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
」 川普 美國副總統 美國 賀錦麗 Donald Trump
不按牌理出牌!沒人知道他的下一步 外媒分析川普「瘋子理論」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來在外交政策上的「瘋子理論」再度引發關注。他多次展現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風格,例如日前在被問及是否會聯手以色列攻擊伊朗時,僅語帶保留地說「我可能會這樣做。我可能不會。沒人知道我要做什麼。」後續也突襲式的對伊朗發動攻擊,這類不確定性的發言,正是他政治手法的縮影。根據《BBC》報導指出,川普正透過不斷改變立場、表現出情緒主導決策的態度,試圖讓敵人與盟友都難以掌握其意圖。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特魯博維茨(Peter Trubowitz)指出,川普建立了自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以來最為集中的外交政策決策體系,導致外交走向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性格與喜好。早在1968年,尼克森對越戰北越談判代表便曾透過幕僚釋出「總統已瘋,無法預測」的訊號,意圖讓對手妥協。這套「瘋子理論」(Madman Theory)如今再次被川普奉為壓迫敵方讓步的手段。不同的是,川普的不可預測性不僅源於策略設計,也與他本人反覆無常的個性高度重疊。川普在任內多次語出驚人,不僅批評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州,甚至曾提出要美國奪回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他還表示有意動用軍事力量奪取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Greenland)。這些言論不僅動搖了北約(NATO)成員間的互信,也讓歐洲盟國對美國防衛承諾產生疑慮。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曾在慕尼黑表態,美國將不再是歐洲安全的保證者。英國前國防大臣華萊士(Ben Wallace)更直言第5條集體防禦承諾形同空文。這些表態顯示,美國與歐洲的防衛關係正面臨翻轉。川普的策略迫使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英國首相史塔默(Keir Starmer)日前宣布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2.5%,引發北約國家跟進。《BBC》認為,川普藉由製造不確定性,成功讓盟友感到壓力。北約秘書長魯特(Mark Rutte)曾在簡訊中恭賀川普對伊朗的立場堅定,稱「你將做到歷任總統都做不到的事」。但川普前幕僚斯卡拉穆奇(Anthony Scaramucci)直言,這些恭維不過是川普坐在空軍一號上嘲笑的對象。對敵國而言,這樣的策略成效存疑。川普曾表示對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失望,原因是普丁遲遲未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另一方面,伊朗則成為他第二任期的主要軍事焦點。川普雖曾承諾「終結永遠戰爭」,卻轉而決定打擊伊朗核設施,可能導致伊朗加速研發核武。英國前外交大臣黑格(William Hague)就認為,這樣的行動將適得其反。《伊朗崛起與美國在中東競爭》作者、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教授米拉尼(Mohsen Milani)表示,美國若試圖透過斬首行動推翻伊朗高層,反而可能加強伊斯蘭共和國內部團結。他指出,歷史證明當外敵進犯時,伊朗反而更容易凝聚民意,而非崩潰。此外,川普對歐洲的態度也造成區域安全重整。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認為,歐洲應更獨立於美國,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與情報系統。有分析指出,歐洲若無法再仰賴美國提供軍武與情報,將被迫提升兵力與自主研發能力,這勢必是耗時數年的轉型。政治觀察家普遍認為,川普這套「不可預測性教條」雖然在短期內對盟國產生壓力與實質政策回應,但對敵手而言,這些舉動是否具備長期威嚇力,仍有極大疑問。

《大而美法案》砍醫療補助、食物券 拜登怒批:魯莽又殘忍
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嚴厲批評了共和黨提出的減稅與支出法案,稱這項由國會本周通過、預計將於美東時間4日由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不僅「魯莽」,而且「殘忍」。美國聯邦眾議院於3日以218票對214票通過了該法案,所有眾院民主黨人都投了反對票。經過2天的激烈辯論,法案未對參議院修正版本做出任何改動。此前,參議院版本在1日靠著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的關鍵1票才得以通過。拜登4日凌晨在X帳號發表聲明指出:「共和黨的預算法案不僅魯莽,而且殘忍。它大幅削減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剝奪數百萬美國人的醫療保障。它導致鄉村醫院關閉,並減少對退伍軍人和老年人的食品援助。它還提高了能源帳單。同時可能引發對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深度削減,並使赤字增加4兆美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給億萬富翁提供大規模的稅收減免。勞動人民理應得到更好的待遇。」拜登怒批《大而美法案》。(圖/翻攝自X平台/@JoeBiden)對此,白宮發言人傑克森(Abigal Jackson)在給Newsmax的聲明中反駁:「為拜登撰寫這份聲明的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在撒謊。美國人民拒絕了拜登失敗的政策議程,選擇川普總統來收拾他的爛攤子,而《大而美法案》正是為此而生。」傑克森續稱:「它實現了近8000萬美國人投票支持的常識性議程,包括歷史上最大的中產階級減稅、永久性邊境安全、大規模軍事資金、恢復財政理智、削減赤字、為最需要的人提供醫療補助計劃等。這項歷史性立法將開啟美國的黃金時代,連拜登那些心懷怨恨的工作人員也將從中受益!」該法案包含增加國防、移民執法和邊境安全資金,並將川普1.0的《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政策永久化,同時為加班費、小費提供臨時新稅收優惠,並提高老年人的標準扣除額。為抵消法案成本,共和黨對醫療補助計劃和補充營養協助計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又稱食物券計劃)等社會安全網計劃進行了適度改革。此外,該法案還逐步取消了拜登在2022年簽署的1.7兆美元《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有關綠色能源的稅收減免。眾院民主黨人在官方X帳號上發文稱,他們的共和黨同僚「剛通過了他們的《大而醜法案》(One Big Ugly Bill),在獎勵億萬富翁的同時,使1700萬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人們的健康狀況會惡化。醫院將關閉。兒童和老年人將挨餓。」不過,眾院共和黨領導層則對該法案的通過感到欣喜,他們在聲明中表示「國會共和黨人成功完成了我們的使命,實施了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議程」、「重要的是,我們以創紀錄的速度完成了工作,以便這項塑造國家的立法效果能盡快讓美國人民有感。」

《大而美法案》參院51比49驚險過關 川普稱「偉大勝利」
大而美法案小檔案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的《大而美法案》,28日晚間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驚險地以51票贊成、49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首個程序表決。這項攸關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理念的法案,接下來將在參院進入辯論階段,若最終獲得通過,恐使美國36.2兆美元的政府債務,再推高至少2.4兆美元。這項《大而美法案》將延長川普2017年推出的減稅政策,為川普在移民、邊境、減稅和軍事方面的首要優先事項提供資金。法案5月22日眾院闖關成功後,參院共和黨人28日凌晨公布新版法案,調整關於社會保障稅抵扣、醫療補助和清潔能源的關鍵條款,但共和黨內部仍在削減議題上出現分歧。在美國副總統范斯到場坐鎮下,參院共和黨人28日深夜於一系列閉門談判中抱團協商。歷經數小時僵持後,2名共和黨人倒戈,與全體民主黨人反對法案,但參院最終仍以51票贊成、49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法案的程序表決。這項程序性投票,將啟動參議員們對這項長達940頁的法案辯論。接下來的時程相當緊湊,按照程序,在經過法案宣讀、辯論、修正案投票,預計最快6月30日,參院能進入最後一輪投票。若參院最終表決通過,法案將送回眾院再表決,通過後呈交川普簽署生效。川普亟欲趕在7月4日美國國慶前,讓法案通過。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川普28日深夜仍在橢圓形辦公室監督投票結果。川普後來發文,聲稱法案在參院取得「偉大勝利」,大讚4位關鍵參議員通過投票,推動法案順利闖關。眾院先前通過的法案版本,預計10年內將讓聯邦赤字增加2.4兆美元,參院調整後的版本,估算赤字恐變更高。民主黨人強烈反對這項法案,認為川普主推的減稅內容,將過度地惠及富人,從而犧牲低收入美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計畫,誓言要阻撓審議。民主黨人首先要求在辯論開始前,將整部法案在參院公開逐字宣讀。由於法案長達940頁,朗讀很可能耗費15小時。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矢言,「共和黨人不願告訴美國人民法案內容,所以民主黨人要迫使他們從頭到尾把它唸完。若要通宵,我們就通宵。」不僅如此,由於共和黨在參院100席中,僅有53席的微弱優勢。若要通過表決,屆時只能有3人跑票,最後可能仍需范斯的關鍵一票,才能讓法案成功通過。與川普不久前「分手」的全球首富馬斯克,也發文痛批法案「簡直瘋了」,認為此舉將摧毀美國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對國家造成重大戰略傷害。

遭美拒絕入境!他稱因為「手機有副總統表情包」 海關回應了
近日一名21歲的挪威公民米科爾森(Mads Mikkelsen)於6月11日抵達新澤西州紐瓦克國際機場準備展開假期時,被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人員拘留並遣返回國。米科爾森聲稱自己是因為手機裡有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的表情包才會被拒絕入境。對此,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也回應了。根據挪威媒體《Nordlys》報導,米科爾森表示他被帶到拘留室,遭遇不合理盤問,問題涉及毒品販運、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等。他聲稱邊境人員要求他解鎖手機,否則將面臨5000美元罰款或五年監禁的威脅。米科爾森指出,CBP人員在他手機中發現了一張將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頭像剪輯為雞蛋形狀的表情包,隨後他即被遣返回挪威。他認為,這張表情包是他遭拒入境的主因。不過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言人回應指出,米科爾森的入境被拒,與其手機內容或政治表態無關,而是因為他在接受盤問時承認曾吸食毒品。報導中指出,類似情況也發生在一名澳洲作家身上33歲的阿利斯泰爾基欽(Alistair Kitchen)於6月12日從墨爾本搭機前往紐約,計劃拜訪朋友,並在洛杉磯中途停留時被攔下。他於洛杉磯國際機場遭CBP拘留12小時,最終被遣返回澳洲。基欽表示,他被質詢內容涉及對加薩衝突的立場與其撰寫的親巴勒斯坦抗議文章。他在接受《雪梨先驅晨報》訪問時表示,「我被問到對加薩危機的看法,我回答說這場戰爭是一場悲劇,各方皆有責任,戰爭必須立即終止。」基欽曾在美國居住六年,於2022至2024年間於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他相信自己的政治觀點是遭拒入境的原因。但DHS方面再次駁斥,稱其聲稱因政治立場遭拒入境「絕對不屬實」,強調美國邊境決策根據的是法律與國安標準,而非旅客個人意見或政治觀點。

美副總統稱「伊朗濃縮鈾完好無損」 專家警告:鈾庫存已被轉移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近日表示,儘管美軍日前對伊朗三處核設施展開空襲,但外界關注的400公斤近武器級濃縮鈾庫存可能仍然完好無損。范斯指出,美方的重點並非單在鈾儲存地點,而是防止伊朗將其升級為可用於製造核武的濃度。美方此次於週六出動轟炸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三大核設施,意圖摧毀伊朗核子計畫。然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近日透露,該署檢查員自戰事爆發以來無法再進入伊朗核設施,懷疑伊朗已事先轉移鈾庫存。根據《衛報》報導,范斯受訪時強調:「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終止濃縮程序以及阻止伊朗將60%濃度的鈾進一步轉為90%武器級。」他聲稱,雖無法確認鈾是否遭摧毀,但認為空襲已成功癱瘓伊朗的轉換能力,稱「任務達成」。不過,前聯合國核武器檢查官艾布賴特(David Albright)表示,目前仍有部分離心機下落不明,「問題尚未結束,但仍屬可控範圍」,並坦言:「我們認為部分濃縮鈾已遭伊朗轉移,現下無法得知具體位置。」IAEA署長葛羅西亦透露,其團隊最後一次確認該批燃料是在以色列首次空襲伊朗前約一週。他直言:「伊朗從未掩飾自己在保護這些材料的意圖。」目前伊朗方面尚未對濃縮鈾去向作出具體說明,且明確表示不願針對鈾儲備進行討論。專家分析,該批鈾儲備或已成為伊朗在國際談判中,手中所剩無幾的重要籌碼。

圍繞在石油的血腥紛爭!長年被西方列強壓迫侵害 外媒解析伊朗「核民族主義」
1978年10月,伊朗反對派的兩位領袖在法國巴黎近郊諾弗勒-勒-沙訥(Neauphle-le-Château)會面,為推翻巴勒維(shah of Iran)政權的最後階段做準備。當時已年過七旬的桑賈比(Karim Sanjabi)與哈米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背景大異,前者是世俗自由派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領袖,也是索邦(Sorbonne)大學法學博士與前教授;後者則是什葉派的宗教領袖,自1960年代以來便是反對君主制的核心人物。桑賈比此行帶來一份革命宣言,內容提出兩個原則,分別是「民主」與「伊斯蘭」,但哈米尼在會談中親筆加入第三個重點「獨立」。而這個「獨立」,成為日後伊朗政治路線的核心,也為今日伊朗與西方圍繞核能發展的僵局提供歷史背景。根據《衛報》報導指出,長年被帝國列強壓迫的經驗,讓伊朗堅持掌握自己命運與能源,不願受制於外國。這種立場在核能議題上展現得最為明顯。伊朗多年來堅持擁有自行濃縮鈾的權利,雖然西方國家認為這是為了製造核武,但伊朗強調此舉象徵國家主權,不容讓步。回顧伊朗受到西方國家壓迫的歷史,19世紀,伊朗被夾在英國與俄羅斯兩大帝國間。20世紀,伊朗的石油資源被英國石油公司剝削。1941年與1953年,伊朗領袖先後被英美聯合罷黜。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動推翻伊朗民選總理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政變,其原因就是摩薩台要求將伊朗的石油資源掌握在伊朗政府手中。在伊朗近代史中,摩薩台被推翻,對伊朗而言是最刻骨銘心的事情。對哈米尼來說,這證明伊朗仍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能源。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曾在社群媒體上質疑伊朗的核計畫,他認為民用核能是一回事,但高純度濃縮鈾則是另一回事,尤其當其濃度逼近核武等級時。根據核能常識,民用核電需求只需3.67%濃度,90%才可用於核武,而伊朗目前的濃縮程度已達60%,距離武器級僅一步之遙。伊朗方面則認為,這是對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單方面退出2015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所做的回應。該協議曾讓伊朗在換取解除制裁的情況下限制其核計畫,但川普的毀約打破平衡,甚至還對與伊朗往來的歐洲國家實施二級制裁,使伊朗更難與外界合作。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民用核能逐漸被伊朗社會視為自主與抵抗的象徵。革命初期,哈米尼曾經否定核能,認為它代表西方腐敗與依賴。但不久之後,隨著人口增長與電力短缺,再加上伊拉克在戰爭期間使用化學武器並轟炸布謝爾(Bushehr)核電站,伊朗不得不重啟核發展,核民族主義因而興起。1980年代至1990年代,時任總統拉夫桑賈尼(Hashemi Rafsanjani)積極推動科學家回國參與核計畫建設,並宣布至2005年將有20%的能源由核能供應,計畫十年間興建10座核電站。到了2002年,兩處秘密濃縮設施曝光,引起國際警覺。伊朗則強調,根據《不擴散條約》,其有權發展和平核能。隨後的談判陷入長期僵局。2003年伊朗簽署《德黑蘭宣言》,允許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突襲檢查;2004年與法、德、英三國(E3)達成巴黎協議,暫停濃縮以換取未來協議。但2005年時,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上任後,重申核計畫為伊朗青年科技成果,並且關乎能源、醫療、農業與科學進步。報導中提到,國際輿論對伊朗的核意圖始終存疑,尤其當伊朗尚未擁有實際運作的反應爐時,卻仍堅持濃縮鈾。IAEA時任總幹事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表示,核技術對伊朗而言是提升地位的工具,他們希望憑此與美國平起平坐。伊朗前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也曾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撰文指出,核技術對伊朗不只是能源多元化手段,更是民族尊嚴與身分的象徵。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格蘭馬耶(Ellie Geranmayeh)則提醒,核能技術最初正是由美英透過「原子換和平」計畫引入伊朗,當年美方甚至未曾對伊朗的核電發展提出疑慮。

川普宣布以色列、伊朗達成「完全停火協議」 戰事將於24小時內結束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23日晚間透過社群平台宣布,以色列與伊朗已達成「完全且全面的停火協議」,並表示他期盼這項協議能夠成為永久性。川普指出,該停火協議預定將於6小時內啟動,雙方各自完成現行軍事任務後,即正式生效。他表示:「以色列與伊朗已完全同意,雙方將在約6小時後實施完全停火,為期12小時,屆時戰爭將被視為正式結束。」根據川普的說法,這項停火將分階段於24小時內完成,「伊朗將率先啟動停火,第12小時以色列也將開始停火,世界將正式慶祝12日戰爭結束。在此過程中,雙方必須維持和平與互相尊重。」川普表示,「假設一切順利進行,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我想祝賀以色列和伊朗兩國擁有足夠的毅力、勇氣和智慧,結束了這場應該被稱為『12日戰爭』的戰爭。這場戰爭本來可能持續數年,摧毀整個中東地區,但它沒有,也永遠不會!」川普的貼文發布後,美國副總統JD范斯(JD Vance)隨即在節目上受訪,讚揚川普促成協議成功落實。他表示:「我剛離開白宮前還在協助處理這項協議。總統能夠成功推動停火,是一項好消息。」范斯也透露,在上節目前兩分鐘讀到川普的貼文初稿,與幾小時前所見略有不同,「但我知道他在我過來這邊途中一直都在打電話協調。」他補充說道,美國已摧毀伊朗的核設施,現階段伊朗已不具備製造核武的能力。

才說要幫忙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巴基斯坦轉頭譴責川普「轟炸伊朗」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才剛因協助化解與印度長達四天的邊境衝突,被巴基斯坦宣布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隔日巴基斯坦就因川普對伊朗(Iran)發動空襲,官方對川普發出強烈譴責。根據《ABC新聞》報導指出,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Shehbaz Sharif)致電伊朗總統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轉達對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行動的譴責。巴國聲明指出,美方空襲行動已違反國際法,並導致地區情勢前所未見地升高緊張與暴力,強調外交才是解決伊朗危機的唯一出路。就在發動空襲的前一日,巴基斯坦政府還曾公開表態將提名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讚揚他在印度邊境衝突中的斡旋表現,展現「卓越的戰略洞見與傑出國家治理能力」。然而,空襲行動一出,對川普的正面評價旋即轉為嚴厲指責。伊朗方面,總統佩澤什基安回應稱,美國必須為其侵略行為付出代價,並引用最新衛星影像指出福爾多(Fordow)核設施確實遭到嚴重破壞。川普則在白宮召開危機室會議後公開表示,包括福爾多、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三座鈾濃縮設施都已「完全摧毀」,並稱此為「巨大的成功」。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Karachi),數千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美國與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他們在街道上鋪設巨幅印有川普肖像的美國國旗,踩踏前行,高喊反美、反以色列、反印度(India)的口號,現場氣氛激昂。同一時間,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面澄清,美國與伊朗「並未處於戰爭狀態」,並強調白宮「沒有興趣派遣地面部隊」,企圖為軍事行動劃下界線,避免情勢進一步升高。

范斯稱美國不尋求德黑蘭「政權更迭」 川普卻喊為何不:讓伊朗再次偉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22日質疑伊朗在美軍對其關鍵軍事地點實施打擊後發生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並在其社交媒體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稱:「使用『政權更迭』這個詞在政治上並不正確,但如果當前的伊朗政權無法『讓伊朗再次偉大』(MAKE IRAN GREAT AGAIN),為什麼不會有政權更迭???MIGA!!!」 綜合路透社、半島電視台的報導,川普發表上述言論之際,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正在急劇升級。此前,美國對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核設施進行了空襲,華盛頓稱此次行動是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聲稱其鈾濃縮活動已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圖/翻攝自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自重返白宮以來,川普對德黑蘭(Tehran)採取越來越強硬的立場,重啟旨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極限施壓」策略,這與2015年伊朗核協議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在2018年川普1.0任內單方面退出該協議,隨後美國重新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嚴重打擊了伊朗經濟。雖然川普的發文暗示他希望看到伊朗發生政權更迭,但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和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卻強調,美國並不尋求通過「政權更迭」推翻伊朗政府,也未與該國處於戰爭狀態。范斯22日表示,美國已成功阻礙伊朗的核計劃,並稱川普希望尋求外交解決方案。他在NBC新聞節目「Meet the Press」中稱:「我們沒有與伊朗開戰,我們是在與伊朗的核計劃作戰。」赫格塞斯則聲稱,美國對伊朗的一系列打擊「摧毀」了其核計劃,但強調華盛頓並不尋求德黑蘭的「政權更迭」。 對此,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強烈譴責美國的行動,稱其襲擊核設施是越過了「一條巨大的紅線」,並暗示將採取報復措施。22日,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在德黑蘭參加抗議活動,譴責美國的襲擊。現場畫面顯示,示威者高呼「報仇!報仇!」,而總統則穿過聚集在市中心廣場的人群。目前,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表示暫無進一步軍事行動計劃,但局勢仍高度緊張。軍事行動細節方面,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Dan Caine)透露,B-2轟炸機從美國起飛,經過18小時飛行後對目標實施打擊,行動代號為「午夜之錘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並採取了多種「欺騙和誘餌」戰術。凱恩表示,伊朗的戰鬥機從未起飛,導彈系統也沒有偵測到美軍的行動。儘管川普宣布此次襲擊「非常成功」,但伊朗官方媒體稱,核設施未有人員死亡,且受傷者未受輻射污染。分析人士指出,川普的決定可能使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影響力被認為是關鍵因素。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美國與國際政治學教授盧卡斯(Scott Lucas)更直言:「川普被以色列人玩弄了,有人可能會說是被操縱了。」

伊朗官媒喊「今晚有驚奇」讓世界銘記百年 釋17秒手摸核彈影片
以色列13日起攻擊伊朗首都德黑蘭後,伊朗隨即也展開反擊,兩國持續交火多日,不見緩和跡象。而伊朗官媒今(18)日預告將送上「讓世界銘記的驚喜」,稍早又釋出一段用手撫摸核彈的影片,還配上「也許(maybe)」一詞,恰好適逢美國政府公開警告德黑蘭無條件投降的敏感時刻,引發國際憂慮。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在自13日與以色列爆發衝突後神隱多日,於18日現身宣布「戰鬥開始」,矢言要強力回應恐怖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不會手下留情。伊斯蘭革命衛隊表示,已朝以色列發射法塔赫-1(Fattah-1)「高超音速」飛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發聲直言,知道所謂的「最高領袖」(哈米尼)確切的藏身之處,他是容易攻擊的目標,但目前人在那裡很安全,「我們不會殺死他,至少暫時不會」,但警告他別再發動進一步攻擊;隨後再發文指美方耐心已快消磨殆盡,似乎要求德黑蘭「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重回談判桌。不過伊朗當局顯然無意就範,伊朗國營電視台發出「今晚會有一場令世界銘記幾百年的驚奇」文字,並搭配發射車輛運送飛彈畫面的照片。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視台(IRIB)旗下阿拉伯語通訊社,稍早也上傳一段17秒的影片,可見一隻手正撫摸一枚核彈,畫面右方還寫著「也許」;哈米尼也強硬回應美國,指「砲火無法阻擋伊朗發展核武,伊朗將東山再起」,挑釁意味濃厚。伊朗國營電視台更敦促民眾從智慧型手機中,移除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直指WhatsApp蒐集用戶資訊送給以色列,但並未提供具體證據。另外,有關外界揣測美國可能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回應表示,川普可能做出需採取「進一步行動」,以阻止伊朗核計畫的決定。

美國加入戰局?川普國安會上「討論襲擊伊朗」 范斯一番話洩端倪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週二於白宮戰情室召開長達1小時20分鐘的國家安全會議,討論美方對以色列與伊朗戰爭的政策立場。根據美方官員透露,川普正認真考慮出兵介入戰爭,並可能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攻擊。川普原出席G7峰會,但為處理伊朗情勢提前返美。他在返回美國的飛機上對記者表示,自己無意追求停火,而是要徹底終結戰爭及伊朗核計畫。此外,白宮也曾考慮本週與伊朗方面直接對話,但川普表示:「要看我回國後發生什麼事再決定。」據《Axios》報導,3名美國官員表示,川普正在認真考慮加入戰爭,並對伊朗核設施,特別是位於福爾多的地下鈾濃縮設施發動攻擊。以色列兩名官員也表示,以國總理納坦雅胡及防務高層普遍認為,美方在未來幾天內極可能參戰。目前,美國僅協助以色列攔截飛彈,尚未參與攻勢作戰。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17日針對部分「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派人士批評川普干預戰爭,公開聲援川普立場,強調:「總統展現極大克制,專注保護美軍與美國公民,若為終結伊朗濃縮鈾行動而採取更進一步行動,也屬必要。」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美國可能襲擊伊朗。川普在國安會議前於Truth Social連發三篇貼文,語氣強硬。他宣稱:「我們已完全掌控伊朗領空。儘管伊朗有不錯的防空設備,但與美國製造相比毫無可比性。」並警告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我們清楚他藏身地點,他是個易攻目標,但在那裡很安全,我們不會把他幹掉(殺死!),至少目前不會。但我們不希望導彈襲擊平民或美國士兵。我們的耐心正在耗盡。」川普最後一則貼文簡潔明確地寫道,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

合肥動物園黑帽懸猴「大壯」成名不出1月 驚傳因突發疾病過世
中國安徽省合肥野生動物園的黑帽懸猴「大壯」,因長著1張國字臉,醜萌的外表讓牠一夕之間成為網路明星。然而好景不長,合肥野生動物園21日晚間發佈公告指出,大壯於當日上午突發疾病,經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一出便引起熱議,網友們也紛紛留言表達不捨。中國安徽省合肥野生動物園內其中1隻黑帽懸猴「大壯」,因醜萌的外表成為網路明星,也有不少網友認為牠與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撞臉」。大壯與弟弟2015年來到合肥野生動物園,自此,動物園內共有4隻黑帽懸猴,分別是大壯與牠的弟弟、1隻名為小美的雌性黑帽懸猴,還有1隻暫無姓名的猴寶寶,而小美與大壯也組成了幸福的家庭。中國51連假期間,不少遊客來到動物園只為見大壯一面,然而大壯爆紅至今不到1個月,21日晚間合肥野生動物園發佈公告指出「5月21日上午,我園黑帽懸猴『大壯』突發疾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5月21日下午離開了我們,我們深感痛心。經國內多方獸醫專家來園會診,初步診斷死亡原因為心肺功能衰竭。感謝大家對『大壯』的關注與愛護。」消息一出震驚眾人,網友們對此十分惋惜,不捨道「週日才去看過,大壯一家好幸福呢,怎麼今天就走了呢」、「剛認識就去世了」、「這才多少天啊,怎麼就突然去世了呢?好可惜」、「這麼快?才紅沒多久就沒了。」

普丁與川普罕見通話2小時 俄烏談判仍陷入僵局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19日進行了罕見的2小時電話會談。儘管川普事後在自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形容對話「氣氛極佳」,並宣稱俄烏即將「立即展開停火談判」,但克里姆林宮明確拒絕接受美歐提出的無條件停戰要求,顯示這場持續3年多的戰爭仍難以突破僵局。普丁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Sochi)接受記者採訪時,將此次通話形容為「非常實質且坦率」,並表示願意與烏克蘭共同起草未來和談備忘錄。然而這位俄羅斯領導人斷然否決了美國提出的30天無條件停火協議,儘管該提案已獲烏克蘭同意,且被華府視為本次通話的首要目標。普丁更強調俄方「最大化目標」從未改變,暗示其要求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削減武裝力量、放棄西方軍援等核心立場依然不可動搖。與普丁的強硬表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川普在社群媒體稱談判進展「非常順利」的貼文,他甚至在文中提議由梵蒂岡主辦後續的俄烏和談。但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的談話卻又透露出美國有退出斡旋的意圖:「如果沒有進展,我將選擇退出。」這種矛盾姿態引發歐洲盟友憂慮,因烏克蘭長期倚賴美國制裁威脅作為談判槓桿,而川普政府如今卻未提出新的經濟制裁,反而暗示可能放棄其調停人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川普雖曾誇口「24小時內能結束戰爭」,但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19日從羅馬返美途中坦言雙方陷入「僵局」,並暗示美國可能退出調停。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則強調,如今壓力已轉移至俄羅斯身上,烏克蘭既已接受白宮停火方案,莫斯科必須證明其誠意。對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在基輔發表聲明稱,烏方已準備好全面停火與直接談判,但警告若俄方持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歐美必須加強制裁壓力」。他特別駁斥俄羅斯要求烏軍撤出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赫爾松(Kherson)和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等佔領區的條件:「沒有人能迫使我們從自己的領土撤軍。」澤倫斯基更呼籲美國切勿遠離談判進程,因為「唯一受益者將是普丁。」烏克蘭國會議員格拉先科(Iryna Gerashchenko)直指川普倡議的「無調停者直接談判」是克里姆林宮的陷阱:「這讓俄羅斯能無限拖延責任,同時繼續殺戮。」這種擔憂反映了基輔當局的普遍焦慮,隨著川普對批准軍援日漸猶豫,加上華府外交重心可能轉向伊朗核協議等其他議題,未來數月歐洲或需獨力支撐烏克蘭的戰場防務。此次的元首通話及外交互動發生在俄烏代表團於伊斯坦堡舉行3年來首次會晤後的數日。該次談判因俄方要求更多領土作為停戰條件而破裂。分析人士指出,普丁在此次通話中展現出微妙平衡:一方面配合川普的「促和」形象,同意探討停火備忘錄;另一方面透過俄羅斯國營媒體「塔斯社」(TASS)強調,唯有在達成「相關協議」後才會討論停戰。這種「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正符合俄軍在戰場緩步推進的現狀。隨著歐洲各國反應分歧,加上俄羅斯經濟已逐步適應長期戰爭模式,克里姆林宮手上顯然握有更多籌碼。

川普、普丁通話前一天 俄軍發動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無人機襲擊」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18日在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就職典禮期間,緊急會晤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及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為19日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鍵通話預作準備,試圖結束長達3年的俄烏戰爭。然而與此同時,俄羅斯當天夜裡發動了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273架無人機攻擊,造成基輔州1死3傷,防空警報徹夜鳴響。 烏克蘭空軍證實,此次襲擊規模超越俄烏戰爭3周年前夕的2月23日所紀錄的267架,其中88架被攔截,128架疑作為電子戰誘餌從雷達消失。基輔獨立報記者描述,首都夜空不斷傳出爆炸聲,防空系統與電子戰部隊全力運作。值得注意的是,攻擊時機正值俄烏雙方自2022年以來首次在伊斯坦堡直接和談(5月16日)的48小時後,且是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預計在19日通話的前1天。 澤倫斯基與范斯的40分鐘會談,是2人繼2月在白宮激烈交鋒後首度面對面接觸。烏國總統會後釋出圓桌會談照片,稱對話「良好」,並強調烏方「準備參與實質外交」,要求「盡快實現全面無條件停火」。1名匿名烏克蘭高官透露,雙方具體討論了前線態勢、川普通話的準備工作,以及「若外交無進展則對俄國實施更多制裁」的備案。 這場緊急協商前夕,烏克蘭軍事情報局警告,俄羅斯可能即將試射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RS-24 Yars),該核載具射程逾1萬公里,旨在「威懾西方支持者」。儘管莫斯科尚未回應,此舉已加劇國際社會對俄方談判誠意的質疑。 在16日的伊斯坦堡和談中,主動提議談判的克里姆林宮,卻僅派低階代表與會,且重提烏克蘭須放棄加入北約、割讓克里米亞等4個州、放棄外援與賠償等「投降條件」。澤倫斯基曾直言:「唯有普丁本人能決定停火。」與此同時,俄軍持續以飛彈、無人機及導引炸彈轟炸城市,甚至無視烏克蘭在3月接受的美國30天停火提案。 對此,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18日透露,英、法、德、波蘭領袖計劃在美俄總統通話前夕與川普協調立場。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更預警:「下週將是決定烏克蘭未來的關鍵時刻。」 據悉,川普曾在17日發表聲明預告,自己稍晚將與普丁進行通話以終結「血戰」,但未承諾對俄羅斯施加新的制裁。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18日也與美、義、法、德領導人緊急磋商,強調必須達成「無條件停火」並要求普丁展現談判誠意。 分析指出,俄方在「外交談判」與「軍事升級」間的矛盾舉動,反映克里姆林宮企圖在西方壓力下爭取戰略主動權。而烏克蘭在無人機夜襲後仍堅持外交努力,顯示其同時面臨「戰場消耗」與「國際疲勞」的雙重困境。隨著川普介入調停,下一週的發展恐將決定未來的戰爭走向。

美國斡旋促成印巴兩國停火 外媒推測:可能無法維持太久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緊張情勢急遽升溫之際,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10日透過Truth Social平台突然宣布,美國已成功促成兩國達成「全面且立即」的停火協議,這個消息讓人十分意外,因為幾天前,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才表示印巴衝突「與美國無關」,顯然是有想要置身事外之意,但如今卻宣布成功斡旋,不免讓人感到詫異。但《CNN》認為,美國這次的斡旋並未觸及到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的爭執核心「喀什米爾地區」,因此推斷兩國的停火和平恐無法維持太久。根據《CNN》報導指出,印巴衝突的導火線是4月發生於印度實際控制的喀什米爾(Kashmir)地區的恐怖攻擊,26名觀光客遭持槍歹徒殺害,引發印度發動報復性空襲。而巴基斯坦事後聲稱擊落5架印度戰機,但遭到印度官方否認,可根據《CNN》的調查,相關影像證據顯示,印度至少有部分機體遭巴基斯坦擊落。也因為印巴兩國的行動持續升級,這讓美國決策高層不得不出面調停。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後續也證實,他與范斯已與印巴兩國的政治與軍事高層溝通,希望在情勢失控前促成共識。而就在雙方宣布停火的數小時前,印度才攻擊巴基斯坦軍事基地,巴國立即鎖定印度多處軍事與基礎設施,發動火箭、砲擊與無人機進行回擊,巴國境內的的民族主義情緒也隨之高漲。而在川普宣布斡旋成功後,對於這場停火的談判過程,印巴兩國雙方有不同表述。巴基斯坦政府公開感謝美國介入,稱此舉促成了協議的達成;但印度方面則刻意淡化美國的角色,宣稱這是雙方「直接」協商的成果,並試圖將停火描繪為自身在衝突中的勝利。報導中提到,無論實際情況為何,在美國的干預下,基本上等於推開了一道早已敞開的大門,因為激烈的軍事對抗對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皆無實質利益。川普本人似乎也期盼將這種「快速促和」模式複製至其他衝突區域,例如俄烏戰爭。相較於烏克蘭戰事已持續三年半,印巴這場短短三天半的軍事對峙即迎來停火,顯得格外戲劇性。但《CNN》認為,這個停火協議是否真能維持仍存許多問題。像是在協議才剛宣布數小時後,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即傳出爆炸事件,印巴邊境也再度出現交火指控,顯示衝突並未徹底平息。儘管隨著時間推進,情勢或許會暫時穩定,但根本問題依舊未獲處理。據了解,在這次美國斡旋的停火協議中,並未觸及雙方長期以來爭奪喀什米爾的核心糾紛。喀什米爾地區為穆斯林人口多數,印度與巴基斯坦皆主張擁有主權,當地甚至有分離主義運動在長年活躍。因此,儘管眼前的危機暫時緩解,喀什米爾問題隨時可能引發新一輪對峙,短暫的停火或許只是風暴前的平靜。

印巴停火!喀什米爾再傳爆炸聲 雙方互控對方「違反停火協議」
在美國的斡旋下,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宣布達成全面且立即停火協議。但在數小時後,喀什米爾(Kashmir)地區再度傳出爆炸聲,這也使得停火協議迅速陷入僵局。印方外交部秘書米斯里(Vikram Misri)表示,雙方早些時候才取得的共識已多次遭到違反,強調印度軍方已做出適當回應,並呼籲巴方立刻解決違規情形。但巴基斯坦則在回應中表示,儘管印度有違規行為,其部隊仍展現出克制態度,強調應透過溝通解決問題,呼籲地面部隊保持冷靜。根據《BBC》報導指出,這次衝突源於印度在4月22日報復帕哈爾甘(Pahalgam)度假小鎮的恐怖攻擊,該事件造成25名印度人與1名尼泊爾人死亡,攻擊者疑似針對印度教男性。在對巴基斯坦發動攻擊後,印度國防部強調,其打擊行動是為了兌現「繩之以法」的承諾。但面對指控,巴基斯坦否認涉入,並指控印方行為為無端挑釁,聲稱自8日以來,已有36人因印度空襲與砲擊喪生。印度方面則表示巴方砲火已造成至少21名平民死亡。而衝突在10日深夜再度升溫,雙方互指對方攻擊空軍基地與其他軍事設施。報導中提到,喀什米爾地區長期為印巴雙方聲稱主權的區域,1947年兩國脫離英國殖民後,喀什米爾地區就成為衝突焦點,歷經兩次戰爭與無數武裝衝突,至今未見徹底解決。美國總統川普於11日透過Truth Social宣布,印巴雙方在美方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並由三十多國參與外交協調。巴基斯坦外交部隨後證實協議存在,印度外交部長賈伊山卡(S Jaishankar)也表示兩國已就停止軍事行動與砲擊達成共識,重申印度對反恐立場的堅持。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表示,雙方將在中立地點針對更廣泛議題展開談判。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與魯比歐在過去48小時內,分別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Shehbaz Sharif)展開會談。魯比歐表示,美方將持續居中協調,試圖防止局勢失控。面對印巴之間的衝突,國際間多方呼籲維持和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稱讚任何有助於緩解衝突的努力,英國首相斯塔摩(Sir Keir Starmer)也表示歡迎停火進展,並透露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與雙方均有接觸。他強調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確保停火措施能夠持續且穩固。

印巴衝突升級!美副總統稱不會介入「不關我們的事」
針對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衝突,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表示美國尋求緩和衝突,但無法強迫任何一方「放下武器」,並稱兩個核武大國之間的戰鬥「從根本上來說不關我們的事」,強調不會介入。根據《衛報》報導,范斯受訪時坦言,「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鼓勵這些人稍微緩和局勢,但我們不會捲入戰爭,因為這根本不關我們的事,也與美國控制戰爭的能力無關。」他表示由於美國無法強迫任何一方放下武器,美國將「繼續透過外交管道處理此事」。范斯指出,美國期望這不會演變成一場更廣泛的地區戰爭,「或者、但願不會,一場核衝突。現在,我們認為這不會發生。」印度週四晚間表示,他們對巴基斯坦發動的飛彈和無人機襲擊,這是兩國之間最新一輪的襲擊。印度週三凌晨對巴基斯坦發動飛彈襲擊,造成31人死亡。印度聲稱其目標是「恐怖主義基礎設施」,而巴基斯坦則否認有任何恐怖組織在印度飛彈襲擊的地區活動。另一方面,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分別與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Muhammad Shehbaz Sharif)、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通話,呼籲兩國「立即降級」戰鬥。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長也於週四飛往印度德里。

川普上任百日民調血崩!CNN:73年來最差紀錄「比第一任期更慘」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去年以政治生涯最高的民調支持率重返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並接管政府,但根據民調及市場調查公司SSRS為CNN進行的1項最新民調顯示,隨著川普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百日,美國民眾對其執政表現的評價已急轉直下。據CNN的報導,川普目前41%的支持率,是自1953年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上任以來,所有新總統在就職百日時的最低紀錄,這甚至低於川普自己第1任期的同期數據。自3月以來,民眾對川普執政表現的認可度下降4個百分點,較2月底更下滑7個百分點。僅22%受訪者「強烈認可」其施政,創歷史新低,而持「強烈反對」態度的比例高達45%,約為前者的2倍。3月至今,川普在女性(36%,下降7%)和西班牙裔美國人(28%,下降7%)群體中的支持率顯著下跌。黨派立場仍呈現極端分化現象,86%的共和黨人對川普表示支持,93%的民主黨人持反對態度。但在政治獨立選民中,總統支持率已跌至31%,追平其第1任期時的低點,與2021年1月的水平相當。民調顯示,川普在任內試圖解決的幾乎所有重大議題上都呈現「支持率低於反對率」且持續惡化的趨勢,公眾對其處理這些問題能力的信心也同步下滑。隨著關稅政策引發股市震盪與物價上漲憂慮,川普在經濟議題的滿意度自3月初明顯下跌:通膨處理(35%,下降9%)、關稅政策(35%,下降4%)、經濟治理(39%,下降5%,創生涯新低,第1任期及今年3月曾觸及前次低點)。僅約半數(52%)民眾對其經濟治理能力抱持信心,較CNN去年12月的民調下滑13個百分點。「我很失望。當初沒投給他,但本想給他機會,以為他真能提振經濟⋯⋯結果更加失望。」一位參與民調的55歲維吉尼亞州獨立選民表示。這位在聯邦政府工作逾20年的受訪者要求匿名。在推行大規模聯邦政府瘦身計畫後,川普的「政府管理能力」認可度跌至42%(下降6%),僅46%民眾相信他能「任命最佳人選」(下降8%)。不到半數(43%)認為川普的行動是華府必要的改革,多數(57%)則批評其執政方式正將國家置於不必要的風險中。威斯康辛州沃瓦托薩(Wauwatosa)的民主黨選民斯坦梅茨(Derek Steinmetz)表示:「我最憂心他對政府法治、規範與架構的全面漠視。第1任期已有此隱憂,但這次更嚴重,因為制衡機制變更少了。」外交政策方面,包括對俄烏戰爭採取親俄姿態及終止多項外援計畫等行動,也遭多數民眾反對(39%支持,60%反對)。僅半數受訪者對其外交能力保有「相當或部分信心」,低於就職前的55%。即便今年初川普在移民議題上的支持率曾比第1任期的高點多出7%,但如今該議題的認可度也下滑至45%(下降6%),對其移民治理能力的信心也從去年12月的60%降至53%。在所有調查議題中,川普僅在「性別認同與跨性別者相關政策」獲得微弱正面評價(51%支持),其中共和黨人90%、獨立選民48%、民主黨人16%表示認可。「我真的很高興他明確表態世上只有男女兩性。當他將『不存在非二元性別』納入法律時,我感到非常欣慰。」川普支持者、馬里蘭州3寶媽芒森(Lisa Munson)被問及總統最大政績時如此回應。然而,川普在重塑藝術、文化與美國歷史方面的努力則飽受批評。64%民眾認為其行為不當,包括接管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以及要求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物館修改展覽內容。至於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其整體工作表現的綜合評價也與川普相同,呈現41%支持、58%反對的局面。且2人均未獲多數美國民眾好感,僅40%的民調受訪者對總統持正面觀感,范斯更只有34%。自去年12月以來,民眾對川普「謹慎行使總統權力」(46%,下降8%)及「為國家提供實質領導」(50%,下降9%)的信心均大幅下滑。川普簽署大量面臨司法挑戰的行政命令,以改變政府運作與政策。「我並不認同川普和其他總統頻繁簽署行政命令的做法。就川普而言,他常越權行事,而這正是許多命令被法院駁回的原因。」新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的川普支持者、半退休律師馬斯特羅多納托(George Mastrodonato)表示:「希望他能更審慎,專注於那些能通過司法審查的命令。他就像卡通《樂一通》裡的火爆山姆(Yosemite Sam),雙手各持一把槍胡亂射擊,有些子彈命中,有些則落空。」有超過半數美國人(52%,含兩黨多數)認為川普第2任期將「從根本上永久改變國家」;逾1/3(36%)的民調受訪者預測其改革會隨卸任而消退;僅12%認為不會帶來重大變化。對於川普是否兌現競選承諾,民眾意見分歧:48%認為他表現良好,51%持相反看法,此數據與第1任期同期高度吻合。55%的多數肯定他「至少採取部分行動應對國家問題」,但僅28%的民眾相信這些措施已初見成效。新墨西哥州的川普支持者馬斯特羅多納托(Mastrodonato)基本上認同其兌現競選承諾上的表現:「他正在實踐承諾。有些做法我會選擇不同策略,但你知道,這就是川普,他總會堅持己見。」這項CNN民調由SSRS於4月17日至24日期間執行,透過網路與電話訪問全美1678名成年人。樣本來自機率抽樣的線上小組與註冊資料庫,受訪者最初透過郵件、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總樣本的抽樣誤差為正負2.9個百分點。

蘋果加速離開中國 外媒:最快2026年全移「印度製」
根據《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蘋果(Apple)計劃將所有在美國販售的iPhone手機移至印度組裝,最快2026年實施。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戰迫使蘋果把主要生產線從中國轉到其他地方。近20年來,蘋果在中國大舉投資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生產線,讓自己躍升為市值高達3兆美元的科技巨擘。而川普上任後,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對等關稅,促使蘋果轉移生產基地。蘋果大部分iPhone手機是透過鴻海(2317)等第3方公司在中國生產,並透過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及鴻海等代工廠,近年持續穩定提升在印度的產能。蘋果最早在2022年啟動供應鏈轉移,起因於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實施嚴格封控,導致鴻海旗下公司富士康鄭州工廠一度停工,讓iPhone產量大幅下滑。印度也受到26%的所謂對等關稅衝擊,不過新德里當局推動和美國洽簽雙邊貿易協議之際,這項關稅目前暫緩實施。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上週出訪印度時談到雙邊貿易協議,他說美印兩國正在取得「非常棒的進展」。

外交部爭取賴總統出席教宗喪禮未果 清大學者示警不能輕忽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喪禮將在梵蒂岡時間26日上午10時舉行,外交部原強調會全力爭取由賴清德總統親自率團出席,但昨天卻改口,賴總統已指派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總統特使前往,引發外界討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受訪時指出,到目前為止,教廷設在台北的大使館都還是寫『教廷駐中國大使館』,教廷與台灣政府、台灣人民的關係其實仍「比較間接」。不過,教廷是中華民國在歐盟的唯一邦交國,對我外交地位至為重要,但教宗最關切議題的向來是天主教教友權益、而非政治,教廷近年也為此,一直盼望能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何志勇說,在此之下,若僅從『台』梵邦誼角度解讀賴總統能否出席教宗葬禮,其實是對教廷與中華民國邦交本質的不了解。他說明,包括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曾出席過前任教宗的喪禮,座位都很前面,也因此有機會與他國領袖晤談,但卻少有國人注意前總統的座位名牌卻都標示「中國CHINA」,而非「台灣」。何志勇因此認為,當民進黨政府從2016年重返執政後,逐步將中華民國「做小了」,現在結果如此,也只能用「求仁得仁」加以形容。何志勇說明,教廷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官方英譯為Apostolic Nunciature to China,即「教廷駐中國大使館」。至於「中國」在拉丁文中的形容詞為 Sinica,對照我國中央研究院的拉丁譯名Academia Sinica(中國研究院)中,可見其用法是一致的。他說,中共自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因採自行任命主教的政策,與教廷堅持天主教神職人員都應由教宗任命的普世原則牴觸,以致教廷遲未與中共建交,但考量中國大陸境內有超過千萬名的天主教徒,近年來雙方持續進行交涉,不時傳出教廷願意在主教任命權上妥協。但僅管如此,教廷至今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合法代表,回顧200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在梵蒂岡喪禮上,元首區座位是依照各國義大利文字首順序來作安排。當時代表我國出席的時任總統陳水扁,因此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以「C」開頭的中華民國(Repubblica di Cina)元首座位,介於巴西(B開頭)與喀麥隆(C開頭)之間,陳前總統當時也因此登上了許多國際媒體的版面,被不少國內媒體形容是「重大外交突破」。何志勇分析,如果這次賴總統能親自出席教宗方濟各的葬禮,想必教廷也將循往年慣例辦理,安排中華民國總統坐在第一排,民進黨政府勢必也將宣稱是「重大外交突破」。其實,2023年賴清德擔任副總統期間,代表蔡英文出訪友邦宏都拉斯,出席新任總統卡蕬楚就職典禮,就曾因為「中國(中華民國)」字母C的排序,坐在第一排,並因此能與當時以VIP身分受邀出席就職典禮的美國副總統賀錦麗有所「互動」,隨後民進黨就曾以此事在國內大肆宣傳。何志勇說,後來宏國雖與我斷交,但賴總統應該也瞭解,教廷至今對我國的外交承認,以及他能在友邦主辦的外交活動場合,享有坐在第一排的「殊榮」,其實都是因為「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但可惜的是,從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執意讓台灣的路越走越窄。如今芳濟各教宗逝世,舉世注目,中華民國總統理應親自出席教宗喪禮,此舉重要性非在彰顯我國國際能見度,而是要彰顯中華民國在華人世界堅持宗教自由的道德高度,才能拉出與對岸有明顯區隔,這也是教廷至今願意和中華民國維持邦交的根本。為此,他提醒政府,2013年時任總統馬英九訪問教廷時,也曾與十多個國家元首互動,包含當時的美國代表、時任副總統拜登、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等。但是對照台灣自川普關稅政策推出以來,跟美方的關係時遭外界質疑「斷線」。當外界原本認為總統若能出席教宗喪禮,在以中華民國元首目前能夠出席的活動機會,相當珍貴,因此「主觀上」必須積極爭取,如今卻是「客觀上」不能去,不僅可惜更暗藏「可能不太妙」的警訊,再次凸顯教廷與中華民國之間邦交可能有危險,政府絕不應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