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
」 營養師 食物 塑膠微粒 塑膠 血糖
全麥麵包、咖啡恐影響藥物藥效 醫列「7種食物」:注意食用
吃藥時除了要注意藥物之間可能會有交互作用以外,還要小心食物其實也會對藥效產生影響。營養師張語希列出7種須注意的食物及藥物組合,提醒民眾服藥時別忽略食物的影響,以免藥效失靈甚至危害健康。7種食物可能引起藥物交互作用 服用相關藥物需留意許多人都知道藥不能亂吃否則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但卻忽略了食物其實也有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服藥時需要格外留意。營養師張語希指出,民眾應注意以下7種可能會引起藥物交互作用的食物,正確用藥搭配健康飲食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干擾鈣離子阻斷劑類降血壓藥、Statin類降膽固醇藥的代謝,導致藥效過強,可能會引發低血壓、肌肉損傷等,因此建議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葡萄柚汁。咖啡:咖啡因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可能會減弱鎮靜安眠藥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此外它也會減少鈣、鐵的吸收,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或貧血,在服藥前、後都建議應避免飲用咖啡。起司:起司含有酪胺酸,如果與抗憂鬱藥並用可能會引發高血壓危機。像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類的抗憂鬱藥會抑制體內負責分解酪胺酸的酶,導致體內酪胺酸累積,進而引發血壓升高的情況。除了起司以外,建議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類抗憂鬱藥的民眾應避免食用醃製肉類、發酵食品等高酪胺酸食物。酒精:酒精會影響藥物代謝,可能會與NSAIDs類止痛藥交互作用增加胃腸道出血的風險,還有可能影響降血糖藥物效果增加胰島素降血糖作用,進而引起低血糖的風險。香蕉:香蕉富含鉀離子,但保鉀型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等降血壓藥會減少體內鉀離子的排出,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高血鉀,建議服用降血壓藥者須特別留意,另外也要避免同時攝取柳橙、綠色葉菜類蔬菜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酪梨:酪梨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可能會影響抗凝血藥的療效,服藥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酪梨、深綠色葉菜等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全麥麵包:全麥麵包高纖,但是高纖飲食可能會降低左旋甲狀腺素的吸收率,減弱甲狀腺藥物的藥效,建議服用甲狀腺藥物時,應避免同時攝取高纖維食物,於服藥後30-60分鐘再進食。服藥時也須詢問飲食禁忌 以免食物干擾藥效使用藥物時,除了要告知醫師或藥師有無服用其他藥物外,營養師張語希提醒,民眾一定要詳細詢問是否有需要避開的食物或需調整飲食的時間,定期與醫師、營養師溝通了解自己的飲食及健康狀況,記下經常服用的藥物與食物清單,並養成閱讀藥物說明書的習慣,避免意外食物干擾藥效。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99914908802712&set=a.545294557598087【延伸閱讀】擔心藥物交互作用不只要注意柚子 吸菸也會影響「這些」藥物效果!吃西藥不只不能吃柑橘! 醫列「這些中藥材」也要注意,避免嚴重交互作用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51

喝運動飲料恐加劇腹瀉! 醫破解5大錯誤迷思
近期全國腹瀉就診人數仍高,坊間經常能聽到,出現腹瀉症狀時就要禁食,不然腹瀉會更嚴重,也有人認為拉肚子就是排毒,無須治療,或是自行吃止瀉藥即可。對此,臺中榮總大腸直腸科陳志典醫師指出,有些看似「正確」的處理方式,反而可能導致腹瀉症狀加劇,他也為民眾破解5大錯誤迷思,幫助大家正確應對腹瀉問題。迷思1:腹瀉是「排毒」無須治療?醫:「這些情況」要立即就醫有些人認為腹瀉是排毒的過程,應該讓身體自行將引起腹瀉的物質排乾淨。陳志典醫師表示,持續的腹瀉不僅會損害腸胃道,還可能導致嚴重的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甚至進一步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若腹瀉超過48小時,或伴隨發燒、血便、劇烈腹痛等症狀,患者應立即就醫接受檢查,以防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迷思2:要禁食讓腸胃休息?長時間禁食將延緩腸道修復!「腹瀉時要完全禁食,讓腸胃休息」則是另一個常見迷思。許多人在腹瀉期間不敢進食,擔心「越吃越拉」,但陳志典醫師指出,長時間的禁食實際上會延緩腸道修復,適當進食、補充營養與水分才能幫助加速恢復。他也提醒,在腹瀉期間應避免攝取油膩、辛辣、乳製品等刺激性食物,但可以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飯、稀飯、白吐司或蘋果泥等,幫助腸胃道逐步修復。迷思3:喝運動飲料補水?含糖量高可能反加劇腹瀉!陳志典醫師說明,雖然運動飲料確實能夠補充電解質,但市售的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高濃度的糖分,反而可能增加腸道的滲透壓,導致腹瀉情況惡化。陳醫師建議,若想要補充電解質,民眾可選擇電解質補充液或米湯,切記避免飲用含糖的運動飲料。迷思4:自行吃止瀉藥緩解腹瀉?抑制腸道正常蠕動 恐延長感染時間許多人會在出現腹瀉症狀自行購買止瀉藥服用,希望腹瀉趕快停止。但陳志典醫師指出,這種做法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尤其當腹瀉是因為細菌性腸胃炎或食物中毒導致時,止瀉藥會抑制腸道的正常蠕動,導致病原菌滯留在腸道內,無法被排出體外,反而可能延長感染時間、加重病情。迷思5:喝牛奶助腸胃修復?「暫時性乳糖不耐症」加重脹氣、腹瀉!有些人可能想靠喝牛奶補充營養,幫助腸胃修復,但乳製品可能導致「暫時性乳糖不耐症」,讓腹瀉更為嚴重!陳志典醫師解釋,腹瀉後腸道的乳糖酶活性可能會下降,使腸道無法有效分解乳糖,這時攝取乳製品可能導致脹氣,甚至加劇腹瀉症狀。因此,在腹瀉期間應避免飲用牛奶、優酪乳、奶茶等乳製品,應等到腹瀉症狀完全緩解後,再逐步恢復攝取,讓腸道有足夠時間恢復正常功能。【延伸閱讀】「腹瀉」就醫近5年最高! 疾管署:逾95%為諾羅病毒「這些症狀」恐是得了腸胃炎!專家提「預防守則」降低感染機率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79

吃「醋」能穩定血糖?營養師揭3大機制 「搭配錯誤」魔法秒消失
「你愛吃醋嗎?」營養師透露,研究發現醋能幫助降低餐後血糖,尤其是在吃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像是白飯、麵包、地瓜等時,吃點醋可以讓血糖不飆升,但這個魔法並非隨時都有效,有些情況下可能會失效。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說明,醋的降血糖魔法有3大機制,首先醋能抑制負責分解澱粉的酵素「α-澱粉酶」,讓澱粉消化變慢,所以血糖上升變緩和。再來,醋可能促進肌肉細胞吸收葡萄糖,減少血糖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此外,一些動物與人體研究發現,醋可能影響某些與血糖調控相關的基因表現,進一步穩定血糖。不過,楊承樺指出,如果把醋和「單糖」或「精緻糖」一起吃,它的降血糖魔法就沒了,例如醋+可樂、醋+糖果、醋+含糖飲料等,「醋搭配澱粉類食物(如飯、麵、馬鈴薯這類),它才會發揮作用!」營養師提到,有人會誤以為「血糖沒上升=沒吸收熱量」,這並不是事實,醋只是讓澱粉類的消化速度變慢,但是吃進口中的熱量一樣會進入身體,只是血糖上升的速度比較緩和,讓胰島素的工作輕鬆一些。楊承樺總結,醋或是檸檬汁等pH值比較低的食物,都可能對血糖有幫助,但是需注意有無額外添加糖,而且只有搭配澱粉類食物才有效,如果和添加精緻糖或搭配單糖一起吃,醋的魔法就會瞬間失效。

隔夜飯做成炒飯…廣東男吃完休克「送加護病房」 醫揭隱藏風險
米飯是常見的主食,尤其隔夜飯很適合做成炒飯。不過,中國廣東江門一名50歲男子,因為將冷藏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竟出現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最後嚴重休克,送進加護病房,好在救回一條命。據了解,男子罹患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類細菌常見於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因此引發的急性中毒症狀也被稱為「炒飯症候群」。炒飯症候群是指烹煮加熱後的米飯和麵條等澱粉類食物,放置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後,就可能產生仙人掌桿菌,該細菌會產生Cereulide毒素,會破壞及傷害細胞內部的粒腺體,導致細胞無法產生能量和代謝。依毒素的劑量,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發燒等,嚴重會引起人體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據《央視網》報導,有4類食物最好不要隔夜食用,不要認為放到冰箱就沒問題,因為冰箱不是萬能。1.綠葉菜蔬菜放久後再加熱,維生素、葉綠素等營養流失多,口感變化大,還更易變質。而且相較於肉類、水果等食物,綠葉菜本身硝酸鹽含量就比較高,煮熟後如果放置時間過久,在細菌分解作用下,硝酸鹽還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不利於身體健康。若是存放不當,亞硝酸鹽含量還可能超標。2.海鮮螃蟹、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都是高蛋白食物,如果當天沒吃完,隔天再吃可能會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引起胃腸道不適,還容易損傷肝、腎功能。3.銀耳、蘑菇銀耳和蘑菇都屬於含硝酸鹽較多的食物,煮熟後若放置長時間,被細菌分解後,硝酸鹽會還原為亞硝酸鹽,大量攝取會有致癌風險,也會降低紅血球活性,容易引起缺氧和貧血。4.馬鈴薯、芋頭、饅頭這類澱粉含量較多的食物,加工後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打算放到隔夜吃,建議最好密封後冷凍起來。

2025最新「開架防曬」評比!曼秀雷敦、高絲、1028、雪肌精...防曬控必看!
想要曬不黑、曬不老,做好防曬真的是關鍵!今年的開架防曬市場競爭超激烈,曼秀雷敦、高絲、1028、雪肌精等品牌都祭出超強防禦系數的新品,還有保養等級的防曬升級,讓你擦上防曬的同時也能養膚不乾澀!這篇就幫大家整理2025必入手的防曬推薦,讓你輕鬆挑到命定款。雪肌精x航海王聯名防曬:高顏值+高防禦一次擁有!●適合喜歡動漫聯名+想要保養等級防曬的人!雪肌精今年直接聯名《航海王》,推出限定包裝的輕水感UV防曬凝膠&UV防曬乳&UV全效防禦乳,瓶身上有魯夫、索隆、喬巴,直接讓動漫迷失心瘋!當然不只是外型吸引人,這系列防曬的保養力也超驚人-主打「薏仁美白+超水感服貼」,塗起來很輕盈、完全不厚重,而且還能當妝前乳使用喔。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雪肌精輕水感UV防曬凝膠(航海王魯夫限定版)90g/650元、雪肌精輕水感UV防曬乳(航海王索隆限定版)60g/750元、漾活低敏UV全效防禦乳(航海王喬巴限定版)50ml/620元(圖/品牌提供)曼秀雷敦水潤肌超保濕水感防曬:保養系防曬再進化!●適合想要超輕透水感、保濕掛的寶貝們!長年霸榜日本No.1防曬的「曼秀雷敦水潤肌」系列,今年直接迎來全新升級!這次主打「極水潤 + 超防曬」,添加三重玻尿酸,不只是防曬,更像擦保養品一樣輕盈服貼,完全不怕乾燥或緊繃感;SPF50+/PA++++的超強防護力,加上日本獨創「光耐久微膠囊技術」,可以讓防曬效果更穩定、不易被紫外線分解,長時間待在戶外也能保持高效防護!曼秀雷敦水潤肌超保濕水感防曬凝露SPF50+/PA++++ 110g/379元、曼秀雷敦水潤肌超保濕水感防曬精華SPF50+/PA++++ 80g/379元(圖/品牌提供)1028超能曬維他命C水感防曬乳:抗氧化+持久防禦!●適合需要防曬+美白保養的上班族、學生黨!1028 這次的「超能曬維他命C水感防曬乳」真的讓人驚艷!不只是高效防曬,它還加入維他命C、維他命B3、植物角鯊烷,直接幫你做好抗氧化,讓肌膚不只不曬黑,還能維持水感透亮!質地輕盈好推,不泛白不黏膩,長時間帶妝也不會讓底妝暗沉,真的很可以。1028超能曬維他命C水感防曬乳SPF50+/PA++++ 50ml/350元(圖/品牌提供)高絲美顏定格UV防護罩:超防水抗汗,戶外必備!●適合戶外運動、去海邊玩水、長時間曬太陽的人!想找超耐操、流汗也不掉的防曬?高絲這款美顏定格UV防護罩可以直接對抗高溫、高濕度,標榜防水、防汗、防油、不卡粉,就算運動、大量流汗都不怕脫落!SPF50+/PA++++滿分防護,還能穩定持久底妝,妝前使用完全不影響粉底服貼度,整體妝效也更乾淨清爽。高絲美顏定格UV防護罩40ml/360元(圖/品牌提供)

5旬糖友配鏡視力未改善 一查竟是糖尿病引發白內障
56歲張先生是企業主管,因工作需要經常應酬,長期高壓加上飲食不規律,在40歲時就被診斷得了第二型糖尿病,這十幾年間持續在內科接受血糖控制治療,但仍控制不佳,近幾個月來逐漸感覺到雙眼視力變得模糊,尤其在夜間開車時畏光情況特別明顯,有時甚至無法看清路面。張先生雖然曾嘗試到眼鏡行重新驗配眼鏡,但配鏡後視力並未得到改善,在家人建議下決定到醫院眼科門診尋求診治。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張先生的水晶體已出現混濁,確診罹患白內障。糖尿病與白內障密切相關 發生年齡早於非糖尿病者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眼科何明芝醫師說,糖尿病和白內障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影響眼內組織的代謝,導致水晶體的結構變質和霧化,造成白內障。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引發水晶體混濁的情況,因此,糖尿病病人發生白內障的年齡往往比非糖尿病病人的年齡還要早。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白內障對視力造成的影響是逐漸進展的,何明芝醫師表示,透過手術的方式大多數病人的視力都可以得到改善。目前也有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技術,只需要極小的切口就可將混濁的水晶體分解並吸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優點是切口小、術後傷口愈合較快、手術時間短,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如傳統手術中的出血和感染等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也高 每年應接受至少一次眼科檢查何明芝醫師指出,除了白內障外,糖尿病病人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高危險群。由於長期高血糖可能損害視網膜中的微小血管,導致滲出、出血,視力將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有失明的可能性。所以糖尿病病人應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並在需要時進行治療,如雷射或藥物注射等。任何眼科手術前 應注意血糖狀態何明芝醫師強調,糖尿病病人雖然面臨更高的風險,但只要定期檢查和積極治療,仍然能夠維持良好的視覺健康。而在進行任何眼科手術前,必須特別注意血糖控制,確保在穩定血糖狀態下接受手術,不僅有助於減少術中的併發症風險,也能促進術後復原。術後需密集追蹤和定期檢查,確保能夠維持手術效果,並預防糖尿病造成其他的眼部問題。【延伸閱讀】糖尿病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專家提醒「這2件事」不可忽視沒症狀也可能視網膜病變 醫提醒:糖尿病患者這檢查每年必做一次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45

滿嘴塑料3/塑膠微粒已入侵食物鏈 喝水也擔心?專家教4大破解方法
日常生活如何擺脫「滿嘴塑膠」?有沒有排除塑膠微粒飲食法?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專家,雖無專門的排塑飲食法,但有四大撇步可減塑,一「不要喝瓶裝水」,改喝煮沸後再過濾的水,二盡量自煮,三多吃抗氧化、富含纖維的蔬果,四多喝水多排汗。「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塑膠製品,這些塑膠垃圾輾轉進入河川與海洋,再分解成塑膠微粒入侵食物鏈,其中水源首當其衝,研究顯示「每公升瓶裝水含有11萬到37萬個塑膠微粒,比過去認知的多上100倍,其中高達90%為奈米塑膠微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若想減少攝取塑膠微粒,第一件事就是要少喝瓶裝水。怎麼喝水才安全?黃軒建議改喝煮沸過的自來水,因為《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期刊曾進行研究,將含碳酸鈣自來水煮沸並過濾,有助於去除其中近90%的奈米微粒。研究人員表示,自來水煮沸後,水中的碳酸鈣會在微小塑膠周圍形成微小的團塊,將塑膠顆粒鎖在結構裡,塑膠封裝晶體會不斷積累,就像水垢沉積物,接著再過濾就能避免喝下塑膠微粒。至於日常飲食,營養師程涵宇建議盡量購買生鮮食材並自行烹煮,除了有助於避免塑膠微粒,飲食通常也能更健康更多元。至於方便的茶包,可以選擇紙質或天然纖維的茶包,或乾脆沖泡茶葉,購買食物、飲品等產品時,也要查看包裝上的材質,許多品牌正逐步淘汰使用塑膠淋膜或其他有害塑膠成分的包裝,建議多選擇。營養師程涵宇建議多購買天然食材、自行烹煮,可大大減少攝取塑膠微粒,而且挑選抗氧化蔬果,更有助於排出有害物質。(圖/翻攝自程涵宇臉書)程涵宇說,雖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排除塑膠微粒的飲食方法,但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以幫助促進排毒,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包括塑膠微粒。以下這些方法通常能增加身體的排毒功能,支持消化系統和肝臟的健康。「第一,增加抗氧化物質的攝入,有助減少體內的氧化壓力,並支援身體的自然排毒機制,能幫助減少塑膠微粒的影響,例如莓果食物、菠菜、地瓜葉都富含抗氧化物,胡蘿蔔、番茄、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污染物質的威脅。」第二,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統功能,有助於排出身體中的有害物質。程涵宇建議多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豆類、高纖蔬菜如木耳、菇類、水果,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廢物。另外也可吃優格、發酵食物如泡菜,有助於增加腸道好菌,維護腸道健康,幫助有害物質的排出。第三,支援肝臟的排毒功能,例如大蒜、洋蔥富含硫化物,能促進肝臟的解毒功能。綠茶含有兒茶素,有助於增強肝臟功能,支持身體排毒。青花菜、芥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也含有支持肝臟排毒的化合物。第四,多喝水、多排汗。程涵宇說,足夠的水分有助於促進尿液生成,並幫助腎臟排除體內的毒素;而排汗也是一種排除有害物質的方式,尤其是通過運動來促進排汗。例慢跑、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排出體內積累的毒素。

滿嘴塑料1/一周吃進一張信用卡?!解剖失智者腦袋「塑膠微粒多5.3倍」
6年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份研究震驚世人,直指每人每周攝入約5公克的塑膠微粒,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今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一篇研究進一步指出,塑膠微粒不但隨血液攻佔人體器官,還進入大腦,尤其失智患者腦袋中的「塑料」,比一般人多出5.3倍。這份驚人的研究,引起台灣民間及醫界重視。多位專家告訴CTWANT,大家都知道塑膠微粒無所不在,並以為「塑膠偶而進入人體,很快就會排出」,如今在《自然醫學》發表的新研究指出「沒那麼容易排出」,既然沒法阻止塑膠微粒進入身體,「那就從生活減塑這一步做起吧!」依據期刊內容,新墨西哥州大學(UNM)藥物科學系教授坎彭(Matthew Campen)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塑膠微粒侵入人體組織的情況,他們分析2016年逝世的28人和2024年逝世的24人的器官樣本,發現2024年死者體內的塑膠微粒尺寸更小,且大腦中的塑膠微粒量增加5成,約占大腦重量的0.48%。研究人員還發現,相較於健康的大腦,12名過世前已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的人腦中,塑膠微粒多出5.3倍,這些微粒集中在大腦動脈與靜脈壁與大腦的免疫細胞中。塑膠微粒是什麼?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解釋,就是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碎屑,包括微米塑膠(小於5毫米)與更小的奈米塑膠(小於1微米),「它們太小了,肉眼根本無法看出,現在卻幾乎無所不在,寶特瓶飲料、瓶裝水、甚至只是打開零食包裝,都會把塑膠微粒吃下肚!」國際自然保聯盟(IUCN)2017年統計,35%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代表著只要洗衣服,數以萬計的塑膠纖維就會順著水管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再透過食物鏈影響所有生物。海委會「2020至2023年海漂底垃圾及微型塑膠分布調查與海廢監控建置計畫」研究發現,台灣河川出海口鄰近採集的16組野生牡蠣樣品,全被檢出含有塑膠微粒。塑膠微粒是塑膠垃圾分解後的碎屑,肉眼難以看出,隨著水源如今已進入人類的食物鏈,變得無所不在。(圖/黃耀徵攝)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在2021年也發表數據,以文獻中所有海鮮抽查樣本皆驗出塑膠微粒為基準,再以食藥署公布的台灣人每年食用的海鮮數量計算,推估台灣人每人每年吃進1.63萬個塑膠微粒,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其實,我們早就知道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它們漂浮在空氣裡,藏在食物和水中,甚至潛伏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衣物纖維中。但我們一直以為,這些細小的塑膠只是偶然進入人體,很快就會被排出。」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說。2022年,科學家在人體血液裡發現了塑膠微粒,當時引發不小的討論,但由於數據有限,科學界仍不確定它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許多人當時抱著僥倖心態,覺得這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人體應該有辦法代謝掉這些外來物質。 「但2025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還會長期囤積在不同的器官裡,特別是在肝臟、腎臟,甚至是大腦。」張家銘說,塑膠微粒進來了,卻沒那麼容易出去,研究顯示,大腦的塑膠微粒累積量比肝臟多出7~30倍,而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裡,塑膠微粒含量更高。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塑膠微粒跟失智症相關,但張家銘認為這些塑膠微粒特別容易累積在腦血管壁和免疫細胞周圍,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對大腦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塑膠微粒能跑進大腦是一個嚴重的警訊,一直以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被認為是大腦的重要防線,能夠過濾掉許多外來物質,保護我們的神經系統。然而,這項研究有個很重要的發現,塑膠微粒的尺寸可能小到足以突破這道防線,最終進入大腦。」張家銘說,透過電子顯微鏡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內的塑膠微粒大多是小於200奈米的奈米級碎片。顏宗海表示,從動物、細胞實驗中都可證實塑膠微粒的確具有毒性,會傷害器官、產生發炎反應,但對人體的傷害程度尚不清楚,也無法得知塑膠微粒的危險量。「這次的新研究讓我們知道塑膠微粒的確存在於大腦,但這是現在才發生?還是檢測技術進步後才發現?這不得而知,我們不能阻止塑膠微粒進入身體,但能做到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先從這一步做起吧!」顏宗海說。

用完午餐後沒精神? 營養師教3大招讓你揮別睡意
許多上班族都面對精神不濟、缺乏專注力的問題,尤其是午休時間吃飽後,回到工作崗位更是覺得愛睏到不行。黃品瑄營養師就為大家解析吃了午餐後總是想睡的原因,以及提供了3大飲食建議,讓大家午休後也能精神飽滿!怕想睡就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剖析錯誤迷思!許多人會認為午餐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是導致吃飽後想睡的原因。黃品瑄營養師指出,這樣的說法存在一定的誤區,攝取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上升,若血糖上升速度太快,確實會讓人感到疲憊愛睏,但這並不代表怕嗜睡就要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重點是碳水化合物的類型。黃品瑄營養師指出,高升糖指數,也就是高GI食物像是精緻澱粉類,攝取後食物中的糖類會迅速被分解吸收,血糖短時間內升高後又下降,正是讓人想睡的元兇。而低GI食物,例如糙米飯、全麥麵包、帶皮地瓜等,其中的糖類分解吸收的速度較慢,葡萄糖會逐步釋放,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可幫助維持能量和控制飢餓感,較不易造成嗜睡問題。那午餐吃清淡一點,會比較不想睡嗎?對此黃品瑄營養師指出,兩者之間其實沒有直接的關聯,因為有些人就算吃得清淡,卻可能整餐只吃地瓜,僅攝取了碳水化合物,缺乏蛋白質、脂肪和纖維,還是會導致血糖上升過快,造成嗜睡。少吃精緻澱粉!按「這比例」吃 有飽足感又能揮別睡意!對於因為吃飽就想睡而感到困擾的上班族們,黃品瑄營養師也提供了下列飲食建議:1. 避免過度攝取精緻主食:盡量選擇富含纖維的原型食物,減少攝取高碳水的精緻澱粉,如白米、白麵條、白吐司等。2. 均衡飲食:除了以低GI碳水化合物為主食外,由於纖維質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因此同一餐也要攝取足夠的蔬菜,同時要補充優質蛋白質,以達成飲食的均衡。台灣人習慣吃較多的飯或麵,或是有些女生僅以麵包做為主食,都是導致想睡的NG飲食習慣!營養師指出,每一餐的蛋白質、纖維質和澱粉的比例應是2:2:1,如此一來既能吃得有飽足感,也不會讓人想睡。3. 吃飯順序:建議民眾可以先喝湯,再吃蔬菜和配料,最後才吃澱粉類食物。這樣的順序可以避免一開始就攝入過多澱粉,造成血糖上升太快。最後,網路上也有民眾討論飯後嗜睡是否是糖尿病的徵兆。黃品瑄營養師說明,嗜睡問題不一定代表患有糖尿病,還要觀察是否伴隨「三多」症狀,即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是否有異常變化。若有以上問題,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想睡,通常是飲食習慣,或是前一晚睡眠品質不佳所導致,根據上述原則進行飲食調整,就有機會以較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資料來源:午餐這樣吃不飽睏!?吃出專注力!再戰一整年!|營養師品瑄【延伸閱讀】開工後上班族必學健康操! 每天15分鐘中斷久坐遠離「這些」身心危害靠「吃」趕走壞情緒!4大維生素促心理健康 它是「快樂荷爾蒙」原料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41

這些食物配藥恐引發毒性反應!營養師揭「7地雷」 香蕉、酪梨都上榜
許多人在服藥時忽略了食物的影響,結果不僅可能讓藥效失靈,甚至危害健康。營養師張語希特別列出7種食物和飲品,可能會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提醒民眾服藥時多注意。葡萄柚汁干擾降血壓藥(鈣離子阻斷劑)和降膽固醇藥(Statin類)代謝,導致藥效過強,可能引發低血壓或肌肉損傷,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咖啡咖啡因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可能減弱鎮靜安眠藥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咖啡因會減少鈣與鐵的吸收,可能導致骨質流失或貧血,服藥前後避免喝咖啡。起司含酪胺,與抗憂鬱藥併用可能引發高血壓危機。使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類的抗憂鬱藥時。MAOI會抑制體內分解酪胺的酶,導致酪胺累積,可能引發血壓升高。服用MAOI的患者應避免食用高酪胺食物,如起司、醃製肉類、發酵食品等。酒精影響藥物代謝,與止痛藥(NSAIDs)可能增加胃腸道出血的風險。酒精與降血糖藥物可能增加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引起低血糖。香蕉 與降壓藥一起服用可能導致高血鉀。部分降壓藥(如保鉀型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可能減少體內鉀離子的排出,導致血鉀升高。避免同時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柳橙、綠色葉菜類蔬菜)酪梨 抵消抗凝血藥效果。酪梨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可能影響抗凝血藥的療效,避免同時攝取大量食用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如酪梨、深綠色葉菜全麥麵包高纖維飲食可能降低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的吸收效率,導致藥效減弱。服用甲狀腺藥物時,避免同時攝取高纖維食物。可以在服藥後30至60分鐘再進食。

便宜吃三寶3/有夠「蕉」貴!國民水果價漲4倍以上 快吃「國民救星」壓壓驚
不管物價如何狂飆、不管香蕉已經漲價4倍以上,有一種營養專家眼中的寶,始終是小老百姓飲食最堅實的後盾,那就是便宜時一大把10元的地瓜葉。專家說地瓜葉含有多種營養素,還能調節血壓、血糖,非常適合慢性病患食用,菜價上漲時仍是最便宜的選項。去年3個颱風接力挾帶豪雨襲台,導致國民水果香蕉產量大減,價格也創新高,原本零售每斤約20至30元的香蕉,現在每斤上看90~100元。以高雄旗山香蕉園為例,去年7月凱米颱風過境,香蕉園已是一片狼藉,香蕉樹甚至連根拔起,緊接著山陀兒和康芮報到又再度重創,由於香蕉種植到收成時間較久,旗山區農會預估香蕉價格要到今年6、7月才會平穩。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如果覺得香蕉太貴,這陣子不妨改吃較便宜的桶柑、鳳梨、木瓜。「桶柑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促進鐵質吸收,而且有高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幫助消化,一天只要分次吃2~3顆,就能滿足一天的維生素C需求。」木瓜同樣含有豐富維生素C,200公克即能滿足一日所需,還含有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豐,有助於保護眼睛健康與維持皮膚健康,而木瓜酵素,也能幫助腸胃消化、減少胃脹氣。程涵宇說,鳳梨同樣含有酵素,有助於蛋白質分解,促進消化,所含的維生素B群與鉀,有助於維持能量代謝與電解質平衡。地瓜葉價格平易近人,同時營養價值非常高,堪稱是通膨時代的「國民救星」。(圖/報系資料照)「只要稍微挑選一下,還是能買到健康又平價的蔬果!」程涵宇說,例如地瓜葉就一直相當便宜,但它的營養價值卻非常高。「多吃地瓜葉可以清血管、穩定血糖,因為鉀含量豐富,有助於維持正常血壓,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也幫助血糖穩定,對於有慢性病的人來說非常健康。」另外,每100公克的地瓜葉就含有2.5毫克的鐵,所以非常適合素食者藉此補充鐵質;地瓜葉也含有β-胡蘿蔔素,可減少氧化壓力,保護眼睛健康;鈣含量高,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程涵宇提醒,唯一不適合多吃地瓜葉的族群是腎臟病患,因為地瓜葉含鉀量過高,容易影響病況,建議酌量食用,或先諮詢醫師意見。

台灣「生不如死」難解!殯葬設施嚴重不足 未來恐死無葬身之地
台灣少子化危機難解!根據國發會最新預測,2031年台灣的死亡人數將飆升至22萬人,而出生人數僅有11萬人,呈現相差2倍的「生不如死」,這不僅凸顯少子化問題的惡化,更讓殯葬設施的供需失衡問題浮上檯面。內政部研究報告指出,許多縣市的殯葬設施已無法應付當前需求,甚至未來15年內將面臨嚴重不足的困境,部分地區的居民恐將面臨「死無葬身之地」的窘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楊國柱指出,台灣的殯葬系統正承受巨大壓力。以台北市為例,現有的殯儀館雖勉強足夠,但未來15年內將不敷使用;而新北市的情況更為嚴峻,不僅殯儀館空間不足,火化設施也將面臨短缺。與此同時,傳統喪禮講究吉時吉日的習俗,也讓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負擔沉重,進一步加劇了設施與人力不足的問題。為解決殯葬資源短缺的困境,楊國柱提出多項建議。例如,政府可考慮鬆綁法規,允許部分私人會館合法化,以分擔殯葬設施的壓力;同時,將「生命園區」轉型為多功能用途,例如結合運動場等休閒設施,使其更貼近社區生活,降低居民對殯葬設施的反感。此外,推廣簡化喪禮流程也是可行的方向,既能減輕家屬負擔,也能提高殯葬設施的使用效率。然而,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朝輝對此持保留態度。他認為,部分解決方案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例如政府提案新建殯葬設施時,往往會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甚至因政治人物顧慮選票而停擺。他建議,現階段較可行的做法是擴建現有設施,例如將火葬場改為立體多層建築,以提升空間利用率。台灣「生不如死」的問題不僅是人口結構的挑戰,更是社會資源分配的難題,如何在尊重傳統習俗與解決現實困境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智慧。

《噓,國王在冬眠》虞書欣甜出新高度!私下愛喝「藜麥銀耳羹」內調養膚,澎潤飽滿雙頰超可愛
最新陸劇《噓,國王在冬眠》由虞書欣搭林一領銜主演,根據晉江文學城青浼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以「冰雪匠心」為內核,展開一段年輕人在追夢旅程中收穫療癒力量、在困難面前勇敢站起來的勵志故事。3月11日開播後網友普遍好評,尤其是緊湊歡樂的劇情加上女主角虞書欣展現「可愛又不是純傻賣萌的魅力」,讓整部戲劇甜度爆棚,激發少女心。29歲的虞書欣在這部劇中依舊高顏值,尤其她澎潤的圓圓臉加上緊緻的下顎線條,讓她看起來十足好命又可愛,對於保養她也是很有研究的,趕快來看看虞書欣保養方法都有哪些?《噓,國王在冬眠》虞書欣保養方法:固定到美容護膚店保養皮膚虞書欣會固定到護膚中心保養皮膚,像基本的清潔、皮膚保濕導入、按摩提拉...等,她自己也曾分享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護膚的重要性。(圖/取自《噓,國王在冬眠》微博)《噓,國王在冬眠》虞書欣保養方法:防曬來保護皮膚不受到光老化虞書欣分享不論是拍戲、上節目還是直播,光都會打得非常強,無形之中也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她個人非常注重防曬,除了防曬系數要擦夠之外,質地也要非常輕薄不能太厚重,否則皮膚毛孔容易堵塞長痘痘、粉刺。(圖/取自《噓,國王在冬眠》微博)《噓,國王在冬眠》虞書欣保養方法:自製藜麥銀耳羹來食補護膚虞書欣會將銀耳、蓮子、藜麥熬成羹來吃,這些食材都有養顏美容的功效,而且藜麥是超級食物又能提升飽腹感,吃一碗不僅變漂亮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排便順暢也自然會有好氣色。(圖/取自《噓,國王在冬眠》微博)《噓,國王在冬眠》虞書欣保養方法:多喝水、早點睡覺讓皮膚有時間休息虞書欣分享多喝水、早點睡覺,每天早上起床會喝一杯水也會來杯黑咖啡幫助提神、消水腫,然後會用大水壺裝滿水來提醒自己要喝完。(圖/取自虞書欣微博)如果想要像虞書欣一樣皮膚那麼Q彈澎潤又緊緻,可以多擦「抗老類型」保養品來幫助緊緻肌膚,市面上最近這三款應該會符合需求,一起來看看~ALBION 賦活緊緻亮白淡斑精華「INFINESSE 賦活系列」全新升級為「 INFINESSE 賦活緊緻亮白系列」,這瓶精華以系列共同成分牛蒡根精萃、薰衣草和香茅精萃、稻葉精萃另添加醫美級亮白成分菸鹼醯胺以及多種美白植萃,能精準針對斑點成因對症下藥,幫助改善多種皮膚斑點瑕疵,淨白肌膚同時緊緻撫紋。ALBION 賦活緊緻亮白淡斑精華 40ml / 3,300元(圖/品牌提供)ARTISTRY 賦活緊緻抗老精華適合輕/熟齡肌的賦活緊緻抗老精華,以康普茶發酵物作為抗糖的關鍵成分,不僅抑制阻斷糖化反應,更能幫助分解AGEs糖化終產物,避免膠原蛋白流失,進而減少深淺層皺紋增生,改善鬆垮且平滑肌膚,使臉部線條更加緊實年輕,重新拾回膨潤彈亮,光彩重現。ARTISTRY 賦活緊緻抗老精華 30ml/2,980元(圖/品牌提供)蘭芝 粉澎潤膠原水光精華蘭芝「粉澎潤超能系列」全系列主打讓皮膚更澎潤以及細緻光澤,今年三月蘭芝重磅加入超新星 -全新高效水光精華「#小粉精」,開啟居家輕醫美保養概念,一瓶擁有24,000顆水光科技微囊,一抹釋出三重高效成份 - 海藻油 + 維他命E + 維他命 C,輕盈舒適無負擔的清爽水感質地,快速滲透肌膚,透出醫美級的極致水光肌。蘭芝 粉澎潤膠原水光精華 #小粉精 30ml/1,650元(圖/品牌提供)

油輪撞擊貨輪後起火燃燒 2船37船員全數獲救
英國赫爾(Hull)外海10日上午發生嚴重船難,一艘為美軍運送噴射燃料的油輪Stena Immaculate與一艘貨船Solong發生碰撞,後續兩船因此起火,船上的燃料也這樣洩漏至北海。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畫面顯示,2艘船隻在碰撞起火後出濃濃黑煙。後續有關當局隨即展開大規模救援行動,派遣救生艇、海岸警衛隊飛機以及商業船隻協助,最終2船共37名船員全部獲救,其中1人被送往醫院。根據《france24》報導指出,整起意外發生於10日上午9點48分,英國海事與海岸警衛局(Maritime and Coastguard Agency)獲報後,亨伯海岸警衛隊(Humber Coast Guard)立即透過無線電廣播請求配備消防設備的船隻前往現場。據了解,事發地點距離倫敦約250公里。皇家國際救生艇協會(RNLI)則提到,在發生船隻碰撞兩船皆發生火災,後續也有船員棄船逃生。根據船舶追蹤網站VesselFinder的資料顯示,掛有美國國旗的Stena Immaculate油輪於10日上午停泊於格里姆斯比(Grimsby)港口附近。Stena Immaculate油輪隸屬於美國政府的「油輪安全計畫」(Tanker Security Program),當軍方需要時可徵用運輸燃料。而掛葡萄牙國旗的貨櫃船Solong則是從蘇格蘭格蘭傑茅斯(Grangemouth)開往荷蘭鹿特丹(Rotterdam),航行途中撞上油輪船側,導致事故發生。負責營運Stena Immaculate的美國海事管理公司Crowley表示,貨櫃船的撞擊造成油輪船體貨艙破裂,Jet-A1噴射燃料大量洩漏後引發火災,船上甚至發生多次爆炸。所幸,油輪上的23名船員全數安全獲救。事故發生後,格里姆斯比東港(Port of Grimsby East)首席執行官博耶斯(Martyn Boyers)表示,他被告知現場出現「巨大火球」,傷者由Windcat 33高速船與港口引航船送上岸。事發當時,事發海域已有一艘執勤船隻,因此得以及時發出求救信號。英國交通大臣亞歷山大(Heidi Alexander)表示,目前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感謝所有參與救援的緊急應變人員。至於燃油洩漏後對環境影響,綠色和平英國(Greenpeace UK)表示,目前尚難評估燃料洩漏對海洋生態的衝擊,該海域為重要漁場且靠近海鳥棲息地。雖然噴射燃料洩漏引發擔憂,蘇格蘭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物技術中心的哈特爾(Mark Hartl)表示,與原油洩漏相比,噴射燃料蒸發速度較快,對水域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有機地球化學教授塞普頓(Mark Sephton)進一步解釋,噴射燃料比原油更容易分解,較高溫度也有助於加速其生物降解。他認為,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將取決於洩漏量及細菌分解速度,希望生物降解能夠發揮作用,減少污染。

烏干達垃圾山去年倒塌30人遭活埋 大學生拾荒者淚訴「我知道還有人在下面」
2024年8月,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的大型基提茲(Kiteezi)垃圾場在連日暴雨後發生意外,土石流挾帶著大量垃圾崩塌、壓毀了附近居民的家園。至少造成30人因此被活埋。近日,英國《BBC》訪問了一名22歲的年輕拾荒者,他回憶當時親眼目睹自己摯友的遺體被人從腐爛與惡臭的垃圾中被人挖出來。而且他確信30人並非真實的受害者人數,「我認為有些人仍然被埋在那些垃圾下面。」據《BBC》報導,22歲的奧庫庫‧普林斯(Okuku Prince)在淪為拾荒者前,正在烏干達伊斯蘭大學攻讀法律,但由於家庭經濟狀況的不穩定,他被迫中斷學業,放下書本走進垃圾場,成為一名拾荒者,透過找尋、清洗仍堪用的廢棄物--包括漁網、保特瓶、玻璃罐、二手電子設備--並且出售它他們,以此賺取微薄的生活費。「我早上來這裡的垃圾場,蒐集塑膠袋,拿去清洗,然後賣掉它們。」普林斯表示,自己透過這樣的勞動,每天能夠賺回10000烏干達先令(約新台幣89.6元)的費用。《BBC》指出,由於烏干達嚴重的失業問題已達到「危險」程度,普林斯的狀況絕非個案,有許多當地青年都與普林斯面臨同樣的窘境。回憶起去年8月發生的垃圾崩塌事件,普林斯眼眶充滿淚水,說起他最要好的朋友桑雅‧凱希亞(Sanya Kezia)喪命的遭遇。他記得當這名僅小他1歲的女孩被人從重重垃圾底下挖出來時,渾身被腐爛、惡臭的垃圾包圍,而她臉上有著令人不願直視的傷口。。(圖/達志/路透社)。(圖/達志/路透社)「這裡並不安全,除非他們(指政府官員)有辦法修復它(指垃圾場),不然只能把它夷為平地,不然人們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普林斯表示。據了解,基提茲垃圾場是坎帕拉惟一的垃圾場,該垃圾場占地15公頃(相當於22個球場大小),每天都要收納來自坎帕拉與週邊地區近400萬人在生活中製造出的各種廢棄物。任職於坎帕拉首都管理局(KCCA)公共衛生環境部的官員法蘭克‧穆拉穆齊(Frank Muramuzi)告訴記者,基提茲垃圾場發生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災害,「你不可能把400萬人產生的垃圾、可分解和不可分解的,全都混在一起,送到同一座垃圾場。不,我們不應該這樣做,而我們已經這麼做了20多年!」穆拉穆齊指出,基提茲垃圾場的廢棄物缺乏回收、分類與焚化設施。隨著垃圾一層層堆積,其中的有機物腐爛與分解,導致垃圾堆內部溫度升高。如果沒有足夠的通風設施,導致甲烷等危險氣體在垃圾底部不斷累積,就會進一步促使整座垃圾山的結構日益脆弱。反過來說,如果當時有這些設備,去年在基提茲發生的悲劇就可以被避免。報導指出,權力鬥爭與財務管理不善,阻止了當地政府解決這項隱憂。坎帕拉市政府沒有足夠的預算解決問題,而烏干達中央政府也拿不出這筆資金,問題就此一再延宕。此外,儘管去年垃圾場崩塌事件中的罹難者家屬獲得了政府發放的1350美元賠償金(約新台幣4.4萬元),但因為這場意外失去家園的200多名民眾卻沒有獲得任何補償,也讓當地居民的生活負擔進一步惡化。基提茲垃圾場的坍塌事件,為當地政府敲響了一記警鐘,在事件發生1個月後,有3名坎帕拉首都管理局的官員為此落馬,而有關部門正在起草一項草案,要求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堆肥,而非直接當成垃圾倒進掩埋場裡。此外,烏干達的人民中尚未落實垃圾分類的概念,所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全被綁在一起,僅依靠坎帕拉附近7家私人廢棄物處理公司進行有限的分類工作。「如果進行分類,垃圾就會有不同的目的地。不至於全部同時湧進垃圾掩埋場。」雖然有關部門做出了以上措施試圖減緩狀況惡化,但專家指出這些措施並不能真正解決基提茲垃圾場的隱憂,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如何才能得到保障,仍然是一項懸而未決的問題。

從小不刷牙!他大學刷牙3個月「反而蛀牙」:不敢刷了
刷牙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口腔健康,每天吃東西後,食物殘渣會留在牙齒表面,口腔中的細菌會分解這些殘渣,產生酸性物質,長期下來會侵蝕琺瑯質,導致蛀牙。不過近日有一位網友發文表示,自己幾乎從不刷牙的經歷,卻依然沒有蛀牙的狀況,甚至是被提醒之後,開始刷牙三個月卻出現蛀牙問題,引起網友熱議。該名網友在社群平台Dcard以「有人和我一樣不刷牙的嗎」為題發文,分享自己幾乎從不刷牙的經歷,卻依然沒有蛀牙的狀況,他在貼文中表示,自己僅在幼兒園時期刷過牙,之後便僅以清水漱口,直到大學才發現大多數人都有固定刷牙的習慣。然而原PO自述在此之前從未有蛀牙,反而是在大學期間開始刷牙三個月後,竟出現蛀牙問題,讓他產生疑慮,並從此不再刷牙,「我習慣刷牙3個月,我就蛀牙了,之後我都不敢刷了。」原PO也表示,自己在大學後期已經減少甜食攝取,如今畢業多年,仍未發現新的蛀牙,對此感到十分不可思議,於是發文詢問是否有人有類似經驗,「大學前也會吃甜食,到現在畢業好幾年了,沒根管過,也沒牙痛過,去洗牙也都沒蛀牙,不過我大學之後都不吃甜的。大家別學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反正很神奇。有人和我一樣的嗎」。此貼文一出,立刻引發網友討論,不少人對原PO的習慣感到驚訝,並質疑其口腔健康狀況,「這樣口氣應該很嚴重吧?」、「細菌多到連蛀牙菌都活不下去了嗎?」、「好噁心,嘴巴一定臭死。自己聞不到別人也懶得提醒你,但你最好每半年去洗牙,這是常識」、「不管有沒有蛀牙⋯沒刷牙嘴巴不會超臭的嗎?」也有牙醫系學生及專業人士回應,提醒原PO牙齒健康問題不僅僅是蛀牙,長期不刷牙可能導致牙菌斑堆積,引發牙周病,且牙周病在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等到40歲後才會出現明顯影響,屆時將難以治癒。事實上,即使不容易蛀牙,也應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並定期洗牙,確保口腔健康,避免未來出現難以挽回的問題。

郭智輝稱不知台積電赴美投資 綠委:說法不完整無需過分解讀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接受專訪時被提問有關台積電赴美國投資一事,聲稱該部會先前未知情,引發討論。對此,民進黨立委許智傑8日表示,相關說法不夠完整,事後也有澄清,呼籲各界無須放大解讀。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日前宣布,將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此舉引發各界關切,憂心先進製程的外移恐加劇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空洞化。對此,總統賴清德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召開記者會,回應外界疑慮。他強調,政府事前已充分掌握相關投資計畫,並認為此次投資不僅是台積電全球布局的重要一步,更象徵台美關係的歷史性時刻。 然而,身為部會首長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卻拋出與政府立場不一致的言論,疑似因資訊落差導致發言爭議,再度引發社會討論。對此,許智傑表示,部長受訪時說法不夠完整,事後也有澄清,無須放大解讀。民進黨立委的賴瑞隆也提到,賴清德總統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皆已清楚說明台積電整體的布局走向,呼籲外界勿落入國民黨唱和中共「疑美論」唱衰台灣的認知作戰,並相信台灣的實力會持續增強壯大。

研究曝「每周吃2次優格」!罹大腸癌風險降低 營養師:選擇這款
大腸癌是國人第二大盛行癌症,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關聯。營養師老辜點出,研究發現,長期吃優格能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罹癌風險,且此保護作用來自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的數量增加。老辜於臉書粉專《老辜營養與科學》發文指出,2025年的2月,一篇研究指出長期規律吃優格,與特定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降低有關,研究發現,長期吃優格能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罹癌風險,且此保護作用來自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的數量增加,尤其對於近端結腸癌的預防,有較好的保護作用;研究也進一步發現,相較於少吃優格的族群,每周吃2次以上優格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明顯降低。●優格護腸機轉1.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優格中的雙歧桿菌,藉由平衡腸道微生物菌群、促進腸道蠕動的順暢、抑制有害菌、維持腸道屏障功能,並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殊胜肽,以及促進腸道黏膜健康的「短鏈脂肪酸(SCFA)」等物質。2. 抗發炎與免疫調節雙歧桿菌藉由產生SCFA,而對腸道提供了一系列的保護,如抗氧化、抗發炎,以及免疫調節的抗癌幫助。同時,動物實驗也證實了雙歧桿菌,能降低腸道促發炎因子(如TNF-alpha、IL-6)的含量。最終,增強了腸道屏障,而保護了腸道黏膜組織,預防細菌滲透至腫瘤組織,避免組織癌化。3. 對近端結腸的保護雙歧桿菌,還可能藉由調控bile salt hydrolase的活性,分解膽汁酸。這樣對於膽汁酸的調控,也進一步影響了近端結腸的微生物菌群。最終,對致癌風險有降低的幫助。老辜進一步將此研究數據,結合台灣衛生福利部的「每日飲食指南」,整理出3個營養師版本的建議。第一,頻率與份量,建議最理想,按照「每日飲食指南」的每日乳品類,攝取1.5-2杯(每份為一杯的優酪乳240毫升,提供熱量約為150大卡,蛋白質8公克等),或者依照此研究的份量,每周至少攝取2-3份優格,並且長期規律執行,效果最佳;第二,選擇無糖優格,並確認含有活菌株(如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等);第三,結合高纖維食物(益生元),例如燕麥、新鮮水果,或者不同顏色的綠色蔬菜,藉由增強益生菌與益生元的協同作用,提升腸道的健康效益。至於誰適合吃,老辜表示,腸道不適(如便秘、腹脹)或飲食纖維不足的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尤其是近端結腸癌高風險者、追求健康生活的我們,同時補充優質蛋白質、鈣質、益生菌等。老辜提到,優格是一種發酵乳製品,富含蛋白質、鈣及活性益生菌(如乳酸菌),促進腸道的健康,長時間的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規律攝取優格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等的風險下降有關,這也表示,對於代謝與心血管健康具有保護作用。老辜說,過去的腸道研究發現,多吃優格與降低Clostridium difficile影響的腹瀉,以及發炎性的腸道疾病有關,這可能,也與益生菌調節了腸道微生物菌群有關,還有,多吃優格與大腸直腸癌風險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中的抗發炎作用,以及腸道屏障強化作用有關。老辜強調,均衡飲食,仍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基石,尤其足夠蔬果的攝取,以及減少超加工肉品的攝取等,優格,是其中的助力,而非唯一的依靠。

中國新型AI「Manus」爆紅 可以找房子、分析股票稱超越Open AI
今年初大陸發布新的AI商品DeepSeek(深度求索),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型震撼矽谷,昨(6)日又傳出,中國AI新創公司Monica.im推出的人工智慧產品「Manus」,聲稱超越Open AI模型,還可以執行找房子、分析股票等複雜指令。綜合陸媒報導,中國一款名為Manus的AI產品橫空出世,在科技圈受到關注,Manus的開發團隊聲稱,這款AI在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上,超越了AI巨頭Open AI的同類產品。官方強調,Manus與傳統的聊天機器人形式的AI模型不同,Manus具備自主運作能力,能夠獨立思考、規劃並執行跨越多個領域的複雜任務,並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Manus官方發布一段影片爆紅,並展示了3個應用案例,首先是「篩選履歷」,它可以自主篩選15份簡歷,分析入選者資格,並生成Excel格式的排名報告。再來是「房地產研究」,Manus為紐約購房者研究安全社區、優質學校和預算內房源,它能分解複雜任務,進行網路搜索,編寫Python程式計算預算,並綜合所有信息撰寫詳細報告。還有包含「股票分析」,Manus可以進行複雜的股票相關性分析,甚至根據需求部署互動式網站展示結果。此外,Manus還具備記憶和學習能力,能夠隨著時間適應使用者的偏好。Manus的推出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爆紅,一度讓官網註冊頁面崩潰,整個大陸社群都在索取邀請碼,邀請碼甚至被炒到人民幣999元至5萬元(約新台幣4400至22萬元)不等。此外,這款產品的成功也引發了AI智能體概念股的飆升。據悉,Manus的創辦人肖弘1992年出生,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22年創立了「蝴蝶效應」公司,並推出了AI瀏覽器插件Monica。此次推出的Manus,延續了Monica的產品思路,Manus一詞來自拉丁語,象徵著「手」。拉丁語中的「MensetManus」,就是頭腦和手的意思,即手腦並用。

大腦塑膠微粒竟多到「可做湯匙」 研究證實停喝1飲品改善90%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塑膠製品,有不少容器更是使用塑膠製成,民眾很難避免使用。國外有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的大腦中含有大量塑膠微粒,有受試者腦中的塑膠微粒量多到可以製作出一支小湯匙;除此之外,有專家建議,只要停止喝瓶裝水就能有效減少攝取體內90%的塑膠微粒。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有一份刊登在《大腦科學》(Brain Medicin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發現2024年過世的民眾與2016年過世的民眾相比,大腦中含有的塑膠微粒含量高出約50%,其中有受試者腦中的塑膠微粒量多達7公克,足以製造出一支塑膠小湯匙,令研究人員嚇一跳。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加拿大多羅多大學內科住院醫師布蘭登(Brandon Luu)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塑膠茶包等,都是人類體內塑膠微粒的來源之一;不過影響最深的其實是瓶裝水,研究中顯示,只要停止飲用瓶裝水,能減少攝取90%的塑膠微粒量,大約能從每年9萬顆減少至4千顆左右。研究中也發現,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一般人高出3到5倍,推估塑膠微粒與神經退化疾病有某種關聯。而另一份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後,不像普通毒素經由肝臟、腎臟分解再排出,反而會長久留在人體器官中;雖然尚未證實相關性,但有研究發現失智症與塑膠微粒有關,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民眾少用塑膠製品,特別是停止飲用瓶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