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
」 台積電 英特爾 Intel 執行長 陳立武
《大而美法案》降低赴美設廠成本!台積電恐「加速去台化」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減稅與支出法案《大而美法案》(OBBBA)於美東時間3日在國會正式通過,此舉有望降低各國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國設廠的成本,這是華盛頓持續強化國內晶片供應鏈的努力之一。對此,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發文分析,該法案對台灣企業和台積電的影響。據CNBC援引法案內容指出,半導體企業的稅收抵免將從25%提高到35%,高於此前草案版本中30%的增幅。符合條件的公司可能包括英特爾(Intel)、台積電(TSMC)和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等晶片製造商,前提是它們必須在2026年截止日期前,擴大在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務。這些新條款擴展了拜登任內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中的稅收激勵措施。該法案為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項目提供了390億美元的補助和750億美元的貸款。有鑑於中國在科技及軍事上的崛起,自川普1.0以來,華盛頓當局持續試圖將更多先進半導體供應鏈從亞洲遷回本土,同時扶植美國本土企業並限制中國的技術能力。 儘管川普全面性政策法案中的稅收條款,擴充了拜登(Joe Biden)政府《晶片與科學法案》的內容,但他對半導體產業的整體方針仍與拜登政府有所差異。今年稍早,川普甚至呼籲廢除《晶片法案》,不過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在該議題上始終態度模糊。川普此前明確表示,相較於《晶片法案》的補貼措施,關稅才是促使半導體生產回流美國的最佳手段。川普政府目前正對半導體技術進口展開調查,此舉可能導致外國半導體製造商面臨新一輪關稅。 近幾個月來,多家在美國設廠的晶片製造商已陸續加碼投資計劃,包含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以及輝達(Nvidia)、美光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晶片企業。 科技顧問公司Futurum Group執行長紐曼(Daniel Newman)指出,川普關稅威脅已促使半導體企業更迫切地擴張美國產能。他向CNBC表示,若這項擴大投資稅收抵免的法案正式生效,相關產業回流行動預計將進一步加速。對此,翁履中教授2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分析,該法案的通過,不只是一場國會內的立法勝利,而是一場象徵川普全面主導華府新政治邏輯的勝利。這份法案背後的邏輯清晰明確:把錢從社會安全網抽離,用來強化軍事與邊境,減少對外援助,回歸「硬實力」治理。這種政策設計正是川普式政治哲學的體現:只要有利於「美國本身」,其他國內外因素都可讓位。從戰略層面來看,這意味著美國政策將進一步傾向於「國力集中內部」的重建工程。他也示警,台灣若無法理解這種美國優先邏輯,只一味寄望於「價值同盟」與「情感認同」,恐怕會錯估美方真正的政策重點。翁履中教授還提醒,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川普主導的政策氣候中找到不被波及的空間,甚至主動融入他的「美國製造」、「投資美國」、「削減援助」的政策目標中。如果不能在川普眼中「有用」,就很容易被他視為無足輕重的地緣角色。因此,他強調,重點不在於討好,而在於策略性地「避開風頭」、「融入利益」。台灣需要積極佈局國會游說,並在供應鏈重組與產業投資上提出讓美國受益的具體承諾。否則,面對川普這種以交易與利益為唯一語言的政治生態,單靠熱情與盟友情誼,是遠遠不夠的。翁履中教授今(4日)再度發文指出,在川普執政下,所謂的由市場決定,正是值得台灣企業謹慎看待的地方。美國川普政府的經濟政策走向愈發清晰:對願意「投資美國、製造美國」的企業給予稅務與規則上的誘因,而對那些僅在美國市場銷售、卻不實質投資設廠或就業的外企,則將面臨更嚴格的限制與稅務壓力。從對清潔能源稅收補貼的取消,到川普帳戶設計中的美國國內製造偏好,再到企業研發費用化與利息抵扣的適用標準,川普政府明確向世界宣告,「投資美國」的必要。這對台灣企業是嚴肅的提醒。翁履中教授擔憂,若未來希望繼續深耕美國市場,台灣企業勢必須重新審視其全球供應鏈與佈局策略,不只是關稅問題,而是稅制、補貼、規範與政治風險的全面盤點。他提醒,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電動車供應鏈、半導體與綠能產業,若選擇僅在海外生產再出口美國,在稅制與法規上恐怕會逐步處於劣勢。而對願意在美設廠、創造就業的企業,美國這一波稅改提供了更多抵免空間與財政支持,也提供了政策清晰度。在商言商,這不只是道德選擇,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現實考量。翁履中教授也點出關鍵,台灣政府與產業界應更積極理解美國的「選擇性開放」原則——過去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自由流動邏輯,正在被帶有國家安全、產業回流、就業本土化概念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邏輯取代。現在的美國,不是歡迎所有資本,而是歡迎願意與美國經濟共同成長的資本。

日本晶片巨頭追得上台積電? 英特爾前執行長:除非具備「這能力」
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近日拜訪日本,期間他提到,日本半導體製造商Rapidus必須具備技術實力,否則想要趕上台積電,將是一條相當艱辛的道路。根據日媒japantimes報導,季辛格日前以創投基金Playground Global合夥人身分現身東京。當他被問及Rapidus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先的晶片製造商時,季辛格表示其需要一些核心的差異化技術,若沒有具備突破性的能力,而追趕執行力卓越的台積電,那麼「我們認為這將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Rapidus社長小池淳義(Atsuyoshi Koike)表示,「我們無意與台積電正面競爭,Rapidus的目標並非台積電那樣的超大規模量產。」他進一步解釋,一些客戶希望能夠獲得專門針對他們自身需求所客製化的先進晶片,而不是大規模生產的通用晶片,因此Rapidus將專注於與這些客戶緊密合作,以實現他們所需要的晶片產品。小池淳義表示,公司期望在今年之內能夠明確掌握潛在客戶名單。目前,他們正與多家企業進行洽談,其中包括AI新創公司以及Google、蘋果、Meta、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展現其拓展國際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英特爾全球裁員!將裁減15%至20%員工 超過1萬人恐失業
全球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即將展開新一波大規模裁員,內部資料顯示,該公司計畫裁減旗下工廠部門15%至20%的員工,預計多數裁員將於7月實施。這項人事調整將深刻影響英特爾製造業務核心運作,特別是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據點。英特爾製造部門副總裁錢德拉塞卡蘭(Naga Chandrasekaran)在給員工的電郵中寫道:「這些艱難的決定是為了應對公司的財務挑戰與可負擔性壓力,每位員工都會感受到這份痛苦。」據《OregonLive》取得並經4名員工證實的電郵內容,裁員將從公司全球各地的工廠展開。雖然英特爾對此不願回應,但公司聲明指出:「我們將以尊重與關懷的態度完成這項重要任務。簡化組織、賦能工程師,是我們邁向未來的重要步驟。」英特爾早在4月已預告即將裁員,並於上週通知工廠員工,但此次是首次明確揭露裁員規模。公司至2024年底員工總數為10.9萬人,然而並未具體說明工廠部門占比。該部門涵蓋技術員、工程師、研究人員等多元職位,橫跨研發與生產。此次裁員行動不僅限於製造部門,英特爾其他業務單位亦將進行調整,不過目前尚未公開各單位的裁員規模。外界推估,總裁員數可能達數千至超過一萬人。在美國境內,英特爾於奧勒岡州雇用約2萬人,為該州最大私營雇主,此輪裁員對當地將帶來重大衝擊。2024年,英特爾已裁減1.5萬名員工,其中3000人位於奧勒岡。該公司面臨銷售長期下滑壓力,主因包括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市場競爭激烈,且在AI晶片領域發展不如對手,導致財務前景黯淡。去年裁員方式包含遣散、優退與自然流失,而此次英特爾已明言不提供自願離職選項,而是根據業務投資優先順序與個人表現做出選擇。錢德拉塞卡蘭表示,裁員依據將包括產品組合調整、職位重疊、技能評估與計畫投資優先順序等因素,亦將考量對工廠營運的影響。儘管拜登政府於2023年曾承諾提供英特爾79億美元的《CHIPS法案》補助,用於奧勒岡、亞利桑那、新墨西哥與俄亥俄等地的新建與擴建工廠,然而川普政府目前正重新審視相關撥款分配,其中約10億美元資金已到位,其餘補助進度不明。英特爾日前宣布,原訂於俄亥俄州啟用的首座新廠預計將延後至2030年啟用,象徵對市場需求不足的間接承認。奧勒岡州也曾核撥1.15億美元補助英特爾,若其D1X研發廠擴建計畫未達到預期雇用與稅收目標,州政府有權追回資金。新任執行長陳立武曾多次強調,英特爾需要精簡運營、加速新技術部署,同時希望吸引並留住頂尖工程人才。

裁員風暴再起 這製程成英特爾救命符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在新任執行長陳立武接任後,做出許多重大改革,其中A18製程在年初的良率僅2至3成,近日傳出良率已達5成,其節點對標台積電2奈米製程,而奧勒岡州晶圓廠則啟動裁員計畫,專家分析,A18製程是英特爾能否復興的關鍵。為復興晶圓代工業務,英特爾持續更新A18製程的進度,2個月前宣布進入風險量產階段,近日則傳出良率已達50%,未來將進一步推出性能強化的18A-P及18A-PT節點,並採用先進的混合鍵合技術,與台積電基於2奈米製程推出N2P邏輯類似。過去英特爾以垂直整合的方式在伺服器及各級處理器中占據領導地位多年,但去年初因產品瑕疵遭消費者詬病,加上晶圓代工業務始終找不到穩定客戶,財務狀況吃緊。陳立武接任後推動英特爾轉型,除放下季辛格時代的傲嬌,積極與大小客戶保持密切關係,因為任何新創公司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輝達,並嚴格執行過去的風險規避規則,也就是新產品的開發,需證明有50%毛利率的價值才會投入資源,以鞏固財務狀況。英特爾在2026年將推出的Nova Lake部分產品,其中包括3、2奈米製程,部分外包給台積電生產,以維持上市時間的供貨以及供應鏈的穩定性,供應鏈人士透露,或許屆時終端市場將再次上演消費者只願意買台積電代工的CPU亂象。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指出,A18製程是英特爾的存亡關鍵,這代的製程只要拿下1個外部客戶就可活下來,因為晶圓代工廠最需要的就是客戶去訓練良率及累積經驗。至於英特爾50%以上毛利率的風險控管,林偉智認為,只要英特爾的晶圓代工良率有提升,要達到5成以上毛利率並不難。

裁員3千人還不夠 英特爾宣布繼續開鍘核心晶圓廠員工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計畫自今年7月中起,在其位於美國俄勒岡州(Oregon)硅森林園區(Silicon Forest campus)的生產廠區展開新一波裁員行動,首批裁減作業預計將於本月底完成。根據《俄勒岡生活日報》(Oregon Live)取得的內部訊息顯示,此次裁員主要針對Intel Foundry的製造群組,並以重組為名,預計將會減少中階管理職,強化對工程與技術人力的資源集中。儘管公司並未公開具體裁員人數,但信中明言,裁員計畫已成定案,未來若有必要,仍可能擴大裁員範圍。英特爾在聲明中強調,這項決策是公司試圖轉型為「更精實、更快速、更有效率」企業的一環,重點在於簡化組織架構與賦能工程團隊,以提升對市場需求的反應速度與執行力。英特爾表示,公司在制定這些裁員策略時經過深思熟慮,並承諾將以「關懷與尊重」對待每一位受影響員工。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24年12月,英特爾全球總員工數為108,900人,與先前一輪裁員前相比已減少約15,000人。在俄勒岡的生產設施方面,原先約有23,000名員工,其中已有約3,000人遭裁撤,目前仍保有約20,000名員工,顯示該地區仍是英特爾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不過,英特爾並未透露本次Intel Foundry重組具體波及的職位數量。但報導中提到,有其他部門的員工透露,各部門被賦予一定的成本削減目標,只要達成即可自行決定裁員方式。這表示除了晶圓廠部門外,公司整體可能正處於更廣泛的重整中。在生產層面,英特爾在俄勒岡擁有D1X與D1D兩座晶圓廠,即便其生產流程高度自動化,仍需大量仰賴技術操作人員、工程師與分析人員來維持日常營運。業界人士指出,像是製程工程師、具備極紫外光(EUV)製程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屬於不可或缺的核心職位,預計不會被納入裁員名單之中。

揭密「世界第一」養成術! 台積電魏哲家:未來展望就是「這3字」
「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於6月3日在新竹舉辦股東會,徹底展現董事長魏哲家的妙語如珠,現場金句連發,引得股東們歡呼不斷,他說台積電技術世界第一、製造能力世界第一,不是隨便得來的,「簡單來說,我們生意很好啦」,被問到技術會不會被偷走,他霸氣宣示「不會」。最後一題是詢問未來5年、10年的展望,他說,就是三個字「非常好」!去年外媒報導,傳出中東邀請台積電設廠,近期傳聞再起,小股東詢問時,魏哲家笑說,這簡直是「謠言滿天飛」,「上次我才回答英特爾(成立合資企業)問題,這次是中東、下次恐怕要回答非洲,答案是『就是不會』。」不少股東也詢問海外設廠、尤其是美國,技術機密是否會被偷走? 「我想簡單地回答2個字,不會。」魏哲家解釋,台積電的技術是由1萬個研發工程師所得出來的結果,再加上大約相同數目的生產線工程師的精進,先放到接收研發成果的生產線,努力半年、1年,才能大量生產,量產前還要派400至500多人先來學,再另派200至300人幫忙,「如果這樣子,還這麼容易就被偷走,台積電今天就不會是這個樣子。」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用的努力,各位很難想象,現在的技術已經精進到一個地步,不是一個人、10個人、或100個人可以偷走的,所以我們有信心在全世界各地設工廠,就有信心技術不會外流出去。有小股東關注人形機器人的晶片訂單,能否在2026年看到成效,魏哲家回答說,「現在已經開始,不必等到2026年」。目前全世界的AI公司,都要和台積電合作,客戶對我們信心足夠,只要沒有其他考量、全部都會用台積電。魏哲家也開玩笑說,其實就是供不應求,但他要少用這個詞,因為這樣會讓客戶更緊張。有股東問,台積電是否會用漲價,將美國關稅、匯率造成的成本轉嫁出去?魏哲家笑說,「這怎麼好回答呢?心裡想的事情,嘴巴不好回答。」小股東也提到,能否與AI公司合作、改善製程,魏哲家說,台積電技術、製造是世界第一,這是不遺餘力、增進功力,也運用AI增強而成,「所有能用的工具都要用」,台積電變成世界第一,是靠持續努力且兢兢業業往前。台積電去年合併營收2兆8943.07億元、年增33.89%,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1兆1732.67億元、年增達39.92%,每股盈餘(EPS)45.25元,全年合計配息約17元、續創歷年新高。魏哲家表示,2024年對台積電而言是很好的一年,成長幅度遠超同業,今年又是穩健成長的一年。

傳台積電到中東設廠 魏哲家霸氣回:不會
近日外媒報導,台積電可能會到中東建設比美國更大規模的半導體聚落,台積電3日舉行股東會,股東提到中東設廠的疑問,董事長魏哲家強調「不會」,至於關稅是否影響台積電利潤,魏哲家強調,怕的是影響世界經濟下行進而影響終端消費。針對美國的關稅疑議題,魏哲家表示,對台積電影響有一點,但不是直接影響,因為關稅是進口的人支付,台積電是出口的廠商,因此關稅可能會讓終端的物價提高,但會造成需求降低,如此台積電的生意就可能受到影響。魏哲家強調,現在的AI需求還是非常強勁,最怕的是全球總體經濟的下調,台積電今年的成長還是在24至26%,台積電的營收、盈餘也都將創下歷史新高,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針對台積電至中東設廠的議題,魏哲家表示,之前類似與英特爾合資的傳聞已經有出現過,這次是中東,下次會不會是非洲,所有的問題答案還是一樣「不會」。

歐盟晶片法案不給力! 自砍2030年全球市占率僅11.7%
為了重振歐洲半導體製造業,歐盟於 2022 年推出《歐洲晶片法案》,原訂衝刺2030年晶片製造全球占20%目標大幅下修至11.7%,且納入艾司摩爾(ASML)等相關設備產值,使晶片法案補助效率不佳議題掀起檢討聲浪。依據歐盟委員會在最新的預測中,將2030年歐洲的市場份額目標調整為11.7%。最新分析指出,這一目標與現實的差距十分巨大。近三年來,法案推動進度緩慢,生態系統發展不足,以及策略目標過於理想化。歐洲官方也引用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最新分析,預估2030年歐洲在全球晶片製造中的市占率將為8%,較2020年的7%小幅上漲。日前大廠赴歐洲投資,英特爾宣布在德國馬格德堡建立先進晶圓廠,總投資預計超過300億歐元。最初計劃於2023年動工,然而受制於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不確定性和補貼談判等多重因素,工程一再推遲。英特爾並宣布,Fab 29先進製程晶圓廠興建計畫暫停兩年。依據歐盟委員會表示,已知共有29項潛在或正在進行的生產能力投資,其中包括13個「新型設施」項目,其中4個已獲批准,9個正在規劃中。這13個項目其中260億歐元來自國家援助,600億歐元來自製造商自身。目前最大項目之一為台積電(2330)和客戶們合作參與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其投資額為100億歐元。台積電日前宣布將在德國慕尼黑成立晶片設計中心,預計今年第3季啟用,支援歐洲客戶開發電動車、自駕系統與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的高效能晶片。台積電等公司於去年8月在德國薩克森邦(Sachsen)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舉行新廠動土典禮。據悉,明年將有逾500名台積電工程師進駐德勒斯登廠區,台積電、薩克森邦政府與台灣官方正就交通、住房、醫療與子女教育等議題密切溝通,協調支援與配套措施。

美國祭出「半導體關稅」在即 台灣請求豁免
美國準備對進口半導體及設備加徵關稅,引發台灣、日本與韓國高度關切。綜合韓聯社等外電報導,三國政府與產業龍頭近日向美遞交意見書,警告此舉恐擾亂全球供應鏈、推高製造成本,損及美國高科技與國安利益,削弱亞太國家在美投資意願。報導指台灣政府已請求關稅豁免;台積電主張讓已承諾在美投資業者豁免關稅。美國商務部4月1日依據《貿易擴展法》232條,向半導體及衍生產品啟動國安調查。台灣政府已向美方提出意見,請求關稅豁免,稱關稅危及美國企業的創新與市場競爭力,也會降低台灣投資美國的意願,並且對美國的人工智慧(AI)、國防及高科技產業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安策略帶來負面後果。業界則以台積電為首,送交意見書表達對政策的不滿。據科技媒體《PC Magazine》報導,台積電稱任何向外國晶片課稅的政策都可能阻撓該公司165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信中直指關稅將壓抑市場需求、減少營收,進而影響在美建廠進度,甚至削弱台積電為蘋果、輝達等美企提供的本土製造能力,文末建議政府避免向境外半導體課稅或實施限制。台積電主張,政府不應對現有投資造成不確定性,包括在亞利桑那州的先進半導體生產。台積電已在當地興建3座晶圓廠,其中僅1座開始量產。該公司強調,美方若欲加快境內半導體自製化進程,應讓已承諾在美投資的業者豁免關稅。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指出,韓美在半導體供應鏈上具高度互補性,美方在設計與知識產權方面領先,而韓方則專注於記憶體生產。韓國的高頻寬記憶體與先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對美國AI基礎建設相當關鍵。韓方呼籲美方採取戰略性合作,關稅恐大幅推高韓企赴美投資的總成本,降低擴產意願。日本政府則呼籲美「秉持相互信任與合作精神」,重新考量擬議關稅。日方強調,對半導體及相關產品課稅,違背美日多年在科技與國安的戰略共識,也可能干擾美國推動國產化與提升供應鏈彈性的努力。美國業界也紛紛表態。戴爾指出,美國本土晶片供應尚未成形,難以應對龐大需求;惠普則警告,關稅將削弱在美國維持與擴張製造業務的能力,並延緩研發進度。唯有英特爾表達不同立場,認為需「保護美國本土晶圓製造」,但也主張應對依賴海外製程與設備的部分供應鏈給予豁免,避免成本高漲與生產延遲。

AI新狂潮/陳立武宴請台灣供應鏈中文開場! 親曝靠「這招」打造全新英特爾
「我先講中文啊!」身穿深色西裝、淺藍襯衫的英特爾(Intel)執行長陳立武,走上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的舞台,話音未落就引來現場一陣笑聲。這是他首次以CEO身分訪台,19日晚間在英特爾舉辦的「40週年晚宴」上,邀請包括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聯華(1229)神通董事長苗豐強等供應鏈巨頭齊聚一堂,為英特爾與台灣生態系四十載情誼慶賀。這位如今執掌全球半導體巨頭的CEO,語氣誠懇而直白,他開場先回憶,自己過去在台灣開會時曾被提醒「要講中文」,也聽過「在台灣是做人不是做事」這樣的說法。以此為開始,他特別提到這次擔任英特爾執行長,主要有兩大核心任務,其一當然就是攜手合作廠商打造最棒的產品,其二則是建立良好的客戶夥伴關係,希望藉此能夠再創40年輝煌,「你們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英特爾,我們謙虛、傾聽。」陳立武坦言,英特爾當前挑戰不小,部分產品競爭力受質疑,未來英特爾將「少承諾,多兌現」,靠的不是話術,而是執行力,「執行、執行、再執行。」談到如何領導一個龐大的科技帝國,陳立武強調與客戶保持密切互動是關鍵,他舉自己在Cadence的經歷為例,上任第一個月,他就拜訪了超過1500位客戶,現在在英特爾也延續這樣的做法。他表示,你永遠不知道大小客戶,一些初創企業最終可能成為一家大公司,英特爾要謙卑傾聽。「我要打造一個說實話的文化,」陳立武坦言,在英特爾,他鼓勵員工「先講壞消息」,更把個人手機號碼印在名片上,歡迎員工與夥伴直接回報問題。他也不忘幽默補一槍,「如果我不是從你們那裡聽到壞消息,而是從客戶那邊聽到,你們就麻煩大了。」現場還播放了一則合作夥伴的恭賀影片,包括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宏碁(2353)董事長陳俊聖、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聯華神通董事長苗豐強、聯電(2303)共同總經理王石、日月光投控(3711)營運長吳田玉都出現在影片中。陳立武表示,「過去四十年來,因為台灣生態系與英特爾之間強大的夥伴關係,我們才能不斷推動創新,為世界帶來更美好的改變。我們在此重申對合作夥伴的承諾,致力打造一個嶄新的英特爾。我們將與合作夥伴緊密合作,共同創造出讓客戶滿意,並掌握未來機會的卓越產品。」他也對台下的台灣夥伴們喊話,「英特爾將是你們團隊的延伸,我們要幫助你們成功。」陳立武18日搭乘班機從美國聖荷西飛往台灣松山機場,飛機在當天下午14點55分落地。陳立武此次未列席COMPUTEX主題演講,但此次供應鏈餐敘被視為上任以來首度台灣行,重視台灣半導體戰略地位的明確訊號。陳立武於今年3月接任前執行長季辛格職位,成為英特爾首位華裔CEO,不過他此前就已經是英特爾的董事。接手之際正值公司連年虧損與製程技術落後之際,他上任後火速展開內部改革,包括精簡管理層架構、重啟AI晶片戰略計畫,並聚焦晶圓代工及先進封裝等核心業務。

不只黃仁勳!COMPUTEX有驚喜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18日抵台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將於20日至23日盛大登場,除了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16日抵達台灣以外,受到外界矚目的英特爾(Intel)新任執行長陳立武也在今(18)日下午抵達台灣。陳立武今日搭乘班機從美國聖荷西飛往台灣松山機場,飛機在下午14點55分落地。19日將於台北寒舍艾美酒店3樓宴會廳舉辦「英特爾40週年晚宴-The Power of Partnership」,主要感謝台灣合作夥伴。陳立武此次未列席COMPUTEX主題演講,但其帶領的供應鏈團隊將亮相展會,預期將為台灣相關產業注入新契機。陳立武為英特爾歷來首位華人CEO,接手之際正值公司連年虧損與製程技術落後之際,他上任後火速展開內部改革,包括精簡管理層架構、重啟AI晶片戰略計畫,並聚焦晶圓代工及先進封裝等核心業務。而英特爾正式跨入埃米製程,繼18A製程預計今年量產後,下一代14A製程已啟動與客戶合作,多家合作夥伴正規劃試產測試晶片。

台灣也有AI天團盛會! 「這三大咖」19日齊聚台北固樁產業鏈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將於5月20日至5月23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登場,其實19日就已經華麗啟動,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美超微Supermicro執行長梁見後和英特爾Intel新任執行長陳立武都齊聚台北,暢談AI時代的新商機,當然也要跟台灣供應鏈搏感情。台灣民眾昂首期盼的AI教父黃仁勳,原本傳出12日來台,但晚間私人飛機抵台後,只見到夫人與子女,原來黃仁勳是先跟美國總統川普率領的「AI天團」一起到中東談生意。川普在沙烏地阿拉伯出席的投資論壇,包括OpenAI的Sam Altman、特斯拉的Elon Musk,以及輝達黃仁勳、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也都出席、且獲得大單。蘇姿丰在4月15日已經先來到台灣,在台灣大學演講,當時提到今年不會參加COMPUTEX,因為這次舉行的時間比較早,她的時間已另有安排,所以提前到台灣跟合作夥伴及客戶聚會,因為在川普新政的關鍵時刻,台灣供應鏈對AMD的支持非常重要。而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今年3月上任以來,也將首次以執行長身分造訪台灣,5月19日舉辦「英特爾40週年晚宴–The Power of Partnership」,活動沒有對外開放,主要是感謝台灣合作夥伴。最新消息是美超微創辦人暨執行長梁見後也會在19日舉行Supermicro Innovate活動,分享資料中心與AI伺服器領域的最新趨勢。剛拿下中東大單的美超微,股價連番大漲。而外界最關注的AI教父黃仁勳,則是19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發表演講,預期會宣布輝達首座海外總部的設立地點,外界也很關心剛拿到的中東大單,台廠是否能分一杯羹。

COMPUTEX得獎名單出爐大贏家是「這家」 數位部長揭下個應用趨勢
台灣科技界5月的重頭戲、COMPUTEX將於下周登場,各方廠商已開始摩拳擦掌,陸續公布今年技術亮點,COMPUTEX的官方獎項、Best Choice Award(BC Award)也在13日公布,今年得獎名單有6成聚焦於AI運用,最大贏家可說是輝達,橫跨AI、雲端、運算等。今年COMPUTEX的開場大咖,由AI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主題演講率先登場,於19日移師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科技巨頭高通執行長Cristiano Amon、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NXP執行副總裁Jens Hinrichsen等也將在活動期間輪番開講。BC Award則先在13日公布9個金獎、30個類別獎與6個科技永續特別獎,共45個獎項,年度大獎將於5月20日開幕典禮中揭曉。這次得獎廠商包括研揚、宏碁、研華、艾法、祥碩、華碩、義隆、鈺創、正文、技嘉、數位無限軟體、英特爾、聯發科技、微星、輝達、群聯、瑞昱、十銓、杜浦、精聯、中美萬泰等公司。精聯電子推出全新MS633指環型條碼掃描器,從「解放雙手」出發,67公克輕量設計、最遠可做12公尺的條碼讀取,以及全天候續航等特點,重新定義高效掃描體驗,獲類別獎肯定。中美萬泰Wincomm推出的27吋醫療手術室專用觸控電腦,整合高效能運算、即時AI影像處理、醫療等級安全設計與抗菌無風扇外殼於一體,是全方位的醫療級一體機,除了拿到數位健康類別的Best Choice大獎,先前也得到2025年台灣精品獎。輝達更是拿下多項獎項,像是GB200 NVL72與NVIDIA Cosmos分別榮獲金獎,輝達表示,像是Cosmos平台的加速影片資料處理管道,僅需兩周時間,便能處理並標註2000萬個小時的影片資料,過去單純使用CPU 的系統,要花費超過三年才能處理完畢。身為評審之一的數發部長黃彥男表示,這幾年的參賽產品,都緊跟著產業趨勢,一路從物聯網、雲端,到這兩年的AI應用,今年參賽產品絕大部分都是與AI相關,AI必然會改變我們的技術和生活,接下來是利用高科技在ESG、減碳等趨勢上,廠商們也很有創新力。像是今年就有十銓的T-FORCE環保電競光效記憶體、宏碁的TravelMate P6 14 AI商用Copilot+ PC等,廣泛應用PCR塑膠、回收鋁材及生物基材料(如牡蠣來源材料),透過無紙化包裝、雷雕取代印刷工藝,降低產品全生命週期碳排放。

AI教父來了? 大批媒體守在松山機場等黃仁勳卻撲空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將出席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傳出12日晚間就會來台灣,大批媒體等在松山機場,也有粉絲下午就到機場等候,但飛機抵達後只看到黃仁勳的家人,本人不見蹤影。黃仁勳這趟行程,主要是19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發表COMPUTEX 2025的主題演講,但老早就傳出12日這周就會來台,以因應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與供應鏈赴美政策,預計會在15日與台積電高層見面,17日舉行供應鏈兆元晚宴,可能是在老樣子的磚窯餐廳,20日可能現身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演講現場,並在21日舉行全球記者會。媒體根據航空追蹤網站紀錄,猜測黃仁勳會在12日晚間7時45分,搭乘從美國加州聖荷西直飛台北的VJT712班機抵達松山機場,這架灣流7500型私人飛機抵達後,大批媒體僅拍到黃仁勳的妻子與兒女,本人未現身。消息人士表示,黃仁勳是搭乘不同的班機,要13日上午八點後才會到台灣。黃仁勳先前曾提到,會在COMPUTEX 2025宣布「驚喜」,外界認為是輝達海外營運總部之選址定案。同樣即將訪台的還有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自3月上任後,將首次以執行長身分來台,預計19日宴請多家供應鏈夥伴。

台幣狂升「非企業樂見」! 彭双浪:盼匯率政策維穩給產業時間調整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今(6)日受訪表示,近期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幅度急遽,半個月已近10%,多數進出口交易以美元計價,短期內還可控,而且企業普遍有避險策略,不過,升值過快,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產業帶來衝擊,企業獲利能力恐受直接打擊,非企業所樂見,他呼籲,匯率政策應維持穩定,給產業足夠時間調整。彭双浪提及,台幣的上下起伏,廠商過去也經歷過很多次,30多前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也曾升值至24元兌1美元,最後促台灣產業多次轉型,如今再遇升值,產業應思考下一步轉型往價值競爭方向前進,AI應用就是一個重要方向。他呼籲,政府可以引導企業向高附加價值產業邁進,台灣已不再適合勞力密集與高耗能產業。2025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首場論壇AI NEXT Forum今日登場。彭双浪現場致詞指出,台灣在半導體與科技製造領域實力深厚,隨著人工智慧(AI)加速推動,台灣產業透過上下游整合與全球布局,完善AI軟硬體供應鏈,並能串聯AI資料中心、企業AI與邊緣運算,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彭双浪表示,COMPUTEX走過40餘年,早已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指標,也見證台灣在資通訊與半導體領域的技術成長。今年以AI NEXT為主題,聚焦AI運算、未來移動、先進通訊與綠能永續,呼應AI技術快速演進下的新一波應用浪潮。他進一步指出,今年超過六成展位聚焦AI相關技術,從核心硬體到跨域解決方案,全面展現AI驅動下的創新潛力。AI正從雲端延伸至邊緣,加速改變生活與產業樣貌。台灣憑藉完整供應鏈與製造實力,成為全球AI硬體生態的關鍵一環,也正推動製造、醫療、金融與智慧移動等領域的轉型升級。今年展會有兩大亮點,首先是半導體與IC設計領導廠商齊聚COMPUTEX,包括輝達(NVIDIA)、高通、聯發科、 恩智浦(NXP)、SK海力士、鎧俠、力積電與耐能等,將透過論壇與展示發表最新AI技術成果。其中,RISC-V主題館也將舉辦RISC -V TaipeiDay,聚焦AI SoC與晶片安全等關鍵議題。同時,InnoVEX新創展區也可看到多元AI創新動能,像是Edge AI基金會主題館,以及由國科會的ICTaiwan Grand Challenge (ICTGC) 主題館。此外,今年大會官方獎項「Best Choice Award」中,超過一半的得獎產品也與AI應用相關,凸顯AI已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另一亮點是AI應用的全面拓展。今年新增「AI服務技術區」與「機器人與無人機區」,由AWS、所羅門等企業展示生成式AI、代理式AI與智慧機器人技術;而先進車用科技主題館也將呈現智慧座艙與未來移動的應用實例。彭双浪表示,今天的AI NEXT論壇,聚焦AI 2.0時代的技術策略,涵蓋生成式AI、企業資料中心、公私雲部署、AI伺服器與大語言模型的整合應用。英特爾(Intel)、亞馬遜旗下公司Amazon WebServices(AWS)、麥肯錫、緯穎、研華、華碩與台達等業界領袖,與資策會將會共同分享實戰經驗,激盪更多轉型思維與合作契機。

英特爾總經:技術不比台積電差 「拚2030年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
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於晶圓代工領域積極追趕,英特爾代工服務總經理Kevin O’Buckley表示,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是依照計畫、可預測推出新的製程,力爭20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O’Buckley接受外媒採訪指出,儘管英特爾市值數百億美元,但經營代工業務的仍是一家創業公司,強調「服務客戶」,並力爭203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針對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強調「工程優先文化」,是指英特爾需要改變組織和業務流程,讓優秀工程師的想法被決策層接納,並讓代工業務迅速做出反應滿足客戶需求。O’Buckley強調,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是按照計劃、可預測地推出新的制程節點,並提及先前18A節點延期影響客戶對英特爾的信任,因此英特爾提出2027年量產下一代14A節點更為保守。O’Buckley表示,英特爾提出的技術目標並不遜於台積電、三星兩家企業,差距更大的是英特爾代工部門對客戶的服務意識,他指出,「服務是技術之外,我們需要投資追趕的方向」。

特別條例料砸千億撥補台電 郭智輝:產業苦喊別漲電價
經濟部長郭智輝29日表示,之所以在新台幣4,100億元的「特別預算」中,砸了高達千億來撥補台電,就是因為與各大小廠商訪談中,產業界無不提到希望電價「不要漲」,才會在特別預算中撥補台電,這也是應對美方關稅政策的重要一環。因應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變動不斷的對等關稅措施,行政院長卓榮泰率內閣提出高達4,100億元「特別預算」,並將配合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送至立法院,28日也親自拜會立院朝野各黨團尋求支持。在野黨批評,其中撥補了台電1,000億元,反而只有930億元真正用在關稅相關產業,根本名實不符,引發熱議。郭智輝對此表示,台電之所以會有鉅額虧損,究其本源,是「俄烏戰爭」導致全球燃料價格大漲,而台電為了平穩物價,長期自行吸收了價差,根本沒有充分反映發電成本,政府當然需要撥補,而且「錢就在抽屜,打開就能用,但就是不讓我用」他批評政治攻防簡直誤國。經濟部長郭智輝預估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未來10年都可保有領先地位。(示意圖/黃耀徵攝)而針對台積電(TSMC)日前宣布擴大赴美投資,外界擔憂台積電先進製程外移,郭智輝則表示,半導體產業根本每二年就一個世代,汰換率非常高,值得把握的就是先進製程,而目前全球只有台積電、三星(Samsung)與英特爾(Intel)能做先進製程,而台積電又領先三星與英特爾大約5年,因此幾乎肯定未來10年左右,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是「一個人的武林」,沒有對手。郭智輝強調,在關稅戰中我方「脫中入北」戰略政策是勢在必行,因為對岸目前戰略上面南,然而地球上南方低緯度比較多是開發中國家,反而北半球的北方不少已開發國家,台灣搶進價值較高的市場沒有問題。他甚至嗆明,如台塑集團在台灣這麼強,西進大陸仍碰一鼻子灰,因此台灣一定要另闢蹊徑。

美中貿易戰降溫美股連二日大漲 台股24日早盤卻由紅翻黑
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有望降溫,傳出白宮對中關稅可能修正至50%到65%,讓美股連二日大漲,但卻拉不動台股,經過前一日大漲超過800點後,台股24日欲振乏力,雖然以上漲113點、19752.59高點開盤,半小時就摔至19561.93點的低點,上下震盪超過190點,近10點前都在平盤間起伏。台股23日因美股帶動,電子權值股全體發威,電金傳一片紅通通,終場大漲845.71點,收在19639.14點,創下史上第二大漲點,漲幅4.5%,成交量2690.98億元。但24日明顯拉不太動,早盤傳產走弱,包括橡膠工業、油電燃氣跌約1%,食品、玻陶類股跌約0.3%。電子權值股方面,10點之前,台積電(2330)在平盤873元上下;鴻海(2317)跌1.5元、在137.5元;台達電(2308)跌1.5元、在328元;廣達(2382)跌3元、在232元。高價股方面,聯發科(2454)跌15元、在1355元,大立光(3008)跌10元、在2170元。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認為,美中貿易戰不可持續,預計很快就會緩和,美國總統川普改口放棄罷免聯準會主席鮑爾的舉動,有助平息投資人的擔憂。不過最新的美國聯準會《褐皮書》提到,美國經濟雖仍穩健擴張,但關稅政策導致的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已在全國各地「普遍蔓延」,成為未來成長的潛在風險。傳出英特爾將裁減超過20%的員工,影響超過2.1萬人,但因科技股全面大漲,英特爾也漲5.54%至20.59美元。新執行長陳立武預定於5月中旬來台出席英特爾在台40周年慶晚宴,也將與台灣供應鏈夥伴會面。美股23日主要指數表現,道瓊指數上漲419.59點,或1.078%,收在39606.57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407.63點,或2.5%,收在16708.05點。S&P 500 指數上漲88.1點,或1.67%,收在5375.86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151.87點,或3.96%,收在3983.92點。NYSE FANG+指數上漲384.31點,或3.45%,收 在11530.21點。

買盤觀望+限空令延長 台股21日早盤跌逾270點
在川普關稅亂流下,台股上周跌幅0.68%、已較前一周8.31%大幅縮小,但台股周一21日以下跌73.89點,19321.14點開盤後一路下挫,10點前最低曾到19120.45點,跌逾274點。法人表示,受經濟景氣影響,市場仍對電子股的中期營運前景憂心,需要在川普90天的對等關稅暫緩期過了3分之2的時間後,觀察後續狀況。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刀仍懸在頭上,MSCI全球指數今年以來下跌6.25%,但台股跌幅已高達15.8%,考量國際政經情勢與股市不確定性,金管會19日已宣布,限空令將持續實施。台北股市上周買盤保守,18日周五終場上漲56.3點,收在19395.03點,成交值僅1963.3億元。周線下跌133.74點或0.68%。本周一21日早盤僅水泥、食品、電子通路股相對抗跌,其餘皆小綠,特別是上周表現強勢的航運股,因傳出貨攬業者說法,市場並未出現關稅豁免期的搶艙潮,甚至展現更濃厚的觀望氣氛,導致航運股早盤跌逾2%,鋼鐵股也跌逾2%。電子權值股方面,10點之前,台積電(2330)跌15元、在835元;鴻海(2317)在平盤135.5元上下;台達電(2308)跌4元、在315.5元;廣達(2382)在平盤230.5元上下。高價股方面,聯發科(2454)跌25元、在1340元,大立光(3008)跌40元、在2115元。國內最大統包工程承攬商中鼎(9933)旗下美國子公司CTCIA踩雷,因再生能源廠客戶GCEH聲請破產,導致有196.04億元應收帳款卡關,已連三日跌停,在28.45元。本周重點國際財經大事,有美國、歐元區公布4月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初步報告,美國聯準會 (Fed) 揭曉最新經濟褐皮書,以及超級財報周來襲,包括特斯拉、Google母公司Alphabet、英特爾、德儀、SK海力士等公司會陸續公布財報,波音在傳出中國已下令不再接收飛機後,投資人也關注本周的財測內容。美股上周五18日因耶穌受難日休市一天交易暫停。

台積電逆風高飛成長不變! 魏哲家正面回擊「救阿斗」傳言
因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亂流,以及可能額外課徵晶片關稅等問題,讓全球關注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在17日舉行的2025年第一季法說會,董事長魏哲家表示,目前尚未看到客戶因關稅而改變需求,對於外傳與英特爾合資公司,他首度發聲否認,表示沒有與其他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的討論。台積電17日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務報告,合併營收約8392.5億元,稅後純益3615.6億元,每股盈餘為13.94元,營收年增41.6%、稅後純益年增60.3%,每股盈餘年增60.4%。而第一季毛利率為58.8%,營業利益率為48.5%,稅後純益率則為43.1%。3奈米製程出貨佔晶圓銷售金額的22%,5奈米製程佔36%,7奈米佔15%。總體而言,先進製程的營收達到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 73%。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2025年第一季的業績受到智慧型手機季節性因素影響,但持續成長的AI相關需求抵消了部分影響,預計2025年第二季,仍有3奈米和5奈米技術的強勁需求,儘管目前為止我們並未看到客戶的行為有任何轉變,但來自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等潛在影響仍存在,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相關情勢對終端市場需求的潛在影響,謹慎以對。魏哲家表示,台積電很清楚關稅問題會帶來風險,但目前客戶下單態度並未改變。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的一千億美元,主要是滿足蘋果、輝達與高通等客戶需求,尤其在AI與手機晶片方面需求強勁,未來將擴增3座先進製程「Gigafab」超大型晶圓廠。對於外傳與英特爾合資公司,他首度發聲否認,指出沒有與其他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的討論。魏哲家表示,預計全年營收能維持以美元計價的雙位數成長,約24%到26%目標不變,仍大幅優於整體晶圓代工產業成長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