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 醫師 癌症 營養 研究 健康
獸醫誤診愛犬胰臟炎!婦花10萬治錯病 竟被建議「直接安樂死」
英國威爾斯小鎮庫姆布蘭(Cwmbran)的50歲女子艾瑪愛德華茲(Emma Edwards)控訴,她心愛的狗狗Coco出現不適後被誤診為「胰臟炎」,在獸醫建議下花了約新台幣10萬元接受錯誤療程,甚至一度被要求「考慮安樂死」。直到他們轉院求診,才發現其實Coco只是椎間盤突出,根本無須開刀或致命決定,只需籠內休息和抗發炎藥。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艾瑪與丈夫共同經營一間小企業,愛犬Coco是家庭的一份子。2024年2月間,Coco突然出現背部僵硬、腹部腫脹與疼痛反應,送往當地的「好寵獸醫」庫姆布蘭分院(WellPets Cwmbran)求診,對方依據血液檢查結果判斷為胰臟炎,並展開治療。即使艾瑪反映狗狗並無典型胰臟炎症狀,院方仍未排除其他可能病因便直接開立療程,結果治療毫無起色。幾日後,Coco狀況惡化至無法進食,疼痛明顯加重,艾瑪請求進行脊椎X光,卻遭駁回。一位新接手的代診獸醫(locum vet)甚至在病歷中寫下:「若不是血液報告,我肯定認為是脊椎問題」,但仍拒絕照X光,聲稱「不想做不必要的檢查」。直到Coco徹底癱瘓、大小便失控,夫妻緊急回診,獸醫竟當面表示:「你們要決定安樂死,或支付6千英鎊(約新台幣24萬元)進行MRI與手術。」面對突如其來的天人交戰,艾瑪夫婦決定轉診至同一連鎖體系、位於英格蘭格洛斯特(Gloucester)的專科獸醫診所。這間專科診所所屬為「獨立獸醫集團」(Independent Vetcare Group,簡稱IVC Group),醫師初步診斷後就指出Coco其實患的是犬隻椎間盤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IVDD),無需手術,只需服用抗發炎藥與六週籠內休息即可。最終他們只花了3300英鎊(約新台幣13萬元),就讓Coco完全康復。艾瑪語氣中難掩不滿:「我們本來只需要花30英鎊(約新台幣1200元)買瓶止痛藥和一個寵物籠,卻在錯誤診斷下花了近6千英鎊(超過24萬台幣),還差點失去牠。」在Coco康復後,艾瑪與丈夫對「好寵獸醫」提出正式投訴,要求說明誤診責任並返還浪費的醫療費2500英鎊(新台幣10萬元),卻遭對方以「當時人力不足、依賴臨時獸醫」、「胰臟炎與脊椎病症常常混淆」等理由推託。更荒謬的是,診所竟然在後續信件中搞錯Coco的性別,將牠稱為「她」。案件後續被轉交給「英國獸醫防禦協會」(Veterinary Defence Society, VDS),該機構專為獸醫提供法律保護與申訴處理,但其立場也引發質疑,因其主要任務是「維護獸醫聲譽、處理法律責任」。最終VDS回覆表示「獸醫當時依現場判斷行事,不涉過失」,艾瑪一家不僅無法獲得任何賠償,也無法透過獨立機制上訴。事件曝光後,引發英國社會廣泛爭議。消費者組織《Which?》早已呼籲政府改革寵物醫療申訴機制,批評現行制度形同「獸醫監督獸醫」,飼主常被忽視、無所求助。艾瑪最終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呼籲英國政府全面檢討獸醫執業監督機制。「我們與這家診所合作20年,卻在最關鍵的時候被冷處理,這不是單純的醫療錯誤,而是對動物生命的漠視。」愛犬Coco經歷錯誤治療與幾近安樂死,如今靠正確診斷康復。(圖/翻攝自X)

9旬翁心臟衰竭因多重慢性病、高齡無法動刀 「非侵入性治療」助他重獲行動力
已是98歲超高齡的張爺爺因冠狀動脈疾病引發心臟衰竭,但因多重慢性病與高齡無法手術,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透過非侵入性的「體外加強反搏治療(EECP)」治療,讓張爺爺重獲行動力,每天可自行散步至少50公尺。體外加強反搏如第二顆心臟 非侵入方式助恢復心力與體力余榮敏醫師指出,由於病人年事已高又合併有腎功能退化與糖尿病,開刀治療風險太高,所以建議家屬選擇物理性「體外加強反搏治療」治療,透過外部氣囊加壓輔助心臟循環。體外加強反搏治療就像是體外第二心臟。治療時病人平躺於治療床,下肢與臀部包覆氣囊,氣囊會配合心跳節奏在舒張期加壓、幫助血液流回心臟,收縮期則放氣降低心臟負荷,能改善全身血液供應,特別強化心肌與腦部的氧氣灌注。余榮敏醫師進一步指出,加強反搏治療透過氣囊加壓促進血液循環,不僅改善心臟供氧,更間接強化腦部與四肢的血液灌注,也是病人體力與外觀改善的關鍵。體外加強反搏治療效果顯著 助高齡病患找回生活希望余榮敏醫師進一步指出,加強反搏治療透過氣囊加壓促進血液循環,不僅改善心臟供氧,更間接強化腦部與四肢的血液灌注,也是病人體力與外觀改善的關鍵。現在張爺爺不僅擺脫輪椅,還能在院子裡走動散步,甚至發現白髮中冒出黑髮,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提升。余榮敏醫師解釋,這可能與加強反搏治療促進全身微循環的效應有關。血液循環改善後,不僅心臟功能提升,連帶影響細胞修復與代謝,可能因此出現逆齡現象高齡心病患者新選項 別因年齡放棄治療機會加強反搏治療雖然目前必須自費,但低風險、非侵入的特性,適合高齡或多重共病病人。不過,余榮敏醫師也提醒,主動脈瓣重度逆流或嚴重心律不整的病人不適合加強反搏治療治療,但符合適應症的人都可以考慮選擇,最重要的是,長者不要因年齡放棄治療機會。【延伸閱讀】心臟衰竭免開刀! 8旬阿嬤靠「這1治療」延續散步人生心臟衰竭非末路!掌握早期徵兆 積極參與治療 再創嶄新生活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56

抗癌路上營養攝取至關重要 營養師教「這幾招」助癌友提升體力、免疫力
癌症已數十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而癌友在病程中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進而影響疾病的預後。因此,在抗癌過程中營養攝取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適當飲食不僅能增強體力、減緩治療的副作用,還有助於提高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陳鈴如特別整理癌症飲食指南供癌友參考,期望能幫助獲取足夠營養,以提升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攝取足夠的熱量 少量多餐+點心撐住體力癌友常因疾病本身或治療副作用影響食慾,導致熱量攝取不足。此時建議可採少量多餐,每日三餐之外,應增加三次的點心,建議選擇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濃湯、酪梨牛奶、麥片牛奶、堅果豆漿或濃縮營養品等,可增加總攝取量。另外,癌友常認為罹癌後飲食應清淡少油,其實不然,低油飲食容易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因此提醒癌友在油質攝取上不必刻意減少,應適量選用優質植物油及堅果,部分菜餚可選擇炒或煎等烹調料理,以提高熱量的來源。選擇優質蛋白質 避免影響身體修復與復原蛋白質為人體細胞重要成分之一,參與組織修補、建造等,癌症病人因疾病需要應增加蛋白質攝取。建議癌友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毛豆、黑豆、黃豆及其製品、海鮮、蛋、肉類(家禽、家畜)、乳品等。若癌友因食慾不佳無法攝取足夠時,可選擇豆漿、牛奶或優酪乳等取代部份的水分,也可添加市售蛋白粉,如此可於無形中增加蛋白質的補充。提升抗氧化力 多色蔬果是好幫手癌細胞本身或是化療、放射治療,都會造成身體細胞的破壞,引起發炎反應並增加氧化壓力。食物中的蔬果富含維生素A、C、E、植化素等抗氧化物質,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提升免疫力。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攝取蔬菜類3-5份(1份=可食部份生重100克=熟食蔬菜1/2-2/3碗)、水果類2-4份(1份=女性拳頭大小1個=切塊水果8分碗-1碗)。因此建議癌友每日攝取足量多色彩的蔬果,有助於均衡攝取多元的營養素。提升食慾有撇步 高營養點心這樣做陳鈴如營養師分享以下高營養密度點心食譜供食慾不佳的癌友參考,另外,也提醒癌友,適度搭配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食慾。【蘋香豆漿堅果飲】(1人份)● 食材:小蘋果1顆、豆漿240ml、核桃2顆● 做法:1. 蘋果洗淨去皮切塊(或依個人喜好帶皮,可增加植化素與纖維的攝取)。2. 將蘋果、豆漿及核桃放入果汁機攪打均質即可。● 營養分析:份量熱量(大卡)醣類(克)蛋白質(克)脂肪(克)膳食纖維(克)1人份25338.38.17.55.8佔熱量百分比60.6%12.8%26.6%-【蘋香豆漿堅果飲】材料及成品(照片由陳鈴如營養師提供)【南瓜雞蓉濃湯】(1人份)● 食材:南瓜100克、雞胸肉40克、馬鈴薯10克、洋蔥20克、雞蛋1/4顆、植物油1茶匙、全脂鮮奶100ml● 做法:1. 南瓜洗淨去籽切塊(可帶皮或去皮),放入電鍋蒸熟後取出壓成泥。2. 馬鈴薯(可帶皮或去皮)、洋蔥、雞胸肉洗淨切丁。3. 冷鍋倒入植物油,加入洋蔥、馬鈴薯拌炒後,再加入雞胸肉丁拌炒。4. 倒入南瓜泥、鮮奶及適量清水攪拌煮滾後加入蛋液,再依個人口味加入少許鹽巴即可。● 營養分析:份量熱量(大卡)醣類(克)蛋白質(克)脂肪(克)膳食纖維(克)1人份26125.71610.52.9佔熱量百分比39.4%24.5%36.1%-【南瓜雞蓉濃湯】材料及成品(照片由陳鈴如營養師提供)【延伸閱讀】營養不足可影響癌症治療!醫揭「提升免疫力」重要性 資深癌友親授心法口腔癌放射線治療後極度口乾難嚥 中醫針灸助癌友重獲飲食之樂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73

腸病毒增2死 南部嬰出生3天重症「敗血性休克」搶救中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新生兒重症頻傳,疾病管制署今(17日)公布國內2起新生兒腸病毒死亡案例,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另外新增1起重症,僅出生3天的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上周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以及2起腸病毒重症死亡,皆為新生兒。重症個案為南部新生兒男嬰,出生後3天出現發燒、呼吸窘迫、黃疸,收治新生兒加護病房,檢查有腸病毒腦膜炎併敗血性休克,伊科病毒11型檢驗陽性,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中。至於死亡個案,都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分別為出生6天大發病女嬰和出生3天大發病男嬰,均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統計,腸病毒就診人次上周升至6009人次,較前一周5257人次增加14%,目前仍處低點,距離流行期1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離。社區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佔34%),其次為克沙奇A6型(佔22%)和克沙奇A2型(佔12%)。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雖然整體腸病毒輕症尚未到流行期,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嚴峻,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5例(含4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2例分別為1個月大嬰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歲幼兒(克沙奇B5重症死亡),預估至7月底均為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

貓奴注意!專家曝貓生活缺「4關鍵」 身體恐提早老化
不少人以為養貓只要讓主子吃飽睡好就好,但這4大疏忽可能加速牠們身體老化,日本前寵物護理師小泉雨表示,若長期忽視,除了讓貓提早老化,還能影響壽命與生活品質。1.運動量不足:為了防止貓咪太早老化,「運動」是不可或缺的,貓若缺乏刺激整天懶洋洋,除了會導致肥胖,還可能造成心理壓力,由於貓的天性就要狩獵動物,因此更加需要運動。貓咪的最佳運動量為每天約10到20分鐘,重點是「分次進行」,而非一次大量活動,年輕或幼貓可靠跑或跳躍來活動,年長貓推薦用眼睛追玩具這類遊戲,飼主應適時引導與鼓勵貓咪動起來。2.水分不足:對貓來說,水分更是維持年輕的重要元素,長期缺水會提高罹患腎臟病或泌尿系統疾病的風險,由於貓的祖先來自沙漠,不像狗那樣主動攝取水分,所以尿液也較濃稠,但對家貓而言,飼主必須協助補充足夠水分。若貓咪不愛喝水,可以嘗試調整水的溫度、使用不同材質的水碗、更換水的位置等方法來吸引牠。若仍不願意喝,也可以選擇高含水量的罐頭或副食品,讓貓咪自然攝取水分。3.睡眠不足:想讓貓咪活久一些,「睡眠」也是不可忽視的要素,睡眠不足對身心皆會帶來不良影響,家貓有可能因環境干擾而休息不夠,雖然每隻貓的「理想睡眠環境」不同,但通常安靜又黑暗的場所較容易入眠。小泉雨建議,可幫貓咪準備一間小房間或放帳篷型貓窩,讓牠隨時都能獨自安靜地睡覺。至於要睡多久?小泉雨解釋,幼貓約睡20小時,成貓約14小時,老貓約18小時,需要注意的是,貓咪不一定會連續沉睡,因此應提供牠能隨時自由進出的睡眠空間。4.缺愛:常有人說,貓比狗好養,因為不必遛又能獨處,但如果飼主的「愛」給不夠,貓咪可能會提早衰老,如果貓和人或其他動物接觸不足,生活容易變得單調,進而失去活力。想傳達愛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輕撫牠、陪牠玩,這樣不只能讓貓安心,也有助於建立信賴關係,若貓主動靠近或凝視你,請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好好回應牠。但也要注意,有些貓喜歡獨處,這時若強行打擾反而會增加壓力。

貨車司機「每月狂加班」突猝逝!二審大翻盤獲賠486萬元
呂姓貨車司機於2017年間送貨時,突然左半邊麻痺、腦幹出血死亡,家屬提告求償,一審敗訴,二審台灣高等法院將呂的工時認定結果送台大醫院鑑定,改認定他是過勞死,逆轉改判公司須賠償486萬餘元。可上訴。家屬提告主張,呂男擔任貨車司機,工作內容除載送貨物至公司指定客戶地點外,尚須於第1趟次出車前、最末趟次回來後進行理貨、疊貨,假日也經常加班。呂2017年3月31日中午12時許,駕駛貨車至工廠門口時,突然感到身體左半邊麻痺、視線模糊,經送醫診斷為腦幹自發性出血,2017年5月25日因出血性腦幹中風引發之急性心肺衰竭死亡。家屬認為,呂生前並無腦血管或心臟疾病之病史,顯係任職期間經常超時加班,導致出血性腦幹中風死亡屬職業災害,請求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請求公司補償另依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請求賠償。高院送台大醫院鑑定,鑑定結果認定,呂從事之工作符合「不規律的工作」。其工作亦符合「需在一定的期間內(如交期等)完成的困難工作」、接近發病時期伴隨「工作異動之工作相關事件,因而符合「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呂死亡屬職業災害。高院判決,呂的公司應賠償4名家屬慰撫金100萬元、160萬2424元(包括慰撫金及扶養費)、179萬6195元(包括慰撫金及扶養費)46萬7749元(包括慰撫金及喪葬費)共486萬6368元。可上訴。

FTISLAND李洪基自曝患罕病20年 動8次手術「身上滿是疤」:去不了澡堂
南韓知名樂團FTISLAND主唱李洪基近日在節目中坦承,自己與慢性罕見疾病「化膿性汗腺炎」對抗近20年,至今已動過8次手術。該疾病會導致臀部、腋下等汗腺發達的部位反覆出現膿瘍,引發網友熱烈關注與心疼。在15日播出的綜藝節目《我家的熊孩子》最新一集中,李洪基為了即將到來的音樂節演出,前往醫院接受主治醫師的檢查。他說,這陣子有很多音樂節和演出,擔心身體狀況,「最近有種不太好的預感,腋下又出現跟以前類似的感覺,也想說順便檢查一下臀部的狀況」。李洪基在節目中坦言,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出現症狀,近20年來反覆受到化膿性汗腺炎困擾,他給醫師動過至少8次手術,而手術後留下許多疤痕,甚至連公共澡堂都不敢去,這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困擾。李洪基也回憶到學生時期的尷尬經歷,「我從國中開始就被診斷化膿性汗腺炎,上課時根本沒辦法好好坐著,只能貼著藥膏盤腿坐,有一次上課時,膿瘍竟然破了,制服都被用溼了,讓我不得不提前離開學校。」李洪基進一步說道,曾經還因為巴掌大的膿瘍就醫,嚴重到不得不立即插入引流管,「連趴著都會痛,坐下更是辛苦」,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此次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臀部狀況控制得不錯,但腋下區塊發現了一些輕微膿瘍。主治醫師說明指出,男性進入40多歲,男性荷爾蒙分泌會減少,可以減少膿瘍發作的頻率。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罕見疾病,常發生於臀部、腋下等汗腺集中的部位,會反覆出現膿瘍,不僅帶給患者劇烈痛苦,也會留下手術疤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吃堅果好處多!「1零食」護心、抗老還能改善便秘 醫讚:早上都會吃
堅果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對健康好處多多。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就分享,她每天早上都會吃幾顆杏仁,裡面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E、多酚、鉀、鎂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等,有護心、抗老、緩解便秘等效果;她也建議,一日建議量為5至30顆上限,購買時應挑選烘烤或切碎的杏仁。黃郁純日前在臉書粉專撰文道,杏仁果(Almond)外表扁長、顏色偏棕色,富含高度營養價值,膳食纖維含量也高,每100克含有12克膳食纖維、21克蛋白質,雖然熱量驚人,但能守護心血管、抗老,以及修復腸道、幫助腸道暢通、改善便秘,「早上我也都會吃幾顆」。黃郁純提到,一項由俄勒岡州立大學領導的研究,將參與者分成2組,被要求連續12週每天食用整顆杏仁,另一組則需要食用熱量相同的餅乾。試驗後採集的血液樣本顯示,吃杏仁的受試者壞膽固醇「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平均下降,若這種膽固醇水平過高,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不僅如此,吃杏仁組的腰圍變細,腸道發炎也減少了。黃郁純接著指出,杏仁中的膳食纖維和脂肪,會在大腸被微生物發酵產生「丁酸」,這是腸道上皮細胞的能量來源,有助於腸道屏障與免疫功能,並提升排便頻率。此外,杏仁還富含脂溶性維生素E、多酚、生物素、銅、鉀、鎂以及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相反,不飽和脂肪酸已被證明具有抗菌特性,它能抑制細菌脂肪酸的合成和生長」。黃郁純也表示,杏仁中也有豐富的鎂、可溶與不可溶纖維,都能軟化糞便、促進腸蠕動,並攜水進入腸道,具天然輕瀉效果。對此,黃郁純建議,市面上杏仁產品有很多種,包括烘烤的、切碎的、未烘焙的、杏仁醬等等,其中杏仁醬的護腸效果最弱,購買時還是以烘烤或切碎的為主,「若是買加鹽版的,食用上要注意納的含量」。黃郁純也提醒,杏仁熱量高,加上「磷」較高,如果代謝功能較差、腎臟疾病族群、對堅果過敏體質者則要謹慎食用,若是無上述症狀,想作為日常營養保健,一日建議量為5至30顆上限(平均一顆1.3公克左右計算),並且要包含外皮一起吃,搭配充足飲水,「可直接當零嘴吃、放到優格中、切碎放入麥片中,不僅能補充維生素 E,還具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是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秘的養身選擇喔!」

脂肪肝患者注意!研究曝:心肌梗塞風險飆46%
脂肪肝不只是肝的問題,也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領導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無脂肪肝者,有脂肪肝者罹患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近3成,尤以心肌梗塞的風險最為顯著,上升幅度高達46%。李美璇研究團隊追蹤逾30萬名30歲以上台灣成年人,從流行病學角度首度系統性量化脂肪肝與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及心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性。研究顯示,相較於無脂肪肝者,有脂肪肝者罹患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近3成,其中心肌梗塞的風險最高,達46%。進一步發現,若能有效預防與控制脂肪肝,約可減少12%的心肌梗塞發生率,以及8%的整體心血管疾病事件,顯示脂肪肝不僅是肝病風險指標,更是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因子。李美璇指出,隨著B型肝炎疫苗政策成功推行,以及慢性B型及C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使用,病毒性肝炎對肝癌的影響已逐漸減緩,脂肪肝正迅速成為肝硬化與肝癌的主因。肝臟作為人體的代謝樞紐,與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等多項心血管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突顯脂肪肝是一種反應全身性代謝異常的系統性疾病。目前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李美璇強調,脂肪肝是可以被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而逆轉的疾病。希望透過此研究喚起社會對脂肪肝所帶來全身性風險的重視,進一步建立預防及早期篩檢的健康概念,從源頭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2024年國人10大死因 自殺時隔14年再上榜
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時隔14年,自殺重回十大死因!衛福部16日公布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我蓄意傷害(自殺)自2010年後首度回榜,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以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25.5人最高。自殺死亡人數則是45至64歲壯世代1405人最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表示,政府對促進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的經費偏低,呼籲政府提高防治預算。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死因排名以癌症、心臟疾病、肺炎為前3名,蓄意自我傷害(自殺)是第10。2024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前年增加164人,首次衝破4000人。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以65歲以上長者每10萬人口25.5人最高,45至64歲每10萬人口為19.5人、25至44歲每10萬人口18.5人,0至24歲每10萬人口也有5.8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說明,老人常因孤獨感、無價值感而產生輕生念頭,可能是子女不在身邊,或久病不癒、怕拖累家人、老老照顧等,加上經濟詐騙層出不窮,不少長者失去房產和財產,甚至出現家庭群體自殺狀況。衛福部分析,自殺死亡人數以45至64歲年齡層共1405人,占總死亡人數的34.6%最多;其次為25至44歲1244人,占30.6%;65歲以上長者1120人,占27.6%居第3位。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吳佳儀說,青壯年自殺人數增加主要受精神疾病、工作穩定度、經濟狀態、家庭人際關係、情感因素等影響。自殺是多重危險因子導致的行為,逾9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尤其以青、中、壯年自殺人數增長趨勢最明顯。此外,自殺更高居15至24歲及25至44歲族群死亡主因第2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指出,青少年自殺人數上升,主要因網路使用、父母離異、睡眠障礙等所致。呂淑貞補充,15至24歲青年族群包括學生、社會新鮮人,因面臨校園人際、感情、經濟變動等因素影響,而「網路」也是原因之一,許多青少年在網路交友,或沉迷遊戲脫離現實,喪失人際關係的支持;另外,家庭暴力受害者相對自殺率也較高。吳佳儀說,針對自殺防治,雖已有相關法令政策,但仍有許多個案無法得到及時、合適的專業協助,顯示自殺防治量能相對薄弱,心理健康問題沒有被及早發現和治療,「覺察、求助」仍須努力,呼籲持續增加預算,並整合校園、醫療跨領域資源。全國各縣市安心專線1925《CTWANT》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喝咖啡能護肝?最新研究曝「肝癌風險降40%」 醫揭最佳飲用量
許多人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不是滑手機或叫醒小孩,而是走到廚房沖上1杯熱騰騰的咖啡。醫師透露,根據最新研究,咖啡不只能讓人精神抖擻,還可能幫肝臟加分,透過適量喝咖啡,能降低肝臟疾病的風險,甚至減少肝癌的發生機率。婦產科醫師邱筱宸在臉書粉專分享,一篇發表於知名國際醫學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大型統合分析整合了16篇研究資料,發現喝咖啡的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降低了約40%。另一篇2021年的統合分析也發現,喝咖啡使脂肪肝發生機率下降23%,脂肪肝進展至嚴重纖維化的風險也下降33%。醫師表示,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在2023年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中也提到,「每天喝三杯或更多咖啡,可能對肝臟有潛在好處」。邱筱宸指出,這些發現雖然主要來自觀察性研究,但結果一再重現、樣本龐大,讓咖啡成為越來越受學界關注的飲品!而咖啡不只是咖啡因,還富含多酚、抗氧化物質、以及可能具有抗發炎效果的天然成分,推測它有可能透過這些方式保護肝臟,但詳細機轉仍有待未來研究證實。至於要怎麼喝?邱筱宸建議每天飲用1至3杯中杯黑咖啡(約200-300 ml/杯),不加糖、不加奶精最好,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心悸、孕婦或哺乳婦女,應先諮詢醫師,不建議「暴飲」或以咖啡代餐。她也提醒,現磨黑咖啡效果可能比即溶咖啡明顯,且護肝的是咖啡本體,不是糖和奶,所以應避免喝拿鐵。

最新國人10大死因出爐 癌症連43年居榜首!自殺再次入榜
衛福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3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死亡人數較前1年減少4192人,癌症蟬聯首位43年,年奪逾5.4萬條命,死亡率前3位仍為肺癌、肝癌、大腸癌,值得注意的是,時隔多年,自殺重回前10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明,113年死亡人數20萬1383人,死亡人數仍較112年減少4192人,整體死亡率下降2.3%,主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減少。依死亡率排序113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蓄意自我傷(自殺),新冠由112年第6名降至第14名,原第7名以下死因往前推升1名。113年癌症死亡5萬4032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30.8人,10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2年,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肺癌連續21年蟬聯癌症死因首位,呂淑君說,113年除攝護腺癌、卵巢癌死亡率上升,其餘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死亡人數首度增加到突破4000人,較112年增加164人。呂淑君表示,113年標準化死亡率除了肺炎、自殺上升,其餘均下降,其中以糖尿病、腎炎與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最明顯。◎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台南民宅闖空門!精障男衝女住戶租處遭逮 她嚇壞:失眠受創
台南市北區15日晚間7時許發生一起驚悚事故,1名40歲女租客從透天民宅開門外出時,突遭1名陌生男子迎面闖進屋內,對方甚至作勢要攻擊,嚇壞她趕緊通報房東,警方獲報到場處理後,當場認出他是闖民宅累犯的精障男,由於他罹患精神疾病,屢次閃避刑責,後續警方僅能強制送醫住院。據了解,位於文賢路的某棟透天民宅採多戶分租方式,恰巧女租客獨自租再其中1戶,豈料她15日晚間7時許開門外出時,竟赫見1名不明男子行為詭異並擦肩而過,殊不知他直接衝入屋內且作勢打人,接著他便做出一連串離奇舉動,先開門窗後再衝上頂樓,女租客擔心對方藏有武器,趕緊逃到隔壁找房東求救。事後,被害女租客仍惶恐不安,並在網路發文坦言「心理受創失眠」,甚至質疑「不懂台灣法律」,同時提醒在外租屋的女生要保護好自己,男子此舉也成為社區的不定時炸彈,擾亂住戶安寧。警方表示,警方獲報後迅速派員前往處理,並順利在頂樓逮捕男子,殊不知仔細查看竟發現他是闖空門累犯,他習慣漫無目的潛入民宅,且每次落網皆無法回答犯案動機,經調閱監視器後,警方發現他事發時不斷在附近徘徊,甚至企圖闖入其他住處但被趕出,結果恰巧看見被害女租客外出才犯行,由於他經常憑藉精神疾病躲避刑責,警方只好建議醫師評估長期安置治療。

宜蘭收容所遭控「貓咪煉獄」!貓隻骨瘦如柴、環境惡劣 縣府急澄清
宜蘭動物收容所近日被民眾痛批環境惡劣、管理失控,「像是活生生的動物煉獄」,所內貓隻大多體弱懨懨,不僅缺乏貓砂與醫療資源,更糟的是貓瘟疫情未有效控制,導致送養困難、生存率低。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16日澄清,防疫措施皆有按標準流程執行,並持續向中央爭取經費規畫興建專屬貓舍與擴大隔離空間。宜蘭動物收容所近日被民眾痛批環境惡劣、管理失控,「像是活生生的動物煉獄」。(圖/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提供)有民眾在社群網站上貼文,痛批宜蘭收容所環境惡化、衛生堪憂,「像是活生生的動物煉獄」,不少前往參觀或送養動物的愛心人士難忍悲慟,哭著離開現場;基本的貓砂都無法穩定供應,且未積極作為控制傳染病,導致整體環境形同疫情溫床,貓隻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該貼文引發網友熱議,有人指出,前往收容所欲認養或諮詢時,遭遇冷漠與不耐的態度;還有人表示,多年來毫無改變,沒人監督,政府也不重視,這些生命就這樣被折磨到死。不少人在貼文下方呼籲更多人關注並轉發訊息,希望能喚起公眾與官方的責任感,改革收容所現狀,還給動物最基本的生存尊嚴。防疫所今說明,指出目前所內並未發生貓瘟爆發或大量死亡狀況,因收容貓隻多為流浪動物,難以避免有帶原情形,而貓瘟屬於年度遊行性傳染病,部分動物在進入收容所時仍處潛伏期,導致後續發病;針對此類情況,工作人員會在每日清掃環境、每週消毒外,對發病個體採立即隔離與治療措施,力求控制傳播風險。對於貓砂的爭議,防疫所坦言,收容所已使用逾20年,並無專屬貓舍設施,所有貓隻皆以籠養為主,幼貓階段多以看護墊代替貓砂,提供其活動與休息空間,等到年齡漸長才開始訓練使用貓砂。成貓部分,則依照個體狀況與性情調整飼養方式,部分兇猛或年長體弱動物亦會另作處置。目前共收容約15隻成幼貓,多數來自街頭,防疫所強調將持續加強觀察並提升免疫措施,以預防疾病爆發。對於收容空間與資源不足問題,已向中央申請經費,計畫改建有獨立貓舍與完善設施的新收容所;也呼籲社會各界給予第一線動物防疫人員更多理解與支持,共同為流浪動物打造安全、友善的臨時棲身空間。

王大陸、陳零九、威廉閃兵案遭起訴 以「憋氣、槍手」造假高血壓
藝人王大陸先前爆出砸錢找「閃兵集團」幫忙逃避兵役,檢警進一步調查發現,另有多名藝人涉案,5月進行搜索並將人拘提到案。新北地檢署今(16)日宣布偵查終結,藝人陳零九、威廉、陳大天(小蝦)等涉案的28人皆被起訴,而王大陸先前已到台北市社會局社工科服替代役。檢察官偵查終結,新北檢指出,以男子陳志明為首的逃避兵役集團,明知王大陸、陳零九(陳志豪)、威廉(廖亦崟)、阿虎(吳致任)、大根(黃亮鈞)、Teddy(陳向熙)、李銓(李九慕)、陳大天(陳道賢)等24名役男均無罹患高血壓疾病,仍自2016年起至今年1月為止,向24人收取5萬元至50萬元不等,共計403萬元費用,教導役男以憋氣影響血壓檢測或由槍手代為量測自費附掛24小時血壓機等不法方式,取得醫院開立之重度高血壓診斷證明書後,由役男持向區公所、兵役局或民政局辦理變更體位申請複檢,藉此免疫。另外,王大陸以360萬元委託陳志明處理逃兵事宜,且其長期在境外,無法親自在台就診,因此將身分證及健保卡交與陳志明,指派手下持王大陸的健保卡冒名至醫院就診,不過因王大陸的時間不易配合,且陳志明今年1月入監,導致未能完成後續逃兵犯行。而王大陸明知其身分證及健保卡未遺失,仍於今年2月偽以遺失為由向戶政事務所、健保署申請補發取得身分證及健保卡。檢方指出,審酌兵役制度是維繫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之基石,以不法方法逃避兵役將破壞兵役制度公平性,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及國家安全,陳志明利用制度漏洞,指示役男憋氣影響血壓檢測或安排槍手代檢,偽造不實檢測結果,並吸收共犯參與,使為數眾多役男規避服兵役義務,並以此為業牟取763萬元鉅額報酬,犯罪情節重大等情,建請法院從重量處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以上刑期。至於陳零九等23人則僅因工作等個人因素,即委託陳志明為逃兵,法治觀念均不足,及均坦承犯行等情,建請法院量處適當之刑;王大陸謊稱證件遺失申請補發以為掩飾,及坦承犯行等情,建請法院量處適當之刑。

用腦過度出現腦霧 醫曝3類黑色食物是「救援餐」
腦霧是一種神經症狀,大腦的運作出了問題,導致無法專注、記憶力也下降,而且許多疾病都有類似症狀。專家便分享研究,多吃3類黑色食物,可以有效降低腦中發言訊號,視覺記憶增加15%,改善腦霧的狀況。據了解,常見的腦霧症狀包括頭痛、頭暈、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下降、理解力異常、焦慮、憂鬱、失眠等,過去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有不少民眾確診後就出現腦霧的情況。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分享美國研究,黑色系食材能改善記憶力變差、大腦當機,當他用腦過度、腦霧嚴重時,大腦救援餐就是一盤黑木耳、海帶芽、海藻沙拉。根據2024年的德州臨床試驗,找60~75歲記憶下滑的族群,每天攝取藻褐素、連續12週,發現視覺記憶從肌線+15 %、工作記憶+12 %,血中氧化指標 MDA也下降約18 %。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補充藻褐素能讓得阿茲海默症的小鼠的迷宮測驗成績進步,還把腦中發炎訊號壓到最低。除了藻褐素,森林中的黑木耳多醣體,更是「天然滅火器」,能抵擋自由基亂竄,小鼠實驗也改善糖代謝、降低氧化損傷。蕭捷健說明,大腦裡的慢性發炎會讓神經細胞無法順利傳訊號,甚至加速類澱粉(amyloid-likeproteins)沉積,這些蛋白質一旦堆積過頭,就可能變成阿茲海默症的導火線。不過,藻褐素、黑木耳多醣這類天然植化素,不只可以幫忙清除自由基、降氧化壓力,還能降低腦中發炎訊號,讓神經傳導不卡關,腦袋自然順起來,若有腦霧相關症狀,可以來點這類食材幫大腦補一下。

老爸長期在家抽菸!11歲兒竟患肺癌 媽媽嘆:沒想到讓孩子受苦
大陸一名11歲男孩近日因反覆發燒又咳嗽,就醫檢查出肺有惡性腫瘤確診肺癌,醫師一問才知,爸爸長期在家抽菸,讓他吸了數年二手菸。據媒體報導,該男童沒家族癌症病史,也沒接觸致癌物質,而爸爸長年在家中抽菸,他在密閉環境中吸了多年二手菸,目前男童正在接受治療。鄭州市一名兒科主任醫師說,兒童呼吸道發展不完全,對有害氣體抵抗力極差,長期吸二手菸,罹癌機率提升。媽媽說,以為抽菸只對大人有害,沒想到讓孩子受苦,如果能重來不會讓丈夫抽菸。據資料顯示,大陸吸菸者已超過3億人,有7.4億人暴露二手菸,而近73%的兒童在家庭或公共場所吸到二手菸。長沙市中心醫院胸腔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袁躍西指出,預防肺癌要戒菸,也要避免吸二手菸,40歲以上者要定期做檢查,如果有反覆呼吸道感染、久咳不癒等要提高警覺。衛福部也曾指出,二手菸是分布最廣且為有害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其會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質,過去研究已證實,除會造成或加重幼兒氣喘、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呼吸道疾病外,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其危害更甚於成人。◎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家事移工要求強制納勞保 勞動部回應了
家事移工雖屬於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強制納保對象,但有雇主同意才能參加勞工保險,多個移工團體昨到勞動部前高喊「我們要勞保!」強調家事移工被排除在勞保之外,只要發生意外、疾病或失能,將落入毫無支持的處境,也無法領退休金,要求政府將家事移工強制納入勞保。勞動部回應,此議題也涉及所有受僱於個人的勞工,需經社會各界深入討論,才能推動修法。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台灣移工聯盟等多個移工團體,在「國際家事勞動者日」前夕舉行記者會,指國內20萬餘名家事移工至今被以「聘僱人數未達5人」為由,未強制納入勞保,儘管雇主能自願為其加保,家事移工仍被制度性排除。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代表Marni表示,家庭看護工只被納入職災保險,雖能提供醫療費用、傷殘補助,但無法因應日常真正面對的風險跟需求,她的好友Thia罹患子宮肌瘤,因為沒有勞保,生病及恢復期間完全沒有收入,也無法請病假並領有津貼。她質疑,難道只因為工作地點在家庭,就不被當成真正勞工?家庭看護工就不可能生病、懷孕、生產,也不需要老年生活保障?24小時待命、工作沉重、責任重大,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代表Carol強調,家庭看護工不是要求特別待遇,只是希望像台灣其他勞工一樣被尊嚴、公平與平等的法律保障對待,國際勞工組織第189號公約也明確指出,家事勞工應享有不亞於其他勞工的社會保障。勞保是生存必要保障,呼籲政府將他們納入勞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組長蘇裕國表示,家事移工2022年起已是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強制納保對象,雇主也需為其投保新台幣30萬元的意外保險,但若要強制納入勞保,涉及到所有受僱於個人的勞工,需要各界討論才能推動,現階段將持續透過多管道鼓勵雇主與移工合意自願加保。

警執勤時染疫風險高 議員呼籲:設完善後送機制
警察執勤偶爾會遇到身患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鬧事需要處理。新北市議員黃淑君呼籲市府應建立「24小時警察執勤感染後送機制」,基層警察也樂見。新北市警察局則回應,警察局及衛生單位均有訂定SOP協助防治,也有相關心理輔導資源。黃淑君指出,警察執勤時經常會面臨不同高風險族群,雖有適當防護機制,但不幸被攻擊或接觸時,通常只能自行掛門診諮詢醫生,要求警察局應與衛生局建立「24小時警察執勤感染後送機制」,並周知相關業務單位,而非讓警察同仁自行求助醫護單位。「市長侯友宜為警察出身,應更能體諒警察同仁的辛勞,調整現行政策執行方向」,黃淑君也提到,執勤第一線恐面臨事後心理創傷,警方應在合理判斷下,給予「有薪心理假」或「有薪回診公假」支持其復原,讓同仁能有心理喘息空間,盡速調整自身狀態後重返執勤崗位。基層員警提到,執勤時員警容易碰到毒犯針頭,或是被傳染病患咬1口、有體液接觸,都只能自己趕快去看醫生,雖市府有就醫補助,但若有更多醫療資源當然樂見。至於心理輔導,雖然現行資源豐富,但機制偏向被動,同仁需主動撥打電話尋求協助,若市府能化被動為主動,主動關懷遇到類似情況的同仁,是基層樂見的。警察局回應,針對執勤中可能接觸傳染風險之情形,警察局及衛生單位均有訂定SOP協助防治,與市內醫療機構協作提供暴露後防治服務,提升黃金時間反應效率,如警察因暴露風險就醫,亦可依規申請公假,維護員警權益。另相關預防性投藥者及定期檢驗費用,依處理流程規定,均可在6個月內申請全額補助,現場協助民眾亦可比照志、義工人員申請補助相關費用。心理輔導部分,訓練科設有內部心理輔導轉介機制,並有駐點及委外專業心理諮商服務,配合市府資源提供員警心理諮詢、壓力紓解與必要追蹤。

終南捷徑2/歷經罷免林昶佐避選連任 賴清德親薦入民進黨
前立委林昶佐獲總統賴清德派任我國駐芬蘭代表,歷練回國後可望更上一層樓;而一旦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遭到罷免,林的子弟兵、台北市議員林亮君也可望參加立委補選。林昶佐與林亮君兩人分別在2023年由黨主席賴清德推薦加入民進黨,不到2年的時間就獲得高層的青睞,黨內有人評斷正是因為他們實力堅強,賴主席才刻意延攬;但也有人酸說先擔任「先鋒」側翼、再加入民進黨,才是從政的終南捷徑。林昶佐2016年代表時代力量當選第9屆立委,在2019年退出時力後,2020年以無黨籍身分當選連任,擔任立委期間與民進黨合作,外界將其歸類為親近英系,他在2021年遭提案罷免,也是在民進黨力挺下,罷免案未通過。不過,2024立委選舉,正當大環境對綠營不利,林昶佐表示為陪伴罹患罕見疾病的妻子而放棄連任;最後,中正萬華選區在泛藍陣營分裂下,民進黨候選人市議員吳沛憶自國民黨市議員鍾小平及藝人于美人三腳督的情況下險勝,林昶佐則在2023年11月由黨主席賴清德擔任推薦人,加入民進黨。前民進黨立委蔡啟芳感嘆當年黨外人士是「踩草鞋拼天下」,現在黨員則是「穿皮鞋樹下乘涼」,時代際遇大不同。(圖/周志龍攝)前民進黨立委蔡啟芳感嘆,以前參加黨外運動、加入民進黨,跟現在加入民進黨的待遇不同。蔡啟芳1984年曾因判亂罪被捕,遭羈押4個月後,判亂罪名獲軍事檢察官不起訴,但仍被送到綠島接受管訓,關了3年10個月,至到1988年77年4月才釋放出獄;他去年收到通知,獲得法務部申請平復,並依《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規定提出冤獄賠償,正由權利回復基金會處理中。蔡啟芳回憶,當年黨外人士或草創時期民進黨不只想打倒國民黨,心中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台灣的民主,人人可說是穿草鞋出來拼命的,如今民進黨已經執政,現在入黨者多是坐享前人打下的基礎,穿上皮鞋就在樹下乘涼。出身太陽花運動的林飛帆未曾創下選舉戰功,踏入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擔任民進黨副秘書長,被網友譏為「林九萬」,後又轉任謔稱的「林廿萬」的國安會副秘書長。(圖/方萬民攝)林昶佐獲任命駐芬蘭引發爭議,更有反對者拿出他過去逃避兵役的紀錄攻擊他,認為不適任;林則在接受專訪時自陳,因為受到父親長期家暴,因此身心受創,因此無法當兵,投入重金屬樂與刺青都是為抒發內心陰影及遮掩受暴留下的傷疤。對此,律師雷晧明表示,林昶佐自稱受家暴的事實並沒有經過報案等法律程序,因此不確定案情,但他指出,受家暴者若選擇原諒而隱忍不報案,等於告訴對方「這個暴力行為是有效的」,恐加強施暴者再度施暴的動機;他建議,身為一個公眾人物,或許應該要告訴社會大眾,受到家暴時有報案、申請保護令等求助管道,最好是完成了這些保護自己的程序,等到施暴者認錯,無再犯之虞,再決定是否原諒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