愛用原廠藥遭酸「此風不可長」 蘇一峰揭「學名藥真實價」狠嗆薛瑞元
台灣近期出現部分藥品缺貨,其中知名降血脂用藥「立普妥膜衣錠10毫克」傳出短缺,恐影響全台三高患者。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對民眾愛用原廠藥表示,學名藥也能代替,「說用不慣這是一個迷思,此風不可長」,引發軒然大波,醫師蘇一峰就揭露胃藥真實價格,狂酸「這種乞丐價不檢討,反怪國外原廠」。蘇一峰在臉書分享胃藥mgO「1顆健保價只有1毛(0.1元)」,直呼:「這種乞丐價格不檢討,反倒怪國外原廠,國外原廠藥品只好退出台灣了(這種價格連運費都付不出來)。」同時用tag反酸衛福部,「原廠快掐死健保了」、「可以用取代藥品啊」、「民眾歪風不可長啊」。他也引用資料中的mgO起迄價格表示,「84年到現在20多年,茶葉蛋魯肉飯都漲一倍了,只有台灣藥品醫療繼續砍」。(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衛福部長薛瑞元13日在立院備詢前接受媒體訪問,並就立普妥短缺、臨床病患習慣用原廠藥一事表示,立普妥有相當多可代替的學名藥,且學名藥的成效與安全性和原廠藥一樣,指用不慣學名藥是迷思,此風不可長,同時立普妥短缺不是緊急事件,廠商表示6月就會恢復產能。薛瑞元也指出,要鼓勵使用學名藥,否則健保就會被原廠掐死,「價格降不下來」,強調學名藥是具同等效果的好藥,沒有學名藥效果比較不好的說法。另外,衛福部則表示,「防缺藥中心」最快4月成立,同時也將納入中藥材通報,以盡快解決燃眉之急。

健喬不懼營業天數少 元月營收4.22億創歷史次高
特色藥廠健喬(4114)元月營收達4.22億,較去年同期3.79億成長11.4%,創歷年元月的新高,並創歷史次高。元月雖逢春節假期,出貨天數僅有十六天,但由於國內新冠確診數飆高,呼吸道藥品需求強勁,以及代理藥品大幅成長,因此締造了歷史次高的營收紀錄。2023年全球在長期益情壟罩下,導致製藥業供應鏈大亂,缺藥荒遲遲未解。而健喬早年投資高自動化包裝設備,且秉持「分享員工」的福利政策,在物力、人力齊備下,確保產能充足供貨無虞。二月份愛克痰600mg在中國首批檢驗後,將開始接單生產,健喬將持續在全球供應鏈失序之際取利,搶占領先地位,往後數月營收將維持強勁成長力道。由於國內新冠確診數飆高、全球都出現新冠病毒、流感和RSV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三重流行」,健喬元月合併營收中,呼吸道藥品需求持續強勁。不論國內國外對愛克痰的需求熱度不減,較去年成長近四成;另外,集團內健康化學專治咳嗽的複方甘草液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四倍。在經銷代理藥品方面,健喬於2021年接手包括諾華、Celltrion 及Tolmar等藥廠的經銷代理的藥品至今邁入第三個年度。在密集的開發原廠新藥及經銷代理原廠藥後,為成功的進藥大型的醫療機構,銷售團隊開始轉型從銷售導向調整成行銷導向;而代理藥品的營收的大幅增長足以證明健喬的行銷策略轉型已見成效。以代理Tolmar治療前列腺癌的癌利佳為例,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元月營收已經比2022年元月營收成長足足超過五成,未來在公司原廠新藥陸續上市之後,健喬最強的銷售團隊將持續展現這個長期驅動營收增長的飛輪效應。健喬在2023年元月持續維持2022年10月以來突破每月4億元的營收紀錄,延續了2022年的成長氣勢,也奠定了新一年開春的成長格局。接下來的數月包括新品上市及購買的新藥證也將陸續貢獻營收。專治氣喘的「欣必復」氣化噴霧劑、治療癲癇的「樂癇」以及的治療高血壓及心絞痛的「諾怡錠」將再為健喬增添營收成長動能。展望2023年全年,以持續耕耘利基市場為策略主軸的特色藥廠健喬,營收高度成長仍然值得期待。

健保署今公布多項給付新制 放寬乳癌標靶藥給付範圍
健保署今年8月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議)」,通過多項用藥提供病人臨床治療選用,包括「早期乳癌尚未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之病人可以用標靶藥物治療」、「遺傳疾病努南氏症可用生長激素治療」、「罕病龐貝氏症有更具安全的新藥可供選擇」、「類固醇治療無效之嚴重氣喘的12歲至17歲青少年,得以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本次共擬會議將乳癌標靶trastuzumab成分的藥品,放寬至「未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也可給付,意即符合「HER2過度表現、雌激素受體(ER)為陰性、腫瘤大於2公分」等條件即可給付,估計每年能嘉惠510位乳癌病患。針對trastuzumab成分藥價,健保署也努力與廠商協商議價,張惠萍指出,本成分的原廠藥單價高達4萬3844元,若依現行最多給付六個月的方式估算,每人所花的健保費用為35萬元左右,但現在健保署已與兩家生物相似藥廠商議價為2萬9895元,每位病人所花的健保費僅23.9萬,成本已大幅減輕。不過此成分的給付範圍已擴大至未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因此估計每年的健保赤字仍會達1億元左右。本次共擬會議還開放生物製劑治療嗜伊紅性白血球的嚴重氣喘患者,這項給付過去僅限於成人,張惠萍說,由於這款藥物已被證實在12歲以上病人使用也無虞,因此決議讓青少年在使用口服類固醇無效後,可由健保給付含mepolizumab成分藥品,預估能嘉惠163名青少年患者,每年將增加4400萬元赤字。但在罕病龐貝氏症的藥物使用上,每年最多可省下3.7億元,張惠萍表示,過去龐貝氏症病患僅能使用專案進口的alglucosidase alfa藥物,如今新藥avalglucosidase alfa已在國內取得藥證,因此成本已大幅縮減為每人每年一千萬,估計有97人受惠。此外,本次會議還通過遺傳性疾病努南氏症候群之兒童患者,可使用含somatropin成分之生長激素製劑,預估約64名兒童可脫離無藥可用的窘境。

詹雅雯罹病「不可能會好」狂掉髮!經紀人心疼曝最後計畫:開腦治療
藝人詹雅雯3月透露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雖然被醫生告知「不可能會好」,她仍保持樂觀心態。只是最近因為疫情,導致原廠藥物短缺,詹雅雯只能改吃其他藥物,經紀人心疼曝光近況。詹雅雯近日理了3分頭,還在鎖骨刺青6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用來勉勵自己。她提到,自從罹患帕金森氏症,整個唾液腺都塞住,心情感到十分鬱悶,她希望在有生之年,所講的話、唱出來的歌,可以和人結善緣。因為掉髮,詹雅雯決定將頭髮剪短。(圖/翻攝自詹雅雯 Y.W 臉書)詹雅雯持續吃藥對抗病魔,經紀人向《三立新聞》透露,有些國外的藥物無法運送到台灣,還有疫情的關係,只能改吃其他藥物,但是自3月開始吃到現在,出現一些副作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一直掉髮,本來詹雅雯想要剃掉,但後來決定先剪短髮。詹雅雯目前持續吃藥治療。(圖/翻攝自詹雅雯 Y.W 臉書)儘管詹雅雯身體狀況不穩定,卻還是希望每天開直播,和粉絲分享正能量,剪了短髮也覺得這樣有新氣象。至於是否會接種疫苗,經紀人表示:「目前還是希望疫苗先留給需要的人,我們就乖乖在家就好」,目前一切治療得依照醫生評估,若真要「開腦」,將會是最後一步的計畫。

第一筆簽約金入袋!國光生技與韓眼藥大廠合作 進軍黃斑病變高單價生物相似藥
國光生物科技(4142)今日宣布與韓國第一大眼藥廠SCD簽約,合作生產黃斑部病變注射新藥Eylea的生物相似藥,成為SCD進軍生物相似藥市場的生產夥伴。SCD看準國光先進無菌充填製程及國際合作經驗,簽訂10年合約合作生產生物相似藥,從製程開發到產品上市依階段支付製程開發費用,第一筆簽約金已入袋。法人分析,國光將從製程開發、三期臨床試驗用藥及上市量產全程參與,依國光與韓國SCD簽訂合約,生物相似藥上市之後,前三年保證訂單量至少140萬劑,國光進軍高單價的生物相似藥不但可以有高毛利的營收挹注,更將藉此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版圖。Eylea生物相似藥是韓國SCD進軍生物相似藥市場的第一個開發項目,原廠藥由拜耳Bayer及雷傑納榮製藥Regeneron銷售,2018年全球銷售額約64億美金(1800億元),在全球生物藥銷售額排名第8,美國FDA已核准用於治療老年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國光生技表示,生物相似藥是因應高貴新藥帶來的財務負擔日益沈重,各國政府鼓勵藥廠積極開發療效相近、但藥價相對合理的生物相似藥以滿足民眾用藥需求並降低財務衝擊。以黃斑部病變新藥Eylea為例,目前台灣每劑用藥約 5 萬元,一旦生物相似藥問市,藥價可望大幅降低。根據SCD規劃,黃斑部病變新藥Eylea 的生物相似藥將於今年下半年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力拚原廠藥到期前上市,預估最快在 2024 年陸續於日本、歐洲及美國上市。由於SCD急需具高規格製程並可提供穩定產能的合作生產夥伴,相中已獲美國FDA、歐盟認證及通過韓國查廠的國光。

壯陽險害命2/「超強心理戰」罵假藥寫衛教文 民眾信以為真:因為售價也一樣!
千萬別在網路上買壯陽藥!若有「不舉」問題,許多軟男經常自行上網尋找答案,尤其年輕人習慣網購消費,因此常常誤入造假的官方網站買藥,付出大把鈔票後卻換來偽藥,幸運的只是沒效,倒楣的造成精蟲數量稀少而不孕,甚至有人因此血糖驟降而昏迷,差點丟了小命!醫師提醒,偽藥工廠經常製造各式不同藥品,成分容易互相摻雜,加上製作環境髒亂,民眾服用後風險很高。(圖/警方提供)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醫師說,門診許多患者都曾有購買到偽藥的經驗,而且現在偽藥商人愈來愈厲害,先偽造官方網站,再使用原藥廠的商標,甚至會貼上「不要購買假藥」的警語,而且售價也和原廠藥一樣,相當懂得心理戰,再加上偽藥近年來還會利用「估狗大神」投放網路廣告,更使人容易掉入陷阱。原廠壯陽藥商也不勝其擾,想要尋求法律途徑,卻發現這些偽藥網站都註冊於海外,根本抓不到人,於是轉而向各地方衛生局檢舉,衛生局回覆屬於食藥署管轄,所以又再向食藥署投訴,最後因為抓不到人,只能在「膨風廣告」專區貼文提醒民眾。衛福部大力掃蕩壯陽偽藥工廠,但網路上許多偽藥廣告、網站皆註冊在國外,難以取締。圖為衛福部人員說明查緝偽藥工廠的過程。(圖/報系資料庫)男性醫學會也尋求Google協助杜絕偽藥,近期雖已有一些成效,但目前仍然可以搜尋到不少偽藥網站,記者實際上網查詢,發現網站製作相當精緻,甚至有教導使用壯陽藥的衛教文章與新知,十分逼真。在客服專區中,還特別說明商品包裝有如禮品,絕對看不出是壯陽藥物,相當「貼心」,不過,或許是偽藥業務繁忙,明明是「威而鋼」網站,客服回答卻出槌寫成「犀利士」,非常搞笑。儘管破綻百出,但根據男性醫學會調查,8成以上民眾誤認網站可以購買壯陽藥,1/4民眾認為網路販售的壯陽藥是正牌藥品,而且網購經驗愈豐富,愈容易受騙。「事實上,壯陽藥是處方用藥,就算去藥局購買也需要出示醫師處方籤,所以根本不可以在網路販售,只要網購的壯陽藥都是偽藥!」陳煜提醒。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指出,原廠壯陽藥屬於處方用藥,根本不可能在網路上販售,提醒男性朋友別上當。(圖/陳煜醫師提供)真偽難分辨 醫師給藥最安全偽藥網站還沒完全掃蕩成功,近期卻已經開始進攻各大社群媒體,包括Facebook、Line都已淪陷,目前也無法可管。偽藥廣告不只冒用醫師名號幫忙背書,明明自己是假藥,竟然還製造圖表比較其他假藥不實之處,讓人啼笑皆非!事實上,壯陽偽藥實在難分真假,陳煜指出,無論是外包裝、瓶身、藥錠幾乎都和正牌原廠一模一樣,甚至還有防偽標籤,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醫師給藥,才能保證一定是真藥。不肖商人設立的冒牌壯陽藥線上購物網站裡,除了販售偽藥商品,還附上許多衛教文章,以假亂真。(圖/報系資料庫)

泰福生技拚藥物上市現增 趙宇天喊話:市場價打折,每股36元
泰福-KY(6541)董事長兼執行長趙宇天,於11月18日卸下執行長一職,由財務長陳林正,接任執行長。而卸下執行長後仍擔任泰福生技董事長的趙宇天博士,將繼續運籌帷幄,協助新任執行長確實執行公司計畫。趙宇天還強調,這次現增每股36元,市場價打折扣出來,且這時是公司發展最成熟與股價最好的時候,邀請大家一起將泰福生技提升到更高境界。泰福生技目前所研發之生物相似藥產品,包括已經進入美國及加拿大藥證審核階段之TX01,進入人體臨床三期尾聲之TX05,將展開人體臨床三期之TX04及TX16,以及臨床前研發之TX52,預期從2021年起,產品將接二連三上市,替公司帶來經濟效益。以正在申請藥證產品治療的疾病來說,產品TX01 為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原廠藥:Neupogen®(Amgen)),產品TX05 為乳癌(原廠藥:Herceptin®(Roche))等。泰福生技今天收盤股價45.95元,上漲8.76℅。2019年12月,以持續展開生物相似藥產品研發及充實營運資金,完成現金增資9.6億元。今天則公布現金增資認股基準日等事項,發行普通股47,000,000股,每股10元,發行總金額4.7億元,發行每股36元,保留增資發行新股10%為員工承購,80%由原股東認購,10%對外公開承銷。泰福生技創辦人與董事長趙宇天。(圖/泰福生技提供)泰福生技今天於台灣時間下午二點召開線上記者會,位於美國的董事長趙宇天與在香港的執行長陳林正,連袂出席,說明TX01、TX05等四款生物相似藥品於加拿大、美國申請藥證、增資等進度,由於台灣與美加法規有異,暫時不會於台灣申請藥證,而是在台灣尋找合作夥伴方式上市。泰福生技正複製30多年前趙宇天博士於美國創立華生製藥的成功模式,三大版圖學名藥、新藥、通路商,造就了華生製藥2008年達到30億美金營業額表現。現更以豐富藥品巿場行銷經驗,推出安全,有效且平價之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藥品,幫助並嘉惠賴以生存的病患。目前著重於生物相似藥品開發製造並計畫自行銷售的泰福生技公司,在前執行長趙宇天博士的辛苦耕耘下,公司研發,生產,銷售等組織已架構完整,主要產品線規劃完成,包括台灣子公司及美國聖地牙哥子公司,也都已打下穩固基礎。泰福生技執行長由原財務長陳林正接任。(圖/泰福生技提供)泰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表示,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擴大,經營團隊延攬新血接班,將讓就要隨著生物相似藥市場起飛之泰福生技,如虎添翼,而接任執行長之陳林正,於台灣就讀小學畢業後赴美洛杉磯,擁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歷,是Delos Capital Fund, LP生技基金之創辦人暨主管合夥人,曾任高盛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另外也擔任泰福生技董事有六年時間。而趙宇天將執行長交棒給陳林正,這一世代傳承之延續,象徵著已經步上軌道之泰福生技,正式從研發公司,轉為商業化公司,而即將進入商業化階段的泰福生技公司,未來會有更多元化發展之可能性。

兩高血壓藥拉警報!一年吃掉430萬顆 最快年底退出台灣
身為原料藥出口大國的中國大陸,因新冠肺炎導致復工困難,連帶讓依賴原料藥進口的國家開始面臨缺料威脅,有5款藥將退出台灣,包括降血壓、愛滋抗病毒藥等;有的因價格考量,有的則是供貨因素,不過食藥署強調,5款藥均有替代藥,不影響患者權益。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全世界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國為大陸和印度。大陸生產的原料藥達370種,其中抗生素和維生素是全球第一,是原料藥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而台灣製造藥品的「原料藥」,有大約三成來自大陸。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缺藥通報平台統計,2019年約有28件,2020年僅1到10月就暴增超過128件,是去年的4.5倍以上。在缺藥通報暴增之際,有5款藥品預計年底至明年中旬退出台灣,包括高血壓用藥「捷賜瑞錠10公絲」及「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10公絲」、青光眼用藥「利視即樂點眼液」、愛滋抗病毒藥物「諾億亞膜衣錠100毫克」以及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必克喘乾粉吸入劑200MCG/DOSE」。根據健保署統計,5款藥品中以上述降血壓藥用量最大,這2款藥品成分去年健保用量就多達430萬顆,愛滋抗病毒用藥成分則為17萬顆、治療過敏性鼻炎藥品為2921支、青光眼用藥為338支。以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來說,由於銷售權轉移、藥證管理等因素,不確定未來供應情況,因而退出台灣; 中央社引述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的回應表示,2款年底退出台灣的降血壓藥都是問世超過20年的老藥,同類學名藥很多,取代性也高,有些學名藥效果也相當不錯,加上降血壓用藥不同於精神疾病用藥,對於患者心理影響相對小。王宗道認為,相較於換藥問題,高血壓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壓更為重要,尤其天氣轉涼,務必在換藥後2週做一次「722」(諧音「請量量」)居家量血壓,除了應連續7天測量,每天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次間隔1分鐘,再取平均值,由於人在家裡較放鬆,因此居家量測血壓的標準為收縮壓135mmHg、舒張壓85mmHg。另外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振興醫院藥事管理科主任常宏傳表示,原廠藥一旦過了專利期,就會有同成分的學名藥問世,在面臨競爭等考量下如果有品質好的學名藥、療效更好的新藥可用,老藥退出台灣也不見得是壞事,更何況有些不一定是不堪健保藥價才退出台灣,代理商和原廠談不攏也是可能原因。食藥署指出,5款藥品退出台灣原因各異,但均有替代藥物,不影響民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