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
」 大陸 中國 外銷 防疫 經濟部陸海警在台灣東部外海演練 官媒曝「3大突破」:對台灣本島明確執法權
今天(5月24日)大陸海警2304艦艇編隊在台灣島以東海域開展綜合執法演練,重點開展查證識別、警告驅離等科目訓練,檢驗聯合巡航、應急處置能力。在大陸海警執法現場,台灣本島清晰可見。據大陸官媒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獨家披露消息,本次海警在台灣島東部的行動有三大突破,意味著大陸海警對台灣本島明確執法權的開始,台灣當局徹底失去該海域的控制權。突破一:這是大陸海警首次公開台灣島東部行動。實際上,這不是大陸海警部門第一次從台灣島東部抵近台灣本島。今年2月,台灣當局就觀測到了大陸海警在台灣島東部海域行動,但大陸海警並未公開這次行動。如今,大陸海警首次公開其在台灣島東部附近海域的行動,意味著大陸海警對台灣本島明確執法權的開始。大陸海警在台灣東部外海進行演練,大陸官媒「玉淵譚天」稱,意味對台灣本島明確執法權的開始。(圖/微博玉淵譚天)突破二:海警發佈的行動說明配發了三張圖片。其中一張圖片畫面中央,可以清晰地看見台灣本島的中央山脈,這說明此次行動的大致位置離台灣本島非常靠近。最近兩天,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戰巡演練同樣抵達了台東非常靠近台灣島的位置,如此近的位置傳遞的信號非常明顯,即阻斷「台獨」分子外逃,長期以來「台獨」分裂分子認為台灣東部可能是能夠躲藏逃逸的一個相對安全和舒適的空間,現在戰區和海警在台東聯合行動,更加凸顯了對台灣島全方位的威懾,以及有效封打、封控和斷援。突破三:這次演練中還包含登檢科目。值得注意的是,過往大陸海警在執法海域,大多是以喊話方式警告,現在隨著海警接連進入金門島、東引島、烏坵嶼所謂「限制水域」,在台海的執法行為順勢而動,自然將更進一步。相關專業人士分析,大陸海警船登檢台灣船隻,意味著台灣當局徹底失去該海域的控制權。
「聯合利劍—2024A」恐還有B、C…! 學者曝「比前2次還完整」:就是武力犯台全演練
今(23日)上午7時45分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海空域展開「聯合利劍-2024A」聯合演訓,地點包括台灣海峽、台灣北部、南部、東部,以及金門島、馬祖島、烏丘嶼、東引島等外離島。對此,「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示警,「聯合利劍-2024A」中的「A」恐代表這是「系列演習」的開始,不排除後續可能還有B、C……而且此次軍演的內容,也比2022年8月及2023年4月的「環台軍事演練」更加完整,直言這就是1次武力犯台的全過程演練。根據東部戰區官方微博,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李熹海軍大校表示,5月23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重點演練「聯合海空戰備警巡、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聯合精打要害目標」等科目,艦機抵近台島週邊戰巡,「島鏈內外一體聯動」,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這也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懲戒,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現場直擊。(圖/翻攝自微博/東部戰區)對此,「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示警,共軍此次軍演比2022年8月及2023年4月的「環台軍事演練」更加完整,除了最終的聯合登島之外,基本上就是1次武力犯台的全過程演練。揭仲也透過台灣周邊所劃設的演習區範圍,推斷演習內容中的「聯合海空戰備警巡」及「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這2個科目,應該就是在演練各軍兵種於台灣周邊實施「聯合封鎖作戰」,以切斷我方對外的海空聯繫,並遲滯、阻止我海空軍主力的調動,破壞國軍的「海空軍戰力保存計畫」。而演習內容中的「聯合精打要害目標」,應該就是演練「聯合火力打擊作戰」,揭仲解釋,打擊目標除了針對國軍之「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系統的重要設施與關鍵節點外,還包括以海空兵力捕捉、殲滅「國軍進行戰力保存的海空軍主力」。至於「島鏈內外一體聯動」,則意味著共軍會在武力犯台的過程中,盡早將強大的海空軍戰力投送到台灣東部的西太平洋戰術位置,以切斷我對外海空聯繫,並提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的效果,例如直接打擊「在西太平洋實施戰力保存的國軍艦隊」,以及「在花蓮佳山及台東石子山的空軍坑道基地」。揭仲也說明,此次軍演所劃設的範圍,除了有「台灣海峽、台灣北部、南部及東部」以外,還包括前2次環台軍演中前所未見的「金門島、馬祖島、烏丘嶼、東引島」等外離島,推斷共軍會預先清除可攻擊解放軍的外離島設施,以進行所謂的武力犯台「先期作戰與輔助性作戰」,接著再根據不同外離島的武裝情況,來決定要採取圍而不打的「封控作戰」,還是實施「近岸島嶼突擊作戰」先期奪取。像是東引島的防空飛彈與反艦飛彈就有可能會攻擊共軍從浙江南下的機群與艦隊,因此共軍針對該島就會採取後者的做法。揭仲也強調,「封控作戰」及「近岸島嶼突擊作戰」,皆是前2次環台軍演中,從未演練過的項目。揭仲還示警,雖然東部戰區宣布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時間只有今明2天(23日至24日),但演習名稱中的「A」,恐意味著該次軍演僅是為「系列演習」拉開序幕,不排除解放軍在軍演結束後,還會視台灣的社會氛圍,以及政治人物的反應,來決定是否推出後續的B、C……軍演。2022年8月的「環台軍事演練」演習區域示意圖。(圖/翻攝自微博)回顧前2次環台軍演,首先是2022年8月2日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軍事演訓名義,在台灣周圍展開1系列「為期9天、2度延長」的軍事活動,正式名稱為「多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 」,共分為東部戰區聯合軍事行動(8月2日至4日)、第一階段(8月4日12時至7日12時),以及第二階段(8月7日至10日),對此有部分媒體和學者將其稱為第4次台海危機。再來則是2023年4月5日,前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與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美國會晤計劃公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1系列在台灣周邊展開的軍事反應行動,第一階段(4月5至7日)為「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專項行動」、第二階段(4月8至10日)則為「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而此次的「聯合利劍-2024A」則沿用了上次環台軍演的「聯合利劍」名稱,不過若比較2022年8月的環台軍演,就能發現此次在台灣東部海域的演習範圍明顯更向台灣本島靠近,避開了日本經濟水域。
家暴悲歌1/精神暴力致兒抑鬱自殺!父還想代孕遭女兒舉報:不願悲劇再發生
在中國,「代孕」屬於違法行為。2024年4月,一名來自中國湖南的女子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違法嘗試代孕,理由是她和弟弟都曾因為失敗的家庭教育與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先後罹患抑鬱症。她自己幸運地逃離了那個家庭,但弟弟的生命卻永遠停在了18歲,她不願意見到另一個生命降臨到她家裡來「受罪」,因此決定公開此事,斷絕父親像牲畜一樣死了一個孩子就再生一個的瘋狂念頭。據陸媒《搜狐新聞》報導,2021年,18歲的湖南少年易靖博考入上海的大學,在上海迎接他的大學生活第一個學期中,刻意避開前往上海探望他的父親,偷偷返回位於湖南的老家,從自家9樓的天台跳樓自殺。姐姐易婷曾經嘗試用各種方式挽留弟弟的生命,但是她當時因為疫情,被隔絕在近10000公里之外的斯里蘭卡,最終未能如願。易婷與易靖博出生在中國湖南,父母是從農村白手起家的生意人,夫妻倆出生在同一個村莊,兩人年輕時成婚,一起到廣東闖蕩賺到第一桶金,回鄉在城市做起了生意,並且經營的有聲有色,是老家農村的「頭面人物」。然而,易婷與易靖博的家庭中,總是因為各種瑣事而充滿了爭吵:父母性格都強硬,兩人經常爭吵,也不時揚言要鬧離婚。同住的親人間紛爭也是不斷,爺爺與母親吵、舅舅與爺爺吵,讓姐弟倆的世界一片混亂。另外,就如同傳統的中式家庭,夫妻倆對孩子奉行的是控制式的教育,總是將孩子貶低的一無是處,母親動輒用經濟壓力逼迫、控制孩子,而父親面對家庭衝突時,習慣性的逃避不肯正面面對解決問題,而教育姐弟倆時,又從來沒有傾聽的意願,只有表達的慾望,令小小的姐弟倆苦不堪言。對姐弟倆來說,只有彼此能感受到一點家人之間的溫暖,他們一起去摘桑葉養蠶,一起去池塘抓青蛙跟蝌蚪,一起存了一週的零用錢去買點零食一起分享,媽媽痛罵姊姊時,弟弟還為了保護姐姐與媽媽起爭執,為此被媽媽狠狠刪了巴掌。姊姊易婷在16歲的那年,曾一度想過輕生,當時家裡爭吵不斷,她想到自己勸架時被媽媽罵是畜生,想到被爺爺關在一片漆黑的屋外,想到爸爸看待她遭遇這些時的一聲不吭,覺得自己像個只會浪費家裡錢的廢物,對當時的她來說,死亡似乎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但當她站上9樓的天台,想起相依為命的弟弟,最終並沒有踏出那一步:「你要怎麼跟一個8歲的小孩說他姊姊自殺了?」易婷大二那年確診抑鬱症,辦理了休學,父母把她像隻動物一樣鎖在家裡,繼續出門做生意。而她幾乎是靠著恨意振作起來,完成了大學學業,拿畢業證書,逃離這個令她窒息的家庭。後來,易婷長年在海外生活,因為經營寶石生意,時常奔波在非洲、緬甸,斯里蘭卡等地。而易靖博則進入寄宿式的中學就讀,不能自由使用手機,姐弟倆的距離也漸漸變遠。弟弟考上大學後,曾經有段時期頻繁的希望姊姊能給他買點零食,她告訴弟弟已經大學了應該要獨立,可以去打工賺點錢,後來才知道母親當時為了不滿弟弟自下將志願填到上海的大學,不聽從她「填個離家近的大學」的指示,每個月只肯給弟弟人民幣1000元(約台幣4450元)的生活費。而在物價極高的上海,這點生活費連三餐都僅僅只是勉強能保障。易婷記得和弟弟通電話時,易靖博曾告訴她,覺得「她比自己幸運」。她當下很不能理解,覺得自己是家裡「可有可無」的,管教不了的叛逆女兒,而弟弟則是媽媽口中的「命根子」,怎麼可能自己更幸運。事後她才明白,那是弟弟無論在精神世界或現實生活中,都長期處於窒息壓力環境的隱晦求救。2021年12月,易靖博從姐姐當年曾試圖輕生的9樓天台一躍而下,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而易婷一直到一年多後,疫情解封,才回家拿到弟弟留下的手機,透過一點一滴翻找聊天紀錄、搜尋紀錄、甚至短影片平台的瀏覽紀錄,拼湊出在她逃離家庭後,弟弟在這個家庭中的處境。在她出國那幾年,中國由於疫情,學校統一改成遠端教學,城市頻繁封控,他被迫與爸媽、爺爺長時間封閉在一個空間內相處,長期的封閉使家中環境更加惡劣,而原本由他們姐弟倆共同面對的家庭精神壓力,卻全都由弟弟一個人承受面對。易婷記得,有次父母親偶然講起,弟弟當時曾把自己反鎖在臥室,用桌椅抵住房門,最後被他們把鎖全部撬開。易靖博曾經嘗試絕食自殺,餓暈在學校,最後被同學送到醫務室治療。他也曾嘗試吃下一整瓶安眠藥試圖自殺,但他服用的安眠藥成分主要是褪黑激素,劑量難以致死。2021年9月,在他生日那天,他給媽媽發了長達數十頁的聊天紀錄,大意是希望爸媽理解姊姊,是他們讓姊姊有家都不能回,還嘗試站在各個角度去解決家庭的矛盾。在易婷看來,那幾乎是弟弟最後的求救,他想是寫遺書一樣詳細的寫著他最後的叮嚀,但媽媽一個字都沒有回覆,只給弟弟轉了一萬塊錢,因為弟弟在聊天紀錄中曾經提到希望能買一台電腦。後來,易婷在寫給弟弟的悼詞中寫道:「我很後悔沒能早點意識到你一直在努力與這個家庭對抗……對不起,姊姊只學會了如何自救,卻忘記了要救你。」◎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1月外銷訂單484.2億美元優於預期 機械公會:估今年產值1.45兆元
經濟部27日公布1月外銷訂單,成績遠優於預期,訂單金額484.2億美元,月增10.5%、年增1.9%,寫下歷年同月第3高,遠高於原先預估的年減15%,除了AI商機暢旺,機械業也因自動化等需求,訂單量年成長9.5%,為16億美元。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27日也發布「台灣機械產業發展白皮書」,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表示,2023年台灣機械產業產值受景氣影響下滑,降至1.25兆元,但1月業績回升、可預期春燕要來了,預期今年機械業產值可望回升到2022年的1.45兆元水準。1月外銷訂單484.2億美元,較上月增10.5%,較上年同月增1.9%,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主因是AI商機需求強勁,引發接單成長動能,1月急單多,加上各大貨品在農曆春節前的備貨需求,造成1月接單金額遠優於原先預期。按貨品別觀察,電子產品年增16.1%;光學器材因電視面板價格維持高檔,加上背光模組及光學鏡頭接單增加,年增24.0%;資訊通信產品則因上年同月中國大陸防疫封控解除,比較基期較高,致年減19.3%。 傳統貨品類因自動化設備接單成長,國際鋼價上漲,農曆年前部分客戶提前備貨,加以上年同月比較基數較低,致基本金屬、塑橡膠製品、機械及化學品分別年增26.2%、25.5%、9.5%及6.8%。 機械公會與工研院27日舉行「臺灣機械產業發展論壇暨白皮書發表會」,提到三大目標是2035年機械產值倍增、突破3兆元,附加價值率35%以上,與人均產值達到600萬元,因機械業是國內第三大兆元產業,從業家數超過1萬4千家,從業人口超過27萬人,副總統賴清德也親自出席。魏燦文表示,機械業是整機、零組件等跨域整合,不是一兩年可以完成,要耗費十年、累積能量才能達成,提出6大建議,呼籲政府要妥善規劃政策延續,包括支持產業深化技術與產品研發創新;建構高效能產學研協同合作網絡;協助產業人才延攬與培育;國產機械設備方案導入補助;協助業界強化國際市場行銷;強化營運及金融財政支持措施。魏燦文表示,包括工具機、塑橡膠機、木工機、金屬切銷機等,訂單漸回溫;主要市場來說,中國市場持續萎縮,不少廠商投資逐漸轉移至美墨邊境、加拿大、東歐等地。談到新台幣匯率,魏燦文指出,相較日圓貶值近12%,新台幣相對強勢,影響機械業出口競爭力,產業期盼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落在32元區間;至於電價可能上漲,他說,「若電力公司一直賠下去不是辦法」,產業界應積極轉型使用綠電或創電。
終於見紅!11月外銷訂單轉正 結束連14黑
終於見紅!經濟部統計處昨發布11月外銷訂單,金額506.3億美元,年增1%,結束從去年7月起的連14個月悲情負成長。不過單月好轉還不夠,統計處預期第四季接單金額仍年減3.9%,但減幅趨緩,朝逐季好轉發展。明年則看好在三大利多推動下,訂單徹底恢復元氣。11月訂單轉正,主要是去年中國大陸防疫進行封控,基期較低,加上高效能運算、AI需求持續擴增。至於增幅未到預期高標,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說明,「資通信」與「電子」兩大產品還是偏弱,因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動能相對小,使廠商備貨下單保守。即使如此,11月科技產品接單仍是全數正成長,資通信、電子雖偏弱,還是各增10%、3.5%,分別結束連7黑、連12黑,光學器材類也年增9.8%。相較之下,傳統貨品還未見陽光。機械、塑橡膠、化學品及基本金屬四類產品,金額仍比去年衰退,最多的是機械年減12%。可是黃于玲認為,這已比早期傳產動不動負成長3到4成,來的趨緩很多。下單地區,中國大陸金額是連兩個月轉正,11月成長8.8%,東協地區更勁爆增6成以上,美國小減約2%,倒是歐洲還是跌逾2成。不過11月訂單見紅只是「曇花一現」,統計處預估12月可能又要翻黑年減1成。黃解釋,是因去年中國封控訂單遞延到12月,墊高基期。統計處預測第四季訂單,金額會落在1515億以上,如此年減3.9%,雖然整季還是見黑,但如跟第三季比,卻是季增4.4%。黃于玲指,今年訂單最低點就落在第二季,這等於是減幅持續縮減,「顯示逐季變好中」。最終全年訂單金額,統計處估計落在5652億左右,年減1成5,連2年黑,且遠大於去年負成長1.1%。不過黃于玲強調,這是前幾年有疫情紅利墊高基期關係。展望明年,黃于玲樂看外銷訂單將迎來三大利多,包括庫存去化到明年會告一段落,回歸正常。其次是新興科技應用,車用電子與AI需求旺,推動半導體接單。第三為明年通膨更趨緩,各國央行預期一波降息,可望促進消費需求,擺脫今年接單的低迷。
終於結束連14黑!11月外銷訂單506.3億美元年增1%
終於結束連14黑!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11月外銷訂單成績,訂單金額506.3億美元,月減4.2%、年增1%,終於由負轉正;累計今年前11月訂單金額5172.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比較減少15.8%。統計處預估,第4季外銷訂單金額會落在1515億美元至1535億美元,年減3.9%至年減2.7%。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11月外銷訂單結束連續14個月負成長,主因是去年同月受中國防疫封控影響,基期較低,加上高效能運算及AI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所致,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分別年增10%及3.5%;光學器材因電視面板價格仍高於上年同月,加上光學鏡頭接單增加,年增9.8%。但傳統貨品因全球經濟展望不佳,終端需求疲弱,業者對設備投資持觀望態度,以及部分產品價格低於上年同月,讓機械、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及基本金屬分別年減12.5%、10.2%、7.9%及0.3%。展望未來,經濟部認為,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拓展,加上農曆春節前的備貨需求,均可望支撐外銷接單成長動能;但全球通膨問題未解,利率維持高檔以及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不確定因素仍存,恐抑制全球貿易成長力道,後續發展亟需持續關注並審慎因應。根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12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11月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5.6%,持平者占58.2%,減少者占26.3%,所以預期12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11月減少。此外,經濟部投審司20日也公布,今年1到11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2102件,較去年同期減少8.89%;但核准的投資金額為107.91億美元、折合新臺幣3237.42億元,創近15年來同期間次高,主要是11月核准多件大型離岸風電相關案件。
陸懸賞公告出現19歲「高顏值正妹」 抖音也被神出
在如今這個看臉的時代,不管是帥哥還是正妹都會引人注目。大陸呼和浩特法院近日發了懸賞公告,而19歲的正妹曹曉娜因為涉租屋糾紛被通緝,高顏值也吸引網友關注。不過也有人說,「老賴就是老賴,還管長的好不好看」。據了解,如今已結案。曹曉娜抖音照片跟懸賞圖相符。據紅星新聞報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近日發了懸賞公告,要找女子曹曉娜,她出生於2004年,涉案金額約為1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3萬元),而她的懸賞照也被人笑稱,是高顏值的老賴(失信被執行人)。據了解,曹曉娜涉租屋糾紛,而8日已經付了款項,目前已結案,9日也看不到曹曉娜的懸賞公告。而曹曉娜的抖音帳號疑似也被人神出來,6日她在呼和浩特大青山滑雪,而帳號和她本人同名,還有懸賞令使用的照片。許多網友紛紛留言,不過風向卻是逆風,「老賴就是老賴,還管長的好不好看」、「沒看出來什麼高顏值,就知道是懸賞犯」、「怪不得能當老賴呢,官方發懸賞都撈不到她一張身分證件照」、「用美肌照怎找到人」、「長這麼正,會差這點錢嗎」。據《大紀元》報導,大陸因為實施3年的疫情封控,經濟大受影響,大量企業倒閉,讓許多人失業後陷入經濟困境,2023年有854萬人被列入無力償還欠款的黑名單,10月也有網友發影片,政府在戶外廣告螢幕,公開被執行人的臉和身分證等,等同「遊街示眾」。
呼吸道疾病升溫襲陸 戴口罩者大增
大陸近期多類病毒帶來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傳染升溫,讓老百姓重新提高警覺,戴起口罩,記者實地觀察,無論在機場或車站,戴口罩者明顯增加,不過對於傳聞出入境大陸要重新核酸檢測,機場人員則表示,完全沒有收到出入境旅客需測核酸的通知或規定,記者4日實測「健康碼」,顯示無法登入。針對此波呼吸道傳染病,北京方面說明原因都是已知病毒,將其歸於與新冠封控後的第一個冬季有關。美國衛生官員也說未發現新病原,認為是解封後的常規疾病反彈,世衛組織(WHO)同樣表態,現階段不傾向是新病毒。儘管不是新病毒,但大陸民眾的公衛意識和警覺心已提高,據記者實地觀察,幾個月前,北京地鐵上的戴口罩比例大約是1/10,4日則約有超過一半的民眾戴口罩搭地鐵。在大街上亦然,帶著小孩的家長,若準備接近人群,會確認小孩的口罩有戴好才往前走。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1日於微博表示,他從海外經上海回大陸,「一下飛機就要求測核酸,而且還是兩根棉簽一起上」。發文後來雖刪除,仍引發部分網友對重啟核酸檢測的疑慮與討論。本報4日午間實地走訪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兩位甫從日本東京飛抵上海的大陸旅客都表示,入境時並無進行核酸檢測。虹橋機場服務台則指出,完全沒有收到出入境旅客需測核酸的通知或規定,並疑惑記者為何如此詢問。在出境櫃台,也得到類似回覆。不過在虹橋機場廣播,則可聽到建議旅客在航廈內全程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上海地鐵站內外的螢幕也如此提醒乘客。此外,大陸多地近日傳出新冠疫情封控時的「健康碼」重現,有人上傳顯示最近日期的綠色安全碼截圖,更謠傳多城市再上線,不無可能準備封控。但類似說法也隨即出現一波反駁聲浪。部分大陸網友反映,各城市取消的是行程卡,但部分城市的「健康碼」城市仍保持,民眾久不使用後自然登出,但這不表示重新啟用,認為刻意登入截圖,再拋出話題只會無端造成恐慌。記者於上海進出地鐵站、機場、飯店、超市與百貨公司時,都未遭遇此要求。詢問路人,也無人聽聞相關消息。在北京,嘗試登入過去北京提供台灣等境外人士使用的健康碼小程序「Health Kit」,從微信可搜尋的到、過往登入資料還在,但現階段無法正常驗證登入。
出國購物入境免稅額擬提高至4萬 財政部:最快2024年實施
出國旅遊血拼,財政部祭好康!財政部關務署正在研議修正旅客入境免稅額,從現行的2萬元提高至3到4萬元,預計明年初完成修法程序、實施,估計最快清明假期出國旅遊可望受惠。依據《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民眾攜帶自用及家用行李,總價值在完稅價格2萬元以下予以免稅,也就是說民眾出國旅遊血拚,攜帶回國價值2萬以下不課稅。不過2萬元限額是1989年時訂立,至今已經長達34年未修正,隨著物價上漲,近年不斷有免稅額過低討論,因此關務署也正在研議調整額度。據財政部調查,亞洲國家中,台灣現行免稅額度較日本、韓國低。日本的免稅額為20萬日圓(約台幣4.3萬元)、韓國則是800美元(約台幣2.5萬元)、新加坡則是出境48小時以上,星幣500元(約台幣1.2萬元)。據知,民眾國外買精品與國內產生太大價差,恐怕不利國內精品業者銷售,免稅額若訂太高,歐洲商會有意見,目前財政部研擬方向在3到4萬元間,實際數據財政部內部還要定奪。時程上預計明年初進行修法,因為該法規修正有60天的預告期,恐趕不上農曆年前實施,最快清明假期出國旅遊可受惠。亞洲國家正在搶觀光財,韓國日前宣布外籍旅客退稅額度將從現有的單次50萬韓元提高到100萬韓元(約台幣2.4萬元),總額從250萬韓元提升至500萬韓元(約台幣12.1萬),等於是倍增。財政部官員表示,外籍旅客在台灣購物2000元以上就可退稅,沒有限額規定,且消費4.8萬元以下,店家就可以直接退稅不用跑機場,不論法規、退稅流程、風險控管都是世界先進,許多國家都曾想向台灣學習。據財政部統計,2014年到2019年間,陸客來台絡繹不絕,每年退稅件數約在120萬到186萬之間,退稅金額14億至21億元。惟2021、2022年因為防疫封控,退稅件數、金額瞬間縮水,一年只有5000到5萬件,退稅額2000萬到1億多元。預估今年陸客尚未回籠、疫情也剛結束,退稅件數與額度僅會比前2年稍好,卻難回到2019年前的高峰。
禁團令解除2/大陸旅遊「這景點」最熱銷 搶出國「自揪親友團」風險高
兩岸「禁團令」即將於明年3月1日解除,不少旅行業者已經紛紛開賣中國大陸旅遊行程,根據CTWANT記者調查,其中又以張家界、九寨溝、江南等遊程,最為熱銷。不過已有很多業者帶旅客「偷跑」,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出境大陸有3成都是以「參訪」或「自由行」名義再到大陸組團旅遊,民眾搶在開放前赴陸遊玩,要特別留意「自揪團」的風險。自政府宣布明年3月1日起開放組團赴大陸旅遊,各旅行業者將準備已久的大陸旅遊產品端上桌販售,業者回饋,「報名狀況十分踴躍」「3、4月的行程詢問度非常高,每天都有客人透過各式管道進行詢問」,雄獅和旅天下則回應,訂單能見度已到明年6月。根據記者調查,又以張家界行程最後歡迎。雄獅旅遊「經典兩湖張家界鳳凰8日」33,900元起,走訪張家界、鳳凰古城、天門山,VIP席欣賞魅力湘西秀;類似行程,易飛網端出「絕美張家界8日」只要29,900元起,以價制勝;旅天下的「九寨溝無自費無購物8日」包裝行程則有所不同,安排九寨溝、牟尼溝、都江堰等知名景點,再去臥龍保護區觀賞貓熊可愛萌樣,32,000元起。不過,已有不少民眾以「非自由行」從大陸玩回來。據交通部觀光統計,2023年1~9月累計國人出國目的地,中國大陸共117.2萬人次,僅次於國人最愛的日本300.3萬人次,韓國、越南則以69.7及58.5萬人次排名三、四。雖禁團令未解,但已有不少中小型旅行社或導遊以「參訪」或「自由行」名義招攬赴陸旅遊,但此類行程不受主管機關管制,品質、安全難有保障。(圖/讀者提供、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提供)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解析數據,赴中國大陸的117.2萬人中,其中包含商務人士、自由行旅客,當中約有3成是旅行社操作的「參訪團」,或是導遊、個人「自揪」以自由行名義入境再組團旅遊,數量可觀。因為不能在網站上發布行程公開招攬旅客,所以此類大陸旅遊團皆以LINE或熟客互揪為主,再以文化交流或參訪某些設施為由成團,也有以自由行方式前往,到了大陸再與當地的地接旅行社集結成團出遊。李奇嶽表示,由於非旅行社正式出團,因此不受主管機關管制,也沒有旅責險(交通部觀光署規定旅行社在辦理旅行團時必須為旅客投保的保險),頂多民眾自行投保的旅平險;且萬一在國外出了意外,必須倚靠帶團者的經驗將消息傳回國內,才有辦法提供海外醫療救援,保障少、風險高。最近一次較為嚴重的案例便是上月24日,22位台籍遊客至新疆旅遊發生嚴重車禍,造成1位死亡、1位昏迷、2位骨折。不過最後觀光署的說法是,相關行程係由富邦旅行社員工廖致良自行邀集親友組團赴大陸新疆,非由該旅行社辦理,所以並未違反旅行社組團赴陸之禁令。大陸到處都是「掃碼支付」,沒有移動支付根本很本寸步難行,過去需要前往大陸辦手機、開戶才能申請帳號,今年微信和支付寶都有放寬海外人士辦理程序。(圖/中新社)「這類大多都是中小型旅行社在玩,當初就跟政府反映過將有難以認定的問題。」一位業者提醒,民眾出遊若遇到消費糾紛會沒有保障。對於業者「偷跑」會不會眼紅?「不會啊!現在人手不足,日韓旅遊都做不完了,根本沒必要去踩紅線,做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萬一被檢舉,爆出來會很難看。」一家大型旅行社業者說。李奇嶽就表示,想趕在明年3月前搶先到大陸遊玩的民眾,不管是何種旅行方式,須特別留意自身權益。他也提醒,大陸移動支付相當普及,沒有電子支付,只靠現金,在消費上可能會處處碰壁,現在台灣民眾只要經過台胞證實名認證,不用到大陸辦手機、開戶、綁銀行卡,即可開通微信「零錢」功能;支付寶今年也推出國際版,可綁定Visa、Mastercard等大陸以外國際信用卡,就能完成掃碼付款。若非得用現金,記得多準備零錢,因為很多地方不找零。很多人對大陸還停留在疫情嚴峻封控的記憶中,李奇嶽表示,「大陸現在馬照跑、舞照跳,已走出疫情陰霾!」除了部分商場2樓以上倒閉的店舖還空著,其餘吃、住、交通皆復甦很快,也沒有台灣觀光勞力缺口的問題,但通膨影響,各方面價格上揚,約比疫情前高了2、3成。
85度C中國第三季關14家店 美食-KY:非大規模閉店
中國民生消費不振,旗下經營85度C品牌的連鎖餐飲集團美食-KY(2723)爆出今年第3季在中國一口氣關了14家店。美食-KY強調,「並非大規模閉店」,儘管近年中國營收逐年降低,但今年前9月仍年增3%。法人報告指出,美食-KY今年首季關閉中國85度C共3間店、第2季閉店4間、第3季一口氣關14店。不過截至今年9月底,還有新增8家店,所以是淨減少6家店,在中國仍有575家門市。根據美食-KY揭露的訊息顯示,截至9月底,目前85度C在台灣店數約為440家、中國575家、美國71家、香港6家。美食-KY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2014年曾經達到72%的高峰,不過截至今年前9月已下滑到51%。美食-KY自結10月營收新台幣16.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8%。法人分析,主要受到中國大陸景氣走緩影響,人民幣營收貢獻下滑,但來自美國市場貢獻的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將近雙位數。法人預估,美食-KY第4季會至少再關中國85度C共15間門市,年底中國地區門市可能持續下滑到555家至560店,2024年可能會較2023年持平或小幅減少。美食-KY向媒體表示,餐飲品牌在每一個市場都會有開關店的調整計畫,中國消費市場今年以來需求低於預期,大環境經濟放緩是不爭事實,美食-KY確實有關閉中國門市來因應,但調整比例和往年或當地其他業者相比,算不上異常。美食-KY也說,中國是高度競爭的市場,近年又因總體經濟和疫情封控等因素,從2019年開始,來自中國的營收貢獻逐年下降,如果到2024年中國消費信心還是相當保守的話,85度C確實不會有太積極的展店計畫。85度C進軍中國已超過15個年頭,也挺過疫情,所以未來不太可能會發生一夕間大規模關店的狀況。對此引來大批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是85度C產品的問題,「被平價咖啡打敗了」「大陸自有品牌崛起,消費習慣改變,扯什麼民生消費不振」,也有網友說,「常往返兩岸或去過大陸的人都知道,大陸太多創新咖啡品牌及飲品可以選擇,適者生存,拼不過自然被市場淘汰」「很多餐飲集團想說到對岸展店,市場大、人口多,一定爽賺,但自身實力不足,一山還有一山高,只好乖乖打包收收回台灣了。」美食-KY第3季毛利率、營利率、淨利率全面較去年同期攀升,稅後淨利2.3億元,單季每股盈餘1.27元,年成長39%,累計前3季每股盈餘4.12元,較去年成長超過一倍。
外銷訂單連14黑後11月可望翻紅 經濟部分析「3大原因」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10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28.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6%,為連14個月衰退,不過衰退減幅已經縮小至個位數。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預估11月可望翻紅,未來復甦期程仍要觀察。黃于玲分析,10月外銷訂單持續衰退,主因是受通膨、升息效應影響,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終端需求仍然低迷,產業持續去化庫存;若按貨品別觀察,光學器材因電視面板價格上揚,加上光學鏡頭接單成長,年增13.8%。看好11月外銷訂單可望轉正,黃于玲表示,主要有3大理由,將對11月外銷訂單帶來挹注,首先,AI需求殷切支撐訂單成長,其次在產業庫存去化後,各產業已有回補庫存的需求出現,即使速度、金額不一,都會對訂單成長有挹注效果,第三是去年同期遇到中國大陸疫情、封控影響,比較基期較低因此,推估11月外銷訂單約510至530億美元,年增1.7%至5.7%。黃于玲表示,全球需求不明朗,廠商以急單因應,外銷訂單短期仍存在不確定風險,廠商下單節奏也可能偏離以往,而有上下波動情形,就長期角度來看,訂單逐漸回溫的趨勢不變。我國外銷訂單逐步回溫,加上疫後內需消費復甦,服務業面臨缺工問題,國泰金公布最新11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時事題,5成受訪民眾認為明年薪資會調漲,4分之1預期調薪幅度大於3%。不過,仍有48.1%民眾對調薪不敢期待,明年薪資將維持不變,認為不調薪的比率仍偏高,但較去年同期少了12個百分點,整體而言較去年樂觀。
庫存清報喜訊1/上游龍頭廠齊報佳音 蘋果M3系列MacBook宣告消費回溫
消費電子好年冬已到?「長達將近兩年的庫存去化壓力,大家在今年上半年都很用力清庫存,特別是在第二季,現在庫存已經回復正常了。」一位電腦品牌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說。近兩周,台美科技大廠法說及財測公布陸續釋出「庫存已去化差不多」的訊息,加上蘋果10/31日發表搭載最新M3系列晶片,分別是M3、M3 Pro、M3 Max,效能皆比前一代M2晶片提升不少,儘管2022年6月推出M2才相隔短短一年半,但蘋果重磅推出新機種,仍點燃市場期待,可望拉動年底傳統旺季筆電銷售潮。台灣經濟靠資通訊業撐起半邊天,然過去兩年陷入去庫存風暴中,業界及投資人始終等不到風暴結束的訊號,直到十月中第三季財報陸續公布及法說會,總算出現明確的訊號。「就各家廠商近期的法說會所釋出的訊息觀察,上游台積電及聯發科都指出消費性電子庫存去化已差不多,晶片大廠高通也認為手機需求回溫,第四季相關營收將季增35%。」一位法人告訴CTWANT記者。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總裁魏哲家在10月19日所舉行的第三季法說中指出,「看到一些落底早期跡象(early signs)在PC與手機上有出現,非常接近、非常接近底部。」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執行長蔡力行在10月27日法說會也指出,「在過去幾個月,我們觀察到整體通路庫存的改善,尤其是在手機,公司的庫也已連續五季降低,我們預期整體庫存環境在未來幾季將繼續改善。」全球手機晶片廠高通執行長CristianoAmon在1日的財報會議上指出,手機品牌客戶庫存已順利去化,下單動能恢復;財務長Akash Palkhiwala更補充點明,已在全球3G、4G、5G手機應用看到需求回穩的早期跡象,預估2023年手機晶片出貨量小幅年減4%至9%,優於公司原先預期。不只科技大廠透露喜訊,工研院的產業模型也出現健康訊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岳峻豪告訴CTWANT記者說,2021年資通訊業是處於銷售及庫存年增同步成長,(數字),2022年則是銷售年增衰退,庫存年增持續增加,直到今年第二季才出現同步衰退,8月起衰退幅度縮小,「預估今年底,有機會來到銷售年持平,但庫存繼續下滑的相對健康狀況。」工研院產科所也從模型中預估,最快今年底資通訊產業的銷售及庫存有機會進入銷售成長、庫存續減的狀態。(圖/工研院提供、黃威彬攝)觀察MacBook系列銷售狀況,確實在2020年受惠疫情紅利,出貨大增至2000萬台,2021年再拉升至2300萬台,2022年則為2500萬台,日前再趁勝追擊,推出2023年的系列新機種,但就現況來說,由於蘋果之前已下修今年出貨,到1650萬台,新機是否能推升蘋果相關產品的銷售仍尚待觀察。法人指出。回顧這場庫存風暴始末,可說是前所未見。「庫存問題真的是成也疫情、敗也疫情,因為疫情提前催化了原本的換機潮,但大家大量備貨的狀況下,竟迅速醞釀龐大的庫存問題。」一家電腦品牌高層提起這段驚魂歷程,記憶猶新。2020年一場疫情席捲全球,為了防疫各國實施WFH(Work From Home),家長在家上班、學生在家上學,使得原本只有1-2台電腦的家庭,購機需求暴增,電腦品牌廠的營收也上衝, 2021年宏碁(2353)衝高到3190億元,年增15%,華碩(2357)也來到5352億元,年增高達29%。為因應購機需求,電腦大廠的庫存也跟著水漲船高。半導體出身的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在2022年1月率先示警,下游通路庫存不健康,將進行供應鏈及通路庫存管控,開出「庫存問題」第一槍。兩個月後,中國在3月27日由上海首度宣布分區封控,也讓台積電董事帳劉德音跟進示警,大陸封控將影響消費性產品需求。果不其然,去年4月包括宏碁及華碩的第一季財報都出現庫存過高的數字,其中華碩直接突破2000億元大關,相當於半年的營收,宏碁狀況稍佳,但也達634億元約為3個月營收。台積電也指出,供應鏈庫存有較傳統季節水位高,緊接著,三星宣布暫停採購面板,面板驅動IC廠奇景調降財測,記憶體大廠美光宣布將減產。到了7月,陳俊聖更語出驚人,拋出半導體設備對庫存無感,「還在『嘻嘻哈哈』」。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在2022年1月首先提出庫存問題並啟動調整動作。(圖/劉耿豪攝)也就是說,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庫存風暴,已從零售端往上延燒到老神在在的半導體大廠。直到2023年的上半年,去化庫存仍是眾家科技廠的營運主旋律,到了6月間,陳俊聖在股東會上說,「宏碁的庫存OK,但供應鍊的庫存仍不OK」,才讓這場驚滔駭浪的庫存風暴,露出了可望平息的跡象。如今,隨著蘋果31日推出新款MacBook新產品,搶攻年底的銷售旺季,點燃外界對終端需求將回穩的希望,板卡及電腦大廠技嘉(2376)1日也在法說會上指出,通路庫存第二季降的蠻低,旺季到來,通路庫存回到正常水位,整體來看中國景氣偏淡,但網咖升級需求還是偏多看待。微星高層近期出席電商客戶活動時也透露,庫存去化也已經回歸到健康水位。「當然目前最大的變數還是總體經濟的變化,不過就目前美國升息維持不動,12月預期不升息的機率仍高達82%,剩下的就是以巴戰爭,對於油價的衝擊,畢竟油價已經從每桶70多美元,上揚到90多美元。如果油價能夠穩住,對於通膨的影響應該就還算可以控制,當庫存持續降低,接下來的傳統銷售旺季應該仍可以期待。」岳峻豪說。
睽違15年!中鋼擬買回15萬張庫藏股 最低價16.98元
中鋼(2002)周五(3日)召開第18屆董事會第8次會議通過議案,並公告再度祭出庫藏股15萬張,買回期間自11月6日起至明年1月5日,買回價格區間訂為16.98至37.26元。執行價格視市場實際情況而定,公司股價低於區間價格下限將繼續買回,並強調買回股份目的為轉讓給員工。中鋼過去曾分別於2001年、2005年及2008年實施庫藏股保障股東權益,此次為事隔15年再次執行。董事會周五除通過買回庫藏股,也通過前三季財報,合併營收新台幣2749.32億元,歸屬母公司淨損4.35億元,基本每股虧損0.03元。該公司指出,近兩、三年來受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中國封控影響,衝擊全球經濟發展,造成股市震盪、也影響國際鋼市需求復甦不如預期。此次執行庫藏股,係因掌握經濟復甦趨勢並評估時機已成熟。展現公司對於鋼鐵市場未來發展深具信心及維護股東權益的決心,同時期望激勵員工士氣,努力共創佳績。中鋼進一步解釋,通過執行買回庫藏股1.5億股(15萬張)案,每股買回區間價格訂為16.98元至37.26元,完全依照金管會公布的庫藏股疑義問答集當中建議公式計算。上限計算方式,採董事會決議前10個營業日平均收盤價24.03元、董事會決議前30個營業日平均收盤價24.84元,平均收盤價為兩者取高的150%,即37.26元;此次買回庫藏股下限標準為周四(2日)收盤價的70%,即16.98元。世界鋼鐵協會(worldsteel)早前公布2024年全球鋼鐵需求最新預測報告,指出鋼鐵業各項利空皆已反映,不利因素開始消退,需求谷底已過,復甦勢頭隱約浮現,明年鋼鐵業榮景可期,需求將溫和增長 1.9%,中長期仍屬樂觀。
傳言蘋果今年目標生產8500萬支i15 擬調高Pro售價增營收
蘋果iPhone 15系列手機即將在秋季亮相,外媒報導最新一代iPhone今年的生產目標為8,500萬支,與iPhone 14相仿,且蘋果可能調漲Pro機種的售價,將有助提升營收。根據內情人士指出,蘋果要求供應商今年生產8,500萬支iPhone 15,維持和去年相當的出貨量,反映蘋果不畏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和整體手機市場預料萎縮。此外,消息人士亦透露,蘋果正考慮調高iPhone Pro機型的售價,此舉可望拉抬整體營收。蘋果今年8,500萬支iPhone 15的生產目標略低於兩年前設定的9,000萬支。2021年全球半導體嚴重缺貨,以及去年大陸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造成生產中斷,令蘋果無法實現該生產目標。
弘裕工業布打入越軍雨衣供應鏈 颶風簾獲美加客戶採用
平織布大廠弘裕(1474)在13日法說會中表示,工業用布打入越南軍方雨衣供應鏈、颶風簾獲美國加客戶採用,未來紡織品回收是重要趨勢,發展聚酯織物回收系列搶攻ESG商機。弘裕指出,越軍雨衣用布上週出貨樣品,正在作物性測試,每年預估在60萬米,一米單價1.3美金。颶風簾透過UL認證,這樣安全產品是高獲利產品,已經開始出貨。iPad保護殼用布訂單在疫情間停滯,毛利率高達40%、貢獻年度營收1億元,6月起陸續恢復出貨。去年烏俄戰爭與中國封控持續發生影響,加上通膨以及升息循環,台灣的紡織產業也無法置身於世界之外,所以在今年的上半年業者都面臨到很大的挑戰。此外,弘裕浙江嘉興廠因被畫為大上海地區,佔地63畝染整廠必須騰退,該地有活化規劃且土地持續增值,補償金2900萬人民幣將在年底前陸續到帳;舊設備將售出,新設備則轉移到九江廠中的染整廠。
中國金融監管趨嚴 金融時報:大陸前六月IPO招股外銀僅佔1.2%創14年新低
英國金融時報昨(11日)報導,截至今年前6月,外資銀行對中國首次公開招股(IPO)價值2.97億元僅佔1.2%,參與度已降至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準,凸顯外銀在中國金融體系難以立足。美國迪羅基公司(Dealogic)2009年開始收集有關數據時,外資銀行參與約一半的IPO,但在去年僅參與3.1%,為開始記錄以來第三差。今年截至六月,則只參與金額2.97億美元的IPO,僅占總金額的1.2%,今年在中國股市進行的109宗IPO共籌資260億美元,不過沒有一間美國銀行參與其中,僅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擔任主辦銀行。過去三年,中國實施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也限制外銀進入中國市場,拉大了外銀在中國子公司和海外總部之間的距離。事實上,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在上海和深圳兩大中國股市,外銀參與近五分之一的IPO,此後比例逐年下降。某外銀亞洲分行的高級主管表示,在上海主辦IPO的銀行幾乎都是中國國內銀行,外銀在中國雖有分行,卻很少參與這些交易。與美國相比,中國IPO對機構投資人的依賴程度較低,而對散戶投資人的依賴程度較高。該主管指出,外銀的傳統模式不大適合中國市場。另一因素是中國實施不同的監管和盡職調查要求,國際銀行幾位高級主管表示,外銀經常對參與中國IPO猶豫不決,因為實在很難進行內部流程所需的盡職調查。有業界人士表示,由於外資行被要求參與A股交易,或被要求應該停止分配資源等配合措施,故愈來愈少參與國內市場交易。
創2010年同期最大減幅!前4月外銷訂單年減逾20% 連8個月負成長
最近半年各月分外銷訂單概況全球經濟受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需求疲弱,4月外銷訂單424.9億美元,年減18.1%,為連續第8個月負成長。累計前4月外銷訂單1787.1億美元,年減20.6%,創2010年同期最大減幅。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統計處預期5月接單金額約405億至425億美元,年減幅度大於4月,約26.9%到23.3%。主要接單貨類只有資通訊通信產品減幅縮小到0.9%,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主因2022年上海封控,基期較低抵銷部分減幅。至於資通訊產品是否有機會轉正,黃于玲表示,廠商第2季持續調整庫存,加上產品多元,庫存去化速度不同,目前還難以認定,5月可能會比較明朗。電子產品受到終端產品需求仍然低迷,年減21.9%,晶圓代工、記憶體、晶片通路、印刷電路板、封測及被動元件等接單皆減少。傳統貨品方面,因為全球經濟展望不佳,廠商設備投資意願保守,國際原物料的價格走跌,加上海外同業競爭,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基本金屬及機械,跌幅超過2成以上,在21%到36.6%之間。主要接單地區,美國年減15.2%、中國大陸年減24.2%、歐洲跌幅26.6%,是跌幅較大的地區;東協則是增加0.1%、日本增加2.3%。其中東協接單金額64.4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外界關心,中國大陸內需恢復情形,以及是否有望挹注訂單?黃于玲表示,中國大陸4月零售及餐飲等消費產品增溫,但是考量大陸去年基期較低,整體尚未見到爆發性的成長,大陸主要消費的產品多為汽車、油品及服裝,非台灣訂單優勢產品,挹注力道有限,後續值得觀察。據統計,廠商對5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4月份增加廠商家數占18.2%,持平者占59.4%,減少者占22.3%,黃于玲預估,5月接單落在405至425億美元,年減26.9%到23.3%。展望未來,俄烏戰爭膠著、通膨升息壓力猶存,美中科技戰持續僵持,均加深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恐制約貿易成長動能,影響外銷接單表現,後續仍需持續觀察並審慎因應。
中國遊客報復性旅遊 淄博成為旅遊第一首選
這幾個月來中國山東省淄博市大批遊客不斷湧入,受到抖音及各種社群媒體影響,數已百計的遊客前往這座城市品嚐有名的「淄博燒烤」以及其他當地美食,據了解這跟中國疫情封控了近3年有關。今年1月中國解除對疫情的限制,淄博便成為不少民眾旅遊的目標,原因是將近1年多前,1萬多名大學生被送到淄博隔離,在隔離醫院的最後一餐便是淄博燒烤,除此之外,當地熱心民眾和醫護人員還邀請這些大學生在「春暖花開」時回來探望。於是當疫情解禁時這些大學生紛紛包車回到當初照顧他們的淄博旅遊,淄博這個城市漸漸地在抖音平台廣為人知。而近期中國社群平台上流行著「特種兵旅遊挑戰」,這種旅遊方式通常把整段旅程設為24小時內,這種短途、時間緊湊的旅遊模式因為不用住宿,因此旅費大大降低,深受年輕人歡迎。在疫情解封後,中國遊客紛紛開始報復性旅遊,淄博更是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首選,根據中國媒體報導,4月29日淄博火車站共有87000列火車往返該站,創下歷史紀錄。這個擁有470萬人口的城市從未看過這麼多觀光人潮,當地旅遊局紛紛祭出許多配套措施,包括召集志工在火車站服務旅客、加長博物館營業時間、揚言懲罰漲價50%以上的旅館等,這些舉措對於遊客非常有吸引力。不過短時間內突然湧入這麼多旅客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例如許多淄博居民要從外地回家時買不到車票、餐廳人手不足,老闆向顧客鞠躬道歉等。也有人表示大量的旅遊人潮是短期的,尤其燒烤是夏天的活動。
董娘賣股停看聽1/美食-KY應是短期影響後續尚待觀察 國巨事件堪稱股價核爆彈
台灣股市流傳一句話,「公司的營運方向由董事長決定,股價的走向由董娘決定。」今年清明節連假前,台灣連鎖烘焙品牌美食-KY(2723)董娘張華庭賣股訊息一出,自家股票立刻下殺跌停,再度喚起「董娘賣股」的台股噩夢傳奇。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去年在美國亞歷桑納鳳凰城設廠,美食-KY(2723)旗下85度C也在去年12月2日進駐開分店,開幕當天還創下單日銷售1萬個麵包的佳績,順勢成為台股中的台積電鳳凰城概念股,股價從120元一路飆升到171元。短短4個月,美食-KY在3月24日公開資訊觀測站上發布,董事長吳政學配偶「董娘」申報持有的3463張美食-KY股份,將在3月27日至4月26日間以鉅額逐筆交易方式全數轉讓。隔周一27日一開盤,市場立馬對美食-KY「董娘」賣股表態,開盤股價就重挫13元,大跌逾8%,終場更以跌停價141.5元作收,公司也在當天盤後公告,「依據內部人於3月24日盤後向台灣證券交易所申報之內容,轉讓理由是『引進國際長期投資人』;申報之股數已於3月27日上午9點全數完成轉讓。」以此推算,實際成交金額約4.95億元。事實上,這不是美食-KY「董娘」第一次申讓持股,早在2016年8月就曾以一般交易賣出1500張,持股張數降至2851張,接著美食-KY連續三年配股,「董娘」持股張數回升到3463張。對於美食KY董娘賣股,市場眾說紛紜。「他們有53-55%的營收來自中國,中國去年因為有封控,美食營運當然受衝擊,從產業角度來看,中國現已經解封,理論上美食KY營運不會比去年差,因此這次賣股應該只是短期衝擊,加上公司已表示是要引進國際策略夥伴,投資人還是先停看聽。」資深分析師陳威良說。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前妻在2018年賣出手中持股1.2萬張,讓國巨股價從1301元跌到203元,堪稱是核彈級的董娘賣股事件。(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股市資訊網)談到「董娘」申讓持股,陳威良也提及,「市場對於董娘賣股,是很驚悚的反應,如果在市場上有超過五年經驗的投資人,大概都會有一個陰影。」2018年被動元件大缺貨,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甚至釋出,供不應求看不到盡頭,國巨股價還衝上1310元,不料就發生陳泰銘的前妻也是同樣申報轉讓全部的持股1.2萬張,結果讓國巨股價狂瀉,最低來到203元。不過畢竟國巨還是被動元件大廠,加上從一般標準品轉向高階車用領域,國巨股價在去年下半年也反彈,近期均維持在500多元。2019年奇鋐(3017)董娘也是申報轉讓,同樣是全數出清,也讓股價持續下滑。讓當時奇鋐股價從約45元一度跌破30元。不過奇鋐持續深耕散熱領域,隨著手機輕薄化、網通及伺服器對於散熱增溫,股價也反彈走高,近期更創下152元的掛牌新高。綜觀近10年台股董娘賣股,不時傳出。安控大廠奇偶(3356)董事長戴光正及配偶在2014年2月到8月間接連申讓持股,每次張數都是數百張,因為是董座直接賣股,也讓股價從當時213元一路下滑,加上安控又是中國強勢產業,在產業陷入紅海,也讓奇偶股價最低跌到15.05元。近期則約在40元上下。2015年稅改上路,股東股利可扣抵稅額將減半。當年2月,NB代工龍頭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夫人何莎透過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的方式,將其個人持股中的43% 約6887萬股在海外售出,約為1.71億美元,約新台幣51億元,震撼市場,當時恰好在廣達尾牙前夕,林百里免於面對媒體採訪。2015年稅改上路,廣達董事長夫人林莎透過海外存託憑證賣出近6.9萬張持股,則是董娘賣股數量最大的一樁。(圖/翻攝自中天新聞、翻攝自廣達官網)事隔兩個月,製鞋代工大廠豐泰(9910)4月首次衝上200元大關,身為最大個人股東的創辦人王秋雄夫人王劉美惠,也突然申報,以一般交易方式轉讓7000張持股,當頭澆熄了剛創新高的股價走勢,足足連跌2個月,跌破150元,所幸業績會說話,豐泰股價在同年8月又重新見到200元。另外觸控面板廠GIS-KY業成(6456),董事長周賢穎在2017年5月上任後,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股部份」的持股數字就持續減少,原本持股3150張,以每月約100-200張速度減少,最低來到2018年11月的342張,大減近9成,2019年10月、11月再度賣股,目前持股剩254張。不過GIS-KY業成股價走勢起先絲毫不受董娘賣股影響,反從220元附近一路漲,9月創下379元歷史高點,但隨即就反轉向下,10月失守300元大關,12月再破200元,2018年10月又破100元,爾後就在100元上下震盪。回顧這些年,每一次的董娘或大股東賣股,都藏著一段故事,有時自家人關係變化,比產業動態、營運榮枯更諱莫如深,小投資人只能風險自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