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綜合

防疫成果出色讓社會「正常到詭異」 《紐時》:長期鎖國不利於持久對抗疫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報系資料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報系資料照)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的期間,台灣因為優秀的防疫成果,屢屢登上國際版面。近日《紐約時報》就描述台灣社會「正常到讓人覺得詭異」,大讚台灣的防疫成果。但報導中也有專家指出台灣採取的鎖國政策,其實不利於長期的防疫。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台灣這幾個月來「生活正常到令人覺得毛骨悚然」,不僅民眾的婚禮正常舉行,職業球賽照常開打,就連夜市、音樂會已是擠滿了人潮。而台灣人口遠遠大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可是因為新冠肺炎死亡的病患人數卻是兩隻手可以數的出來。

讓台灣能有如此成效的防疫成果,其中莫過於就是「鎖國政策」,大多數的國外旅客都被拒絕入境,獲准入境的旅客都要接受為期兩週的檢疫隔離,其中也包含自海外歸國的台灣人民。但《紐約時報》認為,豎立起鎖國高牆雖然能免於遭受感染的風險,但在世界各國開始接種疫苗時,如果台灣繼續維持鎖國政策,在經濟與政治上很有可能被其他國家孤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受訪時表示,在疫苗確定被證明是可以持久有效對抗病毒之前,台灣政府不會因為公眾的壓力而放寬封鎖政策。

史丹佛大學副教授王智弘(Jason Wang)表示,在這波疫情中,台灣取得了非凡的防疫成果,能夠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非常了不起。但就算能在2021年6月前,讓全國人民接種疫苗,仍然還有6個月的時間,王智弘認為「還要在維持6個月的緊縮防疫政策真的很困難」。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傳染病學教授費舍爾(Dale Fisher)表示,對於台灣真正的考驗是,這些新冠肺炎疫苗到底有沒有效?能不能提供持久的免疫效果,如果沒有辦法的話,全球將會繼續與新冠肺炎對抗,屆時,台灣人民還能忍受多久的與世隔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