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泰公開講】劉泰英:救市 考驗政府魄力

【泰公開講】劉泰英:救市 考驗政府魄力(圖/林勝發攝)

【泰公開講】劉泰英:救市 考驗政府魄力(圖/林勝發攝)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美國聯準會為救市不惜再下重手,祭出「無限量化寬鬆」政策,果然激勵美股大漲。

然而,如同先前美國總統川普的「發現金救股市」方案,引發投資人對長期景氣的疑慮,更多經濟研究機構憂心,疫情不確定性對實體經濟衝擊太大,除非國際疫情在上半年就被有效控制,或是各國政府祭出更多政策干預,否則只能等國際經濟慢慢U型反轉。

因台灣曾經有過SARS的教訓,防疫很快步上軌道,但不同於十七年前的SARS,那時全球化剛起步,大陸經濟發展也才蓄勢待發;如今國際經濟早就因為「地球村」緣故,各國分工愈趨緊密,當大陸疫情稍為趨緩之際,歐美國家卻又大流行,更糟的是歐美欠缺警覺意識,只能緊急封國、封城,經濟活動陷入停滯。

更令人憂心的是,近年扮演全球經濟推力的大陸,雖已陸續復工,卻又面臨國際訂單萎縮的挑戰,是否會讓經濟再度受創,在全球掀起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值得觀察。

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讓原本對連任總統信心滿滿的川普,也難免緊張,喊出希望在四月十二日復活節之前,讓部分勞工重回工作崗位,以免失業率擴大。只是,比起何時能復工,國際法人更在意聯準會降息及量化寬鬆政策,是否能確保消費者和企業取得現金、擴大消費,畢竟這才是「無限量化寬鬆」政策的原意,若無法達成,經濟不排除向下惡化。

量化寬鬆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印鈔票」。貨幣供應增加,會推升通貨膨脹,若貨物供應未增加,貨品價格就會被炒作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貧富不均惡化;經濟學家曾形容新冠肺炎猶如一根針,隨時可能戳破美國的經濟泡沫。

問題是,各國政府習慣透過量化寬鬆政策穩定投資信心,但若僅是短期安撫投資人別恐慌,企業卻因行庫門檻,仍調不到頭寸應變,一旦倒閉就可能造成更大規模的失業,民眾更不敢花錢,經濟可能更糟。

我一直疾呼政府要明確、快速提出緊急應變方案,降低企業與民眾的不確定感,例如經濟部提出中小企業防疫一千億元信保方案,央行再加碼二千億元,還補貼企業利息,如果所有受疫情衝擊的企業都能適用,政府又願意扛起銀行擔心的風險,企業才不至於被銀行抽銀根。

對於受衝擊最劇烈的觀光業,政府可決定廠商暫時不還本只付息,協助企業度過金融風暴;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銀行資金不像現在爛頭寸這麼多,都能辦得到,現在當然更可以做,關鍵就在政府的決斷及魄力。

作者/劉泰英 1936年生,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李登輝總統時期,以中華開發董事長頭銜,出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與李前總統關係密切,外界當時也以財經國師、國民黨大掌櫃等稱號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