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
最新

「天氣控制機」誕生?中國目標完善「控制天氣」 外媒憂心被用於軍事用途

外媒憂心中國先進的天氣控制技術,最後會用在軍事用途上。(示意圖/pixabay)

外媒憂心中國先進的天氣控制技術,最後會用在軍事用途上。(示意圖/pixabay)

在2000年推出的即時戰略遊戲《紅色警戒2》中,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在遊戲中的「超級武器」並非是核彈,而是一種可以控制天氣、在指定地點大範圍產生雷電攻擊的「天氣控制器」。原本看似是遊戲中幻想出來的產物,如今似乎真的出現在中國境內,而有外媒擔心,中國可能會把控制天氣的技術使用在軍事用途上,把天氣「武器化」。

根據中國國務院2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報告中指出,「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現代化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安全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更加優化,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萬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推動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根據《中央廣播電台》報導指出,其實早在2019年8月7日,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就曾指出,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有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但是中國卻是動用國家資源積極發展,並且廣設「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一些大型戶外活動中「確保」晴天,最著名的案例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當晚,中國成功達成不下雨的目標。

但相對的,2018年印度就曾抱怨中國透過增雨作業,讓印度爆發洪災。簡旭伸認為,如果更大規模的進行天氣控制,會引發道德質疑,「當一個國家可以控制天氣、大氣、空氣時,未來有沒有可能透過空氣來調整人民的移動方向。」

而在中國國務院的報告發出後,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討論,資訊專欄作家明斯特(Adam Minter)就在《彭博社》發表評論,他認為,在旱地下雨、減少冰雹、重要活動放晴,中國在天氣調控的技術上的確領先全球,但是這次中國宣布要將「造雨」能力覆蓋60%的國土,令人十分憂心中國是否會將天氣控制的技術用在軍事用途上。

明斯特也表示,雖然中國在2005年簽署了《關於禁止對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公約,但是多年來,中國隊控制天氣的技術與興趣並沒有絲毫減弱。而亞洲周遭各國也開始憂心,中國控制天氣的行為,會讓周遭國家千年下來固定的天氣演變發生變動。明斯特也強調,這並非是無聊的擔心,最糟糕的是,這看起來像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