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
」
全美15州爆發大腸桿菌疫情釀1死!FDA卻「故意隱瞞」原因曝光
全美15州在去年11月爆發一場與蘿蔓萵苣(Romaine lettuce)相關的大腸桿菌疫情,最終造成數十人染病,並導致1人死亡。像是一位密蘇里州57歲婦女則在喪禮上享用午宴後發病;印第安納州一名9歲男童甚至險些因腎衰竭喪命。然而,這起事件卻從未進入公眾視野,原因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內部發生重大人為疏失,所以決定隱瞞相關資訊。據NBC News的報導,FDA於今年2月悄然結束調查,既未公開說明事件詳情,亦未點名問題萵苣的種植與加工商。根據該媒體取得的內部報告,FDA之所以未公布企業名稱,是因調查人員鎖定病原體來源時,問題萵苣早已全數銷毀。「本次疫情未發布任何公開聲明。」FDA在報告中僅簡述存在死亡病例,未提供具體細節。事實上,聯邦法律並未強制要求官員公布所有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disease)爆發的詳細資訊。FDA選擇不公開疫情可能基於多重因素,包括病因未明或正與涉事企業私下協商等。曾在2018至2023年擔任FDA食品政策與應對副局長的雅納斯(Frank Yiannas)指出,近年因應大規模疫情爆發與公眾對食品污染的高度關注,FDA原本已逐步加強透明度,因此「FDA未公開說明或點名生產商的做法令人不安。」雅納斯強調,隱匿關鍵資訊將剝奪消費者的知情選擇權,且部分患者可能至今未察覺病因,而嚴重細菌感染恐導致長期健康損害。隸屬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FDA,否認此次的應對失誤標誌其政策轉向。發言人向NBC News聲明:「當有充分證據顯示企業與疫情關聯,且公布名稱不違法時,FDA會在提供消費者具體建議的情況下公開企業資訊。本次調查確認污染源時,疫情已結束且無後續行動建議。」食品安全倡議者認為,披露資訊對確保民眾銷毀可能冷凍儲存的污染食品至關重要,更能保障消費選擇權。「民眾有權知道誰在銷售問題產品,」前美國農業部官員、現任食安倡議者埃斯金(Sandra Eskin)強調。然而,隨著川普政府大規模裁減聯邦機構,本月FDA負責食源性疾病公共資訊的團隊多數成員遭解僱,「我們已失去從事件中汲取教訓、預防下次疫情爆發的完整機制,」才剛被裁員的前FDA人類食品公共參與部門主管韋伯(Taryn Webb)表示。此外,政府另已推遲實施要求食品商與超市快速追蹤下架問題產品的新規。FDA雖稱此舉是為確保合規性,但外界質疑此決策將削弱食安防線。FDA聲明其團隊「持續提供與食源性疾病相關的重要消費者訊息」,包括產品召回與調查資訊。

食物掉地上「5秒規則」被打臉? 美微生物學家揭真相:0秒也有細菌
一名美國芝加哥的微生物學家艾歇爾(Nicholas Aicher)最近在TikTok上實測「5秒規則(five-second rule)」是否可信,結果顛覆許多人的認知。而據他的實驗顯示,不論食物在地上停留多久,哪怕是停留不到1秒,仍會沾染大量細菌,顯示所謂食物「快撿起就沒事」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據了解,5秒規則又稱「5秒鐘定律」,是一種判斷掉在地上的食物是否還可食用的迷思,坊間流傳,食物掉在地上後5秒內被拾起,食用後仍無疑慮,但科學實證結果仍有爭議。綜合外媒報導,艾歇爾是資深品質控制分析師(senior quality control analyst),他經常在TikTok上分享關於日常用品潔淨度的實驗影片,目前已有近45萬名粉絲。而他此次決定將培養皿放在地上不同時間長度,樣本包括「不到1秒」、「5秒」、「10秒」、「20秒」、「30秒至60秒」,之後再將樣本送進培養器,觀察細菌孳生情況。檢測結果顯示,每個樣本都出現明顯的細菌增長,就連最短時間的「0秒樣本」也布滿白色細菌斑點,證明食物掉到地上「即使是1秒都嫌久」。至於所謂的5秒樣本,則與0秒的樣本相差不多,證實5秒規則,根本站不住腳。艾歇爾甚至在搬動5秒的樣本時,不慎讓它掉落在桌面,導致細菌當場擴散,印證5秒規則的危險性。另有10秒樣本的細菌略多於前者,20秒與30秒樣本的細菌量更為驚人。不過有趣的是,60秒的樣本與5秒樣本的細菌量竟然差不多,讓他對此總結,「不管是5秒還是60秒,都一樣髒。」艾歇爾的影片引起熱議,點閱超過百萬次,獲得近2萬個讚。其中有網友驚呼「再也不敢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也有人笑說「我一輩子都靠這個五秒規則,但還活得好好的」,還有人調侃,「好吧,假裝我沒看過這部影片,我還是會繼續相信5秒規則。」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堅持不改習慣,有人說,「實際上能不能撿起吃,關鍵在於你有多不想浪費那口食物。」不過從科學角度來看,地板甚至廚房檯面常布滿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李斯特菌(Listeria)等致病原,食物只要一落地,這些細菌就能立刻附著表面並快速繁殖,釋放出可能讓人染病的毒素。報導稱,感染沙門氏桿菌可能導致腸道傳染病之一的傷寒、敗血症、腦膜炎,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通常在24小時內出現相關徵兆,但也可能延遲數天或數周才發病。其中,飽含水分的食物,例如西瓜、蘋果、火腿,相比較少水分的食物,例如洋芋片、餅乾更容易吸附細菌。另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6億人因為食源性疾病受影響,其中包含4800萬名美國人。此場實驗無疑為5秒規則的愛好者敲響警鐘,也就是與其賭運氣,還不如別吃掉在地上的東西。另據衛福部食藥署衛教資訊指出,沙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常是世界各地居首位或第二位食品中毒事件的致病原,2018年歐盟(EU)國家因為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3分之1,但在台灣排名第4,主要是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打製的差異;李斯特菌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源之一,在約5%健康成人糞便中可分離出此種菌種,此類細菌導致的食品中毒雖不多見,但死亡率高達30至35%。 兩者的傳染途徑多是吃下含致病原的食品或接觸環境後,可能引發一系列中毒反應。

隔夜飯做成炒飯…廣東男吃完休克「送加護病房」 醫揭隱藏風險
米飯是常見的主食,尤其隔夜飯很適合做成炒飯。不過,中國廣東江門一名50歲男子,因為將冷藏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竟出現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最後嚴重休克,送進加護病房,好在救回一條命。據了解,男子罹患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類細菌常見於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因此引發的急性中毒症狀也被稱為「炒飯症候群」。炒飯症候群是指烹煮加熱後的米飯和麵條等澱粉類食物,放置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後,就可能產生仙人掌桿菌,該細菌會產生Cereulide毒素,會破壞及傷害細胞內部的粒腺體,導致細胞無法產生能量和代謝。依毒素的劑量,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發燒等,嚴重會引起人體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是死亡。據《央視網》報導,有4類食物最好不要隔夜食用,不要認為放到冰箱就沒問題,因為冰箱不是萬能。1.綠葉菜蔬菜放久後再加熱,維生素、葉綠素等營養流失多,口感變化大,還更易變質。而且相較於肉類、水果等食物,綠葉菜本身硝酸鹽含量就比較高,煮熟後如果放置時間過久,在細菌分解作用下,硝酸鹽還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不利於身體健康。若是存放不當,亞硝酸鹽含量還可能超標。2.海鮮螃蟹、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都是高蛋白食物,如果當天沒吃完,隔天再吃可能會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引起胃腸道不適,還容易損傷肝、腎功能。3.銀耳、蘑菇銀耳和蘑菇都屬於含硝酸鹽較多的食物,煮熟後若放置長時間,被細菌分解後,硝酸鹽會還原為亞硝酸鹽,大量攝取會有致癌風險,也會降低紅血球活性,容易引起缺氧和貧血。4.馬鈴薯、芋頭、饅頭這類澱粉含量較多的食物,加工後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打算放到隔夜吃,建議最好密封後冷凍起來。

拿蛋「敲碗邊緣」恐害腹瀉 專家揭正確打蛋方法
不少人為了方便,會習慣用碗的邊緣來打蛋,然而有專家指出,這樣做可能會讓蛋殼上的沙門氏桿菌掉回蛋液中,若蛋未煮熟,可能引發腹瀉、嘔吐等症狀。根據料理網站《The Kitchn》的專家說法,若是利用碗邊緣敲蛋,蛋殼上的細小碎片可能會掉進裝蛋的容器裡,而這些碎片可能含有沙門氏桿菌,會污染食物。若蛋未煮熟,可能引發腹瀉、嘔吐等症狀。因此專家建議,應該在堅硬、平坦的平面上敲擊蛋,使蛋殼產生微小裂痕,然後用手將蛋殼撥開,讓蛋白和蛋黃滑入容器中,這樣可以減少蛋殼和細菌混入蛋液的風險。事實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官網上刊載,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2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在台灣則排名第4。食藥署說明,人體在誤食沙門氏桿菌後4至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而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至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至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食藥署指出,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不過一些特殊病患,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吃了隔夜披薩「頭痛欲裂」 中國30歲女子急送醫開顱與死神搶命
中國一名30歲女子小靜(化名)日前吃了一口冰箱中的隔夜披薩,結果睡醒後頭痛欲裂,前往醫院就診時,醫院發現其腦室已經出現腦脊液分層情況,醫院不得不緊急幫該名女子進行開顱手術,從死神手中搶人。而後面也才知道,該名女子之所以會遇到如此嚴峻的情況,主要是「李斯特菌」在搞怪。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日常過的休閒自在的小靜,僅是某日中午偷懶,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就直接吃了放在冰箱中隔夜的披薩。沒想到幾天後,他開始莫名頭痛、肌肉痠痛。一開始小靜不以為意,想說吃個藥睡個覺就會好。沒想到在吃完止痛藥、睡醒後,小靜不僅頭痛欲裂,還開始嘔吐,就連脖子也出現僵硬的情形。小靜前往醫院就醫時,醫院發現小靜已經出現腦膜炎現象,腦室有明顯感染的跡象,甚至出現腦脊液分層,從腦膜炎惡化成腦室炎。而為了搶救小靜的生命,醫院也不得不緊急幫小靜進行開顱手術。當時負責主刀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病區主任黃賢鍵也表示,在手術過程中,他們發現小靜的腦室已經被細菌嚴重感染、繁殖,整個腦室像是盤絲洞一樣結滿各種菌絲。好在搶救及時,再加上後續照顧良好,目前小靜已經脫離生命危險。讓小靜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那口隔夜沒加熱的披薩所導致,其中的「李斯特菌(Listeriosis)」就是最直接的元兇。報導中提到,李斯特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菌株,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爆發的主要病原菌,致死率高達20至50%。也由於其對各種環境的耐受性極強,又適合在4至10度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因此也稱為「冰箱殺手」或是「冰箱細菌」。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李斯特菌有3至70天的潛伏期(通常為21天),感染李斯特菌後的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然而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由於目前李斯特菌無疫苗可預防,要避免感染李斯特菌最好的方式就是「謹慎處理食品」,衛福部也建議以下方式避免感染:1.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2.處理生食後須徹底洗淨雙手及器具。3.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應澈底煮熟。4.分切瓜果後應儘早食用,避免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或冷藏超過保存期限。5.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6.對於易腐敗的食品(如:海鮮、禽及畜肉類等)以及即食性食品(如:分切的生鮮蔬果、涼拌蔬菜及肉類等),宜儘早食用完畢。7.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之肉醬、即食肉類加工品(如:熱狗、煙燻海鮮)、即食食品(如:先行製成並存放供人即食的生菜沙拉、三明治或壽司)、剩菜及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等;若要食用,請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處理食物時,應避免熱狗等即食肉類加工品的汁液接觸到其他食品,並於處理後澈底洗淨雙手及器具。

「700名員工」爽吃聖誕晚宴 竟集體食物中毒
法國衛生當局說,空中巴士子公司空巴大西洋(Airbus Atlantic)有700名員工14日參加完聖誕晚宴後,出現食物中毒的狀況,目前當局已介入調查。據了解,菜色有鵝肝、扇貝等。綜合外媒報導,空巴大西洋位於法國西部工廠的700名員工,在餐參加完聖誕晚宴後出現嘔吐和腹瀉症狀。晚宴菜色有鵝肝、扇貝、龍蝦和牛肉等,最後還有冰淇淋和巧克力慕斯等誘人甜點,每人只要付16美元(約新台幣497元)。而在晚宴結束後的24至48小時,大家開始出事。一名員工表示,「我出現了以前從未有過的絞痛和頭痛症狀,這比生孩子還痛苦。」據了解,空中巴士大西洋是全球最大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的子公司,在5個國家有1.5萬名員工。空巴有13萬多名員工,從事飛機、直升機、國防、航太和安全產業服務。對此,空巴大西洋表示,只有約100人生病,目前正和地區衛生局合作,查明疾病原因,不會再發生類似狀況。此外,今年法國波爾多一家餐廳,也發生罕見的食源性疾病肉毒桿菌感染,多人中毒,一名希臘公民死亡。

吃完婚宴上吐下瀉…「破百親友全中招」酒店拒賠償 當局回應了
大陸河南省駐馬店平輿縣一名王姓女子近日指控,弟弟月初在當地一家酒店辦婚宴,結束後100多名親友陸續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其中多人被診斷為食物中毒。對此,平輿縣市場監管局一位負責人稱,經過醫師研判,王女親友的症狀不符合食物中毒特點,初步判斷可能是諾羅病毒引起。《縱覽新聞》報導,王女弟弟當天共設宴18桌,大約180名親友參加,當晚她出現了腹瀉症狀,妹妹和表弟也有拉肚子、嘔吐,當時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腸胃不好,直到隔天和其他親友聊天時,才得知有數十人吃完婚宴後開始身體不適,經統計共有100多人都出現腹瀉等症狀,讓王女一家感到又抱歉又生氣。事後,王女和家人到舉辦婚宴的酒店反映此事,隔天又到平輿縣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王女表示,經協商,酒店方面一開始同意賠償醫藥費,隨後又反悔,且平輿縣市場監管局後來對酒店食材進行抽檢,說沒有發現過期、變質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問題,然而當時距離事發日已過去多天,酒店食材早已無法檢驗。對此,平輿縣市場監管局負責人回應,經過研判,症狀不符合食物中毒的特點,初步判斷可能是諾羅病毒引起,目前相關單位還在進一步調查、研判該事件,查找病源。對於市監局說法,王女一家表示不認可,並稱有幾名網友聯繫她,稱在該酒店辦完婚宴後,同樣有不少人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