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陸展開核心技術「吸星大法」 台商急賣廠帶人才走

可成將泰州廠賣給陸企藍思科技。圖為台南可成。(圖/報系資料照)

可成將泰州廠賣給陸企藍思科技。圖為台南可成。(圖/報系資料照)

2020年7月,台灣EMS廠緯創將大陸昆山廠(緯新資通)賣給「陸版鴻海」立訊精密;8月,可成處分大陸泰州兩座廠給陸企藍思科技。有機構分析,隨著大陸邁向產業自主,中期來看,台灣受到衝擊最大,是最有可能失去大陸市場的經濟體之一,推算中期損失將達本身GDP的10%左右。 

這份報告是由安聯集團(Allianz)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所發表。據外電引述報告指出,大陸「雙循環」策略將是十四五規畫重點,長期目標是利用國內生產滿足不斷增加的內部需求,而非透過進口;雖然最終實現產業自主將會對其他經濟體造成不利,但在實現目標前,雙循環戰略將產生積極影響,因企業可能會藉著向國外取得技術實現製造升級。

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五中全會決議中,對於十四五經濟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強調「關鍵核心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近期在一場論壇表示,大陸十四五經濟政策重點強調內外雙循環,其中的內循環就是千方百計促消費,外循環就是要促成「進口替代」,目標是培養出自主重點產業鏈,做法是直接從國外整廠引進,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上海特斯拉,是大陸少數特許外資可以100%持股的企業。

為何這樣做?李鎮宇指出,只有100%外資持有,他(外資)才會把100%技術投進去(大陸),此後上海特斯拉培養出的本地人才會散出去,人才出去之後,某個程度就挖到了技術,很快就會開枝散葉,自主供應鏈也很快就會起來;「外循環某個程度是藉由開放外資來作到進口替代,帶進來之後再COPY,整個供應鏈就複製了!」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大陸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指出,大陸國務院日前頒布《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扶植高階積體電路、半導體,以及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軟體,據此,短期內,大陸仍將以「融台」與經濟施惠,吸納台灣企業技術與人才,長期,台灣或面臨中方進口替代;同時,大陸科技自主創新政策預期將擴大招募海外人才,恐導致台灣人才外流大陸的情形愈趨嚴重;所幸的是,台灣人才赴陸多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惟對此「陸漂族」回台謀職,則成為新興問題。

大陸在十四五期間側重內循環的發展,王國臣認為,在陸台商已不能再單純地製造,而要同時考量製造與銷售,特別是隨著「短鏈革命的市場導向」(in China, for China),以及供應鏈的「去美化」,在陸台商恐進一步靠攏中資企業,特別是具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

他提醒,已生根或有意願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台灣企業,慎防遭中資企業併購,或被迫加入國有企業混合改革。

李鎮宇指出,「十四五」強調推動國家核心科技自主,劍指8大科技領域,紅色供應鏈有望再升級;8大科技領域為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積體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航空科技、深地深海。

大陸半導體產業政策主力將扶植第三代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之高功率及高頻特性使其元件可大幅提升效率,達到減少耗電量、縮小體積等優勢。市場預期大陸將於十四五期間投入10兆人民幣於第三代半導體,最值得注意的公司包括IDM三安集成、設備商北方華創。

李鎮宇指出,目前大陸第三代半導體仍以4吋廠為主,台灣及歐美則有部分6吋產能,推測技術仍有落差,台廠在RF應用技術領先;同時,第三代半導體將應用於電動車、電源管理等利基市場,無法取代第一代半導體。

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同時,大陸將會面對包括債務上升、企業殭屍化及科技進步慢的長期風險。裕利安宜報告指出,相較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大陸的研發開支更為依賴政府投資,較大的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盈利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的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和資源錯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