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動力
」 輝達 黃仁勳
搶灘機器人3/這家中企或是未來機器人的「大疆」! 業者:台灣吃零組件商機
今年開春後,「人形機器人」一舉躍上世界舞台。先是中國的「春晚」大秀,「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通用人形機器人跳秧歌舞一炮而紅,以65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96萬元)售價在電商平台京東開售,陸港股相關概念股迎來狂歡;接著特斯拉宣布,2025年量產Optimus人形機器人1萬台,蘋果、Meta也相繼跟進。大咖連串動作,釋出一個訊號:2025年,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落地了!對此,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許文通對CTWANT記者直言,「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中、美已在人形機器人形成兩強競爭,但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做整機難度太高,最大的機會還是在零部件。」先來看全球範圍內各大企業立下的量產宣言:特斯拉預計在2025年生產1萬台Optimus,美國Figure AI未來4年將量產10萬台人形機器人,挪威初創公司1X Technologies預計今年量產數千台NEO雙足機器人,2026年規模化量產,2028年達到數百萬台量產目標。中國更是熱鬧不已,包括智元、樂聚等四家企業宣布,2025年合計出貨量有望達到2000台;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有超過500台的意向訂單。在這場競爭中,台商點名「這家最有可能成為機器人界的『大疆』!」台商口中的「這家」,指的就是春晚的宇樹科技(Unitree),由王興興於2016年創立, 4人團隊在短短一年內就推出全球首款消費級四足機器人Laikago(又稱「機器狗」),2023年推出中國首款可奔跑的人形機器人H1,去年再推G1,以驚人的穩定性與9.9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萬元)親民價,震撼市場。上銀作為全球製造設備傳動控制產品關鍵供應商,積極強攻機器人領域。(圖/報系資料照)許文通對CTWANT記者分析,宇樹與知名機器狗美商「波士頓動力」技術路線截然不同,「波士頓動力為求高負重,採用油壓系統,機身結構厚重且成本高昂,「沒有辦法便宜,就無法普及」;宇樹則選擇全電動設計,使用鋰電池,強調輕量化,成本低,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宇樹「幾乎所有零件都自己做」,成本才能大幅降低。台灣一間機器人製造公司高層曾參觀宇樹,他驚呼地說,「宇樹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從馬達線圈繞線到馬達生產、組裝,幾乎都由自家完成,外購零件極少,這樣才能壓低價格。」據中國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宇樹科技在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銷量市占率約69.75%,市場規模份額為(指一個企業的銷售量和市場上最大的3 個競爭者的銷售總量之比)40.65%。宇樹低價策略能否奏效?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仍需觀察,「宇樹機器人現在很會跑,但沒人知道能跑多久,搞不好跑一趟就得大修,目前關鍵瓶頸在於電力與關節技術(諧波減速機)。」再者,「宇樹硬體技術處於領先水平,但AI軟體不算強。」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形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占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宇隆董事長劉俊昌和TUF ONE行星減速機合影。(圖/報系資料照)面對美、中整機製造競爭力,台灣機器人產業雖難以挑戰,但在零組件領域仍有機會,「台灣的優勢在零組件,很多業者雖然沒有自有品牌,但卻是隱形冠軍。」許文通指出。例如,在3月3日登場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參展廠商上,傳動元件大廠上銀(2049)以AI機器人精密關鍵零組件為展出重點之一,其滾珠螺桿、諧波減速機、軸承、無框力矩馬達等零件,已廣泛應用於AI機器人傳動系統,涵蓋救援機器狗、農場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及物流自動化領域。另一家精密零件機械加工廠宇隆(2233)則展示自有品牌 TUF ONE行星減速機,並透露已成功切入人形機器人關鍵零件、諧波式減速機領域。全球傳動(4540)也計劃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針對人形機器人的傳動元件新品。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認為,「AI驅動的精密加工、機器人技術,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正在發生的變革。」在這場全球機器人競賽中,台灣或許難以與美中競爭整機製造,但憑藉強大的零組件產業,仍能在這波變革中占據關鍵位置。

輝達GTC大會成科技股「轉捩點」? 黃仁勳演講3大重點一次看
輝達(Nvidia)14日股價勁揚5.27%,至每股121.67美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舉辦的 GTC 大會有望成為股價進一步回升的催化劑,預計透露有關下一代AI圖形處理器Rubin的細節,以及Blackwell系列AI晶片的後續產品。輝達將於下週舉辦其年度GPU技術大會GTC 2025,時間爲美東時間3/17至21。此次活動將有1000多場會議、2000名演講者和近400家參展商。Waymo、OpenAI、NovoNordisk(NVO)、Rivian(RIVN)、Meta(META)、微軟和波士頓動力等公司代表將在活動中發言。據輝達官網顯示,黃仁勳的演講主軸將鎖定「AI 代理」、「機器人技術」,以及「加速運算」3大重點產品的未來發展。而輝達將以美國天文學家Vera Rubin的名字來命名其下一代AI晶片平台。「Vera」表示中央處理器,而「Rubin」為新的GPU。富國銀行分析師根據歷史數據指出,在GTC大會召開當週及會後兩週內,輝達股價表現顯著優於費城半導體指數,分別超出7個和2.4個百分點,報酬率分別達到6.4%和4.5%。市場將密切關注其最新進展,以評估是否足以重振投資者信心並推動股價再次跑贏大盤。儘管輝達在全球AI霸主地位無可動搖,但在川普關稅與美國近期經濟衰退的威脅下,華爾街持續拋售科技股,而輝達也未能逃過厄運,市值已失守3兆美元大關。Wedbush 分析師 Dan Ives 在本週的報告中表示,本次 GTC 大會可能成為科技股的「轉捩點」,因為市場將重新聚焦於 AI 革命與未來龐大的科技支出。

輝達執行長旋風式訪台!黃仁勳概念股嗨翻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旋風式訪台,被認為機器人題材的直得、上銀及全球傳動、鈞興-KY、大銀微系統及台灣精銳等六家精密機械公司,20日股價呈現上漲居多,上銀、大銀微系統、直得、全球傳動及台灣精銳四檔股票目前股價上漲,鈞興上漲開出而拉回,目前在平盤上下震盪。上銀、全球傳動兩家傳動系統元件廠,近年從原先生產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等傳動系統元件,延伸至單軸機器人,近期都投入機器人關節所需的交叉滾柱螺桿。全球傳動看好人形機器人未來前景,2024年投入行星式滾柱螺桿開發,已有中國大陸及美國業者感興趣,正與全球傳動洽談合作,預期最快2025年下半年可貢獻營收。上銀集團旗下上銀、大銀微系統是精密機械業最早投入機器人研發的廠商。上銀表示,上銀開發及量產單軸、關節、晶圓等工業機器人及下肢復健醫療等機器人本體外,也生產機器人所需的諧波減速機、交叉滾柱軸承及滾珠螺桿等關鍵零件,大銀微系統提供驅動器及伺服馬達。上銀預期2025年機器人營收占比從2024年約7%提升至8%~9%。上銀指出,上銀與大銀微系統攜手美國矽谷的新創公司(並非外傳波士頓動力)開發出AI物流機器人,但因牽涉認證及測試,預估2025年第三季小批量生產,最快2026年放量。至於最近很夯的人形機器人確實有業者與上銀洽談合作,目前還在圖面、打樣階段,要等送樣確定後,才會報價,最快也要三~五年後,才會量產及貢獻營收。台灣精銳指出,台灣精銳生產的行星減速機,目前主要應用在自動化設備,獲半導體、生技醫療及自動化倉儲等行業採用。最近很夯的協作及人形機器人都具有前景,下一階段,可能會使用行星減速機。

抱股過年勝率1/破解台積電漲勢密碼 改追這些低價股是王道
美國總統川普1月20日就職上任,二天後台股封關,接著蛇年到,2月3日開市,根據歷史資料這二天台股加權指數多為上漲,「有人調整部位現金入袋過好年,也會繼續抱股,得挑選產業類股」「上半年台股應是站穩23000點,邁向下半年的26000點。」CTWANT採訪多名投信投顧董總給予的觀察。台股這幾年由台積電的一人武林到成為半導體、AI概念股領頭羊,電子業科技股齊漲,就連小資族、存股族也從聚焦高息型標的賺息收(譬如金融股、食品股、ETF等配息殖利率超過5%或以上),進化到也參與到「含積量」有買台積電的市值型ETF、海外科技股ETF等。2025年起,台股在23000點擺盪,台積電一度飛高到1130元。尤其1月16日,美國公布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9%,為六個月來的首次放緩,溫和的好消息振奮美股大漲,台積電ADR上揚3%。同日,台積電法說會公布去年獲利1.17兆元,每股稅後盈餘高達45元,網友嗨翻「1200準備退休……」。到底要不要抱股過年,CTWANT採訪合庫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合庫投顧董事長兼總經理徐千婷提到,「半導體2025年仍是好年,AI半導體更是半導體中的量點產業。」她雖未點明,趨勢是不變的;這從工研院產科所估計的數據可窺一二,2024年全球AI半導體市場規模約840億美元,年成長56.3%,預估2028年將成長至1965億美元,較2024年成長134%。台新投顧預期,RTX50系列性價比提升,將帶動消費者換代意願。圖為NVIDIA(輝達)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圖/翻攝自NVIDIA)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則是直言點出台股到下半有機會來到26000點;萬寶投顧分析師王榮旭與啟發投顧分析師郭憲政也是看多。「AI還是台股重中之重!」黃文清表示,他分享在CES展中輝達黃仁勳提說「AI才剛剛開始」看好未來大有可為,綜合黃仁勳演講時說到的埃森哲(Accenture)、Agility Robotics、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微軟(Microsoft)、Brain Corp等六十家企業名稱,可以分為十大類,包括「解決方案服務供應商」,還有「人形機器人製造商」、「機器人大腦」「機器人模擬軟體」「視覺AI」「企業軟體」「CAE與實境捕捉」「自動駕駛」「機器人與感測器製造商」「Project Digits」等。他解釋,觀察NVIDIA新發布產品,GeForce RTX50系列透過AI輔助每幀畫面額外生成三幀流暢度提升等即將上市,性價比高,有利於顯卡出貨動能,以台廠供應鏈來看「板卡、電源功率IC、電源供應器、散熱模組」,像是華碩(2357)、技嘉(2376)、微星(2377)、力智(6719)、虹冠電(3257)、僑威(3078)、海韻電(6203)、曜越(3540)、雙鴻(3324)、建準(2421)等。不過,「會報喜也敢報憂」的啟發投顧證券分析師郭憲政則說,「要小心台積電神話會不會破滅。」近期他觀察外資對台積電持股占比從八成多降至74%,且台積電股價漲勢未如預期,「我百思不解,這半個月來看到外媒、網友在談Rapidus,終於解開疑惑。」合庫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合庫投顧董事長兼總經理徐千婷提到,2025年AI半導體,更是半導體中的量點產業。(圖/劉耿豪攝)原來是1月9日傳出,美國IC設計大廠博通(Broadcom)將把二奈米新晶片訂單交由成軍才兩年的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試產,若良率及格2027年開始量產,輝達、Meta等將跟著變心,Rapidus成為競敵,台積電的高毛利率優勢不再,「台灣電子業將會大洗盤。」郭憲政說。郭憲政雖然認為現在手上抱有台積電等半導體、AI概念股,暫時可以抱過年,「要持續高度關切Rapidus試產效能」之外,「老AI股、成熟製程等已漲很多的就不要追,要去挖掘二線、還在低價的個股」他舉例像是矽統(2363)、威盛(2388)、前鼎(4908)等。此外,AI晶片需求方興未艾,台積電大幅擴充CoWoS產能對後段設備需求大增,自研ASIC熱潮持續,CSP加速開發以減少對NVIDIA依賴等市場的趨勢,AMD晶片組市占提升、SWITCH概念股等。徐千婷則提到Amazon亞馬遜、Google、微軟Microsoft、Meta臉書美國四大雲端業者在2025年合計資本支出將持續增長22.2%,繼續建置AI資料中心,且因美國高階伺服器市場將近九成由台灣硬體業者代工或供貨,資本支出未來幾季將逐漸反應到台灣硬體供應鏈業績上。黃文清與台新投顧團隊整理2025看好產業類股,包括台積電先進晶圓代工業,延伸到AI ASIC、AI伺服器及零組件、先進封裝設備、顯卡、IC設計等。以AI伺服器美國產能布局來看,鴻海(2317)、廣達(2382)市占率約六成,前者可透過德州廠出貨,後者於墨西哥無伺服器產能,受關稅影響程度低。

機器人錢景1/特斯拉Optimus卡位!一表看「逾40台廠吃補丸 」 這個零件最貴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7日登場,台股機器人題材已漲一波,如羅昇(8374)去年從1月的27.15元飆升至最高169元的天價,一年強漲393.8%,所羅門(2359)爆出329.7%漲幅,緊追在後,光學大廠亞光(3019)也因打造機器人眼睛,大漲168%翻倍。CTWANT記者盤點,逾40多家台灣廠商卡位人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大進補。半世紀前,「人型機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外形粗獷,走一步10公分需要45秒,時至今日,AI時代來臨,去年10月特斯拉盛大舉辦「WE,ROBOT」發布會,展示「Optimus」最新技術,讓科幻電影裡的人型機器人,走入真實世界。人型機器人已成新賽道,除了特斯拉Optimus,全球多家科技公司紛紛攻入,例如美國新創Figure AI、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機器人,中國優必選的Walker系列、小米發佈的CyberOne;輝達黃仁勳則新推「Project GR00T」,為人型機器人打造的通用基礎模型,抓住新浪頭賣「鏟子」。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是全球科技界年度大事,今年1月7日在拉斯維加斯登場。(圖/翻攝自世展網)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型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占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馬斯克給的數字更瘋狂, Optimus預計今年量產一千至兩千台,每台成本約1萬美元,售價2萬美元,先配置在旗下電動汽車產線,他大膽預測,「2040年全球將有一百億台的人型機器人」,比目前全球人口還多。工研院分析師林研詩告訴CTWANT記者,特斯拉的Optimus,是目前機器人市場上唯一同時具備AI軟體、AI算力、大規模硬體製造的量產能力,「他是根據AI自我生成規劃,而不是預寫程式執行A到B的任務。」「同時,Optimus還有共用料,降低成本的優勢。」林研詩直言,人類手腕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揮動、左右移動、旋轉,若實現其中兩個自由度,每隻手腕的成本為712美元,若實現全部功能,需增加額外致動器,成本將增加至1103美元,特斯拉用自身車身升降門執行器,來應用至Optimus,從而降低製造成本。「由於台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許多組成環節中已有佈局,隨著人型機器人市場逐步放大,台廠有打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向記者解釋,人型機器人牽涉許多軟體、零組件,從大腦到眼睛、到四肢關節等,分為「心智層」、「感知層」、「運動層」、「動力層」四大部分,各個環節都是商機。 「心智層」包含晶片和人工智慧,主導機器人的大腦,「感知層」則仰賴3D攝影機、觸覺感測器、6D力矩感測器等,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運動層」和「動力層」則對應人類的骨頭肌肉、四肢,需靠伺服馬達、減速機、滾柱螺桿驅動器等零組件組成。就各類零件成本來看,以「運動層」中的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1973年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圖/翻攝自早稻田大學官網)「滾柱螺桿、力矩感測器為首的零部件市場成熟度低、壁壘高,價值量更大,孕育機會更多」,業內人士這樣直言。在螺桿方面,特斯拉機器人使用的是行星滾柱螺桿,主要用於肘部、髖部、大腿、小腿,為機器人運動控制之魂,因精度、可靠性、剛度等方面要求高,技術壁壘深厚。 目前,全球滾柱螺桿主要有德國舍弗勒、瑞典斯凱孚(SKF)、美國Exlar等龍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法人指出,台灣優士特精密(U-SCREWS)長期佈局行星滾珠螺桿,羅昇(8374)也代理伊維萊Ewellix滾珠螺桿產品,此外,全球傳動(4540)研發中心持續開發相關產品。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圖/報系資料照)再比如Optimus 的「大腦」、運算單元,特斯拉使用自家Dojo D1晶片,為高效人工智能計算設計的ASIC,由台積電生產製造;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另外,台達電(2308)的電力模組,為人型機器人提供高效且穩定的動力系統;上銀科技(2049)生產的諧波減速機,為人型機器人的靈活運動提供了技術支撐。儘管人型機器人尚未大規模商業化,但相關概念股已掀起一波漲勢,焦點從視覺、軸承、驅動等核心技術延伸,還出現新、舊概念股輪動跡象。不過,法人指出,許多相關個股漲幅已大,題材熱度雖高但基本面尚未完全跟上,短線操作需謹慎,建議投資人等待回檔後再伺機介入。同時,多位分析師也跟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賽道爆發,其實隱藏著一條暗線產業邏輯,人型機器人從「概念孵化期切入量產期」,機器人市場帶來的商機,不僅是短期炒作題材,更是台廠長期佈局的重要戰略方向。

機器人錢景3/科技三大咖點名股價驚驚漲 人形機器人成「中韓台」新一輪賽局
龍年末蛇年初,台積電魏哲家、輝達黃仁勳和特斯拉馬斯克三大咖點名下,台股的機器人概念股不畏大盤,一路逆勢開漲,不過業內人士告訴CTWANT記者,「人型機器人不但難做,現在除了跟中國廠商競爭,還要面對另一野心勃勃的強敵,那就是韓國。」對於近期被科技巨頭力捧的人型機器人,業內人士有的看法保守,有的忍不住吐槽,「做的出來和量產是兩碼子事,更何況要跟人類住在一起,光是安全認證就有得搞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曾說,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耗能巨大,目前沒有商業價值。最知名的仿人機器人「ASIMO」,2022年在日本HONDA東京總部正式退役,結束22年的職業生涯,「主要就是燒錢燒不完,短期內看不到商業量產的機會,日本企業在銀行方面又很難槓桿,不過韓國模式就是『撿』日本不要的產業,以前是面板,現在是機器人,利用韓國的生產線去降低成本,就是要賭一把!」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人不知道,美國知名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早已易主。這間公司成立於1992年,研發資金大多來自美國軍方,因想轉換商業模式,2013年被Google收購,四年後輾轉由日本軟銀接手,2021年再由韓國的現代集團買下,如今,波士頓動力已是韓資企業。以機械狗Spot聞名的Boston Dynamics近期跟多家韓國業者合作。(圖/翻攝自Boston Dynamics臉書)2024年最後一天,韓國龍頭企業三星電子也宣布,收購並成為Rainbow Robotics最大股東,這家公司由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研究團隊於2011年創立,以研發韓國首個雙足行走機器人Hubo聞名,截至2024年第三季營業虧損已達40億韓元。三星買下後,隨即設立「未來機器人辦公室」,直接向首席執行長匯報,顯示機器人業務被三星視為未來發展的核心支柱。中國供應鏈更是不容小覷,儘管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但穩定且低價的「中國製造」,令馬斯克難以割捨,除了電動車產業,人型機器人是下個政策支持重心。中國工信部2023年提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成立人民幣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目標就是2025年量產。總部設在深圳的優必選(UBTECH)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在人型機器人領域,他們擁有760項專利,在全球排名第二。兩年前成軍的「眾擎機器人」,2024年10月推出SE01機器人,搭載NVIDIA和Intel雙處理器,特色是步態自然,該公司營銷總監姚淇元表示,最便宜的3.85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7萬元,遠低於同業,主要是他們全部自主研發,不依賴外購零件,加上珠三角與長三角強大的供應鏈,量產價格大幅降低。一間電動車零組件台商向CTWANT記者透露,同樣一個零件,先前為了美中貿易戰而移到越南生產,因為產業鏈與基礎建設還不完整,成本直接增加100%,「就算川普上任後對中國關稅增加60%,還是中國製造比較便宜」,而且已經通過認證、廠商比較放心。特斯拉的機器人會使用中國供應鏈。(圖/翻攝自Tesla 官方YT)「汽車和機器人產業其實是同一個邏輯,未來可能分為『美中』兩派,但製造來說,哪裡便宜、哪裡去。」這位台商直白地說。而台灣廠商在此夾縫間,是否還有生存空間?法人指出,從線性關節、旋轉關節、控制與感知、靈巧手、其他五大系統來看,目前零組件供應商多數為中國廠,台廠比較有機會的是在無框力矩馬達、滾珠螺桿、力矩感測器、位置感測器、軸承、組裝、鏡頭、毫米波雷達、FSD 晶片、伺服系統、電池模組、散熱模組等。「通常從法人的角度,建議大家盡量選擇有獲利的族群,而這人型機器人『有持續比較大的夢想性』,雖然相關個股都有機會出現波段,但這種『做夢行情』,等到農曆年後、基本面掛帥時,有拉回的可能性。」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蔡明翰表示,以長線的角度來看,成長力道超過三成以上,但台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營收、獲利佔比都很低,業績表現主要還是來自於自動化,而工業化的機器人主要是在工廠的機器手臂,跟人形機器人的未來遠景不同。

首富的浪漫2/黃仁勳馬斯克喊進這塊新天地 日本花了20年卻宣布失敗退場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兩大科技巨頭共同看好的「人形機器人」,近日引起台灣產業界和投資界激烈論戰,「做人形機器人是男人的浪漫」,「TESLA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絕對是NVIDIA,兩個看到未來的人押注的東西都是一樣,」但電力和成本是最大的問題。臉書粉絲頁「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上,討論起「兩大當代最有遠見的科技領航者一起吹,就問你信不信!」、「為什麼瑞士ABB、日本FANUC、德國KUKA(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業者)等巨頭都沒有覺得人型機器人很有搞頭?」事實上,全世界最知名的仿人機器人「ASIMO」,2022年在日本HONDA公司東京總部宣布下,正式退役,結束長達 22 年的職業生涯,讓全球媒體與機器人愛好者們都唏噓不已。兩大科技巨頭口中的人型機器人,並非新科技或新發明。依大陸人民網研究院去年11月推出的報告提到,人型機器人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1969到1995年,此時機器人運動是靜態、緩慢行走,以早稻田大學的WABOT為代表;第二階段是1996到2015年,此時能連續動態行走,代表是日本HONDA的人形機器人ASIMO。特斯拉的Optimus成為人形機器人進入商業化的代表。(圖/翻攝自Tesla-Optimus YT)第三階段是2016年至2020年,波士頓動力的Atlas 機器人已能做出令人驚歎的動作;第四階段是2021年至今,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入商業化落地的初級階段,以亞馬遜的Digit和特斯拉的Optimus為代表。在工具機產業工作超過40年的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當前工業用的機器人夠成熟後,根本不需要有人的型態,多加「腳」或「臉」這件事在工業使用上是雞肋,只會多增加金錢成本與器材耗損。他也舉日本為例子,FANUC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公司在此領域占全球市占率的一半,被稱為「機器人大國」,在產業機器人方面是世界頂級,而HONDA研發出ASIMO,技術積累可從1986年的初號機E0開始算起。大家一路看著他從笨拙的動作,到可以靈活倒水、跟人對談,「就像看著一個寶寶從爬行開始成長一樣讓人感動」,他有57個活動關節,可以模仿人類跳舞,電池續航40分鐘,並用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不同語言與人交流。但HONDA卻也在2022年3月正式宣布終結這個計畫,轉而研發「更實用」的機器人技術,「主要的問題還是錢,」造價高昂是人形機器人的共同挑戰,電機控制跟液壓方案比起來,雖然技術相對成熟,但不能大功率輸出、電力不足,力氣也不夠,沒辦法從事軍事用途;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因為價格問題,想要走進千家萬戶、做居家照護的工作,可能還要等很久很久。」日本的奇怪飯店曾以機器人為服務員主力,但3年後就放棄了。(圖/翻攝自変なホテル臉書)除了家居照護,人型機器人也被視為可「取代少子化的人力短缺」而用在服務業上,但另一軟體工程師跟CTWANT記者表示,目前各種自助式工具,包括上架、收銀,甚至加熱食物等工具發展成熟,擁有自己專業功能,客人各自操作已經很方便,「不需要一個多功能的人型機器人,在客人很多的時候,還要等待他蹲下、起身做服務,反而更浪費時間。」他舉日本的奇怪飯店(変なホテル)為例,2017年3月進軍東京,開幕時總裁談到未來會有90%的服務工作由機器人負責,有多語種機器人協助辦理櫃台手續,還有機器人手臂幫客人存放行李,但經過3年多,證明機器人不能勝任這些任務,像是故障率高、或是AI不夠聰明亂回答等,反而增加人類服務生的工作量,最後飯店因此解雇了 243 個機器人,改用真人服務。

機器人大軍進逼!疫情催速 美日韓印四國加速運用
美國 福特「機器狗」巡廠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近日向機器人設計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租借兩台機器狗以進行工廠空間掃描,目的在於協助他們以更快速度、更少開銷調整產線。這兩隻機器狗名為Fluffy和Spot,單價74,500美元,重量70磅(約31公斤)、配備五個鏡頭360度視角,因此在工廠內得以暢行無阻、避開所有障礙物。不僅如此,牠們還能攀爬樓梯、在滑溜地面維持穩定。Spot通常與另一台機器Scouter一起行動,由配備輪子的Scouter載著它在工廠移動,遇到樓梯或空間狹小處才由Spot出馬,畢竟後者電池最多僅能撐90分鐘。兩台機器皆具備掃描能力。福特利用Spot與Scouter對工廠進行掃描,以幫助工程師擬定工廠升級或改造計畫。福特7月底開始在密西根州斯特靈海茲(Sterling Heights)工廠進行機器測試,希望未來能完全取代人力測量。福特數位工程經理戈德里斯(Mark Goderis)表示,人力掃描200萬平方英尺的工廠約需3~4周、成本約30萬美元,但機器人僅需一半時間,經費也省下不少。Scouter能自主移動,但Spot仍需數位工程師操作以控制行動。福特預期,經過不斷修正後,兩台機器在10月中前應可彼此溝通以執行掃描任務。戈德里斯表示:「我們希望由機器人接手掃描的無聊工作,讓工程師轉而從事更有生產力工作。」2017年,日本軟銀集團從谷歌手中收購波士頓動力。分析師認為,儘管從事機器人研發工作的公司不少,但其中以波士頓動力前景最令人期待。自去年9月以來,波士頓動力共賣出或出租逾250台Spot。Spot大多用於營建或能源領域,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醫院也開始引進這台機器狗協助評估疑似染病民眾。日本 「巨型戰警」幫超商上貨日本高齡社會造成的勞工短缺問題存在多年,促使許多公司尋求科技彌補人力缺口。今年疫情爆發後日本實施社交距離限制,更加速民間企業套用自動化技術,例如全家(FamilyMart)及Lawson兩大便利商店就在今夏試用機器人店員。位於東京市區的一家Lawson近日出現罕見奇觀,那就是當顧客走進店內消費時,看到一台身高超過200公分的機器人正在認真補貨。這台名叫Model-T的機器人是由日本新創公司Telexistence開發,名稱源自20世紀初福特汽車首台量產汽車。Model-T擁有一身黑的修長外型,完全站立時高達213公分,靠底座平台的輪子移動,全身上下內建多個相機、麥克風及感應器,由人類操控員遠端操控。Model-T與一般機器人最大差別在於,雙手各有三根手指靈活運作。Telexistence業務發展及營運主管小松表示:「Model-T能抓住、撿起並放下任何形狀及尺寸的物品,且不受位置侷限。」以往在沃爾瑪或大型倉庫所使用的倉儲機器人,大多只能掃描架上庫存,或重複在同一位置拿起、放下同一類物品的動作,執行的任務種類相當有限,但Model-T能準確拿起瓶裝水、罐頭及杯麵等不同形狀、重量的商品。這項優勢不只獲得Lawson青睞,全家也在8月開始試用Model-T,預計2022年前在日本22家門市採用機器人店員。日本人力短缺的問題在便利商店尤其嚴重,除了許多偏鄉門市徵不到店員之外,都會門市也很難找到每天工時僅3~5小時的補貨員,但Model-T的遠端操控功能可望解決這個問題。今年8月全家派人在Telexistence總部擔任遠端操控員,只要戴上虛擬實境(VR)頭套及手套,就能操控位在8公里外全家門市內的Model-T。全家發言人吉澤表示,一天當中只要一名操控員就能輪流操控多家門市的機器人,而門市只要雇用收銀員即可。Telexistence目前並不打算銷售Model-T,而是以提供服務的方式定期向便利商店收費,因為Model-T補貨速度與人類相比還是略為遜色,但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演進,Model-T可望完全自動化。印度「醫院好朋友」牽線 染疫也能和親友互動印度近日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新震央,各大醫院都擠滿確診病患。印度醫院為了讓住院病患能與親友聯繫並降低感染風險,近日引進本地業者開發的機器人負責巡房。位於新德里東南邊城市諾伊達(Noida)的亞薩斯專科醫院近日來了一位名叫「Mitra」的新進人員,每天在各樓層病房來回巡視,為住院病患提供服務,但Mitra並非一般護理師,而是一台機器人。Mitra在印度語中是「朋友」的意思,因此他在病房的主要職責是讓隔離中的新冠肺炎確診病患能與親友保持聯絡。Mitra外觀與軟體銀行開發的Pepper有幾分相似,眼睛內建的臉部辨識技術能記憶人臉,讓它見到病患能主動打招呼,並透過胸部內建的觸控螢幕讓病患與親友進行視訊通話。亞薩斯專科醫院醫生拉克韓帕爾(Dr. Arun Lakhanpal)表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康復,這段期間病患最需要家人支持,無奈家人卻無法探病。」亞薩斯專科醫院經營者蒂雅吉(Yatharth Tyagi)表示,醫院投資1百萬盧比(約1.4萬美元)向本地機器人開發商Invento Robotics買下一台Mitra,專門用來協助無法透過手機與親友聯繫的病患。一名近日確診新冠肺炎的住院病患卡席(Makhanlal Qazi)表示,他主要透過Mitra和親友報告病情。他表示現在心情很愉快。除了協助病患與家人聯繫之外,Mitra也能讓病患與心理諮商師或營養師視訊諮詢,降低醫護人員感染病毒的風險。韓國 「鋼鐵酒保」服務超專業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保持社交距離在「後疫情時代」料成為常態。為免與顧客近距離接觸,由AI機器人取代真人服務的風潮吹進韓國餐飲業,出現機器人酒保,或由機器人擔任速食店員工已不足為奇。韓國隨著疫情減緩放寬防疫措施,政府改為宣導所謂的「日常生活社交距離」,韓國的咖啡店與酒吧文化,也在機器人酒保出現後大翻轉。在首爾的Coffee Bar K,高約183公分的機器人Cabo,穿著量身訂做的背心、打上領結,站在吧台後方為客人調製加冰塊的威士忌。Cabo用韓語對客人說:「您看到了嗎?美麗的冰球做好了,請享用沁涼的威士忌。」Cabo在2017年就初登場,但疫情爆發後,這類機器人的存在尤其重要,有助說服顧客重返酒吧等娛樂場所消費。調酒師Choi Won-woo表示:「這類場所通常人滿為患,會讓顧客很焦慮。我認為由機器人代替我們做調酒服務,客人會比較放心。」儘管機器人讓上門顧客安心,但有一點是機器人調酒師無法取代的。21歲大學生Moon Seong-eun說:「你不能和酒保閒聊,讓人頗為失望。上酒吧喝酒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跟酒保聊聊酒經,或是吐苦水說說心事。」首爾知名的連鎖漢堡店No brand Burger,也做出有別其他速食店的創舉,店內主要員工是機器人。從點餐到取餐,顧客無須和人面對面互動,只要在自助點餐機上點選菜單,付費後等待送餐機器人將他們的外帶餐點送到取餐區。No brand Burger經理Bae Eunyoung解說整個流程:當顧客在點餐機上點餐後,訂單便傳送到廚房,自動化機器就會啟動幫麵包和漢堡排加熱。人類員工的任務是把製作好的漢堡添加配料然後包裝,再交由機器人送餐。該名經理表示:「顧客不用跟員工直接接觸就能取餐。」值此新冠疫情大流行實施社交限制期間,這成了一大賣點。(提醒您 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