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降臨!228連續假期,台東綠島遊客和潛水教練意外在海邊發現1種有如青花瓷般藍色,長得像卡通神奇寶貝的罕見海中生物,經驗老到的潛水教練說,這是「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雖然外觀很漂亮,不過牠身上有毒,千萬不要觸摸。「好美,好像青花瓷顏色」,228連假,綠島湧入大量遊客及潛水客,有遊客就在柚子湖附近的海域1種藍色,身上長著3對、像翅膀一樣的觸角,浮在海面上,模樣很奇特,照片貼上臉書,許多人為之驚艷,也吸引不少遊客及當地人前往觀賞。這種長得像外星生物,又像神奇寶貝中的罕見海底生物,經島上陳宜禧、花緯霖、怪獸等潛水教練判定,正是罕見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綠島很久沒有發現這種生物,陳宜禧還拍到1對海神正在大啖錢幣水母。潛水教練表示,由於牠的長相奇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外星生物,其實牠還被稱為是「藍龍」或是「藍天使」,兩年也曾出現在墾丁海域,因為海神隨風或浪潮飄流,每次停留的時間不長,可遇不可求,雖然牠的外表很美麗,可是身上有毒,呼籲遊客不要用手觸摸。根據文獻記載,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身上有3對突出的腕狀構造及尾巴,身長可達6公分,以浮游生物為食,因外型神似希臘神話中的海神,雙手彷彿長了魚鰭,雙腿成了尾巴,有「海神」美稱,朝天的一面是藍色,向著海底的一面是灰色,讓獵食者找不到牠們,是絕佳的保護色。海神分布在熱帶地區,可能氣候暖化因素,近幾年也出現在台灣海域。
說到鱷魚,相信許多人都會立即和「力大無窮的獵食者」劃上等號,一旦被盯上鮮少有逃脫機會,但大陸安徽的一隻鱷魚也許將打破這個既定印象;宣城一名李姓女子到河邊洗碗時,常常有一隻野生的揚子鱷守候在一旁,但李女卻並未被其嚇到,反而淡定表示,「牠沒有攻擊過人。」女子洗碗時,一隻野生的揚子鱷在附近等食物。(圖/翻攝自封面視頻)根據《封面視頻》報導,李女接受訪問時表示,出現在河邊的這隻揚子鱷常常在自己洗碗的時候,便突然出現然後靜靜地待在一邊等待自己餵食,「牠就是有時候就出來覓食嘛,然後就會抓一些小雞吃,有時候在河裡面自己抓魚吃。」李女表示,雖然鱷魚吃了自己家養的小雞,但自己並不以為意,相反的還會常常餵食這隻揚子鱷,「牠已經在這邊待了好幾年,但是從來沒有咬過人。因為覺得鱷魚可愛,就幫牠拍照,也不會害怕牠,可能習慣了吧。」李女說道現在因為冬天,揚子鱷正在洞裡冬眠,以往夏天時幾乎天天都會待在外面,有時還會爬上岸曬太陽,但只要有陌生人出現,便會潛入水裡面躲起來。新聞曝光後,有網友留言表示,「突然覺得好可愛啊」、「和諧相處,這才是命運共同體」、「牠怎麼委屈巴巴的」、「這鱷魚怎麼給人萌萌的感覺」;但也有網友認為,鱷魚是肉食性動物,即使眼前看起來可愛,仍不可忽視其危險性,「不咬人是因為鱷魚還小,大了就咬人了,不可大意呀」、「看著萌萌的,現在小是鯉魚打挺,長大了就是死亡翻滾了!」據報導指出,揚子鱷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是大陸特有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揚子鱷現存數量非常稀少、是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同時也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對於人類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陸政府已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大陸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據了解,揚子鱷有1.5億多年進化史,與恐龍屬同一時代。
世界上有幾種生物最為兇猛,鱷魚便是其中之一,牠們的蹤跡遍布河川、湖泊、沼澤,總是先默默隱藏在水下,靜止不動,或慢慢靠近獵物,再猛然出擊咬下獵物。4日一名國外網友就分享一段鱷魚獵食獵豹的影片,網友紛紛驚呆「這就是大自然運作的方式」。一名時常分享野生動物影片的網友「SAKET」4日在推特發布一段影片,只見一隻獵豹原先低頭在湖邊喝水,突然一隻身形龐大的鱷魚竄出水面,迅速咬住獵豹的頸部,將獵豹殘暴地拖下水。SAKET提到短短60秒內,獵豹就這樣被拖下水消失無蹤,「獵食者反成獵物,這就是叢林的方式!」然而從影片中可看出,獵豹幾乎是在5秒之內就消失在水面下了。這隻獵豹疑似為母豹,影片最後可以看到,岸上還有2隻體型較小的獵豹,可能為該隻獵豹的孩子,2隻小獵豹看到母親被捕食的現場,完全不知所措,只能呆站在原地。而上傳影片者並沒有提供事發地點與相關資訊,可能為獵豹分布的非洲或伊朗其中一地。網友看到驚悚的影片後,紛紛表示「鱷魚攻擊大型貓科動物?這很罕見」、「這隻鱷魚等於殺了3隻獵豹,沒有母豹小豹不知道能不能生存」、「這就是大自然運作的方式」、「難以置信,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東西,獅子老虎都敢穿越有鱷魚的河流不是嗎」。
肉食性動物通常都會吃異類維生,但若是海中的頂級掠食者大白鯊也遭攻擊,想必會大呼不可思議,不過近日在南非有專家發現,有多條大白鯊,身體全是咬痕,而鯊魚腹部都被「精準」的撕開,肝臟甚至消失不見,畫面讓人看得怵目驚心,據海洋學家表示,兇手應該是殺人鯨!(圖/達志/美聯社)南非外海向來是大白鯊出沒的地點,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從2016年開始,幾個月內連續有大白鯊屍體被沖上南非海岸的通報,當專家們前往查看卻發現,這些鯊魚都是活生生被咬死,有些長達4到5公尺,專家納悶,這些重量超過1300公斤的大白鯊,到底是被何種生物吃掉,還專吃肝臟?所有大白鯊的肝臟都被移除,猶如外科手術那樣精準,專家認為,行兇者應該就是南非開普敦偽灣(False Bay)海域的虎鯨所為,很難想像,虎鯨居然能夠如此嫻熟地擊殺並宰割這些大白鯊,如同使用了手術刀一樣,先前,人們從未見過這樣死去的大白鯊,但為什麼虎鯨獵食鯊魚只吃內臟?難道是因為鯊魚的肉不合虎鯨的胃口?(圖/達志/美聯社)研究人員認為,虎鯨專門摘除並食用大白鯊的肝臟器官,因為其中富含一種叫做角鯊烯的物質,極具營養價值。一般來說在動物的世界裡,許多獵食者都會選擇獵物身上最有營養的部分食用,而最有營養的部分當時就是屬於獵物們的內臟,這可大幅度的提高營養的獲取效率,在同樣的進食時間下獲取更多的營養。同理可證,鯊魚的內臟營養就更加豐富了,擁有足夠的脂質和鯊烯,這對於每天呆在不見陽光,冰冷海底的虎鯨來說可是最好的熱量來源,因此有內臟這麼柔軟可口的食物,為什麼還要浪費自己的牙齒去啃那些又厚又硬的鯊魚肉。據悉,虎鯨是目前已知的大白鯊唯一的天敵,極具智慧,擅長捕獵。除了大白鯊,它們的菜單裡還包括海豹、海豚、海龜和魷魚。南非環境部長克里西(Barbara Creecy)就警告,大白鯊遭到虎鯨殺害恐會對當地的旅遊和生態帶來影響,在開普敦,過去遊客可以從遊覽船或鯊魚保護籠中觀賞牠們,但自2017年以來,大白鯊數量一直在急劇下降,除了對商業活動有所影響,專家也擔心大白鯊從偽灣消失,對生態平衡造成間接的影響。
肚子餓、想吃東西時,許多人在思考家裡有什麼食物可以補充熱量時,腦中首先浮現的不是低卡路里的食物,而是甜食或垃圾食物。最新的研究顯示,腦中「比較容易」會記得高熱量的食物放在哪裡。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營養健康學的研究團隊以512人為對象,進行食物與空間認知的相關研究。一開始,將高熱量及低熱量的食物以隨機的方式配置,例如1是焦糖、2是蘋果、3是巧克力、4是蕃茄…這樣的順序讓被實驗者記下食物的順序及位置,被實驗者依進食及聞香的順序進行分組。當他們都記下食物的位置後進行考試,結果發現低熱量的蘋果及蕃茄的順序被記得的比例比較低,高熱量的巧克力及焦糖則較容易被記住,無論是進食組或聞香組,都是一樣的結果。在自然界,動物獵食也講求CP值,希望用最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熱量的食物,被稱為「最適採餌理論」,研究團隊推測,人腦也會無意識地做出同樣的判斷。在2013年時,曾有以41位女性為對象進行的研究,當時要被實驗者記住蔬果及餅乾的位置,高熱量的餅乾也較容易被記住,而2018年以高、低熱量食物的照片來進行實驗,被實驗者也對高熱量食物的照片印象深刻。研究團隊表示,若是人類也適用「最適採餌理論」的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現代人很難做到健康飲食了。
桃園青埔八景島水族館X park今年8月7日熱鬧開幕,預約場場爆滿。但有網友日前參觀後表示,館內魚類撞玻璃受傷,甚至水母斷肢等慘狀,猜測是館內缸器過於狹小,水族館疑似沒有好好照料海洋動物們,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對此,官方飼育部也出面一一回答民眾的質疑。Xpark表示,經營水族館產業不容易,生物會有受傷是正常的,但水族館絕對沒有虐待動物,Xpark說,3天前其實就有看到網友的負面意見,當時其實有想發聲明澄清,但經過內部討論協調後,統一於15日發出近千字聲明澄清,Xpark水族館內共有逾萬隻海洋生物,在照養管理上,因個體差異,偶爾會有受傷或適應不良之情形,將持續投入專業人力積極治療照護外,未來將加強巡館人力,對於入館民眾進行宣導,及改善正確生物知識的傳達方式。民眾指出,水母有斷肢慘況。Xpark水族館寬達9公尺的台灣大水缸是拍照亮點。另外也指出水母斷肢乃是自然界正常行為,也有少數民眾拍打玻璃、使用閃光燈,引起海洋生物驚嚇、造成體表摩擦傷。針對網友的質疑,Xpark也表示,未來會強化在社群媒體及現場活動上的教育傳播功能,避免有心人士於其他管道營造本館漠視動物權利之錯誤印象,另針對各類不實指控,如發生傷及商譽行為,本館也將採取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權益。Xpark聲明全文:首先,感謝台灣民眾對 Xpark 生物的關注,顯見台灣在生命教育這一塊的成功,這是一件相當令人驚喜的事情。針對民眾對於館內生物健康所提出的眾多疑問,以下進行條列式的說明─1. Xpark 自始自終都並無虐待動物之情事,本館開館前恪遵相關法令規範,除申請合法之動物展演場域外,完全受政府主管機關督導並隨時接受查核,相關動物福祉與動物保育均嚴格自審並能接受外界考評。2. Xpark 共有逾萬隻海洋生物,在照養管理上,因個體差異,偶爾會有受傷或適應不良之情形。所有生物皆是生命,無論來源及大小,Xpark 均以最高標準悉心照料,亦在動物福利上投入大量資源。例如館內兩隻麥哲倫企鵝,來館前就有咬合不正、脊椎側彎之情形,目前已在專業飼育團隊的細心呼呵護下,已順利成長並與其他企鵝一同生活。3. 近日網路部分負面報導誤導民眾認知,扭曲水族館存在意義及從業人員的苦心,Xpark 對此深感遺憾。足顯 Xpark 對於教育傳播仍有待加強之處。例如花笠水母在野外休息時,習慣平貼於海床或攀附海藻上,看似無精打采,其實屬正常行為;體型較長的蛋黃水母,在獵食時容易造成觸手打結,待晚間休息時自然會鬆開,而水母斷肢在野生環境中,純屬生物新陳代謝之自然現象。這都是大自然生物不可思議的地方,人類習慣用自身角度看待事情,而這些人與生物不一樣的生活習性,正是 Xpark 欲傳達給民眾的資訊。另有少數遊客在觀賞時拍打玻璃、使用閃光燈造成某些較為敏感海洋生物驚嚇,造成體表摩擦傷之情形。 Xpark 將持續投入專業人力積極治療照護外,未來將加強巡館人力,對於入館民眾進行宣導,及改善正確生物知識的傳達方式。Xpark 未來會強化在社群媒體及現場活動上的教育傳播功能,避免有心人士於其他管道營造本館漠視動物權利之錯誤印象。針對各類不實指控,如發生傷及我方商譽行為,本館將採取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權益。最後,再次感謝所有喜歡動物的每一位民眾對生物們的關心,各位的意見 Xpark都不會漠視,Xpark 的建立目標,承襲株式會社橫浜八景島的經營理念─透過生物散播笑容與感動到全世界,同時也期望可以透過水族館的建立親近海洋的管道,逐步發現海洋生物的困境,並在未來一點一滴的累積化成正能量,反饋到自然環境中盡一份心力。期許各位繼續與我們一同關注海洋生態,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好。
大白鯊的攻擊力強勁,不論是海洋生物或者人類碰上牠皆會自動退避三舍,但其實遠離水域並不一定就能脫離大白鯊的攻擊;日前一名南非的鯊魚專家法洛斯(Chris Fallows)在海豹島(Seal Island)進行拍攝,捕捉到鯊魚跳出海面15英尺(約4.6公尺)獵食的驚人畫面。大白鯊捕食獵物跳出水面4.6公尺震撼眾人。(圖/Shark Week Twitter)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法洛斯為了Discovery頻道的鯊魚週(Shark Week)系列節目,和一行人前往南非的海豹島拍攝,希望能拍下鯊魚躍出水面的獵食畫面。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使用了大量儀器包括:無人機和夜視相機等精良的設備;為了不錯失精彩畫面,法洛斯另外還在船尾架設「拖曳式相機」進行拍攝。拍攝進行時,團隊拍到許多大白鯊為了獵食跳出水面的精彩鏡頭,其中最讓人震撼的一幕,則是一隻大白鯊躍出海面高達4.6公尺,口中還緊咬著獵物,在空中翻轉後落回水裡的驚人畫面。團隊捕捉到這精采的一幕,法洛斯興奮表示,「大家都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麼這張照片可說是贏過了上千張的大白鯊跳躍照。我簡直不敢相信牠可以跳這麼高,幾乎是我夢寐以求的完美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英國累計確診人數飆破30萬例,造成境內至少4.5萬人染疫喪命,嚴重衝擊當地民生經濟,民眾為了自保紛紛戴上口罩防疫,但卻也因此衍生出亂象,許多人會將使用過的口罩隨意丟棄在地上,不但造成環境汙染,還可能因此奪走了野生動物的性命。(圖/翻攝自臉書/Steve Shipley)根據《Daily Mail》報導,53歲攝影師史蒂夫·希普利(SteveShipley)近日前往英國北約克郡(North Yorkshire)拍攝野生動物,當時他看見一隻遊隼正準備獵食,牠用爪子抓起了一個藍色物體,史蒂夫起初以為是塑膠袋,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一枚廢棄口罩,可能是從附近的觀光景點隨風飄來。(圖/翻攝自臉書/Steve Shipley)這隻遊隼將口罩誤認為是食物,若是吃下肚恐怕會導致牠喪命,而遊隼抓起口罩後飛了約10分鐘之久,史蒂夫猜測,牠很可能是被繩線纏住了爪子。遊隼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類,受到英國極度保護,史帝夫表示,這一幕是他的攝影生涯中看過最悲傷的事,呼籲民眾應該妥善處理廢棄口罩。(圖/翻攝自臉書/Steve Shipley)
只加醬油與高麗菜的「古早味炒牛肉」是很好的下酒菜。(100起)全台南僅存3家的「紅糟牛肉羹」,酒香足,肉丸彈牙,愈吃愈香。(110元)僅用骨邊肉熬煮的「牛雜湯」,料多且湯頭清爽美味。(150/大碗)以台灣牛現燙的「牛肉河粉」,是種越皮台骨的新吃法。(100元)「牛肉火鍋」以清燉湯頭做底,加上大量白菜與白蘿蔔,是較少見的湯頭。(鍋底100元,牛肉200元)「主廚推薦嚴選牛」肥瘦均勻,厚切有口感,入口香甜油潤。(980元)過去只用來招待貴客的「極上牛脆脂」是口頭推薦,不在菜單內,入口清香爽脆,相當美味。(280元)「牛骨麻辣鍋」鍋底以22種中藥,搭配6種椒、牛油、自製紅油等精煉而成,噴香卻不奪味,口口生香。(280元)多加了豆瓣的「芥藍牛肉」入口意外清爽,開胃下飯。(250元/大盤)
1997年時一隻來自澳洲的赤蠵龜,被一艘航行至非洲附近海域的日本漁船捕撈。當時還是2公斤重的幼龜的牠被船長發現龜殼受傷,便聯絡了南非開普敦的兩洋水族館(TwoOceans Aquarium)希望他們能接手救治這隻小赤蠵龜,還幫牠取名為Yoshi,而牠水族館的生活一待就是20年。(圖/Two Oceans Aquarium臉書)Yoshi在水族館工作人員的照料下逐漸恢復健康,體重還從原本的2公斤成長為180公斤,並成為館內受歡迎的大明星;館方還借助照料Yoshi的經驗,在往後的10年間救助了超過600隻海龜。(圖/Two Oceans Aquarium臉書)Yoshi在水族館內到達生育年齡後,館內經過幾番討論,決定讓牠回歸大海,而為了幫助Yoshi重新適應睽違20年的海洋生活,水族館開始著手安排一連串的嚴格訓練,包括游泳和獵食。水族館在2017年底在Yoshi身上設置訊號發射器,以便追蹤牠回歸大海的旅程,而此時館方仍不知道Yoshi的故鄉在哪裡。(圖/Two Oceans Aquarium臉書)所幸,動物似乎都有歸鄉的本能,Yoshi在回到闊別已久的海洋後,便繞過非洲南部,開始往東邊游去,每天至少會游40多公里。Yoshi野放後耗費2年多的時間,游了3.7萬公里,在今年3月到達澳洲水域,創下衛星發射器單次追蹤最長距離紀錄。而上週兩洋水族館又更新了Yoshi的消息,表示Yoshi 2年半的旅程,總計已經游了超過4萬公里,是牠在水族館的家的200萬倍。目前Yoshi正停留在澳洲西部一帶,該海域擁有豐富的生態、食物也十分充沛。而Yoshi回歸大海至今已經過919天,兩洋水族館也會持續追蹤並更新Yoshi的旅程,希望能透過牠的故事,讓更多人重視海龜的保育。
水瀨很喜歡玩石頭,常常仰著時用左、右前掌把石頭轉來轉去,像是在進行雜耍一樣,有時候還會放入口中,到底是為什麼呢?最近英國網路科學報導「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出現了相關研究的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後發現,這樣的行為和空腹有關係。大家都知道,動物的小孩們都會互相進行玩樂,是為了提高運動能力,不過變為成年的動物後,還是有相關的行為,理由一直不明確。這次的研究結果發現,水瀨這樣玩小石頭的技能,並非表現錯誤的獵食方式,其實可能是因為空腹的關係,而讓孩子氣的行為出現。2010年「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曾經有研究論文顯示,動物玩樂的行動,其實要在動物放輕鬆、外在沒有刺激,或是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玩樂會消耗體能,而且有可能會受傷,並不符合動物的應對機制。水瀨常常用石頭將貝類打開,玩弄石頭的動作,可能是訓練自己在捕食後,可以更方便地吃到獵物,而且在空腹時,會增加玩石頭的頻率,可能是為了接下來的捕時能夠更順利,而先進行的「預習」。為了飽食一頓還需要先演練的水瀨,這樣看起來真是認真的動物。
蝙蝠一度被認為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宿主,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日前中國黑龍江省一名網友就分享,蝙蝠闖入自家魚缸的奇特畫面。根據《梨視頻》報導,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名網友錄下「蝙蝠捕魚」的過程,他在影片中解釋,因為自己住在21樓,基於通風考量都會打開一扇窗,結果在凌晨4點多時,一隻蝙蝠竟然就從窗外飛進室內。蝙蝠捕魚過程。(圖/翻攝自梨視頻)蝙蝠捕魚過程。(圖/翻攝自梨視頻)結果這隻蝙蝠似乎相中網友家中的魚缸,在水面上蓄勢待發,看到魚兒游過就猛地一陣捕捉,振翅拍打水面濺起陣陣水花,這樣的騷動也驚擾了正熟睡的一家人。畫面中可看出,蝙蝠「猛烈獵食」的震撼,魚缸中的5條鳳尾魚全都被蝙蝠吞下肚。該網友事後詢問相關單位,才知道蝙蝠是普通的野生動物,因此將牠拿到戶外的森林公園放生。
一名幸運男孩居然發現被稱為藍龍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Atlanticus)。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7歲男孩萊恩(Hunter Lane),月初和父母到帕德雷島國家海濱公園(Padre Island NationalSeashore)旅遊,意外發現這個美麗生物。幸運男孩撈到藍色小龍?(圖/KSAT) 根據萊恩的父親表示,兒子相當喜歡海洋動物,起初他們以為是藍色鈕扣水母(ButtonJellyfish),直到細看後發現不太像,萊恩還開心地向父親表示說他發現新物種,萊恩的父親表示,自己過去30年來常常到海濱公園度假,但卻從來沒看過藍龍。根據維基百科解釋,被稱為藍龍的海神海蛞蝓,是一種海生腹足綱海神鰓科的軟體動物,最大僅有3公分長。平常漂在海中,任由風和洋流帶著牠們移動,透過本身的體色能巧妙和海水融合,使牠們宛如隱身一樣,不讓海上獵食者發現。海神海蛞蝓過去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和澳洲沿岸等泛熱帶地區,不過近年來隨著地球暖化、海水溫度上升,牠們也在溫帶海域出現,像是2012年1月24日,屏東小琉球的潮間帶區域就曾發現海神海蛞蝓的足跡,後來也在墾丁海域出沒。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圖/維基百科)根據帕德雷島國家海濱公園發言人甘迺迪(Jamie Kennedy)向《美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很多來到這裡的遊客最近常看到藍龍出沒,這也是她在園區工作2年來,發生這樣的情景。海神海蛞蝓雖然看似無害,但牠以其他浮游生物為食,包含有毒的僧帽水母,進食後還能將刺胞儲存在體內,若是遇到危險,就會釋放刺胞,民眾若是不小心被刺到,造成的疼痛感比僧帽水母更大,因此公園方面也提醒,遇到這種美麗的小生物,記得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阮經天(小天)為「野生救援」(WildAid)拍攝《溫柔的巨人》(The Gentle Giant)紀錄片,特別橫越千山萬水,飛到墨西哥的坎昆潛水攝製,他展現過人好體力,一抵達完全沒休息,立即「倒時差」工作,潛入海洋中找尋鯨鯊,在深藍無垠的汪洋裡,他看到碩大無比的鯨鯊,升起無限的感動,小天說:「鯨鯊對我們來說是海底溫柔的巨人,但對牠們來說,我們只是巨人,一點也不溫柔。」因為幾乎沒有天敵的鯨鯊,卻逃不過人類的濫捕,小天呼籲:「沒有買賣,沒有殺害。」希望大家拒吃魚翅,來拯救地球珍貴的瑰寶鯨鯊。阮經天為「野生救援」拍攝《溫柔的巨人》紀錄片。(圖/出頭總業提供)《溫柔的巨人》紀錄片,由《鋒味》總導演高偉恩執導,構思、籌備到拍攝,總共花費超過1年時間,阮經天一到墨西哥也顧不得時差,立馬就換上潛水衣,投身海裡探險,他事前也做足功課,得知鯨鯊(Whale Shark)是地球上體積最大的魚類,最大可長到12米,個性溫馴的牠們,其實不是鯨魚,而是鯊類,屬於軟骨魚綱鯊目鯨鯊科,他們生活在溫暖水域,全球75%鯨鯊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其餘才是在大西洋,鯨鯊屬於卵胎生動物,雌性鯨鯊雖然產卵,但會將卵留在母體內孵化,等幼鯊成長至40-60公分大時才一次排出,鯨鯊很長壽,至25歲才脫離兒童期而成熟,成年鯨鯊壽命平均可達100歲~150歲。阮經天與垂直身體的鯨鯊面對面,相當感動。(圖/出頭總業提供)阮經天全副專業裝備,熟練地從船沿一個跳水,潛入加勒比海中找尋鯨鯊,當小天一看到眼前沈甸甸的鯨鯊,感動得說不出話,好幾秒後才回過神來,他分享:「在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如此龐然大物,完全把我震懾住了,其實在那一瞬間,我的腦子是一片空白。」他看到母鯨帶著小鯨從他眼前航行而過,感動油然而生。而小天非常幸運,在海中和鯨鯊拍到一張非常難得的照片,他與垂直身體的鯨鯊面對面,他形容:「我們就像兩個久別重逢的老友,準備來個大大的擁抱!」其實鯨鯊在海中呈90度直立身體是非常罕見的,而他們的第一類接觸,居然能邂逅得如此與眾不同,或許也注定了守護鯨鯊是阮經天一生的責任了!而拍攝到小天與鯨鯊幾乎胸碰胸的珍貴畫面,也讓導演興奮得直呼:「漂亮!這真是太神奇了!」阮經天投身海裡探險。(圖/出頭總業提供)成功拍攝了「野生救援」(WildAid)的紀錄片《溫柔的巨人》後,阮經天既開心又感慨,他說:「你知道嗎?成年的鯨鯊在海裡,幾乎沒有天敵,能夠給他帶來顯著威脅的,其實是你、是我,我們是他最大的威脅。」由於人類享有、控制所有資源,環保問題和獵食魚翅問題,成了鯨鯊最大的惡夢,小天誠懇呼籲請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後,可以深刻的反思,希望「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鯨鯊被列為瀕危物種,在這75年中,鯨鯊的數量已減少63%,所以拯救鯨鯊刻不容緩。阮經天邀請大家於明天4/22「世界地球日」收看《溫柔的巨人》紀錄片,一起關懷鯨鯊。
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北極的能源與航道利益吸引著所有野心家的目光,無論是軍隊擴編、導彈部署,或是軍演的進行,北極沿岸各國在區域內任何的動作都會遭到彼此放大檢視與審慎評估。但是除了列強的爭奪,極圈動物也越來越難以存活,近日有俄羅斯科學家發現,由於氣溫攀升,導致冰層下降,再加上原油的挖掘,破壞北極熊棲息地,「北極熊吃北極熊」的事件越來越頻繁。人類開發害北極熊自相殘殺。(圖/CBC.CA)從照片看到,這頭公北極熊嘴裡叼著的可不是什麼麋鹿或是海獅、海報之類的生物,而是一頭小北極熊,很難相信,北極熊居然會向同類動手,照片中的這頭公北極熊,一開始先追逐著一對北極熊母子、在小熊失足跌落水後,公熊開始獵食小熊,母熊完全無法救援,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小孩落難,全球暖化持續加劇,北極熊噬食同類的情況頻繁,早在2016年,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就曾記錄下「極地獵殺」的動物悲歌。全球暖化加上各e國搶搭化石燃料挖掘話題,造成北極熊的棲息地和食物陸續減少。(圖/Polar Bear Fact)根據俄羅斯科學家默德溫斯基(Ilya Mordvintsev)表示,由於全球暖化加上各北極圈的列強們,搶搭化石燃料挖掘的話題,造成北極熊的棲息地和食物陸續減少,牠們甚至無法靠傳統方式捕食,導致牠們自相殘殺,「北極熊間有同類相食現象,這是長期觀察發現的事實,但過去較為少見,如今卻經常發生」。公北極熊叼食幼熊,極圈生頻頻上演。(圖/Daily Animal WD)其實,北極居民對於「熊吃熊」的現象早就習以為常,夏末初秋,海豹待在海中的時間較長,導致北極熊捕獵有難度,少了主食來源,北極熊就會將「熊爪」伸向小熊。早在2004年,動物學家就發現公熊會尾隨懷孕的母熊,最後將牠吃掉飽餐一頓, 如今這種情況卻持續增加,默德溫斯基認為,極地動物會互相殘殺,主因就是食物供應極度短缺,體型較大的雄性北極熊開始「獵殺」母熊、熊寶寶,因為牠們較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尤其是「母熊在餵食寶寶」的狀況下更容易被獵食。「公北極熊叼食幼熊」的照片近日再度曝光,似乎有再呼籲大眾,在大肆開採天然資源的同時,更應該有保護地球的堅定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