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好神!」9旬老婦骨折臥床 骨水泥打入脊椎竟行動自如

老婆婆跌倒後脊椎骨折,因此背痛難耐只能臥床。(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老婆婆跌倒後脊椎骨折,因此背痛難耐只能臥床。(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一位年約90歲的婆婆,一個月前跌倒造成背痛,無法站立,只能臥床照顧。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第11胸壓迫性骨折後沒有癒合(椎體內有空洞),病人接受椎體成形術後可見空洞已經被骨水泥填滿,病人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及回家。

隨著人口結構改變,台灣漸漸步入老年化社會,在台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因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每年約有6萬人,這種低衝擊性的骨折經常只是因為輕微的滑倒或跌坐所造成,但由於脊椎負責身體力量的承載,一旦發生骨折,會造成嚴重的背痛與日常活動受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黃昭偉表示,目前這類病人的治療還是以減緩疼痛症狀的保守治療為主,包括臥床休息、止痛藥物及背架的使用,而治療時間大多需要數星期,但長期臥床容易產生嚴重的合併症(褥瘡,肺炎及尿路感染),而保守治療後也有一定比例的病人骨折仍不癒合,背痛持續,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

將骨水泥打入脊椎中的空洞,穩定骨折後的椎體,之後仍須使用背架3個月固定。(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將骨水泥打入脊椎中的空洞,穩定骨折後的椎體,之後仍須使用背架3個月固定。(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提供)

有鑑於此,黃昭偉指出,近年來發展出一種新治療方法「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這種治療的特點在於使用微創方式,將骨水泥注入發生骨折的椎體,穩定壓迫的椎體並緩解疼痛。黃昭偉介紹手術程序:病人平躺於手術台,前胸與髖部會稍微墊高(可以做些許的骨折復位及減少骨折椎體內的壓力),皮膚消毒後使用X光機定位發生骨折的椎體,局部麻醉後在X光機的導引下,穿刺皮膚,經由椎弓,將骨穿刺套管針推進至椎體骨折處,仔細確定位置後,再將調和好的骨水泥慢慢注入。

手術時間約20-30分鐘。骨水泥注入後約10分鐘便會凝固而達到穩定椎體骨折的效果,再加上傷口很小(只有穿刺皮膚的針孔),病人在手術後即可下床活動及返家,但需要配合使用背架3個月、減少負重及後續骨質疏鬆的治療。黃昭偉表示,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提供病人因骨質疏鬆而造成壓迫性骨折的另一種治療選擇,它的優點是手術傷口小、恢復時間快、住院時間短,病人可以迅速回到平日的生活而且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成。

椎體成形術於1986年在法國實施首例的手術,1991年開始在美國施行,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不管在骨水泥的材料或是手術器械均有長足的進步,它已經治療許多的病人,也是目前脊椎外科醫師認定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