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
」 併購 外送 Uber Eats 台股 金控
國泰金今年股利「爭取比去年更好」 總座:看川普打太極拳「虛招多」
國泰金(2882)今天(14日)舉辦第四季法說會,2024年國泰金全年稅後淨利1,111.9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達7.28元,獲利及EPS皆創歷史次高。而在去年配發2023年現金股利2元,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對於各界關注的股利議題回應說,「將在4月董事會討論通過股利政策,會爭取比去年更好的股利回饋股東。」國泰金2025年2月稅後淨利77.9億元,累計稅後淨利達222.8億元,年成長9%,每股稅後盈餘EPS達1.53元。至於有法人預估國泰金股利配發率逾61%,今年現金股利配息有機會超過4元,對此李長庚一聽到媒體如此提問的反應是「I just do it.」(意即我也想這樣!)他強調無法進一步說明股利,仍需由董事會討論。不過,李長庚透露國泰金近幾年的財務規劃上以營收占比最高的國泰人壽為主,像是國泰證券、國泰投信獲利表現不錯希望爭取更多資本強化營運部分,「鐵了心不給」,專注的目標是順利於2026年順利接軌IFRS17,資本配置上比較有大的空間,對於其他併購比較保留,目前國壽測試已經達到穩妥程度。媒體也詢問川普帶來的國際情勢不確定的經濟發展看法,李長庚以太極拳的七分虛三分實比喻川普的「虛招多」,美國從美元霸權到如今川普想做的科技霸權之態勢,在投資策略上,國泰金團隊會研判在市場不確定性之勢,考量風險會降低投資部位,待政策較為明朗而後定的加碼。至於國泰人壽截至2024年12月底於股票市場實現利益達1142億元,相較2023年全年股票實現利益407億元,年增率達180%,而在第四季的單季實現利益159億元低於第三季的243億元。債券部份亦已實現11.39億元低於去年。台股部位2024年增加710億元,逢高落袋後投資報酬率15.4%。國泰人壽發言人資深副總經理林昭廷則表示,2025年債市應不會是實現資本利得的主要來源。國壽在2024年底股市未實現利益仍高達千億餘元,2025年2月略下降到約800多億元。債券2024年實現利益達11.39億元,相較前一年同期41.58億元,年減約72.6%。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國泰產險、國泰證券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淨利在2024年皆創歷史新高紀錄,國泰人壽累計稅後淨利創歷年次高。國泰人壽全年稅後淨利671.8億元;國泰世華銀行全年稅後淨利383.4億元,年成長逾3成。國泰產險全年稅後淨利創新高達27.0億元;國泰證券全年稅後淨利41.8億元,創下全年獲利歷史新高;國泰投信全年稅後淨利創歷史新高達24.4億元,年成長38%。

Uber併購台灣Foodpanda確定破局! Uber慘賠82億解約金
Uber Eats與Foodpanda台灣外送併購案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據了解,近日Uber原計畫以9.5億美元(約新台幣312億元)收購Foodpanda台灣,公司證實受到監管障礙影響,決定放棄對公平會的否決決議提出上訴,並將支付2.5億美元(約新台幣82億元)的解約金給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集團。根據《路透社》報導,Uber去年(2024年)計畫以9.5億美元(約新台幣312億元)併購Foodpanda台灣,進一步擴大外送市場,但公平會認為此舉恐造成市場集中度大幅提升,具有限制競爭的疑慮,決議禁止此次併購。對此,Uber發言人表示,對公平會裁決感到失望,但予以尊重,不會上訴。據悉,當時公平會副主委陳志民表示,合併後2大外送業者市占率將超過9成,競爭之不利益大於整體經濟利益,不利於消費者、店家及外送員,且無法透過矯正措施確保維持競爭,故公平會以「限制競爭」為由,依《公平交易法》第13條第1項規定否決此次併購。不過即便併購案告吹,Delivery Hero強調,Uber原先決議收購價值3億美元(約新台幣98億元)的新股認購案仍會繼續執行,Uber也已證實此事。

《協商的技術》開播兩集收視近翻倍 李帝勳最愛金大明當台灣導遊
李帝勳在職場心理戰韓劇《協商的技術》,化身白髮冷面企業併購專家,與金大明組成企業談判團隊,在韓國開播兩集收視接近翻倍,從3.3%躍升6.1%。兩人受訪談及首度合作,李帝勳表示很喜歡金大明主演的《機智醫生生活》,還特別提到他在羅PD綜藝《跟著大明尋味 跟去台灣》中的表現,「雖然這個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作品,但我真的很喜歡!」金大明則回憶第一次見到李帝勳時,驚訝於他開朗的表情:「怎麼會有青年能笑得這麼燦爛?於是我很想和他親近。」至於李帝勳主演的作品,金大明表示最近看過的《絕地逃生》印象最深刻,「他光是用一個眼神就能夠詮釋所有的故事。」金大明在劇中飾演律師「吳純靈」,李帝勳爆料:「這次劇中吳純靈穿戴的包包、甚至鞋子,都是金大明本人所有的物品。」對此,金大明解釋:「我希望這個角色能夠更貼近真實生活,也希望讓他帶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色彩。」《協商的技術》3月8日起於Hami Video全台獨家播出。

保瑞獲利創新高股利配16元 6日股價卻大跌肇因第四季毛利減少
保瑞(6472)才公布2024年財報獲利逾40億元再創新高,每股稅後盈餘38.69元,董事會決議配發去年下半年股利16元,今天(6日)一開盤股價一度下跌7%,目前股價來到833元,跌了59元,跌幅達6.61%,交易量超過3200張是昨天的逾4倍。市場熱議,近期保瑞股價修正,一是受到Baltimore廠停產拖累影響,最主要的還是去年第四季營收增加但獲利並未能同步(營業毛利減少)。觀察到去年第四季即擔憂2024年全年拚上200億元營收目標達成率,受到併入的美國無菌針劑/充填廠Baltimore廠停產拖累(自11月起進行為期二個多月的廠房設備維護暨升級計畫而全面停產),如今最新公布的財報出爐,股價震盪。6日上午9點半股價一度下跌63元,來到829元,跌幅7.06%。保瑞藥業2024年財報,全年營收達192.5億元,年增逾35.5%,為上市櫃生技業之高;稅後淨利40.4億元,年增32%,每股稅後盈餘EPS 38.69元,年增28%,連續兩年賺超過3個股本;5日董事會通過擬配發每股16元股利,其中現金14元、股票2元。保瑞表示,去年第四季營收增加但獲利並未能同步,主因為併購Pyros而產生的一次性費用及營運調整過渡期所需費用,同時馬里蘭無菌針劑廠歲修進行主動改善以及預估Upsher-Smith部分學名藥未來產品價格下修,依照會計準則評估存貨變現價值,影響第四季獲利所致。保瑞董事長盛保熙表示,保瑞去年透過併購Upsher-Smith與Pyros取得快速進入高門檻的罕病品牌藥物與特殊藥局通路市場,建立了Vigabatrin完整產品線,持續繳出高於市場平均的營收與稅後淨利成長幅度。今年保瑞在美國市場,將利用Upsher-Smith的50億劑產能優勢,推動CDMO(藥品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業務的擴展,並自3月起啟動外部客戶技轉作業。此外,今年CDMO業務已可新增近20個產品項目,為中期成長奠定堅實基礎。預期規模競爭力的購效益於今年浮現。保瑞去年第四季因併購Pyros而產生的一次性費用及營運調整過渡期,加上馬里蘭無菌針劑廠歲修進行主動改善及預估Upsher-Smith部分學名藥未來產品價格下修,依照會計準則評估存貨變現價值,導致單季獲影響不如預期。展望今年,保瑞CDMO業務將持續深化升級,Upsher-Smith的Plymouth廠將逐步減產,由集團內具成本優勢的生產基地承接美國市場訂單。此外,Maple Grove廠將擴展與全球前20大藥廠的策略合作,強化小分子藥物製造技術,為美國在地化生產建立高階技術平台。

家樂福點數整合「半年後改用OPENPOINT」 玉山聯名卡恐掰了
家樂福併入統一零售家族後,經歷了1年的整合,今(5日)宣布與7-ELEVEN OPENPOINT整合,自9月16日開始,家樂福會員消費將改為累積OPENPOINT點數,可享0.33%回饋,1點可折抵1元消費,OPENPOINT點數同享於家樂福消費折抵。統一集團在2023年以290億併購家樂福,原本的會員消費將改為累積OPENPOINT點數。家樂福強調,整合後會員權益不變,9月16日前累積的點數,轉換後還是可以繼續折抵使用,家樂福APP會併存2種點數,可2擇1使用或合併2種點數一起消費折抵。家樂福VIP會員,期間內消費可享0.50%回饋,VIP會員制度不會改變,下一年度的VIP資格,若有變動會於家樂福官網及門市公告。另外,9月16日起,使用家樂福APP,會員將可認證成為OPENPOINT會員,之後消費累積點數可在OP聯盟企業間消費折抵使用,像是7-11、康是美、星巴克等,同時將全面使用家樂福APP取代實體會員卡,停發實體卡,原實體卡仍可累積點數,新會員申辦與點數折抵以家樂福APP進行。外傳家樂福和玉山銀行聯名合約將於今年9月到期,家樂福回應:「家樂福聯名卡還是在合作當中,未來是否續約,目前還沒有確認,如有確認,會正式對外公布,並跟卡友盡快說明。家樂福仍會持續以顧客權益回饋為最大目標努力」。

永豐金合併京城銀3日股臨會通過! 戴誠志對短長期獲利表現「這樣說」
永豐金控(2890)去年12月27日董事會決議以約600億元合併京城銀行(2809)一案,兩家公司今天(3日)同步於台北、台南召開股東臨時會,會中股東們皆投票通過此案,永豐金以現金與股份轉換取得京城銀行100%股權。京城銀董事長戴誠志於股臨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永豐金買下京城銀有利於未來獲利表現,建議交接時間愈短愈佳,以避免員工工作權益擔憂與客戶流失,短期來看「1到2年表現不會太好」,長期來看,「5到10年絕對是加分」。京城銀3日召開股臨會,由董事長戴誠志主持,會中通過與永豐金控股份轉換案。(圖/京城銀提供)永豐金3日股價來到22.95元,上漲了0.20元,漲幅達0.88%;京城銀股價則來到50.5元,下跌0.20元,跌幅為0.39%。永豐金控與京城銀行於2024年12月27日董事會通過「股份轉換契約」。永豐金控將支付部分現金,並發行新股予京城銀行全體股東,以每1股京城銀行普通股將換得新臺幣26.75元現金與1.15股永豐金控普通股(約一半現金、一半換股),將京城銀行納為永豐金控持股100%之子公司。依當天股價計算599億元,市價溢價8.8%。永豐金今天召開股臨會由董事長陳思寬主持,出席股東現場獻花給陳思寬,感謝經營團隊讓永豐金控從後段班變成大黑馬;永豐金股臨會出席率82.18%,由於股東們發言熱烈,約在上午11時7分開始投票,11點半會議結束,贊成此合併案為94.41%,反對0.13%,棄權5.45%。京城銀股臨會則由董事長戴誠志主持,約半小時結束。永豐銀行工會則在會中表態工會支持併購案立場,「不可忽略永豐銀行6千多位員工」,強調「樂見併購順利完成,樂見善待京城銀員工」,希望「不能厚此薄彼」,損害員工權益,並質疑安置京城員工計畫的預算來源及是否會排擠到永豐員工福利等。永豐金董事長陳思寬表示,人才是永豐金與合併京城銀最重要資產,將會就合併案相關人員安置等作業上做完整的評估。永豐金總經理朱士廷則說公司持續與相關單位討論,員工安置計畫部分也需經金管會同意,才會進一步處理到真正合併事項,預估一年之後可以啟動合併、正式生效;他也強調以銀行為主的金控相比,永豐金近幾年ROE為業界第一,透過併購京城銀對永豐金、永豐銀產生正面綜效,對永豐金股東權益是增加的。永豐金本次股東臨時會決議通過,永豐金與京城銀將以股份轉換方式,每一京城銀普通股股份換發永豐金1.15股普通股及新台幣26.75元現金,做為永豐金取得京城銀100%股權之對價。股份轉換案完成後,京城銀將成為永豐金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永豐金表示,今日雙方股東臨時會通過本案後,將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預計於取得主管機關許可後,由雙方董事會共同議定股份轉換基準日,同時京城銀將於股份轉換基準日終止上市;並承諾在股權轉換過程中,將與京城銀積極保障所有客戶與員工的權益,在轉換基準日後雙方將儘快展開永豐銀與京城銀之間的合併工作,希望能於2026年第四季前完成兩家銀行間的整併工作。京城銀表示,預計於取得相關主管機關許可後20個營業日內,由雙方董事會共同議定股份轉換基準日,同時於股份轉換基準日終止上市;並承諾在轉換過程中,必將積極保障所有客戶與員工之權益。

永豐金迎娶京城銀股臨會3日登場 玉山金董座揭合併後最大挑戰
京城銀行出售案傳聞多年,2024年底確定以599億元嫁給永豐金控,雙方同步於3/3舉行股東臨時會,討論重點聚焦於股份轉換和員工安置計畫,之後才會正式向金管會遞件申請合併,最快第四季有望完成。永豐金3月3日舉辦股東臨時會,主要報告永豐金審計委員會就與京城銀股份轉換案的審議結果,並討論擬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京城銀100%股權,包含交易對價細節、換股比例、員工安置計畫與權益保障及董事指派等。京城銀股臨會討論與永豐金進行股份轉換案,並將在股臨會後啟動其租賃子公司公開標售與證券子公司清算作業,其中,京城證券為提升資金使用效率,董事會日前已決議通過辦理現金減資7成,減資金額6.7億元,目前京城證券實收資本額9億元,減資後將降至2.3億元。最新消息傳出,永豐金控提出的員工安置計畫誠意十足,與富邦金控併購日盛金條件相比,維持工作權3年之外,更提供六次申請優離退機會,條件已經優於富邦金控合併日盛金控的三次、新新併的四次,且第一次可以在合併基準日前30日申請。由於永豐金控與京城銀為合意併購,雙方股東臨時會預計將會順利通過股份轉換案,下一步則必須完成與京城銀員工協商安置計畫,以附加在遞送給金管會的申請文件中。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26日在法說會談及此事,表示京城銀是很不錯銀行,其在中南部的據點、以及背後不動產大股東造就現今特色。但合併後要看進入大體系後,這項特色能否維持、要如何運作、才能把原本特色發揚光大。

玉山金獲利創新高董座曝:股利政策「現金為主」 法人估每股發1.4元
金控法說會陸續登場,首場由玉山金(2884)打頭陣,今天(26日)法說會前記者會中,董事長黃男州透露說股利政策將以「現金為主」,且認為「配發率8成合理」。由於玉山金2024年獲利佳,前一個年度總股利1.4元(1.2元現金+0.2股票股利),配發率85%,法人預估今年現金股利上看1.4元的話,股價站上30元,現金殖利率達4.67%。玉山2024年自結稅後淨利260.8億元創新高,獲利成長率20.1%,金控每股稅後盈餘(EPS)1.63元、股東權益報酬率(ROE)10.66%、資產報酬率(ROA)0.68%;玉山銀行稅後淨利245.3億元、年成長25.4%,玉山證券淨利21.8億元、年成長68.8%,獲利皆創歷年新高。玉山金控2025年1月自結淨利30.2億元,為歷年同期最佳成績。觀察這二年來玉山金的股利配發政策,對照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的多次公開談話來看,符合黃男州所說的「現金股利7成以上」之外,黃男州今天也針對股民關切的股利,強調「未來3年到5年會以現金股利為主,且絕大多數為現金股利,甚至不排除全部都配現金股利……」,顯示將更超越過去七成現金股利。玉山金26日股價漲1.52%,收盤價30元,創2022年4月以來新高,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今天主持實體法說會前記者會,他今天繫上粉紅色領帶有別於其他主管的綠色系領帶,黃南州特別解釋說「慶賀玉山金股價站上30元!」金控界熱門話題的金金併,第一樁由富邦金與日盛金完成首件金金併,台新金新光金合併案的新新併也正在金管會審核中,再加上永豐金併購京城銀行,媒體詢問玉山金的金金併購計畫?黃男州也首度透露說,「審慎評估之外,有興趣併購證券、保險業,也在評估申請成立數位保險公司……。」2024年玉山銀行存、放款增量皆為銀行同業前三名,總存款年增10.5%、總放款年成長12.1%,其中外幣放款成長19.7%;淨手續費收入281.5億元年成長30.8%,第4季單季淨手收76.3億元,均為最佳成績。財富管理全年淨手收134.9億元,年增44.8%,基金、保險手收分別成長101%、17%,其中保險連3年雙位數成長。玉山銀行信用卡全年淨手收成長9.4%,簽帳金額成長12.7%一舉突破6,000億元,有效卡月均消費突破1萬元,流通卡數748萬張為國銀第三。玉山銀行海外營運再創佳績,海外分、子行稅前獲利突破100億元,稅後淨利成長13.4%,合計貢獻銀行獲利32.2%,整體海外分行獲利排名國銀第二,獲利及風險控管能力皆佳。國際佈局方面,現於11個國家地區有33處營運據點,並已獲金管會同意申設加拿大多倫多分行、印度孟買分行、美國達拉斯辦事處,持續拓展跨境服務網絡。子公司玉山證券表現良好,稅後淨利突破20億元,ROE 25.9%為金控旗下證券業最高,台股現貨與融資業務分別成長5.5%與8.6%,市佔率穩健成長。玉山證券會持續經營高價值顧客、發展數位經營與優化平台體驗。

李帝勳《協商的技術》顛覆形象染白髮 認了一度猶豫擔心難駕馭
戲劇男神李帝勳主演的最新職場心理戰韓劇《協商的技術》,集結《機智醫生生活》金大明、「國民爸爸」成東鎰等星級卡司,劇情描繪大企業間併購(M&A)戰爭的激烈角逐,更是一場以「人性與心理攻防」為核心的談判大戲。李帝勳在劇中飾演「傳說級談判專家」尹洙諾,一頭白髮亮相打破傳統職場劇的形象設定,他坦承起初有些擔心,怕自己撐不起來。《協商的技術》由安畔錫執導演筒,他對於白髮的設定有獨特見解:「尹洙諾在劇中需要與眾多企業高層、金融界人士交鋒,不能單純給人『年輕精英』的印象。白髮的設定,讓他在談判桌上顯得更加穩重,並消除外界對年齡的偏見。」安導演進一步解釋:「這個靈感來自於真實案例,我們曾與一位併購專家訪談,他在30多歲就因高度壓力,導致頭髮過早變白。而歷史上,法國大革命時的皇后瑪麗安東妮也曾在短時間內因心理壓力而頭髮全白,這些故事讓我們決定,尹洙諾的白髮不只是造型,更是一種『沉重經歷』的象徵。」對於這場破格變身,李帝勳表示:「這個造型不只是視覺上的震撼,更象徵了尹洙諾作為談判家的『完美主義』與強大心理素質。我希望透過這個外在形象,讓觀眾一眼就能理解這個角色的特質。」他也坦言,當初對於導演的提議感到猶豫,擔心是否能夠駕馭這頭白髮,但在導演與造型團隊的細膩打造下,最終成功塑造出與以往大相徑庭的全新角色。編劇李勝英透露該劇靈感來自於他的真實經驗:+,「我曾經創立過一家新創公司,在此過程中,併購專家朋友幫了我很多。我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並開始收集資料。」為了確保劇情真實度,編劇不僅與併購從業者深入訪談,還實地接觸各種企業內部人士,力求打造最貼近現實的談判場面。不同於一般商業劇著重於金錢交易,這部作品更關注「人性與心理攻防」,編劇強調:「每個人的談判方式,反映的就是他的人生。希望觀眾在觀看劇情時,能夠從角色的行動中,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機智醫生生活》溫暖醫師金大明這回飾演談判專門律師,他形容角色:「表面上是冷靜理性的法律專家,實際上卻比誰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開玩笑說:「拍攝現場真的讓我們流了不少汗,但這部作品不只是冷冰冰的企業戰爭,而是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飾演企業巨頭宋在植會長的「國民爸爸」成東鎰則讚:「這是我第一次與導演合作,結果完全符合我的期待。他的決策速度快、執行力強,與他共事的過程非常愉快。」《協商的技術》3月8日起於Hami Video全台獨家播出。金大明(右)這回飾演談判專門律師。(圖/Hami Video提供)

AMD曝賣估值千億「伺服器廠」? 外媒:「這4家」台廠出手搶買
外媒引述消息透漏,美國半導體大廠超微(AMD)正與多家亞洲企業洽談,擬出售其2024年併購的伺服器製造商ZT Systems(美商雲達),而台灣有4家電子製造廠已表達收購意向。美國財經媒體報導,包括仁寶(2324)、英業達(2356)、和碩(4938)和緯創(3231)等台灣企業,均有意收購超微旗下的ZT Systems,該公司資產(包含債務)估值約為30億美元至40億美元(約台幣982億至1310億元)。超微於去年8月以49億美元收購了ZT Systems,藉此強化其人工智慧(AI)晶片與硬體產品組合。超微原本就打算在完成收購後,出售 ZT Systems的製造業務,保留其系統設計業務。而在此之前,ZT Systems是英業達長期合作的AI伺服器組裝夥伴。超微計畫出售ZT Systems的製造業務,主要目的是避免與戴爾(Dell)和慧與科技(HPE)等客戶產生競爭關係。對潛在買家來說,這是一次取得伺服器製造設備的機會,而這些伺服器正是AI熱潮的核心。目前該公司部分工廠位於美國新澤西州和德州,在川普政府推動科技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背景下,這些地點可能具吸引力,有助於避開關稅及相關政策影響。

生技股切無人機股票衝至970元 世紀董座預告3月將面額1拆20
主攻「吃的外泌體」保健品、切入無人機並併購華瀚保經有意進軍網路保險界世紀(5314),今年初股價翻倍一度高漲到970元,將在今(2025)年3月底完成股票面額一拆20,董事長張祐銘19日表示,藉此增加股票流通性,且將繼續透過併購方式增加保經團隊業務員部隊,搭配旗下的直播主、電商平台等布局數位金融市場轉型升級。世紀今天收盤股價為814元,上漲了1.00元,漲幅達0.12%。世紀2025年1月23日公告已完成每股面額由10元變更登記為0.5元資本變更登記,即將股票面額1拆20,流通在外股數從14,700,000股增加為294,000,000股;每股淨值從21.71元減為1.09元。張祐銘表示,董事會建議分拆主要考量公司目前股本較小,流動性不足,現已獲主管機關核定程序通過,預計3月下旬股票停止過戶,3月底完成。張祐銘領軍的上曜集團本業以營建為主,旗下共有上曜(1316)、永捷(4714)、信立(4303)、斐成(3313)、世紀(5314),今天則以世紀董事長身分公布2025年展望,「我和弟弟都是電腦工程師出身,對AI、程式等科技不陌生並將有所擴展應用場景。」張祐銘提到在15年前即是第一位在網路上賣屋的建商。近期張祐銘剛併購華瀚保經(已掌握過半董事席次並提升持股比例),正式進軍保險界,「目前華瀚保險經紀人約500人,準備再買兩三家保經公司,擴大保經人員到3千人,且網路保險的門檻不像過去那麼大,讓我躍躍欲試,可藉此整合世紀AI長項以擴大數位金融版圖。」世紀2024年全年營收達6.44億元、年增659.47%,其五大事業體營收比重分別為保健食品銷售37.11%、智能機器事業0.16%(無人機)、建材與工程收入 19.62%、餐飲收入6.33%、服飾與廣告收入36.78%。其中,保健食品的業績比重明顯自年初的11%進一步拉高,主要係旗下「朝和生醫」已成為推動保健食品業務發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旗下已有多款針對消費者不同訴求的保健食品,且世紀民生隨著不斷強化品牌市場滲透率,透過直播平台和電視頻道、電視廣告和會員通路的積極布局,成功拓展電商、實體零售與數位銷售模式。張祐銘並就切入無人機領域進一步說明,有信心切入美國市場成為第二大自產自銷公司,「我們現在持續有1千、2千、3千的小批量訂單,由於從主機板、GPS等都是由世紀自行研發設計,並在台灣生產的純MIT,為多旋機種非控關鍵零組件,共有四款,可切入家用娛樂機,軍用機,可以載重21公斤、飛行40分鐘。」

狡兔五哥2/川普關稅2.0錯殺股價 盤點台灣廠商AI起飛早已全球布局
乘著AI旋風,在台股引領風騷的台灣科技大廠,蛇年伊始股價便翻了個大跟斗,2月3日台股開紅盤日一度重摔千點,電子五哥和台積電(2330)、鴻海(2317)等通通跌得鼻青臉腫。尤其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才在元月旺年會上嗨喊「我們又第一啦!」開春就被打臉,股價跌停、身價縮水110億元。所幸,廣達最新公布的1月合併營收高達1425.6億元,年增逾9成,確實回應了林百里喊的「2025年將是AI收成年、廣達高成長的一年」,股價明顯被錯殺,2月14日收在平盤的260元。而這殺盤兇手就是揮舞「關稅大刀」的美國總統川普!川普二度重返白宮第一天,就打出關稅戰,要對「免稅區」的墨西哥課徵25%關稅,一舉讓電子五哥淪為「川普2.0」第一批課稅苦主。儘管川普2月2日宣布、3日就喊停,暫緩實施1個月,但仍在談判中、存在變數。CTWANT記者過年前在科技大廠尾牙旺季實地訪查,對於川普2.0的關稅戰,電子五哥有人苦笑、有人懷疑人生,但在川普1.0時期都已練過兵,狡兔有三窟,保持全球產能調度彈性,隨時備戰。電子五哥淪為川普2.0關稅苦主的源頭,正是川普1.0。川普在2017年第一個總統任期,對在中國製造、銷往美國的許多電子產品課徵高關稅,打起美中貿易戰序曲,迫使很多電子廠轉往東南亞,甚至看上美加墨三國「北美自由貿易協議2.0」免稅區,遠赴成本更高的墨西哥設廠,經濟部數據顯示,台廠赴墨投資家數已逾300家。台積電打算在美國建第三個廠。(圖/翻攝自台積電LinkedIn)豈料,川普第二屆任期,為了非法移民及毒品議題,不惜打破免稅協議,喊著要加徵25%關稅,雖然暫緩一個月,但「之前跑去墨西哥的,現在開始覺得懷疑人生。」宏碁(2353)董事長陳俊聖在蛇年開工日開玩笑說,「還好我們美國有存貨」。其實不管川普下一步要瞄準哪個國家,電子五哥早已狡兔三窟、布局全球,甚至在最難搞的美國都有設廠。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其實受到關稅最大影響的還是終端客戶,代工廠可以先將難度較高、需要良率的主機板製造在亞洲等成熟產線完成,然後送至美國做最後組裝,墨西哥設廠也會持續進行,「畢竟川普任期只剩4年,設廠是要看未來10年、20年的規劃。」「我們在美國著墨已久,等川普上任後公布新政策,我們再因應都來得及。」廣達執行副總楊麒令在1月2日旺年會上,主動端著酒杯走到記者區拜年,被問到川普關稅時,滿臉笑意。楊麒令表示,廣達決定發展雲端業務時便開始投資美國,在美國加州、田納西州都有設廠,2座廠房都投入AI伺服器製造,為滿足市場需求還會擴廠,其實廣達美國客戶的最終組裝都已移往美國,且在歐洲、台灣、泰國、中國大陸有廠,隨時可以彈性調度。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川普會在關稅問題上適度修正。(圖/劉耿豪攝)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是最常發表美中貿易戰看法的,儘管他曾吐槽要「搬到火星去了」,但也成功預測到川普在關稅問題上的「適度修正」。其實和碩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加州設有服務中心,和碩副董事長程建中在1月5日尾牙前的記者會上表示,包括印尼、越南、巴淡島與墨西哥都已布署完畢,墨西哥新廠預計今年4月投產,而美國正在評估中,印第安納州據點原本是作為維修服務使用,但也可做後段組裝,若客戶有需求、也能配合。英業達(2356)總經理蔡枝安1月12日在50周年旺年會前的記者會也說,公司已在墨西哥、泰國、捷克、中國及台灣等地布局,「川普不可能對每個地方都課稅,可以分散風險。」對後段組裝來說,蓋生產線不難,但若要重新架設相關電力設備,建廠就需半年以上。他透露,墨西哥廠今年將增加生產線,同時也開始尋找靠近墨西哥的據點,像是德州。過了兩天、輪到仁寶(2324)尾牙,老外總經理Anthony Peter Bonadero也表示,正與美國南部多個州進行討論,德州就是主要候選地之一,「他是美國唯一擁有獨立電網的州」。仁寶董事長陳瑞聰則說,「我們很積極,希望把地緣政治、關稅政策的風險除掉。」這幾年來仁寶一直在擴充中國以外的產能,在越南、波蘭、巴西、印度、墨西哥等9國設生產基地,泰金寶也併購一家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工廠。緯創跟輝達是長年的合作夥伴。(圖/方萬民攝)最後一棒是緯創(3231),他們在1月17日獨家請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小年夜活動上台致詞與抽獎,出盡鋒頭。「無論未來要求美國製造、關稅或是區域管制等,緯創都有很好的韌性,可以很快速的調整策略,川普上任對緯創的供應鏈及營運影響不大。」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帶著他的招牌帽子,在活動前的記者會上說,因為緯創在亞洲有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廠,美洲有墨西哥廠,歐洲有捷克廠。「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基本上我們的主要客戶大部分都還是美商,所以不管川普有任何措施,客戶們大多都可以拿到許可,當然可能會有一些行政作業會增加,但那都是小事。」林憲銘滿場笑盈盈,對於鬧得沸沸揚揚的川普2.0,早已有備而來。

Honda併Nissan確定破局 外媒點名鴻海有希望
日本兩大汽車集團Nissan(日產)、Honda(本田)在去年12月宣布啟動合併談判,不過近日卻傳出併購案破局。據了解,Nissan正積極考慮與新合作夥伴展開合作,而台灣的鴻海(2317)科技集團也在選項中。攤開Nissan最新財報,2024前半年Nissan淨利潤暴跌93.5%,僅剩192億日圓;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營業利潤更從3,367億日圓,降至329億日圓。據外媒指出,Honda原本期望Nissan可以迅速完成財務重組,以滿足合併條件(2026年達成4,000億日圓的年收入目標),但Nissan目前的營運狀況不佳、以及遲遲不制訂重組計畫,因此Honda傾向讓Nissan成為子公司,由Honda領導推動事業重組。而這卻成為破局的關鍵,根據《路透社》報導,日產不願成為本田子公司,不過Nissan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東京會議上向Honda執行長三部敏宏表示,雖然雙方合併無望,但未來也還是有機會進行小規模合作,像是電動車軟體、電池開發等。《路透社》也進一步指出,在兩大車廠「結合」無望後,Nissan也持續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包含手機廠、科技公司等非傳統車廠,因此「鴻海」也十分有機會成為合作對象。事實上,鴻海早在去年12月就爭取與Nissan合作機會,但遭到Nissan拒絕。不過現階段,鴻海也涉足電動車(鴻華先進),且剛好由前Nissan副營運長關潤(Jun Seki)領導電動車業務,在Nissan需要大量資金挹注下,不排除未來有合作的可能。日產與本田的發言人對談判進展不予置評,僅重申雙方計劃在2月中旬前確定未來方向,而鴻海則沒有立即回應。

研華業績開紅盤!1月營收57億 7日股價一度衝上425元
工業電腦龍頭研華(2395)今(7)日公布,2025年1月份合併營收為新台幣57.33億元,較去年同期營收49.89億元年增14.91%,較上月營收成長6.96%,創下20個月高點。受惠邊緣AI、機器人題材,本週股價頻頻創高,5日漲停亮燈,今日盤中一度衝上425元,創下11個月高價,2025年以來漲幅達18.75%。研華表示,公司1月營收以區域別來看,北美、歐洲及新興市場表現最為突出,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24%、23%及55%,日本則為個位數年增。然而,中國及台灣受工作天數減少影響,年對年呈雙位數衰退。事業群表現而言,以智能服務事業群年增42%表現最佳,主要受惠於AURES併購效益及醫療專案出貨回溫;智能系統事業群表現亦較為突出,年對年增長20%;嵌入式設計事業群整體為個位數增長,其中嵌入式運算與周邊系統年對年持平、應用電腦事業群年增7%;物聯網自動化事業群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研華受惠於旗下邊緣AI前景看旺,加上未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有機會佔得一席之地,亞系外資上修今明年EPS表現,並上調目標價從385元至496元,維持買入(BUY)投資評級。研華5日股價攻上漲停板,7日股價收在411.5元,上漲1元,漲幅0.24%。

涉會計詐欺遭控操縱股價 三星會長李在鎔二審結果出爐
三星會長李在鎔自2015年起,就捲入三星物產與第一毛織合併醜聞案中,南韓檢方主張該合併案為確保李在鎔對三星集的掌控權而刻意壓低併購成本,過程中涉嫌不公平交易、市場操縱與會計詐欺等行為。而在3日下午,首爾高等法院對本案二審結果出爐,再次判決李在鎔無罪。首爾高等法院第13刑事部合議庭在判決中表示,難以認定這項併購過程存在任何違反資本市場法的行為,也不足以構成背信。根據《business korea》報導指出,本案在一審階段就花費超過3年5個月,2024年2月,法院一審裁定李在鎔無罪,後續檢方提出上訴。二審法院是由白康鎮、金善熙與李仁洙三位法官組成,法院認為,若要認定市場操縱或不當影響股價,必須證明李在鎔採取過刻意手段來左右交易,但依目前證據並無法佐證此論點。此外,檢方對三星生物製劑財報處理的質疑,也無法說明其已超越財務報表裁量範圍。法院並表示未採納部分檢方提交的關鍵數據,包含三星Bioepis及生物製劑伺服器的資料,法院認為檢方在搜查與扣押過程中,並未讓被告方充分參與,因此證據能力不足。對於併購程序,法院強調,該決策乃經過三星物產、第一毛織與未來戰略室協調,而非李在鎔單方面拍板。因此無法證實此併購在商業考量之外另有其他特定目的,也看不出兩家公司曾被迫違背意願。與李在鎔同樣身陷官司的,其實還包括前三星集團未來戰略室負責人崔志成在內的13名被告,這些人也在二審階段全數獲判無罪。法院最終給出的結論是,並無足夠證據顯示他們涉及合謀背信或偽證,亦不存在可歸責的財務損失。李在鎔的律師金有珍在庭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對此結果感到欣慰,並希望李在鎔得以回歸既有職責,同時繼續推動三星在國際市場上的企業發展。

富豪新列傳/中華隊12強奪冠領7千萬大紅包 霸氣辜仲諒金龍年重磅回歸入Forbes榜
1月21日,中華隊12強賽中的28位球員、10位教練與66位後勤人員一覺醒來,銀行帳戶收到一大筆紅包,「辜仲諒允諾的7000萬獎金,入帳了!」隨著中信金(2891)股價從龍年頭28元,一路飛高台股封關時39元,持股達8.87%的大股東辜仲諒,也以20億美元身價入列《富比士》(Forbes)台灣富豪即時榜,龍年甩尾,直上第20名。2024年可說是「金龍年」,各大金控營收獲利紅不讓,中信金全年合併稅前盈餘880.9億元,稅後盈餘720.2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3.64元創下新高,尤其去年4月配發有史以來最高現金股利每股1.8元,股價從疫情期間22元到25元盤整區間,之後跳上30元關卡往40元邁進。身為中信兄弟職棒球團大老闆,並擔任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的辜仲諒,在中華隊贏得世界棒球12強冠軍後不住感動拭淚,開心包下日本和牛餐廳請球隊吃燒肉,還有令各界視為體壇一大壯舉,即是辜在賽程期間大方允諾加碼獎勵勝利、奪冠的獎金共達七千萬元。中信金2024年稅後盈餘720.28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3.64元創下新高,股價也從28元飛高到39元。(圖/報系資料照)更霸氣的是,當外界說中華隊奪冠只是「運氣好」時,辜仲諒全力反駁,「這不是運氣,也不是放火花一炮而已。」「我們在棒球界灌溉15年養分,只會越來越強。」(中華少棒、青棒也先後在U12、U18世界盃、亞錦賽奪得冠軍,加上12強賽冠軍,至少超過7座)辜仲諒的一路相挺以及全心的相信,為年輕球員注入強大信心。事實上,對61歲的辜仲諒,去年可說是他生命中逆轉勝的關鍵一年。辜仲諒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鹿港辜家」第四代,原是父親、中信金控創辦人辜濓松的事業接班人,無人能敵的人生勝利組,豈料一樁插旗兆豐金控衍生「紅火案」,時任中信金副董事長的辜仲諒2006年請辭,經歷一審二審及更審,從判刑九年到獲判無罪,足足17年又5個月。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多年來投入公益,透過多項計畫專案,深入社區陪伴照顧孩童。圖為中信金每年12月透過聖誕點燈儀式宣布「點燃生命之火」募款活動開始。(圖/黃威彬攝)去年5月,辜仲諒終於重返中信金董事會擔任董事,他的重磅回歸,讓金融圈更加熱鬧。三個月後,也就是8月20日,中信金公告董事會決議向金管會申請投資新光金(2888),與台新金(2887)搶親,這一記出招被外界視為辜仲諒起手式,半途攔胡「新新併」,直到中秋節前夕,幾乎天天可見這三家金控發聲明比出價比經營能力,火藥味一天強過一天。直到9月16日,戲劇性的峰迴路轉,金管會以四點理由「緩議」中信金併購新光金,但中信金不灰心,還想重新修訂計畫書再給董事會核定;金管會只好再度強調「緩議就是不同意」,中信金最後宣布停止該併購案。儘管這樁併購案喊停,但熱愛棒球的辜仲諒,「不會停止揮棒」!從小打棒球的他,也要求孩子、孫子打棒球,甚至在與銀行法金開二代會聊到如何教育企業家二代、三代,他給出的建議是「很容易,就是讓他們打棒球。」辜仲諒曾說,打棒球會學到犧牲自己幫助團隊,從中學習團隊的相處、合作,這是學校教課書上不會教到的,「有夢想就會有自信!」即便在旁人眼中的「人生谷底」,辜仲諒在公益圈築夢,出任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並創辦中信反毒教育基金會,2013年買下兄弟象股權,以中信慈善基金會推動「愛接棒‧少棒暨青少棒資助計畫」,資助學校課業輔導、營養餐食、球具設備等,照顧想打球的孩子,並在屏東縣鹽埔鄉洛陽村打造「中國信託公益園區」,提供移地訓練及中信盃賽事使用,辜仲諒自己也不時南下打氣,與孩子聚餐。除了長期出錢出力栽培國內選手,他在2018年登記參選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理事長當選並連任,還擔任亞洲棒球總會會長、世界棒壘球總會執行副會長,在國內外體壇聲望扶搖直上。去年8月,他還當選三三會(中華民國三三企業交流會)第9屆理事。三三會是國內重要企業界團體之一,1999年7月成立時,首屆理事長由辜仲諒叔公辜仲甫擔任,父親辜濓松等人擔任副理事長,爾後辜濓松並出任理事長十多年,負責張羅每個月第三個星期三舉行餐會,就國際局勢及經貿環境變局,搭起企業界與政府專家學者溝通平台。 一位業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辜仲諒已被視為下一屆三三會理事長熱門人選。」無論在金融圈、公益圈及體壇,甚至商界舞台,就看辜仲諒如何揮棒開新局。

富豪新列傳/併購大師陳泰銘沒空玩藝術品了 今年忙著「這件事」
提到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這位《富比士》(Forbes)台灣富豪榜上的常客,一般投資人或讀者多會想到紅酒、藝術品及跟女明星的愛情故事,但在2024年9月國巨論壇上,CTWANT記者問近來新嗜好時,他想了一下說,「都在忙著研究AI,哪有什麼時間。」「光是全世界巡視,每個廠去一次,一年就過了。」陳泰銘兩側國巨高層相視而笑、紛紛點頭。 今年69歲的陳泰銘被稱為「併購大王」,這位財務高手領軍的國巨集團是全球被動元件龍頭大廠,為晶片電阻、鉭質電容第一大供應商,幾乎每一台筆電、手機、路由器、甚至電視裡都有它的產品,2024年營收1216億元,年增 13.1%,創歷史新高。 但在過去一年的AI浪潮中,國巨股價表現沒跟上這波資金狂歡,2023年1月底股價540元、2024年1月552元,2025年1月還是在520元左右打轉。在龍年封關日,陳泰銘以身價61億美元,在《富比士》台灣富豪即時榜上排名第六,較龍年初的56億美元身價增加5億美元,和站在AI浪尖上財富暴增的科技大咖比起來,只能算是「小賺」。 陳泰銘與女星關之琳曾有一段情。(圖/截圖自ontv視頻)不過,國巨緊抓著AI局勢,2024年9月舉辦首屆的AI高峰論壇,近年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的陳泰銘,親自闡述國巨的轉型之路,他沒站在舞台上,而是在觀眾席間邊走邊講。 「檯面上看到的AI參與者,幾乎都是國巨的客戶,一般人看不到,其實早就裝在產品裡面,國巨在AI所有的應用領域絕對不會缺席!」陳泰銘急著讓外界聽到。 國巨集團由陳泰銘哥哥陳木元在1977年創立,生產陶瓷電容器(MLCC)和晶片電阻,陳泰銘自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畢業後,於1985年成立台灣阻抗公司、販售這些商品,四年後兩家合併,沒多久哥哥賣股,兄弟分家後,國巨於1993年10月上市,陳泰銘開啟了大併購時代。 在眾多電子零組件廠中,國巨的崛起,靠的就是陳泰銘的成功祕訣-不斷併購。國巨在2000年收購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主要以先進陶瓷材料元件為主,2018年和2019年又併購普思和基美,以及2023年加入德國百年大廠賀利氏工業集團旗下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施耐德旗下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他現在的高階主管群,簡直像個小型聯合國。 國巨創辦人陳木元﹙左三﹚是陳泰銘的哥哥。(圖/報系資料照)「國巨真正的轉型,其實是從2018年開始,我們了解到,在亞洲或大中華區一直在經營所謂的普通型、標準型的生意,其實很容易被取代,深刻了解到紅色供應鏈的覺醒。」陳泰銘說,「現在的國巨,已經不是你以前認識的國巨,從過去以標準品為主的生意,轉型為以高階特殊品生意為主的公司,提供了技術設計、客製化及高性能解決方案,為全球24萬家客戶提供在地的技術及服務。」 過去以中國為主的大中華市場,貢獻國巨約7成營收,以大量、價格競爭的產業為主,如手機、筆電等,到了2023年,大中華區只占24%營收,北美佔比達到23%,歐盟24%,還有近3成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 國巨在全球有4萬2千名員工,85%來自國外,53個製造基地分佈在35個國家,「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不少客戶要求供應商要有除了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也就是,『China +1』,而國巨已是『China +34』的公司。」他笑著說。 「最近的法說會,居然還是很多人在問我MLCC!」陳泰銘表示,目前MLCC只占營收的17%,磁性材料約28%、鉭質電容19%、電阻16%,還有感測器10%、其他元件10%;從應用面來看,約65%的營收來自車用、工規、醫療以及國防和航太。 下一步,當然是AI。「我們還在AI革命的『一局上半』!」陳泰銘說,接下來對被動元件、感測器、及功率半導體的需求也會大幅上升,國巨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