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
」 川普 民調 國民黨 大罷免 總統
對中國商品課徵145%關稅形同禁運 川普:他們活該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9日受訪時談論到經濟貿易政策引發的民眾焦慮一事時,川普為自身立場辯護,強調中國「可能會吸收那些關稅」,否認關稅政策會對美國造成嚴重衝擊。根據《ABC新聞》報導指出,針對近日民眾對物價上漲與經濟前景的憂心,川普表示,美國當前的經濟處境正處於「轉型期」,強調這是他競選時就已提出的承諾。川普表示,雖然曾呼籲民眾「咬緊牙關」,也在社群平台寫下「這不會是輕鬆的過程,但最終結果將具有歷史意義」,但他認為「美好時光即將來臨」,否認會有艱難時期。在面對記者詢問「美國人是否應該為經濟困境做好準備」時,川普一再強調他有信心改變現況。他批評過去美國被各國佔便宜,形容他上任後扭轉局勢,並認為全球對美國的輕視將不再出現。但根據多家媒體所作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美國民眾認為當前經濟狀況惡劣,許多人相信關稅政策導致物價上漲,並擔憂川普經濟政策短期內「非常可能」或「某種程度上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川普則以自己的政績反駁這些擔憂。川普聲稱在自己上任後,已讓包括汽油、食品與雞蛋等物價全面下降,並表示許多民生商品價格已經回穩「很多東西都在下降,幾乎所有東西。」當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商品課徵145%關稅形同禁運時,川普不以為意,回應「那很好,他們活該(That's good,They deserve it)」,並聲稱中國可能會選擇自行吸收這些關稅成本。川普表示「你不知道中國會不會吸收這些成本。他們曾經以沒人能比的方式在佔我們便宜,他們現在不再那樣做了。」

加拿大自由黨再奪執政寶座 BBC點4大勝選因素「川普是幕後推手」
加拿大大選再度由自由黨拿下執政寶座,外界也震驚原聲勢看好的保守黨未能達成政黨輪替,《BBC》分析,有4個因素決定此次大選,川普的威脅是關鍵因素之一,使對美立場強硬的總理卡尼勝選,但選後其面臨的是分裂的加拿大,使其未來執政將面臨諸多挑戰。雖然前總理杜魯道近10年執政後,民眾反感日增,保守黨民調一度碾壓自由黨,但最終仍未能擊敗自由黨。對此,《BBC》觀察本次選舉指出4點因素,首先,除了川普的威脅是關鍵因素之一,讓卡尼捉住機會,大打抗川普牌而勝選外, 其二是卡尼的驚艷亮相。卡尼身為政治素人,一直到杜魯道卸下總理一職後才在政壇亮相,在加拿大人對其經濟未來感到焦慮時,卡尼透過其經驗,成功幫助加拿大應對危機。川普對汽車的進口關稅,也讓卡尼有機會讓民眾看見其能力,能夠承擔起總理一職並與川普通話。第三是保守黨雖取得進展、但還不夠。《BBC》續指,在不同的選情下,這樣的結果這對保守黨來說,本可算是一場成功的選舉。2011年,保守黨以39.6%的選票贏得了多數席位。根據加拿大選舉委員會的報告,保守黨這次有望超越這個數字,獲得約41.7%的選票。但隨著進步派的選民集中在自由黨那邊,這一次,這些數字已經不足夠了。最後是左翼新民主黨的崩潰。這次選舉選民更傾向在自由黨與保守黨間做出選擇,重創其他小黨,尤其左翼新民主黨更是如此。這次大選其得票率僅剩6.3%,遠低於2021年時的18%,該黨本屆大選只獲得7席,低於12席官方地位的門檻。其黨魁駔勉誠也在其選區失利,也在選後宣布辭去黨魁一職。綠黨的選票比例也從2%減半至1%。其實,造成如此現象,川普也是幕後推手、雷德民意測驗機構總裁科爾指出,川普的言詞是選民轉向自由黨的原因,川普那些威脅以及併吞的言論,成為左翼與中間選民的動力。

川普就任百日民調支持度創新低 他火大發文嗆「攏係假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1月20日重返白宮後,即將迎來就職百日,不過據多家外媒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他的施政滿意度創下近70年來歷任總統新低。對此,川普於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猛烈反擊,直指這些結果是「假民調」,並怒批媒體為「真正的人民公敵」。川普就任百日,民調支持率創新低。(圖/達志/美聯社)川普批評相關數據都是「假民調」、「假新聞」。他強烈回應,聲稱相關調查是由「患有川普精神錯亂症候群」(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的人士操控,毫無可信度。川普表示,他對於這個結果相當失望,認為美國媒體已不再自由公正,總是在寫壞故事,並試圖用民調來欺騙民眾。川普就任百日,民調支持率創新低。(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華盛頓郵報》以及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共同進行的民調,川普的支持率僅為 39%,低於第一個任期,也創下近70年來,美國總統上任百日的最低支持度記錄。另外,包括CNN和福斯新聞(FOX News)的民調也都顯示,川普上任百日的支持度跌破45%。川普就任百日,民調支持率創新低。(圖/達志/美聯社)對於上述媒體的民調,川普直言,應針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展開選舉舞弊調查。他更引述共和黨民調專家麥克勞克林(John McLaughlin)的意見,將《紐時》、《華郵》等新聞網的調查斥為「假新聞機構製造的假民調」,並要求對這些媒體及調查機構展開選舉舞弊調查,甚至點名福斯新聞的民調專家也該被納入調查範圍。川普接著又在深夜11點多再度發文,抨擊假民調和拜登,說自己是阻止讓美國在國際貿易持續損失的趨勢,很快就會發大財「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長期將主流媒體視為敵人,此番發言再次恐怕只會加深他和傳統新聞機構的對立。川普發文。(圖/翻攝自 @realDonaldTrump)

老父送醫不治…「10分鐘沒人急救」家屬氣炸 官方竟稱:有職責沒能力
大陸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一名70歲老翁近日在醫院病逝,引發廣泛關注。死者家屬指控,老翁送到醫院後,整整10多分鐘無人上前急救,是院方救治不力導致患者去世,遂向當地衛健行政部門投訴此事。時隔2月,壽陽縣衛健局未做出處理結論,衛健局負責人甚至回覆家屬,「我們有職責,但沒有這個能力」。《大風新聞》報導,王先生的父親今年1月17日凌晨在家中突發疾病,家人撥打了求救電話,無奈王父送醫後不治身亡,死因為心源性猝死。事後,家屬查出救護車跟車醫生無獨立行醫資質,且過程中並未按相應規範要求正確施救。家屬拿到的監視器畫面顯示,在老人進入醫院後至少10多分鐘內,一直沒有值班醫生出現進行急救。令家屬詫異的是,在他們反映後,醫院提供了包括院前急救、搶救記錄、護理記錄,會診記錄、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知情同意書、病危通知書、檢查單據等等一系列病歷。家屬同時發現,病歷中多個時間節點出現重疊現象,接診時間、搶救開始時間、病危通知、死亡時間都為4時25分,會診時間竟是4時33分。事後,王先生梳理諸多疑點,認為院方對父親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曾以非法行醫罪和醫療事故罪報警,但警方建議家屬先向衛生行政部門反映。於是,他曾向壽陽縣衛健局反映,當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也曾參與調解,認為院方負擔50%責任,但院方不接受,讓家屬起訴。王先生透露,他近日先後聯繫過壽陽縣衛健局主要負責人,其中一人稱上級讓他們來處理這事,雖然法律規定他們有這個職責,但縣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卻不具備這個能力,或者說是縣裡不具備這個能力,「局長還跟我說,讓我聽話聽音,要能聽明白他話裡的意思。」就當事人所述壽陽縣衛健局負責人「有職責無能力」說法,媒體多次聯繫該負責人,對方均未回覆。4月26日下午,另名負責人稱自己正在開會,此後也未回應。4月27日,記者聯繫到晉中市衛健委,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繼續督促,縣衛健局應該在接到反映後兩個月內給當事人回覆。

近8成民眾有洗衣烘不乾困擾! 速乾低耗能省水又省電
台灣氣候潮濕、晾衣空間有限,衣服洗完卻曬不乾、產生悶味或發霉的困擾,已成多數家庭的日常。根據ETtoday民調雲的《2025年洗衣機使用與偏好調查》調查顯示,有60.9%的受訪者表示「有時困擾,尤其是梅雨季或冬天」,另有17.9%表示「非常困擾」,顯示全台近8成民眾對衣物曬不乾的問題有感,也希望能藉由洗衣機的功能獲得改善。調查亦指出,台灣人使用洗衣機的頻率極高,有98.6%的受訪者每週至少洗衣一次,其中41.0%為一週洗3至4次、33.8%為一週5次以上,反映洗衣機已是家中高頻使用的必要家電。這也意味著洗衣品質與便利性的差異,將直接影響生活效率。近年消費者對「洗脫烘一體」的需求明顯增加,尤其在潮濕環境下,烘乾功能更成為購買關鍵。此次調查顯示,有89.8%的消費者對搭載Heat Pump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的洗衣機表達購買意願,其中37.2%表示「非常有興趣」、52.6%表示「還算有興趣」。Heat Pump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透過壓縮機將空氣加熱後進行65°C低溫除濕烘衣,不僅有效解決衣物不乾、悶味問題,更大幅降低傳統高溫烘衣可能導致的衣物變形或縮水風險。低溫穩定的烘衣方式,能大幅減少纖維受損的機會,讓每次烘乾都能安心使用,無需反覆挑選「哪些能烘、哪些不能烘」。尤其在連日陰雨或冬季濕冷時節,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洗衣更有效率,也提升日常衣物打理的便利性。除了烘乾溫度的控制,「除濕」也是這項技術的一大核心優勢。Heat Pump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在烘衣過程中會將濕氣有效抽離並集中排出,不讓水氣殘留於洗衣機內部或衣物表面,避免出現回潮、異味或增加細菌滋生風險。尤其在台灣這類高濕度、雨季頻繁的氣候環境下,就算是住公寓、沒有陽台、或衣服只能在室內晾的民眾,也能確保洗好的衣物能夠烘得徹底、乾得透氣、不悶不臭。更重要的是,它不像傳統烘衣機那樣產生熱氣回流,對室內空氣品質的影響也更小,讓整體使用環境更舒適,對有過敏體質、孩童或寵物的家庭尤其友善。(圖/業者提供)。根據調查,消費者對該技術的主要認知包括:不易傷衣(76.7%)、65°C低溫烘乾(52.4%)、節能省電(49.3%)、可撫平皺摺(39.3%)、能節省晾衣時間(35.1%)。顯見此技術正逐漸改變傳統烘衣的印象,成為兼顧衣物保護與節能效率的最佳解方。而在「選購洗衣機最重視的特點」調查中,70.3%的受訪者將「省水、省電」列為首要條件,其次為低噪音(51.2%)、洗脫烘一體(35.0%)、小體積大容量(33.9%)及避免縮水的烘乾效果(32.0%),顯示消費者對實用效能與日常便利性的高度重視。從市場回應來看,Panasonic除了持續在技術上創新,也在產品設計中對這些使用者需求有明確掌握與對應。(圖/業者提供)。包含日製的NA-LX128B系列機型及台製NA-V170RPH、NA-V150RPH等多款機型,皆搭載Heat Pump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nanoe X健康科技、溫水泡洗淨與美型外觀等高階功能設計。對於需要大量洗衣的家庭、注重生活步調的上班族,或對衣物潔淨與保存特別講究的使用者來說,無論是每天洗孩子的制服、運動後的衣服,還是趁假日清洗較多的衣物,這些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實發揮作用。從節能效率到衣物護理,再到機身外型與使用彈性,這幾款機型能在實用性與質感之間,滿足不同生活型態的期待。在這次的調查中,Panasonic以84.1%的品牌認知度高居首位,接近4成的民眾更將其列為未來購買洗衣機的首選。這樣的結果顯示,Panasonic在消費者心中已具備穩固的品牌印象與信任。從冷氣、冰箱、洗衣機到各類家電產品,Panasonic早已深入台灣家庭的日常生活,成為令人安心的選擇。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洗衣機功能的要求越來越全面,不只是洗淨力,更關注節能、省水、靜音、空間效率與烘乾品質等,Panasonic在產品設計上也逐步回應這些使用需求。像是多款搭載Heat Pump熱泵除濕式烘乾技術、nanoe X健康科技與溫水泡洗淨功能的機型,不僅提升了洗衣效率,也更符合現代家庭在生活節奏與居家品質上的期待。對消費者而言,好的洗衣機不只是「洗得乾淨」,還要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派得上用場。從應付雨天無法晾衣的困擾,到希望衣物柔軟不傷纖維,甚至是夜間洗衣也不擾鄰的需求,這些都逐漸成為選購時的重要考量。而在這些關鍵點上,Panasonic作為長年深耕台灣市場的品牌,的確具備一定的市場敏感度與技術基礎,有機會持續成為消費者信賴的選項。

就任百日多家民調結果慘不忍睹 川普憤怒要求司法調查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重新回鍋白宮後,多項政策不僅是影響到美國民眾,甚至連帶的全球都被牽連到。也因為如此,近期多家媒體發布民調,川普的支持率可以說是慘不忍睹。而川普則在Truth Social平台接連發文抨擊《福斯新聞》、《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ABC新聞》等機構,指控這些媒體操弄數據、從事「舞弊」,並要求對相關民調單位展開調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隨著川普第二任期即將邁入100天,各大媒體的民調均反映出選民對其政策普遍感到不滿。《紐約時報》調查顯示,川普的整體不滿意度達53%,滿意度僅有44%。《華盛頓郵報》與《ABC新聞》的聯合民調也指出,55%的受訪者不認同川普施政,僅39%表示支持。《福斯新聞》則發現,除了在邊境安全議題上獲得稍高評價外,川普在其他幾乎所有政策領域的支持度皆偏低。而如此民調結果讓川普暴怒,川普在社群發文中聲稱這些民調來自「負面罪犯」與「川普狂亂症候群(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患者,強調應對這些機構展開「舞弊調查」。川普也痛批媒體故意捏造數據,指控媒體在其大選勝利後失去公信力,如今仍持續「作弊與撒謊」。川普特別引用曾為川普競選團隊提供過民調與媒體策略服務的民調專家麥克拉夫林(John McLaughlin)的評論,聲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ABC新聞》的民調皆屬「假民調」,並批評這些機構曾在2024年大選時錯誤預測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勝出。儘管川普指控媒體失實,但實際上,目前並無證據證明這些媒體或民調機構捏造數據。Real Clear Politics、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與Silver Bulletin等第三方機構也發布了與上述趨勢一致的負面民調結果。在民調細節部分,《紐約時報》與錫耶納學院(Siena College)針對913位註冊選民調查顯示,54%對川普整體表現不滿意,42%滿意。調查也顯示,在經濟、移民、烏克蘭戰爭及貿易議題上,多數受訪者反對川普的做法。《ABC新聞》、《華盛頓郵報》益普索(Ipsos)聯合進行的另一份調查,針對1992名註冊選民發現,川普的不滿意度達55%,滿意度僅42%;擴大至2464位成年人後,滿意度更降至39%。川普堅持認為,民調之所以偏低,是因為樣本中川普支持者比例不足。他批評《紐約時報》的民調樣本中僅有37%為2024年支持川普的選民,《ABC新聞/華盛頓郵報》的比例則為34%,認為這是刻意設計以營造負面結果。除了民調問題外,川普近期推行的關稅政策與行政命令也引發爭議。因宣布對幾乎所有貿易夥伴徵收高額關稅,美國股市應聲重挫,經濟學家警告此舉恐將推高消費物價。此外,關於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與裁減聯邦員工的行政命令,也在法庭上遭遇大量訴訟與批評,部分文件揭露政府遣返作業程序有瑕疵,甚至直接將移民送往薩爾瓦多最高安全監獄。儘管外界批評聲浪不斷,川普強調自己在邊境管理方面的成就,聲稱「達到99.9%的史上最佳數字」,並持續以「真正的人民公敵」來形容媒體,強調自己將堅持推動「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標。川普甚至批評媒體已不再自由公正,而是成為腐敗且收買的機構,並誓言將繼續對抗這樣的媒體生態。

別想將加拿大變第51州!「反川普」成加國大選主旋律 自由黨意外撿到槍
加拿大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選舉風暴。當美東時間28日傍晚加拿大大西洋省(Atlantic Provinces)的投票站關閉時,決定的不僅是自由黨與保守黨的勝利,更是一場關於國家主權的全民公投。這場選舉的特殊性在於,最具影響力的「候選人」竟是不具參選資格的美國總統川普,他的爭議言論徹底重塑了選戰格局。綜合加媒報導,在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霧氣瀰漫的中央選區,漁民們冒雨走向投票所時,談論的不是候選人的政見,而是川普前一日在Truth Social上的驚人發文。這位數度威脅要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的美國領導人,選舉當天再度宣稱美國每年補貼加拿大「數千億美元」,並堅持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的一部分。這些言論像海嘯般衝擊著大西洋沿岸的選情,原本在民調中落後的自由黨黨魁卡尼(Mark Carney)突然獲得逆轉契機。「總統先生,請遠離我們的選舉。」保守黨黨魁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在渥太華郊區投票時緊握妻子的手,對媒體念出這句精心準備的聲明。但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博思韋爾(Robert Bothwell)尖銳指出:「博勵治根本是加拿大版川普,他們同樣擅長煽動民怨。自由黨真該支付川普競選費用,因為他的每句話都在傷害保守黨。」這場選舉的弔詭之處在於數字背後的權力密碼。儘管加拿大民意調查和研究公司「Nanos Research」的最終民調顯示,自由黨以42.6%支持率領先保守黨的39.9%,但加拿大特殊的選區制度可能讓得票率與席次產生巨大落差。2019年保守黨就曾以34.3%得票率輸給自由黨的33.1%,關鍵在於自由黨在安大略省(Ontario)與魁北克省(Québec)關鍵選區的「微幅優勢累積」。資深選戰操盤手帕拉迪斯(Melanie Paradis)特別關注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的「坎伯蘭—科爾切斯特」(Cumberland Colchester)選區,這裡老年人口比例全國最高,將是檢驗「川普效應」是否激發銀髮族投票熱情的溫度計。在溫哥華,週末街頭嘉年華發生的致命SUV衝撞人群事件仍陰影未散,選民沃倫(Reid Warren)排隊時對記者說:「我從不投自由黨,但這次必須阻止那個『迷你川普』。」他所指的正是博勵治。當被問及理由時,這位汽車零件廠工人展示手機裡川普威脅對加拿大汽車業徵收25%關稅的新聞:「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是要不要當美國附庸的選擇。」卡尼在蒙特婁的造勢舞台上,刻意站在巨幅楓葉旗前演說:「有些人說川普只是在開玩笑,但當他展示併吞加拿大的欲望時,我們必須嚴肅看待。」這位曾擔任加拿大中央銀行行長、歐洲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及英格蘭銀行行長的經濟學家,此刻更像捍衛主權的戰士。他的團隊迅速將川普言論剪輯成攻擊廣告,在邊境省份密集播放。在新布藍茲維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政治系教室裡,教授們正分析這場1988年以來最受外交政策主導的大選。當年辯論主題是美加自由貿易,如今卻是「能否抗拒被美國併吞」。諷刺的是,2黨其實都承諾要重談自貿協定,但卡尼的國際資歷顯然更受信任。當被問及若當選首項工作時,他毫不猶豫回答:「立刻致電美國財政部長,建立防火牆。」夜幕降臨時,計票中心的志工發現異常現象:加拿大大西洋省的投票率比預期高出7%,且都會區與鄉村差距縮小。政治評論員巴克利(Charlie Buckley)在CT新聞網分析指出:「這不是傳統的左右對決,而是全球化派與本土派的戰爭,而川普意外成為自由黨的最佳助選員。」計票仍在繼續,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選舉已改變加拿大政治生態。當美國陰影籠罩北方大地時,楓葉旗下的子民正在用選票書寫新時代的國家敘事,這或許是川普及加拿大保守黨始料未及的結局。

川普上任百日民調血崩!CNN:73年來最差紀錄「比第一任期更慘」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去年以政治生涯最高的民調支持率重返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並接管政府,但根據民調及市場調查公司SSRS為CNN進行的1項最新民調顯示,隨著川普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百日,美國民眾對其執政表現的評價已急轉直下。據CNN的報導,川普目前41%的支持率,是自1953年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上任以來,所有新總統在就職百日時的最低紀錄,這甚至低於川普自己第1任期的同期數據。自3月以來,民眾對川普執政表現的認可度下降4個百分點,較2月底更下滑7個百分點。僅22%受訪者「強烈認可」其施政,創歷史新低,而持「強烈反對」態度的比例高達45%,約為前者的2倍。3月至今,川普在女性(36%,下降7%)和西班牙裔美國人(28%,下降7%)群體中的支持率顯著下跌。黨派立場仍呈現極端分化現象,86%的共和黨人對川普表示支持,93%的民主黨人持反對態度。但在政治獨立選民中,總統支持率已跌至31%,追平其第1任期時的低點,與2021年1月的水平相當。民調顯示,川普在任內試圖解決的幾乎所有重大議題上都呈現「支持率低於反對率」且持續惡化的趨勢,公眾對其處理這些問題能力的信心也同步下滑。隨著關稅政策引發股市震盪與物價上漲憂慮,川普在經濟議題的滿意度自3月初明顯下跌:通膨處理(35%,下降9%)、關稅政策(35%,下降4%)、經濟治理(39%,下降5%,創生涯新低,第1任期及今年3月曾觸及前次低點)。僅約半數(52%)民眾對其經濟治理能力抱持信心,較CNN去年12月的民調下滑13個百分點。「我很失望。當初沒投給他,但本想給他機會,以為他真能提振經濟⋯⋯結果更加失望。」一位參與民調的55歲維吉尼亞州獨立選民表示。這位在聯邦政府工作逾20年的受訪者要求匿名。在推行大規模聯邦政府瘦身計畫後,川普的「政府管理能力」認可度跌至42%(下降6%),僅46%民眾相信他能「任命最佳人選」(下降8%)。不到半數(43%)認為川普的行動是華府必要的改革,多數(57%)則批評其執政方式正將國家置於不必要的風險中。威斯康辛州沃瓦托薩(Wauwatosa)的民主黨選民斯坦梅茨(Derek Steinmetz)表示:「我最憂心他對政府法治、規範與架構的全面漠視。第1任期已有此隱憂,但這次更嚴重,因為制衡機制變更少了。」外交政策方面,包括對俄烏戰爭採取親俄姿態及終止多項外援計畫等行動,也遭多數民眾反對(39%支持,60%反對)。僅半數受訪者對其外交能力保有「相當或部分信心」,低於就職前的55%。即便今年初川普在移民議題上的支持率曾比第1任期的高點多出7%,但如今該議題的認可度也下滑至45%(下降6%),對其移民治理能力的信心也從去年12月的60%降至53%。在所有調查議題中,川普僅在「性別認同與跨性別者相關政策」獲得微弱正面評價(51%支持),其中共和黨人90%、獨立選民48%、民主黨人16%表示認可。「我真的很高興他明確表態世上只有男女兩性。當他將『不存在非二元性別』納入法律時,我感到非常欣慰。」川普支持者、馬里蘭州3寶媽芒森(Lisa Munson)被問及總統最大政績時如此回應。然而,川普在重塑藝術、文化與美國歷史方面的努力則飽受批評。64%民眾認為其行為不當,包括接管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以及要求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物館修改展覽內容。至於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其整體工作表現的綜合評價也與川普相同,呈現41%支持、58%反對的局面。且2人均未獲多數美國民眾好感,僅40%的民調受訪者對總統持正面觀感,范斯更只有34%。自去年12月以來,民眾對川普「謹慎行使總統權力」(46%,下降8%)及「為國家提供實質領導」(50%,下降9%)的信心均大幅下滑。川普簽署大量面臨司法挑戰的行政命令,以改變政府運作與政策。「我並不認同川普和其他總統頻繁簽署行政命令的做法。就川普而言,他常越權行事,而這正是許多命令被法院駁回的原因。」新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的川普支持者、半退休律師馬斯特羅多納托(George Mastrodonato)表示:「希望他能更審慎,專注於那些能通過司法審查的命令。他就像卡通《樂一通》裡的火爆山姆(Yosemite Sam),雙手各持一把槍胡亂射擊,有些子彈命中,有些則落空。」有超過半數美國人(52%,含兩黨多數)認為川普第2任期將「從根本上永久改變國家」;逾1/3(36%)的民調受訪者預測其改革會隨卸任而消退;僅12%認為不會帶來重大變化。對於川普是否兌現競選承諾,民眾意見分歧:48%認為他表現良好,51%持相反看法,此數據與第1任期同期高度吻合。55%的多數肯定他「至少採取部分行動應對國家問題」,但僅28%的民眾相信這些措施已初見成效。新墨西哥州的川普支持者馬斯特羅多納托(Mastrodonato)基本上認同其兌現競選承諾上的表現:「他正在實踐承諾。有些做法我會選擇不同策略,但你知道,這就是川普,他總會堅持己見。」這項CNN民調由SSRS於4月17日至24日期間執行,透過網路與電話訪問全美1678名成年人。樣本來自機率抽樣的線上小組與註冊資料庫,受訪者最初透過郵件、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總樣本的抽樣誤差為正負2.9個百分點。

支持率89.77%! 李在明成南韓在野黨總統候選人
在尹錫悅彈劾案成功後,目前南韓準備進入總統補選的狀態。而南韓主要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於27日正式提名李在明(이재명)為第21屆總統選舉的候選人。李在明在黨內初選中累積得票率達89.77%,創下自1987年南韓民主化以來,民主黨系政黨初選得票率最高紀錄。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李在明在京畿道高陽市(고양시)KINTEX舉行的首都圈、江原(강원)、濟州(제주)聯合演說會上,正式獲得提名。他在勝選感言中,感謝支持者以壓倒性支持推舉他為候選人,強調這份託付將轉化為對民主、人權、和平與國民幸福的堅定承諾。李在明也向黨內其他候選人,如金東岱(김동연)及金慶次(김경수)等人表達感謝,稱他們是共同民主黨的重要資產,未來將一同為黨的勝利努力。他並宣示,將以更謙卑的姿態推動「國民統合」,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從4月16日起,李在明歷經四次地區性初選及國民選舉人團投票,最終以壓倒性優勢領先,金東岱以6.87%得票率居次,金慶次則以3.36%得票率排名第三。按照選舉程序,第21屆南韓總統選舉將於5月10日至11日進行正式候選人登記,12日起展開選舉運動,5月29日至30日辦理二前投票,本投票日訂於6月3日。李在明在取得黨內提名後,重申自己不只是民主黨的候選人,更是所有渴望終結內亂、克服政治與經濟危機、追求國民統一與幸福的南韓人民的代表。李在明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加強南韓的國防能力,並將南韓打造成為高科技產業領導者、文化強國以及模範民主國家。而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李在明已在民調中領先保守派「人民力量黨」(People Power Party)參選人數週,雙方差距達2位數。其實,李在明曾於2024年領導共同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這次黨內初選的結果也延續了其高人氣。現年61歲的李在明,是出身律師的政治人物,曾於2022年總統大選中以南韓民主史上最小差距敗給現任總統尹錫悅。而如今,尹錫悅因短暫施行戒嚴而遭憲法法院(Constitutional Court)彈劾,南韓政局因此陷入不安。李在明將尹錫悅試圖戒嚴的行為比擬為威權時代的濫權舉動,並承諾自己若當選,將引導南韓走出政治與經濟危機,同時緩解與北韓的緊張局勢。報導中也提到,李在明過去曾擔任城南市(Seongnam)市長及京畿道(Gyeonggi Province)知事,2022年成為共同民主黨黨魁。2025年初他辭去黨魁一職以全力投入總統選戰。除此之外,李在明因違反選舉法遭定罪,但後續上訴法院撤銷判決,目前案件仍在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進行最終裁定。同時,李在明也涉及多起案件調查,指控範圍從賄賂至與一宗價值10億美元的土地開發醜聞有關。

國民黨拋罷免總統論述 綠委:操作虛招
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在「反綠共、戰獨裁」集會上拋出未來將展開罷免總統賴清德的論述,引發各界熱議。民進黨立委王定宇今(27日)指出,根據現今立法院的政治結構,罷免總統是在操作「虛招」,試圖以話題轉移焦點,不敢面對黨內涉偽造連署爭議。依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在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賴清德須待2025年5月20日後才符合罷免條件。罷免流程需經四分之一立委提案、全體立委三分之二(至少76席)同意才能成立,並於10日內送交中選會公告投票日。投票時,須有超過選舉人總數一半(約977萬人)投票,且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案方能通過。王定宇表示,高喊根本不可能的罷免總統論述,卻不敢提出可行的「倒閣」,顯示國民黨氣虛;反對並不存在的「綠共」,卻緊抱真正的獨裁者中共是「理虛」;喊著戰獨裁,卻不敢面對國民黨基層黨工大規模死亡連署與偽造文書的問題,黨工也已坦承偽造、代簽,這是「心虛」,朱立倫提出罷免總統的訴求,究竟是真正的實招,還是只是虛晃一招?王定宇指出,依現行制度,立法院需有29席立委提案、76席立委同意,罷免總統案才能成立。以目前朝野席次分布,藍白陣營加無黨籍共62席,仍不足以達成門檻。更何況,由民調僅9.2%的馬邦伯(指馬英九)與民調個位數的朱立倫,提出要罷免民調超過五成支持度的賴清德,不僅是無能面對國民黨集體犯罪醜聞,更是玩弄不可行的虛招,根本成了政治笑話。

萬安倒閣2/藍白主席不挺倒閣 綠委直言:不失為國會祛傷解鬰的良方
台北市長蔣萬安拋出「倒閣說」,遭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兩位在野黨領袖否決,反而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再添「柴火」,就連立法院的不信任投票日期都幫朝野排定在5月5日。即使倒閣話題在國民黨各方顯得模稜兩可,然而部分民進黨立委私下倒是樂觀其成,並坦言不管是罷免或倒閣的確提供化解目前國會亂局的大方向,只要國民黨願意在立院提內閣不信任案,相信部分民進黨也願意放手一搏。國民黨攜手各界發起19日在凱道登場舉辦「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大會,為罷免執政黨立委連署催票。(圖/黃威彬攝)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分析,蔣萬安提出倒閣說,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反應冷淡,但隨著罷免國民黨立委的二階連署通過數量增加的趨勢,屆時藍營內部贊成倒閣的聲量會反轉變大,而且目前看來,最可能遭到罷免的藍委,多是屬於「戰鬥藍」,以他們的好鬥性格,與其坐以待斃,很可能會響應蔣萬安倡議發動倒閣。另一位民進黨立委指出,國民黨與民眾黨口口聲聲說要行政院長卓榮泰下台,然而對內閣提出不信任原本就在憲政藍圖上立院職權,但藍、白陣營卻又遲遲不敢動用合法手段讓閣揆下台。他分析,在現階段民調數據上顯民眾黨的支持度下滑,若倒閣進而解散國會,民眾黨未必能保住現有8席,連帶影響其政黨補助款;另一考量是一旦「重選」立委,立委選舉將與總統選舉脫勾,不僅對台灣未來的選舉產生重大改變,民眾黨在沒有總統候選人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果,結果可能比民調更慘不忍睹。這位立委說,他也支持倒閣一途,重選立委是「國會重生」,新局象徵新民意,但他還是尊重罷團所付出的心力,一切就等國民黨的動作見招拆招。他研判,若國民黨倒閣成功,民進黨作為執政黨,為了回應支持者,必然會解散國會,讓立院席次反映新民意。一旦倒閣成真,總統賴清德除了提名新的行政院長,還有解散國會、重選立委的選項,但所背負的政治風險很高,若重選後綠營席次仍未過半,未來將面對更強勢的新國會。(圖/周志龍攝)即使部份民進黨立委對於倒閣說表達願意配合的意態,然而兼任黨主席的賴清清德恐怕並不樂見。一位台北市國民黨人士認為,就算民進黨立委願意贊成倒閣,然而目前賴總統緊緊掌握黨機器指揮權,對黨團立委運作仍然游刃有餘,至少現有區域立委不少人都曾頂其「光環」當選,若是新民意加持民進黨內的國會自主權,賴總統的帷幄力道恐怕立即被削弱,尤其朝野勢力消長難料,一旦局勢脫離執政黨的推演,賴清德就不得不面對連「總統威信」都江河日下的現實。

不排除3度當總統!「川普2028」官方紀念品販售 支持率下滑創重返白宮以來新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1月20日就職美國總統,展開第2任期,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任期不連續總統,現年78歲的他曾暗示自己也許能不只做兩屆,儘管川普從未明確表示要如何克服法律爭議達成目的,如今川普集團的網路商店近日販售起印有「川普2028」字樣的紅帽子,似乎暗示2028年會再次參選。川普集團的網路商店販售印有「川普 2028」字樣的商品,引發關注。(圖/取自Trumpstore.com)川普集團官網在24日上架了一款應援帽,可見帽子正面寫著「川普2028」大字,根據根據財經外媒《CNBC》報導,網站上還有同系列的紅色圓領T恤,同樣寫著「川普2028」,下方還加上一行「顛覆規則」(Rewrite the Rules)。川普過去已多次暗示想再選美國總統,但根據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規定,每人最多只能累計當選總統兩次。(圖/達志/美聯社)報導稱,當白宮被問到川普集團為何販售這些商品時,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Leavitt)表示,「這是一頂很酷的帽子,我猜它會非常受歡迎」,並請外媒自行聯繫川普集團詢問,而川普集團則尚未做出回應。川普的第一任期在2016年勝選後展開,2020年底尋求連任失敗,2024年捲土重來並再次當選,而他過去已多次暗示想再選美國總統,但根據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規定,每人最多只能累計當選總統兩次。川普解套的方法,可能是2028年總統大選由副總統范斯出面競選、川普擔任副手,范斯上任後自願辭職,然後由川普遞補職務。(圖/達志/美聯社)不過,川普曾表示這並非無解,只是現在就思考拚第3任「還太早」,他曾在3月時表示,「很多人都希望我這麼做(尋求第3任期)」、「我喜歡工作」、「我不是在開玩笑,但現在考慮這個還太早」、「有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外媒猜測,川普解套的方法,可能是2028年總統大選由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面競選、川普擔任副手,范斯上任後自願辭職,然後由川普遞補職務,順理成章成為總統。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後簽署一連串行政命令,強勢作風引來反彈聲浪,最新民調中的整體支持率已下滑至42%,寫下他回鍋總統以來的新低點。(圖/達志/美聯社)不過自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後簽署一連串行政命令,致力縮減聯邦政府規模、推行保守價值,並向友好國家加徵關稅導致股市暴跌,強勢作風引來反彈聲浪。川普在最新民調中的整體支持率已下滑至42%,寫下他回鍋總統以來的新低點,他是否能如自己打的如意算盤般再繼續連任,恐怕還是未知數。

川普經濟支持率斷崖式下跌!關稅政策反覆釀市場恐慌
美國民眾對總統川普經濟治理能力的信心正急遽下滑。根據最新民調顯示,自川普重返白宮以來,其經濟政策支持率已跌至任期內最低點。路透社/益普索(Reuters/Ipsos)23日公布的調查指出,僅37%美國人認可川普的經濟治理表現,低於其首任總統期間的任何時期;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同日發布的民調亦顯示,僅45%美國成年人對川普制定經濟決策的能力抱持信心,較去年11月同項調查的59%暴跌14個百分點。這波川普的信心危機具有特殊意義,因川普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正是以「抑制通膨、重振疫後經濟」為競選主軸擊敗時任副總統賀錦麗。然而上任後,川普的政策重心卻轉向反覆無常的實施和取消關稅措施,與其承諾的減稅及放鬆監管背道而馳。這種搖擺不定的關稅政策已引發市場不確定性,皮尤調查顯示59%民眾反對其大規模進口商品關稅,而股市也因貿易戰隱憂陷入動盪。政治立場仍顯著影響民眾態度:80%共和黨選民在皮尤的民調中表示,對川普的經濟決策「非常有信心」或「有些信心」,民主黨支持者僅11%持相同看法。隨著經濟政策漸失民心,川普整體支持率同步下挫。路透社/益普索4月16至21日的民調顯示,其施政滿意度從就職前後的47%降至42%。CNBC與皮尤的同期調查亦分別調查出44%與40%的支持率,後者較2月再降7個百分點。據路透社另一份民調顯示,75%民眾現憂心經濟衰退將至,56%受訪者(含1/4共和黨人)認為其經濟政策「過於反覆無常」。深入分析經濟治理困境,川普就職初期曾許諾打造「美國黃金時代」,但美國企業研究院(AEI)學者佩托庫基斯(James Pethokoukis)指出,現狀根本是完全相反:「該上升的指標都在下跌,該下降的卻在攀升」。金融市場尤其敏感,標普500指數較2月高點下挫14%,主因投資人擔憂關稅政策及川普暗示可能撤換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摩根大通更預測今年可能出現衰退,主因各國對美國出口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而且隱憂仍在擴大,據路透社/益普索4月16至21日對4306名成年人的調查顯示,1/3共和黨人認為生活成本已偏離正軌,75%受訪者(含2/3共和黨人)擔憂社會保障體系可靠性,該體系正面臨由億萬富翁馬斯克主導的聯邦政府縮編計畫衝擊。雖然勞動力市場仍相對穩健(3月失業率微升至4.2%),但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專家林西科姆(Scott Lincicome)警告:「對川普而言,最大風險在於情況可能繼續惡化」。聯準會與經濟學家更指出,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145%關稅等舉措,恐在短期甚至長期進一步推升通膨,52%民眾已擔憂這些政策將影響退休生活品質。儘管如此,川普在移民政策等議題仍獲強力支持。45%民眾認同其強硬移民立場,使其42%的整體支持率仍高於前任總統拜登多數任期表現。在黨派基礎方面,81%共和黨人肯定其經濟領導力,跨黨派支持者則僅28%。值得注意的是,48%民眾認同「美國遭傳統盟友在內的多國剝削」觀點,顯示其「美國優先」論述仍具影響力。

謝國樑民調獲逾6成5肯定 最滿意行人友善政策
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今(23)日公布針對基隆市政滿意度民調,結果顯示,有起過6成5的民眾對於基隆市長謝國樑上任以來的表現感到滿意,近7成的民眾對於整體市府團隊上任以來的表現感到滿意,市府政策中以「行人友善政策」最受市民肯定,其次為「公益青年免費電動機車補助政策」,未來則最期待優先改善交通運輸。此次調查結果顯示,66.9%民眾對於基隆市長謝國樑上任以來的表現感到滿意(16.9%非常滿意、50.0%還算滿意〉,25.0%感到不滿意(15.6%不太滿意、9.4%非常不滿意〉,另有8.1%無明確意見。根據交叉分析,以戶籍在仁愛區(77.4%〉、年齡在60-69歲以上(76.5%〉滿意度較整體高。民調顯示,有68.9%民眾對於整體市府團隊上任以來的表現感到滿意(15.0%非常滿意、53.9%還算滿意〉,22.0%感到不滿意(14.2%不太滿意、7.8%非常不滿意〉,另有9.1%無明確意見。根據交叉分析,以戶籍在仁愛區(76.9%〉、年齡在60-69歲以上(77.0%〉滿意度較整體高。調查結果顯示,在基隆市府近 兩年推動的多項政策中,以「行人友善政策」最受市民肯定,71.7%表示有明顯感受。其次為「公益青年免費電動機車補助政策」(43.3%)、「交通定期月票政策」(42.6%)、「環保局乾淨家園政策」(39.8%)、「打造室內兒童樂園政策」(38.3%),以及「公共托育機構倍增政策」(28.8%)。另有10.7%表示對上述政策均無感,0.6%無明確意見。民調顯示,基隆市府目前推動的政策中56.4%的市民對「行人有序政策」最有感,其次為「廟口騎樓整平政策」(54.5%)、「七區定點臨時托育服務政策」(22.8%)與「寧靜街坊專案政策」(22.0%)。有23.1%的民眾對上述政策皆無感,另有1.6%無明確意見。分析地域,以戶籍在暖暖區(72.4%〉、年齡在60-69歲以上(64.6%〉、教育程度初中國中(75.1%〉,對於行人有序政策有感度較整體高;而以戶籍位於廟口夜市的仁愛區(73.0%〉、年齡在50-59歲以上(61.3%〉、教育程度高中高職(60.2%〉,對於廟口騎樓整平政策有感度較整體高。對於未來市府最應該優先推動的項目中,民調顯示,「交通運輸」獲得最多民眾支持,達50.4%;其次依序為「環境改善」(33.2%)、「觀光行銷」(31.4%)與「社福教育」(30.8%)。另有3.9%認為以上政策都一樣重要,7.1%無明確意見。根據交叉分析,以年齡在20-29歲以上(70.7 %〉、教育程度大學及以上(57.0%〉,認為應該優先推動交通運輸較整體高。本次研究由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進行,調查期間於2025年03月10日至2025年03月19日,調查對象為居住在基隆市且年滿 20 歲以上之一般民眾。此次調查採用市話調查方式進行,針對家用電話號碼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電話號碼尾數2位隨機,合計共完成1,207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以內,加權方式根據內政部最新人口資料進行戶籍地、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加權處理。

預言川普貿易戰弱化美國經濟制裁能力!《大西洋月刊》:北京將更有勇氣犯台
川普4月2日亂揮關稅大棒後,美國股債匯市齊聲暴跌,引發近千位經濟學家連署公開宣言,反對川普的關稅政策。對此,美國雜誌《大西洋月刊》20日更指出,雖然川普表面上強勢,但實際上卻謬誤百出,包括極端關稅威脅、疏遠盟友和政策反覆,都讓中國更有機會壯大自身實力並鞏固國際影響力。此外,北京早在2018年就為中美兩國的長期經濟對抗做好佈局,反觀美國卻因策略失衡、供應鏈依賴與選民壓力面臨內外交迫。警告若貿易戰持續惡化,美國不僅是在自殘,還可能喪失嚇阻中國侵犯台灣的經濟制裁能力,使中國更有膽量在軍事上採取強硬行動。專門報導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大西洋月刊》編輯卡瑪(Rogé Karma),在美東時間20日以「如果中國贏得貿易戰會怎樣?」(What If China Wins the Trade War?)為題撰文指出,如果說川普(Donald Trump)真的是有意要輸掉與中國的貿易戰,那麼他目前的所作所為大概也不會有什麼不同。這場由川普發動的關稅戰,不僅可能強化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讓北京在軍事上更加大膽,還可能削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實力。本月稍早,川普政府已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驚人的145%。中國則迅速反擊,對美國商品課徵 125%關稅,並祭出更多針對性的報復措施。這是一場典型的「你來我往」的貿易戰,雙方透過不斷升高的貿易壁壘,試圖迫使對方讓步。川普政府堅信自己握有優勢。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表示:「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只有中國對我們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手爛牌。」但卡瑪指出,這種說法其實是本末倒置,因為美國經濟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顯露的是其根本弱點而非優勢。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供應鏈專家米勒(Jason Miller)的研究,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70%的鋰電池、冷氣機與廚具;超過80%的智慧型手機、廚房家電與玩具;以及高達90%的太陽能板與稀土加工材料,這些物資對於汽車、手機乃至多種關鍵軍事技術來說至關重要。卡瑪分析,想在美國本土重新打造這些產業,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這代表要成立新公司、建設新工廠、重建供應鏈,並訓練大批工人。而且企業必須相信這些高關稅會長期存在,才有意願投入這些龐大資源。相較之下,中國對美國的依賴遠低得多,且多數進口商品如大豆、高粱等,都可以從其他國家取得替代。中國企業確實會因失去美國市場而受到打擊,但這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中國可以轉向歐洲和東亞等地出口,這些地區的消費者也需要手機、玩具和家電產品。北京也能透過補貼企業、鼓勵國內消費來降低出口依賴。這種「不對稱性」讓中國在經濟對抗中具備「主導權」,因為北京能讓對手華盛頓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卡瑪還補充,中國早在2018年川普1.0的中美貿易大戰後就開始佈局。當時川普對中國商品平均課徵約20%的關稅,這促使北京展開全面備戰。此後,中國大舉投資能源、農業與半導體等領域,減少對美國進口的依賴,並積極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其目標是「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北京也準備好了經濟「攻擊性武器」。他們已禁止多種稀土礦物出口美國,藉此造成美國在車輛、手機與軍事設備(如潛艦與戰機)上的原料短缺;並對美國企業如化學公司「杜邦」(DuPont)及谷歌(Google)發動反壟斷調查,同時中止與航天航空器製造商「波音」(Boeing)的所有業務往來。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北京甚至可能封殺蘋果(Apple)與特斯拉(Tesla, Inc.)等美國科技巨頭。此外,中國也擁有「核選項」:作為美國國債第2大持有國,中國可拋售大量美債,導致美債殖利率飆升與金融市場動盪,甚至引發經濟危機。正如牛津大學的中國政治經濟學者譚葉玲(Yeling Tan)所說:「中國早就為這場戰爭做好準備,這不是一場臨時起意的衝突。」儘管挑戰重重,許多專家認為,美國若步步為營,仍有可能贏得這場貿易戰。「問題是,川普政府幾乎做錯了所有的事。」卡瑪認為,中國確實擁有某些優勢,但美國也有一項關鍵王牌,那就是「盟友」。如果美國能與歐洲、北美、東亞的傳統盟國合作,集體對中國施壓,同時強化彼此之間的貿易關係,就能對中國造成更大傷害,同時減輕自己的損失。這需要精密規劃,例如協調推動產業發展、建立全球供應鏈監控系統、漸進式施行貿易限制,並提出明確的終止條件。然而,川普採取的卻是完全相反的路線,他不僅削弱了拜登政府在半導體與綠能產業上的重大投資,還在短短幾週內將對中關稅飆升至145%,讓企業與投資人無所適從。此外,他還不斷與盟國對立、加徵關稅,甚至威脅制裁他們。就算現在突然想拉攏盟國,其他國家也可能難以信任這位反覆無常、缺乏誠信的「盟友」。貿易戰的結果,除了看誰傷得更重,也要看誰更能承受這種痛苦。就這一點而言,卡瑪表示美國確實有些優勢,因為美國選民普遍支持對中國強硬。研究發現,在受到關稅衝擊最深的地區,選民反而更傾向在2020年支持川普。2024年初的CBS民調也顯示,有56%的選民支持對中國加徵新關稅。但卡瑪也點出關鍵,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選民對制裁中國的支持,能否超越他們對物價飛漲和商品短缺的憂慮?他表示,川普第一任期的對中關稅幅度不高,所以對物價影響有限,但這一次的加稅規模與速度,已讓消費者無法忽視。而選民之前也已將通膨列為2024年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當1位承諾降低物價的總統,卻反倒讓物價高漲,選民會如何反應?」更糟的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報復,以及企業因不確定性而投資保守,可能導致整體經濟放緩。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美國可能重回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即物價飆漲與失業率上升齊頭並進。卡瑪認為,就連川普本人恐怕也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他曾在4月初面對股債匯市動盪時,主動「暫停」了其對世界多國威脅的對等關稅政策,等於向對手暴露了底線。即便這次他在民意上撐得更久,也很難比得上沒有任期限制,也不需選舉的習近平,「北京最擅長的,就是等待。」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王丹(Dan Wang)表示,「他們不見得能等到永遠,但至少可以撐過1屆選舉。」因此,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川普最終不得不讓步。或許會以中國做出「象徵性讓步」來「體面收場」,就像上一次貿易戰一樣;又或是透過不斷給予產業豁免權,導致例外比規則還多。無論形式如何,結果都是相同的:美國經濟自殘更深,卻沒能換來什麼實質成果。而中國,卻可能收穫滿滿。卡瑪指出,西班牙上週宣布要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歐盟如今也同意重啟與中國的電動車貿易談判,並將於7月派代表團赴北京會晤習近平;南韓與日本也將重新展開中斷多時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越南本週與中國簽署數十項經濟協議,而習近平也正在東南亞進行外交訪問,加深區域關係。卡瑪示警,若中國在貿易戰中獲勝,恐助長其非經濟領域的冒進行為。長期以來,美國政界認為經濟制裁是嚇阻中國侵犯台灣等行動的關鍵手段,但若北京證明自己撐得住這類經濟圍堵,這種嚇阻力量將大打折扣。中國或將更有膽量採取強硬行動,而美國政客也會對使用經濟制裁失去信心,「從這個角度看,川普的關稅政策聽起來,反倒像是他經常批評的『災難性軍事冒險』。只是這次,領軍衝鋒的人,是他自己。」

世壯運砸1082萬韓國宣傳 僅71人報名引議員質疑
雙北世壯運即將於5月17日正式開幕,目前已經有超過2.5萬名國內外選手報名參加。不過有議員質疑,根據研考會的民調顯示,高達5成的受訪者仍不知道雙北今年要舉辦世壯運;且在行銷上,其中花在韓國行銷費用高達1082萬,但最終韓國卻只有71人報名,質疑市府花大錢卻看不出實際成效。世壯運發言人郭音蘭表示,執委會持續結合各界資源、分階段推動行銷。民進黨議員林延鳳指出,根據研考會3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1000名的受訪者中,有52.1%的人不知道今年5月雙北要舉辦世壯運。她質疑,世壯運辦公室及體育局行銷標案的預算高達3億多,但似乎看不到效果。林延鳳也以韓國為例,日前北市府透過公關公司請來2名韓國網紅,來台觀光加上拍攝影音宣傳世壯運,經費約100萬,結果Youtube頻道上的點閱率最高2萬次,最低只有2204次。加上在韓國舉辦的記者會宣傳以及韓國地鐵廣告等,行銷費用高達1082萬,且還未加上網路投放廣告以及帶團參訪等費用,結果世壯運韓國僅71人報名。世壯運發言人郭音蘭表示, 執委會持續結合各界資源、分階段推動行銷規劃,透過多元方式點燃城市熱情,落實「全民運動、全齡運動、全城運動」的理念。 目前賽會熱度持續升溫,市府團隊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宣傳,以實際行動回應市民期待,希望議員不要輕易抹煞同仁長期以來的努力。郭音蘭指出,自三月由棒球名將周思齊領軍組成「GOATBROS」隊伍起,已掀起球迷熱烈討論;四月初更公開超過兩千家特約店家優惠,讓民眾感受賽會經濟熱潮;隨後陸續推出世壯運商品,許多種類立刻秒殺;在陸續公布賽事資訊、市府前沙灘排球場館及選手亮點中,已引發廣大關注與期待。

蔣萬安喊倒閣解方 綠委酸捷盧先登恐賭上政治生命
當檢調偵辦罷免案中涉及偽造連署書的疑雲,搜索國民黨多處黨部之際,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17)日號召群眾與各地黨公職齊聚台北地檢署前,抗議司法不公;台北市長蔣萬安亦現身聲援,並喊出應在立法院推動倒閣、對總統賴清德發動不信任投票的主張。對此,民進黨立委紛紛反擊,批評國民黨混淆憲政體制與政治操作,不僅意圖轉移辦案焦點,更可能引爆黨內權力鬥爭與選舉風險。林俊憲指出,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3款,即使倒閣成功,是否解散國會仍掌握在行政院長與總統手中,非國民黨所能決定。國民黨若執意走這一步,不僅可能將整個黨的政治命運交給對手,更需面對公民罷免團體的民意反應;他提醒國民黨應搞清楚民進黨只是民間運動的側翼,而真正的主體是廣大的公民。郭國文則表示,國會解散之後,大家都知道重選絕對對國民黨不利,到時候要負起最大責任的就是黨主席朱立倫。他指出,藍營支持倒閣論調,據傳是盧秀燕拋出來的路線,且近期盧參選黨主席的事態越來越明顯,顯然蔣萬安「捷盧先登」,反朱勢力的野心已經藏不住了。他進一步指出,害怕改選的不只是朱立倫,還有另一個人叫黃國昌,一個不怕罷免,只怕改選的政黨,且在民調不斷創新低下,若國會改選,民眾黨跟朱立倫將成為最大輸家。

稅收超徵還想漲菸捐 陳東豪:250萬名吸菸族都有投票權
因應美國川普政府加課關稅,傳出政府有意調漲菸品健康捐,政論名嘴陳東豪今(16)日表示,近日有針對菸捐的民調結果,其中顯示68.5%民眾贊成調漲菸品健康捐,但有77.8%的吸菸族認為政府失能。他說,因為250萬名吸菸族都是有投票權的人,政府不敢全面禁菸,卻又在加熱菸入法納管後,延宕2年未完成健康風險評估,導致消費者轉而消費走私菸彈,政府也損失約百億元稅收,得利的只有走私業者。陳東豪指出,最近有二份民調討論「菸品健康捐」議題,這二份民調看似有些衝突,但也很有趣。第一份民調針對菸害防制議題,對全台灣民眾不設限族群的民調顯示,68.5%民眾贊成調漲菸品健康捐,甚至有超過 85%受訪者「可以接受」漲5元以上。部分人士引用民調,稱社會對於透過調整菸捐提升公共健康資源的支持度形成共識,還說「老菸槍」有高度依賴性,即使價格提高仍會選擇購買。除非戒煙,抽菸族最多就是改抽便宜的菸。陳東豪表示,第二份民調是針對吸菸人口,結果顯示77.8%的吸菸族認為政府失能,主要因為加熱菸入法已2年,但主管機關衛福部對加熱菸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也延宕2年,導致抽加熱菸的人必須找人從國外帶菸彈進來,或是買走私品。他批評,政府對菸品的管理能力不足,加熱菸這二年卡在合法與非法之間,走私加熱菸就成了一門好生意,政府每年至少流失約百億元稅收。陳東豪分析,依國健署的數據,國內成年吸菸率約12.7%至12.8%,以台灣成年人口2000萬計算,吸菸人口約250萬人。你問政府要不要全面禁菸?政府又不敢,因為250萬名吸菸族都是有投票權的人。幾年前菸價大漲,抽菸族民意反彈,小英政府還要台灣菸酒公司緊急出平價菸,這實在是很好笑的事。「政府既然做不到全面禁菸,就要有管理能力。」陳東豪說,抽菸被課重稅就算了,怨不得誰。但對抽加熱菸的人而言,已經等了二年,還不知道要等多久,只能繼續買非法的菸彈,或改抽紙菸。他認為,「一直拖下去,除了讓走私菸彈變成一門好生意外,我看不到有任何好處。」◎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立委最新表現滿意度 國民黨跌破三成掉至墊底
大罷免時代,立院朝野政黨互不相讓。根據《鏡新聞》最新民調顯示,對於立法院各黨立委表現滿意度調查,民進黨立委表現滿意度為45%,國民黨立委表現滿意度跌破三成至27.6%,為三黨最低;民眾黨部分則是28.2%。據《鏡新聞》今日公布民調,對於立法院各黨立委表現滿意度調查,在民進黨立委整體表現方面,有45.0%民眾表示滿意,(10.4%的民眾表示非常滿意、有34.6%的民眾還算滿意);44.9%的民眾表示不滿意(20.7%不太滿意、24.2%非常不滿意)、10.1%未表態。至於國民黨立委滿意度部分,有27.6%民眾表示滿意,(4.5%表示非常滿意、有23.1%還算滿意)。在不滿意度部分則逾6成為61.2%,(27.5%不太滿意、33.7%非常不滿意)、11.2%未表態;相較於2月份的調查,國民黨立法委員滿意度下降4.1%,不滿意度上升至6.2%。另外,民眾黨立委表現滿意度部分則為28.2%(4.5%非常滿意、23.7%還算滿意);不滿意度為56.1%(26.1%不太滿意、30.0%非常不滿意 ),15.7%未表態。不滿意度上升的情況,其中民進黨的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皆為44.5%,滿意度仍為三黨之冠;國民黨的滿意度為34.4%,較上月下降6.5%最多、不滿意度51.7%,較上月上升4.1%,再度飆破五成;民眾黨的滿意度則再度跌破三成來到27.5%,不滿意度則為56.8%,為三黨最高。整體而言,綠藍白三黨立委表現滿意度仍為民進黨第一、民眾黨次之,國民黨已掉至墊底;另外,不滿意度亦首度呈現國民黨最高、民眾黨第二,民進黨最低。本調查由《鏡新聞》規劃,並委託大地民意研究公司協助問卷設計與執行調查。2025年4月13日調查戶籍於台閩地區且年滿20歲以上的民眾。有效樣本:市話579人、手機544人,共1,123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2.92%。調查抽樣方法採用市話及手機雙底冊訪問,市話採用縣市電話比例進行分層抽樣抽出號碼,手機使用後五碼隨機抽樣抽出號碼。加權方式依內政部最新人口資料,針對戶籍地行政區、性別、教育程度及年齡採用多重反覆加權(Raking)。母體資料來源為數位發展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https://data.gov.tw/

台灣最喜歡哪一個國家? 協會公布民調:日本排第1、美中並列第3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今天發布「台灣民眾對日本觀感研究」民調,結果顯示,日本為台灣民眾最喜歡的國家,此次調查更達到76%的歷年新高,大幅領先位居第二名的韓國與第三名的中國大陸與美國。對日本感覺親近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從2018年度的70%一路上升至今年的81%。為掌握台灣民眾對日本觀感的變化,作為日台交流協會業務參考,交流協會去年12月27日至今年1月5日期間,委託「皮爾森數據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台灣民眾對日觀感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6%台灣民眾,認為日本是除了台灣之外最喜歡的國家;對日本感覺親近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從2018年度的70%上升至2021年度之77%,今年再持續上升至81%。進一步觀察各年齡族群的年度變化,可以發現50-80歲民眾本次對日本的親近度成長幅度較高,超過75%。和2021年度結果相比,今年度認為日台關係良好的比例持續提升,77%民眾認為日台關係良好,達到歷年新高。進一步觀察各年齡族群的年度變化,50-80歲民眾認為日台關係良好的比例有明顯提升,皆達到70% 以上。認為日台關係良好的比例也持續提升,有高達77%民眾認為日台關係良好,達到歷年新高,尤其是50-80歲民眾,認為日台關係良好的比例有明顯提升,皆達到70%以上。至於台灣民眾是否覺得日本是個可信賴的國家?71%民眾認為日本可信賴,創歷年新高;僅4%認為不可信賴;25%持中立態度。進一步觀察各年齡族群的年度變化,所有年齡族群對日本信賴度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