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血淚雪隧1/全世界沒有保險公司敢承擔 十國聯軍拚15年血淚開通

當年台灣開挖雪隧採用新技術「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關鍵靈魂工程師為緬甸華僑冷耀東。(圖/報系資料庫、黃耀徵攝)

當年台灣開挖雪隧採用新技術「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關鍵靈魂工程師為緬甸華僑冷耀東。(圖/報系資料庫、黃耀徵攝)

2006年雪山隧道(雪隧)正式啟用,全長13公里仍是台灣目前最長的公路隧道,由於雪隧處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的地帶,大小斷層達90多處,即使台灣當時已採用最新技術「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縮寫TBM),但「主坑」開工之前的「導坑」工程就讓保險公司慘賠,雪隧也因而創下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世界紀錄,甚至臨時「換國」上場開鑿,最後靠著十個國家的專業技術和勞工人員共同努力,才完成這艱困的任務。

雪隧貫通的重要性猶如「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的任督二脈,這一條高速公路由南港至宜蘭頭城,再延伸至蘇澳,雖然只有55公里,但對宜蘭的發展卻至為關鍵,西部高速公路網也得以向東部地區延伸,同時將宜蘭到台北的車程,從兩個小時大幅縮減為40分鐘,使宜蘭併入大台北首都一日生活圈。

當初這項工程由行政院退輔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榮工處)負責施作開通,時任機電副主任的冷耀東回憶說,民國80年代,台灣未接觸過TBM技術,一具TBM本身就要十幾億,是否適合台灣地質也未知,最後因為雪隧長距離、成本等考量,因此還是拍板用TBM。當時擔任交通部國道工程局長歐晉德決定榮工處接下雪隧工程,透過建設過程接收國外先進技術移轉。

「榮工處那時沒有操作TBM經驗,於是設想找歐美廠商帶我們,最後找到技術算成熟的法國廠商。」冷耀東說,雪山隧道東西行線主坑開挖前,要先做一個「導坑」,這個導坑有四個功能,一是全線開挖前能先掌握當地的地質;二是若當地的地質狀況不好,可以先於導坑補強;三是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可以先從導坑排掉;四是施工期間或現在已通車,導坑都可以作為緊急通道。

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恐造成工程塌陷。(圖/報系資料庫)
開挖隧道最怕碰到水,若該地有大量湧泉,恐造成工程塌陷。(圖/報系資料庫)

冷耀東指出,1991年7月,導坑開始動工,預定兩年後順利開通,就可以緊接著做主坑,但沒想到台灣地質因夾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之間擠壓,斷層很多,大斷層就有六個,大小斷層加起來也有八、九十個。他說,「導坑直徑約4.8公尺,一層樓高,當時用小型TBM才開挖一百多公尺就受困、卡住,無法前進,花了很多時間,挖300公尺,機具就受困十來次,結果就是保險公司慘賠。」

「導坑工程讓保險公司慘賠,接下來的主坑工程,竟然沒有人敢來承包保險,這也算是創世界之最,重大工程沒有投保的。」冷耀東表示,就算政府和榮工處皆保證會承擔責任,本來要帶大家「進洞」的法商,竟把TBM停在洞口、不動了,可是工期非常緊了,怎麼辦?「我們一直要求法商開工,並保證若有什麼問題,政府和榮工處會一方面施工,一方面來談,但法國人就抓著我們沒有保險,堅決不動工。」

一名參與雪隧工程的人士也說,政府最後也沒辦法,不得已情況下,只好跟法國人打官司,聲請假扣押,當時氣氛非常緊繃,法國人要不就停工,要不就想獅子大開口,這種情形下兩方最後解約。「現在都可以講了,過去很敏感,牽涉到國際合約等問題,這些事情都不能說的。」冷耀東向CTWANT首度揭露,台灣與法商鬧翻後,技術問題就只能求助原始的TBM德國製造商,聘請有30年經驗的德國技師來協助開挖。

冷耀東說,自己跟外國人沒有語言隔閡,與法、德技師都很熟,「這些外國人非常需要當地的朋友,在沒有朋友的國家怎麼受得了,我跟他們聊得來,對方也很高興交朋友,久而久之相處得非常好,同時學到很多開挖技術。」他邊回憶邊笑著說,外國人在異地,碰到事情也會怕,台灣警察會臨檢,晚上十點、十一點,這些外國技師有時會打電話向他求救,就幫忙解決。

「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一具造價十幾億元,由德國原廠為特定工程量身打造。(圖/報系資料庫)
「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一具造價十幾億元,由德國原廠為特定工程量身打造。(圖/報系資料庫)

「本來台灣沒有打算自己開挖,開挖工作是要交給外國作業手,這中間有法國人、俄國人,後來是德國人,但德國作業手很貴,一個人每個月就要50萬元台幣薪資。」冷耀東指出,當時政府有聘請兩個德國技師操作TBM,自己則跟在旁邊學,受訓時已了解基礎常識、原理,現場邊操作邊學,慢慢進入狀況。「到最後,只要有一個德國技師休假,我就自己上了,不用讓政府再花錢補人力,我自己開挖,包括如何備料、維修和機電處理,我就一邊開挖,一邊學這些事情。」

冷耀東回想提到,雪隧工程不只是「八國聯軍」,甚至超過10個國家的人員幫忙,包括義大利負責地質探測、美國人參與導坑工程,還包括日本、法商、德商和俄國人等技術工程師;菲律賓和泰國的勞工貢獻,起碼有10個國籍的人一起工作。此外,北宜高速公路工程殉職人員共25名,其中雪隧工程內殉難有13名,半數是泰籍勞工,至今令人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