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 新冠 疫情 新冠肺炎 疾管署 疫苗
腸病毒新增2死「皆是新生兒」 專家籲產前14天就要警戒
疾管署今(17)日宣布新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增1例、死亡增2例。重症個案為出生3天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死亡2例為上週記者會公佈之南部2新生兒重症,均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今(2025)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造成4例死亡。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估計至7月底),呼籲產婦和新生兒儘量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上升14.3%。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今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本週疾管署也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建議和防治策略建議。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14天發病,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特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的防護措施及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相當重要,呼籲準媽媽們產前14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等保護措施,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在疑似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

腸病毒增2死 南部嬰出生3天重症「敗血性休克」搶救中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新生兒重症頻傳,疾病管制署今(17日)公布國內2起新生兒腸病毒死亡案例,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另外新增1起重症,僅出生3天的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上周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以及2起腸病毒重症死亡,皆為新生兒。重症個案為南部新生兒男嬰,出生後3天出現發燒、呼吸窘迫、黃疸,收治新生兒加護病房,檢查有腸病毒腦膜炎併敗血性休克,伊科病毒11型檢驗陽性,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中。至於死亡個案,都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分別為出生6天大發病女嬰和出生3天大發病男嬰,均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統計,腸病毒就診人次上周升至6009人次,較前一周5257人次增加14%,目前仍處低點,距離流行期1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離。社區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佔34%),其次為克沙奇A6型(佔22%)和克沙奇A2型(佔12%)。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雖然整體腸病毒輕症尚未到流行期,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嚴峻,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5例(含4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2例分別為1個月大嬰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歲幼兒(克沙奇B5重症死亡),預估至7月底均為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

聽力退化並非老人專利 中國年輕人「突發性耳聾」比例上升
過去人們總認為聽力退化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在毫無預警下經歷「突發性耳聾」,而且復原機率不高,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根據《三聯生活周刊》報導指出,36歲的范超於2024年10月9日凌晨,突然感覺耳朵像被棉花塞住,他回憶,13年前自己就曾因突發性耳聾失去一側聽力,這次的熟悉症狀令他立刻前往急診。不久後,他已無法聽見醫生說話,只能靠吼叫進行溝通。他感到極度絕望,擔憂生活將完全改變。突發性耳聾在醫學定義上,是指72小時內突然出現、無明確原因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且在兩個相鄰頻率中下降至少20dBHL。與此同時,2024年2月,另一位患者吳小雨在接電話時發現右耳突然聽不到聲音,經檢查後確認為突發性耳聾。她經歷每日通勤與注射藥物治療,甚至打入具有溶血作用的「巴曲酶」,但病情不但未見起色,反而在第15天後聽力完全喪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余力生表示,突發性耳聾與內耳微循環障礙有關,而壓力、情緒波動、熬夜與疲勞等是高風險因子。當壓力過大時,腦部會「保主棄卒」,先截斷單側耳朵的血流。若伴隨靜脈淤滯或焦慮引發血管痙攣,都可能導致突聾。吳小雨後來轉往大型醫院接受高壓氧治療,在加壓艙中一度感覺聽力恢復,但一旦壓力解除,耳朵又陷入沉寂。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的醫師楊靖表示,高壓氧雖能提升內耳供氧量,但並非所有突聾患者都適用。有些情況與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有關,需針對性用藥。在她所屬科別中,每天有四五十位病患接受高壓氧,其中近半數為突聾者。她也觀察到,過去突聾多見於中老年,最近卻每天都有2至3名年輕患者。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李滿意解釋,其實早在10年前就感受到年輕患者增加,包含熬夜準備考試、長時間使用耳機、頻繁出入吵雜場所,甚至有大學生因連續幾天未眠而兩耳同時重度突聾。根據余力生在2007至2011年間對1024例突聾患者的研究,國內平均發病年齡為41歲,遠低於國際上約50歲的標準,白領族群占比達44.7%。但突聾的治療成效並不一致。根據《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分類,低頻下降型痊癒率達78.16%,而全聾型僅為14.29%。余力生強調,部分低頻型患者即使過了一年仍可改善,但若伴隨眩暈症狀,代表血管大範圍受阻,預後較差。突聾也可能在壓力解除後出現,使許多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毛細胞若已受損即無法再生,然而目前醫學上尚無法明確區分是功能性失調還是細胞壞死。目前醫界對突聾治療也不斷嘗試新方式,例如上海常見「耳內針」,北京則多使用「耳後針」,皆屬激素直接注射進耳部的方式。耳內針可提升高頻恢復機率但風險較高;耳後針適用於低頻突聾,效益稍優於耳內針。也有醫院採「雞尾酒療法」,即一次使用多種藥物。不過余力生提醒,不當組合可能相互抵消,應精準依據聽力曲線與病因分型處理,例如內耳積水或過敏性中耳炎等。此外,伴隨症狀也需辨識,如眩暈代表大腦平衡系統受影響,需用疏通血管藥;若無眩暈,則可能為病毒感染,應改用激素療程。耳悶則可能來自感冒或胃酸逆流,也需合併處理。睡眠品質也是觀察重點之一,余力生曾因病人夜間頻尿發現其前列腺問題並影響睡眠,間接改善了聽力。

脂肪肝患者注意!研究曝:心肌梗塞風險飆46%
脂肪肝不只是肝的問題,也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領導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無脂肪肝者,有脂肪肝者罹患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近3成,尤以心肌梗塞的風險最為顯著,上升幅度高達46%。李美璇研究團隊追蹤逾30萬名30歲以上台灣成年人,從流行病學角度首度系統性量化脂肪肝與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及心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性。研究顯示,相較於無脂肪肝者,有脂肪肝者罹患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近3成,其中心肌梗塞的風險最高,達46%。進一步發現,若能有效預防與控制脂肪肝,約可減少12%的心肌梗塞發生率,以及8%的整體心血管疾病事件,顯示脂肪肝不僅是肝病風險指標,更是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因子。李美璇指出,隨著B型肝炎疫苗政策成功推行,以及慢性B型及C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使用,病毒性肝炎對肝癌的影響已逐漸減緩,脂肪肝正迅速成為肝硬化與肝癌的主因。肝臟作為人體的代謝樞紐,與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等多項心血管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突顯脂肪肝是一種反應全身性代謝異常的系統性疾病。目前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李美璇強調,脂肪肝是可以被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而逆轉的疾病。希望透過此研究喚起社會對脂肪肝所帶來全身性風險的重視,進一步建立預防及早期篩檢的健康概念,從源頭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出爐 癌症連43年居榜首!自殺再次入榜
衛福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3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死亡人數較前1年減少4192人,癌症蟬聯首位43年,年奪逾5.4萬條命,死亡率前3位仍為肺癌、肝癌、大腸癌,值得注意的是,時隔多年,自殺重回前10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明,113年死亡人數20萬1383人,死亡人數仍較112年減少4192人,整體死亡率下降2.3%,主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減少。依死亡率排序113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蓄意自我傷(自殺),新冠由112年第6名降至第14名,原第7名以下死因往前推升1名。113年癌症死亡5萬4032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30.8人,10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2年,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肺癌連續21年蟬聯癌症死因首位,呂淑君說,113年除攝護腺癌、卵巢癌死亡率上升,其餘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死亡人數首度增加到突破4000人,較112年增加164人。呂淑君表示,113年標準化死亡率除了肺炎、自殺上升,其餘均下降,其中以糖尿病、腎炎與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最明顯。◎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武道館完售後直奔台北 神不擲骰子樂隊9月華山Legacy辦專場
來自日本的新生代實力派搖滾樂團神不擲骰子樂隊正式宣布將於9月26日在Legacy Taipei舉辦首場台北專場演唱會,這場演出為他們「Hall Tour 2025 “Lovey Dovey City”」海外站之一,是他們出道以來首度以完整專場形式登台。他們曾在2023年來台參加打狗祭音樂祭,對臭豆腐毫無抗拒,大喊「完全可以」,這次團員們也等不及解鎖更多美食與文化體驗。神不擲骰子樂隊由主唱柳田周作、吉他手吉田喜一、貝斯手桐木岳貢與鼓手黑川亮介組成,2015年成軍,憑藉2020年歌曲〈夜永唄〉爆紅、〈泡沫花火〉正式進軍主流樂壇,同年即登上Spotify年度病毒式傳播排行榜TOP10。2021年發行單曲〈エーテルの正体〉(乙太的真相)後人氣持續升溫,並接連為TikTok廣告、日劇、動畫提供主題曲,實力備受肯定。隨後他們推出兩張專輯《事象の地平線》(2022)、《心海》(2023),成績亮眼,並成功站上日本東阪野音、東京國際論壇A廳等指標性場館,逐步晉升為日本搖滾樂壇備受矚目的新星。今年2月更完成首次日本武道館演唱會,為迎接成軍10週年與主流出道5週年的紀念年揭開序幕。神不擲骰子樂隊於13日在日本巡迴首場上正式宣布將前進台北開唱,引起不少歌迷討論,今公開所有演出及售票資訊, 門票1980元,將於6月19日中午12點開賣,購票可洽寬宏售票、萊爾富及OK便利超商。

炸裂鼻毛擋灰塵還救命 醫:拔了後果超危險
你會拔鼻毛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鼻孔是超級英雄,非常重要,而拔鼻毛後果超危險,「鼻毛的『炸裂』功能:不只擋灰塵,還能救你一命!」黃軒在臉書發文,不起眼的鼻毛其實是超級英雄,「想像一下,我們每天吸入將近1萬公升的空氣,這些空氣裡有多少細菌、病毒、灰塵,還有肉眼看不見的懸浮微粒?多虧了鼻毛這位『守門員』,它能像一道密不透風的網,將大部分的髒東西攔截在外。不只如此,如果連小昆蟲、花粉這些不速之客想闖入,鼻毛也會立刻啟動警報系統,讓你打個驚天動地的噴嚏,把它們『請』出去!如果沒有鼻毛這位『守門員』,這些髒東西就會直衝你的肺部!」黃軒說,鼻毛像鼻孔的「空氣濾淨器」,能攔截大顆粒灰塵、細菌、花粉等;也是身體的空氣清淨機,和鼻腔的黏液和纖毛一樣,黏住更小的髒東西,再透過鼻涕排出,「這樣一來,吸進肺裡的空氣才能是乾淨、溫暖又濕潤的。」黃軒指出,科學家發現鼻毛濃密者,得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後,較不會引發氣喘,「鼻毛不只是個篩子,它還參與了身體的免疫防禦,幫你抵抗過敏反應。 想想看,如果沒有鼻毛,那些冷空氣、髒空氣直接灌進你的喉嚨和肺裡,你就更容易感冒、喉嚨痛、甚至氣管發炎!」黃軒說,鼻毛傾向往外長,這樣才能形成「過濾網」,阻擋髒東西,又容易被噴嚏排出去;他也提到,「鼻毛的生長跟身體的雄性激素有關,雄性激素越多,毛髮可能就越粗、越黑。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男生鼻毛特別『茂盛』的原因。」黃軒說,鼻毛的長法也受爸媽的基因影響,隨年紀增長,鼻毛也會「越老越長」。黃軒提醒,千萬別拔鼻毛,可能會傷害毛囊和周圍皮膚,讓細菌入侵,導致紅腫、疼痛、化膿,也就是「鼻前庭炎」),會痛到想哭。黃軒說,鼻子、嘴唇到下巴稱為「危險三角區」,這區域的血管和大腦相通,「如果鼻子感染嚴重,細菌就可能循著血管跑到大腦,引發嚴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別開玩笑,雖然機率不高,但真的有這種案例發生過!為了幾根鼻毛,冒這麼大的風險,值得嗎?」黃軒指出,拔鼻毛的疼痛感不輸拔頭髮,會讓你打噴嚏、流眼淚。至於如何正確對待鼻毛,可用圓頭小剪刀,將跑出來的鼻毛修剪,或用鼻毛修剪器,這是最推薦的方式。黃軒說,鼻毛在呼吸系統的保護功能可是無可取代的,別把它當公敵,好好愛護鼻毛。

嬰兒過世2月後仍收疫苗簡訊 北市府承諾縮短系統更新時差
台北市一名民眾陳情,表示其未滿1歲的孩子於3月不幸過世,卻在4月、5月仍持續收到提醒接種五合一、腸病毒疫苗等簡訊通知,讓家屬悲痛難耐、感受二次傷害。台北市議員黃瀞瑩指出,有家長在孩子過世後仍接獲疫苗提醒簡訊,等同於對家屬再次造成心理衝擊。她要求市府跨局處加強資訊同步更新,並設置「簡訊通知暫緩機制」,以提升應變效率與人性化處理。黃瀞瑩指出,疫苗提醒簡訊來源分為兩類系統。第一類為嬰幼兒預防接種與保健資訊簡訊系統,是家長主動訂閱的提醒服務,如未取消將持續發送。第二類為腸病毒疫苗關懷簡訊通知名單,由衛生局比對兒童醫療補助系統、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後產出接種對象名單。根據現行行政流程,死亡戶籍異動應於事實發生後30日內辦理。民政局於每月5日更新戶籍資料至政府機關系統交換平台,衛生局使用的兒童醫療補助系統須至次月1日始進行介接更新,無法即時反映死亡資訊。期間若無人工介入,即可能持續發送疫苗通知,約有1至2個月的作業空窗。衛生局回應,此案主因為資料交換系統與補助系統間的時間落差。目前已將兒童醫療補助系統與政府資料交換平台介接戶籍資料時間差縮短為2天,盼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衛生局補充,假使家長因故希望停止接收相關通知,可聯繫居住地轄區健康服務中心,申請取消訂閱。

「日本大地震」預言影響出遊意願 張國煒:現在去賺到
星宇航空13日舉行股東常會,董事長張國煒表示,疫後初期票價高漲,非正常現象,現在才正常,尤其廉價航空很多、很競爭,票價都掉下來了,就連日本線也一樣;至於「日本大地震」的預言,確實影響出遊意願,他也相當不解,不過「敢的話現在去日本最好」,機票很便宜、飯店也便宜,訂到賺到。談到今年航空業景氣,張國煒表示,第1季還不錯,第2季受關稅戰影響,畢竟「川普跟瘋子一樣」,不知道會出什麼招,也不知道明天又會說什麼,全球經濟不穩定,台灣很多留學生因為簽證問題「不敢去也不敢回來」,加上洛杉磯發生動亂,第3季、第4季還要觀察。張國煒表示,航空業經營相當不易,戰爭會影響、病毒也影響、經濟不好也影響,「7月5日的事怎麼可能不影響」,其實只有香港、台灣在講日本大地震,連日本人都來問他為什麼台灣人會相信。談到票價趨勢,張國煒表示,疫情後初期因航空業運能還沒恢復,所以供需失衡、價格飆漲,並不是正常現象,但近期已回落,就連日本線都在掉,去沖繩都不用1萬元,星宇也有在促銷,代表「爆發式獲利,就不可能再發生了」。對於股東的配息期待,張國煒也說,「股東立場買股票就想配到配息,我們壓力也很大」,星宇開航就遇到疫情,累積虧損有百億元,是滿大數字,去年已經開始小賺,今年可以把百億元累虧彌平,希望股東多給點時間,看看明年有沒有機會配配股利。

全台腸病毒已釀3死!5歲以下為高危險群 重症徵兆曝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並釀3死,當中有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為此,屏東衛生局呼籲,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且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請家長隨時留意幼兒健康狀況,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就醫。屏東衛生局指出,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分別感染克沙奇B5型及伊科病毒11型。衛生局說,伊科病毒11型是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所以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衛生局表示,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家長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盡速帶往就醫。衛生局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送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榮民總醫院、東港安泰醫院及輔英醫院等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時間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新冠疫情趨緩「重症、死亡仍上升」 疾管署:JN.1疫苗第2劑間隔縮短至2個月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上升幅度趨緩,但重症和死亡病例數增加,50歲以上新冠住院人次亦仍呈上升趨勢,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如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立刻就醫。全球疫情上升、鄰近國家仍處高點 變異株NB.1.8.1持續流行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23週(6/1-6/7)新冠門急診就診計70,182人次,較前一週上升9.3%,增幅較先前一週大幅減緩,且急診新冠就診人次已下降,評估疫情因民眾配合口罩、疫苗等措施而快速收斂,已提前於上週達高峰,惟仍須觀察後續疫情變化;第23週 50至64歲及65歲以上住院人次分別為68及426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1.1%及6.2%,近期仍持續上升,顯示50歲以上新冠中重症風險持續。6/3-6/9新增166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25例本土病例死亡,均為今年單週新高;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730例,其中106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近9成,國內目前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病毒陽性率呈上升趨勢,除美洲以外,各區域皆呈上升趨勢,流行變異株以LP.8.1占比最高,NB.1.8.1占比持續上升;鄰近國家/地區中國、香港、泰國及韓國疫情皆處高點,流行變異株皆以NB.1.8.1為多,其中,中國、香港疫情開始呈下降趨勢。調整JN.1疫苗第2劑間隔 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疾管署說明,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3%,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3%、第二劑1.6%,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為因應此波疫情,儘速提升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免疫不全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免疫保護力,自6月11日起第2劑間隔調整為2個月(60天),請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延伸閱讀】台灣新冠疫情升溫!高峰恐落在7月初 疾管署籲速打JN.1疫苗新冠JN.1疫苗開打 預防重症住院保護力達60%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53

努力養生卻更容易累? 醫曝「4錯誤習慣」:運動過量、睡太多都不行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包括早睡早起、清淡飲食、規律運動、補充保健食品等等,但有些人還是經常會感到疲憊、腸胃不舒服。對此,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就點出「4大錯誤養生行為」,若是長期極端低碳飲食、過量運動、補充太多保健食品、睡不夠或睡太多,都可能使免疫力下降。蕭捷健日前在YouTube頻道表示,有些人的飲食習慣和運動方式,不僅沒有讓身體變得更強壯,反而讓免疫力下降,可能是因為有錯誤的養生習慣。蕭捷健指出,首先「極端的減糖、低碳飲食」,會讓免疫系統沒有能量,由於碳水化合物是免疫細胞的主要燃料(能量來源),若長期執行極端低碳,或是完全不吃澱粉,恐怕會讓免疫細胞沒有能量,造成戰鬥力(防禦力)下降。因此,建議民眾可選擇優質的澱粉,例如地瓜、糙米、五穀飯、燕麥、藜麥等等,切勿完全戒掉碳水。其次,「運動過量」會讓免疫細胞過勞,雖說適度運動能提升免疫力,但高強度運動(如馬拉松、每天高強度重訓等)可能會使人免疫力下降。蕭捷健提到,有研究發現,馬拉松選手感染病毒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係因高強度運動會產生「開窗效應」,代表運動後的幾個小時內,免疫力會短暫下降,使身體更容易遭受病毒攻擊。為此,建議民眾每週運動3至4次,每次30至60分鐘,避免訓練過度。再者,若「補充過量的保健品」,反而會使人營養失衡。蕭捷健說明,維生素C、維生素D、鋅、鐵、鈣等營養素,對免疫力是有幫助的,如果補充過量,不僅無法增強免疫力,還可能造成免疫失調與發炎反應。蕭捷健也補充,適度曬太陽有助合成維生素D,對免疫細胞的分化與功能非常重要,但有研究表明,過度曝曬會增加皮膚癌風險,且過量補充維生素D,如每日攝取超過4000單位(IU),可能導致高血鈣症,抑制免疫細胞活性。建議每日只要攝取600至800單位(IU)維生素D就足夠,並通過每週2至3次、每次10分鐘的溫和日曬,以天然食物為主,讓免疫力更好。最後是「睡不夠或睡太多」,由於睡眠是免疫系統修復的黃金時間,如果睡眠少於6小時,會讓免疫力下降,而睡眠超過9小時,則會影響免疫調節。蕭捷健說,德國一項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會減少T細胞活性,降低抗體產生,從而增加感染風險;美國研究則發現,長期每晚睡9小時以上者,其慢性發炎指數比較高,可能與活動量減少、免疫細胞功能下降有關。建議成人每日睡眠維持在7至9小時之間,來平衡免疫力。

「鸚鵡牙醫」幫人拔牙惹議 醫生:恐染2傳染病
多年前流傳一段「鸚鵡醫生」影片,其中美國有多位孩童讓飼養的鸚鵡化身成牙醫,用喙幫自己拔除鬆脫的牙齒;近年來中國大陸也傳出相同的案例,引起網友熱議。對此,醫師提醒,讓鸚鵡拔牙恐引發鸚鵡熱、禽流感等疾病,若人類在給鸚鵡拔牙後,出現發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與禽鳥的接觸史。這幾年網路上流傳「鸚鵡牙醫」,其中一隻鸚鵡更有過5次拔牙經驗,多次將男童的乳牙拔除,曾15秒就完成。近日,1位來自大陸武漢的家長三度讓鸚鵡幫女兒拔牙,鸚鵡在慢慢靠近女孩的嘴巴後,精準咬住目標,輕晃2下,伴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響,就將牙齒順利拔除。該影片同樣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人大讚鸚鵡很聰明,一眼能分辨出要拔除的是哪顆牙齒;但也有人擔心,這種拔牙方式容易傳染疾病,尤其要注意「鸚鵡熱」。根據陸媒《九派新聞》報導,讓鸚鵡拔牙容易傳染疾病,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文丹寧提醒,鸚鵡拔牙可能導致嚴重感染,鸚鵡作為一種禽類動物,身上可能有著不明來源的細菌和病毒;而在拔牙時,鸚鵡的喙會和人類的口腔親密接觸,且牙齒在脫落時可能伴隨出血情況,進一步增加感染風險。醫師說明,禽類最常見傳染給人類的病毒是「禽流感」,而「鸚鵡熱」同樣也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因此醫師建議,若已經讓鸚鵡幫忙拔牙了,隨後須密切觀察孩童是否出現不適,一旦出現發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主任熊凡則指出,鸚鵡無法準確判斷拔牙的合適時間點和方法,因此有損傷口腔軟組織和感染的風險,既不安全也不衛生。醫師舉例,若鸚鵡只拔出乳牙的牙冠,隨後還是需要接受專業醫師的治療。他強調,換牙期應讓牙齒自然脫落,遇到乳牙殘留在牙齦上或有雙排牙齒等情況,也須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腸病毒重症「近6年新高」 全都是新生兒!今年已3例死亡
疾管署今(10)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1名新生女嬰(案1)及1名新生男嬰(案2),均於5月下旬發病;2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今年腸病毒重症病例數已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5例),為6年同期最高且以新生兒為主,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一名重症為北部6天大女嬰,五月中旬出生,體重輕,第六天大時,發現餵食困難、體溫偏低,檢驗發現白血球上升,肝功能異常,血小板偏低,檢出腸病毒11型,當時醫師診斷有併發肝炎和敗血症,住院期間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住院3周了,還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疫調發現,住院期間接觸者都沒有症狀,但是同住家人有發燒症狀,診所診斷為一般感冒。另一名為南部3天大男嬰,五月下旬出生,為早產,因為出生後有呼吸急促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出生第三天開始呼吸困難、心跳減緩、活動力下降,腦脊髓液檢出腸病毒,醫師診斷腸病毒併發腦膜炎。住院期間血小板低下,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併發症,住院已經三周,生命徵象仍不穩定。疫調發現同住病患、工作人員都沒有症狀。疾管署防疫主任李佳琳表示,今年已經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3例死亡,5例都是伊科病毒11型,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疾管署說明,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另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此外,醫院嬰兒室、產後護理機構、托嬰中心等應加強訪客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以減少嬰幼兒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民眾及機構工作人員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我國9月起擴大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 納入國中男生成東亞首例
從今年9月起,台灣將擴大HPV疫苗公費接種對象,首度將國中男生納入施打對象,預估將有約8至9萬人受惠。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HPV疫苗是預防相關癌症與疾病的有效手段,國健署自2018年起針對國中女生提供公費接種,近兩年施打率已達9成。此次政策預算約4.7億元,將由菸品健康福利捐支應。隨著男生也納入接種對象,台灣將領先日本與韓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男女齊打的國家,進一步落實健康平權、建構群體免疫,朝向「健康台灣」的目標邁進。HPV非女性專屬病毒 男性同樣面臨感染與致癌風險過去HPV疫苗常被稱為「子宮頸癌疫苗」,讓人誤以為只跟女性有關。事實上,HPV也與多種男女相關癌症密切相關,包括頭頸癌(口咽、口腔、鼻咽癌等)、肛門癌,甚至菜花(生殖器疣)等。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指出,HPV主要經由性行為傳染,但也可能透過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男性罹患HPV相關頭頸癌的比例甚至高於女性,應及早施打疫苗。咽部帶有HPV盛行率近2% 多無症狀恐難察覺婁培人理事長指出,國內研究調查發現,18歲以上健康成年人口咽部的HPV盛行率為1.9%,其中男性為2.1%、女性為1.6%。他強調,雖然感染HPV不一定會有病徵,也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若屬持續性感染,仍可能引發細胞變化,增加病變風險。由於目前並無藥物可直接治療HPV感染,接種疫苗仍是現階段最有效的預防方法。8大醫學會聯手提出建議 成人有性經驗也應施打即使已經有性經驗,仍建議接種HPV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代表林冠吟醫師指出,HPV感染風險存在於每個人一生中,無論性別與年齡。近期包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台灣愛滋病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婦癌醫學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以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八大學會,已共同提出《台灣成人HPV疫苗接種建議指引》,強調即使曾感染某型別病毒,也應接種以預防其他型別。認知落差仍待克服 家長、男性族群接種率偏低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HPV疫苗是繼B型肝炎疫苗後,第二種可有效預防癌症的疫苗。然而,基金會針對家長的調查發現,多數人仍誤以為HPV疫苗只針對女性,對男性的感染風險與預防觀念普遍不足,導致男性接種率明顯偏低。她也呼籲民眾可善用「HPV衛教友善診所」網站查詢接種資訊,就近諮詢、儘早施打。疫苗安全性受國際肯定 專家澄清「痛痛女孩」事件曾引發社會關注的日本「痛痛女孩」事件,實際上與疫苗本身無直接關係。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該事件經專家研判屬於心因性反應,與疫苗副作用無關,當時相關流言也曾因網路與媒體訊息失真,導致民眾誤解。他強調,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是傳統疫苗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種,至今在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推行HPV疫苗接種計畫,日本也於2022年恢復推薦施打,至今未見嚴重副作用紀錄,是公認安全性極高的疫苗之一。公益大使鳳小岳現身力挺 盼孩子健康成長擔任此次HPV預防衛教大使的鳳小岳也到場聲援,他分享自己9歲的兒子正值接種年齡,近期也與太太討論施打事宜。他認為,預防是父母對孩子最溫柔的保護,並呼籲所有家長與孩子一起接種疫苗,共同守護家庭健康。親身經歷才知HPV:打疫苗不分年齡與性別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也以親身經歷提醒大家。數年前他因感冒就醫,意外發現咽喉部腫瘤,後續診斷與HPV感染有關。他坦言,許多男性對HPV疫苗的認識不足,自己也是感染後才了解風險。他呼籲年輕父母除了替孩子安排接種,也應該一同施打,建立完整的家庭防線。【延伸閱讀】別再將HPV與子宮頸癌劃等號 感染不分男女!醫籲接種疫苗防「6癌1病」不只性行為!共用浴巾也可能感染HPV 破解3迷思接種疫苗預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44

小羅伯特甘迺迪「撤換所有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前主席:淪為國際笑柄
疫苗懷疑論者、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於美東時間9日宣布,撤換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全數17名成員。這個隸屬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關鍵機構,長期負責制定美國官方疫苗政策與接種建議。綜合NPR、BBC的報導,甘迺迪透過《華爾街日報》社論,以及衛生與公眾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的新聞稿宣布此決策。他強調此舉是為了解決「持續存在的利益衝突問題」,並「重建公眾對疫苗科學的信任」。在聲明中,他直言:「ACIP必須終結作為產業牟利橡皮圖章的角色,新成員將專注實踐公共衛生與實證醫學。」這項決定立刻引發醫學界強烈反彈,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主席史考特(Bruce Scott)博士痛批,此舉「顛覆了拯救無數生命的程序透明性」,並警告隨著麻疹疫情爆發與兒童常規接種率下降,該政策將加劇疾病的傳播。美國傳染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會長更直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值得注意的是,甘迺迪在參議院任命聽證會時曾向身兼醫師及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的卡西迪(Bill Cassidy)保證,ACIP的運作將「維持不變」。對此,卡西迪9日在X平台發文表達憂慮:「現在我們擔心委員會可能充斥著疫苗懷疑論者,以及對疫苗一無所知的人選。」他透露已與甘迺迪通話,將持續監督後續提名。據調查,ACIP成員依規定必須在官網公開利害關係,並在涉及利益衝突時迴避表決。威斯康辛大學家庭醫學教授、前ACIP主席泰姆特(Jonathan Temte)博士接受NPR訪問時強調:「全球公衛領域長期視ACIP為疫苗政策的黃金標準。若任命缺乏專業背景的成員,美國疫苗政策恐淪為國際笑柄。」歷史紀錄顯示,被撤換的17名委員中,有8人是拜登總統於2025年1月任期尾聲時任命,多數為頂尖大學醫學中心執業醫師與專家。甘迺迪在社論中援引1990至2000年代案例,指控「多數成員接受藥廠巨額資助」,但NPR查證發現,他引用的政府報告實際上佐證委員會運作符合規範。公衛界的憂慮源自甘迺迪過往領導反疫苗團體的歷史,儘管他在聽證會聲稱「不會取消疫苗」,但醫學界持續批評他質疑疫苗安全性的立場。目前雖尚未公布接替人選名單,但ACIP仍將按原計劃於6月25日在CDC總部召開會議,表決新冠、流感、腦膜炎、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疫苗政策。BBC與NPR均已向HHS及現任ACIP主席塔爾博特(Helen Keipp Talbot)博士請求置評。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台中1家3口全確診 小嬰兒「出生14天就中鏢」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有上升趨勢,台中烏日出生14天的男嬰也中標,體溫上升37.5度,食慾不振且活動力差,父母帶他就醫後返家趕緊快篩發現確診。醫師9日提醒,嬰幼兒新冠症狀往往非典型,家長應警覺,並呼籲家有新生兒家長務必接種JN.1新冠疫苗。新冠疫情近期升溫,據中市衛生局統計,中市近兩周(5/25至5/31、6/1至6/7)新冠併發重症為15例及33例,而年初累計至本月7日達119例。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暨小兒科醫師賴永清表示,國內疫情上升快速,依據疾管署統計推估,預計6月底至7月初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最高單週就醫人次恐高達恐達15萬至20萬,需加強留意。賴永清說,出生14天的男嬰體溫上升37.5度以上,食慾不振且活動力變差,爸爸警覺性高,立即帶至烏日林新醫院就診,果然快篩陽性確診,還同時檢查出泌尿道感染,是院內最小的確診個案。幸接受支持性療法及住院治療4天後平安出院,持續服用抗生素藥物,定期於門診追蹤觀察。賴永清說,男嬰父親近日出現發燒咳嗽,本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想到是新冠,1家3口都確診。賴永清指出,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感染新冠病毒時,初期症狀往往非典型,像是低燒或僅有活動力下降,較少表現出流鼻水,容易被家長誤認為只是輕微感冒,若未及時治療恐會演變為重症。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台中出生14天男嬰也染新冠,體溫上升37.5度,食慾不振且活動力差,幸住院治療4天後平安出院。(圖/翻攝畫面)他表示,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大人、兒童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小於9歲常見症狀為發燒(46%)、咳嗽(37%)、頭痛(15%)、腹瀉(14%)、喉嚨痛(13%);大於10歲常見症狀為頭痛(42%)、咳嗽(41%)、發燒(35%)、肌肉痠痛(30%)、喉嚨痛(29%)、呼吸窘迫困難(16%)、流鼻水(10~22%)。其中嗅覺喪失及「新冠腳趾」變化為新冠特異性表現,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盡快至醫院檢查評估及治療。賴永清也呼籲,因目前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無法接種新冠疫苗,家中若有新生兒,父母就是第一道防線,呼籲家長務必接種JN.1新冠疫苗,增強自我保護力,同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遠離人潮聚集的室內場所,避免新一波疫情造成衝擊。

快篩過期還能用嗎? 台大前醫師:C線清楚的話「有一定參考價值」
由於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復甦,不少人也注意到自家中那些擺放許久的快篩試劑,其中甚至有許多人都提到,自己的快篩早已過期,不知是否還能使用。為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如果結果是陽性,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是陰性,則不能完全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林士璧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針對「過期快篩是否可用」,林氏璧指出,若快篩呈現陽性結果,仍具參考價值,但若為陰性則不應完全排除感染可能。他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灣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為Omicron的亞型NB.1.8.1,但快篩試劑檢測的是核殼蛋白(N蛋白),這部分並非病毒常變異的區域,因此即使病毒不斷變異,快篩仍具一定準確性。從最初的武漢原始株,到Alpha、Beta、Delta,再到Omicron及其各分支,家用快篩依然維持有效。林氏璧也提到,目前官方立場並不鼓勵使用過期快篩。根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法,台灣對快篩有效期限的規範相對嚴格,通常生產1.5至2年後即視為過期,但美國等國家已將快篩效期延長至2至3年,顯示過期試劑仍可能具備效力。林氏璧也提醒民眾,無論是否過期,只要快篩結果顯示的C線(control line)清楚,就代表試劑仍有效;反之,若C線未顯示,則表示試劑品質不良,檢測結果無法信賴。林氏璧特別強調,如果屬於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肥胖者或免疫力低下者,一旦出現症狀,應於48小時內進行快篩。若呈陽性反應,應立即就醫,以取得公費抗病毒藥物,防止病情惡化為重症。林氏璧最後也提醒,即便快篩陰性,只要症狀未改善或出現加重情形,也應儘速就醫,因為近期流感疫情亦持續存在,且流感病毒同樣需在症狀發作48小時內用藥,療效才會最佳。

20歲女喉嚨劇痛「嘴唇嚴重潰爛」 醫見3生活習慣直搖頭
現代人常因忙碌忽視基本生活品質,免疫系統一旦失衡,原本潛伏的病毒就可能爆發,日前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就分享,一名年約20多歲的年輕女子因喉嚨劇痛,前往耳鼻喉科就診,醫生發現她的上下嘴唇已嚴重潰爛,連口腔內部也都是潰瘍,甚至無法進食。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這起病例,這名女子原本被其他醫師診斷為扁桃腺發炎,服藥後卻症狀加劇,不堪疼痛才尋求第二意見。張弘檢查後發現,她的嘴唇與口腔均已潰爛嚴重,確診為由HSV-1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症狀遠比一般口腔疱疹嚴重,連牙齦與牙齒都受到影響。張弘解釋,單純疱疹病毒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前者主要透過接吻等唾液接觸傳染,常見於口腔部位;後者則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多發於生殖器。不過他也指出,現代人生活習慣多元,偶有第二型病毒感染口腔的個案。一旦感染,病毒會潛伏於體內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或壓力過大時便可能再度活化,引發嚴重症狀。進一步詢問後,張弘得知這名女子近來作息混亂,長期熬夜、壓力沉重,種種因素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讓潛伏的病毒有機可乘。張弘建議她從基本生活習慣著手,實踐「吃好、睡好、去旅行」三大原則,有效減輕壓力與促進身體恢復。所幸該名女子聽從建議調整生活後,病情明顯改善,往後也鮮少再出現類似症狀,張弘也呼籲,大眾務必留意作息與壓力管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治癒愛滋病有望了?科學家透過mRNA技術找出潛藏HIV病毒
研究人員發現了1種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稱愛滋病毒)從人體細胞分離出來的新方法,這使得治癒愛滋病的研究進展又向前邁進一大步。該病毒能夠隱藏在特定白血球細胞內的能力,始終是科學家尋找根治方法的主要挑戰之一,因為這意味著體內存在著1個能夠重新激活的HIV病毒庫,既不能被免疫系統清除,也無法被藥物攻克。墨爾本彼得杜赫提感染與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 Immunity)的研究人員現在展示了1種讓病毒無所遁形的方法,為從體內完全清除愛滋病毒鋪平了道路。這項技術基於在新冠疫情期間,因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疫苗而聞名的mRNA技術。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論文中,首次證明透過將mRNA包裹在特製的微小脂肪氣泡中,可以將其遞送至潛伏著HIV的細胞內,這些mRNA會指示細胞暴露出病毒蹤跡。全球有近4000萬HIV感染者需要終生服藥以抑制病毒,確保不會出現病症或傳染給他人。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數據顯示,2023年每分鐘就有1人死於愛滋病相關疾病。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杜赫提研究所研究員塞瓦爾(Paula Cevaal)博士表示,過去認為不可能將mRNA遞送至HIV寄居的白血球細胞,因為這些細胞不會吸收脂質奈米微粒(LNP)。團隊開發出1種名為「LNP X」的新型脂質奈米微粒,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她解釋:「我們希望這種新型奈米微粒設計能成為根治HIV的新途徑。」塞瓦爾回憶,當同事首次在實驗室週會上展示測試結果時,數據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我們讓她回實驗室重複實驗,1週後她帶回同樣出色的結果。於是我們不得不相信這是真的。當然,此後我們又重複驗證了無數次。」她形容效果差異如同晝夜分明:「從完全無效到突然奏效,我們所有人都震驚得倒抽氣,直呼『太不可思議了』。」後續研究仍需要證實的是,僅暴露病毒是否足以讓免疫系統清除它,抑或需要結合其他療法才能徹底消除體內的HIV。目前這項實驗室研究使用的是HIV感染者捐贈的細胞。要將該技術應用於臨床治療還需漫長過程,包括成功的動物試驗和人體安全性試驗,可能需時數年才能進入療效驗證階段。塞瓦爾強調:「在生物醫學領域,許多成果最終無法進入臨床應用,這是殘酷的現實。我不想描繪比現實更美好的願景。但就根治HIV的相關領域而言,我們從未見過任何方法能像現在這樣有效地暴露病毒。因此我們非常希望能在動物實驗中看到同樣效果,最終實現人體應用。」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羅奇(Michael Roche)博士指出,這項發現可能對HIV以外的疾病也有重要意義,因為相關白血球細胞也參與包括癌症在內的其他疾病。未參與研究的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學家、榮譽科學家斯托耶(Jonathan Stoye)博士評價,墨爾本團隊的方法在「激活潛伏病毒」策略上顯著優於現有技術,但後續仍需研究如何最有效清除被暴露的病毒。他補充:「最終仍存在重大未知數,也就是需要清除整個病毒庫還是主要部分?如果10%的潛伏病毒存活,是否足以引發新感染?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但這無損當前研究的重大意義,這代表著治療性mRNA遞送至血球技術的潛在突破。」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的漢克(Tomáš Hanke)教授則對「RNA遞送曾是重大挑戰」的說法提出異議。他認為指望用這種方法觸及體內所有潛伏HIV細胞「僅僅是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