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
」 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 高溫 全球暖化 聯合國沙塵暴肆虐全球 引發環境健康人類雙重危機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的《浮塵公報》顯示,2023年沙塵暴活動高於長期平均。公報指出,人類活動加劇沙塵暴對環境、經濟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而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不善則讓問題日益嚴重。報告指出,每年約有20億噸沙塵進入大氣層,足以讓數千公里外的天空變暗、空氣品質下降,並同時影響經濟、生態系統、天氣和氣候。沙塵雖屬於自然現象,但發展至當今的程度,仍有相當比率必須歸咎於人類活動。溫度升高、乾旱及蒸發量增加都會導致土壤濕度降低,再加上土地管理不善,兩項因素共同導致沙塵增加。公報指出,因為全球多處主要沙塵來源地的排放量減少,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浮塵濃度略低於2022年。中亞西部、中國中北部、蒙古南部的年均地表浮塵量濃度則略高於2022年。沙塵會被氣流從來源地被輸送到數百、甚至數千公里以外的地區。最容易受到長距離浮塵輸送影響的地區是西非與加勒比海之間的熱帶大西洋北部、南美洲、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和中國中東部。2023年,來自非洲的沙塵橫跨影響部分加勒比海地區,而來自戈壁沙漠的沙塵也不停進入渤海和黃海。東亞地區在2023年3月至5月期間受到13次強烈沙塵影響。最大規模的一次甚至讓北京的能見度下降到500公尺以下,嚴重干擾交通和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沙塵對於海洋漁業與生態系卻有正面影響。公報指出,沉降於大西洋水域的沙塵,提供有利於浮游植物生長的鐵、磷和微量元素,由此產生的新有機物在食物鏈中從小魚轉移到大型捕食動物,有利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極端高溫」今年恐破紀錄創最熱夏季 歐亞非遊客旅途中慘被熱死
近年來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近期北半球的四大洲溫度更是居高不下,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氣溫可能會再次創下過去高溫的新紀錄,超越去年夏天,成為全球最熱的夏季。外媒也指出,最近幾天創紀錄的氣溫可能導致亞洲和歐洲數百人,甚至是數千人死亡。根據外媒《路透社》的報導,今年歐洲由於危險的高溫問題,出現大量遊客死亡和失蹤,警方於當地時間17日指出,一名55歲的美國人在希臘馬特拉基島被發現死亡,且這是一周內第三起類似遊客死亡事件;而在沙烏地阿拉伯,近兩百萬穆斯林朝聖者於本周在麥加大清真寺結束朝覲,但據當局報導,有數百人在旅途中因氣溫超過51攝氏度而死亡,至少有530名埃及人死亡,另有40人仍失蹤。報導中指出,許多國家也出現高溫警訊,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地球觀測站稱,地中海沿岸國家由於一周的高溫,導致從葡萄牙到希臘以及非洲北海岸的阿爾及利亞發生森林火災;而塞爾維亞的氣象學家也預測本周氣溫將達到 40攝氏度左右,並發布了氣象警報,並建議人們不要冒險外出。美國氣象部門也在當地時間20日,對包括鳳凰城在內的美國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發布了高溫警告,預計氣溫將達到45.5攝氏度,根據聯邦政府的國家綜合高溫健康資訊系統,周四有近1億美國人受到極端高溫警告,且紐約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將在周末繼續承受接近創紀錄的高溫。此外,印度衛生部也指出,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天數是平時的兩倍,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日數是全國最長熱浪天數的兩倍,而在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有超過4萬例疑似中暑病例,至少有110人確診死亡,然而要獲得熱浪造成的準確死亡人數是很困難的,大多數衛生當局並不會將死亡歸因於高溫,而是將死亡歸因於高溫加劇的疾病,例如心血管問題,因此當局大幅低估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這通常會是數千,甚至數萬人。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未來5年有86%的可能性,氣溫將超過2023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整體氣溫上升了近1.3度,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氣候變遷正在助長更極端的氣溫峰值,使熱浪更加普遍、更加強烈和持續時間更長。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的說法,就全球範圍內平均而言,在工業化前的氣候,每10年發生一次的熱浪,現在將在10年內發生2.8次,且氣溫升高1.2度。根據WWA的數據,如果全球暖化達到2度,熱浪將在10年內平均出現5.6次,並且溫度會升高2.6度,因此科學家也示警,如果世界繼續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導致氣候暖化的排放物,熱浪將繼續加劇。
鎖定氣候變遷等議題成立委員會 賴清德:成為世界的解方
總統賴清德19日在「信賴新政 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總統府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並將每季召開一次會議。賴清德表示,總統府將成立三個委員會,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為台灣未來展開行動,聯合國示警,不只是「全球暖化」,世界已經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世界氣象組織則統計,去年,亞洲是氣候災害的重災區,必須正視「氣候崩潰」的急迫問題,全世界的國家都必須攜手合作。他指出,無論是鄰近的日本、韓國或是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都在總統或總理的層級,成立因應氣候變遷的單位,採取積極的作為,因此,他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擔任副召集人,要從國家視角的氣候治理,進行跨國的合作。第二,賴清德說,台灣的戰略位置,坐落在全球最繁忙的航線;台灣的樞紐地位,是世界民主防線的最前緣;而世界也都在關注,台灣如何能夠展現強大的自我保護韌性,只有整個社會都有強韌的自我防衛意志,有對自己堅定的信心,才能因應各種災害和風險,讓台灣持續壯大。而強化台灣安全,就是強化全世界的安全、和平與繁榮,因此,他將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由副總統蕭美琴、總統府潘孟安秘書長、國安會吳釗燮秘書長,擔任副召集人。最後,賴清德表示,他將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因應全球後疫情時代的挑戰,打造「健康台灣」的願景是:要讓人民活得長壽又健康。他說,未來,「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將由「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召集人陳志鴻醫師、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翁啟惠會長、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擔任副召集人。他強調,政府會建立有效率的溝通平台,凝聚社會共識,並且積極落實於行動。藉由產、官、學、研的通力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因應全球議題,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
有史以來最熱!今年5月氣溫創同期新高 全球連續12個月創高溫紀錄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日前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分享了最新數據,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並且全球平均溫度已連續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賈新興在臉書貼出數據,指出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引用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數據表示,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全球平均表面空氣溫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65°C,這代表著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根據C3S的數據,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2°C,這也是自2023年7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達到或超過1.5°C。整體而言,過去一年(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5°C,比1850-1900年的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1.63°C。此外,世界氣象組織與英國氣象局也發布了新的氣候預測報告,表示未來五年中至少會有一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C3S主任表示,這12個月的紀錄令人震驚,但並不意外,縱使這段連續高溫的紀錄最終會中斷,但氣候變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也再次強調,現在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並呼籲全球動員、行動並實現氣候行動改革。事實上,先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在臉書上提到,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不僅在全球陸地和海洋,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經歷了極端高溫,今年1月至5月的全球溫度也同樣創下新高紀錄。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6年前就有「艾維尼」!氣象署揭颱風冷知識 1情況恐被永久除名
今年第1號颱風今(26日)上午8時生成,名字叫「艾維尼」(Ewiniar)。氣象署透露,「艾維尼」由密克羅尼西亞命名,在當地是「暴風雨神」的意思,由於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5至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大約5至6年會用完一輪,就會再重新輪一次,所以2018年也曾出現過名叫「艾維尼」的颱風。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透露,颱風的名字五花八門,有些是動植物、有些是地名、神話人物、甚至星座等,這些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鄰近西北太平洋的14個會員國或地區,每個會員分別提供10個名字,然後集合而成,總共彙整成一份有140個名字的總表。氣象署提到,每當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形成,就會按照名稱表依序取用,成為新颱風的名字。依據順序,去年的最後一顆颱風是「鯉魚」,所以今年的第一號颱風,就是他的下一家「艾維尼」。由於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5至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大約5、6年會用完一輪,就會再重新輪一次,所以2018年也曾出現過名叫「艾維尼」的颱風。氣象署補充,當有些颱風為一些地方帶來重大災情,就有可能被永久除名,不再使用,所以它留下的空缺,就會有新的名字補上去,因此這份表裡,每年還是會出現幾個嶄新登場的名字。另外,氣象署預測,「艾維尼」對台灣天氣沒有直接影響,只有週一到週三會間接帶來「長浪」的現象,北海岸、東半部及恆春半島、蘭嶼綠島沿海活動的朋友要注意。
世界氣象組織:2023年氣候災害 亞洲地區最為嚴重
世界氣象組織(WMO)23日報告稱,亞洲是2023年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災害最多的地區。洪水和颱風造成的傷亡和經濟損失最高,暖化速度也高於全球平均值。就溫度而言,2023年亞洲年平均近地面溫度是有史以來第二高,較1991至2020年平均值高攝氏0.91度,比1961至1990年平均值更是高出1.87度。西伯利亞西部、中亞、中國東部及日本,都出現高溫情形。2023年,西北太平洋平均海面溫度為有史以來最高。阿拉伯海西北部、菲律賓海及日本以東海域,上層海洋(0至700公尺)升溫現象尤為強烈,升幅高達全球平均值三倍以上。降水部分,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各地降水量皆偏低,中國西南地區發生乾旱,印度季風帶來的降雨量也低於平均值。報告指出,2023年亞洲的水文氣象災害中,80%以上由洪水和颱風所造成,其中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遠超其他。2023年6月、7月和8月,分別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發生多起洪水和颱風災害,造成600多人死亡。8月和9月初,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遭受近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洪水,約4萬公頃農村土地受災。
2023年恐成歐洲「高溫年」 世界氣象組織:熱浪成為常態
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共同發布的新數據證實,2023年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或第二熱的年份。前者表示,歐洲大陸夏季時間延長,大範圍的洪水和熱浪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各國必須將適應這種新常態作為當務之急。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歐洲陸地氣溫有11個月高於平均水平,其中9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另一方面,2023年歐洲降水量比平均高出7%,12月歐洲河流流量達到創紀錄水準,有25%河流的流量「異常高」——代表歐洲近三分之一的河流流量超過「高」洪水閾值,近七分之一超過「嚴重」洪水閾值。歐洲各地創紀錄的海面溫度也反映了陸地上令人深感憂慮的暖化趨勢,6月份在愛爾蘭以西和英國周圍的大西洋海域出現了令人震驚的「海洋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此次熱浪被歸類為「極端」事件,某些地區甚至「超越極端」,海面溫度比平均高出攝氏5度。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就全年而言,整個歐洲海洋的平均海面溫度是有史以來最熱。地中海和大西洋東北部的部分海域出現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平均海面溫度」。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內,歐洲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增加約30%。94%有相關紀錄的歐洲地區,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都有所增加。2023年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尚無準確估計,但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03年、2010年和2022年分別有5萬5000至7萬2000人死於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索羅(Celeste Saulo)指出:「氣候危機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氣候行動的成本似乎很高,但不作為的成本更高。如同這份研究的結果, 我們必須利用科學為社會提出解決方案」。
9颱風將改名!吳聖宇笑稱:越換越奇怪 颱風「命名冷知識」曝
颱風名稱又迎來一年一度的更換了!天氣風險管理開發有限公司分析師吳聖宇指出,經過颱風委員會決議,預估今年會換掉9個名字,要再等交通部中央氣象署(CWA)決定正式的中文名稱,他也笑稱,「不管最後是音譯還是意譯,總之越換越奇怪了。」吳聖宇昨(28日)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發文分享9個即將被更換的颱風名稱,左邊是舊名,右邊是預定更換的新名及含意:奈格Nalgae:Jamjari(昆蟲、蜻蜓)馬鞍Ma-on:Tsing-ma(香港地名,青馬大橋)圓規Kompasu:Tokei(星座,時鐘座)軒嵐諾Hinnamnor:Ong-mang(鋒芒)馬勒卡Malakas:Amuyao(菲律賓地名,火山名)梅姬Megi:Gosari(植物,蕨類嫩莖)諾盧Noru:Hodu(植物,胡桃)雷伊Rai:Sarbul(雅浦島西風神)康森Conson:Luc-binh(植物,布袋蓮)至於颱風是如何命名的?氣象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早在去年8月就有解釋,其實颱風的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鄰近西北太平洋的會員國(或地區)分別提名、集合而成,一個會員提供10個名字,彙整成一份總共有140個名字的總表,接著再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re,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依照上述規則,每當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形成,即按總表依序命名,一輪命名表按順序不斷重複輪用,由於西北太平洋1年平均約有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約6年用完,所以同名的颱風,只是湊巧輪到而已,颱風實際的走勢、發展,還是要視當下的大氣環境而定。
全球均溫飆升1.48度!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創「人類歷史上最熱」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打破氣候紀錄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敲響失控暖化警鐘。對此,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出現全球前所未有的高溫,且今年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年份。(圖/翻攝自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綜合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9日曬出監測數據指出,比起1850年至1900年的工業革命,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這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且經對照樹木年輪和冰川氣泡等古氣候數據,窺見2023年也「很可能」是10萬年來溫度最高的年份。哥白尼透露,讓人驚訝的並非是平均氣溫飆至1.48度,而是自2015年全球暖化首次突破1度後,地球僅花了短短8年的時間,氣溫又飆高了半度,近年來氣候變遷的速度快到不可思議。不過,最令科學家們關注的是,一旦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5度以上,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將難以適應,部分地區在夏季的炎熱環境下,已接近人類的生存極限,預估今年(2024)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不久將可能到達威脅生存的恐怖數字。
台灣增溫幅度高於全球 專家分析2可能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氣象署日前也指出,台灣每10年上升0.29°C,暖化速度相較全球明顯更快。對此,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分析,可能有2原因。氣象署表示,氣候變遷已經對全世界造成嚴重的衝擊,而台灣也因為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等變化,進而影響經濟、產業與民生安全。氣象署指出,根據13個平地測站資料,1898年至2020年間上升趨勢為每10年上升0.11°C,然而到了1991年至2020年間氣溫上升速度已達每10年上升0.29°C,相較於全球溫度上升速度,每10年上升0.21°C,台灣的暖化速度明顯更快。根據TVBS報導,天氣風險公司資深天氣分析師吳聖宇表示,現已12月,感受上來說似乎只有北部稍微冷一點,而中南部白天的時候都還滿溫暖的,「像這種隔一年就相差很多的這種情況,其實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容易發生,就是北邊的冷空氣,要嘛就不南下,要嘛一南下可能就很強。」針對歷史統計,台灣每10年氣溫上升達攝氏0.29度,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分析,可能有2原因,一是全球變遷裡面局部的效應,比如東亞整體來講,暖化比別的地方嚴重,另外就是環境變遷,比如很多地方在30年之內都市化的程度很高。
最劇暖化警鐘響起!2023年全球均溫「攀升1.4度」 創人類史上最熱一年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盛大登場,會中針對淘汰化石燃料、能源轉型及氣候災難基金等議題進行商討。對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2023)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恐導致海冰加速消融,野火、洪患等天災綿延不絕。綜合外媒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工業革命之前,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創下有紀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打破氣候紀錄,敲響最劇暖化警鐘。該份報告揭露,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南極洲冰川又再度萎縮約100萬平方公里,海冰面積縮減至有史以來最小範圍,瑞士冰川在短短2年內也消融了10%的冰量;另外加拿大野火肆虐,至今全國林地的5%已遭大火席捲,燒毀面積寫下歷史新高。報告更示警,過去30年亞洲的暖化速度高出全球平均2倍,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疾病案例不斷增加、空氣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跟著加劇,人類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健康風險。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向參加COP28的各國領袖呼籲,應儘快採取緊急行動,遏止化石燃料排放、提高再生能源產能,才能避免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災難,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強聖嬰現象發威!降雨機率增強 熱浪、乾旱、山火等極端事件將加劇
氣象專家林得恩日前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指出,聖嬰現象來勢洶洶,目前仍持續發展,預計至少會持續到明年4月。而今年已經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一年,因此2024年可能會比今年來的溫暖,且在未來3個月降雨機率增強,熱浪、乾旱、山火等極端事件也將加劇。氣象專家林得恩23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 WMO)在本周表示,聖嬰現象目前仍持續發展,預計將至少會持續到明年4月。且WMO秘書長佩泰里(PetteriTaalas)更進一步指出,由於今年已經成為「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一年」,2024 年有可能會比今年還要來的溫暖。而根據NOAA統計發現,今年的5、6月,環境條件監測已達到聖嬰現象的門檻,到了8、9月,聖嬰不但持續增強,且進入強聖嬰的訊號也開始出現。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所產生溫室氣體的吸熱效應,可能是造成今年截至目前所肇生高溫記錄的原因之一。WMO還預估,在未來的3個月,非洲、南美洲以及中亞和東亞部分地區將出現更多降雨機會。而各類極端氣候,像是熱浪、乾旱、山火、暴雨和洪水等,將在局部地區加劇,可能會造成重大影響。
利比亞爆發毀滅性洪災!攀升至1.1萬人罹難、逾萬人生死未卜
北非國家利比亞近日遭丹尼爾(Daniel)風暴肆虐,致災性降雨釀成洪水,至今已超過1.1萬人不幸罹難,另有逾萬人失蹤,目前救難人員仍在持續搜索倖存者。對此,利比亞東部眾議院政府周四(14日)已經批准一項緊急預算,支出達100億利比亞第納爾(約新台幣658億元)以應對洪水與幫助受災民眾。綜合外媒報導,颶風丹尼爾橫掃希臘、保加利亞及土耳其後,10日登陸利比亞東部沿岸,洪水沖垮了城市德爾納(Derna)的2座水壩,導致路樹遭連根拔起,數百輛轎車泡成廢鐵,城鎮瞬間被湍急流水淹沒,由於水壩潰堤正值深夜,許多居民仍在睡夢中,逃生不及引發大規模悲劇。利比亞紅新月會(Libyan Red Crescent)指出,截至14日為止,這場毀滅性洪災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1300人,另有1100人至今下落不明,由於數千具屍體仍浸泡在水中,受污染的水源恐將引起疾病。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表示,如果利比亞的氣象機構、應急機構能夠正常運作,那麼便能發布警告並提前疏散,或許可以避免大部分的傷亡。
氣象局改制署沒擴編、加給可能取消…恐爆「預報員出走潮」 交長回應了
氣象局升格氣象署,今(15日)上午舉行揭牌典禮。不過卻傳出,業務繁重,加上員額未增加、約3000元加給可能取消,恐爆發預報員出走潮。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回應,涉及人事整體考量,未來是否調整薪資,日後會再做規劃討論。新任署長程家平表示,過去中央氣象局已參考世界氣象組織的倡議投入「氣象(候)服務」多年,針對防災、交通、農林漁牧業、水資源、健康、綠能等領域進行跨部會的合作,協助各單位進行氣候風險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等相關工作;改制為中央氣象署後,將更進一步強化在支援國家因應氣候變遷下扮演的角色,持續精進氣象監測及預報技術,並拓展跨領域的合作,提供以科學基礎的資訊,協助各政府部門及社會民眾有效應用氣象資訊,共同提升國家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韌性。程家平強調,改制為中央氣象署後增加肩負我國整體氣象發展政策與法規規劃的責任,推動台灣氣象產業發展為其中一項重點工作,目前氣象署已著手進行「氣象法」修訂,期待透由法治營造氣象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並推動民間成立「台灣氣候服務聯盟」,透由公私協力與民間攜手來拓展我國氣象產業的能力,未來將善用此縱向的政策支援及橫向的夥伴關係,來提升國家整體氣候服務量能,以有效支援各界進行跨領域氣候風險管理與調適及減碳應用。 不過綜合媒體報導,氣象署編制仍是500多人,員額未增加,另外,預報員本就業務繁重,改制後每個月約3000元的加給可能取消,再加上受限公務體系規範,碩士起薪為3.6萬元,恐爆發氣象預報員出走潮。對此,王國材回應,氣象署雖員額沒增加,但因應數位轉型,購買許多科技儀器,本身預算也是非常高。至於氣象預報員薪資低,王國材表示,不只是氣象預報員,普遍公務員薪資比較低,也看到不少預報員被挖角到電視台,這部分涉及人事整體考量,未來是否調整薪資,日後會再做規劃討論。