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署
」 林業署 農業部 台灣黑熊 阿里山 台東
髮妻登山不幸墜谷身亡「咬死林業署有過失」 夫提國賠遭駁回
退休教師張女2023年6月6日與友人到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步行於檜山巨木步道離登山口約500公尺處的下坡台階時,失足墜落至約140公尺深谷中不幸死亡,先生吳男認為林業署新竹分署未設有安全防護措施,有過失,求償815萬277元,但遭新竹地院駁回。吳男控訴,經實測該處異常陡峭,有使遊客跌落墜谷的高度風險,且前後約19公尺並無任何防護措施,觀諸該步道沿途尚有多處路段側坡陡度雖未如墜落點陡峭,卻設有諸如護欄或牽繩等安全設施,顯見被告於檜山巨木群步道設置安全設施時漫無標準,實屬公共設施設置缺失。吳男為此向林業署新竹分署求償815萬277元,因張女為公立學校退休教師,每月有月退俸5萬9102元,若以台北市民平均壽命計算,因太太身亡導致少領了退休金565萬277元,另求償250萬元慰撫金。林業署新竹分署則表示,檜木巨木群步道為第三級步道,應盡量維持低強度設計,大致維持環境原貌,不能苛求林業署應在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大自然山域沿線設置銅牆鐵壁。據張女同行友人指出,張女行經事故地點時,為提醒友人留意腳步,中途轉身踩空,因而不慎失足跌落。新竹分署認為,是以中途轉身踩空該一動作,方為造成本件事故原因。新竹地院法官認為,事故地點步道為緩下坡路段,無設置安全扶手欄杆必要。張女於下坡途中因轉頭看同伴有無跟上而不慎踩空滑落山谷,是張女自身疏失,與園區設置或管理有無欠缺並無相當因果關係,且新竹分署已善盡警示能事,駁回原告請求。

調查六福村禽鳥後場環境挨告敗訴 動保團體籲:恐成寒蟬效應
2023年有動保人士以遊客身分進入六福村進行田野調查,擅入六福村未對外開放之場所,並將手機架在柵欄上,竊錄員工帶鳥進入鳥籠、員工聊天等非公開活動,一審因此被依妨害秘密罪判處拘役30日,上訴二審後仍遭駁回,惟改判緩刑2年,並須接受3場法治教育課程。對此,台灣動督盟與大恆法律國際事務所也在2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此次判決的結果恐影響到後續動保人士對於六福村動物權益的監督,加上先前也曾揭露六福村10年養死8隻長頸鹿,事件被披露後六福村才有實質改善,恐釀成寒蟬效應。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指出,自2022年起,動保團體揭露六福村十年間八隻長頸鹿接連死亡以及商業利用獅子、老虎供遊客餵食,並成功促使林業署駁回其引進更多長頸鹿的申請和函釋《野保法》保育類動物不得進行表演及與人互動等。隔年,動團進一步揭露禽鳥表演後場的惡劣環境,促使地方政府在評鑑中列入重點檢視,雖促成後續改善,但每一次揭弊行動卻都伴隨著來自六福村的訴訟追殺,包括《加重誹謗》、《侵入住宅》、《妨害秘密》等罪名。他們指出,儘管前兩案雖已獲地檢署不起訴處分,惟近日台北高等法院卻未肯認揭弊行動的公益性,以《妨害秘密罪》判決鳥語獸躍召集人林婷憶在調查禽鳥表演後場一案中敗訴,此一判決恐對未來公益調查造成更大限制。為聲援林婷憶,34個民間團體連署聲援,其中包括曾遭六福村提告但獲不起訴處分的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生命協會及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等動團代表皆親自到場,強調公益調查的必要性,並共同呼籲農業部應正視資訊公開與後場監督機制的強化。而近年來,六福村對多位動保人士提起的訴訟,目的並非追求司法上的勝訴,而是透過濫用訴訟手段,刻意耗費被告的時間與資源,進而對公民社會形成壓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林宗穎律師指出,六福村曾有長頸鹿照護爭議前例,而二審判決肯認動物保護具公益性,也未完全否定秘密調查的必要性,但對「無故」或「法律上正當理由」的認定過於嚴苛,恐讓未來公益揭弊行動者處處受限,動物保護法的立法宗旨亦將淪為空談。儘管六福村為政府核發許可的合法動物展演場所,動保團體仍於2023年評鑑前召開記者會,揭露禽鳥表演後場存在嚴重動物福利等問題。隨後,新竹縣動物防疫所在評鑑報告中指出,該設施後場存在光照不足、環境單調、空間狹小與缺乏豐富化等問題。所長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紅鶴等水禽類動物的後場未設水池、飼養密度過高,且病鳥未予隔離等。根據目前掌握的資訊,六福村已在最近一次評鑑後,將部分大型鳥類與鳥籠移出後場,並改善採光配置,顯示外部監督確實能帶來改變。鳥語獸躍召集人林婷憶則對此指出,展演許可的審查程序普遍忽視後場動物的福利。過去她曾多次在評鑑或調查時目睹動物展演場所後場無法滿足動物基本習性,亦曾揭露垂死、身上化膿傷口嚴重的動物被棄置在後場,直到動團通報後才獲得救援。儘管對判決結果感到失望,但她仍會持續為動物發聲,不讓這些被遺忘的角落淪為動物墳場。他們也強調,目前動物展演場所的許可審查過程欠缺透明機制,到改善要求與實際執行情形,均未對外公開,導致任何單位、人員皆無須為動物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中負責。動保團體呼籲農業部儘速修法,強化後場管理規範,並推動資訊透明化,讓外界得以監督,真正保障展演動物的身心健康、基本需求以及民眾的知情權。

台灣黑熊入侵雞舍掠食3狗 竟是玉山國家公園4年前「捕捉後野放」
台灣黑熊保育有成、近年出沒頻繁,本月11日在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傳有黑熊入侵雞舍,雞隻被啃,看守的狗也被掠食,現場留有熊窩、排遺,林保署花蓮分署架設相機,近日拍到黑熊入侵過程,仔細比對,這隻黑熊佩掛頸圈,應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4年前捕捉後野放的個體,17日晚啟動驅熊作業,並請村落注意,維護人熊安全。台灣黑熊入侵卓溪禽場掠食雞、犬,林保署花蓮分署連夜啟動強力驅趕。(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卓溪鄉黑熊出沒通報頻繁,林保署花蓮分署11日到場檢視,在雞舍周遭架設4台紅外線自動相機,但期間看門犬隻也接連遇害,陸續發現3隻被拴住的看門狗不幸遭黑熊掠食,而紅外線自動相機15日拍到黑熊靠近雞舍及17日拍攝到黑熊攻擊捕食被鐵鍊拴住的犬隻。台灣黑熊入侵卓溪禽場掠食雞、犬過程被拍到。(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林保署花蓮分署發現影片中的黑熊明顯佩掛著頸圈,經比對其身體特徵後,發現應該是玉管處委託學者在2021年捕捉到,並佩掛衛星定位頸圈的個體「YNP-BB02」,經了解可能是因為發報器故障,這隻黑熊野放後僅追蹤100多天後就失去訊號,因此至今仍掛著頸圈,但詳細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花蓮分署說,這隻已野放4年的黑熊因至今仍持續掛著頸圈,長期將成為黑熊的負擔,因此花蓮分署已行文玉管處,儘速針對這隻黑熊的滋擾與頸圈給予妥善處理。黑熊掠食家犬,現場尋獲遺體。(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因這隻黑熊出沒啃食雞隻,就連犬隻也遭殃,花蓮分署已在17日晚間動員展開強力驅趕行動,希望讓黑熊盡速遠離部落,避免居民擔憂及生命財產受脅,同時提醒部落山村居民妥善管理戶外食物、垃圾、廚餘、飼料,避免引來黑熊覓食,並強化養蜂場與禽畜養殖場的防護設施,發現黑熊滋擾,盡速通報花蓮分署(0800-000930 您您您救山林)。此外,林業署花蓮分署3月27日接獲卓溪鄉卓溪村施姓族人通報,巡查苦茶園水路時發現台灣黑熊受困陷阱,順利救援該黑熊,花蓮分署長黃群策今天也前往部落頒發救傷通報獎勵金給施姓族人,感謝族人通報,讓黑熊即時脫困獲救。

林業署台中分署招考「森林護管員」 月薪最高48K…報名時間出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今天宣布,將於6月14日及15日辦理森林護管員甄試,招考森林護管員6名,新進人員月薪32K起跳,依考核結果逐年晉級,月薪最高可達48K,報名時間即日起至5月14日截止。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表示,森林護管員為第一線執行主力,業務由森林巡護、預防盜伐案件、防救森林火災,拓展至陪伴山村部落居民、推動多元林產業發展及生物多樣性資源維護,為廣納對保護山林具使命感之士加入森林護衛隊行列,只要年滿18歲,高中職以上不限科系畢業即可報考。為鼓勵原住民族就業,具原住民族身分者國中畢業持有簡章所訂工作經歷證明亦可報考。台中分署指出,招考森林護管員將來要在第一線從事森林保護及自然保育相關工作,資格上需具備身心健康,體格健壯,能耐勞苦並勝任高山地區林野工作,因此須通過第1階段2項術科測驗—實地騎乘循環檔機車及對於肌耐力極具挑戰的負重跑走,負重20公斤男生於12分內、女生於13分30秒內走完或跑完1500公尺,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的筆試及口試。新進森林護管員每月薪酬自3萬2296元起,未來依考核結果最高可逐級晉升至4萬8444元,依據工作地點屬高山或偏遠地區,可再提高薪酬;執行高風險勤務,可依項目與級別支給山地巡護作業費,也同時享有年終工作獎金、勞健保、勞工退休金、員工年度休假等權益及福利。術科測驗負重跑走。(圖/林保署提供)台中分署也分享成功考取案例,現年38歲的雙崎工作站護管員松樵榕,之前在陸軍擔任特種作戰領導士服役14年,退伍後2022年時受時任護管員朋友推薦,評估服役時所學技能大多可應用在護管員工作上,為發揮所學,決定嘗試報考,並順利考上護管員。由於松樵榕在陸軍服役期間繩降經驗相當豐富,並具有救護專業訓練,在擔任護管員期間,除自身積極參與直升機吊掛及繩降訓練外,也協助同仁吊掛及繩降裝備檢整等動作,確保其他受訓同仁安全,並在執行5天以上深山勤務時,協助受傷同仁處理傷口、包紮及後送就醫,給予大家相當大的助益和信心,並利用自身技能定位尋路,帶領樣區調查隊伍在無跡可循地天然林中開闢路徑,順利安全抵達樣區,並完成樣區設置及每木調查。松樵榕表示,以前工作上學到的技能,能夠運用在現在護管員的業務上,並幫助同仁順利安全的執行工作,感到非常的開心,也期許自己未來繼續為保護森林、保育動物、推展人與自然共好的願景盡心力。

獨家/空總直升機關渡溪取水直擊 飛3趟澆滅陽明山火警
陽明山小油坑驚傳火警事故!警消獲報,北投區竹子湖路小油坑遊憩區14日中午11時許發生火警事故,由於今日氣溫乾燥、風勢強勁,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火勢仍在繼續擴大,燃燒面積粗估50公頃,警消緊急出動前進指揮車1輛、其他指揮車6輛、消防車輛24輛、救護車輛1輛、人員91名、無人機2臺;義消12車39人、無人機1臺;新北市支援2車4人;空勤總隊直升機1臺;林業署機動救火隊7人,前往灌救,而火勢也在5個小時後,下午4時32分許撲滅。初步疑似因空氣品質偵測器因不明原因燃燒起火所致,至於詳細事故原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空勤總隊直升機於台中清泉崗起飛,前往關渡溪進行往返撒水任務,共計三趟,終於將火勢撲滅。

台東2隻黑熊受困套索陷阱 林業署即刻救援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巡守隊3月31日發現2隻台灣黑熊受困套索,趕緊通報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經獸醫師檢視,2隻熊略有外傷但身體功能無礙,即讓牠們在麻醉甦醒後自行離去,這是在地社區同時成功救援2隻黑熊首例。另外,去年10月底侵擾花蓮縣卓溪鄉石平部落雞舍的成年公熊阿里曼西肯(Aziman Siking),巧合在同日受困陷阱,經協助脫困後,因右前掌有些腫脹,已送醫觀察治療。參與「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的桃源部落在周邊山區執行台灣黑熊棲地巡護時,聽見不明動物叫聲,循聲尋找,在海拔725公尺的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交界處,發現2隻黑熊分別受困於相距約10公尺的套索陷阱,隨即通報求援。林業署台東分署獲報後立刻邀集野灣醫療團隊,鄰近永康部落巡守隊也主動協助,總計40人陸續趕到現場。經檢視受困黑熊為1公1母,公熊體重60公斤、母熊43公斤,2隻均為左前肢受困套索。因僅輕微外傷,經現場清創並評估無感染風險,眾人退至遠距觀察,讓黑熊在麻醉藥效消退後,於原地甦醒自行離去。至於去年侵擾部落雞舍的公熊阿里曼西肯,經林業署花蓮分署11月捕捉,評估健康後同年底野放,並持續透過衛星定位頸圈追蹤動向,發現牠回到深山處度冬後,今年3月自度冬點直往卓溪石平方向前進,且連日入侵去年獵食過的養雞場。為避免阿里曼西肯再度嚴重滋擾雞舍,林業署驅離、誘捕多天無效,透過衛星定位發現牠停在雞舍附近森林,3月31日前往查看,驚見牠受困陷阱,除協助脫困,考量牠連續滋擾雞舍,將評估未來再野放或需長期安置。

阿里山櫻花回春!「櫻花小護士」守護老櫻樹 8成恢復元氣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櫻花種植多年,陸續罹患俗稱「天狗巢病」的簇葉病,林業署嘉義分署2019年專案委託樹醫生詹鳳春團隊為櫻花樹治命、續命,並培養一批「櫻花小護士」,服務案結束後,由這群小護士接手巡護、移除帶病原枝葉,經多年細心呵護,嘉義分署發現,約8成染病櫻花逐漸恢復元氣,預計再過幾年,遊樂區內染井吉野櫻等各式櫻花將重現極盛之美。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種植大量櫻花,又以染井吉野櫻為最大宗,櫻花綻放讓阿里山成為賞櫻盛地,每年3月、4月阿里山花季總吸引大量遊客上山賞花追雪白櫻雪,長年下來,山上潮溼氣候導致櫻花罹患簇葉病,林業署嘉義分署副分署長李定忠說,櫻花樹一旦染病,不但花況變差,還會導致樹幹腐朽,最終枯死,前幾年發現時,老櫻花樹早已飽受簇葉病危害,整體花況也受到影響。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櫻花在「櫻花小護士」巡護、修剪枝葉下,多數櫻花逐漸找回健康。(圖/取自林業署嘉義分署臉書)李定忠說,為守護這些在大家心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櫻花及美景,嘉義分署委託詹鳳春團隊執行「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櫻花撫育及土壤改良委託專業服務案」,除為園區欠的櫻花進行健檢,更展開簇葉病防治工作,在採用尊重樹木自然手法後,已有效抑制簇葉病的擴散。要控制病菌擴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修剪掉成簇枝葉,李定忠形容此舉不但會傷了櫻花的元氣,如帶有病菌的枝葉掉落土壤或沾染到其他枝葉,還會導致病菌擴散,加上當時雖已採取防治措施,仍未全面根治,所以詹鳳春特別為當地居民及阿里山生態旅遊協會會員進行教育訓練,通過認證者才能執行櫻花簡易維護工作,也是目前大家口中的「櫻花小護士」。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櫻花在「櫻花小護士」巡護、修剪枝葉下,多數櫻花逐漸找回健康。(圖/取自林業署嘉義分署臉書)李定忠說,現主要由小護士們和園區外包人員執行櫻花巡護工作,發現有病徵枝葉就馬上移除,如病徵較為特殊,就會拍照傳給詹鳳春團隊判定,有時還會寄回樣本,進一步確認、研究。李定忠觀察,櫻花防治工作落實多年,現約有8成櫻花找回健康,開花情況慢慢追上往日最美水準,遊樂區內的花叢與花量慢慢恢復昔日盛景中。1月下旬開始,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由山櫻花打頭陣,接下來阿龜櫻、唐實櫻、染井吉野櫻、大島櫻、木蘭、海芋、雛菊等將接棒登場,由於今年開春後山上氣溫偏低,李定忠發現,遊樂區內除山櫻花外,其他品種櫻花多不見花苞,花期可能因此延後。

布袋濕地廢曬鹽田 成候鳥過冬新天堂
嘉義縣布袋鹽田廢曬後,不但成生態豐富溼地環境,也是東亞澳候鳥遷徙線重要中繼站,在林業署嘉義分署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合作下,透過溝渠疏濬、營造十字形渠道、挖掘引水渠道及調節水位,成功打造候鳥友善棲地,入冬以來已吸引7000隻候鳥棲息,其中黑面琵鷺約800隻,占黑琵在台度冬族群20%。林業署嘉義分署表示,2019年國有財產署啟動邊際土地認養機制,高雄市野鳥學會認養343公頃布袋廢曬鹽田,積極投入棲地巡守、棲地營造、環境教育宣導及生態調查監測等工作,並針對鹽田地形,營造出適合候鳥棲息、覓食環境,有如舒適的過境旅館。早期布袋9區鹽田在雨季容易出現水位過高,旱季又缺乏水源情況,造成水鳥棲息困難,經嘉義分署挹注經費,攜手高雄市野鳥學會,透過浚深排水溝渠、挖掘引水渠道及設置虹吸管,增加土丘、土堤、淺溝等高低起伏落差的環境,改善棲地水文場域。嘉義分署表示,2024年共完成中央溝渠疏濬550公尺,營造5座十字形溝渠達1070公尺,挖掘後的土方堆砌成總長度440公尺土堤,夏季提供長住水鳥繁殖,颱風季水位高漲又變成水鳥避難棲所,入冬後,土堤發揮避風效果,吸引超過3000隻黑腹燕鷗棲息,傍晚時總見燕鷗群飛。嘉義分署認為,去年豐沛降雨及棲地營造奏效,10月度冬期後,水鳥種類與數量大幅上升,12月鳥調紀錄平均約7000隻候鳥嬌客棲息,包含國際關注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黑面琵鷺,就觀察到約800隻,宛如候鳥樂園。

阿里山林鐵通車112周年 林務局將投60億推動「軸帶計畫」
阿里山林業鐵路中斷15年後,去年完成長達1106公尺的42號隧道新建工程,終於全線通車,讓百年林鐵能繼續搭載許多人的夢想向前行,林鐵及文資處3日歡慶小火車通車112周年,林業署將以60億元推動「阿里山林業及文化軸帶計畫」。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3日在北門車站舉辦「篳路藍縷林鐵人,復舊創新慶重生」感恩會,慶祝阿里山林鐵通車112周年,林業署長林華慶、林鐵及文資處長黃妙修、已退休林務局長顏仁德、前副局長楊宏志等林鐵人,齊聚一堂,嘉義市長黃敏惠、多位市議員及各界人士參加。現場播放《林鐵的靠山》影片,帶大家回顧百年林鐵阿里山小火車從載運林木、轉型搭載旅人、再蛻變為華麗的觀光列車,還有各世代林鐵人致力守護鐵道文化所用的技術、心力及精神,向林鐵人致敬。阿里山林鐵歷經莫拉克風災、杜鵑颱風重創而中斷15年,2024年7月6日才全線通車,7月19日賴清德總統親至阿里山慰勉林鐵人的辛勞,並宣布會投入更多資源繼續推動「阿里山林業及文化軸帶計畫」。林華慶表示,「阿里山林業及文化軸帶計畫」分8年2期推行,共約60多億元預算,逐年編列,今年是第1期第2年,以鐵路為軸心沿各車站場域,結合嘉縣市府推動,打造文化深度旅遊的體驗。林華慶還說,林鐵全線通車首重安全,會繼續改善鐵軌的道渣、路基加固,沿線通訊、監測、光纖埋設陸續執行,正在埋設網路光纖,此外,下半年還會有新購買的觀光列車加入營運。黃敏惠表示,過去阿里山林場開發成就了嘉義市「木都」,阿里山林鐵是台灣、嘉義的珍貴的文化資產,在林鐵人打拚下終於恢復全線通車,形同是「接骨、轉骨又脫胎換骨」,我們懷抱著感恩、感動及前瞻未來心情,慶祝林鐵通車112周年,市府持續推動木都3.0計畫,打造新永續木都生活。

女遊客闖阿里山軌道拍照被撞 觀光署開罰旅行社5萬元
一名女遊客14日闖入阿里山林鐵軌道區拍照,後方列車正在前行且已鳴笛示警,女遊客卻自顧拍照沒有閃避,遭火車撞上,由救護車送醫,導致列車延誤約60分鐘,62位遊客受到影響。觀光署長周永暉今(18)日表示,將對旅行社最重開罰5萬元、帶團人員(導遊)開罰1.5萬元。「夢想國際旅行社」14日帶遊客上阿里山,一名女遊客闖入阿里山林鐵軌道區拍照,身體擋在軌道區遭火車直接撞上。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安排「如何提升過境及轉機旅客入境台灣觀光品質並增加觀光人數專題報告」,民眾黨立委林國成詢問觀光署如何處置旅行社,交通部長陳世凱答覆,業者沒有注意到旅客安全,一定會對旅行社開罰,帶團的現場人員也應該一並開罰。周永暉表示,這件事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鐵路法》,表示剛跟林業署長林華慶交換過意見,就用鐵路法直接開罰闖軌遊客;其次帶團的旅行社部分,最重開罰5萬元、帶團人員最重1.5萬元,所以人跟旅行社業者都會開罰,也會加強宣導。觀光署補充,據《旅行業管理規則》第37條第4款「旅行業執行業務時,該旅行業及其所派遣之隨團服務人員;旅遊途中注意旅客安全之維護」,裁處5萬元。另外,旅行業派遣的隨團服務人員於旅途中,未注意旅客安全,依《發展觀光條例》處3千至1.5萬元。事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在臉書發文,「『夢想國際旅行社』之前亦曾有帶團違法行走林鐵軌道經工作人員勸導不聽之前科,此次帶團行走軌道並放任團員於軌道區域四散拍照無人管控示警,置團員安危於不顧,本處除予以強烈譴責外,並已協請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給予禁止申請進入眠月線必經之阿里山一葉蘭保留區之權利一年。」

林業署已婚女分署長性騷男同事 農業部:調查屬實遭拔官
農業部上周才爆發林業署分署長對下屬霸凌案件,如今又爆出北部某分署的女性分署長,去年被檢舉疑似性騷男性員工,此案為林業署近期第二起主管不當對待下屬事件,農業部今證實調查屬實,案件發生於去年8月,已把分署長降調非主管職務,並避免雙方有業務接觸機會。農業部今(12日)證實,北部某分署一名已婚的簡任11職等分署長,對已婚男性下屬性騷擾,該男員工提出檢舉,最後提報申訴評議委員會審議,該分署在去年接獲員工具名申訴,立即依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及相關規定,召開申訴評議委員會並籌組調查小組進行調查,並在規定的2個月內完成調查報告後,提報申訴評議委員會審議,並決議該性騷擾事件成立,處理過程完全符合相關法令。農業部表示,為維護當事人權益及程序正義,調查小組除內聘委員外,也外聘律師及性別領域等學者專家。農業部強調,調查過程中對當事人、關係人共進行5次訪談,都給予充分陳述意見機會。農業部指出,最終根據調查結果,在去年10月將被申訴人,由簡任11職等分署長降調為簡任10職等非主管職務,且為了避免雙方有業務上接觸機會,業務督導也指派其他非主管人員處理。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相關人員在調查過程中有任何身心不適之情形,案件處理過程中,也同時啟動員工協助方案,農業部最後強調,將持續關注職場性騷擾防治,落實性別平等工作環境。為保護相關人員身心健康,農業部表示已啟動員工協助方案。同時,也加強性騷擾防治法令宣導,透過數位課程及專題講座,強化同仁性別意識。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照養臺灣狐蝠野放首例!不到1個月被吃了 「蝠寶」生前呆萌身影曝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經過200多天的照料和治療,於上月12日成功野放,並在牠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以人工方式追蹤。不過,追蹤小組本月6日發現蝠寶身上的GPS發報器掉落,經勘查周遭環境,發現狐蝠毛髮、殘體,疑似遭到猛禽掠食。花蓮分署表示,「蝠寶」是由狐蝠志工鍾秀綢於今年4月20日通報救傷、在花蓮市文創園區附近拾獲失親的幼體,當時僅重約80克,由專業獸醫人員照養並嘗試於原處等待母蝠接回,但沒成功,考量幼蝠太小尚需密集照顧,4月23日送往在池上的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安置(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圖/花蓮分署提供)因過去並無臺灣狐蝠幼體照養後野放的案例,花蓮分署、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 及國立臺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對於野訓準備、野放方式做了很多討論及研究,並採納日本狐蝠專家的建議,制定「蝠寶」的照養及野放計畫,終於在11月12日順利野放。為了掌握狐蝠照養個體野放後於野外棲息與覓食情形,野放團隊在蝠寶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以人工方式追蹤確認其日棲點,定期下載衛星定位訊號掌握其夜間活動地點,將為花蓮地區狐蝠族群提供更多棲地利用的資訊,也是臺灣首次照養臺灣狐蝠幼蝠並成功野放的重要案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圖/花蓮分署提供)不過,團隊於6日上午追蹤時,發現蝠寶的GPS發報器掉落在日棲點周遭,隨後加派人力搜索周邊環境,發現部分狐蝠皮毛散落地面及骨骸,推測蝠寶可能已遭受捕食。根據現場遺留的證據及環境狀況判斷,最可能情況是遭受猛禽類的攻擊。由於線索有限,且野外環境因素多樣,花蓮分署經詢問多位專家,初步認定日間活動型的猛禽可能性比較高,亦直接顯示臺灣狐蝠確實面臨天敵捕食之威脅因子。此次事件,除可結合現場線索進一步分析,提出台灣狐蝠在野地可能的風險因子外,更可歸結相關經驗也可以提升未來臺灣狐蝠野放的成功率。

鄒族獵人4度拍到台灣黑熊!又捕捉瀕危「熊鷹」身影 林業署獎勵5萬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獵人湯志卿繼今年5至6月份三度在新高口巡守區域拍攝到臺灣黑熊畫面後,9月在特富野部落獵場領域往北霞山登山路徑旁,再度拍攝到臺灣黑熊成年個體,顯示該區域黑熊族群非常活躍。為鼓勵參與巡護的部落社區進行棲地監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依據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在頒發5萬元棲地監測獎勵金給協會獵人。嘉義分署與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合作甫於9月出版《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首度公開鄒族8個部落間的獵場分布,本次拍攝到黑熊的地點屬於特富野部落獵場,鄒語名為thiataka,地勢較為平坦且終年有水,針闊混生林內有檜木、牛樟、殼斗科植物、野蘋果、山枇杷、楠木等,是野生動物經常利用且植被多樣豐富的地點,也是通往北霞山、楠梓仙溪的必經山徑。(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嘉義分署表示,協助執行黑熊監測的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成立於107年,制定有「阿里山鄒族狩獵自治自律公約(einu)」規範獵人狩獵行為,自109年起執行阿里山鄉主要狩獵物種監測,落實狩獵成果回報制度,並積極投入臺灣黑熊生態給付監測巡守,與嘉義分署共同守護山林資源成效卓著。為增進部落社區對臺灣黑熊的認識並投入在地黑熊保育工作,嘉義分署自112年開始,於黑熊分布熱點區域推行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內容包括巡護監測及入侵自主通報,提供入侵通報獎勵及宣導部落黑熊誤補無罪,鼓勵在地民眾參與黑熊保護。(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嘉義分署說明,巡護監測部分由社區部落組織成立巡守隊,每月協助巡守黑熊潛在棲地,進行違法獵具通報及宣傳使用改良式獵具等工作。參與巡守的部落社區,配合紅外線自動相機的架設,於巡守範圍內拍攝到黑熊影像,每次發給至高5萬元獎勵金,每年以3次為限。部落社區所拍攝的黑熊影像,除可提供黑熊族群數量分布、生態習性監測資訊,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維護瀕危物種棲地的居民,以降低人獸衝突、共享保育成果。臺灣黑熊是瀕危的珍貴野生動物,依嘉義分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年少數黑熊個體有稍微靠近山區村落及遊客活動區域的情形,呼籲一般民眾如在有黑熊的山區活動,可留意是否有新的熊跡,如排遺、爪痕或腳印,隨身攜帶熊鈴、哨子或發出聲響讓熊知道人的存在,如遭遇黑熊,應保持鎮定勿驚慌、儘可能拉開與熊的距離,並儘速離開現場。此外食物及廚餘應妥善包裝保存,避免味道逸散並落實無痕山林原則把垃圾帶下山,共同創造與熊共存的里山森林。(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

綠鬣蜥之亂蔓延...民眾再喊吃「三杯恐龍肉」 專家警告:小心寄生蟲
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Iguana iguana)泛濫問題,農業部粗估,全台野外綠鬣蜥數量已達20萬隻,並在10個縣市建立了穩定的族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綠鬣蜥大軍正逐漸向北蔓延的趨勢。對此,有民眾喊出「吃綠鬣蜥救生態」,還有網友翻出昔日不少網紅們拍攝「三杯恐龍肉」料理的影片,掀起討論話題。不過專家指出,綠鬣蜥恐有寄生蟲、重金屬汙染等問題,並不建議貿然食用。由於綠鬣蜥野外族群擴張迅速,農業部林業署已於2020年被公告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禁止輸出入及飼養、繁殖及買賣,也要求地方政府追蹤飼養情形,呼籲民眾勿私養繁殖,以免觸法。在2020年綠鬣蜥危害浮現之初,就曾有網紅搭上話題,拍攝影片從野外獵捕綠鬣蜥,到把牠們運進廚房做成鹽酥、三杯料理。如今網路上還能找到昔日的教學影片教授如何烹飪。然而,不少專家學者都不建議食用綠鬣蜥肉做的料理。過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就曾表示,綠鬣蜥在原產地確實有被當成食材,但由於綠鬣蜥在原產地多棲息於溪、湖等水域,水質較乾淨,但到了美國及波多黎各等被入侵國,曾有人嘗試要賣到超市及外銷,食品檢驗都沒過。陳添喜還指出,綠鬣蜥在台灣多棲息在水溝或排水系統,這些地方的水多為畜牧或工廠廢水,因此綠鬣蜥可能會有寄生蟲及工廠廢水污染的疑慮,並不建議吃。中研院生態研究人員李宗宸同樣不建議名種貿然食用,他指出問題不僅是食安疑慮、食安法規的問題,也因為目前綠鬣蜥族群擴張,主因就是被人類活動驚擾,導致族群遷移,越跑越遠也越廣;倘若貿然一旦開放民眾自行捕捉食用,恐怕會衍生更多生態問題。林業署則表示,綠鬣蜥的原產地中南美洲,確實有食用綠鬣蜥的習慣,或作為動物飼料之用,雖然我國目前沒有任何法令規定或禁止民眾自行食用綠鬣蜥,但仍需注意避免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南臺灣綠鬣蜥之亂向北蔓延「苗栗發現蹤跡」 林業署:台中以北看到「立即捕捉」
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泛濫問題,農業部粗估,全台野外綠鬣蜥數量已達20萬隻,並在10個縣市建立了穩定的族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綠鬣蜥大軍正逐漸向北蔓延的趨勢,近期在苗栗縣也傳出蹤跡。農業部林業署也表示,已通知台中以北縣市政府,如有發現綠鬣蜥的蹤影應立即捕捉避免綠鬣蜥在野外繁殖。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農業部林業署表示,目前綠鬣蜥已於2020年被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野生動物」,被列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在公告之前,全台登記飼養的數量僅有526隻,已飼養的民眾需向地方政府登記,方可繼續飼養。各地方政府每年會進行不定期抽查,發現違法繁殖或未登記的情況,除可處以新台幣1萬元至5萬元罰鍰,還可沒收個體。據了解,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20至30年前被作為寵物飼養引進台灣。由於其外型酷似小恐龍,一度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寵物。但由於飼主的不當飼養及隨意棄養,加上台灣南部氣候適宜且缺乏天敵,使得遭棄養的綠鬣蜥得以在野外建立族群,並逐步向中部地區擴展。林業署表示,近年來雖然補助地方政府成立專案團隊進行綠鬣蜥的移除,自2019年以來,目前已移除超過21萬隻。但由於各縣市行動力度不一,且捕捉工具的使用受到過多限制,導致綠鬣蜥族群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由於綠鬣蜥具族群移動性的關係,已在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台東縣等地建立了族群,南投縣和嘉義市也有零星分布。綠鬣蜥除具有族群移動性外,另外還有高敏感性與隱蔽性,通常出現在河道、雜木林等地形複雜的區域,再加上其擅於躲避的特性,讓研究調查和族群數量的估計變得困難重重。而近期也傳出,原本僅出現在台中以南的綠鬣蜥,在苗栗縣當地也出現蹤跡。林業署對此表示,經屏東科技大學團隊協助調查,目前尚未在苗栗發現明顯的野外個體,但仍要求台中以北的縣市政府若發現綠鬣蜥,應立即捕捉,避免族群進一步擴散。

爆量漂流木處理惹議 花蓮議員喊地方收爛攤不公
花蓮縣議員傅國淵8日表示,近日颱風過後,花蓮海岸線留下超過一萬噸「漂流木」,林務單位挑走不少珍貴木材標記並拍賣,剩下不值錢的林木由花蓮縣政府清理,感覺「好康中央拿,歹康地方扛」,實在不成道理。農業部官員則對此大聲喊冤,稱議員誤解了。強颱過境,花蓮立霧溪出海口可見大量漂流木。(圖/翻攝自農業部林業署網站)近日強颱康芮(Kong-Ray)過境台灣,在花蓮地區留下大量漂流木,到花蓮海邊仍不時嗅得到陣陣木頭香,農業部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小計,因著此次颱風,花蓮堆積了至少1.3萬噸漂流木,預計未來一周會完成貴重木過濾與辨識註記工作。對此,傅國淵在縣議會質詢時批評,有價林木由中央花蓮分署辨認並標記處理,剩下的再由花蓮縣政府公告後開放民眾撿拾,最後沒人撿的「就放在岸邊爛掉」,若要處理,縣府還必須編列預算清理,根本沒道理。傅國淵直言,本次颱風災害巨大,不少漁船即使乖乖停在漁港內,也被漂流木撞得亂七八糟而嚴重受損,花蓮區漁會對此多次找上林務單位,中央林務單位卻推稱愛莫能助,漁船災害修復經費龐大,如今卻如同踢皮球般,不知究竟該找誰問責,中央倒是對貴重漂流木展開光速處理,明顯是「好康中央拿走,歹康地方收拾」,呼籲縣政府與農業部協議,乾脆由花蓮縣政府全權職司處理,若貴重之漂流物,拍賣所得也能作為海灘與漁港災修復元基金,否則沉痾難解更遑論公平。林業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則強調,漂流木屬於自然現象,處理原則早已在召集各地方政府溝通後達成決議,採「屬地主義」釐清責任,只要漂到哪個縣市的土地上,該縣市政府就扛責與處理,經過拍賣後收入就進入縣庫,林業署主要是協助辨認與專業諮詢,不是搶錢單位,議員實在誤解了。黃群策說,部分漂流木註記完畢後認定價值不高,便會開放撿拾,其中之所以規定只能徒手撿拾,是因若開放機具大量撿拾,便會變成有機具者「通通撈走」,變成寡占者天堂,政府並不樂見,加上大量機具跑來海灘,本質上便極可能破壞生態環境。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陳淑雯則呼籲,民眾若家中有漂流木須清理,可先通報林管單位或花蓮縣府農業處,會請林管單位協助辨認是否為貴重木並指導處理方向。她說,這次海岸線因著颱風漂來大量漂流木可謂是歷來最多,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全處人員颱風後已出動,會盡快與中央合作完成漂流木辨識工作,確認可撿拾之漂流木後,會盡快公告。

颱風後山老鼠非法竊取貴重漂流木 警方重拳出擊查獲11名嫌犯
凱米颱風7月襲擊台灣,各地忙於救災,卻有不法分子卻在此時趁亂竊取資源,六龜分局接獲多起民眾報案,指稱在荖濃溪河床上發生非法竊取漂流木的事件,經過警方的調查,成功查獲以潘姓嫌犯為首的犯罪集團,共逮捕11名涉案人員,並查扣作案工具及約8.6公噸的貴重櫸木,市價超過400萬元。據悉,六龜分局在接獲報案後,迅速展開調查行動。報案者指出,台27線1K處通往農舍的道路被1輛怪手挖掘破壞,警方到場後發現現場遺留的300型CAT牌怪手,並注意到地面上有大量木屑和履帶痕跡。經初步研判,警方懷疑不法分子竊取河床上已被林業署註記的國有貴重漂流木。警方迅速將此情況通報給林業署屏東分署六龜工作站,並要求森林保護員前來現場確認,經過確認後,警方與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共同成立專案小組,展開深入調查,調查發現,該犯罪集團以潘姓嫌犯為首,利用深夜時間駕駛怪手進入荖濃溪河床上,非法竊取貴重櫸木,並使用曳引車將木材運送至高樹鄉某農地進行埋,企圖等到買主出現後再加以販售牟利。經過數周的調查取證,警方在9月下旬對該集團展開二波收網行動。行動分別在高雄市六龜、屏東縣高樹及台中市沙鹿等地進行,最終將潘姓主嫌及其11名共犯全部逮捕,在警方的搜查中,還在農地內起獲長約11公尺、直徑約120公分、重達8.6公噸的貴重櫸木,這些木材樹齡達到80到100年,且是非法竊取的物證,也查扣作案工具怪手等贓物。警方指出,根據《森林法》規定,漂流木屬於國有財產,未經政府公告開放自由撿拾的情況下,擅自撿拾漂流木屬於違法行為;此外,即使是獲得公告的漂流木,撿拾時也禁止裁切、使用機具搬運,並不得撿拾已註記有國有、公有或私有標記的漂流木,違者將面臨有期徒刑及高額罰金的處罰。六龜分局再次呼籲,民眾務必遵守相關法律規範,勿因小利而觸犯法律,非法竊取國有財產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警方也將持續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巡查和打擊力度,確保國有財產的安全和保護環境的完整性。

颱風逼近溪水暴漲!台東3名登山客遭颱風圍困山中 救援隊緊急出動
在颱風山陀兒的威脅下,台東向陽出發的登山隊伍經歷一場驚險的撤離,這支由3名男子組成的登山隊伍,原定於9月30日從花蓮瓦拉米登山口安全下山,但卻因山區降雨及溪水暴漲而陷入困境,最終求助於花蓮縣消防與警察部隊,成功平安脫險。這起事件發生於9月26日,當時3名男子從台東向陽入山,計劃在數日內沿著瓦拉米步道返回,隨著颱風逼近,山區的氣候迅速惡化,降雨量劇增,到了30日,當3人抵達瓦拉米步道3.1公里處時,面對湍急的溪水無法繼續前進,無奈之下決定撤回至約4.5公里處的佳心駐在所遺址,企圖在那裡宿營,等待天氣好轉再下山,未料雨勢持續不斷,情況變得更加危險,尤其是隨著食物的逐漸耗盡,不得不向當地消防局求助以求撤離。獲知求救後,花蓮縣及台東縣消防局迅速集結搜救力量,組成由9名專業救援人員組成的隊伍,成員包括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保七總隊第六大隊南安小隊、林業署花蓮分署玉里工作站以及花蓮縣警察局玉里分局等各單位的優秀救援人員,約在早上8時,搜救隊伍順利進入山區,並與被困的3名男子會合,經過一番努力,救援隊於10時許成功將3人帶回安全地帶。花蓮縣消防局表示,會對3名登山者是否遵循登山活動的相關登記規範進行調查,如果確認3人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據《花蓮縣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予以處罰,也提醒所有熱愛登山活動的民眾,面對自然環境時必須保持警惕,尤其是在颱風及大雨期間,切勿冒險上山或靠近溪邊,以免遭遇意外,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脅。

山陀兒颱風逼近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明下午預警休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所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受山陀兒颱風影響,29日下午3時起預警性休園,宜蘭分署指出,當日不提供住宿,蹦蹦車最後行駛班次為下午1時,原太平山俱樂部最後導覽場次為上午10時50分,遊客必須在下午3時前離園。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29日下午3時許預警性休園。(圖/林業署宜蘭分署提供)林業署宜蘭分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署所發布山陀兒颱風預報資料,預計29日上午8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考量太平山遊樂區位處偏遠山區,聯外道路台七線、台七甲線、宜51線等,逢豪大雨恐有封閉、中斷之疑慮,顧及旅遊安全,因此園區訂於29日下午3時起預警性休園。宜蘭分署指出,鳩之澤自然步道、見晴懷古步道、檜木原始林步道、鐵杉林自然步道、茂興懷舊步道、翠峰湖環山步道、望洋山步道、台灣山毛櫸步道等區內8條步道同步封閉。實際恢復開園、開放日期,宜蘭分署將視颱風警報解除後,災害勘查及環境整備,做滾動式調整,也提醒民眾颱風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請勿前往山區步道,以維安全。

登山驚魂!阿里山眠月線大崩壁形成「瀑布」 10多名人受困順利救出
今(7日)下午因山區下雨,眠月線大崩壁變成大水瀑,加上該處的鐵鍊支撐點斷裂,多名登山客因害怕不敢冒然通過,向外界救援。(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鐵路支線「阿里山眠月線」是熱門登山景點,今(7日)下午因山區下雨,大崩壁變成大水瀑,加上該處的鐵鍊支撐點斷裂,多名登山客因害怕不敢冒然通過,向外界救援後,竹崎分局、嘉縣消防局等人員到場時,登山客已陸續走過大崩壁,無人員傷亡。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鐵路支線「阿里山眠月線」是熱門登山景點。(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嘉縣消防局指出,這幾天山區午後都會下雨,只要一下雨就會在大崩壁形成瀑布,雨愈大水瀑愈大,這群10多人登山客擔心天雨路滑,加上鐵鍊支撐點斷裂,怕強行通過有風險,主動打電話報案,消防局出動消防人員3名,會同監工處1名及派出所員警1名前往救援,約5點左右接到報案人來電表示,現場雨勢趨小、鐵鍊沒有斷掉,人員數名已平安通過崩壁處。要一下雨就會在大崩壁形成瀑布,雨愈大水瀑愈大, 圖非本次事件畫面。(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救援隊抵達時,確認登山客已脫困,考量到天色漸昏暗,最後用板車讓這群登山客快速下到車輛停放位置。消防局也解釋,眠月線沿線有許多鐵鍊,原本就容易受天候等因素影響風化、斷裂,屬消耗品,已告知林業署嘉義分署人員前往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