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予嘉
」 國票金 併購 耐斯 司法 耐斯集團
國票金還有戲1/「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 耐斯阻擋國票金併購擴張淪最小金控
「5月27日最高法院一項判決,確認當年國票金(2889)欲併購安泰銀(2849)一案合法合規,全案判決確定不得上訴,耐斯集團纏訟3年多後,終於還國票金一個公道。」一位國票金老股東接受CTWANT記者採訪,不見勝訴喜悅,因為這門婚事早已破局,「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 今年,十四家金控大賺近6000億元,各家銀行、保險及證券三業獲利引擎齊發,寫下史詩級勝績,國票金只賺了其中的27億元持續吊車尾,因為以票券及證券起家的國票金,是唯一無實體銀行或保險的小金控。 國票金成軍23年來,除了每三年的改選大戲,吵得乒乒砰砰,其實經營團隊為擴大規模,四度提案併購或收購壽險及銀行,這份努力屢遭特定股東反對。「2021年併購安泰銀行一案,可說是成立以來最接近成功達陣的一次。」該名老股東說,這樁喜事,郎有情妹有意,股東會也表決通過,誰也沒想到,竟遭自家股東打官司要撤銷,如今官司判下來雖然公司勝訴,但婚事早已告吹。 CTWANT調查,國票金2021年營收破百億,稅後淨利46億,配息1.15元,股價一舉掙脫10元攀上17元,營運與股價、市值均創下史上高點,無異是迎娶安泰銀的「良辰吉時」。 據此,買賣雙方經營團隊努力一年多,與主管機關溝通,取得首肯後再同步開董事會及股東會,提出以約337億元股份轉換取得安泰銀行100%股權。其中,國票金董事會開了十場「會前會」,每場3到4小時,2021年10月15日經過5小時馬拉松式會議,終於表決通過,並在12月初召開股東臨時會,以73.54%贊成通過此案。 豈料,半個月後,小股東們的惡夢重演。國票金股東耐斯集團魏姓董事兩度召開記者會,指控該併購案事涉違法,並展開司法戰,由「台灣苗農乳品、國證投資開發及資通國際開發」於2021年12月29日及隔年1月11日向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提起訴訟。這三家提告公司皆是由耐斯集團二代陳冠舟的弟弟陳冠如所投資,兩人現為國票金控總經理、國票綜合證券副董事長。國票金控是目前14家上市金控中唯一無實體銀行或保險的金控。圖為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圖/報系資料) 依據記者會及訴訟案內容,主要指控是國票金前總座丁予嘉與安泰銀前董座丁予康為親兄弟二等親關係,後者並持有安泰銀股票,涉及金控法第45條的利害關係人,董事會應採「特別決議」,但董事會僅採「普通決議」,因此訴請董事會決議無效以及撤銷國票金股東臨時會決議。金管會隨即在2022年1月底,對此案表示「予以緩議」。 該股份轉換契約期限一年,約定「最終交易日」(2022年10月13日)前夕,智慧商業法院宣判國票金董事會決議並未違反金控法,六天後,也將撤銷國票金股東臨時會決議的訴訟案予以駁回。國票金獲勝訴,但原告方耐斯集團不服提上訴,直到今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判駁回,國票金再次勝訴。 「上市櫃企業普遍共識是,為避免商業爭議事件影響公司,多採『速審速決』,接受智慧商業法院判決。」一名金融界人士分析,「若三年前,耐斯不上訴,就有機會重啟該併購案,那麼今日國票金樣貌,肯定是大不同。」 「一樁數百億元併購案,從找到合適對象,雙方能情投意合,還要經過主管機關認可,談何容易,竟可以司法訴訟輕易杯葛。」一名專業人士分析,這樁美事竟成金融史上的怪譚。 今年四月間,凱基金併購安泰銀告吹,安泰銀仍是待嫁之身,國票金為何不重啟此案?在會被自家股東提告陰影下,內部早起了寒蟬效應。國票金董座魏啟林二年前曾回應,「已事過境遷,回不去了!」今年5月23日股東會上,小股東們也隻字未提。 「沒哪一家金控像國票金大股東們自己在搞內耗,原地打轉!」小股東無奈地說,「23萬名股東能向誰申冤?」 國票金控對於最高法院的勝訴判決確定,5月27日發布重訊表示,本公司辦理併購業務,均依公司治理及恪遵法令執行,對於智財商業法院及最高法院歷時審理及確定判決,樹立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認事用法典範,深為敬佩;同時也尊重股東依法主張訴訟權,惟耗費社會司法資源,僅表遺憾。

國票金還有戲3/金控前總座不忍出書大喊「太荒謬」 耐斯檔併購案只為「一己私利」
隨台新金(2887)完成併購新光金(2888),玉山金(2884)收購保德信投信,以及永豐金(2890)買下南霸天京城銀(2809),台灣金融業可說是進入金控2.0戰國時代。 當各大金控啟動併購,搏版圖、擴大規模及拼獲利之際,國票金(2889)部分特定股東卻反其道而行,三年前就董事會及股東會通過的安泰銀併購案提起訴訟,終至破局,儘管月前最高法院判併購案合法合規,但已無力回天。 事實上,在14家金控中,以票券及證券起家的國票金,因無銀行及保險而掛車尾,經營團隊就特別賣力,自2010年以來,四處尋求併購對象力拼「轉大人」,先後提過美商大都會、京城銀、三信銀及安泰銀等併購或收購案,部分因特定股東耐斯集團反對,最後都告吹。2010年4月19日時任董事長洪三雄(中)與美商大都會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孟子文(右)開記者會,宣佈35.5億元收購案,最後遭股東耐斯集團反對破局,美商大都會後由中信金併購。(圖/報系資料) 為何金控業拚大者恆大,國票金仍在「裹小腳」?三年前因安泰銀併購案而「被閃辭」的前國票金總經理丁予嘉,退休後2022年出書《今貝世界》(貪),給了具參考性的答案,「部分大股東害怕自己的股權被稀釋!」 丁予嘉在這本類自傳小說寫了四個貪的故事,最後一個故事中,他升任金控總經理,「首要任務是擴大並開展金控版圖」、「追求成長的唯一路徑,就是併購。」安泰銀行前董事長丁予康是國票金前總經理丁予嘉「小哥」,兩家併購案中丁予嘉全程迴避,仍「躺著也中槍」被閃辭。(圖/報系資料)十五年前,時任國票金董座洪三雄提案,併購美國大都會人壽,遭耐斯集團派以「買價評估不實」反對,在股東臨時會上霸佔麥克風、緊咬程序,甚至發生肢體衝突等,股臨會仍通過此案,反對派不放棄揚言興訟,震驚了金管會,最後予以駁回,如耐斯集團所願。 參與此案的丁予嘉十分不解,當時利率低檔已久,壽險公司因利差損大價格便宜,提案時大股東們都滿意,一進入董事會反對派竟然變臉,並在股臨會上演鬧劇,事後才真相大白,原來是兩派大股東「人事安排談不攏」;兩年後,大都會人壽被中信金以1.8億美元,比當時收購價31億元高出將近一倍。對於「暗藏一己之私利」、「壞了正當的大事」,丁予嘉嘆「荒謬至極」! 此案破局後,國票金2014年鍥而不捨,提出以每股31元併購京城銀,仍遭特定股東以太貴、怕股權稀釋而反對作罷,2015年6月金管會開放金融業展開收購,國票金一馬當先,提出以每股16.5元收購三信銀51%股權,最後因股東惜售而宣告失敗。 國票金沒放棄尋求擴大機會,2021年提出併購安泰銀,丁予嘉因安泰銀董座丁予康是「小哥」,從頭到尾主動全程迴避,此案進入股臨會前最後兩天,金管會官員與耐斯集團竟「不約而同地咬定同一件事」,兩兄弟關係涉及金控法第45條,擺明對法條規範主體「交易法人」而非「交易行為的自然人」,視若無睹。 這回,「躺著也中槍」的丁予嘉看明白了,為顧全大局,索性在股臨會前夕閃辭,無奈,此案最後仍因耐斯集團提起訴訟而破局。 為何反對派「睜眼說瞎話」?丁予嘉在書中清楚剖析,「檯面上說不出來的考量」,該併購案除了雙方換股還要現金增資,反對派持股約7%,按比例「至少拿出十億多元,否則股權就會被稀釋」,「不認,就要面臨董事的席次減少,喪失控制力。」 照理,金控董事會成員或大股東擔憂「股權被稀釋」「董事席次減少」,本是天經地義,但若只有這心思沒能望見金控搏大的共好局面,那麼,小股東何時才能盼到國票金擺脫裹小腳的那一日? 國票金控對於最高法院的勝訴判決確定,5月27日發布重訊表示,本公司辦理併購業務,均依公司治理及恪遵法令執行,對於智財商業法院及最高法院歷時審理及確定判決,樹立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認事用法典範,深為敬佩;同時也尊重股東依法主張訴訟權,惟耗費社會司法資源,僅表遺憾。

國票金還有戲4/國票金股東共治失靈 耐斯形同市場派損傷公司利益
「國票金明明三大股東合治,陳冠舟擔任國票金控總經理,陳冠如擔任證券副董事長,兩人均為金控董事,是名符其實的『公司派』。」一名金融業高層向CTWANT記者不解地說,對內杯葛議事也就算了,對外開記者會或使出訴訟手段,不顧惜公司形象,豈不成「市場派」? 「當年,國票金股東耐斯集團董事大張旗鼓,開記者會抨擊併購安泰銀行涉及違法,讓人很納悶,唱衰自己公司的股東,究竟是公司夥伴?還是敵人?」該名人士指的是,2021年12月國票金召開股臨會,以七成多贊成通過安泰銀併購案。因此案閃辭的前國票金總座丁予嘉在所寫的《今貝世界》形容,「反對的民營大股東『造勢般』地召開記者會」,公開宣布要提告。食品起家「愛之味」耐斯集團,擴大事業版圖到金融界。圖為耐斯創辦人陳鏡村(中)、陳哲芳(右)與陳鏡仁三兄弟。(圖/報系資料)在台灣金控史上,國票金的大股東爭戰,可說最長的八點檔,每三年改選打一回,每回提併購案也要打上一回,戰事頻仍,蔚為奇觀,無人能敵。 國票金的爭戰大戲,與成立背景有關。話說2001年,政府開放金控執照16張,可跨業經營銀行、保險、證券等,引來各路人馬爭相申請,當時「老三票」(票券業)中的國票董座林華德也爭得一張;而食品起家的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收購泛亞銀行(更名寶華銀行,後由金管會接管、併入星展銀行),後退場,在陳水扁時期取得支持,轉進國票金,兩名兒子也一起到任參與經營。 與其他金控不同,國票金並無單一絕對大股東,林華德下台後,台灣金融資產董座洪三雄接任,獲台產及美麗華集團力挺,後又邀旺旺集團投資,耐斯集團則在2011年遊說財政部大舉入主,據此,國票金由三大派股東共治,也埋下每三年改選、併購案或人事案就禍起蕭牆的遠因。 依公司治理,董事會本該監督經營層,並兼顧股東權益,董事意見不一實屬正常,均可透過溝通及表決達成共識與決議,然國票金內部紛爭,屢次由耐斯集團召開記者會向外敲鑼打鼓喊話,例如2010年國票金提案併購大都會人壽,耐斯集團便召開記者會,指控買賣評價不實、揚言興訟,最後此案破局,隔年中信金以更高價併購大都會人壽,但已無人核實,記者會上的指控是否為瞎說。 三年前的國票金與安泰銀併購一案,耐斯集團兩度召開記者會,高喊「疑假撤資、真入主」、「呼籲金管會嚴查」,更兩度按鈴提告,要求發布重訊等同家常便飯,因而成了金融市場「談資」及媒體最愛的標題,儘管經營團隊說明解釋,聲量均敵不過身經百戰的耐斯集團。 丁予嘉退休後寫書揭真相,對反對派大股東主張理由,評為「似是而非」「啼笑皆非」,道理很簡單,首先,被收購銀行的大股東美國私募股權基金運作方式只為獲利了結,不會再回頭參與經營,再者,這家私募基金早已寫好切結書,拿到金控股票後一年內出售完畢。 回頭看來,如同今日ChatGPT一本正經說瞎話般的指控,在官司吞敗後無人更正或道歉,莫怪國票金小股東們及內部人,對大股東們網內、網外互打,家醜不斷外揚,不堪其擾,搖頭嘆息。 併購安泰銀行受阻後,新冠疫情爆發、美國暴力升息,國票金遇大逆風,2022年首次辦現金增資,起初耐斯集團反對,在官股支持下通過,「有趣的是,耐斯集團竟反過來鴨霸提案,要求公司將原股東未認購的額度,全數由耐斯集團認購,遭到董事會否決後,竟又跑去向媒體、金管會告狀。」一位金融業高層觀察。 「一如以往,以公司治理等冠冕堂皇理由進行干預,避免股權被稀釋,也阻止了公司版圖擴大與成長。」該人士憂心地說,國票金轉投資的純網銀樂天銀行,遲遲無法獲利,2025年上半年營收獲利衰退,「為維持子公司資本健全,增資已是迫在眉睫,屆時內部大股東間,恐又是一番爭戰。」國票金每三年改選及併購案上,頻傳特定股東反對與爭戰,何時才能看見大未來。圖為國票金控2020年旺年會。(圖/CTWANT資料照)眼見國票金明年又將改選,「陳冠舟、陳冠如兩兄弟該拿出格局與企圖心,停止內耗。」一位老股東語重心長地說,「是誰在推改革、拚公司轉型升級?是誰在為一己私利扯後腿,攔阻前進?股東們已然越看越清楚!」 國票金控對於最高法院的勝訴判決確定,5月27日發布重訊表示,本公司辦理併購業務,均依公司治理及恪遵法令執行,對於智財商業法院及最高法院歷時審理及確定判決,樹立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認事用法典範,深為敬佩;同時也尊重股東依法主張訴訟權,惟耗費社會司法資源,僅表遺憾。

國票金H1獲利成長逾五成 總報酬率排名金控前五名
國票金(2889)今天(31日)舉行法人說明會,上半年稅後盈餘22億8,450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3.39%,董事長魏啟林表示,獲利得力於子公司營運表現優異外,受惠台股行情,並佈局可轉債多年,掌握景氣循環相關個股,第2季收益與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行情,獲利轉盈,大幅成長。國票金今年上半年獲利成長豐,每股稅後盈餘0.79元,每股淨值13.70元,營運穩健向上,今年也已配發現金股利0.65元,現金股利殖利率約3.72%。總經理丁予嘉表示,近三年國票金獲利反映在股價,總報酬率一定是金控前5名,以過去10年、5年、3年的這三個時段來看,每年都填權、填息,總報酬率高達300℅,股利發放採平衡股利政策,兼顧殖利率與成長需求。國票金子公司國際票券今年上半年稅後盈餘17億5,635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4.16%,每股稅後盈餘1.07元;子公司國票證券稅後盈餘6億9,146萬元,成長78.55%,每股稅後盈餘0.86元;另一子公司國票創投稅後純益3億6,191萬元,成長346.91%,每股稅後盈餘2.35元。董事長魏啟林表示,今年上半年子公司營運表現優異,其中國際票券持續調整授信結構、提高利差,並長期深耕FRCP業務,協助企業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加以外幣債券經營有成,第2季外幣債券部位提升至新台幤250.8億元,維持良好投資組合收益與利差,外幣債券收益較去年同期成長20%。股權業務方面,國際票券因受惠台股行情,並佈局可轉債多年,掌握景氣循環相關個股,第2季收益與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行情,獲利轉盈,大幅成長。董事長魏啟林指出,國際票券為首家參與太陽能電站專案融資之票券公司,綠能產業承作額度及動用餘額,由2019年底之85.69億元及34.1億元,成長至2021年6月底之170.28億元及92.23億元,成長幅度分別為99%及170%。子公司國票證券因上半年證券市場交易日均量屢創新高,帶動經紀業務獲利創佳。創投子公司收益則受惠於長期精準布局主流產業、帳上投資部位評價及處分利益成長。至於國票金與日本樂天銀行、樂天信用卡共同設立之樂天國際商業銀行,今年1月19日正式對外營業,開業初期以線上開戶、存款、手機轉帳及分期型信貸業務為主,並與樂天桃猿隊、樂天電子書(Kobo)、樂天市場、樂天信用卡合作推動業務,擴大生態圈金融服務場景,未來將持續規劃財富管理、企業金融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