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
」 流感 疫情 食人菌 上呼吸道 睡眠呼吸中止症用除濕機保持環境乾燥 專業醫提醒:並不是越乾越好
近期台灣氣溫驟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空氣品質不佳的狀況,導致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案例明顯增加。疾管署最新資料顯示,今年第二週(1月5日至1月11日)流感門急診人次達13萬9千餘人,為近十個流感季的同期新高,其中以A型流感(H1N1)為主。流感疫情預計在春節前後達到高峰,目前流感疫苗存量不足50萬劑,疾管署特別呼籲高風險族群如長者應盡快接種。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表示,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期,但即便如此,坊間民眾習慣使用除濕機維持室內低濕度的環境,但事實上,環境並非是越乾就越好。而許多人因使用除濕機過度,導致空氣過於乾燥,反而使得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降低對病毒的防禦,結果反而增加感染風險。蔡哲龍醫師解釋,理想的室內環境應保持24至28度的溫度及50%至65%的濕度。蔡哲龍醫師也提到,除了傳染性疾病外,慢性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及鼻涕倒流也可能引發長期咳嗽,對於超過八週的慢性咳嗽應透過X光及肺功能檢查進一步診斷,必要時可考慮進行鼻咽內視鏡或胃鏡檢查。預防呼吸道疾病方面,蔡哲龍醫師建議:第一,接種疫苗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和重症發生率,平均保護力達30%至80%。由於病毒容易突變,建議每年定期接種。除了流感疫苗,也應考慮接種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及百日咳疫苗,以增強全面防護力。第二,避免溫差劇烈變化可減少呼吸道因冷熱刺激引起的痙攣與不適。民眾應採用洋蔥式穿搭,靈活調整衣物,並注意配戴口罩及勤洗手,以減少飛沫及接觸傳染。第三,維持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至關重要。冬季多數人活動集中於室內,密閉空間易成為病毒傳播溫床。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建議將室溫維持在25度、濕度60%左右,同時增加水分攝取以保護上呼吸道黏膜濕潤。第四,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包括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適量運動以及均衡飲食。建議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D、E及鋅的食物,以提升身體的整體防禦能力。蔡哲龍醫師表示,在春節團聚和防疫的雙重需求下,應重視個人及家庭的健康管理,避免因呼吸道疾病影響節日氣氛,讓健康過年成為全家人的新年禮物。
凌晨國1化學槽車與貨車追撞後翻覆 氫氧化鈉外洩「嚴重恐釀肺部發炎」
國道1號南向339K路竹段於14日清晨接連發生2起車禍,第一起發生於凌晨5點8分,一輛化學槽車與貨車追撞後翻覆,目前有消息指出,化學槽車內所裝載的氫氧化鈉法聲外洩情況。而由於氫氧化鈉具有強烈腐蝕性,嚴重時可造成人類肺部發炎。目前警方已經通報毒物災害應變中心,交由專業人士到場處理。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後,由於化學槽車內的氫氧化鈉液體發生外洩,因此警方急忙通報毒物災害應變中心,後續環境部專業技術小組、環保組也抵達現場協助。後續初步是使用石棉吸附洩漏在外面的氫氧化鈉液體,而翻覆槽車內存留的剩餘氫氧化鈉液體,則會改由抽取的方式將其放置到另外一輛槽車中。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先前也曾發文表示,氫氧化鈉是人工的化學品。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可用來製造肥皂、人造絲、紙、炸藥、染料,與石油產品。也可用來處理棉織物、洗滌與漂白、電鍍。一般而言,工人在生產或使用氫氧化鈉的工廠可能會接觸到該化合物。而人類吸入較高濃度的氫氧化鈉時,會造成上呼吸道腫脹或痙攣,造成肺部發炎。會引起自發性嘔吐、胸部和腹部疼痛,食道與胃的腐蝕性傷害是非常迅速的。而第二起車禍則發生於14日上午5點51分,地點則是在國道1號南向338.5K路竹段,距離先前貨車翻覆地點僅500公尺這起意外造成5輛小客車、1輛小貨車、3台大貨車、和欣客運及1輛聯結車等11輛車連環追撞,同時也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的慘劇。
跟營養午餐無關!基隆某國小「19人集體發燒嘔吐」 初步排除食物中毒
基隆市某國小2年級某班8日下午到晚間,陸續有18名學生及1名老師出現咳嗽、發燒、嘔吐等症狀,其中3名學生有拉肚子症狀,基隆市衛生局9日上午接獲教育處通報,立即展開疫調,初步排除食物中毒可能性,已採取檢體送驗,釐清原因。基隆市衛生局表示,9日上午7時50分接獲教育處通報,指基隆市某國小2年級某班,共有18名學童、1名老師陸續發生咳嗽、發燒、嘔吐等症狀,其中3名學生有拉肚子症狀。由於該校營養午餐設有中央廚房,並提供另外兩校營養午餐,衛生局獲報後立即趕往該校進行疫調,針對該校廚房的廚工、老師及學生採取檢體,並針對刀具、砧板,以及營養午餐的留樣進行檢驗,初步排除是營養午餐食物中毒。基隆市某國小8日發生多名師生出現嘔吐、發燒、咳嗽等症狀,基隆市衛生局9日上午趕赴該校廚房進行採樣,釐清是否與食品安全有關。(圖/基隆市衛生局提供)衛生局透露,目前懷疑是上呼吸道傳染病,且發病的學童及老師的狀況都已穩定,沒有人住院治療。基隆市長謝國樑9日上午接獲消息後,也立即趕往該校慰問患病的學童及老師,校方表示,校內學生感冒的情況較為嚴重,這周又正逢學校期末考,對於老師、學童及家長來說,都很辛苦。謝國樑表示,市府已經要求校方針對班級環境進行全面消毒,並請學童保護自己、配戴口罩,也將啟動衛政系統進行疫調,陪同孩子早日恢復健康。謝國樑指出,市府除持續針對營養午餐進行化驗,也將持續關注學童的身體狀況。他也呼籲民眾,近期病毒及流行性感冒盛行,建議市民朋友們外出可配戴口罩,留意感冒及病毒的相互傳染。
今迎小寒!節氣禁忌、開運法一次看 「4生肖」注意健康
2025年1月5日10點35分節氣來到「小寒」,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小寒時節,民間忌諱天暖,有諺語「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的說法。意思是,「小寒」本是天氣嚴酷的時節,如果不冷,到了大寒,天氣就會極為嚴寒,冷到用語言都無法形容的地步。相關諺語“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凍土,大寒凍河”。這段時間,《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滋補內臟。當以收斂、封藏為主,以保護人體陽氣,使其閉藏、內養而不被打擾,神氣不外露,以養精蓄銳。所以要保持心情舒暢,勿過喜過悲,心境平和。《黃帝內經》上說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如何做到「去寒就溫」防體寒、維護身心健康呢?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數九寒冬,禦寒保暖,首當養腎。另外,天氣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以小寒養生要注重養腎、保胃。2025年「小寒」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蛇、羊,腸胃方面容易出毛病,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而且不可暴飲暴食。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流血受傷。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小寒」養生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原則是「健脾胃、養肺腎。」養生原則是斂藏精氣,固本扶元,以“防寒補腎”為主,進補食物可選擇栗子、大棗、桂圓肉、淮山、蓮子、枸杞等。但體質偏熱、偏實及容易上火者,則要注意涼熱的合理搭配。2.冬天宜養腎陽,可食入腎鹹味食物,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但不宜過多,否則腎水更寒而擾心陽。腎主水,宜吃溫熱及黑色食物,如羊肉登溫腎壯陽、熱量高的肉類,而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3.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如生薑、大蔥、花椒、桂皮、羊肉等,羊肉是溫熱食物,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蔔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薑調味,適量食用,勿過度進補,建議每週吃一次,不會上火。4.一般人可多吃蛋白質含量高食物,如果食用太過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上火,引發青春痘,必須節制。5.切忌各種生冷瓜果、霜淇淋、冰凍飲料等。二、衣的開運大法:1.“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2.出門時,最好穿上寬鬆、保暖、防滑的棉鞋、運動鞋,鞋底最好粗糙一些,紋理要寬、深,女士最好不要穿高跟鞋。3.冬季時,大多數人的腳部溫度偏低,腳底有很多穴位,受涼後會可能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抵抗力下降。4.衣物以深色、質輕、保暖為宜。選用重量輕、膨鬆、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製品。三、住的開運大法:1.應經常打開門窗換氣,將室內濁氣加速散去,讓陽光充盈室內,可保持乾燥。注意室內通風及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天氣寒冷,高血壓及心臟病、氣喘等患者更應注重保暖。2.天氣漸冷,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這樣房間裡面才暖和,但是門窗緊閉,密不透風,不到3小時,室內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3倍以上,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也會成倍增長,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四、行的開運大法:1.「冬應腎而養藏」,腎主冬,冬萬物閉藏,作息宜早睡晚起,待日光出現再起,若反道而行會傷腎氣。2.小寒時期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身體的陰氣,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寒冷低溫天氣裡,為避風寒,應適當早睡、晚起。3.不建議早起洗頭,因為早上時間緊迫,很多人沒等頭髮乾透就外出,很容易受風寒,輕者會頭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大小關節疼痛,甚至肌肉麻痹。4.很多人早起後,匆忙中光著腳在地板上走路,這樣不利於健康。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做好保暖工作十分重要。早晨剛從被子裡出來,腳部還沒有適應外界的溫度,踩在地上很容易著涼,引起腹痛、腹瀉,長此以往,會影響腸胃健康。因此,早起應穿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冬天起床後,最好立刻穿上襪子。五、育的開運大法:1.小寒是鍛鍊身體,改變體質的大好時機,這就是所謂的「冬煉」。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2.在寒冷的冬天,早睡可保護人體陽氣,待日出後再起床,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但晨起運動要避免邪寒入侵,惡劣天候時不要到室外練身。3.很多人都有早鍛鍊習慣,天太冷最好把鍛鍊身體安排在下午,因為心血管病的發病高峰一般是在一天中交感神經活動最強的一段時間,集中在上午6時至12時。特別是冬季雪天寒冷的氣候,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誘發血管痙攣、收縮,容易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臟急症。4.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六、樂的開運大法: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起居和運動有規律。走出戶外,讓可愛的冬陽照射,溫暖身心,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反應能力。
吳淡如驚傳病了變啞巴 「看起來奄奄一息」憔悴現況曝
知名作家、主持人吳淡如淡出螢光幕前,仍積極精進自己,在大陸湖南大學岳麓學院博士班拿到學位後,又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念工商管理博士的課程,完全是個學霸。最近吳淡如卻在社群透露自己病倒,曬出「看起來奄奄一息」的憔悴現況,粉絲也留言為她打氣,祝她早日康復。吳淡如今(2)日下午在臉書更新近況,她上傳一張看起來虛弱躺在床上的照片,稱自己新的一年就生病,形容自己看起來「好像奄奄一息」,坦言因為上呼吸道發炎,無法說話的她變成「啞巴」,只能在床上滑手機。吳淡如透露自己因上呼吸道發炎變啞巴,自嘲看起來像奄奄一息。(圖/翻攝自吳淡如臉書)照片中吳淡如的女兒「小熊」撲到她的懷裡,吳淡如表示,「小熊要回台中唸書了,過來抱著媽媽。我還請她幫忙錄了一個podcast的廣告。一起加油喔,孩子。」言語中流露出母親要與小孩短暫分別的不捨,但吳淡如仍打起精神喊話女兒一起加油。貼文一出,湧入上百名粉絲留言替吳淡如加油打氣,「保重身體」、「好好休息,祝早日康復」、「淡如姐多喝溫開水,保重,早日康復」、「辛苦了,生病要多休息,看了好心疼」、「周末孩子就回身邊了,要趕快好起來喔」;而吳淡如也現身留言區表示,「謝謝大家(目前是無聲的感謝)」。
與家禽、未消毒的牛奶有關! 專家示警:2025年恐爆發H5N1禽流感疫情
新冠疫情(COVID-19)自2019年12月底首度被發現後,隨後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造成全球至少700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就有傳染病專家示警,H5N1禽流感疫情已逐漸升溫,該病毒已導致美國10個州至少66人感染,而這些病例是由於患者接觸了受感染的家禽、牛隻,或飲用了未經高溫消毒的牛奶所造成的,目前尚未出現人際間傳播。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教授米漢(Conor Meehan),主要研究細菌如何傳播和演化,並專注於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組成。他指出,前2年美國僅發生2例H5N1禽流感病例,但人類感染有30% 的死亡率,這將快速成為公共衛生官員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報導指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本月18日宣布,全美境內出現第1起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的重症病例,同時也是首例因接觸後院雞群而感染的案例。而在本週,加州已出現36例H5N1禽流感確診病例,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因此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米漢表示,目前來看,H5N1禽流感似乎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大大降低了它在人類中引起大流行的可能性」。然而,他補充說,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流感基因組中的單一突變,可能使H5N1病毒變得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從而可能引發大流行。據了解,在此之前,感染H5N1的人類患者,主要症狀為發燒、肌肉疼痛、結膜炎、咳嗽、喉嚨痛、腹瀉和嘔吐等輕微症狀。調查人員則說,上週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患者因病毒住院,很可能是在處理後院家禽群中的病禽和死禽後感染了這種疾病。世界著名綜合性醫學研究及教育機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一名科學家在本月稍早透露,在乳牛中傳播的禽流感病毒株中,只要有一個基因突變,就能使其附著在人體細胞上。該研究團隊從德州一名因接觸受感染牛隻而患上禽流感的人身上,提取了病毒基因中產生的病毒蛋白,研究人員隨即對血凝素進行了不同的突變實驗,發現H5N1基因只需要一個微小變化,就能使其從感染鳥類細胞,轉變為感染上呼吸道的人類細胞。米漢示警,雖然目前H5N1人際間傳播的風險很低,但禽流感可能在2025年對動物健康產生更大的影響,隨著病毒在動物之間傳播,將使得更多人開始患病,「透過了解和預防我們的環境和周圍動物的疾病狀況,就能更好地準備和對抗那些可能進入人類的疾病。同樣,透過調查和阻止人類傳染病,我們也可以保護動物和環境的健康」。為此,英國已經購買了500萬劑H5疫苗,以預防禽流感擴大;美國政府則購買了疫苗,並委託莫德納(Moderna)製造mRNA禽流感疫苗;而在今年6月,芬蘭成為第1個提供人類禽流感疫苗接種的國家,為1萬人提供了2次注射,特別是曾接觸過動物的工人,都接種了疫苗。
20歲女赴非確診瘧疾重症「返國再發」 疾管署籲:前往流行地區前1個月先至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她於2024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到了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醫院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再發,個案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對此,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至2023年)同期2至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感染國家為非洲安哥拉、喀麥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尚比亞、馬拉威、盧安達及亞洲緬甸及印度,其中1例死亡。國內近10年(自2015年起)累計6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50歲為多(占71%),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疾管署指出,國際間瘧疾疫情持續,且於我國發生境外移入病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有2.63億病例及59.7萬例因瘧疾死亡,約94%病例及95%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區域,超過一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4個國家: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及坦尚尼亞,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於近期爆發不明原因疫情且已導致近600人罹病,大部分是兒童,致死率約6.2%,亦研判與瘧疾及營養不良有關。另盧安達今年迄今累計逾51萬例,已高於去年同期。此外,亞洲今年疫情部分,印度迄今累計逾20萬例,高於去年同期,泰國及韓國亦分別累計4000及700餘例。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 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全聯倉儲惡火9死8傷!院方曝傷者最新傷況:吸入濃煙須長期追蹤觀察
全聯台中大肚新建倉儲工程,在昨(19)日下午發生火警,釀成9死、8傷悲劇,有19名工人獲救,並由沙鹿光田醫院、梧棲童綜合醫院收治大部分傷者。院方今(20)日出面說明傷者病況,表示傷者目前生命跡象穩定,但由於濃煙、有毒氣體影響,容易造成急性肺部、呼吸道的狀況,需要後續進行長期追蹤觀察。該工廠在昨日下午1時24分許發生惡火,燒死條人命,台中市府昨晚間依法開罰並勒令工廠停工。而台中市消防局火調人員今早也到現場調查起火點釐清確切起火原因,由火災調查科技正粘國泰說明初步勘驗結果。粘國泰透露,起火原因初步判定是3樓切割金屬造成的火花,掉至地下1樓造成PS保麗龍板(穩熱板)起火燃燒,也由於現場為冷凍倉儲,地面撲滿PS板用於隔熱作用,橋面還有隔熱泡棉,事故發生後火勢迅速延燒,釀成嚴重傷亡。此外,火調人員除調查火花掉落的途徑,也會採證化驗現場是否有油漆,並將調查重點放至起火樓層,尋找起火點調查起火原因。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沙鹿光田醫院副院長張家築指出,從這次傷者情況來看,火勢已不是最主要影響,而是濃煙和溫度。濃煙吸入後,會從上呼吸道開始、到肺部均造成損傷,目前患者第1階段都算穩定,後須還要觀察有沒有出現次發性傷害,若有要及時給予治療。張家築說明,患者吸入濃煙後,上呼吸道、咽喉都可能出現水腫,肺部若受到急性嚴重傷害則可能致命,即便患者目前傷況穩定,後續仍可能有長期併發症,如纖維化等問題。童綜合醫院主治醫師也說到,院方收治的4名患者都有吸入性嗆傷,雖然目前生命狀況穩定,但擔心高溫嗆傷、吸入有毒氣體影響,因此安排患者留在急診觀察;針對可能一氧化碳中毒,院方給予高壓氧進行治療,並觀察是否有延遲性變化,整體情況都算穩定,目前僅剩一名49歲的武姓傷者留院,其餘均已順利出院。
天氣濕冷病患人數暴增 疾管署提醒「有7徵兆」要馬上就醫
目前時序已進入12月中,不僅氣溫降低、寒流來襲,由於陰雨的關係,天氣變得又濕又冷,這也讓醫院的病患人數持續增加。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就在FB發文表示,近期上呼吸道疫情和腸病毒十分流行。而疾管署也表示,如果有7大重症前兆的話,應立即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FB發文表示,12月上旬開始,上呼吸道感染和腸病毒交替流行,容易引起兒童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保持警覺,尤其在公共場所要減少接觸,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張弘醫師也提到,近日頻繁接診病童,許多學校因疫情導致小朋友停課,家長們也因此倍感辛勞。而他也提醒家長,腸病毒主要透過腸胃道與呼吸道傳播。腸胃道感染通常是經由糞口途徑,食物或水源受到污染時也可能引發感染;呼吸道則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乾洗手對腸病毒的效果有限,醫師建議應使用肥皂徹底洗手,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而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有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但疫情仍處相對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至4歲幼兒為主(46.0%),但是10至14歲(10.9%)近期呈增加趨勢。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落實正確洗手,避免腸病毒危害嬰幼兒健康。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例如家庭、幼兒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如家中有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應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並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日本關東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致胎兒異常、流產 疾管署:台灣僅零星個案
日本關東地區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病」疫情,包含東京、千葉、埼玉、神奈川等地都達到警告標準,患者人數更創下25年來新高,而孕婦一旦罹患,還可能導致流產。對此,疾病管制署今(10)日表示,「蘋果病」非法定傳染病,依據國內急診、定點醫師回報、實驗室監測等,目前國內僅有零星個案,也沒有出現特殊狀況,提醒民眾至日本旅遊時應多加防範。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在這些病症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會變得紅通通,就像被打了巴掌一樣,又像是「蘋果臉」。曾淑慧說,「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可能造成軀幹及四肢也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若想要預防感染,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像是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曾淑慧提醒,尤其是秋冬季節,包含流感、新冠(COVID-19)、麻疹等病毒都屬活躍,建議民眾去旅遊時,要避免到擁擠地區,也要多戴口罩;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關於「傳染性紅斑症」疫情是否會影響台灣?曾淑慧回應,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而根據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國內目前僅有一些零星個案發生,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同時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另外,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傳染性紅斑症」(Erythema inrectiosum)又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發病初期先在臉頰部有紅色斑疹出現,而後在數天內擴散至軀幹,四肢呈現網狀紅斑,也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該症狀是藉由飛沫或接觸經氣道感染,有時也可藉輸血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感染可能造成胎兒異常或流產,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天冷心血管事件大爆發 芳療中醫師分享護心小秘訣
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心血管疾病發作也明顯變多,心肌梗塞的新聞層出不窮,台灣冬天雖沒有大雪紛飛的景色,但溫差劇烈,容易讓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低溫也會刺激末梢神經收縮,血管阻力變大,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血液也容易凝結形成血栓,造成心臟病發作。腳冷健康拉警報!中醫師教遠離寒氣帶來的循環障礙中醫診所院長同時也是植物精油康復理療師的賴睿昕表示,要改善全身循環,腳絕對是首要重點,腳是身體陽經的末尾、陰經的開頭,是人體陰氣最重的地方,所以腳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受寒。若受到外部寒氣侵襲,腳部的血液就會淤積,導致循環不暢,進而引起微循環障礙。此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繫。所以,腳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鼻塞過敏等支氣管疾病,這時可以適當使用「精油」來幫助自己。除了幫助舒緩情緒 精油還能提升暖意目前有些中藥已被萃取成精油方式應用於人體。精油的好處很多,除了可以透過嗅覺舒緩神經系統,讓心情放鬆外,還有舒張血管促進循環,達到溫暖身體的作用,並且儲存方便,使用容易上手。賴睿昕中醫師擅長使用生薑精油塗抹腳底,具暖和身體效果,有利於身體代謝,也能放鬆緊繃肌肉。鼠尾草精油,具有舒緩情緒的效果,能夠幫助身心放鬆。還有對心血管最有幫助的乳香精油,常用於舒緩情緒及促進身體放鬆,適合作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此外乳香精油有加深呼吸及放慢的效果,搭配擴香木使用,能為呼吸帶來舒適感受。從宗教祭祀到冥想按摩 放鬆思緒、穩定心神全靠它過去乳香已常被使用在宗教祭祀活動中,可幫助心靈平靜,淨化思緒。尤其適合做瑜珈、冥想搭配乳香精油擴香,達到放鬆思緒、集中精神的效果。加上沈穩的香氣助於放鬆,因此常被拿做按摩、冥想用油,對於心臟的穩定度有一定幫助。使用精油放鬆,賴睿昕建議除了擴香機之外,可以在泡腳或泡澡時,用3~4滴精油混合沐浴鹽加入水中,或是滴1滴在手掌心作嗅吸,就能感受到安神、促進循環的效果。冬季護心攻略 早臥晚起、微微出汗是關鍵冬天保護心臟應把握「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原則,賴睿昕中醫師認為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也是人體溫暖的來源。充足的睡眠可以補充陽氣,早上等身體暖了再出門,避免清晨嚴寒著涼,想要外出運動,也要避免過早出門,最好等到天亮、氣溫升高再開始。冬季運動也不宜太激烈,只要能微微出汗就好,快走、打太極都對身體都很不錯,可以減少因為溫差大,血管急遽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風險。
「看面相」能知會不會打呼 醫曝5特徵:建議求診治療
許多人睡覺會打呼,甚至出現睡眠呼吸障礙問題。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便分享,可能從5個面相判斷是否會打呼,若問題嚴重應立即就醫,否則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會有生命危險。陳亮宇在臉書專頁表示,面部特徵若有脖子特別粗短、下巴有些後縮、雙下巴有點肥厚,這些人多數都會打呼,從外觀來看,可以簡單快速地做初步判斷,但詳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礙,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做進一步的睡眠檢查。如何從面相判斷會不會打呼?1.脖子粗短男性頸圍大於38公分,女性頸圍大於35公分2.舌頭肥大扁桃腺或舌頭肥大,易導致呼吸道阻塞3.下巴後縮下巴窄小、內縮,導致壓迫4.顱顏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5.男性男性罹患機率是女性的2~8倍陳亮宇提醒,睡不好是百病根源,若有嚴重打鼾問題,建議積極求診治療,以免憾事發生。據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打呼,因為氣流經過被阻塞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和咽喉處的上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除了會造成患者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變差外,也可能在騎車或開車時,由於疲累、打瞌睡而發生車禍,長期下來也會對血壓、心臟和腦部血管功能造成影響,增加心臟病及腦中風的危機。
天氣轉涼「2症狀突暴增」挑戰醫療量能 醫示警:今年很反常
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這一兩年延燒的疫情新冠、流感於今年7至8月轉淡,但近日天氣轉涼,觀察到上呼吸道患者增加,挑戰診所醫療量能,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主要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張弘呼籲,得流感就像生了一場重病,即使過關了還可能有久咳、精神不濟的後遺症,建議「流感疫苗打起來,出入人多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張弘於近日在臉書粉專「張弘耳鼻喉科醫師」發文指出,這一兩年延燒的疫情新冠、流感於今年7至8月轉淡,但最近天氣轉涼觀察到上呼吸道患者增加,挑戰診所醫療量能,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主要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都趕快給予克流感藥物,皆得到明顯改善,克流感藥物用到快斷貨。張弘表示,自己常跟患者比喻得流感就像生了一場重病,即使過關了還可能有久咳、精神不濟的後遺症,今年是反常的一年,流感於夏季5至6月仍流行,到了7至8月轉淡後,10月又開始增加疫情會不會又上去,還需密切觀察。對此,他建議「流感疫苗打起來,出入人多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
天氣轉涼!A流、上呼吸道患者暴增 醫揭「2主要症狀」:今年很反常
近一周天氣明顯開始轉涼,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指出,最近上呼吸道患者增加,也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患者,主要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趕緊給予克流感藥物,皆得到明顯改善,但藥物也用到快斷貨,「今年是反常的一年!流感於夏季5~6月仍流行,7~8月轉淡後,10月又開始增加,疫情會不會又上去,需密切觀察」。張弘10日於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近1、2年延燒的新冠肺炎及流感疫情,在今年7、8月轉淡,隨著天氣轉涼後,他觀察到上呼吸道患者增加,挑戰診所醫療量能,診所也驗到多位A型流感陽性的患者,主要症狀多為高燒、全身痠痛,服用克流感藥物後,都得到明顯改善,但同時藥物也用到快斷貨。張弘說,他和患者比喻,得流感就像生了一場重病,即使過關,還有可能久咳、精神不濟的後遺症。對此,他強調,今年是反常的一年,流感於夏季5~6月仍流行,7~8月轉淡後,10月又開始增加,「疫情會不會又上去,需密切觀察」。對此,張弘建議,民眾應趕緊施打流感疫苗,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注意配戴口罩、勤洗手。張弘幾天前曾透露,他接診一位5歲女童,連續4天高燒39至40度,且出現站立、行走困難的不尋常狀況,家人被驗出A型流感陽性而求診。張弘指出,此時可能要考量是否為「流感病毒併發『橫紋肌溶解症』」,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腎臟受損,所幸患者經過後續檢查、治療,順利化解危機。另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到,今年新冠、流感疫情,原本預估落在11月底到12月初,但東北季風報到、氣溫轉涼,不排除呼吸道疫情可能至11月初上升,也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盡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可同時「左流右新」一起接種,獲得雙重保護。
泰國旅遊注意「別碰生豬肉」 豬鏈球菌釀12死、149人失去聽力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近日爆發豬鏈球菌疫情,當地疾病管制局(DDC)提醒大眾對生豬肉保持警惕。根據統計,已有12人死亡,149人因此失去聽力。根據《曼谷郵報》報導,泰國疾病管制局第9辦公室主任塔威猜(Taweechai Wisanuyothin)表示,1月7日至9月3日期間,呵叻府發現的病例數最多,有89例感染,其中6人死亡,其次是猜也蓬府,31例感染,4人死亡,素林府16例感染、1人死亡,武里南府13例感染、1人死亡,大多數報告的病例多是65歲以上長者,另外,149人因此喪失聽力。塔威猜指出,豬鏈球菌常存在於豬的上呼吸道,特別是扁桃腺和鼻腔,以及消化道和生殖道。塔威猜示警,人類可能透過食用或接觸生豬肉、豬血和內臟因此被感染,此外,豬鏈球菌也可能透過開放性傷口、眼結膜進入人體。塔威猜提到,通常情況下,細菌感染後14天會開始出現發燒和聽力喪失的症狀,患者會出現高燒、劇烈頭痛、頭暈、嘔吐和頸部僵硬等症狀,也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甚至死亡。塔威猜建議,人們只從可靠的來源購買豬肉,並食用在攝氏60-70度下煮熟10分鐘以上的肉、內臟和血液,以及應該使用單獨的器具來盛裝熟豬肉和生豬肉,不要購買氣味濃烈或顏色較深的豬肉;另外,不要徒手接觸生豬肉和血,如果有傷口,勿接觸到,且每次接觸豬肉後都要洗手,如果出現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
知名藝人罹患食道癌! 耳鼻喉科醫師呼籲:「2個習慣」快戒掉
知名藝人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喝熱湯易使咽喉的黏膜產生損傷,飲酒則易刺激食道黏膜,兩種習慣都會增加癌症風險,建議民眾要少喝太燙的湯並戒酒,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下咽癌與食道癌致病因相似 都與黏膜長期受損有關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黃聖凱醫師表示,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常診斷出下咽癌的患者,但是患者之後出現食道癌的機率亦高,反之亦然。黃聖凱解釋,由於解剖位置相近,兩者也有相似的致癌因素:長期飲用烈酒、抽菸、喜歡吃燙的食物等。而下咽癌和食道癌的發病機制,都涉及黏膜的長期慢性損傷與炎症,這些會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和基因突變,進而引發癌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常誤認為食道逆流延誤黃金治療期黃聖凱醫師強調,由於早期食道癌與下咽癌,根本沒有什麼症狀,頂多會覺得胸口些微灼熱、吞嚥不適,大部分會被當作胃食道逆流而忽略,也常因此延誤就醫時機,往往等到癌症進一步侵犯食道深層組織,或是下咽腫瘤壓迫呼吸道,導致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才被診斷。這時候發現再治療,就非常辛苦了。戒除不良習慣 為保護咽喉與食道健康的根本之道在飲酒的習慣上,不少人都有在睡前喝烈酒的習慣,黃聖凱醫師提醒,雖然酒的確能幫助入睡,但是缺點更多,首先是影響睡眠質量,再者是飲酒易使胃食道逆流,增加癌變風險。此外,酒精會放鬆上呼吸道肌肉,增加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風險,提高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機率;而宿醉也會影響隔日精神狀態,讓早晨容易感覺疲倦、頭昏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來說,也會增加酒精依賴的機率,造成身心健康的危機,因此他呼籲還是戒除睡前飲酒的習慣,才能維持咽喉與食道的健康。
小孩「突然變乖」要更注意! 專業醫提醒注意3症狀
當小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尤其是原本活潑調皮的小孩突然安靜的話,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可能是「變乖」了,有可能是他身上出現病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可以透過3個症狀來判斷小孩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近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女童因為身體出現奇怪的情況,最後被判定是腦炎,在經過一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女童才成功康復。黃佳雲醫師提到,女童最初只是連續兩天頭暈。到第三天,症狀急劇惡化,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的情況。緊急送醫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輕微腦水腫,隨即被轉入加護病房。面對如此情況,醫療團隊迅速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使用高劑量類固醇、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經腦部磁振攝影,醫生懷疑患者患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的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們為提高治療效果,醫院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解釋,他們在患者入院後即開始針灸治療,使用「湧泉穴」改善意識不清,「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處理手腳無力問題,每週三次,每次15至20分鐘。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療,小女孩的病情顯著改善。出院一個月後的追蹤顯示,女童的各項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重返活潑好動的狀態。黃佳雲醫師解釋,判斷腦炎的三個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和意識改變。這些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或在病毒感染後陸續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對光敏感、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或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以及癲癇發作等症狀。黃醫師特別提醒,腦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接觸過某些病原體,如蜱蟲(可能導致萊姆病)、蚊子(可能傳播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可能引起巴爾通體感染,又稱貓抓病)等。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睡覺睡到流口水 醫曝4大可能問題!小心腦中風
不少人都有睡覺睡到流口水的經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醫師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趴睡和側睡會壓迫到耳根附近的腮腺(負責分泌唾液的腺體),這會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再加上你的臉頰被緊緊壓著,這樣你就不容易進行吞咽動作,口水不容易清理,當你睡得嘴巴開開時,當然口水就容易流出來了。此外,太累了也會一直流口水,黃軒指出,有時候,你過度疲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當你太累時,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整個人都很放鬆,控制唾液吞咽的面部和喉嚨神經肌肉也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因此你的口水不太受控制,容易流出來了。黃軒說,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1.口腔衛生問題當你口腔有潰瘍,牙齦發炎,或你戴著牙套、剛戴上活動假牙,這些都會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增多。2.上呼吸道問題當你常常有鼻炎、鼻竇炎、咽喉炎,這些都容易使你的鼻腔和咽喉不通,你就會容易常常打開嘴巴呼吸,尤其是睡覺的時候。那些打鼾的人,常常醒來時枕頭都是口水的痕跡,大家有注意到嗎?只要上呼吸道阻塞,你就會張大嘴巴呼吸,口水就會容易外流。3.腦神經問題一些腦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這些會影響臉部肌肉的協調,舌咽動作失調,會導致口水到處流。4.胃食道逆流那些有食道癌、食道潰瘍、胃潰瘍及火燒心的病人,在睡夢中也會過度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過多,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除了在睡覺時容易流口水,還會伴隨其他主要疾病的症狀,例如,如果是巴金森氏症,他們除了睡覺流了一堆口水在枕頭,平常還會有手抖、行動不便等症狀。
他全身長滿瘀青又嚴重腹瀉 竟是因「手受傷切豬肉」感染豬鏈球菌
廣東東莞一名男子平時負責處理生豬肉,日前他在切豬肉時,因手上有傷口而感染「豬鏈球菌」,導致他開始嘔吐、腹瀉,全身上下更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瘀點瘀斑,所幸經過治療後,病況已趨於穩定。根據陸媒《廣州日報》的報導,56歲的付姓男子從事餐飲業,日常工作室處理生豬肉,但有次他帶傷切肉時,不慎感染了「豬鏈球菌」,並開始嘔吐、腹瀉,甚至一度昏厥,緊急送醫後便進了加護病房治療。報導指出,「豬鏈球菌」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皮膚的傷口感染,也可能因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豬血和豬內臟而中招,其臨床表現為高熱、畏寒、寒顫或食慾下降等病症,嚴重者則可能引起腦膜炎、敗血症等。醫師指出,該疾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3日以內,也曾出現從接觸至發病僅4小時的案例,而「豬鏈球菌」會侵襲大腦,對患者的腦膜、腦脊膜造成感染性損傷,同時也可能感染耳部和上呼吸道等處。對此,醫師就建議,如果是需要長期接觸豬和豬肉的人員,應常配戴料理專用手套,避免讓細菌經傷口進入身體,進而引發致命的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