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
」 膽結石 膽囊 癌症 結石 手術![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89990/sm-5b20cb7f3784b8d2e8778a66bd62108f.jpg)
新一代「達文西手術系統」 醫:提升手術安全性
最新一代達文西Xi手術系統能精確模擬人手的自然運動,消除手部顫抖,提升手術效率,讓需接受進階微創手術的患者不因設備更新而延誤治療時機。特別適用於癌症手術中的淋巴結廓清及肝膽胰手術。「達文西Xi系統」高解析度 極致微創單孔手術減少外觀影響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也指出,達文西Xi系統具備高解析度、10倍放大的3D立體影像,並搭載螢光攝影功能,輕量化的機械手臂不僅縮短安裝時間,還支援極致微創的單孔手術,將傷口隱藏於肚臍,進一步減少對外觀的影響。一般外科醫師許志豪指出,該系統設計的傷口位置避開協助呼吸的肋骨下腹壁肌群,有效減少呼吸時的疼痛問題,提升術後舒適度。新式系統應用於心臟、大腸手術 精確穩定提升手術安全性創傷科醫師張堯任也提到,對於體重管理與微創膽囊手術來說,新式系統將疤痕隱藏於肚臍處,相比傳統微創手術,在平均住院天數、術後疼痛及美觀性都有其優點,其精確性與穩定性能提升手術安全性。心臟外科醫師黃日新表示,傳統心臟手術需正中胸骨切開,而達文西機器人手臂系統僅需在左胸部開極小的傷口,即可完成內乳動脈擷取及繞道手術。研究顯示,使用達文西系統進行手術後,一年內血管暢通率高達99%,平均住院天數縮短至2至7天,顯著優於傳統手術的7至10天。直腸外科醫師林耿立說明,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大腸直腸手術中的應用愈加廣泛,特別是在直腸癌手術,其淋巴結廓清更加精確且徹底。雖然手術時間可能較長,但患者的手術效果更加理想。泌尿、婦產及耳鼻喉相關手術 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泌尿科醫師俞錫全分享,達文西機械手臂在泌尿外科的應用已成熟,且有顯著成果,尤其在前列腺癌根除手術及腎切除手術,不僅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還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婦產部醫師莊乙真強調,達文西系統在子宮肌瘤切除及子宮內膜癌手術中展現了卓越的精準性,可清晰辨識輸尿管和子宮動脈的路徑,安全地分離並切割子宮及周圍重要器官,顯著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耳鼻喉部醫師鄭評嘉補充,達文西系統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及頭頸部腫瘤手術中,提供高解析度的3D立體視野及靈活的手術工具,有效避免傳統手術需進行大範圍切開,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與治療效果。微創手術適用範圍廣泛 降低術後疼痛、加速恢復時間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呼籲,微創手術的適用範圍廣泛,結合高解析影像和靈活操作功能,為外科、泌尿科及婦產科等手術團隊提供有力支持,並顯著降低術後疼痛、加速恢復時間。有相關需求的病友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況,評估自身是否適合接受微創手術,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88631/sm-b85401d35969ecc7528afe4541f6ab3c.jpg)
30歲女肚子痛嘔吐!醫一看「胃裡都珍珠」 還驚見8公分腫瘤
一名30歲女病患日前因腹痛就診,結果醫生電腦斷層一看,就知道有喝珍珠奶茶,因為胃裡都是珍珠。外科醫師黃漢斌判斷,右側後腹腔發現有一顆8公分的腫瘤,不過不需要緊急手術切除。黃漢斌在粉專《黃漢斌醫師 /「斌」紛外科視角》發文表示,30歲女病患右上腹痛合併嘔吐看診,電腦斷層時,看見胃裡都是珍珠,原本以為是急性膽囊炎,但從影像上看起來膽囊沒什麼問題,倒是右側後腹腔發現有一顆8公分的腫瘤。女病患不好意思回,「昨天就是吐珍珠啦。」黃漢斌指出,前一天喝的珍珠奶茶,隔了一天還殘留那麼多在胃裡面,不過腫瘤從影像上看起來是良性的,再加上抽血檢查都正常,還不需要緊急手術切除。黃漢斌說明,這右側後腹腔腫瘤最常見的可能來源包括,腎臟、十二指腸、大腸,甚至是後腹腔結締組織、神經源性腫瘤及淋巴結,假設源自於十二指腸或大腸,手術切除把腸子挖一個洞,還要考量到後續腸道修補等問題,女病患後來接受腹腔鏡後腹腔腫瘤切除,術後住院2、3天就出院了。黃漢斌透露,回來門診複診時,向女病患笑說「現在可以安心喝珍珠奶茶了,農曆新年可是烏魚子、豬腳等年菜吃下去也不怕消化不良了」,而病人也很開心回「原本排便不順的問題,開完刀以後也變正常了」。他聽完忍不住大笑,「坊間有所謂的『整骨師』,沒想到你竟然找了個『整腸師』,開完刀就腸胃順暢了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87924/sm-2459ffbaa1a4aa05f7c79e1ab22828cf.jpg)
英國正妹罹患致命罕見癌症 摘「8器官」奇蹟抗癌成功
英國西薩塞克斯郡霍舍姆(Horsham)一名女子路易絲(Faye Louise),在2023年被診斷罹患罕見癌症,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迅速擴散到她體內。在歷經一場大型手術後,醫生摘除路易絲體內的8個器官保住性命,她也因此得以重返職場。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路易絲最初因腹痛誤以為是生理期引起的不適,但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卵巢腫瘤,確診為「腹膜偽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這是一種會在腹腔內形成果凍狀黏液堆積的罕見腫瘤。沒想到,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她的腹腔,導致路易絲罹患罕見且致命的「假黏液性腹膜癌」(Pseudomyxoma Peritonei),經醫生診斷,路易絲的症狀比預期的更為嚴重,需立即進行手術摘除受影響的8個器官。醫生為路易絲進行長達11小時的手術,摘除了路易絲的脾臟、膽囊、闌尾、卵巢、子宮、輸卵管、肚臍、大網膜和小網膜,和切除部分肝臟,同時進行橫膈膜及骨盆刮除。手術後,醫生確認癌症跡象已完全消失,宣布路易斯抗癌成功。對此,路易絲表示「當聽到醫生告訴我已經康復時,那真是我收到過最棒的聖誕禮物」。路易絲花費1年的時間休養復健,隨後她重返工作,繼續擔任蓋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的飛航簽派員。路易絲透露「這份工作需要耗費大量體力,但我熱愛航空業,很高興能夠回到這個崗位」。路易絲開心重返工作崗位,擔任飛航簽派員。(圖/翻攝自IG/@faye.louiseuk)路易絲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她為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籌款,還完成了布萊頓斯坦默公園(Stanmer Park, Brighton)「為生命而跑」(Race for Life)的慈善活動,為該慈善機構籌集資金,路易絲表示「我想告訴大家,即使經歷過創傷性或改變人生的事件,你仍然可以重新站起來,擁抱生活,並找到樂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384623/sm-811e3a29424d9a64ae8c29cdf1edb7f6.jpg)
肚子微痛20年沒在意!她突嚴重腹痛嘔吐 竟發現膽囊有400多顆結石
大陸湖北一名66歲的陳姓婆婆,從20年前開始就偶爾會有腹痛狀況,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一直沒有特別在意。而在日前,她因為嚴重腹痛、嘔吐、無法進食,無奈之下送醫治療,沒想到的是,醫生竟從她的膽囊內取出的400多顆結石。根據陸媒《湖北日報》報導,陳姓婆婆自20年前起,就時常有肚子痛的輕微症狀,因次數不多且不嚴重,她一直沒有到醫院處理。直到去(2023)年某天,她吃完東西後,腹部卻突然出現強烈疼痛,就醫後發現是膽囊結石,雖然當地醫院建議做手術,她認為沒什麼大礙,就繼續將其擱置。怎料,到了今年12月,陳姓婆婆只要微按壓腹部,就會疼痛難耐,甚至會嘔吐、難以進食,而她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病症已經相當嚴重,加上陳姓婆婆有多種心血管基礎疾病,當地醫院也建議她轉診治療。後來,她在丈夫的陪伴下,轉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肝膽胰外科。入院後,陳姓婆婆進行超音波檢查,卻發現她的膽囊被大量的結石填滿,變得異常堅硬,部分結石更已掉落至膽總管,引發嚴重炎症,必須即刻接受手術。主攻膽囊結石、膽管結石手術已有18年的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唐勝利聯合心血管內科、麻醉科進行了多次會診,最後在本月16日進入手術室。手術過程中,醫生切開陳姓婆婆的膽囊,粗估發現結石數量超過400顆,每一顆均呈黑色,直徑有2到3毫米。醫生從陳姓婆婆的膽囊中取出超過400顆結石。(圖/翻攝自湖北日報)幸運的是,經過手術治療,陳姓婆婆的疼痛完全消失,身體狀況也迅速恢復,可正常進食,並在本月18日平安出院。對此,唐勝利醫師提醒,膽囊結石不是越大越危險,往往越細碎、微小的結石越容易掉落到膽管內,進而引起膽管炎、胰臟炎,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他也建議,由於膽囊結石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人自己不易察覺,所以體檢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有結石,應積極應對、定期複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切除膽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84408/sm-7adf6c61ee0889e750a170306f055978.jpg)
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83001/sm-9353d5a73a44e68f874949aa3b10df8a.jpg)
30歲男瘋狂腹瀉2週!糞便驚見「鬼臉」在蠕動 竟和家中1成員有關
大陸男子小舟(化名)今年30歲,2週前開始出現反覆腹瀉,糞便呈現異樣的黃綠色糊狀乃至水樣,還時不時伴隨著一陣陣令人難耐的噁心感,讓他苦不堪言。為了緩解症狀,小舟嘗試了吃藥及網路上的各種偏方,卻未病情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善,最終只好到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就診,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福建衛生報》報導,孟超肝膽醫院感染二科副主任醫師劉路接診後,詳細詢問了小舟的病史,從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就是患者家中飼養了寵物,初步判斷小舟可能感染了某種寄生蟲病,於是安排了糞便寄生蟲檢查。不出所料,在小舟的糞便樣本中,醫生驚見有「鬼臉」在蠕動,證實患者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醫生說明,藍氏賈第鞭毛蟲是一種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腸道原蟲,主要寄生於人和多種動物的小腸、膽囊或膽道系統中。牠引起的藍氏賈第鞭毛蟲病(也稱賈第蟲病),以腹瀉和消化不良為主要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醫師進一步解釋,貓、狗等常見家庭寵物,常常是藍氏賈第鞭毛蟲的攜帶者。該病是全世界危害人類健康的10種主要寄生蟲病之一,旅遊者很容易被感染導致腹瀉,因此也稱「旅遊者腹瀉」。在確診病情後,劉路迅速為小舟制定了治療方案。經過對症治療,小舟的腹瀉症狀得到了明顯緩解,再也沒有復發。報導指出,藍氏賈第鞭毛蟲的蟲體宿主包括家畜(如牛、羊、豬、兔等)、寵物(如貓、狗)和野生動物(如河貍)。水源傳播是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的重要途徑,水源污染主要來自人和動物的糞便,同時也可以通過糞口傳播。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對藍氏賈第鞭毛蟲均易感,尤其是兒童、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後多為無症狀帶蟲者,但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急性期症狀主要表現為爆發性惡臭水樣性腹瀉、腹痛、腹脹、偶有嘔吐、發熱、厭食等。若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主要症狀為周期性惡臭稀便,可伴腹脹、腹痛、噁心、厭食、頭痛、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此外,藍氏賈第鞭毛蟲可侵入膽道系統,引起膽囊炎或膽管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73934/sm-21c188230c2bc6a27878d40891ba367e.jpg)
日喝2000cc開水「竟取出六顆膽結石」 醫曝原因是這個!
一名58歲的王姓病患,在工作中突然上腹疼痛直冒冷汗,痛在地上打滾,緊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就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有六顆膽結石,一般外科醫師李博彰立刻進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過約半小時,取出六顆膽結石,最大顆大約1.5公分,病患隔天即出院。李博彰醫師表示,該名病患膽道異常,左右肝管外露於肝臟門脈區,膽囊管連接到右側肝管,而一般正常是連接到總膽管處,讓手術的風險增加不少,因為手術最怕膽道損傷,所以選擇執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視野清楚情況下,安全將膽囊管及右肝管分開並切除膽囊,並未造成後續的併發症。李博彰指出,病患之前完全沒症狀,也無疼痛狀況,每天力行喝2000cc的開水,但是因為病患膽道系統異常,膽汁排泄不好,造成膽汁很容易滯留,長期以來,容易造成膽結石,塞在膽囊管出口,造成急性疼痛。李博彰醫師表示,病患屬於先天膽道異常,造成後天膽結石產生,只能透過高階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描膽道,才能檢查出來,總膽管和膽囊管是否有異常。李博彰強調,該名病患膽發炎嚴重已經切除,成為無膽之人,但對營養吸收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由於消化脂肪,必須靠膽汁來協助消化,現在膽汁直接排到十二指腸,如果吃了大量脂肪或太油膩,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道,造成腸胃蠕動過快,容易拉肚子,因此,飲食建議吃清淡一點。另外,雖然是微創手術,傷口大約一公分,但是傷口癒合及縫線吸收需要60到90天左右,如果腹部用力造成腹壓增加,在傷口還沒完全癒合,容易造成傷口撕裂,長久會產生切口性疝氣,可能又要再一次手術處理疝氣,因此,術後建議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千萬不要提重物或重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370973/sm-96b388b8bbe8eadf943f4da66fe2f95c.jpg)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70587/sm-68ff52ab0afcccc5c4c0d9d2eb8f1eb0.jpg)
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人妻罹癌暴瘦…4歲兒一遍遍呼喊「媽媽」 尪曝噩耗:凌晨去世享年30歲
父母的離世,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中國一名癌症晚期的人妻,為了治病花費70多萬(人民幣,下同),然而最後仍撒手人寰,4歲兒子一遍遍呼喊的著媽媽的影片,在網路引發廣大迴響,令人心痛。網傳影片顯示,男童躺在瘦骨嶙峋的媽媽旁邊說:「我媽媽不理人」,爸爸回應:「理的呀,你喊她嘛」,於是男童一遍又一遍喊著「媽媽,媽媽」,終於媽媽應聲:「睡覺睡覺」,隨後男童輕拍哄媽媽入睡,母子倆的互動讓人感到心疼。男童躺在瘦骨嶙峋的媽媽身旁。(圖/翻攝自極目新聞)男童爸爸楊先生向《極目新聞》表示,妻子去年8月確診膽囊癌,為了治病到處花錢,「當時就做了2次大手術,後期又做了好多次化療,我們一直在四處求醫的路上,這裡中醫去一下,那裡西醫去一下,都是在這條路上奔波」,至今花費超過70萬,其中50多萬還是借來的,每個月仍須花費8、9000元。然而效果不顯著,楊先生透露,妻子今年7月全身疼痛,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多處轉移,「7月份之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和正常人差不多,現在瘦成了皮包骨,真正瘦是從上個月開始的,一個多月的時間,瘦了40多斤」。提到兒子,楊先生回憶小孩以前比較活潑,現在變懂事了,「感覺他一下子長大了,以前他是比較調皮、比較吵的,要媽媽抱,要媽媽背,現在他會給媽媽餵餵水,按按摩,基本上默默地躺在媽媽旁邊」。據楊先生個人社群帳號最新發布,妻子已在10月17日凌晨去世,年僅30歲,讓人不勝唏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70038/sm-3d49330fa99765e4281930cab63446ff.jpg)
「蛭間院長」成西田敏行最後公開亮相角色 米倉涼子慟:難過到說不出話
日本演員西田敏行今(17)日被發現在家中過世,享壽76歲。西田一生縱橫影視歌三業界,獲獎無數,在日本演藝界地位相當崇高,不過媒體也指出他生前好酒好菸,少於運動又愛吃肉,健康狀況頻頻亮起紅燈。如今因病離世,讓本月8號的派遣女醫電影版《劇場版Doctor-X FINAL》記者會成為西田敏行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曾與他共演7季「派遣女醫」的女演員米倉涼子為此難過表示,前一天還和西田聯繫過,自己更是在西田死訊傳出前1小時才在社群帳號上傳她與西田一同聚餐的照片,「如今悲傷到不知道該說什麼。」西田敏行1947年出生於福島縣郡山市,生父在他小時候去世,母親於他5歲時再婚,此後被大姨(母親的姊姊)與姨父收養。年少時,西田敏行常被養父帶去看電影,因此對劍戟片深深著迷,常幻想自己出現在大銀幕上;國中畢業後說服養父母,獨自一人前往東京讀書,並開始參與戲劇部的活動。西田1966年進入明治大學農學部,並同時加入日本演技學園夜間部。同年從明治退學,並全心轉往演技學園日間部,還想自組劇團結果沒有成功。但西田敏行也在1967年接到TBS電視劇《渥美清的眼淚》的角色,正式出道。同時,西田在1968年進入舞台團「青年座」演員養成所,1970年畢業成為青年座正式成員。並在其後公演《寫樂考》中初次以主角之姿亮相,其後也接連演出許多音樂舞台劇。另一方面,他在電視劇業界發展得十分順遂,從入行以來幾乎可說戲約不斷,也多次參演NHK門面擔當「大河劇」,包含《宛如飛翔》、《女太閤記》、《功名十字路》、《八重之櫻》、《西鄉殿》、《鎌倉殿的13人》等。即使年齡漸長,他依然參演了《白色巨塔》、《華麗一族》等膾炙人口的熱門劇組,2013年起更以「蛭間院長」的身分在《派遣女醫X》系列中登場,成為他之後10年間最穩定曝光的高知名度角色。除了演戲,西田也積極從事歌手活動,不僅替許多廣告、電視電影獻唱主題、片尾曲;還在《紅白歌唱大賽》擔任以主持人、歌手、評審等身分登台,而他幽默的談話技巧、身經百戰鍛鍊出的即興表演能力,也讓他在喜劇、綜藝節目中備受矚目。西田一生中獲獎無數,曾多次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提名、3度摘下影帝頭銜、「藍絲帶獎」最佳男主角、「報知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等,更在2008年接受日本政府頒發「紫綬褒章」,是日本演藝圈地位最崇高的幾名男演員之一。日媒指出,西田敏行生前好酒好菸,食量也很大,還偏愛吃肉不太喜歡吃蔬菜。至於運動方面,除了每隔幾個月打一次高爾夫球外,基本上不做運動,不太健康的生活習慣讓他的健康狀況不算太好。西田2001年罹患脊髓型頸椎病變,導致他頸骨變形、四肢麻痺,2003年也曾因心肌梗塞緊急住院,2016年則是從家中床上掉下來,導致頸椎半脫位,之後又被發現患有膽囊炎。為此,西田這幾年出演作品時,大多是以坐著的方式演出,這幾年被媒體拍到時大多坐著輪椅。西田敏行17日中午被發現在東京住宅中過世,在他離世前,曾在10月8日出席派遣女醫X電影版《劇場版Doctor-X FINAL》記者會,如今想到這是他最後公開亮相的身影,令大批影迷與演藝圈好友都難以接受。西田敏行10月8日出席派遣女醫X電影版《劇場版Doctor-X FINAL》記者會,成為他最後公開亮相的身影。(圖/翻攝X/@DoctorX_tvasahi)曾與西田多次共同出演「派遣女醫X」系列的女演員米倉涼子就表示,自己前一天還和西田聯繫過,自己更是在西田死訊傳出前1小時才在社群帳號上傳她與西田一同聚餐的照片,她透過社群發聲表示,「突然收到西田先生的死訊,難過到完全說不出話...前天才跟他說,會貼出我們的合照。真的很難過,很難過,到現在還無法相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69764/sm-c4a66cca1c9d29031d123b3f1374511f.jpg)
濫用瘦瘦筆!狂吐一個月食道出血 專家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
許多民眾為減肥使用時下流行的「瘦瘦筆」,但瘦瘦筆是藥品!瘦瘦筆為一種「類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賀爾蒙藥品,稱作GLP-1受體促效劑。目前食藥署已核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藥品中有4種(liraglutide、semaglutide、dulaglutide及lixisenatid),適應症均為治療糖尿病或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僅有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的核准的適應症可用於體重控制。南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即便liraglutide及semaglutide經醫師處方可用於體重控制,但民眾仍應遵循醫囑,在藥品核准的適應症及用法用量下正確使用,例如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成人BMI在27至30間且有一項體重相關疾病等,並配合飲食控制體重,才能瘦得健康有元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受訪表示,臨床上遇到一名個案,施打兩、三次後嚴重併發嘔吐連續一個月,照胃鏡發現,吐到胃疝脫,就是嘔吐到胃凸到橫膈膜的位置,導致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並且食道裂出血,已無法吃東西只能住院持續觀察,連續就醫都難以改善。姜冠宇說,瘦瘦針的臨床試驗顯示約有5%至9.2%的患者會發生噁心和嘔吐,數字看來無感,但真的產生副作用相當可怕。營養師高敏敏則提醒6種人不適合打瘦瘦針,分別是孕婦或哺乳媽咪、18歲以下及75歲以上者、膽囊炎患者、胰臟癌患者、個人或家族有甲狀腺 髓質癌病史、第二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陳南松呼籲民眾注意,前述藥品均為醫師處方用藥,皆須經醫療診斷後,由醫師針對適應症開立處方籤,民眾亦須留意自身病歷的處方合理性及與醫師討論使用方式及劑量等。為加強管理糖尿病治療用GLP-1 agonist注射劑藥品之流向及使用稽查專案,南投衛生局今年度共查核9家次,未發現違規情事。民眾有減重需求,應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做起!適當的飲食形態配合適度的運動,才是減重路上的好幫手。藥物減重也應先諮詢專業合格的醫師或藥師,倘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應先停藥並立即尋求專業醫藥人員協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69177/sm-6eb64d5cc02c0d41213be01f15c1d8de.jpg)
長胃息肉就該切除嗎? 專業醫解釋「1狀況」才要快切
許多民眾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的時候,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胃息肉,後續就陷入「是否要切除」的判斷中。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胃息肉是由器官黏膜層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與大腸息肉類似,膽囊和胃部也可能會出現息肉。胃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了解這些類型及其成因,對於判斷是否需要切除非常重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徐兆甸主任解釋,胃底腺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通常屬於良性息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尤其當息肉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時,無需過度擔心。這類息肉在內視鏡中呈現偏白色且均質規則的粘膜狀,對於1公分以下的胃底腺性息肉,醫師通常建議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超過1公分,則建議切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的病變風險。第二種類型是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多是由於刺激性飲食引發的胃部炎症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特別是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增生性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並屬於良性息肉,雖然大部分情況下無需切除,但如果息肉超過1公分,醫師同樣也會建議進行切除,以免日後變化。第三種類型則是腺瘤性息肉,也被稱為胃腺瘤,雖然所佔比例非常低,但這類息肉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因其內部可能含有惡性胃癌細胞。約有30%的腺瘤性息肉已含有惡性細胞,因此無論大小,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立即切除,以防止癌變風險升高。報導中也提到,腺瘤性息肉的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特別是當腺瘤性息肉超過2公分時,惡化的風險更高。至於胃息肉的處理方式,徐兆甸主任建議從30歲開始,就要開始進行完整的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且養成每1至2年定期檢查的習慣。尤其對於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民眾,除了及早切除外,還應進行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殺菌治療,以確保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未來癌變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64477/sm-f44f5f0feaa0ea163297d06d78b94d1f.jpg)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59808/sm-b962399cb0565254cf214aae363d2a38.jpg)
9月新制準備上路 全台飲料店「禁用塑膠杯」明上路
目前時間已經來到8月底,在9月份,有多項重要政策、法規有進行變更,其中涵蓋全台飲料店禁用塑膠杯、健保擴大給付46項達文西手術、新冠肺炎降為僅通報重症。另外,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開始試辦線上更換護照,只要符合年滿18歲、持有自然人憑證等條件,就可以更加方便的更換護照。根據媒體報導指出,9月起,台灣多項重要政策和規定開始實施,涉及環保、醫療、民生等多個領域,影響如下:環保方面,全台飲料店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這政策始於2022年4月環境部的規定。台北市率先實施後,其他縣市陸續跟進,最後一個是金門縣將於9月起跟進,這也代表著全台飲料店正式進入不使用塑膠杯的時代。環境部估算,此舉預計每年可減少7.9億個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使用。民生領域,台鹽公司32年來首次調漲價格。高級碘鹽建議售價由每包(一公斤裝)15元漲至18元,漲幅20%;特級碘鹽從每包20元漲至25元,漲幅25%。外交部領事事務局自9月3日起試行「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措施。適用對象須年滿18歲、持有自然人憑證,並符合5條件:護照過期、10年內未曾遺失護照、戶籍資料未變更、未涉及各類加簽案件、目前身處境內。凡滿足以上條件者,可以使用線上更換護照的服務。醫療衛生領域主要有兩項變動,疾管署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更名為「新冠併發重症」,通報時效調整為一周內。健保署擴大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給付範圍,新增46項手術納入健保給付,涵蓋泌尿科、消化道、胸腔、婦科和心胸外科等領域。具體手術包括子宮切除、子宮肌瘤手術、婦癌切除、胃全切除、胃繞道手術、膽囊切除、膽管結石取出、疝氣修補等。在公共衛生方面,台北市政府將台北大巨蛋園區的室外場所及5處社宅(大龍峒、興隆D1區、興隆D2區、中南、新奇岩)的戶外公共區域全面禁菸,違規者將面臨2000元至1萬元的罰款。這項禁令包括使用電子煙及加熱式菸品。除此之外,北市衛生局擴大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的接種範圍,除了持續為國中女生提供公費疫苗外,還初次將將設籍或就學於台北市的112年度入學國中男生列入免費接種範圍。新北市在托育政策上也有有所改變,目前新北全市有123家公托中心,為更進一步減輕家庭照護壓力,從9月1日起,已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民眾可同時申請公共托育中心服務,且不必再提供復職證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59521/sm-6b03f522e2706ce7673205cc7dd32f97.jpg)
早起嘴巴又臭又苦?醫曝需注意「5疾病」 糖尿病、肝炎都被點名
您有起床時的口氣困擾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若一早起床,嘴巴裡「又苦又臭」,可能是健康拉警報的前兆!除了有可能是胃酸逆流、口腔衛生不佳外,還有可能是因為肝炎、膽囊炎、乾燥症,甚至是因為罹患糖尿病所導致。黃軒在臉書粉專PO文發文指出,有些人有早上起床後,感覺自己嘴裡又苦又臭的經驗。這種情況雖然不少見,但也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口腔苦臭的原因,很可能涉及下列5種健康問題。●胃酸逆流與消化不良:如果早上醒來時嘴裡常常有一股苦味,並伴隨著異常的酸臭味口氣,那麼你可能正經歷胃酸逆流。胃酸逆流會將胃酸或膽汁帶回到食道,甚至到達口腔上來,從而引發口腔苦味和臭味。這種情況通常與「晚餐吃得太飽或太晚」有關。建議睡前避免吃重口味或油膩的食物,且晚餐後2、3個小時後再上床休息。●肝膽功能異常:肝膽系統負責膽汁的生成與排泄,而膽汁的積累或排泄不暢,可能導致口腔中出現苦味,這種情況多見於肝炎、膽囊炎患者,他們早上起來常會有口苦,並伴隨著疲憊、食欲不振或右上腹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肝膽功能,以排除潛在的肝膽疾病的風險。●口腔衛生與牙齒健康不佳:口腔內的細菌容易在夜間滋生,特別是當有牙周病、蛀牙或口腔潰瘍等問題時,口腔異味更為嚴重,這些問題可能會加重口腔的苦味和臭味。建議每天早晚刷牙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並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水平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口乾、口苦以及口腔異味的症狀,這是由於體內的酮體增多,造成一種異常的甜味或苦味,除了口苦口臭,患者同時也會有頻繁的口渴、頻尿等症狀。建議進行血糖檢測,以了解血糖控制情況。●乾燥症:乾燥症是一種風濕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功能受損,進而引發口乾、口苦及口腔異味,這些病患除了口苦口臭,還會有早上醒來口腔異常乾燥,甚至感覺吞咽困難,且又伴隨眼睛乾澀或皮膚乾燥的症狀。建議考慮進行風濕免疫系統的檢查。黃軒總結,表示如果想改善晨起口苦口臭問題,應該要避免在晚上吃重口味或油膩的食物,並儘量在睡前避免進食。禁止晚餐吃到過飽,且因適量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有助於促進消化;此外,每天早晚記得刷牙,並使用牙線,必要時可使用漱口水,以減少細菌滋生;保持身體水分充足,不僅能幫助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還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減少口乾;若出現持續性的口苦口臭,應及時就醫檢查,查明原因並對症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58407/sm-081ffad9d113141fcb50345a06f01895.jpg)
盛竹如摘膽囊自嘲「無膽之人」 曝84歲身體「軟Q」秘訣
健康節目TVBS《健康2.0》再創佳績,網站於2024年6月份榮獲「不重複訪客數」、「總閱讀次數」及「總停留時間」等三項指標冠軍,榮登健康類媒體台灣地區第一名。日前節目錄影更邀請到「資深主播」盛竹如,與主持人鄭凱云共同拍攝短影音慶祝,他也分享了獨門的長壽拉筋秘訣。今年已84歲,仍然老當益壯的盛竹如透露,每天早晚都會做各半小時的全身運動,因為幾十年下來的堅持,使他身體非常「軟Q」,現場更親身示範扭腰、甩手等動作,盛竹如也直言,運動使他越來越健康快樂,精神狀態還非常好;中醫師吳宏乾也補充,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拉筋不僅僅是伸展肌肉,更是維護血管、神經、肌肉及肌腱等全身系統健康的重要方式,透過持續的運動強化筋骨,實際上能促進肝臟健康,進而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更加充足,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回憶起年輕時在新聞業忙碌的高壓工作,盛竹如坦言,當時每天都必須緊盯收視率,即使出國也不例外,更是需要常常撥打越洋電話交代工作,這種長期的緊繃狀態飽受了極大壓力,盛竹如也因此摘除了膽囊,不忘自嘲自己是「無膽之人」;針對這一情況,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進一步分析指出,壓力過大容易引發胃腸道健康,甚至引發消化性潰瘍,因此保持身心平衡、適當放鬆壓力,對於現代人尤為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58027/sm-29b631bd2096d3faae0bbed3eb3b5345.jpg)
黃豪平被當黃子佼接班人 認沒聯絡「各自安好」
民視《醫學大聯盟》探討生活新知以及醫學常識,由白家綺主持,成功吸引各階層觀看,今(22日)節目宣布擴大編制加入男主持黃豪平,他憑藉機智反應且口條穩定,被視為黃子佼接班人,黃豪平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沒必要說是誰的接班人,更透露和黃子佼沒聯絡,雙方已是「各自安好」,相信對方也會看到他的成績。白家綺表示很歡迎和這位18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一起搭檔合作,黃豪平則是稱讚白家綺氣質出眾,站在她身邊感到很安心。二個人表示開了無數次會議培養默契,也為了今天的合作前一晚同時失眠。白家綺說以前一個人主持,像是葉問要一個人打全場,現在有黃豪平的加入,可以一起跟來賓互動、記流程,可以打出更多不同火花。黃豪平表示第一次主持醫學新知類型節目,會負責出題考來賓,白家綺不敢得罪的,他會來處理,讓全場爆笑。白家綺表示主持節目後,對於病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都有一定的概念,像之前腹痛她憑著節目印象知道痛點,自己找到罹患「膽囊炎」,讓眾人嘖嘖稱奇。白家綺更向黃豪平經驗分享:「剛開始聽醫生說哪裡痛會怎麼樣,會覺得自己全身都有這些症狀,過幾集就好。」黃豪平也說像自己講話太多,喉嚨發炎,現在來到節目有這麼多醫生,他都不怕了。電視台贈送造型氣球花束,鼓勵主持群。(圖/民視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49687/sm-ea5e792e71eb14b01d81ebbffd71572e.jpg)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49394/sm-eb160aff3e2a51ac22605d0c831276be.jpg)
突然消瘦、臉色變黃…他一查膽囊癌「半年就離世」 醫示警「這情況」快開刀
有位50歲男子在出國前被診斷出有0.8公分的膽息肉,但到非洲工作後,經過2年時間沒有持續追蹤,直到發現身體突然消瘦、臉色變黃才意識到不對勁,回國檢查卻已經是膽囊癌且合併肝臟轉移,短短半年就離開人世。對此,醫師強烈建議,若膽息肉長大到1公分,就需要考慮開刀,以免有致癌風險。外科醫師陳榮堅日前於臉書粉專分享一個案例,表示該名男子在非洲工作,當年他在出國前就被診斷出有0.8公分的膽息肉,雖然未大於1公分,但已經很接近、屬於灰色地帶,因此醫師團隊建議對方每3個月、6個月就要回診持續追蹤,萬一有長大到1公分就需要考慮開刀。後來,男子出國工作,一出國就是2年沒回來,直到他發現自己突然變得消瘦、臉色變黃,才注意到身體不對勁,回國檢查才發現已經是膽囊癌,且有肝臟轉移,而在短短半年時間,他就不幸離世。陳榮堅便藉此提醒民眾,如果身體檢查時發現了大於1公分的膽息肉,無論是內外科醫師,都會強烈建議要考慮接受手術,係因大於1公分的膽息肉更容易出現致癌風險。另外,陳榮堅過去也曾提到,如果青春期過後,體檢發現有膽結石,並且有「痛」過1次,就找到可以休息1、2天的時間就把它拿掉;若膽結石大於1公分,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聯,而大於2公分,則與膽囊癌有強烈相關,因此應該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