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劑
」 中毒 食物中毒 寶林茶室 米酵菌酸 河豚「劇毒小米粽」害3命患者最新狀況曝光 7歲童狀況良好最快明出加護病房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18日發生集體食物中毒案件,導致3人死亡、9人中毒,當中6人更情況危急,分別被送往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救治,所幸目前患者狀況已趨於穩定,7歲男童更恢復良好,最快20日就能轉到一般病房。據了解,當地83歲老婦人在中秋節自製「小米粽」,材料包括血桐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卻在食用後在數小時內喪命,親友守靈時又吃到剩下的粽子,導致12人送醫,當中還有3人身亡。12名中毒患者中有6人情況危急,分別被送往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治療,在東基的40歲曾姓女患者狀況穩定,經施以解毒劑後,19日已無發生抽搐情形。台東馬偕則表示,66歲楊姓女病患及45歲新姓男病患正持續恢復中,中午已拔管但持續提供氧療,仍在加護病房觀察,59歲楊姓女個案病況無變化,但生命徵象穩定,7歲男童恢復良好,20日將評估是否轉到一般病房。此案也引發社會高度重視,食物經送驗後,檢體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蝸牛」及「血桐」檢體則為未檢出,食藥署及疾病管制署18、19日共出動12人次,與台東縣衛生局、北榮到台東醫院進行個案訪視。並將再瞭解食材來源及製程,並將持續追蹤事件發展,進一步釐清中毒原因。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驗出農藥「托福松」煮過也除不掉 醫曝搶命7步驟:切勿催吐
台東「蝸牛小米粽」中毒案,導致3人死亡、6人入住加護病房,衛福部將食材檢體送驗後發現,小米粽裡竟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且此毒物無法透過烹煮被破壞。對此,醫師也教戰,若不慎發生疑似農藥中毒事件時,可用「7步驟」救命,切記不可催吐。台東食物中毒案被驗出劇毒型農藥「有機磷劑托福松」(terbufos),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毒性極強的托福松若附著在食材表面可透過清洗去除,但若殘留在食材內部,即使透過高溫烹煮毒性也無法被破壞。楊振昌指出,巴姆(PAM)、阿托品(Atropine)均為托福松的解毒劑,不過「巴姆」需在2天內使用,否則解毒效果將大打折扣,而「阿托品」則不受時間影響,不過需視症狀決定是否適用,病患情況若較嚴重則可2種併用。至於如何在農藥中毒的第一時間搶命呢?東元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謝政勳教戰「急救7步驟」:第1、首要應立刻確認現場環境的安全通風,並通報救護車;第2、確認病人生命徵象,如果沒有呼吸及心跳請盡速開始CPR壓胸,但請不要做口對口人工呼吸;第3、如果自己或病人的衣物有沾到農藥液體,之後請務必將衣物脫下及刷洗身體;第4、不可催吐,通常嚴重的有機磷中毒時,患者都已陷入意識狀態改變,催吐反而可能產生吸入性肺炎風險;第5、在治療方面,抵達醫院後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保護患者的呼吸道及循環,必要時進行洗胃及給予及插管治療;第6、有機磷農藥是少數有解毒劑的農藥,解毒劑有阿托品及巴姆,如使用得宜,可大幅降低患者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第7、其他輔助療法包含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等。對此,謝政勳也提醒,如果家中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症狀時,務必將可以找到的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以利醫師快速診斷出毒物、及早對症下藥。
外傳以色列主導呼叫機爆炸 外媒分析:以黎情勢將「重大升級」最重開戰
黎巴嫩真主黨成員的訊息呼叫器(俗稱BB Call)17日下午集體爆炸,造成至少9人死亡,約2800人受傷。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被指為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英國《衛報》分析,摩薩德長期參與暗殺哈瑪斯及真主黨領袖,一旦被證實涉入這起攻擊,將造成以黎情勢的「重大升級」,最嚴重恐怕將使以色列與黎巴嫩開戰。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衛報》國防與安全編輯沙巴格(Dan Sabbagh)針對這起事件發表評論,表示這起攻擊若被證實是由摩薩德策畫,以黎情勢恐將出現重大升級。曾合著多部以色列情報相關著作的作家梅爾曼(Yossi Melman)也強調,發生爆炸的呼叫器似乎是「最近才提供」給真主黨成員,「我們知道摩薩德有能力一再滲透真主黨」,但對於此舉的背後戰略提出質疑。梅爾曼警告,「這將提升邊境危機升級成戰爭的可能性」,認為這起攻擊雖然令人驚訝,但卻無法改變更廣泛的戰略格局,因此是:「看不出有什麼實質幫助」,但可預見真主黨必須採取某種回應。以色列國家安全局(簡稱辛貝特,Shin Bet)則宣稱,17日有情報指出真主黨計畫在黎巴嫩遠端引爆一個爆炸裝置,殺害一名以色列前官員;這代表呼叫器爆炸有可能是以色列對此的回應與警告。外媒指出,這並非以色列首次涉入暗殺或發動這類大規模攻擊,但結果都不如預期,甚至適得其反。1996年1月,哈瑪斯在加薩的首席炸彈專家、外號「工程師」的艾亞許(Yahya Ayyash )因手機爆炸身亡。他被指稱為以色列公車自殺式攻擊的幕後黑手,但他的遇刺並未緩解攻擊危機,反而引發新一波公車爆炸攻擊。1997年,哈瑪斯領袖邁沙阿勒(Khaled Meshal)在約旦險遭暗殺,這起襲擊由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授權,在時任政治領袖邁沙阿勒的耳朵中注入毒藥。但邁沙阿勒逃過一死後,有多名以色列特工因此被捕。這起事件促使約旦國王胡笙撕毀和平協議,要求除非以色列提供解毒劑,否則就要「絞死幕後策畫者」。以色列事後交出解毒劑,顏面大失。2010年2月,哈瑪斯武裝部隊創始人艾爾馬伯(Mahmoud al-Mabhouh)在杜拜下榻的酒店房間遭11名偽裝身分的刺客殺害。哈瑪斯指控以色列策畫了這起暗殺,而杜拜當局公布的監視器畫面也能對此提供佐證。以哈2023年10月開戰以來,針對哈瑪斯高層的暗殺企圖更加頻繁,8月時哈瑪斯政治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在德黑蘭遭遇爆炸身亡。伊朗則對此發出警告,稱將對以色列採取直接軍事行動。儘管伊朗並未實質發動攻擊,但隨著以哈戰爭進入第2年,與真主黨的緊張情勢也再攀高峰。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4命危…衛生局採檢送驗 毒物醫:可能與農藥有關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目前已有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4人命危,而患者發病前都吃過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台東縣衛生局上午緊急至賓茂村採樣,包括採摘「阿拜」(小米粽)中所需的葉子(俗稱血桐),後續也會將相關食材送驗,並交由食藥署研判結果,另針對患者採集檢體檢驗釐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83歲婦人,昨(17)日自製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等食材的小米粽,食用後不幸身亡,部落親友在當日晚間約20人參加喪事守靈。後來,眾人食用老婦未吃完的小米粽,卻釀12人送醫,其中3死4命危。經過衛生局調查,這12人曾吃過「阿拜」,並在食用後2小時左右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而「阿拜」裡面的所有食材,包括血桐、蝸牛等都會送驗,後續由食藥署研判結果。 對此,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接著解釋,聚乙醛中毒可能造成發燒、抽筋、昏迷等症狀,若同時攝取酒精,毒性還會加強,最後還可能導致抽筋、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嚴重甚至會致死。楊振昌表示,他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現也傳出台東疑似中毒患者,有出現分泌物多、心跳慢、呼吸受抑制情況,這些症狀也類似於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中毒,若是這類中毒,則有專用的解毒劑可用。楊振昌透露,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員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如果是聚乙醛中毒,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一般會採取症狀治療,這類中毒者需要收治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病症變化。
端午節喝雄黃酒?源於白蛇傳的一場誤會 衛福部示警:會中毒!
今天(10日)迎來端午節,由於夏季是時序進入陽氣外散,濕熱深重,也是蛇蟲橫行,疫病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中國傳統習俗通常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但根據衛福部的說法,雄黃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加熱後會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As2O3),兩者皆是有毒之化學成分,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建議端午節不要喝雄黃酒。衛福部過去曾發新聞稿指出,雖然中國傳統習俗通常會在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但依據現代知識,雄黃為含硫和砷的礦石,經加熱後會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As2O3),兩者皆是有毒之化學成分,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輕者引起上吐下瀉,嚴重可危害神經細胞,並可引起肝、腎、脾及心肌等實質器官的脂肪變性和壞死。因此,建議端午節不要喝雄黃酒。清 雄黃石佩。(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記憶庫2.0)透過故宮最新推出的特展「端陽時節」,也可以發現古人在端午節會隨身配戴「雄黃」,但不是直接拿來喝。例如長5.6公分、寬4.3公分的橢圓形雄黃石佩,「色紅近珊瑚。外壁以花葉紋為地,刻二並排如意雲紋外廓、蝙蝠、福山壽海為飾。古人認為配戴雄黃石,可以驅除蚊蟲邪毒,以保護自身。」事實上,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也符合上述配戴「雄黃」的做法。因此若探究端午節喝雄黃酒的說法,最早恐是源自《白蛇傳》的故事,當中法海和尚要求許仙誘騙變成人形的蛇精白娘子喝下雄黃酒,目的是為了傷害蛇精,使其失去法力、現出原形,可不是喝身體健康的,因此端午節喝雄黃酒以辟邪除蟲的錯誤觀念恐是源於一場天大的誤會。
前議員喝菜頭湯險送命怒問司機「為什麼?」 他聽到後竟笑了
前北市議員蔡坤龍去年間食用其司機吳男準備的「菜頭湯」後,身體不適送醫,驗出是罕見「後天變性血紅素血症」,經施打解毒劑後保住一命。蔡坤龍事後驚覺疑似吳男下毒,士林地院今(17)日開庭,蔡與秘書、吳男等人以證人身分出庭,由於擔心遭報復採隔離問訊方式。庭末,蔡忍不住質問司機「為何要奪我性命?什麼心態?」未料,吳男一聽後竟笑出來。據了解,秘書在庭上還原當天情況,指出當時司機吳男請他去茶水間拿蔡的午餐,隨後便離開辦公室,而當天餐點內容有滷肉飯、青菜以及菜頭湯。蔡因趕著開會,決定先喝幾口菜頭湯充饑,他喝下後沒多久覺得身體不適、暈眩,被救護車送醫。後續,蔡被檢查出「後天變性血紅素血症」,緊急打解毒劑救回一命。事後,吳男更提出離職,到蔡坤龍前妻的公司工作。當蔡想查看監視器畫面及行車記錄器時,得到的答案不是沒了就是根本連開都沒開過,因此起疑提告。今日開庭,包括秘書以及司機吳男等人以證人身分出庭,由於擔心遭報復採隔離問訊方式。庭末,蔡表示,自己不清楚原來司機對他意見那麼多「有問題都可以講,不需要取得性命,做這樣的事情不對。」質疑吳男「你什麼心態?行車記錄器也關掉,根本預謀而來。」不過,司機吳男聽聞後,竟忍不住笑出來,讓蔡見狀後相當氣憤怒斥「你還有臉笑?」請求法官從重量刑。
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毒物醫:政府可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
寶林茶室食中毒案,台北市已累計21名案例,其中2例死亡,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顏宗海表示,台灣首度碰到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首先必須釐清污染源,可針對餐廳環境、食材、醬料檢驗,每個細節都不要放過。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耐高溫,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將導致人們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肝腎臟衰竭、休克及腦部病變,卻沒有解毒劑能使用。但他點出,米酵菌酸的病原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該菌在22至23度、PH值7.0環境下產生,該菌必須透過特殊培養方式在實驗室養出,才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國內目前未有相關技術,建議政府未來研發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技術。顏宗海強調,如果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將可掌握哪些維生素能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寶林案驗出「米酵菌酸」 方儉:不要再讓「米」揹黑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5命危,死者被證實驗出罕見「米酵菌酸」,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聞米色變。對此,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疾呼,「不要再讓米揹了黑鍋。」方儉表示,最近因「米酵菌酸」的食安中毒死亡事件甚於城囂,或許這是台灣第一起被發現、廣泛報導的重大食安事件,由於米酵箘酸中毒沒有解毒劑,而且毒性重大,中毒者也非常痛苦,許多人人心惶惶,有些朋友問「是不是米引起的」。他指出,查閱了網上的資料,顯示米酵菌酸和米的關係不大,而是和玉米、木耳、椰子的關係比較大,但因為名字問題,米又揹上了黑鍋,Bongkrekic Acid英文名字和米沒有半點關係,不知道為何命名中有「米」,而讓米蒙受不白之冤。方儉提到,雖然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從這次可能涉案的粄條的標示來看,成分按比率高低依序是水、玉米澱粉、麵粉、小麥澱粉、樹薯澱粉、在來米粉、大豆沙拉油等,所以這粄條的澱粉來源,米其實是最少的;從蝦皮購物網仍可看到這家商品,但已停售(未上架),而且還有某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表示其安全性。方儉呼籲,大家不需對「純米食」產生恐慌,而是米以外的「主要成分」玉米,特別是玉米澱粉,台灣大多數的玉米、玉米加工品的來源是美國,過去一直爭議的美國飼料用的基改玉米到了台灣成為供台灣人吃的食品,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了,這個產品並未標示「非基改」,所以依成本、價格來看,很可能是基改的,因為台灣進口美國非基改的玉米、黃豆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基改的。他也懷疑,由於玉米或玉米澱粉跨太洋運輸到台灣,這些原物料價廉且體積重量龐大,絕大多數是從海運,所以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運輸,很容易在儲運過程中變質,特別是已經研磨成粉的食材;30多年前,曾因美國玉米到台灣,被檢出含黃麴毒素,而被要求銷毀,卻被公賣局拿去製作米酒,成為當年重大食安新聞,到底有毒的原料,做出無毒的酒,是不是合法,成為一大公案。方儉強調,如果現在要論嫌疑,按比重,玉米澱粉、麵粉的概率是最大的,在此食安風波尚未澄清前,大家可以對真正的「米食」可以放心,不要連米飯、甜酒釀、飯糰等純米都受到冤枉,特別是台灣國產的米,希望大家還是要安心食用台灣生產優良的米食,而且是純米食,不是打著米,卻不是米的食品。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寶林案北市府罰250萬 顏宗海揭自救法抗米酵菌酸襲台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下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下轄醫療院所目前累積14例個案,29日已無新增重症個案,「狀況應在控制中」。寶林茶室中毒疑案持續延燒,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下午領銜召開聯席記者會,與會者包含副市長林奕華、衛生局長陳彥元、警察局長張榮興、法務局長連堂凱,也邀來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針對「米酵菌酸」進行分析與衛教。蔣萬安首先表示,在北市掌握的14例中,29日新增1例輕症,其餘36家北市醫療院所也已徹查「無新增重症」。至於外界關注的理賠問題,蔣萬安強調,已與遠百公司、國泰產險談妥,關於寶林事件「遠百的保單會認」。法務局長連堂凱補充,每一個受害者求償金額不一定,目前也還未定案,不過遠百保單的額度達新台幣數億元,「負擔這次的損害應該沒問題」。連堂凱補充,另一家新安東京產險目前則還沒回覆,但至少國泰跟遠東同意承擔「受害者不須擔心理賠金」。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說,北市府目前已集結感染、食安、毒物三大領域專家成立專家小組,並將持續對全市百貨公司美食街專案稽查。至於罰鍰部分,因一始調查時寶林未揭露完整分店訊息,先罰50萬;再因第三人責任險、公共意外險過期未投保,加罰200萬。衛生局將重點放在「米酵菌酸」防範擴大之餘,也會持續配合檢調調查寶林案。針對外界疑惑何以「米酵菌酸」莫名侵台?顏宗海則表示,由於本次食物中毒的受害者食用的都是河粉、板條、粿條等常見的食物,這種中毒確實很少見,怎麼侵台真的待研究,不過在東非、大陸、印尼有過案例,一般是在米跟椰子製品,在發酵過程被很毒的細菌污染且「一發生就很嚴重」。顏宗海表示,這種食物中毒帶來的症狀不只急性腸胃炎,還伴隨器官衰竭,據自己了解有一名患者除了肝腎衰竭外,腦部也產生病變,確實駭人。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用支持性療法,呼吸困難給予插管、休克給予強心劑升高血壓、腎衰竭只好血液透析。顏宗海說明,以目前在加護病房的4位民眾中,紛紛透過支持性療法希望恢復健康,其中有一位住在三總的病患已顯著好轉。顏宗海重申,米酵菌酸沒味道、沒顏色,平常真的很難分辯,加上食物中毒容易發生在夏天,因為溫度高,再次提醒民眾熟食要正確保存,該放冰箱的就不要拖,冰箱攝氏4度c可避開7~60度c的「危險溫度」,而食用前也要加熱到70度c,才相對安全。
米酵菌酸從何來? 毒物醫提醒出事餐廳的木耳也應檢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今天表示,米酵菌酸非常毒,1到1.5mg就能致命,因毒理機轉不明,目前沒有解毒劑,針對目前已經被收治治療肝腎衰竭的患者,除了會洗腎、換血、換肝外,他也建議,不妨思考實務上用於搶救猛爆性肝炎患者、支持肝臟的高劑量解毒劑搶救,但能否確定有效,目前仍無學術論文實證,需要做進一步研究。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民眾人心惶惶,畢竟很少人會想到在北市高檔百貨公司吃飯,也會吃出人命。衛福部昨晚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在醫院「善心」提供未開封的米酵菌酸標準品(檢驗用)後,整起事件已有重大發現,兩名此案不幸過世的死者,在解剖後,驗出先前台灣從未驗出過的「米酵菌酸」。衛福部說明,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強烈呼吸毒素,患者常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因為會立即影響細胞的發電機「粒腺體」,導致細胞缺氧,嚴重者會導致肝、腎、大腦衰竭,危及生命,而且即使煮熟也未必能減輕毒性,也讓民眾聞之色變。洪東榮今天受訪時說,米酵菌酸一般多出現在發酵食物上,例如乳製品、玉米粉、椰子肉等,只要處理過程不乾淨,就可能產生。他說,發酵過程常見在穀物處理上,包括啤酒、味增都需要發酵,要發酵的食材須純淨、洗淨、還要乾燥後再去發酵。此外,東南亞國家食安警告中也曾提醒民眾,使用乾的白木耳、黑木耳發酵前(變軟),浸泡過程中一定要先洗乾淨,浸泡最好要在冰箱中進行,確保溫度不會太高。他懷疑,因前陣子台灣天氣比較熱,會不會是素食料理中常用的木耳,在浸泡過程中有問題,才讓米酵菌酸出現?或許能提供檢調進一步釐清,畢竟寶林在台北有六家分店,為何只有信義區百貨公司分店的顧客,在使用米粿條後出現問題,真正原因會不會是木耳處理過程,建議檢調釐清。他強調,餐廳衛生、廚師衛生、環境衛生可說是食安最重要的一環,米酵菌酸常出現在泥土、空氣、以及穀類上,原本就是存在於環境中,但仍需有條件配合,才會增生致命毒素。例如黑木耳處理,如果清洗、浸泡程序處理不慎,黑木耳上有菌,天氣又濕熱,直接使用,就可能有風險。他說,當下查閱文獻或星國案例說明,他個人認為,「木耳」恐比「米粿條」更是此案的原因,他也再度提醒,並非每批木耳上面都有米酵菌酸,而是木耳放得過久,例如泡水隔夜,還放在室外,或處理程序過多,就可能出現風險,也建議乾木耳先洗乾淨,泡水後一小時內立即料理,注意泡水水溫,就不會有問題。
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腎臟科醫示警:導致人體細胞「全面性壞死」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人體只要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究竟「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發文表示,粒線體是人體發電廠,而粒線體毒素「米酵菌酸」造成的危害,就是讓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難以繼續提供身體能量,最終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粒線體毒素之一就是氰化物。王介立透露,目前醫界對於「米酵菌酸」的相關報告並不多,不過由於此毒素為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一旦入侵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至於該如何避免吃下米酵菌酸?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很難像一般腐壞食物容易被察覺,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將毒素吞下肚。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達4成!毒物醫洪東榮曝:可嘗試「1方法」救命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只要些許劑量就可能喪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建議,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且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目前醫院救治肝腎衰竭的患者,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或是採用血液透析(洗腎)、血漿置換術,移除體內毒素,醫界對於米酵菌酸中毒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仰賴身體器官自我修復,洪東榮認為,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他解釋,此種解毒劑通常用來治療「乙醯氨酚」中毒患者,像是服用過量普拿疼,由於乙酼氨酚與米酵菌酸有不少相似中毒症狀,嘗試用它作為解毒劑,可能對於搶救米酵菌酸中毒的患者有助益。針對使用NAC當解毒劑,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持不同看法,他指出以中毒患者的病況而言,只能透過血漿置換術清除毒素,緩解病程發展,要想使用NAC救命恐怕有一定難度。
大型魚類應少吃!鮪魚、旗魚含汞量高 營養師:影響幼兒腦部發展
大家都愛吃各式海鮮魚類,尤其鮪魚、鯊魚和旗魚深受歡迎,不過這些大型魚類還是應該少吃,因為大型魚類位於食物鏈頂端,所以容易累積較高的甲基汞。營養師提醒「會影響到胎兒的腦部發育造成智力下降。」專家則建議可以轉吃中小型魚類。根據《TVBS》報導,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到,由於環境汙染有一些深海大魚,像鯊魚、旗魚、鮪魚和鱸魚,甲基汞含量都很高,這些大魚壽命長,又因海洋汙染和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會特別高。甲基汞是海鮮中最常見的汞形式,潛在危害高且影響任何年齡或健康狀況的人,海中形成的循環食物鏈,像鮪魚這樣大型魚類汞含量就會更高。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甲基汞會有一些神經毒性,過去食藥署就曾發布指引,由於深海大魚的甲基汞含量很高,又容易被腸胃道吸收,針對這種深海大魚,建議是可以吃但要適量。另一方面營養師黃子雯則提到,甲基汞若從飲食攝取時,腸道吸收率高達90%以上,因此孕產婦或者嬰幼兒,應避免食用大型魚種,目前甲基汞已被證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導致智力下降等問題,現階段沒有可施打的解毒劑。食藥署魚類攝取指南也都建議,育齡婦女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少吃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四大大型魚種。根據魚類攝食指南表示,1到3歲兒童每週攝取兩份大概70克中小型魚類,4到6歲兒童每週攝取三份105克中小型魚類,孕婦育齡婦女則每週攝取七到九份245到315克中小型魚類較為適合。連鎖量販店公關張君鴻說明,針對這樣的風險,其實我們都有設立檢查抽檢,不管是公單位或者透過第三方的單位,都會做相關抽檢。
寶林茶室中毒2死 這5類食品易孳生「米酵菌酸」…黑木耳泡錯恐釀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有10起病例,其中2人死亡2命危。患者疑似食用發酵不當的炒粿條、河粉,也讓民眾聞米製品色變,不過,專家指出「黑木耳」若長期浸泡於不良環境,同樣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米或玉米製品若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會衍生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毒性極高且沒有有效解毒劑,攝入後會影響人體主導能量的粒腺體,並可能導致死亡。中國大陸黑龍江2020年「酸湯子」事件,1家9口即因食用含有米酵菌酸的玉米麵身亡。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布5類可能因變質而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分別為發酵玉米麵製品、久泡的木耳、酸湯子與臭碴子、糯米麵湯圓、河粉等濕米粉。另據《HEHO健康》報導,「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如河粉、腸粉、酸湯子、吊漿粑、年糕、玉米澱粉;「薯類製品」如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以及「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等木耳類,都可能因環境衛生不佳、泡發過久引發原料變質或儲存不當,造成米酵菌酸滋長。民眾除「絕對不要購買」超過保存期限的河粉、米粉、粿條和涼皮等米製品,也應少量購買、盡快食用,若有剩餘或暫不食用而存入冰箱,也不得保存超過2天,且要注意溫度是否夠低、冰箱是否被塞太滿影響溫度,進而不利保存。如有自製澱粉類發酵品習慣,也要注意原料是否發霉,儲存時也應注意防潮;發泡黑白木耳要使用乾淨的水和容器,發泡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並把握現泡現煮現吃原則,預防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中毒1天內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只剩這招能對付它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釀2死2命危。有醫師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另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且致死率達到40%至100%之間,中毒者1天內就有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已知有9起案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其餘則有輕重不一症狀。有醫師依據患者多有食用炒粿條、炒河粉,推測是米酵菌酸釀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內還沒有該類中毒案發生,但若回顧中國大陸案例,該類中毒死亡率可達到3成。楊振昌說明,米酵菌酸中毒在國外也不算常見,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共有149人發病,其中139人住院、43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以及少部分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的米製品。又米酵菌酸毒性很高、干擾人體產生能量,甚至讓身體「崩潰」引發器官衰竭休克,但目前尚無特殊療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過洗腎排除毒素,僅能運用支持性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指出,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若有發酵不當,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再衍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高溫,也無法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辨認,亦無法用烹煮將其破壞;但其有易在PH值7中性環境滋生特性,如在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便可以酸抑制毒素滋生。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該腺體為哺乳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食用到含有米酵菌酸食物,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會導致死亡」,致死率達到40%至100%。不過,本事件雖已確定為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仍有待食藥署、衛生局檢驗出爐,且微生物檢驗通常需耗時2週以上。
「無解毒劑」吃海龜肉釀9死、78傷 醫點嚴重狀況:活下來可能四肢癱瘓
日前非洲國家傳出食用海龜肉集體中毒意外,釀成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78人送醫,醫師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依照嚴重程度可分為3級,對人體多器官有獨性且無解毒劑可用,最嚴重情況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綜合媒體報導,非洲國家坦尚尼亞的桑吉巴島(Zanzibar)近日發生食用海龜肉後中毒意外,有78人送醫院,其中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除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體多個器官也都有毒性,中毒狀況可分為3個等級。他指出,第1級會在食用後幾小時到4天間發作,症狀僅腸胃道不適及口腔疼痛等;第2級可能在1到2天後發作,症狀從嘴巴發炎到食道或胃可能出現潰瘍;還會出現有昏睡、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等,患者需要約3週時間。他提醒,最嚴重者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可能出現昏迷、器官衰竭等情況,甚至腎臟、肝臟、呼吸、電解質等異常,通常患者是中毒1到3天才開始出現症狀。其中海龜毒素並沒有無解毒劑可用,楊振昌表示,僅能給予症狀治療或支持性療法,其中中毒事件又常發生在醫療資源比較不充分的地方,因此病人無法及時得到好的治療,然而有些人會大意,待症狀出現再送醫時已晚。國內曾有類似的海洋毒素中毒事件,他指出,去年底河豚中毒事件引發關注,多年前國內還曾發生食用貝類西施舌中毒,另外也曾發生有民眾吃海魚中海葵毒素導致1人死亡。他解釋,此類毒素都是神經抑制毒性,會造成神經肌肉麻痺;其中河豚毒素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但若能及時插管治療,24小時後就會逐漸恢復,整體死亡率約10%左右。對於上述海洋毒素,都是熱穩定毒素,楊振昌說,即使高溫烹煮也沒用,跟海中藍綠藻有關,會有季節性變化。
「國際討厭香菜日」! 整株都是寶的「最佳解毒劑」超狂營養曝光
2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討厭香菜日」,香菜就跟哈密瓜一樣,其特殊的香氣,有的人喜歡,也有一派則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香菜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及中醫師更大讚「整株都是寶」,還有醫師將其譽為「最棒解毒劑」,甚至還有助平衡血糖、提升食慾、對抗細菌和解決腦霧等效果,好處多多。在許多台灣經典小吃中,常可看到香菜的蹤影,有人認為香菜可以幫助提味,但也有人特別厭惡,根據研究員Nicholas Eriksson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他們從3萬名受測者中做基因掃描,發現用來感受氣味的基因OR6A2,對醛類物質十分敏感,而香菜就含有大量這類物質,所以遺傳這種基因的人就特別厭惡香菜,約有1至2成人食用香菜時,吃到的是「肥皂、蟲、泥土」的味道。但其實香菜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宋明樺表示,香菜所含的維生素C比番茄多3倍,超過桃子、梨子和蘋果,維生素C在很多蔬果中都有,一碰高溫就被破壞,但因為香菜通常「最後才放上去」,甚至搭配涼拌菜,因此維生素C能完整保留。此外,胡蘿蔔素更是比番茄、菜豆、黃瓜等高出10倍之多;還富含維生素B1、B2、礦物質鈣、鐵、磷、鎂、鉀等等。此外,中醫師鄒瑋倫則說,香菜從種子、根到莖、葉子都可入藥,甚至整株都可以拿來啃,尤其葉子很特別,當出現胃虛寒、飽脹不適者,取香菜葉拌入湯或飯中,對胃中不和或消除飽脹感會有效果,可說是「整株都是寶」。最後,洛桑加參醫師曾在《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一書中提到,攝取香菜一段時間後,能夠清除心、肝、肺、腎及消化道裡的重金屬,稱之為「最棒解毒劑」;此外,還有助平衡血糖、提升食慾、對抗細菌,和解決腦霧等效果。
17歲女誤喝防凍液送急診 多器官衰竭險死!醫靠「5斤白酒」救命
大陸安徽省阜陽市一名17歲女孩近日誤喝汽車防凍液,出現嚴重中毒反應,被緊急送進ICU,到院時已出現多重器官衰竭,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阜陽市人民醫院接診後,醫生通過鼻飼的方式,先後往患者胃內注入5斤高濃度白酒,對抗解毒,成功將患者從鬼門關前救回。阜陽新聞網報導,事情發生在2月10日大年初一,阜南縣17歲女孩小娟(化名)誤喝下了裝在塑料瓶裡的300毫升汽車防凍液。此後不久,小娟就感覺腹痛和頭痛,症狀持續加重,看人出現雙人影。家人發現後,將小娟立即送到當地醫院。由於病情緊急,女孩被轉到阜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治療。「小娟送到醫院時,人已經昏迷。」阜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蔡曉培透露,通過進一步檢查,小娟的乳酸達到26mmol/L,病情極其危重,情況非常不樂觀。據了解,防凍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無色、透明、黏稠,但有甜味,進入人體後,會迅速轉化為極具毒性的物質草酸,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好在我們之前有過這方面的救治經驗。」蔡曉培說,雖然解毒劑甲吡唑目前國內還沒有上市,可以用白酒及時對抗,再用血液凈化等方式清除乙二醇和乳酸。為此,科室立即為小娟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由於小娟處於昏迷狀態,醫生通過鼻飼的方式,往小娟胃內注入高濃度白酒,對抗解毒。治療期間,小娟一度出現呼吸衰竭、休克、多器官功能損傷,命懸一線。醫生立即緊急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並糾正休克,同時做好ECMO呼吸循環支持的準備。治療期間,醫生共鼻飼了5斤高濃度白酒。在急診監護病房搶救5天後,小娟神志逐漸轉清,各項指標趨於好轉,成功脫機拔管轉出急診ICU,近日即將出院。阜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楊一紅說明,小娟能夠成功救治,得力於該院急診科中毒亞專業擁有一支理論過硬、經驗豐富的救治隊伍,在遇到疑難和危重中毒患者時,能夠給出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醫生提醒,防凍液一定要盛在專門的容器裡,置於安全的地方,尤其不要讓兒童接觸到,一旦誤服應立即催吐,並盡快前往醫院救治,切不可大意,以免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