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3年來首例!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疾管署:嚴重恐致長期洗腎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日公布中部有位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是國內時隔3年多來首例。(圖/報系資料照)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日公布中部有位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是國內時隔3年多來首例。(圖/報系資料照)

衛福部疾管署今日公布,中部一名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連續腹痛、水瀉4天才確診,這也是國內時隔3年多首例,感染源尚待釐清,所幸女童症狀現已緩解並出院,疾管署表示,孩童罹患此病可能導致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甚至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提醒家長不可輕忽。

據了解,該名女童於11日出現腹痛、水瀉症狀,就醫後症狀並未緩解,14日再次就醫並住院,檢驗後於昨日確診,目前症狀已緩解並出院,衛生單位也匡列15名相關接觸者,均未出現疑似病症,已安排5家人及潛伏期飲食之餐廳廚工採檢,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說,女童在病毒潛伏期間的飲食並無特殊之處,水瀉前一天有到遊樂園玩水,當時有無吃到特別的東西,或嬉戲的水中是否混進其他可能汙染物都還需釐清。

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迄今累計3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前2例分別為2001年8月確診之外籍未滿10歲男童及2019年4月確診本國籍20多歲男性。

而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污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該病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

疾管署提醒,預防方式應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或生菜沙拉;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洗手,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