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
」 綠色和平 核廢水 日本 塑膠袋 綠色和平組織曼谷最快7年內「沉入大海」! 專家示警「經濟損失近18兆、1045萬人受影響」
全世界有數個國家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而這些國家的國土恐將沉入海裡,其中,位在東南亞的泰國就有專家示警,稱首都曼谷在未來8年內會沉沒,若泰國政府不及時作出應對,恐釀成高達約新台幣17.5兆元的經濟損失,影響1045萬名居民。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泰媒報導,泰國商會大學(UTCC)經濟學院院長阿努頌(Anusorn Thamjai)近日引述「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的曼谷由於地勢較低,恐怕會在未來7、8年內沉入大海,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上千萬人受到影響。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這份研究,曼谷有80%以上的面積恐會沉入大海,估計經濟損失將達18.6兆泰銖,折合新台幣約17.5兆,影響超過1045萬人。報導也指出,早在今年5月就有專家示警,曼谷可能會在21世紀末前被海水吞沒,但這個時程恐怕會大幅提前。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對此,阿努頌在報導中建議,泰國政府應做好預算規劃,建造一座水壩或沿海公路,同時管理好沿海土地的使用,同時種植紅樹林作為吸收水分的緩衝區,除此之外,各界應將投資分散至各個地區,並啟動保護曼谷和周邊地區沉沒的相關投資,避免曼谷下沉後經濟毀於一旦。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另外,泰國氣候變化與環境局副局長克薩瓦旺(Pavich Kesavawong)先前也曾指出,針對曼谷面臨的氣候危機,政府正在研擬因應措施,其中有參考歐洲的荷蘭,藉由興建堤防的方式來防堵海水倒灌;同時納入跟印尼一樣「遷都」的計畫,解決曼谷每逢雨季就會引發水患的情況。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圖/翻攝自X)
氣候通膨民眾有感!農產價格最高漲4倍
氣候通膨民眾有感!據綠色和平調查指出,90.8%民眾憂心氣候變遷進一步推升物價,綠色和平呼籲,除應公布氣候通膨指數讓各界瞭解氣候通膨的潛在衝擊外,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更應討論「氣候通膨補償金」及「擴大綠色轉型投資」等解決氣候通膨的問題。綠色和平調查2021年至2023年間,受高溫乾旱影響,以椪柑、玉米、冬瓜、柿子的影響最為嚴重,柿子的漲幅最高達3.4倍;極端強降雨則使青蔥、茄子、芭樂、洋蔥在2021至2023年間上漲幅度最高,青蔥價格更達到4倍。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調查反映民眾已認知氣候變遷會加劇通膨現象且擔憂未來會更加惡化,政府除了需要從源頭加強減碳進度才能減緩並控制衝擊外,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更應意識到治理氣候變遷也是在解決通膨問題,必須盡速協調環境、經濟、農業、財政等跨部會合作提出有效加速減碳的氣候能源政策,平緩物價。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除農糧產品外,氣候衝擊國外糧食價格、抬高飼料成本,使畜牧產業成本上升,如2021年7月豬肉平均價格為84.11元,2023年7月已漲到102.94元,導致常見的排骨飯價格也隨之漲價。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隨著氣候變遷,未來冬天可能會變得更溫暖,會影響如荔枝等果樹結果,且海水溫度上升,也衝擊魚類生存。他提及,近日有媒體調查IPCC作者意見,有75%作者認為世紀末溫升超過2.5度C,台灣要如何調適因此帶來的高溫、大雨、乾旱等極端氣候?他呼籲,氣候變遷不只有氣候問題,還會帶來經濟、農林漁牧等挑戰,應要跨平台才能提供解方。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為調適氣候變遷,行政院2023年核定4116億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其中確保農業生產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由農業部主責,已有機制應對,行政院也有穩定物價小組,穩定民生物價,因應國科會2024年發布的最新報告,行政院永續會也在檢討調適的內容。
恐衝擊全球產業!CNBC示警「台灣電力短缺」 能源署:供電沒問題
美國財經媒體CNBC於10日報導稱,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先驅,卻面臨嚴峻電力短缺問題,實施限電恐導致減產衝擊全球產業。經濟部能源署強調,供電都沒有問題,在過去幾年電力都運作的很好,甚至產業需要的綠電也不斷地在開發,畢竟產業是需要跟外界市場競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表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緊缺,更重大的問題是電力短缺」。他分析,高度仰賴進口使台灣格外容易受能源供應中斷影響,雖然停電部分來自電網老化,但實際主因為電價過低推升需求,才導致供應短缺。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台灣依賴進口滿足逾97%能源需求。台灣過去7年內經歷3次重大停電,4月又出現多次電力短缺。工業部門用電占全台電力消耗約55.3%。韋伯斯特強調,工業部門需要持續且可靠的電力供應,若未來台灣因供電不足被迫頻繁實行限電,屆時晶片減產,不僅半導體產業將蒙受鉅額損失,甚至可能衝擊整體市場、波及全球產業。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先前預測,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比現今增加1倍,台灣半導體製造業預計增加236%電力消耗。此外,韋伯斯特也提及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規模令人訝異,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因此面臨「相當高的不確定性」。能源署進一步說明,台電有電網強韌計畫,電網就像神經系統,或者是聯絡的通訊系統,舉例來說強韌後單一主幹線會分為雙主幹或者3主幹線以避免過度集中,當然電網也不能保證絕對不會發生問題,但強韌後在恢復供電的速度會更快。此外,能源署指出,報導提到許多產業都沒有調電價,且電價都很低,但目前我們的做法是電價該反應就反應,當產業需要幫助時就會去補貼,但產業如果可以賺錢就不會特別去補貼,電價並沒有特別低。另外,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創立的泰拉能源(TerraPower)10日於懷俄明州舉行動土儀式,計畫興建新型核電廠,其將以液態鈉取代水作為反應爐冷卻劑,可望徹底改變現有發電模式。美國泰拉能源計畫在懷俄明州建造新型核電廠,有望成為全球能源供應新解。泰拉已於3月申請「Natrium」核反應爐興建許可,該反應爐將以液態鈉取代水進行冷卻,完工後高峰發電量可達500兆千瓦,可滿足40萬戶家庭需求。
張翰全家移居台東滿一年 住家無遮蔽「學習跟大自然搏鬥」
金獎演員張翰近期甫以台灣國際合製電影《以愛之茗》遠赴德國,參加第七十四屆柏林影展角逐金熊獎,這次受綠色和平之邀拍攝《尋找蔚藍》,他表示:「當仁不讓!」張翰舉家移居臺東已滿一年,儼然已成「東臺灣觀光大使」的他對該片的故事特別有感,更表示拍這部片很開心,提到自己對環境保護很有心推動,「但平常以我們自己的能力,總覺得很難做到很多事。」短片女主角是自己女兒同校的學姊,張翰說在片中與她的互動最難忘,「我們是第二次合作,她進步很多 。」場景的部分,他認為知本平交道最難忘,「一條路往下就可以看到大海,我從沒去過,超漂亮的。」也不吝分享他最愛的台東海岸線,「臺11+臺9線的台東海岸線非常長。可以分成北中南三段。」從太麻里到知本屬南段是張翰口中見過最美的海灘,但因為是捲浪海不太適合下水,推薦大家適合玩的在北邊,「如都蘭『天空之鏡』、東河、都歷都適合下水、旅遊 ,包括杉原海水浴場、加母子灣,也是適合浮淺的地方。」張翰(左)介紹短片女主角是自己女兒同校的學姊(右),表示在片中與她的互動最難忘。(圖/綠色和平)張翰從小就喜歡海,小時候也常去游泳池游泳,「但我還是覺得游泳就要到大自然裡,也受好萊塢電影影響吧,電影裡的海灘都非常漂亮。」他也涉略獨木舟、潛水、SUP等多種水上運動,「衝浪比較少,本來今年夏天要學,但還沒開始,很是期待。」也希望藉拍攝以海洋為主題的短片機會教育下一代,提到有次全家去看沙雕展,「有個作者做出海龜被塑膠網纏住的作品,小孩就說要學游泳要去救海龜。」讓他深覺大人們若有機會為環境盡一份力,都該去做,讓下一代能有所啟發,「且孩子和海洋的連結是很自然、直覺的,而《尋找蔚藍》講述的正是一個人與海洋『從心連結』的故事」。對小孩教育相當重視的張翰,在女兒幼稚園畢業、搬去前一年就特別去台東看華德福教育系統的學校,「希望小孩能在小學階段,能玩得開心。家長也要參與,透過上課,認識華德福教育,認識自然,學習如何在環境生存。」他也說自己跟台東很有淵源,2022、2023時就常跑臺東,一切都很適應,唯一要學習的是跟大自然搏鬥,「我現在臺東住的地方沒有太多遮蔽,住的房子沒有鋼筋水泥,如果遇到颱風,房子會比較令人擔心,如果超過十四級的陣風,會考慮帶家人住飯店。」但他學會從氣象預報上做判斷,目前一切都還OK。張翰舉家移居臺東已滿一年。(圖/綠色和平)對於工作是否常南北往返,張翰說對演藝工作來說常隨遇而安,住在哪裡沒有太大的差別,「今年初到現在,我在臺東的日子加總不到四個禮拜,其實在台北的時間也不到一個禮拜。工作在哪裡,人就去哪裡 ,現在工作和生活是可以切割開來。在臺東的時候留給家人,該工作的時候就認真工作。」該片劇情設定在2048年,海洋資源已近枯竭、大海不再蔚藍的未來,一名從未看過湛藍大海的女孩,穿越時空回到現代,和飾演男主角的張翰一路從城市到海邊蒐集蔚藍。除了全臺最美的海岸公路「南迴公路」,擁有無敵海景的「金崙大橋」、因牛奶海遠近馳名的「龜山島」、國際景點「三仙台」、北海岸的「潮境公園」等壯闊繽紛的自然景觀也通通入鏡,期望透過影片中的無敵海景與水下豐富生態,喚醒每個臺灣人心中被大海撫慰的記憶。
垃圾不減反增…家戶塑膠垃圾成長近3成 環團籲應多從源頭減量
台灣長年推動垃圾減量政策,近年更著重減塑,但環團發現,垃圾不減反增,特別家戶塑膠垃圾成長相當明顯,且至2022年底,全台無法處理暫置廢棄物已達75萬公噸。環團批評,政府過去7年投入高達124億元經費在末端處理,預算分配錯誤致錢花越多、垃圾越多,呼籲新政府重整預算,投注更多經費、資源在源頭減量。綠色和平透過2023年環境統計年報發現,家戶垃圾的塑膠垃圾成長明顯,從2018年的17%,成長至2022年28%,另根據環境部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台無法處理的暫置廢棄物已達約75萬公噸。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強調,全台各地公有焚化爐陸續歲修且年限將屆,過量垃圾進不了焚化爐,只能露天堆置,尤其各縣市垃圾暫置場垃圾堆積如山,其中8處鄰近水源保護區、60處鄰近學校,垃圾山已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甚鉅。綠色和平也盤點環境部2018年至2024年廢棄物處理相關預算,發現「末端處理」經費,包含協助地方興建和升級焚化爐、垃圾打包、海洋廢棄物清理等,與「源頭減量」的工作經費,包含禁限用一次性用品、推廣循環杯、補助設置飲水機等,前者7年間共投入124億,相較後者5.7億元,整整差22倍之多。張凱婷強調,新政府上任後應投注更多經費、資源在源頭減量,並採取4大行動,包含加強執行禁止使用免洗餐具與瓶裝水於所有政府出資或是提供補助活動;擴大禁用免洗餐具場所,補助業者轉換環保餐具;補助推動各種行業試辦自主填充、重複填充瓶器計畫;加強部會合作,共同推動重複使用產業鏈。
遭環團抗議成效不彰…用電大戶條款門檻加嚴 恐衝擊「這些行業」
明年用電大戶條款修法三方向「用電大戶條款」強制綠電上路3年,屢遭環保團體抗議成效不彰,經濟部對此啟動修法,預計明年農曆春節後提出檢討報告,初步有3大方向,最主要的納管門檻確定加嚴,現行5000瓩可能朝2000瓩下修,如此可能衝擊到服務業,例如百貨公司、飯店。至於環團要求降到800瓩,其衝擊戶數將擴大到5000戶以上,涵蓋家樂福等大型賣場,經濟部擔憂業者把提高的營運成本轉嫁到商品上,需要更多評估,可行度較低。為推廣綠電使用,經濟部2021年實施「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達5000瓩以上的電力用戶,須在5年內設置契約容量10%以上的綠能,有電子、鋼鐵、水泥、紡織等300多家大廠被納管。當時給予「早鳥優惠」,若提前於3年內提前建置,給打8折,也就是裝置8%即可。如果不能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條款另寬限可以購買綠電憑證、設置儲能設備、繳納代金代替。先前環團抗議「用電大戶條款」太鬆,許多大廠屋頂光電增加是0,多數採購買綠電憑證了事。綠色和平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今將與立委聯合召開「大戶條款欠檢討」記者會,要批評用電大戶檢討拖延近一年,經濟部遲未公布最新調整草案。經濟部表示,修法檢討已在進行中,也開過多次產業徵詢會。目前修法鎖定3大方向,首先是納管門檻,已確定從5000瓩下修,目標從3000瓩、2000瓩、到800瓩都有評估。如果降到2000瓩,影響廠商有千戶,產業將從現行製造業、電子業,擴大到服務業,包含百貨公司、飯店等。如果降到800瓩,更擴及到大型賣場等。其次是提高綠電負擔比率,是否從10%拉高到20%,第三則是裝置量改用電量。官員指出,前者負擔比率如達2成,可能與降低門檻有重複加嚴問題,至於負擔比率如從裝置量改用電量,也會加重負擔。如果3方向同時修法實施,打擊層面擴大,複雜度會變高。官員說,如此得看被規範廠商有無更多場地設置光電設備,否則加嚴大家跑去買憑證繳代金,也失去意義。而服務業也可能把成本轉嫁到商品售價上,這需要分析更多被管制的產業資料。
衛生等問題困擾!循環杯難流通 地方盼中央出面整合
為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境部8月起擴大「限塑令」,實施公部門、量販店等8類不得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PLA)製成的免洗餐具,縣市政府及業者相繼推出循環杯,但無法跨轄租還、使用限制不同、衛生安全疑慮等問題,造成民眾使用困擾,不少地方政府希望中央出面整合。新北市環保局早在2018年推出「新北Ucup」1.0版循環杯,後於2019年升級至2.0版。其中1.0迄今年10月底已使用16萬9027杯次,而2.0初期製作130個,以押金方式租借,但至去年4月盤點時已無歸還的循環杯可供租借。高雄市環保局2022年推動「循環杯借用」服務,共媒合47家門市加入,迄今共計借出5085杯,平均循環杯借用率為0.5%。北市、桃園、台中亦有推出循環杯。家住北市、在新北市上班的王姓民眾表示,他們一家三口都響應環保,卻因跨市、跨連鎖業的循環杯無法流通,家中曾同時有4款7個循環杯,最終因借用辦法不一、歸還不便,加上價格、材質等問題,而放棄使用循環杯、自備環保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指出,循環杯系統今年1月正式上路,透過企業、政府宣導,能見度大幅提高,但因借還機制及衛生問題,循環杯流通性仍有進步空間。由於各縣市政府政策、採購方式不同,開放循環杯流通借有其難度,新北、桃園、台南及高雄市都希望,中央出面規畫整合各租借系統及既有租借站點,讓循環杯可以跨域使用。明志科大環境暨衛生安全室主任鄭慶武指出,循環杯政策立意良善,但因使用者所需的條件不一樣,必須考量老百姓需求,否則還不如回到以減價折扣的方式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此外,衛生問題也是民眾能否接受循環杯的關鍵。鄭慶武建議,可先將範圍限縮到小區域「試辦」,讓民眾確實信任循環杯的衛生,再慢慢擴大範圍,否則立意再良善的政策,沒有正確使用的話也會成為一種阻礙。徐聖惠也指出,由於不少人對使用循環杯有「心理障礙」,透過自帶杯具或了解清潔流程,或許可降低心理障礙。循環杯供應商每月須自行將衛生報告送至環境部,並在官網公布送檢資料供民眾查核,才能減少消費者的疑慮。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下滑…國內碳權交易漏洞多 無助實質減少台灣碳排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去年出現10年來首度下滑,台灣碳權交易所主管表示,這是信心問題!主要是過去碳權的產生、核發、方法學太過寬鬆、認證浮濫致現在出現許多爭議。環境部官員表示,目前規畫碳權交易,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在高雄掛牌上路,但由於相關子法尚未公告,因此目前仍無法購買到「碳權」,環境部本月底會預告碳交易子法,為明年碳權交易取得相關法源,以利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年上線。台灣碳權交易所表示,國內企業目前是可以從其他國家交易所購買碳權,但台灣碳權交易所運作上,會配合環境部法規訂定,原則上國外碳權先於今年底前上架交易,國內碳權啟動交易則落在明年。只是目前國際上卻傳出市場對碳權交易前景不如預期。目前我國碳權交易大致可分為「增量抵換平台」及「碳權交易所」,前者為大型環評開發案時,要求開發單位抵減未來的碳排量,後者則為自願性減量市場,事業單位可以購買用以自主宣告「碳中和」或扣抵碳費等。環境部已公告自願減量機制,鼓勵事業及各級政府提出自願減量專案並且執行後,可以取得「減量額度」,也就是外界俗稱「碳權」,供事業扣抵碳費或交易提供給有需要者抵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碳交易如果要有效,應該搭配總量管制,但台灣缺乏總量管制,甚至在碳費徵收上還給予優惠費率,漏洞越來越多。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徐祥誠則表示,若納入國外碳權的作法沒有辦法實質減少台灣的整體碳排,也沒辦法讓企業開始規畫減碳路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表示,目前規畫如果是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
小琉球生態拉警報!沿岸魚類資源幾近枯竭、珊瑚衰退
為了解小琉球生態情況,綠色和平今年8月在小琉球沿岸6個遊憩點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發現小琉球沿岸魚類資源幾近枯竭,多數遊憩點每平方公尺內的魚連一隻都不到、體長偏小,同時珊瑚生態衰退不堪回首,顯示海洋資源瀕臨枯竭。綠色和平於水下10米執行定量觀察與底質監測,調查範圍包括山豬溝、杉福、肚仔坪、花瓶岩、龍蝦洞、蛤板灣6個遊憩地點顯示,小琉球沿岸魚類密度極低,與台灣其他水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相比,小琉球的魚類群聚密度明顯低下,且與過去歷史資料相比,多處的魚類單位面積個體數皆呈現下滑趨勢。調查發現,多數樣點的珊瑚覆蓋度低於3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0.5,屬「衰退」等級,其中花瓶岩的珊瑚覆蓋度及珊瑚/藻類比例皆最低,已淪為「失能」等級。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小琉球的海洋資源正瀕臨枯竭,若現況持續,小琉球珍貴的觀光資產恐將消失殆盡,好不容易打造的旅遊產業鏈只怕無以為繼,行政院應立即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挽救枯竭的海洋生態和已拉警報的觀光產業。近幾年小琉球觀光人潮爆炸,屏縣府為維護離島生態環境,研擬在被列為保育示範區的杉福、漁埕尾、肚仔坪等3處潮間帶,向遊客收取觀光保育費60元,不料,原先地方反應熱烈、初估明年4月可實施的計畫,在月前研商會議中出現變化,在地民代、導覽人員意見不一致。與會代表中,有人建議不要收保育費,也不要鵬管處、縣府、鄉公所在各景點各自收費,應整合直接收登島費;也有人稱,應該要把肚仔坪直接封閉禁止進入,以作種源庫或琉球潮間帶最後一塊淨土。還有人說,建議先蓋好廁所、或待潮間帶生態良好時再收費;也有人覺得,收費60元太多,收10至20元即可;之前鄉公所管理時生態比較好,縣府開始管理後,生態資源有愈來愈差的狀況。縣府表示,目前正擬意見調查表,進一步蒐集各方意見,持續討論中。
Janet 5歲兒目睹路人亂丟垃圾 吐真言嚇壞她
女星謝怡芬(Janet)向來致力於環保議題,今年應「綠色和平」之邀,出任「綠色和平減塑大使」,今(14日)公益影片釋出上線,Janet表示過去50年塑膠產量成長了20倍,反思大眾很喜歡去大賣場一網打盡,也時常叫外送,方便又省事,但『方便』只能用塑膠嗎?她心疼在資料影片中看到好多海洋生物危機,而這些塑膠漂流垃圾,「也一點一滴進到生態環境、進入到我們飲用的水和食物中,影響我們和後代的健康。」Janet曾經去到菲律賓海域潛水,她看到非常漂亮的魚和珊瑚礁,但在很深很深的海裡,卻看到很多螃蟹和數量龐大的塑膠垃圾和寶特瓶。最令她驚訝的是,許多螃蟹居然直接躲在垃圾瓶裡面,把它當成棲息的房子,乍看覺得好有趣,蠻有創意的,但當她念頭一轉發現這完全不對。她表示會沈到海底的垃圾可能只是總數的1%,其餘都飄浮在海上,她也擔憂說:「我也曾看到漁民划船在垃圾海中,這個畫面讓我非常震撼,思索我們怎麼會讓世界變成這樣子?」Janet會替孩子準備背包、水壺,養成他們製造塑膠垃圾。(圖/綠色和平提供)本身有小孩的Janet,也很擔心這些塑膠垃圾,「到了環境、到了海中,會不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小孩的健康?」她也不吝以自身經驗,分享身教、言教對小孩的重要,指出自己平時就會幫小孩準備水壺,養成小朋友看到飲水機就意識到裝水,「這可能比沒水時特別跑到外面去買一瓶更方便!」此外,她也幫孩子準備背包,讓小孩買東西時,養成將物品裝在自備背包的習慣,但最讓她「震撼」的是,有次全家一起上街,她5歲小孩看到有大人亂丟垃圾,居然「仗義執言」:「你正在污染這個世界!」讓Janet相當驚訝,孩子才五歲大,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語和動作,她想跟全天下所有的家長分享:「孩子會默默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所以大家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樣喔!」
核廢水入海1/中港澳封殺海鮮「日本恐損失1626億日圓」 苦主出爐!這國汙染最嚴重!
2023年8月24日台灣時間12點,日本逐步排放134萬噸含氚核廢水入海,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排放核廢水,由於輻射物恐使海鮮遭到汙染,中國、香港、澳門已封殺日本進口水產品,經濟損失約1626億日圓(約354億台幣)。儘管亞洲鄰國反應激烈,但多項研究依據洋流流向皆預測「美國將是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美國基於國際政治考量,選擇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2011年日本爆發311大地震,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爐熔毀,為了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穩定,日本政府決定持續注入水冷卻,而這些水再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形成擁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由於水量已快超過儲存槽容量的極限,日本於2021年提出核廢料排海的計畫申請,表示會透過技術淨化輻射物,只留下「氚」再排入大海,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邀集各國專家多次前往日本檢測與調查,經過2年,證明日本的含氚廢水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同意日本核廢料排海計畫。雖然日方一再強調處理過的含氚廢水,與各國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就連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也保證這些「處理水」甚至可以飲用,但依舊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海鮮可能遭到汙染的疑慮。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表聲明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沒有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原能會依照洋流流向推估核廢水影響台灣的程度非常微小,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恐怕汙染最為嚴重。(圖/翻攝自原能會臉書)亞洲鄰國也紛紛抗議,其中又以中國最為激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甚至表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中國也在24日後隨即宣布全面禁止日方所有水產進口,香港也宣布即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年創下3873億日幣營業額,中國871億日幣佔22%、香港755億日幣佔19%,兩者相加為1626億日幣(約354億台幣),如今恐損失慘重。根據《時事通訊社》報導,福岡一家水產公司社長坦言,聽到中國全面封殺的消息後「大腦一片空白」。南韓政府雖未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但民間反應相當激烈,首當其衝的海鮮市場瞬間門可羅雀,許多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食用海鮮。馬來西亞也發起萬人連署抗議活動,民眾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海鮮,當地餐飲業者也陸續以其他國家海產替代日本進口海鮮。台灣則以加強檢驗的方式應對,原能會表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著黑潮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著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台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台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才會流至台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日本排放核廢水讓亞洲眾多鄰國拒吃海鮮,恐造成1626億元日幣經濟損失,因此許多日本當地居民也持反對意見。(圖/新華社)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由於此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累積最多。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抵達美國後將造成較嚴重的汙染,雖然如此,由於美國近期急欲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政治因素讓這個最大污染苦主依舊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日本核廢水能喝嗎? 聯合國:氚濃度遠低於全球飲用水限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4日排放核廢水,引發各國關切與搶鹽潮。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測顯示,核廢水的輻射水準低於日本限制,更遠低於全球飲用水輻射值標準。我國行政院海水輻射監測燈號顯示,目前台灣周圍海域皆屬安全的正常範圍。多位國際專家學者也表示,日本排放核廢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輻射汙染與食用海鮮的風險。聯合國監測屬安全範圍 我國跨部會監測因應核廢水第一批排放7800噸,預計17天才能排放完畢。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強調,這些核廢水將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再行排放大海,與一般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IAEA由11位國際專家組成,負責審查福島處理水的放射學特徵與環境監測。聲明表示,排放稀釋廢水的「氚」濃度,約為每公升43-63貝克,低於日本限制的1500貝克,以及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飲用水制定的每公升10,000貝可的標準。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IAEA的報告也說:「原子能源總署承認,排放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引起了社會、政治和環境關切。但原子能源總署基於全面評估,結論是東京電力公司目前規劃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核廢水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為了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表示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含氚廢水排放歷史洋流模擬擴散時間動態分析圖(點這裡)海水輻射監測與預報燈號(點這裡)經處理的排放水能否喝? 專家:理論上可以核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以及冷卻機組用的海水。福島核廢水中有2種放射性物質引發關注—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那麼經處理的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Jim Smith)進一步說明:「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瑞典查爾姆斯大學核化學副教授馬克福爾曼(Mark Foreman)表示,即使大量食用海鮮的人,也僅有極低劑量的輻射。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大衛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表示:「只要放射性同位素被過濾和稀釋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限制以下,那我會喝這處理水。」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湯尼胡克(Tony Hooker)指出:「中韓台灣等全球各國主要的核能設施,都在排放氚同位素到海中,這些亞洲國家放流入海的氚,數量和濃度都比日本還多還高。」我國行政院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林基興說:「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人們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有傷害。」中國官方嚴禁水產品進口 日本海鮮還能吃嗎?針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中國官方嚴禁日本所有水產進口,重創日本漁業。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表示:「現在福島所排放的廢水,除了一些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多了許多所謂的『超鈾』放射性物質,比如鈈、鍶、銫。一般的核電廠裡不會排出這麼高毒素的放射物。」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自家研究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對於碳14的疑慮,IAEA報告引述日方資料指出,人體可能攝入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29、碳14、鐵55和硒79,每年排放的ALPS處理水中,碳14濃度約為2吉貝克(0.002兆貝克),「比自然產生的全球總量低約50萬倍」。預計海產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物質,它們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CRMP)內,總量非常的低。吉姆史密斯釋疑,氚不會在海產體內積聚,「事實上風險意外的低」。馬克福爾曼表示,此次日本排放核廢水,不會導致海水的現有放射性暴增,即使大量攝取海產,輻射的影響仍遠低於牙科X光與乳房X光檢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病理學系主任格里托馬斯(Gerry Thomas)說:「無論是體積還是放射性,排放的核廢水都只是滄海一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極低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我國抽檢日本水產品無異常 將加強監測13種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早在去年就已經建立「氚」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皆未檢測出氚,今年還會繼續抽驗日本進口水產品,並對13種水產品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由於歐盟、美國等多數先進國家目前都沒有制定氚的食品現值,所以相對這些區域也尚未出現超標的情況,並且目前科學研究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食品中的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監測風險沒有改變,民眾也無須過度恐慌。 參考資料:福島核廢水: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Fukushima: What are the concerns over waste water release?
日本外務省砸700億 處理核廢水排海「負面資訊」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昨(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此舉引發中國、韓國民間及許多太平洋島國的強烈反彈。對此,日本對外關係事務最高主管機關「外務省」,竟計畫在下一財年砸下逾7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152億元),打擊這些所謂的「虛假訊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報導,東京電力公司24日起已按計劃於排放前將大量海水加入處理過的水中,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廢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Becquerel,符號為:Bq),約為東電年計畫排放量上限(22兆Bq)的2成。不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64種放射性元素,包括氚、碳-14在內的放射性元素無法被完全處理,將隨著核廢水流入海洋。對此,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22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的核廢水排海計畫,指出日本沒有全面評估放射性元素氚、碳-14、鍶-90、碘-129排入海洋將造成的影響。該組織指出,碳-14的半衰期為5370年,不但會在魚類體內累積,且濃度遠高於半衰期只有12.5年的氚。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科學顧問、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Hawaii System)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在接受《自然》科學雜誌採訪時也直指,推動日本核廢水排海的各方代表,沒有充分證明此舉不會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日本漁業人士也擔心生計遭到重創,強烈反對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畫。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22日也向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呼籲,要求日本政府理解福島縣所處的嚴峻狀況以及漁民的迫切心聲。然而,面對各方質疑聲浪,日本外務省卻計劃在下一財年的預算中追加703億日圓,以打擊那些在社交媒體上散播有關福島核廢水排海的所謂「虛假訊息」,具體措施包括利用人工智能(AI)在全球網路平台上篩選出錯誤資訊,並以此進行反擊,或擴大所謂「正確訊息」的傳播。報導舉例,日本外交部就曾在7月26日於社群媒體X上發布動畫,並以英語、中文和韓語等9種語言,解釋為何福島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放射性廢水排放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
日本爭議性「核廢水」今排海…對美國影響更大! 各方反應一次看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今(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此舉引發中國、韓國民間及部分太平洋島國的強烈反彈,不過根據中國的資料顯示,從長期來看美國西海岸城市聖地牙哥(San Diego)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將高於中國上海和日本宮崎。而我中央氣象局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也針對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預估氚廢水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氚濃度約在排放後4年出現最大值。東京電力公司22日公佈核廢水排放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廢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Becquerel,符號為:Bq),約為東電年計畫排放量上限(22兆Bq)的2成。不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64種放射性元素,包括氚、碳-14在內的放射性元素無法被完全處理,將隨著核廢水流入海洋。對此,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22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的核廢水排海計畫,指出日本沒有全面評估放射性元素氚、碳-14、鍶-90、碘-129排入海洋將造成的影響。該組織指出,碳-14的半衰期為5370年,不但會在魚類體內累積,且濃度遠高於半衰期只有12.5年的氚。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科學顧問、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 Hawaii System)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接受《自然》科學雜誌採訪時也直指,推動日本核廢水排海的各方代表沒有充分證明此舉不會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日本漁業人士也擔心生計遭到重創,強烈反對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畫。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22日向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呼籲,要求日本政府理解福島縣所處的嚴峻狀況以及漁民的迫切心聲。但我國原能會官網卻表示,日本排放的主要含氚廢水,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他們預計核廢水會沿著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另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 Review)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且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升至0.01,遠高於宮崎和上海。與此同時,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將向東抵達美國。不過韓國的模型僅針對氚的擴散,模擬顯示受日本暖流影響,核廢水中的氚將先向東邊擴散至美國西海岸,然後向太平洋北部擴散。雖然朝鮮半島距離日本更近,但朝鮮半島位於日本以西,受洋流影響,核廢水進入韓國附近海域的時間將晚於抵達美國西海岸的時間。但由於美國總統拜登為了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美國政府始終無視這些潛在風險,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尤其日本等到18日的美日韓大衛營(Camp David)峰會後才正式公佈核廢水排海時間,意味著日本的決定得到了美國和韓國政府的認可。不過南韓政府雖默認相關決定,民間的反彈聲浪卻非常大。目前韓日達成的共識是,韓方將派專家定期訪問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辦事處,而IAEA則將定期與韓方共用核廢水排海最新資訊,南韓官方也會加強海洋輻射監測。而中國海關總署也在7月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10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檔,嚴格實施100%查驗。7月中國從日本進口魚類等水產品為2.3451億元,同比減少29%。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22日也跟進宣佈從24日開始,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受極端氣候影響 台灣4大人文地景恐消逝
端午節將至,每年鹿港慶端陽的龍王祭活動有著「全台最美端午節」之稱,但鹿港古鎮恐因強降雨而風光不再。綠色和平昨日指出,極端氣候已衝擊「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台南北門」等4大人文地景,文化資產面臨凋零甚至消逝。要求2024總統候選人積極提出具體淨零政策,保護台灣傳統文化。綠色和平根據歷史數據與研究推估,台灣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極端高溫、瞬時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已衝擊到「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台南北門」等人文地景。以鹿港老街為例,極端氣候讓鹿港地區近15年的梅雨期總累積雨量較前15年增加25%,近30年來共發生4次超過200mm的豪雨,總量相當於20萬座標準游泳池水量;以氣候模型推估2050年大雨發生天數將倍增,並出現超過350mm的大豪雨。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魏秀娟表示,極端氣候下的強降雨造成的淹水災害,對位於低窪地區古蹟區的鹿港老街商圈是極大的殺傷力,尤其梅雨季和颱風季的短延時強降雨,只要1到2小時鹿港老街就會淹大水,相當無奈。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台南北門的南鯤鯓代天府正遭受海水倒灌的威脅,即使有加高地基,但推估2050年代天府周遭低窪地帶將被海水覆蓋,南鯤鯓代天府恐成孤島。而阿里山3月平均降雨量較1990年已減少37.26mm,導致當地重要經濟作物竹筍欠收,推估2050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將拉長,旱災可能加劇;1988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至今,進香路線已升溫近3度,推估2050年升溫達6度,體感溫度將達40度,遶境信眾已考慮減少參與天數或改以交通工具代步。國民黨立委謝衣鳳說,氣候變遷首當其衝就是水情,4月彰化進入「減壓供水」抗旱期,但極端降雨又嚴重影響民眾生活,淨零轉型不只是口號,必須有具體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碳權交易投資術3/台股碳權碳滙行情「這3類股」漲一波 專家:未獲認證都不算
台股近期大掀「碳權題材」行情,坐擁土地及綠樹的華紙(1905)、永豐餘(1907)、農林(2913),沾上「碳匯資產」概念而股價飆漲,汽機車大廠三陽(2206)、裕隆(2201)也因銷售電動車擁「碳權」齊漲,就連永光(1711)、中華化(1727)、三福化(4755)也因「碳捕存」技術漲一輪。投資人可否加碼這三類碳權概念股?「這些碳權要獲得認證的過程相當繁複,目前僅限題材行情,這也是股票漲幅有限的原因。」法人提醒,由於國內碳交易所今年七月才設立、預計明年交易,若投資人想參與碳權行情,可參考追蹤國際碳權交易指數的ETF商品。 永豐餘永續長、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告訴本刊記者,不是所有樹都能成為碳匯:「2000年以後種的樹才能算,因為10~25歲的樹吸碳能力較強;華紙則是砍一棵、種兩三棵。」華紙在兩岸有5座林場、植林面積超過3萬公頃、約1個台北市大小,合計固碳量約290萬97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計算碳權或進行碳交易,對華紙及永豐餘有優勢。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自己植樹造林能不能賣出獲利,首先要看那家企業是不是碳排大戶,若是屬於強制減碳者,則種樹減碳是降低營運成本的一個方法、不能夠包裝成碳權外賣;若是自願性減碳、以後要賣出獲利,那些樹的碳權要獲國際認證可不容易,先要寫計畫報告,計畫通過才能執行,但樹的生長快慢不一定、在長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天災如森林大火,因此,沒有獲認證前都不能算是真的碳權。電動車則因替代燃油車,坐擁碳權題材。圖為陽工業兼南陽實業董事長吳清源(右)與南陽實業總經理徐伯達(左)發表HYUNDAI純電動車IONIQ5。(圖/報系資料照)電動車則因替代燃油車,坐擁碳權題材。歐盟在2021年對汽車標準是「每公里排碳95克」,超過的車款則要繳罰款1萬歐元才能賣車,但2019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122.4克,而電動車排碳量僅需1半;因此無法降低排碳量的汽車品牌,會去交易所購買電動車品牌的碳權。如此出售多出來碳權認列獲利,這就是2020年起特斯拉股價飆漲的原因,在台灣有相同概念的則有三陽、裕隆。碳捕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CCS)技術,則是將溫室氣體壓縮成液態後,輸送至海洋、地質等處封存,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永光、中華化、三福化等因此起漲。但專家指出,碳捕捉技術更為耗能,且成功率極低,綠色和平指出,過去50年成功捕獲的碳排放僅0.1%。台電啟動碳捕捉計畫,2025年前要在台中火力電廠蓋好「減碳技術園區」,拚成為全球第三座碳捕捉再利用燃煤電廠,圖為電廠內第一階段的「微型測試區」。(圖/台電提供)儘管台灣碳交易所今年七月將設立,但僅限企業申請交易,投資人要如何參與投資?石化產業資深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可考慮碳權ETF,「概念就像石油ETF或0050,期待未來碳交所成立後,台灣也有金融機構會發行與之連動的ETF商品。」目前規模最大、追蹤碳權指數的ETF有兩個,都在美國掛牌,分別是全世界低碳目標ETF「CRBN」在2014年12月成立,追蹤MSCI ACWI Low Carbon Target Index,發行迄今上漲84.31%,至截稿報價150.59美元美元,市值規模超過8億美元。全球碳策略 ETF「KRBN」在美國掛牌,追蹤iShares MSCI,這等於一次追蹤EUA、CCA、RGGI,2020年成立迄今上漲136.23%,至截稿報價38.95美元,市值規模超過6億美元;它們都在國外交易所掛牌,投資人需要有複委託帳戶才能參與,或是在國內一些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此外,還有「KCCA」、「GRN」、「KEUA」則分別追蹤加州、在美國掛牌的碳排放減量額度期貨合約、歐盟碳合約,不過這些ETF或ETN規模都在2億美元左右,法人指出,若是金融商品規模比較小,流動性相對較差、價格波動也會較大,ETN因有10~20年的期限,有時間價值的情況下,越近到期日價格或會較低。
八大連鎖品牌組「循環杯聯盟」 3步驟全台700據點可租借
全家便利商店(5903)與循環杯服務業者環海淨塑17日舉行「循環杯大聯盟成立記者會」,現場聚集8大知名連鎖品牌組成聯盟,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指出,企業間自組聯盟推行循環杯、擴大「重複使用產業鏈」。循環杯大聯盟跨足超商業及餐飲業,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OKmart、頂呱呱、Cama cafe、Q Burger饗樂餐飲、鮮茶道、Let’s Café Plus,不僅均在門市據點提供循環杯,更提供「甲地租、乙地還」的服務。聯盟號召單位全家便利商店表示,預計年底全台北中南超過700間門市據點。至於循環杯業者環海淨速為降低借還門檻,民眾僅需透過手機加入環海淨塑Line官方帳號「塑環真循環杯行動」後,完成「定位、掃杯、確認」3步驟即可完成循環杯借用。過去循環杯以同間企業租借為主,現在全家率先展開異業結盟方式,期盼能擴大循環杯的租借站和使用率。
台灣2度百年大旱「5月底前不見解渴跡象」 氣象專家憂:2行業受衝擊
南部近來降雨少,到5月底前都看不到解渴跡象,水情拉警報,不只農業面臨挑戰,未來還可能衝擊科技業和生活。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風調雨順」這4個字在台灣越來越遙不可及,也讓民眾十分憂心。今年大甲媽祖遶境4月21日開跑,隔天就是「422世界地球日」,綠色和平昨(14日)與三重先嗇宮舉辦「風調雨順護台灣遶境前記者會」,出席的人包括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等,呼籲民眾重視氣候變遷議題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大甲媽祖遶境路線氣溫自1988年至今,每10年升溫幅度為攝氏0.35度,已高於全台每10年平均升溫0.18度,假如不積極減碳,推估2050年繞境沿途氣溫會超過30度,以濕度80%計算,民眾體感溫度可能高達45度,更容易出現熱痙攣、熱衰竭與熱中暑等熱傷害症狀。氣象達人彭啟明也表示,這2、3年台灣發生2次百年大旱,今年南部到5月底前都看不到解渴跡象,南部農業遭遇很大挑戰,接下來科技業和生活都可能造成大影響,「風調雨順」這4個字在台灣越來越遙不可及,因此必須以行動展現支持,希望媽祖帶領遶境出巡的人,都能變成淨零的第一線戰士。
醞釀20年!聯合國通過歷史協議 《海洋公約》2030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
聯合國於美東時間4日晚間,宣布達成保護全球海洋的歷史協議《海洋公約》(The High SeasTreaty),地球30%海域將在2030年以前納入保護區,來守護海洋及海洋生物並恢復生機。據《衛報》報導,這份早在20年前就醞釀、長達10年談判,與在最近經過2週討論與48小時不間斷協商的「30x30」《海洋公約》,終於由來自新加玻的會議主席李麗娜(Rena Lee)宣布通過,而這也是人類繼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後,時隔41年再有保護海洋的國際協議。相較於目前僅保護1.2%「公海」區域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新通過的《海洋公約》將保護全球三分之一海洋並預期在2030年前完成,而為達到目標,新協議除要求締約國須舉行定期會議、建立問責機制,歐盟也承諾提供42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8157萬),換取經濟弱勢國同意並實施協議內容。綠色和平組職政治顧問法蘭克(Veronica Frank)對這項由美國、歐盟、英國和中國主導並促成的協議感到相當振奮,驚豔各國能在如此分裂的世界局勢中完成協議,保護占地球生物圈95%、提供世界一半氧氣與最大「碳匯」吸收二氧化碳的海洋及海洋生物,讓其免受過度捕撈、航運及深海採礦的威脅,但強調能否有效執行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